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课后素能强化:2-7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课后素能强化:2-7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选择题 读我国常年红叶最佳观赏期示意图,回答1~2题。‎ ‎1.影响红叶最佳观赏期在中国各地出现时间早晚的主要因素是( B )‎ A.水分           B.温度 C.地形 D.土壤 解析:本题考查了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根据图中信息,越往北,最佳观赏期越早,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因素(纬度因素)。故选B。‎ ‎2.下列对我国红叶最佳观赏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纬度越高,观赏时间越晚 B.海拔越高,观赏时间越晚 C.降水越少,观赏时间越晚 D.同一纬度地区,沿海比内陆地区晚 解析:本题考查了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根据题意,同一纬度,沿海略比内陆晚(海水比热容大,降温慢,秋天来得晚)。故选D。‎ 由于自身或外界环境的变化,使原始植被被另一种植被所替代的现象叫作演替。长白山的火山灰易受流水侵蚀,植被生长环境很不稳定,植被发育较差。由于流水侵蚀作用的不同,现在各坡火山灰厚度不同,火山灰最少的北坡已经处于演替的后期阶段,植被带的垂直变化最为完整。下图示意长白山火山灰分布。读图,回答3~4题。‎ ‎3.北坡植被带自下而上为( A )‎ A.红松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亚高山岳桦林—高山苔原 B.山地常绿阔叶林—红松针阔混交林—高山草甸—高山苔原 C.暗针叶林—亚高山岳桦林—红松针阔混交林—高山冰雪 D.红松针阔混交林—高山草甸—暗针叶林—高山冰雪 解析:长白山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较低,山麓地带不可能是常绿阔叶林,应是针阔混交林,向上随着海拔的升高,应依次是林地、草甸、苔原,因此只有A选项符合。‎ ‎4.东坡只有地势较平坦处形成了小面积森林,其主导因素是( D )‎ A.气温 B.降水量 C.光照 D.土壤 解析:根据材料“长白山的火山灰易受流水侵蚀,植被生长环境很不稳定,植被发育较差”判断,东坡地势较平坦处受流水侵蚀作用弱,有利于火山灰的堆积,土壤肥力较高。‎ 下图所示均为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C.丙——土壤贫瘠,水源充足 D.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解析: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乙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以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为其主要地形特征;丙地主要地理特征为高温多雨;甲地处我国西北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6.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甲地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 B.乙地叶成针状——常年降水丰富 C.丙地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 D.丁地生长较快——常年高温多雨 解析:甲地根系发达因为常年干旱少雨;乙地叶成针状因为气温较低且降水较少;海南植被生长较快,与其常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关系密切;丁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 如图中甲地森林茂密,有“林海雪原”之称,乙地草原丰美,可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据此回答7~8题。‎ ‎7.甲地所属的自然带是( C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根据图形经纬网信息,甲位于大兴安岭东侧,位于东部季风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因此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故选C。‎ ‎8.形成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D )‎ A.海拔 B.热量 C.土壤 D.水分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差异。根据题意甲为森林,乙为草原,因此存在东西差异,为干湿度地带性,主导因素为水分。故选D。‎ 下图为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读图,回答9~10题。‎ ‎9.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B )‎ A.土壤条件 B.气候条件 C.生物条件 D.地质条件 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该图反映的是生物循环过程,而影响生物生长发育和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气候。‎ ‎10.图中所示三个自然带纬度由高向低排列的顺序是( A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解析:生物循环的活跃程度随纬度升高而递减。‎ 位于东南亚赤道地区的苏门答腊岛分布有大面积泥炭沼泽森林,由于土壤长期浸水,落叶和朽木无法完全分解,逐渐形成厚厚的泥炭层。近年来,当地居民抽干泥炭沼泽,焚烧林地,以便扩大油棕的种植面积。但在增加棕榈油(用于食品、饲料加工)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下图分别为泥炭沼泽森林和油棕林景观图。据此回答11~13题。‎ ‎11.苏门答腊岛沿海地区泥炭沼泽森林被开发成油棕林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B )‎ A.气候温和湿润 B.地形平坦开阔 C.土壤水分充足 D.泥炭土层深厚 解析:苏门答腊岛沿海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降低改造成本,故B正确。苏门答腊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故A错误。材料显示泥炭沼泽森林改造成油棕林需要排干水分,因此,土壤水分充足不属于有利自然条件,故C错误。泥炭易于燃烧,焚烧林地时泥炭层会随之一起燃烧,因此泥炭土层深厚不属于改造成油棕林的有利条件,故D错误。‎ ‎12.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将增加当地的( D )‎ A.年均降水量 B.太阳辐射量 C.地表下渗量 D.气温日较差 解析:图片显示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当地植被覆盖率降低,泥沼等湿地减少,因此气温日较差增大,故D正确。植被覆盖率降低,大气湿度减小,年均降水量减少;地表径流速度加快,下渗量减少;地表植被覆盖情况的变化对太阳辐射量影响不大。故A、B、C错误。‎ ‎13.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将增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主要原因是( C )‎ A.森林蒸腾耗水量显著增加 B.棕榈油大量转化为温室气体 C.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加快 D.林场需要大量使用化石能源 解析:材料显示土壤长期浸水,落叶和朽木无法完全分解;而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后,土壤暴露于空气中,有机质分解速度加快,将增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故C正确。森林蒸腾耗水量的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没有影响;棕榈油主要用于食品、饲料加工而不是燃烧;林场建设所需要用到的化石能源有限,不会造成温室气体大量增加。故A、B、D错误。‎ 二、综合题 ‎14.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该规律的形成是以热量 为基础的,这一规律表现最典型的大陆是非洲大陆。‎ ‎(2)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同纬度的⑤为草原带,⑥为荒漠带,自然景观③→⑤→⑥的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该规律的形成是以水分为基础的,表现最典型的区域是中(低、中、高)纬度地区。‎ ‎(3)自然带③分布的地区有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4)我国大兴安岭以东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昆仑山以北的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 解析:第(1)题,自然景观①→②→③→④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变化更替的,属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热量,表现最典型的大陆是非洲大陆。第(2)题,自然景观③→⑤→⑥是东西方向的更替,属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水分,中纬度大陆宽广,表现最典型。第(3)题,自然带③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布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第(4)题,我国大兴安岭以东为温带季风气候,形成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昆仑山以北深居亚欧大陆内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形成温带荒漠带。‎ ‎15.读某国地理环境要素关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国最可能是( C )‎ A.印度尼西亚 B.英国 C.日本 D.新西兰 ‎(2)结合上图,试简述该国气候、地形和水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3)某科考队赴该国实地科考,见证了以下景观的变化,试探究其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①同种植物开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逐步推迟。‎ ‎②山脚森林茂密,山顶白雪皑皑。‎ ‎(4)该国的传统民居多为木质结构,试分析其自然地理原因。‎ 答案:(2)该国气候主要为季风气候且海洋性特征明显,降水丰沛,河流水量充足,地形受流水侵蚀和冲积作用明显,地形以山地为主,坡度大,水力资源丰富。‎ ‎(3)①反映了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②反映了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拔的变化。‎ ‎(4)该国森林资源丰富,取材方便;多火山、地震,木质结构利于防震。‎ 解析:第(1)题,根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板块位置及相关地理特征可知该国最可能是日本。第(2)题,该国气候主要为季风气候且海洋性特征明显,降水丰沛,河流水量充足;地形以山地为主,坡度大,水力资源丰富。第(3)题,①是由于纬度差异导致南北气温差异较大,反映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②是自然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反映了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拔的变化。第(4)题,该国森林资源丰富,取材方便;多火山、地震,木质结构利于防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