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人类的生产活动(共63张PPT)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人类的生产活动(共63张PPT)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 人类的生产活动 一 .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农业生产活动 农业 生产 活动 分 类 生产对象 生产投入 生产目的 商品谷物农业 混合农业 大牧场放牧业 水稻种植业 地域类型 区位因素 因地制宜 特 点 地域性 季节性 周期性 因时制宜 气 候 土 壤 地 形 交通运输 政 策 市 场 自然因素 社会经 济因素 【 知识建构 】 自然 条件 社会 经济 条件 气候条件 地形条件 土壤条件 水源条件 市场 交通运输 政策 劳动力 农业技术 资金 饮食习惯 农业的区位选择 对自然因素利用改造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 重点知识结构 影响 农业类型产量品种质量分布 1. 气候: 主要从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光照几方面说明 气温特点 —— 冬夏气温高低、气温变化大小、温度带等热量特征对农作物品种、分布、复种制度的影响 l 降水特点 —— 降水量多少,降水季节分配特点、气温与降水配合状况、干湿状况等对农业生产类型、品种的影响、 l 光照状况 —— 是否充足,(对谷物生长、水果、棉花生长的影响) 2. 地形: 平原、山地、丘陵等所占比重,耕地面积多少,土地数量和价格;地表形态平坦或崎岖;海拔高度、坡度对农业的影响 3. 土壤: 土壤种类、肥沃程度(有机质含量、矿物质含量)、盐碱性、土层厚度、土壤质地等几方面对农业的影响 4. 水资源: 河湖数量、密度、水量、季节变化、洪涝等对农业的影响 5. 生物资源: 森林、草场、生物等资源的种类、分布、数量对农业林、牧业的影响 6. 限制性因素: 气候因素、地形因素、    土壤因素、水源因素 (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二)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 1. 市场条件 (国内外市场位置、远近、城市人口数量、生活水平高低、消费习惯)“订单农业”的发展;城郊乳、肉、禽、蛋、菜、花农业生产基地的发展 。 2. 交通条件 (海运及内河航运条件(对外贸易)、铁路和公路运输网络(国内市场)航空运输条件(花卉、高档果品等)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及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农产品市场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世界大市场逐步形成。 3. 农业技术 (机械化水平、生物技术、耕作技术、灌溉技术、农业科技水平) 4. 国家政策 (政策、价格、补贴、资金、技术) 5. 劳动力 (数量、价格、素质、种植、养殖技术)云南昆明附近发展“彩色农业”(花卉业)具有地价低、劳动力廉价而丰富的优势 。 1. 大范围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 农业类型或作物 农业区位的选择 种植业 湿润、半湿润平原和盆地地区 林 业 山地、丘陵地区 畜牧业 半干旱、干旱地区 渔 业 湖泊、水库、沿海海域 水 稻 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 玉 米 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 棉 花 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 甘 蔗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甜 菜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柑 橘 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 苹 果 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 (三)农业区位的合理选择 2. 小范围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 考虑因素 农业区位的选择 农业类型 单位产值 从单位产值看,由高到低的顺序一般是: 花卉 > 乳牛 > 塘鱼 > 果园 > 蔬菜 > 粮棉 地 价 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 城镇周围只能布局单位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牛业、禽蛋业、蔬菜业等 需 水 量 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交通运输 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布局在近城镇和交通方便的地方 (四)地理学科内知识的全面整合 主要方法: ( 1 )系统归纳 ( 2 )综合对比 1. 农业部分知识归纳与整合 ① 世界主要农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分布地区 ② 某一地理环境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③ 某一农产品生产和分布的区位优势 ④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特点、区位因素比较 ⑤ 不同国家和地域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业类型的对比 ⑥ 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发展条件和农业特点的对比 1. 主要的农作物生长、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农作物 生长 条件 种植 周期 地理 分布 冬小麦 暖温带半湿润 半干旱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区 秋种夏收 我国华北平原是主产区,其次是江淮地区。 美国小麦区(南部)、澳大利亚南部、阿根廷 春小麦 中温带半湿润 半干旱区 春种秋收 我国东北、华北平原、西北灌溉农业区、青藏河谷农业区 美国小麦区(北部)、加拿大、俄罗斯 ( 东欧平原 ) 水稻 夏季高温多雨的亚热带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区 早稻春种夏收,晚稻夏种秋收 我国秦岭 — 淮河以南地区 东亚(中、日、韩)、东南亚、南亚(印度、孟加拉)沿海平原和冲积平原地带 气候 热量 低温、霜冻、雪灾、冻雨 降水 常年干旱、春旱、伏旱、雨热不同期、暴雨、冰雹 光照 光照不足 气象灾害 寒潮、台风、干旱、暴雨和洪涝 地形 海拔 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能满足农作物需要 坡度 坡度大,土层薄;陡坡进行耕作易造成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坡度大于 18° 不宜发展种植业,我国政府要求坡度大于 25° 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 土壤 肥力、酸碱性、土层厚度、土壤质地 土壤有机质和矿物质含量低(淋溶作用强烈的土壤)肥力差;过酸性和过碱性土壤、土层薄、过砂性或粘重土壤均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2. 自然因素中对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读图 3 ,完成 6-7 题。 图 3 东北地区某月等温线图 6 .对图中 ① 、 ③ 处气温特点的正确说法是 A . ① 处气温最低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 B . ① 处气温最低的主要因素是海拔高度 C . ③ 处闭合区域内气温低于-20 ℃ D . ③ 处闭合区域内气温高于-20 ℃ 7 .对图中 ② 、 ④ 处地理特征的正确叙述是 A . ② 地处松嫩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 B . ④ 地处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C . ② 地处辽河平原,是我国春小麦、棉花主要产区 D . ④ 地处长白山地,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 图 3 东北地区某月等温线图 读图 3 ,完成 6-7 题。 季风水稻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 主要分布: 亚洲季风区 主要作物: 水稻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主要特点: 单产高,商品率低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 水利工程量大 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 区位条件: 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主要分布: 美、加、澳、俄等国 主要作物: 小麦、玉米等 生产规模大 主要特点: 商品率高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自然条件优越 区位条件: 交通运输便利 市场广阔 地广人稀 高度发达的工业 先进的科技 大牧场放牧业 乳 畜 业 主要分布: 美、澳、阿根廷、新西兰等国 主要产品: 牛肉、羊毛 生产规模大 主要特点: 商品率高 专业化程度高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 区位条件: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交通便利(距海港近)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主要分布: 美五大湖、西欧、中欧、澳、新 主要作物: 牛奶及其制品等 商品率高 主要特点: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集约化程度高 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气候温凉潮湿,适宜多汁牧草成长 人口城市众多,市场广阔 区位条件: 交通运输便利 先进的科技 特点 原因 今后发展措施 ① 小农经营 人均耕地少,家庭为单位 集约经营 ②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农民人口多,自给为主 控制人口数量,增强商品意识 ③ 机械化水平低 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加快机械化发展 ④ 水利工程量大 夏季风不稳定,水旱频繁 大力投资水利工程 ⑤ 科技水平低 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凭传统经验 加大科技投入 3. 亚洲水稻种植业特点及成因 区位优势 评价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 ① 平原地形广阔 ② 黑钙土和冲积土肥沃 ③ 温带草原气候,夏季温和湿润 ④ 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 为实现机械化和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利于作物生长、稳产 (二)便利的交通运输: ① 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航运发达 ② 公路、铁路与水运构成发达交通网 集散便利、降低运费、提高效益 (三)地广人稀: 土地租金低,可大规模经营 竞争力比欧洲强 (四)高度发达的工业: 提供现代农业所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 实现农业机械化、化学化,但增加能耗和成本 (五)先进的科技: 国家建立科技研究中心和推广系统,免费提供科技成果 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和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的实现 4. 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与评价 澳大利亚墨累一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的优点 ( 1 )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这主要是因为土地交替使用和羊粪归田,能充分恢复和保持麦田的肥力,使经济再生产和土地的自然再生产达到和谐统 — 。 月 份 l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小麦种植 忙季(秋) 闲季 ( 冬 ) 忙季 ( 春 ) 绵羊饲养 闲季 ( 秋 ) 忙季 ( 冬 ) 闲季 ( 春 ) ( 3 )农民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灵活的生产选择。 ( 2 )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小麦的耕作活动和牧羊活动在一年交替进行,见表 5. 澳大利亚墨累一达令盆地混合农业 澳大利亚墨累一达令盆地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 ( 1 )问题:灌溉水源不足成为这里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 ; ( 2 )产生的原因: ① 盆地处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降雨稀少。 ② 墨累一达令河水量季节性变化大。雨季时河水暴涨,干季时大支流常有断流现象,墨累河虽未断流,但枯水期河水很浅,上游个别地段在最干旱年份也会干涸。 ③ 地下水虽丰富但矿化度高,不适于农业灌溉 ; ( 3 )解决的措施:东水西调。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展阶段 现代农业 传统农业 农业类型 密集、商品农业 密集、自给农业 农业技术 农业科学技术 传统经验 机械化水平 高 低 部门结构 畜牧业为主 种植业为主 经营方式 大规模、集约化的大农牧场经营方式 小规模的小农户经营方式 农业人口比重 小 大 劳动生产率 高 低 商品率 高 低 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程度 高 低 5.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差异 6.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一般自然因素相对不变,影响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是不断变化的 。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市场 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城市的发展使城郊农民将生产重点转为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农产品经营规模随之扩大或减小 交通 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如美国东南部向东北部供应蔬菜;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调运大量蔬菜;云南、广州成为大城市鲜花生产和供应地 农业技术 对现代农业的影响。 农业实现高度机械化、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实现区域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不同的农业专业化地域。 咖啡 巴西 金鸡纳霜 印度尼西亚 可可 加纳 香蕉 中美各国、巴西 茶叶 印度、斯里兰卡 蔗糖 古巴、巴西 橡胶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黄麻 印度、孟加拉国 油棕 马来西亚 剑麻 巴西、坦桑尼亚 美、加、澳、法等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 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 荷兰每年出口鲜花占世界鲜花贸易总额的 1/2 ; 非洲、东南亚、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例题、 ( 全国卷 4) 36 .读图 3 ,完成下列要求。 (1)①② 两区的主要农作物分别是 (2)① 区主要农作物种类在我国输出量最大的省区是 ( 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题后括号中 )( ) A. 广东 B .吉林 C. 新疆 D .陕西 (3) 说明 ①② 地区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主要特点。 答案: ( 1 )玉米 小麦 ( 2 ) B ( 3 )商品谷物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国家 农业发展条件异同 地处热带、光热充足,土地资源丰富 干旱面积广大、水源不足 热带雨林、草原面积广大,水源充足 农业地 域类型 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热带种植园农业 农业 特点 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出口多 商品率高 、 生产和销售受国外资本控制 农畜产品 小麦、羊毛 咖啡、大豆、香蕉、蔗糖 不同国家和地域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业类型的对比 图 4 斜线部分表示世界著名棉花生产区。据此回答 8 — 9 题。 8 .影响斜线区域棉花生产共同的区位因素是 A. 众多,灌溉农业发达 B. 地处热带,光照和热量充足 C. 种植历史悠久,农业技术水平高 D. 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广阔 9 .关于斜线区域所在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两国的地形地势特点有较大差异 B .两国主要气候类型的降水季节变化都很明显 C .两国都是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 D .两国电子工业蓬勃发展,已成为主要工业部门 C A 1. 重要农作物的分布 ( 1 )主要粮食作物: ① 小麦:耐旱耐寒耐盐碱,适应性强。集中分布于秦岭 —— 淮河以北。 春小麦 —— 长城以北,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以黑龙江产量最多。 冬小麦 —— 长城以南,华北平原,渭河平原,汾河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以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四川等产量最多。 (五)中国的农业生产 ② 水稻:性喜温湿。秦岭 —— 淮河以南则是水稻的集中分布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台西平原,以湖南,广东,四川,浙江,江苏,湖北,江西等省产量最多。 ③ 玉米:性喜暖湿,集中分布在黑龙江至云贵高原的东北 ---- 西南向的长形地带。以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产量最多。 松嫩平原是我国的玉米带 ④ 大豆:喜温作物。适宜于夏季高温的温带地区。主要在松辽平原和黄淮平原。黑龙江,河南,山东,吉林,辽宁,安徽为主。大豆是粮、油兼用作物。 (五)中国的农业生产 ( 2 )主要经济作物: ① 棉花:喜温好光作物。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新疆,江苏,河南,湖北,山东,河北等地。 ② 花生:原产热带,对热量要求较高。主要分布在东部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产量最多,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产量居世界第一。 ③ 油菜:喜凉作物,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范围广。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近年来出现“北移南迁” —— 北到黑龙江、辽宁,南到华南地区。 ⑤ 甘蔗:喜高温,需水肥量大,生长期长。主要分布在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等省。 ⑥ 甜菜:喜温凉,耐旱耐盐碱,生长期短。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以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产量最大。 ( 3 )经济林: ① 茶叶:喜温好湿,喜酸耐阴,主要分布在秦岭 — 淮河一线以南的广大丘陵地区,我国是茶叶的故乡。 ② 果树:品种多,质地好。温带水果 —— 苹果、梨、桃、葡萄;亚热带水果 —— 柑橘、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热带水果 —— 椰子、芒果。 ③ 木本油料:核桃、花椒、油茶、椰子、油棕。 ④ 木本粮食:板栗、枣、柿子、木薯(南方)。 ⑤ 特种经济林:天然橡胶 —— 广东、云南。油桐 —— 四川盆地、江南丘陵。漆树 —— 大巴山区和贵州等地。 ( 4 )畜产品: ① 马:内蒙古的三河马,青海的河曲马。 ② 牛:内蒙古三河牛,青藏地区的牦牛。 ③ 羊:宁夏的滩羊,新疆的细毛羊,青藏高原的藏绵羊、藏山羊。 2. 商品农业生产分布区: ( 1 )商品粮生产基地: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江淮平原、珠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等。 ( 2 )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及南疆等。 ( 3 )油料作物基地:主要包括花生和油菜。花生产于山东和两广丘陵,油菜的集中产区是长江流域。 ( 4 )糖料作物基地:主要包括甘蔗和甜菜。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四川、云南是甘蔗主要产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新疆等省(区)是甜菜主要产区。 ( 5 )四大牧区: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牧区为我国四大牧区,其中内蒙古牧区最大。 ( 6 )农产品出口基地: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带、珠江三角洲。 (六)文综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1. “ 三农”问题 ——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各地区农业发展自然条件和农业地域差异 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地域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 主要农业区耕地保护问题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农民收入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农村人口与城市化问题 2.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 1 )西北地区、青藏地区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问题 ( 2 )黄土高原和我国南方丘陵、低山水土流失问题 ( 3 )黄海海平原旱涝、风沙、盐碱的治理问题 ( 4 )南方红壤土地的治理和改造、东北黑土的合理利用保护 ( 5 )东北森林、沼泽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 6 )长江中下游平原洪涝灾害的成因及治理 发展特点 增长战略 生产、空间、信息联系 企业空 间发展 工业生产活动 工业地域 工业 联系 工业集聚 工业特点 区位因素 传统工业 鲁尔区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美国硅谷 新兴工业 自然 经济 社会 环境 ( 一)知识建构 工业集聚 工业特点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工业生产活动 1. 工业的投入 —— 产出 (二)基础知识 2. 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的影响 历次技术革命 起始 年代 主要 标志 世界和国家 工业空间分布 对工业生产部门的影响 第一次技术革命 18 世纪 60 年代 蒸汽机的发明 在英国起源 蒸汽机动力代替水力,采煤、冶金、纺织、机器制造工业迅速发展 第二次技术革命 19 世纪 70 年代 电气化 由英国扩展到德国 ( 鲁尔区 ) 、美国 ( 东北部 ) 等西方国家 煤、铁资源开采规模扩大;钢铁、电力、化学工业迅速发展;汽车、飞机制造等新工业部门出现 新技术革命 20 世纪 50 年代 依据生产对象可以分为两类 ( 1 )采掘业:是指直接采取自然物质资源制造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如开采矿石、石油,或是利用太阳能,矿泉水等。 ( 2 )加工工业:对农产品及工业半成品进行加工,获取新的产品的部门。如将棉、麻加工制成纱和布,将畜产品的乳、肉等加工制成罐头食品,将钢铁加工制成机器等。 3. 工业的分类 工业如果按其投入的主导因素,可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类型。 工业部门类属名称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代表部门 原料指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 ( 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 )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 ( 易变质等 ) 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 市场指向型工业 运输产品成本较高 ( 重量、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 )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 ( 易变质、破碎等 ) 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 动力指向型工业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 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工业就其产品性质,可以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两类。 ( 1 )重工业是主要生产生产资料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如采矿、冶金、机械、电力、建筑材料、化学工业等。 ( 2 )轻工业是主要生产消费资料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如纺织、皮革、造纸、化学药品、钟表、家用电器、自行车等工业。轻工业产品大部分是生活消费品,也有一部分用于生产方面,如工业用的织物、纸张等。 3. 工业的分类 (三)工业生产部分知识归纳与整合 ① 主要工业部门的区位因素比较 ② 城市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原则 ③ 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对比 ④ 世界主要工业地域的类型、分布、发展条件对比 ⑤ 我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地带的特点与发展条件对比 1. 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① 矿产资源: 发展钢铁工业的矿产 —— 铁矿、锰矿;有色金属矿产 —— 铜、铅锌、钨、锑、锡等;化学工业原料 —— 海盐、钾盐、煤、石油、天然气、磷矿等 ; ② 能源资源: 矿物能源 —— 煤、石油、天然气、核能 非矿物能源 —— 水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 ③ 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土地数量、价格;水资源数量 ; ④ 交通运输: 沿海、沿江有便利的水运条件、海岸线曲折有天然良港;平原便于发展稠密的铁路和公路运输网络 ; ⑤ 环境因素: 对高新技术产业区位的影响;对环境污染企业区位的影响。 2. 影响区域工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① 有严重污染的企业(钢铁、石化)等应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工业用地一般建在城市的外围和郊区,并考虑风向和水源 ; ② 对城市轻度污染、用地大、货运量大的工业企业布置应布置在城市边缘。污染较小的企业布置在河段的上游及风频最小方向的上方;污染较大的布置在河段的下游或风频最大方向的下方。 ③ 污染小、用地少、运量不太大,需要接近消费市场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区及居住区内。如小型食品工业(牛奶、糕点厂)等。 ④ 高科技园建在接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集中,文化教育发达、环境清洁优美、交通便捷的地区。 3. 城市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原则 科学技术进步 交通条件改善和运输能力的提高 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 对原料动力的依赖减弱,市场对工业区位影响增强 扩大生产规模,工业集聚 对劳动力知识、素质要求提高 对信息通讯网络的发达性、完备性、通达性要求提高 原料的来源扩大,可替代原料增多 工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提高 工业的区位选择更为灵活,地域分布更为广泛 高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大型传统工业衰落,新兴工业的中小企业迅速发展 市场交通信息技术人才成为影响工业发展主要因素 4. 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5. 主要工业部门特点、区位因素、环境因素 工业部门 类型特点 布局主导因素 环境因素 钢铁厂 发电厂 水泥厂 对原料燃料需要量大,废气、废渣污染严重 接近铁矿或煤炭产地,(钢铁厂也可布局在海运交通便利的消费市场) 布局在主导风向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化工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印染厂 水污染严重 主要考虑环境因素 布局在远离水源地的河流下游 炼油厂 运输原油较运输产品更便利;对大气和水污染严重 接近消费市场 布局在郊外,远离水源地的河流下游、下风向 地区 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加工 原料不便长途运输 接近原料产地 工业部门 类型特点 布局主导因素 环境因素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食品厂 产品不宜长距离运输,或运输成本高 接近消费市场 炼铝厂 耗费能源多 接近廉价水电基地 大气污染严重,布局在下风向地区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玩具 需要大量劳动力 接近廉价劳动力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技术要求高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要求环境洁净优美 5. 主要工业部门特点、区位因素、环境因素 高考题练习 : 四川某家电生产集团在广东某市建立了规模化的家电生产基地,其战略目的是 A .利用更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降低劳动成本 B .利用该市接近原材料产地的优势,减少原料运输成本 C .珠江三角洲地区比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更大的国内市场潜力 D .利用广东靠海临港的优势,建立以出口为主的生产基地 答案 : D 工业 类型 区位因素 布局格局 主要工 业区 工业中心和部门 问题与整治措施 传统工业区 原料 . 燃料 交通 . 市场 劳力 . 技术 农业基础工业基础 接近原料或燃料产地 鲁尔区 五大湖区 英国中部 辽中南 利用便利海运条件,接近消费市场 日本太平洋沿岸 上海宝钢 新兴工业区 知识技术 现代交通 优美环境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 美国硅谷 北京中关村 利用廉价劳动力 意大利北部 中国浙江 6. 世界主要工业地域的类型、分布、发展条件 传统工业 新兴工业 主要工业部门 钢铁、纺织、化学、机械、食品等工业 微电子、通信、高分子、生物技术、核工业、航天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 地域分布 相对集中 相对分散 产品特点 厚重长大,产品增加值低,更新慢 轻薄短小,产品增加值高,更新快 科技人员比例 低 高 投入的研发费用 低 高 区位因素 原料、动力、交通、市场、劳动力数量 技术力量、交通便捷、信息通达、环境优美、政策扶持 7. 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比较 8. 鲁尔区的综合整治 调整工业布局 发展第三产业 减少煤炭、钢铁企业数量 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 新建或引入技术水平高的 中小型企业 发展科技和教育 开展工业旅游 发展金融服务业 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等的排放 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 植树造林 调整工业结构 工业布局向西部和南部拓展 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 优化美化环境 对比项目 美国硅谷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共同点 ① 形成于二战后 ② 交通便利 ③ 没有传统工业区位优势 ④ 中小型企业为主 不同点 生产结构 高技术产品 轻工业产品 生产特点 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高 生产过程分散或家庭承包,资本集中程度低 分布特点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周围、环境优美的地方 分散在小城镇甚至农村 劳动力技术条件 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廉价劳动力 政府因素 军事定货 政府的大力支持 9. 美国硅谷与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对比 相同点: ① 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② 有政府的大力支持 ③ 交通便捷 不同点: 中关村科技园的研发费用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不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尚未形成发达的专业化分工配套体系,市场化制度和法规不够完善和健全。 2.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优势与存在问题 发展优势: 北京全国著名高等院校和中科院科研机构云集,又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众多的人才,拥有雄厚的科技力量。 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 离市区近,环境质量较差,交通拥挤,用地紧张、地价高; ② 研发费用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不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等。 1. 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与硅谷的异同点 10. 中关村科技园区与美国硅谷对比 11. 温州乡镇企业与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对比 1 .相同之处: 大批廉价劳动力、企业规模小、以轻工业为主、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资本集中程度低。 2 .不同之处: 意大利新工业区: ① 工业小区密切联系、协作,共同形成巨型企业; ② 银行信贷体系发达、社会服务机构完善; ③ 用水用地方便;交通运输便利; ④ 政府的大力支持 ⑤ 有自己的品牌、产品质量好,有创造性等。 温州乡镇企业: ① 商品手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有经营理念; ② 国内消费市场广阔; ④ 生产联系、协作不如意,形成多家企业竞争的局面,规模效应大减; ⑤ 缺乏自主品牌,产品自主设计创造少,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不高; ⑥ 山区多,平原少,用地紧张等。 如何解决温州乡镇企业面临的问题: 加强技术投入、企业之间联系与协作,杜绝恶性竞争,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生产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等。 三 . 中国的工业 (一)中国主要工业地带 ① 沿海工业地带:由于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设立;沿海地带的工业发展进入了新的段。 ② 长江沿岸工业地带:本区是沿海经济向我国内地辐射最便捷的区域,区内水能、有色金属、农业、多层次的劳动力资源丰富,航运发达,工业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 ③ 陇海 —— 兰新工业地带:本区随着塔里木油田和黄河上游水能的开发,随着亚欧大陆桥的开通,工业发展前景广阔。 辽中南工业区 - 发展 有利 条件 : 1 .接近原料、燃料(铁、煤、石油) ; 2 .交通便利(铁路、海运、航空、公路等) ; 3 .接近消费市场 ; 4 .农业基础雄厚 ; 5 .工业基础(工业发展历史早) ; 不利 :能源、水源不足;传统工业占比重大,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污染严重、产品缺乏竞争力 ; 主要工业中心 : 以沈阳、大连为中心;鞍山、本溪(钢铁)、抚顺、阜新(煤炭)、沈阳(机械)、大连(化工、造船) 发展方向 :1 .发展科技,更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 ; 2 .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 3 .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 (二)我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地带的特点 与发展条件对比 京津唐工业区 1. 接近原料、燃料(铁、煤、石油、海盐等) ; 2. 接近消费市场 ; 3. 交通便利(铁路、海运、航空、公路等) ; 4. 农业基础(粮食、棉花基地) ; 5. 技术力量雄厚(技术人才与科研机构 ); 以北京、天津、唐山为中心;(钢铁、化工、机械、轻纺等) ; 1. 重点发展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高档轻纺、精细化工方面 ; 2. 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 . 沪宁杭工业区 有利: 1 .国内外消费市场广阔 ; 2 .交通便利(海运、河湖运、铁路、航空、公路等) ; 3 .农业发达(粮食、棉花、油料、水产、出口农业基地) ; 4 .技术力量雄厚(技术人才与科研机构 ; 5 .工业历史悠久 。 不利: 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 上海为中心,包括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南京(轻型及精密机械轻纺、电子、化工) ; 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研制开发,开拓国际市场。 珠江三角洲工业区 有利: 1. 优越的地理位置、临近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地处侨乡,便于吸引外资和华侨投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管理方法、发展出口加工工业 ; 2. 水陆交通便利 ; 3. 接近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消费市场 ; 4. 有大量廉价劳动力资源。 不利: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主要工业中心 : 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家用电器、 服装、食品、玩具等) ; 发展方向 : 继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科技水平,发展外向型经济,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 (三)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位优势 : 矿产、能源资源丰富 水陆交通便利 农业发达 工业历史早、基础好 形成相对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工业联系密切 劳动力资源丰富 城市集中、市场广阔 有一定的科技和教育基础 (三)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 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问题 1. 工业结构单一,资源型工业面临资源枯竭 ; 2. 传统工业和国有企业比重大,改造难度大 ; 3. 工业技术、设备、产品、管理落后 ; 4. 改造和发展的资金缺乏 ; 5. 环境污染严重 ; 6. 下岗工人数量大,安置和再就业难度大。 (四)我国老工业基地改造主要途径 调整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由资源主导型向科技主导型转变,由单一经济结构向多样化结构转变 加强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引进资金、技术、 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调整工业布局,使工业布局趋向更加合理 治理环境污染,改善投资环境 大力发展教育和科研,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 政府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 (五)我国老工业基地(企业)改造案例 阜新案例 —— 产业转型 —— 发展现代农业 大庆案例 —— 综合发展 —— 大力发展多种产业部门 大连案例 —— 改善环境 —— 改善投资环境,吸引资金、技术 鞍钢案例 —— 引进技术 —— 改造传统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水平 首钢案例 —— 调整布局 —— 搬迁污染企业,提高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再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