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2020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检测文综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检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 风陵渡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处(下图),历史上商旅云集,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风陵渡上游河段模动频繁。1970年黄河铁路大桥建成,风陵渡航运业务受到影响;20世纪80年代风陵渡货运量息剧增加;1994年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此处商旅云集的盛况逐渐消失。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风陵渡成为图示地区的重要渡口,主要是由于该河段 A. 河面狭窄 B. 河道稳定 C. 流速平缓 D. 含沙量小 2. 20世纪80年代风陵渡货运量急剧增加,得益于 A. 铁路运力下降 B. 水运条件改善 C. 渡口旅游兴起 D. 商贸快速发展 3. 1994年以后风陵渡商旅云集盛况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A. 交通流量减小 B. 基础设施陈旧 C. 无需在此中转 D. 货运量减小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河的摆动范围较大,风陵渡附近河段摆动较小,河道稳定,故成为图示地区的重要渡口;河面狭窄不是主要原因;流速平缓相差不大;该处上游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故选B。 【2题详解】 - 11 - 20世纪80年代风陵渡货运量急剧增加,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商贸快速发展,D正确;铁路适合长距离运输,运力不会下降;水运条件的变化不大;旅游兴起对货运的影响较小。故选D。 【3题详解】 1994年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货运可直接从大桥经过,无需在此中转过渡,故风陵渡商旅云集盛况消失,主要原因是无需在此中转,C正确;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流量增大,货运量增大;基础设施陈旧是其中一个次要原因。故选C。 那不勒斯市位于美国南部海岸地带(下面左图),2018年该市人口金字塔如下面右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根据那不勒斯市人口年龄结构推测,该市 A. 死亡率低 B. 高校众多 C. 就业机会多 D. 养老产业发达 5. 那不勒斯市吸引特定人群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候适宜 B. 水陆交通便利 C. 经济发达 D. 消费水平高 【答案】4. D 5. A 【解析】 【4题详解】 根据那不勒斯市老年人口比重大,老龄化非常严重,故该市死亡率较高;青壮年比例低,高校少,就业机会少,老年人多,养老产业发达,D正确。故选D。 【5题详解】 - 11 - 据以上分析可知,特定人群指的是老年人,那不勒斯市气候适宜会吸引老年人迁入,A正确;水陆交通、经济对老年人迁入的影响较小;消费水平高不利于人口迁入。故选A。 环崖丹霞地貌以弧形环崖为特色,基岩由坚硬的红色砂岩和松软的页岩构成,其形成受地壳抬升和河流侵蚀的综合作用。下图为环崖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地壳抬升前,该地 A. 河道位置不易摆动迁移 B. 背斜构造使砂岩更趋坚硬 C. 页岩受侵蚀程度大于砂岩 D. 地表受外力作用趋于平缓 7. 地壳抬升后,砂岩和页岩的岩性差异导致河道 A. 河曲发育 B. 定向侧移 C. 持续下切 D. 游移不定 8. 环崖是弧型主要是因为 A. 砂岩与页岩之间不规则断裂而成 B. 页岩成环形崩塌形成 C. 前期曲流形态在砂岩中发育而成 D. 后期河流侧蚀砂岩形成 【答案】6. D 7. B 8. C 【解析】 【6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地壳抬升前,该地河道弯曲,位置容易摆动迁移,A错误;背斜构造使砂岩张裂破碎,B错误;河流位于砂岩上,页岩受侵蚀程度小于砂岩;河道弯曲,地形平坦,故地表受外力作用趋于平缓,D正确;故选D。 【7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页岩受侵蚀程度小于砂岩,地壳抬升后,砂岩和页岩的岩性差异,河流会对岩层进行侧向侵蚀,相对较软的页岩逐渐被侵蚀掉,而坚硬的砂岩还存在,B正确。河曲发育是河流侧蚀形成,并不是岩性不同造成的;持续下切主要发生在河流上游地形地伏较大的地区或者地壳的持续抬升造成;河曲发育造成河道游移不定。故选B。 【8题详解】 - 11 - 从图中可以看出,环崖是呈规则的环形,环崖是弧型主要是因为前期曲流形态在砂岩中发育而成,后期河流溯源侵蚀砂岩形成,C正确。环崖是弧型是比较规则的,不是砂岩与页岩之间不规则断裂而成。故选C。 生物量是指一个有机体或群落在一定时间内积系的有机质总量,其在生物器官(干、枝、根、叶、皮)的分配比例与器官功能强弱有明显关系。一般而言,根系从土壤中获取的水分和养分首先供给树技的生长,水分多少影响着树被生物量的占比。下图为天山雪岭云杉个体生物量和各器官生物量占比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水分条件最好的垂直范围是 A. 1500-1 800m B. 1 800-2 100m C. 2 100-2 400m D. 2 400- 2800m 10. 影响干、皮生物量占比在图示垂直范围内变化主导因索是 A. 热量 B. 水分 C. 光照 D. 风向 11. 根、叶生物量占比随海拔升高是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根、叶生物量占比在高海拔处增大的原因是 A. 大风和降水少 B. 土层厚和强光照 C. 低温和强光照 D. 低温和病虫害 【答案】9. D 10. A 11. C 【解析】 【9题详解】 - 11 - 一般而言,根系从土壤中获取的水分和养分首先供给树技的生长,水分多少影响着树被生物量的占比,枝生物量在2 400- 2800m的比重最大,说明其水分条件最好。故选D。 【10题详解】 干、皮生物量占比在图示垂直范围内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随着海拔升高,热量减少,干、皮生物量下降,A正确;随着海拔升高,水分可能增多也可能减少,B错误;高处空气稀薄,光照强,风向的不确定,C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大风不利于叶生物量的增加,A错误;海拔高处土壤较薄,B错误;低温和强光照有利于根、叶生物量占比增大,C正确;病虫害会导致生物量减少,D错误;故选C。 12.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爱荷华州位于美国中部地区(下图),是美国风电利用率最高的州,其超过30%的电力来自风电,拥有风机、叶片、塔筒等全套风电设备生产布局。试州多余凤电通过密集的高压输电线网向美国东部榆送,电网周边常设立安全隔离区。爱荷华州素有“英国粮仓”之称,农场占仝州土地面积的89%。输电线路建设常遭到农场主的抵制。2019年当地企业提出“S00绿色可再生能源铁路"方案,计划在梅森成和普莱诺之间建设地下输电线路、该线路埋设于现有铁轨旁,可有效输送2100兆瓦的风电。 (1)说明地形对爱荷华州风力资源形成的作用。 (2)分析爱荷华州风电开发程度较高的原因。 (3)推断农场主抵制风力输电线路建设的原因,并说出地下输电线路的优势。 (4)指出“S00绿色可再生能源铁路"建设对爱荷华州和伊利诺伊州积极影响。 - 11 - 【答案】(1)位于中部平原,地形南北贯通;冷暖气团交互影响,气压梯度力大;地形平坦,摩擦力小,风力较大。 (2)风力资源丰富,能源充足;风电设备制造业发达,产业基础好;本地和外部的风电市场需求量大;美国中部地区地广人稀,地价较低,利于风电场建设。 (3)原因:输电线路占用耕地,影响农场种植规模;输电线路干扰飞机播撒作业,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 优势:地下输电线路与铁轨共用空间,节省土地,节约成本;地下输电线路不需大规模清理植被,降低对生态环境干扰;铁路有专人巡视,利于保障输电线路的安全。 (4)爱荷华州:提高风电输出能力,扩大风电消费市场;促进风电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伊利诺伊州:增加能源供给,缓解能源短缺;提高清洁能源比重,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生态。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爱荷华州风电开发为材料,重点考查能源开发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从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判断,爱荷华州位于中部平原,美国中部为平原,东西两侧为山地,地形南北贯通,有利于冬夏季风的长驱直入;处在美国的中部地区,受到冷暖气团交互影响,温差较大,气压梯度力大;地形平坦,摩擦力小,风力削弱少,风力较大。 (2)据以上分析可知,爱荷华州风力资源丰富,能源充足;爱荷华州是美国风电利用率最高的州,其超过30%的电力来自风电,拥有风机、叶片、塔筒等全套风电设备生产布局,风电设备制造业发达,产业基础好;美国经济发达,能源消耗量大,本地和外部的风电市场需求量大;美国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西部,中部地区地广人稀,地价较低,利于风电场建设。 (3)爱荷华州素有“英国粮仓”之称,农场占全州土地面积的89%,输电线路占用耕地,影响农场种植规模;美国中部为商品谷物农业,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输电线路干扰飞机播撒作业,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 输电线路占用耕地,影响农场种植规模,该线路埋设于现有铁轨旁,地下输电线路与铁轨共用空间,节省土地,减少对农场的影响,节约征地成本;地下输电线路对地表影响小,不需大规模清理植被,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干扰;铁路有专人巡视,利于保障输电线路的安全。 (4)爱荷华州作为电力输出地,S00绿色可再生能源铁路对能源的需求量增加,可提高风电输出能力,扩大风电消费市场;多余电量得到充分的利用,促进风电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伊利诺伊州作为电力输入地,电力输入增加能源供给,缓解能源短缺;风电为清洁能源,可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优化能源结构;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 - 11 - 13.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木兰溪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下游河道(下面左图)迁回曲折,河道淤泥厚度为13-15米,淤泥含水量达70%,在流经菁田市区周边低地平原后注入海洋。历史上木兰溪下游洪涝灾害频发,1999年福建省启动对水兰溪的全面治理,对河道截弯取直,采取“改道不改水”的方式,将原始河道水面实施最大限度保留,并在废弃河道的基础上扩建玉湖新城。载弯取直后,河流流速发生变化,水流和淤泥给河流两侧防洪大堤的修建造成巨大的工程障碍。当地采取“软体排”技术(下面右图)克履了世界级难题,”较体排”技术是先在大堤上铺设高强度的纤维布料,然后在布料上用绳索固定密集的小块混凝土石板,混凝土石板可随布料适应大堤的形变,2011年防洪大堤顺利完工。随后,当地从工业、农业、生活污水治理等方面对术兰澳的水质进行全面优化,木兰溪畔成为“百里凤光带”,是福建及萧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编影。 (1)说明历史上木兰溪下游水患频繁的原因。 (2)简述木兰溪”改道不改水”的治理方式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3)分析防洪大堤建设受到的主要威胁,并指出“软体排”技术对大堤防护的优势。 (4)请从农业污染防治的角度,为木兰澳的水质改善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夏季受季风、台风等影响,多暴雨,河流水量较大;下游河道迂回曲折,排水不畅;下游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泄洪能力有限;距河流人海口近,受海水顶托作用强,水涝多发。 (2)“改道”:河流改道后,降低水患风险,增加了城市建设空间;“不改水”:利用废弃河道,增加城区水域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增加城市蓄洪空间。 (3)主要威胁:河道淤泥厚度大、含水量高,大堤建设地基不稳定;裁弯取直后河水流速快,对大堤冲击侵蚀能力增强。优势:混凝土石板质地坚硬,可降低河水对大堤的侵蚀程度;防洪大堤在淤泥地基上易发生形变,“软体排”可适应大堤的形变,保护大堤不因变形、开裂而坍塌。 (4)山区鼓励林业发展,提高植被对河流涵养净化能力;限制耕作业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发展绿色农业;限制河流两侧养殖业的发展,减少养殖污染。 【解析】 - 11 - 【分析】 本题以对水兰溪的全面治理为材料,重点考查河流开发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木兰溪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夏季受季风、台风等影响,多暴雨,河流水量较大;从图中可以看出,下游河道迂回曲折,排水不畅,河道淤泥厚度为13-15米,淤泥含水量达70%;在流经菁田市区周边低地平原后注入海洋,下游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泄洪能力有限;距河流入海口近,受海水顶托作用强,洪水排泄受阻,水涝多发。 (2)“改道”:载弯取直后,河流流速发生变化,水流和淤泥给河流两侧防洪大堤的修建造成巨大的工程障碍,河流改道后,降低水患风险,在废弃河道的基础上扩建玉湖新城,增加了城市建设空间;“不改水”:将原始河道水面实施最大限度保留,利用废弃河道,增加城区水域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木兰溪畔成为“百里风光带”,是美化城市景观;同时湿地还可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加城市蓄洪空间。 (3)载弯取直后,河流流速发生变化,水流和淤泥给河流两侧防洪大堤的修建造成巨大的工程障碍,河道淤泥厚度为13-15米,淤泥含水量达70%,河道淤泥厚度大、含水量高,大堤建设地基不稳定;裁弯取直后河水流速快,对大堤冲击侵蚀能力增强,威胁防洪大堤的建设。在布料上用绳索固定密集的小块混凝土石板,混凝土石板质地坚硬,可降低河水对大堤的侵蚀程度;防洪大堤在淤泥地基上易发生形变,混凝土石板可随布料适应大堤的形变,“软体排”可适应大堤的形变,保护大堤不因变形、开裂而坍塌。 (4)山区鼓励林业发展,提高植被对河流的涵养净化能力,降低水体的含沙量;限制耕作业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发展绿色农业,减轻水体污染;养殖业的粪便等排污量较大,限制河流两侧养殖业的发展,减少养殖污染。 14. [地理一选修 3:旅游地理] 2019年冬季.哈尔滨为落实黑龙江省《关于进一步加快冬率雄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大力发展文旅夜经济,鼓励重点景区延迟闭团时间.推动夜间开放,支持景区通过夜景打造、旅游演艺等多种形式,丰富夜间游览内容,提升夜游体验,建设独具韵味的“夜色景区" 简述打造“夜色景区”对哈尔滨旅游业的积极作用,以及开发夜间室外旅游项目应注意的问题。 - 11 - 【答案】积极作用:美化城市夜间景观,增加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夜间旅游项目丰富游客的消费体验;提高旅游设施的利用率,减少闲置时间;哈尔滨纬度较高,冬季黑夜时间长,可延长旅游时间;促进夜间旅游消费,提高旅游产业收入。注意的问题:增加夜间室外运动性项目开发;延长交通运营时间;做好室内项目和室外项目的对接组合;改善城市照明和治安状况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夜色景区为材料,重点考查旅游开发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夜色景区”美化城市夜间景观,提高城市夜间的吸引力,增加旅游资源的多样性;通过夜景打造、旅游演艺等多种形式,丰富夜间游览内容,提升夜游的消费体验;夜晚人流量较小,开放夜色景区可提高旅游设施的利用率,减少闲置时间;哈尔滨纬度较高,冬季黑夜时间长,充分利用夜晚时间,可延长旅游时间;景区延迟闭团时间,推动夜间开放,促进夜间旅游消费,提高旅游产业收入。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增加夜间室外运动性项目开发,提高旅游活动健康性;延长交通运营时间,方便游客在景区和住地之间的往返;做好室内项目和室外项目的对接组合,丰富旅游体验;改善城市照明和治安状况,保障游客的安全等。 15. [地理一选修 6:环境保护] 冰尘颗粒是冰川表面的深色污化物质,由无机矿物颗粒、有机物质及微生物聚合形成球状聚合体,覆盖征冰川消融区表面。河源1号冰川(见下图) ,位于乌鲁木齐市区西南约120千米处,紧邻216国道。近年来,1号冰川上的冰尘数量明显增多,这里成为人类活动影响冰川加速消亡的显著地区之一。 推测冰尘颗粒的来源并分析冰尘颗粒加速冰川融化的原因。 【答案】车辆行经216国道时排放的污染物;过度放牧等造成土壤退化,易受风力侵蚀形成沙土悬浮颗粒物;附近厂矿企业排放的烟尘。原因:深色的冰尘颗粒覆盖消融区,使冰川对光照的反射率降低,增温加快;冰尘颗粒比热较小,增温快,成为冰川加速融化的热源;冰尘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促进了冰川融化。 【解析】 【分析】 - 11 - 本题以河源1号冰川为材料,重点考查冰川融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河源1号冰川位于乌鲁木齐市区西南约120千米处,紧邻216国道,车辆行经216国道时排放的污染物;西北地区气候干燥,人口增加,过度放牧等造成土壤退化,地表裸露,易受风力侵蚀形成沙土悬浮颗粒物;乌鲁木齐市区厂矿企业较多,排放的烟尘多。根据材料,“冰尘颗粒是冰川表面的深色污化物质,由无机矿物颗粒、有机物质及微生物聚合形成球状聚合体,覆盖征冰川消融区表面。”故深色的冰尘颗粒覆盖消融区,使冰川对光照的反射率降低,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大气增温加快;冰尘颗粒比热较小,增温快,成为冰川加速融化的热源;冰尘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散发热量,促进了冰川融化。 - 11 - - 1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