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9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湘教版:第四章第2课时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业
第2课时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测控导航 考点 题号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5、8、9、10、12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2、3、4、6、7、11、12、13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湖北武昌调研)下图分别是秦岭南坡与北坡地区1981~2007年间年平均气温变化图和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3题: 1.1981~2007年间,秦岭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是( ) A.气温降低,降水增加 B.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C.气温升高,降水增加 D.气温升高,降水减少 2.下列有关秦岭南北坡地区1981~2007年间的气候及其要素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南坡较北坡增温幅度大 B.南坡较北坡降水减少多 C.北坡地区气候趋于干冷 D.南坡地区气候趋于暖湿 3.1981~2007年间秦岭地区的气候变化会使得( ) A.1月0℃等温线南移 B.秦岭地区冰川面积缩小 C.黄土高原的作物增产 D.附近河流年径流量减少 解析:1.D 2.B 3.D 第1题,由1981~2007年年平均气温图可知,秦岭南坡和北坡气温曲线大致平行,呈上升趋势;由1981~2007年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图可知,秦岭南坡和北坡年平均降水量呈下降趋势。第2题,由1981~2007年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图可知,秦岭南坡年均降水量降幅大于北坡,故秦岭南坡较北坡降水减少多。第3题,由于秦岭地区气温明显上升,经过秦岭的1月0℃等温线有北移趋势;秦岭的海拔比较低,夏季最高峰气温在0℃以上,因而没有冰川分布;秦岭距离黄土高原较近,秦岭和黄土高原的气候变化趋势相似,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和降水减少等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图示气候变化会使附近河流年径流量减少。 (2016·浙江卷,1)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恢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据此回答第4题: 4.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反映了( ) A.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持续上升 B.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 C.甲到丙时期太阳辐射持续增强 D.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 解析:B 云杉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位置移动反映了气候变化,结合图中冰盖范围的变化,甲时期云杉主要分布区纬度最低,冰盖范围最大,说明甲时期气温最低。乙时期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比丙时期的纬度要高,说明乙到丙时期气温有所下降,B项正确;若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则乙到丙时期气温应有所上升,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三地气温:甲<丙<乙,故A、C项 错误。 读“我国境内西北部分山地1700年冰川与现有冰川面积的变化情况图”,回答5~6题: 5.与图中其他山脉相比,阿尔泰山冰川较少,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纬度因素 ②海陆因素 ③地势、地形因素 ④山地面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引起我国西北山地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还可能导致( ) A.全球各地的气温上升 B.旱涝灾害的频次增加 C.水稻种植的北界南移 D.我国各地的降水增加 解析:5.D 6.B 第5题,纬度高有利于形成冰川,①错;图中各山地均位于大陆内部,排除②;阿尔泰山海拔较其他各山地低,面积小,故冰川较少。第6题,从图看出各山地冰川的面积都在缩小,是全球气温上升导致的,这种变化还会引起极端天气现象增多,因此导致旱涝灾害的频次增加。 下面是近百年来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的水平变迁图。读图,回答7~8题: 7.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的重叠范围越来越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的变化 B.距海远近的变化 C.气温的变化 D.降水量的变化 8.在全球这种变化最不明显的地区应位于( ) A.西西伯利亚平原 B.亚马孙平原 C.埃塞俄比亚高原 D.墨西哥高原 解析:7.C 8.B 第7题,从图中信息看,甲、乙两物种的生存地域分别向北、向南迁移比较明显,而气温是影响生物分布的主要因素,说明原先甲、乙两物种生存的地域的温度条件发生了变化。第8题,目前,全球变暖是气温的主要变化趋势,相对而言,纬度越高,气温变化越明显,所以变化最不明显的地区为热带地区。 全球气候的变化给世界各国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它要求人类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应对这种变化。读“丹麦位置示意图(图甲)”和“大气受热过程图(图乙)”,回答9~11题: 9.近百年来,丹麦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是( ) A.气温升高,降水变少 B.气温降低,降水变多 C.气温升高,降水变多 D.气温降低,降水变少 10.对照图乙,丹麦气温的变化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减弱 D.④增强 11.针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人类应该( ) ①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②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③开发清洁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④关停高耗能企业,减少矿物能源消耗总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9.C 10.D 11.A 第9题,随着全球变暖,近百年来丹麦的气温在升高,同时,中纬度西风的势力也在增强,西风给丹麦带来更多的降水。第10题,丹麦气温的升高,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有关,该作用对应于图中大气指向地面的箭头④。第11题,针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人类可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此外,还可通过植树造林,提高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来应对。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我国目前能源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基本消费占世界10.4%,居世界第二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6分) (1)据图描述从1978年到2005年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4分) (2)根据下图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依次把以下序号所对应字母连接起来。(8分) ①极冰融化 ②燃烧矿物燃料 ③沿海低地被淹 ④毁林 (3)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并就此谈谈我国控制CO2 排放量,实施低碳经济的可行性措施。(14分) 解析:第(1)题,根据北冰洋海冰范围的减小,可以推测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或变暖趋势。第(2)题,全球气温的上升,是温室气体含量增加的结果,它会导致极冰融化、沿海低地被淹没等一系列问题。而温室气体含量增多则是由于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造成的。第(3)题,我国CO2排放量大的原因,可从我国的人口总量、经济增长、能源消费构成等方面考虑;而实施低碳经济的可行性措施则可从能源利用率、能源构成、产业结构、节能意识等方面考虑。 答案:(1)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变暖)趋势。(4分) (2)a—④ b—② c—① d—③(8分) (3)原因:①人口总量大;②经济加速增长;③能源消费总量大;④矿物能(煤、石油和天然气)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的比重高。(任答3条得6分) 措施:①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②发展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③进行温室气体的回收;④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⑤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⑥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节能意识。(任答4条得8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0分) (1)碳元素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物质,它不但参与地球上的物质循环,而且参与能量流动。说明图1中①②③所表示的作用或结果。(6分) (2)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6分) (3)试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8分) 全球变暖导致原本就短缺的淡水资源更加紧张,向海洋索取淡水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某高中生设计了一套海水淡化装置(图2)。 (4)如果选择一些地区推广这套装置,需要设计一个方案来评选哪些地区适用这套装置。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列出必备的评选条件。 (10分) 解析:第(1)题,由图1可知,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合成有机质,构成动、植物的有机构成成分,动、植物死亡后受外力作用沉积下来,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经人类开采使用,又将碳元素以CO2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第(2)题,考查温室效应原理,CO2 浓度的增加会加强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从而将更多热量保留在大气当中。第(3)题,全球气候变暖对不同地区农业的影响不尽相同,有的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有利于农业生产;有些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恶化,不利于农业生产,需分别说明。第(4)题,通过自然加热的方式进行海水淡化,需要选择临海的、太阳能丰富的地区。 答案:(1)①光合作用;②沉积作用;③全球生态系统的破坏。(6分) (2)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导致气温上升。(6分) (3)中纬度农业主产区因降水减少,蒸发加强,水旱灾害增多,农业生产条件恶化,导致农业减产;部分种植业区演变成畜牧业区,部分草原地区退化成荒漠。高纬度地区因热量条件改善,农业增产;总体来说,全球气候变暖对世界农业生产的影响弊大于利。(8分) (4)①纬度较低,气温较高;②太阳辐射较强;③晴天多;④临海;⑤当地缺乏成本更低的淡水资源。(10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