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盐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盐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盐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共70分)‎ 下图为局部区域经纬网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 关于图中各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②两地均位于中纬度 B. ③④两地均位于东经度 C. ①地位于a区域的东南方向 D. ④地位于②地的西北方向 ‎2. 根据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位于两个相同半球的是 A. ①与② B. ③与④‎ C. ②与③ D. ①与④‎ ‎3. 图中a、b、c、d四个区域,实际面积最小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②位于低纬度,A错;③位于180°经线上,④位于西经度,B错;①位于a区域的东南方,C正确;④位于②东北方向,D错。故选C。‎ ‎【2题详解】‎ ‎20°W向东至160°E为东半球,其余为西半球,南北半球以赤道划分。由此可得③④均位于北半球,西半球,B正确,ACD错误。‎ ‎【3题详解】‎ 在四方格的经纬网中,相同间隔的经线和纬线围起的方格,纬度越低的区域表示的实际面积越大,纬度越高的区域表示的实际面积越小。故d区域表示的实际面积最小,D正确;故选D。‎ 下图中,实线为地形等高线,虚线为潜水面等高线(单位:米)。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 钻孔井甲的潜水埋藏深度约为 A. ‎15米 B. ‎10米 ‎ C. ‎5米 D. ‎‎0米 ‎5. 对上图判读正确的是 A. ①处潜水的流向东南,且水流速度最快 B. ②处有河流,河水补给潜水 C. ③可能有河流,潜水补给河水 D. ④处地表、地下径流流速最快 ‎【答案】4. C 5. D ‎【解析】考查等值线图判读,潜水、河水的补给关系。‎ ‎【4题详解】‎ 读图,图中实线为地形等高线,虚线为潜水面等高线,根据图中数值,甲处地面海拔‎15米,潜水面海拔为‎10米,所以潜水埋藏深度为‎5米,C对。故选C。‎ ‎【5题详解】‎ 水往低处流,根据图中的等值线数值判断,① 处潜水的流向东南。根据等高线的变化规律,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水流速度越快,该处等高线较稀疏,不是最快的,A错。② 处位于山坡上,不在山谷处,没有河流,B错。③ 位于山谷处,可能有河流,但河流水面海拔比潜水面高,所以是河水补给潜水,C错。④ 处等值线最密集,地表、地下径流流速最快,D对。故选D。‎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左图为“我国钓鱼岛等高线分布图”(单位:米),下右图为某处风蚀蘑菇等高线(实线为图上可见部分,虚线表示被上部遮盖的部分)。回答下列各题。‎ ‎6. 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判断出钓鱼岛 A. 河流大多自北向南流 B. 降水季节变化小 C. 北部坡度比南部平缓 D. 位于热带草原带 ‎7. 钓鱼岛南北距离大约是 A. 0.7‎千米 B. 1.9千米 ‎ C. 2.5千米 D. 3.7千米 ‎8. 右图中P等高线的数值为 A. ‎711米 B. ‎712米 ‎ C. ‎713米 D. ‎‎714米 ‎【答案】6. C 7. B 8. C ‎【解析】考查等高线图的判读。‎ ‎【6题详解】‎ 根据图示等高线分布可知,河流大多自南向北流;因该岛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东南季风带来丰富降水,冬季北部处于冬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也比较丰富,再加上海洋调节作用,降水的季节变化小;其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而北部等高线分布稀疏,南部等高线密集,所以北部坡度比南部平缓。故选C。‎ ‎【7题详解】‎ 钓鱼岛南北大约跨1′纬度,而1°的纬度对应的距离是111千米,1°=60′,那么1′纬度对应距离约是1.85千米,结合选项,B最接近。故选B。‎ ‎【8题详解】‎ 图中等高距是‎1米,而与P等高线相邻的等高线数值‎712米,根据等高线的分布规律,所以P地的数值为‎713米。故选C。‎ 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主要有太阳高度、日照时间、天气状况和海拔高低。下图为我国北京、上海、成都和昆明四地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 四地的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与全球年变化规律差异最大的城市是 A. 城市① B. 城市② ‎ C. 城市③ D. 城市④‎ ‎10. 图中表示成都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的曲线是 A. 曲线① B. 曲线② ‎ C. 曲线③ D. 曲线④‎ ‎11. 城市③在7、8月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A. 纬度低,太阳高度大 B. 纬度高,日照时间长 C. 受高压控制,晴天多 D. 海拔高,大气削弱作用弱 ‎【答案】9. A 10. D 11. C ‎【解析】‎ ‎【9题详解】‎ 从全球来看,一般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的季节太阳辐射强度大,正午太阳高度角小的季节太阳辐射强度小。从图中的曲线变化可以看出,城市①冬春季节太阳辐射强度大,春季最大,夏秋季节太阳辐射强度小,夏季(6~9月)最小,与全球太阳辐射年变化规律几乎相反,差异最大,A符合题意;城市②、③、④太阳辐射的年变化规律基本与全球规律相似,城市②差异稍大,但比城市①的差异要小,排除B、C、D。故选A。‎ ‎【10题详解】‎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高且纬度低,与其它城市相比,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大,冬半球处于昆明准静止锋暖气团一侧,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昆明6~9月进入雨季,云雨天气多,太阳辐射弱,与曲线①的特征吻合;北京纬度较高,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太阳辐射较弱,春季和夏初正午太阳高度升高,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7-8月降水较多,太阳辐射稍弱,与曲线②的特征吻合;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云雨天气较多,整体上太阳辐射较弱,7-8月正午太阳高度高,且伏旱天气,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因此上海应对应曲线③;成都地处四川盆地,阴雨天气多,还是我国雾天最多的地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最强,太阳辐射强度最小,与图中曲线④特征相符,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11题详解】‎ 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云雨天气较多,整体上太阳辐射较弱,7-8月正午太阳高度高,且伏旱天气,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因此上海太阳辐射变化规律与图中曲线③变化特征相似,因此城市③即上海。上海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沿海,7~8月我国锋面雨带北移,影响我国的西太平洋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分支)控制上海所在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很难成云致雨,降水少,晴天多,因此太阳辐射强度大,C符合题意;上海市的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日(‎6月22日前后)最大,而上海市6月份太阳辐射并不强,表明纬度低、太阳高度大不是上海在7~8月太阳辐射强度量大的主要原因,排除A;上海市位于30°N附近,纬度不高,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因此排除B、D。故选C。‎ ‎12. 太阳活动常对地球上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其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吹袭地球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①南北两极出现极光现象  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影响无线电长波通信 ④漠河地区出现“白夜”现象 A. ①② B. ①③ ‎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该题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剧烈的太阳活动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吹袭地球,干扰地球的磁场,从而使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磁暴现象,②正确;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①正确;带电粒子流干扰地球大气层中的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受到影响,③错误;白夜是指高纬度地区的“明亮的夜晚”,是太阳处于地平线之下,“夜晚仍然明亮”的现象。这是由于大气对阳光的折射和散射作用的结果,④错误;故①②正确,答案选A。‎ ‎13. 如图所示,中心为北极点,外围大圈为赤道,左侧0°为经度。如果图中OB两侧日期不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从B顺地球自转方向运动到A为旧一日 B. 从B逆地球自转方向运动到A为新一日 C. 若从B顺地球自转方向运动到A为‎9月22日,则从B逆地球自转方向运动到A为‎9月23日 D. 若从B顺地球自转方向运动到A为‎6月22日,则从B逆地球自转方向运动到A为‎6月21日 ‎【答案】D ‎【解析】左侧0°为经度,那么OA为180经线°。把全球分在两个日期有两条经线--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和180经线°。如果图中OB两侧日期不同,那么OB即为0时经线。北半球地球逆时针自转,因此“从B顺地球自转方向运动到A”日期为新的一天,应加上一天;反之,减一天,即为旧的一天。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左图中大圆表示晨昏圈,圈内太阳高度角为正值,N表示北极点,F表示晨昏圈上的一点。若FN的距离约为2220千米,北京时间为10:00,图乙为此时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状况。读左图和右图,完成下列各题。 ‎ ‎14. 右图中,与北京此日的昼夜长短状况基本相符的是 A. ④ B. ③ ‎ C. ② D. ①‎ ‎15. 右图中①②③④地按纬度值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④③②① D. ②④①③‎ ‎【答案】14. B 15. A ‎【解析】考查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图文材料、调动地理知识的能力。‎ ‎【14题详解】‎ 由题意可知:北极点是极昼,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图乙中①③两地昼长夜短在北半球;④地昼夜平分在赤道上,②是昼短夜长在南半球;而①地昼长近20小时,更近北极圈;北京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最长昼长约为15时与③昼长接近。故选B。‎ ‎【15题详解】‎ 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图乙中①③昼长夜短在北半球,①地的昼更长,纬度更高;④地昼夜平分在赤道上,②是昼短夜长在南半球;又由于纬度越高昼夜的变化幅度越大,所以四地纬度由大到小是①②③④。故选A。‎ 在野外,我们可以利用太阳—标杆进行定向。标杆与地面垂直放置,把一块石头放在标杆影子的顶点A处,45分钟后,标杆影子的顶点移到B点时再放一块石头(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太阳—标杆定向的原理是 A. 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 B. 一年中,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方向是南北往返 C. 一年中,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 D. 一天中,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 ‎17. ∠AOB角度约为 A. 8° B. 11° ‎ C. 15° D. 30°‎ ‎【答案】16. D 17. B ‎【解析】‎ ‎【16题详解】‎ 由于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太阳周日视运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因此一天中的日影在地面移动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故D正确,ABC错误。‎ ‎【17题详解】‎ 由题意可知标杆影子移动的速度与太阳视运动速度相同,太阳视运动速度与地球自转运动速度相同,依据地球的自转速度(除极点外)每小时15°,也就是1°∕4分钟。45分钟相差11多一点。故∠AOB角度约为11°。故B正确,ACD错误。‎ 北京时间‎2015年6月22日0时38分,我国迎来2015年的夏至。下图为进入夏至时甲、乙、丙、丁四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8. 2015年夏至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 A.(23°‎26’‎N,136°W) B.(23°‎26’‎S,100°E)‎ C.(23°‎26’‎N,70°W) D.(23°‎26’‎S,136°W)‎ ‎19. 关于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丙地一年中昼夜长短不变 ‎②丁地自转线速度最大 ‎③甲、乙两地纬度数相同,但分属南北半球 ‎④四地的纬度值丁>乙=甲>丙 A. ①② B. ②③ ‎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8. C 19. D ‎【解析】该题组主要考查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确定和夏至日昼长的纬度分布规律。‎ ‎【18题详解】‎ 夏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23°‎26’‎N,北京时间即120ºE地方时是0时38分,70°W的地方时大约是12点,故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23°‎26’‎N,70°W),选C。‎ ‎【19题详解】‎ 夏至日昼长的纬度分布规律是南极圈到南极点极夜现象,北极圈到北极点极昼现象,从南极圈向北到北极圈,昼渐长,赤道昼夜等长。可以判断丙地位于赤道,一年中昼夜长短不变,①正确;丁地位于南极圈或以南,纬度高,自转线速度小,②错误;甲地位于北半球,乙地位于南半球,因为两地昼夜对称,故两地纬度数值相同,③错误;结合以上判断,四地的纬度值丁>乙=甲>丙,④正确。故选D。‎ 读110°E经线M城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内变化图,该地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差40°,回答下面小题。‎ ‎20. M地的纬度位置为 A. 23°26′N B. 20°N C. 23°26′S D. 20°S ‎21. M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A. 46°34′ B. 43°26′‎ C. 86°34′ D. 83°26′‎ ‎【答案】20. B 21.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学生要掌握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 ‎【20题详解】‎ 南北回归线上冬至日和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相差46°52′,由材料可知冬至日和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相差40°,该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AC错误;该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大于‎12月22日,所以说该地位于北半球,B对D错误。所以选B。‎ ‎【21题详解】‎ 从上题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的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的20°N,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知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46°34′,选择A。‎ 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大约为15天。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2. 地球公转的过程中,距太阳最近的时间是_______节气 A. 清明 B. 小暑 ‎ C. 秋分 D. 小寒 ‎23. 与立冬白昼时间最接近的节气是 A. 立春 B. 立夏 ‎ C. 立秋 D. 小雪 ‎【答案】22. D 23. A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每年的1初地球距太阳最近。从小寒起,太阳黄经每增加15°为另一个节气。计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2题详解】‎ 地球公转过程当中,1月初距太阳最近,‎12月22日为冬至,冬至之后15天‎1月2日为小寒,所以24节气当中小寒与近日点时间最接近,选择D。‎ ‎【23题详解】‎ 从立冬到冬至和冬至到立春的时间大致相等,所以与立冬白昼时间最接近的节气是图中以冬至为中心的对称点立春,选择A。 ‎ ‎24. 2016年,引力波风靡一时,而地震波被人们利用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就像给地球照X光一样,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工具,下图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据此分析一般认为,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来自 A. a岩层内部 B. c岩层内部 ‎ C. d岩层内部 D. e岩层内部 ‎【答案】C ‎【解析】一般认为,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对应图中的d岩层内部,C对。a岩层是地壳,由岩石组成,A错。c岩层是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由岩石组成,B错。根据深度判断,e岩层是下地幔部分,没有软流层,D错。‎ 下图为世界某大板块边界(箭头表示板块运动方向)及局部地质作用示意图,图中下半部分表示1816年印度尼西亚大松巴哇火山爆发后火山灰厚度的分布,右上部分表示③地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5. 关于图中板块各地的叙述,属实的是 A. ①处多海岭和岛弧链分布 B. ②处两侧属于同一大洋,不属于同一板块 C. 与②处比较,一般③处岩石年龄较新 D. ④处属板块生长边界,附近多有海沟 ‎26. 与图中右上部分局部地质作用示意图相关的地质事象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a侵蚀面的侵蚀作用 ②b岩石的侵入作用 ‎ ‎③c岩层产生褶皱 ④d断层的发生 ‎ ‎⑤e岩石形成 ⑥f岩层形成 A. ①⑥③④②⑤ B. ①③⑥④②⑤ ‎ C. ③①④②⑤⑥ D. ③①⑥②④⑤‎ ‎27. 在右上图找寻或开采自然资源时,有关资源地点与事故防范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甲处采矿要防止瓦斯爆炸 B. 在乙处野外生存可找寻水源 C. 在丙处开采铜、铁金属矿产 D. 丁处适宜承载大型工程 ‎【答案】25. B 26. A 27.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板块构造学说和地质构造。本题要求熟悉六大板块和地质构造的有关知识。‎ ‎【25题详解】‎ ‎①处位于板块中部,地壳稳定,少海岭和岛弧链分布,A错;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为太平洋板块,②处两侧属于太平洋,一侧为太平洋板块,另一侧为南极洲板块,B正确;②是板块的诞生处,③是板块消亡处,与②处比较,一般③处岩石年龄较老,C错;④处属板块消亡边界,附近多有海沟,D错。‎ ‎【26题详解】‎ 岩层形成时一般同水平的,先沉积的在下面,后沉积的在上面,然后才能发生褶皱弯曲,弯曲后现发生断裂,然后岩浆会沿断裂处上升形成岩石。选择A。‎ ‎【27题详解】‎ 甲处为向斜,容易储水,在甲处采矿不会出现瓦斯爆炸,A错;乙为断层,会有地下水出露,在乙处野外生存可找寻水源,B正确;丙处岩浆活动较少,缺乏铜、铁金属矿产,C错;丁处为山岭,不适宜承载大型工程,D错。‎ 美国西部波浪谷(左图),由侏罗纪时期就开始沉积的巨大沙丘组成,沙丘不断被一层层浸渍了地下水的红沙所覆盖,天长日久,水中的矿物质把沙转变成了砂岩,便形成了层叠状的结构,后来,随着科罗拉多平原的上升,峡谷里砂岩的层次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岩石上流畅的纹路创造了一种令人目眩的三维立体效果。结合图回答下列各题。‎ ‎28. 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谷岩石与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A. ① B. ② ‎ C. ③ D. ④‎ ‎29. 波浪谷岩石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A. 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B. 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C. 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D. 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答案】28. D 29. A ‎【解析】‎ ‎【28题详解】‎ 读右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③为变质岩,④为沉积岩、①为岩浆(三个箭头指向)、②为岩浆岩(一个箭头指向).美国西部波浪谷,是在砂岩的基础上形成的,砂岩为沉积岩,故选D。‎ ‎【29题详解】‎ 依据材料,美国西部波浪谷,从侏罗纪时期就开始沉积了大量的红沙,天长日久,固结成层叠状结构的砂岩,后经历地壳抬升,使砂岩出露地表,开始接受外力的风化剥蚀,侵蚀搬运等作用,使砂岩的层次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A对。‎ 地球表面的陨石易风化和发生化学成分变化,南极大陆却因环境特殊保存了大量陨石,被称为“陨石宝库”。下图为南极冰流域和陨石富集区分布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30. 陨石富集于图示地区的原因是 A. 天体撞击 B. 冰川作用 ‎ C. 流水沉积 D. 板块运动 ‎31. 相对于其它地区,南极陨石科考价值较高的原因是 A. 气候湿润,陨石不易风化 B. 冰雪覆盖,保存年代久远 C. 环境洁净,对陨石污染小 D. 臭氧层薄,坠落的陨石多 ‎32. 全球变暖对南极陨石富集区的影响可能是 A. 陨石类型减少 B. 陨石风化减弱 C. 出露数量增加 D. 陨石埋藏加深 ‎【答案】30. B 31. B 32. C ‎【解析】‎ ‎【30题详解】‎ 因为天体撞击形成的陨石应该是均匀的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不是相对富集在地球某一个区域,A错;冰川作用能够把地球历史上若干亿万年形成的陨石很好地保存下来,陨石在冰雪覆盖下,风化的速度很慢,其化学成分变化很小,因此南极大陆因冰雪环境保存了大量陨石,B正确;陨石经过流水的作用,最后沉积下来的陨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且南极洲气温很低,流水作用很弱,外力作用以冰川作用为主,C错误;板块运动属于内力作用,而陨石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D错误。故选B。‎ ‎【31题详解】‎ 考查影响陨石科考价值的因素,气候湿润,陨石更易风化,A错;冰雪覆盖,外部有良好的保护层,且气温低,各种外力作用都较弱,使陨石保存年代久远,B对;陨石科考价值高低主要取决于陨石自身保存完好程度,环境洁净程度的高低对其影响很小,C错;不是因为南极的臭氧层薄,而主要是南极的大气层较薄,陨石进入大气层,与大气摩擦燃烧更少,坠落到地面的陨石较多,D错。故选B。‎ ‎【32题详解】‎ 考查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变暖使南极地区的冰川大量融化,南极陨石失去了冰雪的保护,陨石数量会减少,而不是种类减少,A错;全球变暖,使陨石风化增强而不是减弱,B错;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冰雪减少,出露数量会增加,C对;冰雪减少,陨石埋藏变浅而不是加深,D错。故选C。‎ 下图为某区域地貌示意图,和河水中颗粒物质所受外力作用类型与河流流速、颗粒物直径之间的关系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33. 欲使直径为‎0.1mm处于搬运状态的颗粒物堆积至河床,河流流速至少应降为 A. ‎‎0.1‎cm/s B. ‎0.7cm/s ‎ C. ‎5cm/s D. ‎30cm/s ‎34. 下表中P、Q两颗粒物所受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颗粒直径(mm)‎ 河流流速(cm/s)‎ P ‎0.02‎ ‎200‎ Q ‎20‎ ‎7‎ A. 侵蚀、搬运 B. 搬运、堆积 ‎ C. 侵蚀、堆积 D. 搬运、侵蚀 ‎35. 能够反映上右图所示地貌成因的点是 A. 甲 B. 乙 ‎ C. 丙 D. 丁 ‎【答案】33. B 34. C 35. B ‎【解析】‎ ‎【33题详解】‎ 图中两条曲线之间的区域表示为搬运,当河流流速低于沉降速度时,颗粒物可以在河床中堆积。所以根据题意,在横坐标0.1处作垂线与沉降速度线相交,过该交点作水平线与河流流速轴相交,则此点速度就是答案,为‎0.7cm/s,只有河流流速小于‎0.7cm/s时,直径为‎0.1mm颗粒物就开始沉降。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4题详解】‎ 当河流流速高于侵蚀速度时,颗粒物被侵蚀;‎ 当河流流速低于沉降速度时,颗粒物可以在河床中堆积。‎ 读图表,判断P、Q两颗粒物所属图中区域,根据P颗粒直径与河流流速可以判断在侵蚀区;‎ 根据Q颗粒直径与河流流速可以判断在堆积区。故C正确,ABD。‎ 故选C。‎ ‎【35题详解】‎ 图示现象为河流三角洲地区,由于河流流速降低而堆积形成的,与此同时,河流堆积作用表现为颗粒大的先堆积,后是颗粒小的,则河流入海口处为颗粒小的物质堆积。故为河流流速小和颗粒小的乙。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二、综合题(共30分)‎ ‎3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深圳(22°40′N,113°55′E)一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进行探究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请结合所学地理知识予以解答。‎ ‎(1)他们认为:在深圳一个窗户朝正南的房间里,全年正午阳光都能照射到房内。你认为是否正确?为什么? ‎ ‎(2)图甲是他们绘制的“冬至日日出、正午、日落时的旗杆影子示意图”。该图表达是否正确?为什么? ‎ ‎(3)他们在进行图像转换时遇到了困难,请将图乙所示内容按要求转绘在图丙中。(要求:在图丙中绘出晨昏线,用阴影表示夜半球部分,标出直射点所在经线的经度)‎ ‎【答案】(1)不正确。深圳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夏至日前后,阳光不能进入房内 ‎(2)不正确。正午旗杆影长应短于日出与日落时旗杆影长 ‎(3)作图为:‎ ‎【解析】本题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考查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及其应用。‎ ‎(1)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所以深圳在太阳直射时,阳光不能进入房间内部。‎ ‎(2)日出、日落时的太阳高度角低于正午太阳高度角,所以旗杆影子应比正午时长。‎ ‎(3)北极圈到北极点之间出现了极昼现象,太阳应直射北回归线,且东西半球的分界线160°E处于黑夜中央,其地方时为0:00,太阳此时应直射在(23°26′N,20°W)。如图所示:‎ ‎。‎ ‎37. 阅读我国东部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 ‎(2)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 ‎【答案】(1)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 ‎(2)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流速减缓,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地处海陆交界地带,海水的顶托作用使堆积作用增强,在R河的河口地段形成众多的沙洲。‎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北部海拔在‎200米以下,且等高线稀疏,地形起伏小,以平原为主,南部等高线密集,起伏较大,最高海拔在‎500米左右,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拔高处在南部,地势南高北低。‎ ‎(2)沙洲形成的自然原因从泥沙来源、有利的沉积条件来分析。沙洲多说明河流水量大,携带泥沙多,入海口处水流缓。R河为长江,为我国第一大河流,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为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流速减缓,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地处海陆交界地带,海水的顶托作用使堆积作用增强,在R河的河口地段形成众多的沙洲。‎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