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新疆昌吉市教育共同体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新疆昌吉市教育共同体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新疆昌吉州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地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计60分)‎ ‎1.‎2015年10月12日至18日,国家天文台在日面上观测到多次黑子和耀斑活动。太阳活动剧烈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可能是( )‎ A. 干扰地球磁场,引发“磁暴”现象 B. 地面无线电长波通信受到影响 C. 全球各地降水量都明显增多 D. 两极地区产生极昼极夜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查太阳活动影响。‎ ‎【详解】‎ 太阳活动剧烈时,会产生大量的高能带电粒子,这些高能带电粒子闯入地球磁场时,干扰地球磁场,引发“磁暴”现象,A正确;闯入地球大气层时,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B错;可能扰乱地球气候,影响水旱灾害,有的地方降水增多,有的地方降水减少,C错;当其闯入极地地区,在两极产生极光现象,D错。故选A。‎ ‎2.太阳大气的最里层是 A. 日冕 B. 色球 C. 光球 D. 核反应区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太阳大气层的结构。‎ ‎【详解】太阳大气层由内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C正确;核反应区位于太阳内部,D错。‎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3. 图中所示ABC分别为 A.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 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 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4. 下列对C圈层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A. 岩石圈就是地壳 B. 软流层属于地壳 C. 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D. 整个岩石圈都是生物的生存空间 ‎【答案】3. D 4. C ‎【解析】‎ ‎【3题详解】‎ 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据图中各圈层的特点可知,ABC代表的圈层分别是生物圈、水圈、岩石圈,故D项正确。‎ ‎【4题详解】‎ 据上题可知,C圈层代表岩石圈,岩石圈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故C项正确;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故A、B、D项错误。所以选C。‎ ‎5.下图是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附近高压是热力引起的 B. 乙是干冷气流,丙是暖湿气流 C. 乙是西南风,丙是东北风 D. 甲是极地高压,丁是副热带高压 ‎【答案】C ‎【解析】‎ ‎【详解】60°N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甲为30°N附近动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压,丁地为热力原因形成的极地高气压带。乙为西南风,较为湿润。丙为来自极地的极地东风,较为干冷,其风向为东北。据此选C。‎ 下图为“部分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6. 图中P处的气压带(或风带)名称是( )‎ A. 赤道低气压带 B. 副热带高气压带 C. 东北信风带 D. 盛行西风带带 ‎7. 据图可判断此时时间为( )‎ A. 北半球的夏季 B. 南半球的冬季 C. 1月 D. 7月 ‎【答案】6. B 7. C ‎【解析】‎ 考查三圈环流的判读,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6题详解】‎ 读图可知,P地盛行下沉气流,且分布在30纬度附近,故图中P处的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B正确。故选B。‎ ‎【7题详解】‎ 读图可知,赤道附近盛行上升气流的赤道低压带位置偏南,说明此季节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则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可判断此时时间为北半球冬季,1月份符合题意。故选C。‎ ‎2018年1月4日‎,合肥迎来入冬后第一场降雪,伴着寒风,暴雪肆虐。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 形成本次降雪的天气系统是下列选项中的( )‎ A. B. ‎ C. D. ‎ ‎9. 造成浙江省7、8月份炎热天气的天气系统是( )‎ A. 冷锋 B. 暖锋 C. 气旋 D. 反气旋 ‎【答案】8. B 9. D ‎【解析】‎ ‎【8题详解】‎ 此次天气过程中有降雪、寒风且发生在冬季,最可能是冷锋过境。A、B两图中冷暖气团交汇形成锋面,其中A图中冷气团方向逆转,为暖锋,B为冷锋。C、D分别为低压和高压系统。故选B。‎ ‎【9题详解】‎ 根据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可知,7、8月份雨带移到东北、华北地区,此时长江流域受副高控制,即反气旋控制,形成伏旱天气。故选D。‎ ‎10. 下列洋流示意图中,表示南半球中低纬的环流是( )‎ A. 甲图 B. 乙图 C. 丙图 D. 丁图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南半球中低纬度环流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其中北部赤道附近为南赤道暖流,南部中纬度海区为西风漂流(寒流),大洋西、东部分别是暖流和寒流。‎ 考点:大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下图是海洋某区域的表层海水等温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有关该区域所在半球和洋流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北半球、暖流 B. 北半球、寒流 C. 南半球、暖流 D. 南半球、寒流 ‎12. 有关该洋流对沿岸气候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增温、增湿 B. 增温、减湿 C. 降温、增湿 D. 降温、减湿 ‎【答案】11. D 12. D ‎【解析】‎ ‎【11题详解】‎ 图中越向北水温越高,说明越向北纬度越低,应为南半球;洋流从水温低处流向高处,应为寒流。故D正确。‎ ‎【12题详解】‎ 受寒流影响,海水温度下降,蒸发作用减弱,因此寒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表现为降温、减湿,故D正确。‎ ‎13.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A. 风力侵蚀 B. 流水侵蚀 C. 风力沉积 D. 流水沉积 ‎【答案】B ‎【解析】‎ ‎【详解】黄土高原表面黄土疏松,地表植被稀疏,夏季受暴雨冲刷严重,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貌,故黄土高原的沟壑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所形成的,选B。‎ ‎【点睛】黄土高原表面的沟壑是流水侵蚀作用所形成的。‎ ‎14.一个区域往往具有其特色的地表形态,我国云贵高原发育最典型的地貌是( )‎ A 喀斯特地貌 B. 黄土地貌 C. 风成地貌 D. 流水地貌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特色地貌分布状况的了解程度。‎ ‎【详解】我国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广泛,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形成了多峰林、石芽、溶洞等喀斯特地貌,选项A符合题意。我国黄土地貌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排除B ‎。我国风成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排除C。我国流水地貌分布广泛,不属于特色地貌,排除D。‎ ‎15.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的物质运动是 A. 火山喷发 B. 变质作用 C. 板块运动 D. 大气环流 ‎【答案】D ‎【解析】‎ 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水运动的主动力,D正确;火山喷发、变质作用、板块运动属于内力作用。故选D。‎ ‎16.下图是“我国台湾省铁路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 台湾省修建的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向的横向铁路,据图思考影响铁路建设的因素主要是(  )‎ A. 地形因素 B. 河流因素 C. 气候因素 D. 矿产因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线路建设的因素。‎ ‎【详解】台湾岛中部多山,沿海多狭小平原。沿海地区地形较为平坦,因此城市多沿海岸线分布,故影响图中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素,A选项正确。‎ ‎17.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型盘山公路。现在,兴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据此完成下题。‎ 山区公路建设尽量“少走弯路”,主要是为了(  )‎ ‎①缩短里程 ②少占土地 ③减少污染 ④节省投资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因素 ‎【详解】山区公路建设尽量“少走弯路”,主要是为了缩短里程,①对。少占土地,②对。可以减少生态破坏,减少污染不是主要原因,③错。开凿山体,架设桥梁,加大了投资,④错。A对。‎ 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图中A、B、C、D四地地质构造类型依次是 A. 背斜、向斜、背斜、向斜 B. 背斜、向斜、断层、背斜 C. 背斜、向斜、断层、向斜 D. 向斜、背斜、向斜、背斜 ‎19. 如果在A、B两处采煤,最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分别是 A. 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 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 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 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答案】18. B 19. A ‎【解析】‎ ‎【18题详解】‎ 根据岩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弯曲变化情况可以看出,A、D两地的岩层向上凸起,为背斜构造;B地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构造;C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有明显的错位,为断层构造。选B正确。‎ ‎【19题详解】‎ A为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因此密度较小的气体易在此聚积,故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B为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因此密度较大的水易向该处汇集,故易发生透水事故。选A正确。‎ ‎【点睛】背斜是褶皱构造的向上拱起的部分。经历了长期的风化、剥蚀,背斜轴部所在就变为地形上的背斜谷。辨别背斜应根据岩层的新老顺序和对称或重复出露等征来确定。背斜常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背斜处适合建隧道。‎ 向斜是褶皱构造向下弯曲拗陷的部分。自核心部位向两翼依次出露为老岩层。向斜构造在地形上多表现为谷地,也可能成为高地。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向斜处适合建水库。利用向斜构造找水。‎ ‎20.“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了地理环境的 A. 差异性 B. 综合性 C. 整体性 D. 区域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详解】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是一个整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选C。‎ ‎【点睛】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21.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古往今来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据此分析月牙泉附近的绿洲属于( )‎ A.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 垂直地带性规律 D. 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D ‎【解析】‎ ‎【详解】‎ 从陆地自然带上来说,月牙泉位于温带荒漠带,以荒漠为主,月牙泉附近出现的绿洲属于非地带性景观,即地方性分异规律,D对。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自然带随着纬度更替,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自然带随着经度更替,垂直地带性规律自然带随着海拔更替,A、B、C错。故选D。‎ ‎【点睛】纬度地带性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异的基础是热量、水分;经度地带性规律,又称之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异的基础是水分;垂直地带性分异:又叫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 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22.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 ① B. ② C. ④ D. ⑤‎ ‎23. 去年春节期间,我国人口流动出现“反向流”现象,即部分父母前往大城市与子女团聚,影响我国这一人口流动现象的因素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⑥‎ ‎【答案】22. C 23. D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 ‎【22题详解】‎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政府有计划地组织移民支援边疆建设和建设新的工业基地,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人口迁移的数量较少,主要原因是政策的限制。选择C。‎ ‎【23题详解】‎ 去年春节期间,我国人口流动出现“反向流”现象,即部分父母前往大城市与子女团聚,影响我国这一人口流动现象的因素是家庭因素,选D。‎ ‎24.下面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 A. 四川——水力资源 B. 山东——气候资源 C. 黑龙江——矿产资源 D. 内蒙古——水资源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 ‎【详解】木桶短板的是该区域的人口容量小的重要限制因素。四川地处长江的上游,有著名的二滩水电站,故其水力资源丰富,A错;山东地理位置优越,濒临海洋,气候条件较好,气候资源不是限制性因素,B错;黑龙江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矿、石油资源,C错;内蒙古地处内陆地区,距海洋较远,受山地的阻挡降水少,水资源极其短缺。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点睛】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科技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而资源状况则是影响人口承载力大小的首要因素。‎ ‎25.在竞争环境下,城市的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经济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的 A. 规模的大小 B. 重要的程度 C. 付出租金的高低 D. 由政府的决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城市中的土地在地理位置和交通通达度方面的不同造成了地租的差异,地价高的地区往往被支付地租能力高的产业占用,所以在竞争环境下,城市的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经济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的付出租金的高低,故选C。‎ 考点定位】城市土地利用方式选择 ‎26.在理想的平原上,中心地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 A. 圆形 B. 正五边形 C. 正方形 D. 正六边形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心地理论。‎ ‎【详解】‎ 在理想的平原上,中心地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相互重叠,相互嵌套。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27.下图是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地面通过吸收太阳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使大气增温,故大气温度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而图中得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太阳辐射中到达地面的可见光部分,④为大气逆辐射,③为地面辐射.故即为③辐射。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点睛】‎ 此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原理示意图.过程为:因为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得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太阳辐射中到达地面的可见光部分,④为大气逆辐射,③为地面辐射。‎ ‎28.读下图,若该模式图表示“热力环流示意图”,则图中四地气压值相比较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 B. 乙>甲>丙>丁 C. 乙>丙>甲>丁 D. 丙>丁>乙>甲 ‎【答案】B ‎【解析】‎ ‎【详解】若该模式图表示“热力环流示意图”,据图可知,甲处受热处气流上升,气压低,乙遇冷处气流下沉,气压高,可判断气压乙>甲;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相反,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则丙>丁;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因此四地气压值顺序为乙>甲>丙>丁。B对,A、C、D错。故选B。‎ ‎29.2006年第一号强台风“珍珠”给福建省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分析下图中各天气系统能表示“珍珠”成因的是( )‎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珍珠”属于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低气压。据图可知,A为冷锋天气系统,B为暖锋天气系统,C垂直方向盛行上升气流,为低压气旋,D垂直方向盛行下沉气流,为高压反气旋。故选C。‎ ‎30.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A.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 垂直分异规律 C.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D. 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有: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以水热组合为基础。‎ ‎【详解】“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诗中“塞北”到“江南”描述我国南北自然景观的差异,为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故选A正确。‎ 故选A ‎【点睛】难度低,读懂诗句中的关键词“塞北”到“江南”即可判断是南北差异。‎ 二.综合题(共计40分)‎ ‎31.读地球侧视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下列各题。‎ ‎(1)图a中表示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___,所示日期为__________前后。该日地球公转处于_______(近、远)日点附近。‎ ‎(2)图a中AB线是晨昏线中的__________(晨线或昏线)。‎ ‎(3)图中C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__。D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__。‎ ‎(4)若D所在经度为90°E,则E点所在的经线度为__________。 ‎ ‎(5)B、C、D、E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 ‎(6)图b中①、②、③、④四点中,________是‎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 ‎(7)图a所示这天,太阳直射位于图b____位置,这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将向______(南、北方向)移动 ‎(8)此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得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夏至 (2). 6.22 (3). 远日点 (4). 晨线 (5). 6 (6). 8 (7). 150°E (8). CDEB (9). ④ (10). ② (11). 向南 (12). 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13).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所有地区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地球侧视图为背景,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考查晨昏线的判读,考查地球运动的特点,考查地方时区时的计算。‎ ‎【详解】(1)据图可知,图a时,太阳直射点为北回归线,节气是夏至日;时间是‎6月22日;根据地球公转的特征可知,该日地球公转处于远日点附近。‎ ‎(2)根据地球自转方向,顺着地球自转,经过AB线是由黑夜进入白昼,说明AB线是晨昏线中的晨线。‎ ‎(3)据上题可知,AB线是晨昏线中的晨线,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点,故C点的地方时为6点;D点位于C点的东侧,时间较早,两地相差2个小时,故D点的地方时为8点。‎ ‎(4)根据经纬网的特征,两条相邻的经线相差30°,故若D所在经度为90°E,则E点所在的经线度为150°E。‎ ‎(5)地球线速度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据图可知,C 纬度最低,B纬度最高,D纬度低于E,B、C、D、E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C>D>E>B。‎ ‎(6)‎12月22日前后是冬至日,正值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附近,据图可知,④位置时候,是‎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 ‎(7)据图可知,图a所示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节气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位于图b中②的位置,这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将向南移动。‎ ‎(8)图a时,太阳直射点为北回归线,节气是夏至日;时间是‎6月22日;此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得范围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所有地区,南半球达到最小。‎ ‎【点睛】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每时都在向西移动,每小时移过15度经度。在地理题的计算中可粗略取每天移动0.25度纬度。‎ 春分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北移,直至‎6月22日(即夏至)到北回归线。‎ 夏至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即秋分)到赤道。‎ 秋分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即冬至)到南回归线。‎ 冬至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此后北移,又在‎3月21日(即春分)回到赤道。‎ ‎32.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阴影表示的是____________ 。‎ ‎(2)针对C阶段的人口问题解决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B段人口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人口增长缓慢的是(答字母)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是______、对策_____、_________。‎ ‎(6)目前世界总的人口增长模式类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分析上图得出人口增长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___________的发展水平。‎ ‎【答案】 (1). 人口自然增长率 (2). 鼓励生育 (3). 接纳海外移民 (4). 高出生率 (5). 低死亡率 (6). 高自然增长率 (7). A (8). D (9). 人口老龄化 (10). 二胎政策 (11). 延迟退休年龄 (12).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13). 生产力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示意图呈现信息,侧重人文地理等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等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图中斜线部分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 ‎(2)针对C阶段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已进入现代型,目前面临的人口问题是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问题解决措施是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3)图中B段处于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阶段,人口的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4)图中人口增长缓慢的是自然增长率较低的阶段,图中A阶段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图中C阶段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图中人口增长缓慢的是AC。‎ ‎(5)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处于图中的C阶段。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严重,对策全面实施二胎政策、延迟退休年龄。‎ ‎(6)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故人口增长模式主要处于传统型,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增长模式处于现代型,目前世界总的人口增长模式类型为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7)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根本原因,故也是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点睛】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传统型,按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大多属于该类型。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属于现代型,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坚持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取得的。‎ ‎33.读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右图中画出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的曲线 _____。‎ ‎(2)左图中,A、B、C、D、E、F反映的是_____过程,该过程的标志是____、城市用地规模增大、_____。‎ ‎(3)左图中的变化过程与右图中的曲线相对应的是___右图中b曲线是 _________国家的城市化过程。‎ ‎(4)左图中E→F反映了 ____现象,其原因是:①_____;②___。③______________。‎ ‎(5)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解决措施主要有①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 ‎(6)_________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答案】 (1). 画在a、b之间;略靠近b (2). 城市化 (3). 城市人口增加 (4).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5). a (6). 发展中国家 (7). 逆城市化 (8). 城市的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地价太高 (9). 乡村的环境质量好,地价便宜 (10). 乡村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11). 进行合理规划 (12). 加强城市管理 (13). 建立卫星城 (14). 社会经济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城市化的因素及世界城市化水平,试题难度较小,解题关键是掌握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化。‎ ‎【详解】(1)右图中,a为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b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的曲线在a、b之间;略靠近b。‎ ‎(2)左图中,A、B、C、D、E、F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提升后又出现了下降,反映的是城市化过程,该过程最主要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增大、城市人口增加。‎ ‎(3)a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后趋于缓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反映的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与左图中的变化过程相一致。右图中b曲线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发展快,是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 ‎(4)左图E→F反映了逆城市化现象,与城市内环境质量相对下降、城市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地价太高有关,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的环境质量好、地价便宜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等吸引人居住。‎ ‎(5)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处于加速阶段,由于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带来的问题:①环境质量下降。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④影响社会治安,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解决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加强城市管理、进行合理规划、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6)城市化是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的城市化的水平在上升;发展中国家数目多,人口多,虽然城市化水平低,但城市总人口多于发达国家;但是一般来说,经济促进城市化,城市化水平体现了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