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三维设计》二轮复习: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一)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三维设计》二轮复习: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一)

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一)‎ ‎(2019·辽宁省沈阳市联考) 东北民谚:春分地皮干,夏至不拿棉,秋分不生田,冬至不行船。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对于“春分地皮干”原因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B.降水少,风力大 C.春分农业生产需水量大 D.降水多,但蒸发旺盛 ‎2.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极地高压不断增强,冷空气活动频繁,降温显著 B.由于天气晴好,夜晚地面辐射增强,一夜冷过一夜 C.冬季风增强,冷空气频繁南下,带来多次降温 D.此季节多气旋活动,多降水天气,使气温不断降低 解析:1.B 2.C 第1题,我国北方地区纬度较高,春分前后冷空气势力仍然强盛,空气干燥,降水少,风力大,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地表干燥,B项正确,D项错误;副高影响我国北方主要在夏季,A项错误;春分前后还未播种,农业生产用水量较小,且主要考虑的是自然因素,C项错误。第2题,秋季随太阳直射点南移,亚欧大陆温度下降,亚洲高压逐渐增强,干燥的冷空气活动加剧,气温逐渐下降,降水减少,C项正确,A、D项错误;天气晴好,主要影响昼夜温差,B项错误。‎ ‎(2019·福建省三明市质量检查)我国西部某沙漠地区年降水量少于‎150 mm,年蒸发量超过1 ‎000 mm,沙漠东南部散落分布多个湖泊,常年积水,湖岸东侧湖面的湖相沉积物比西侧深厚。下图示意沙漠湖泊群简图。据此完成3~5题。‎ ‎3.该湖群常年积水,其补给水源主要是(  )‎ A.雨水 B.积雪融水 C.地下水 D.凝结水 ‎4.与高出湖面的湖相沉积物的沉积时期相比,现湖群(  )‎ A.面积缩小 B.蒸发减弱 C.湖水变深 D.盐度降低 ‎5.关于湖岸东侧深厚湖相沉积物的形成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北风携带沙尘→经过湖面→沙尘吸附水汽,加重而沉降 B.东南风携带沙尘→受湖泊沿岸地形阻挡→风力减弱而沉降 C.地壳下沉→沙山没入湖泊→地壳抬升,沉积沙山露出水面 D.季节性河流携带泥沙→周期性入湖→搬运能力减弱而沉积 解析:3.C 4.A 5.A 第3题,本题考查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材料分析,该地年降水量少于‎150 mm,年蒸发量超过1 ‎000 mm,气候干旱,湖泊的补给水源不是雨水,A错;根据湖泊的分布特征判断其补给水源不是积雪融水,B错;该湖泊在沙漠中零星分布且水位常年稳定,故判断为地下水补给,C正确;凝结水水量太小,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C。第4题,高出湖面的湖相沉积物属于湖泊以前沉积物,与以前相比,说明现在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度升高,导致湖面水位下降、面积缩小,进而导致以前的湖泊沉积物露出水面,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5题,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根据图中新月形沙丘的分布特征判断,该地盛行西北风,在西北风的作用下,沙尘经过湖面,湖泊上空水汽充足,沙尘吸收水分,重量增加,在东部沉降,A正确。‎ ‎(2019·福建省龙岩市质量检查)下图为我国一水文站某时期流量、水位变化曲线。据此完成6~7题。‎ ‎6.‎1月27日该水文站水位剧涨的原因是(  )‎ A.台风过境 B.寒潮侵袭 C.发生凌汛 D.积雪消融 ‎7.该水文站位于(  )‎ A.闽江上游 B.黄河下游 C.塔里木河中游 D.黑龙江下游 解析:6.C 7.B 第6题,由材料可知,‎1月27日是冬季,冬季时河流受台风影响极小,台风过境多在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登陆,A错误;寒潮侵袭会带来降雪,也有可能让河流发生冰冻,但是不会让河流水位短时间暴涨,因此不可能是寒潮侵袭,冬季温度较低,更不可能发生积雪消融,B、D错误;冬季河流下游位于高纬度地区,结冰快,上游低纬度地区结冰慢,因此水流在下游被堵塞,容易产生凌汛,短时间水位剧涨,正确答案选C。第7题,由第6题可知,该河流具有凌汛现象,河流凌汛发生条件是河流具有结冰期并且河流的流向是自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地区,黄河下游河流的流向是自西南向东北,所以该水文站有可能位于黄河下游,符合凌汛发生条件;闽江上游河流没有结冰期,塔里木河中游冬季河流水量较少,容易出现断流现象,不可能是水位暴涨,黑龙江下游河流流向是自高纬度流向低纬度地区。正确答案选B,A、C、D错误。‎ ‎(2019·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考前演练) 煤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沉积矿产和能源,是由植物遗体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转变而成的一种固体可燃有机岩,不同的植物会形成不同的煤。‎ 植物的演化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菌类藻类时期、蕨类植物时期和裸子被子植物时期,三个阶段均为地球上重要的成煤时期。菌类藻类时期是地球历史上最早的成煤期,藻类大量繁殖,形成了具有工业价值的煤,该时期形成的煤主要分布在南方寒武纪地层。据此回答8~9题。‎ ‎8.推断地球菌类藻类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是(  )‎ A.温暖广阔的浅海 B.寒冷干燥的陆地 C.平坦开阔的陆地 D.水深较大的海域 ‎9.关于植物的演化对煤炭形成和聚积的重要意义,错误的说法是(  )‎ A.植物的生长繁殖是煤炭形成的物质基础 B.有机物被泥沙和水与空气隔绝,有利于煤炭形成 C.植物进化使得成煤环境由海洋向陆地扩展 D.菌类藻类时期形成的煤层厚度大,质量好 解析:8.A 9.D 第8题,根据材料信息,菌类藻类时期是地球历史上最早的成煤期,菌类藻类是地球上比较原始的生物,主要在海洋生存,并且菌类的生长需要良好的热量条件和水分条件,故推断地球菌类藻类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是温暖广阔的浅海。选A。第9题,根据材料信息,煤炭是由植物遗体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转变而成的一种固体可燃有机岩判断植物的生长繁殖是煤炭形成的物质基础,A正确;根据图示信息中的煤化作用,泥炭腐泥沉入地下经变质作用形成煤炭,故有机物被泥沙和水与空气隔绝,有利于煤炭形成,B正确;植物的进化史,由菌类藻类到蕨类植物到裸子被子植物,植物生存环境由海洋到陆地扩展,成煤环境由海洋向陆地扩展,C正确;菌类藻类时期植物量少,形成的煤层厚度大,质量好错误,D错误。故选D。‎ ‎(2019·贵州省贵阳市适应性考试)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近日点附近时,甲、乙两地分别于当地时间17时40分和18时20分同时看到日落。据此完成10~11题。‎ ‎10.关于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日甲地的昼长等于乙地的夜长 B.甲地日出时间比乙地早 C.该日甲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D.甲地位于乙地的东北方向 ‎11.甲、乙两地能同时看到日出的月份可能在(  )‎ A.3月 B.4月 C.5月 D.6月 解析:10.A 11.D 第10题,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近日点附近时,时间为1月初,冬至刚刚结束,太阳直射南半球,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甲、乙两地分别于当地时间17时40分和18时20分同时看到日落,则可计算出甲地昼长为11小时20分,乙地昼长为12小时40分,则两地纬度数相同,南北纬相反,甲位于北半球,乙位于南半球。故该日甲地的昼长等于乙地的夜长,甲地日出时间比乙地晚,该日甲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甲、乙同时看到日落,则甲、乙两地均位于昏线上,甲地位于乙地的西北方,故A项正确。第11题,由第10题分析可知,甲、乙两地纬度数相同,南北纬相反,要想同时看到日出,则两地同时位于晨线上。由两地日落时间计算可知,两地昼长相差1小时20分,即20°,两地不位于同一经线上,春秋分不可能同时看到日出。1月初,冬至日刚过,两地位于昏线上,此时晨昏圈与南极圈的切点刚刚偏离南极圈向高纬度南极点移动,则当北半球夏至日前后,晨昏圈位于北极圈附近时,甲、乙两地可能同时位于晨线上,此时为夏至日前后,即6月份,故D项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