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 高一地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有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下图为局部经纬网图,甲、乙区域所跨的纬度相等,QR的实际距离约为MN的2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与N点关于地轴对称的坐标为 A. (60°N,20°E) B. (60°N,160°W)‎ C. (60°S,20°E) D. (60°S,160°W)‎ ‎2. 下列有关甲、乙两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区域位于乙区域的西北方向 B. 乙区域的面积约是甲区域的6倍 C. 甲区域位于西半球,乙区域位于东半球 D. 甲区域面积约是乙区域的1/2‎ ‎【答案】1. B 2. D ‎【解析】‎ ‎【1题详解】‎ 关于地轴对称的点,纬度相同,经度互补(但东西经不同)。QR位于赤道上,QR的实际距离约为MN的2倍,则MN的纬度为60°N(南北纬60°的纬线长度是赤道的一半),N点的经纬度为(60°N,20°E)。因此与N点关于地轴对称的坐标为(60°N,160°W)。故B正确。‎ ‎【2题详解】‎ A、读图可知,甲区域位于乙区域以北。M、N的经度分别为10°E、20°E ,Q、R的经度分别为160°W、150°W。根据劣弧定东西方向的原则可知M在Q以东,N在R以东,故甲区域位于乙区域的东北方向。A错误;‎ B、甲、乙区域所跨的纬度相等,纬线间所夹经线长相等;QR的实际距离约为MN的2倍,乙区域的面积约是甲区域的2倍,B错误;‎ C、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为20°W和160°E。东经度小于160°,西经度小于20°的地区为东半球,其余为西半球。图中M、N的经度分别为10°E、20°E ,Q、R的经度分别为160°W、150°W。因此甲区域位于东半球,乙区域位于西半球,C错误;‎ D、QR的实际距离约为MN的2倍;甲、乙区域所跨的纬度相等,甲、乙区域所跨经线长相等,因此甲区域面积约是乙区域的1/2,D正确。‎ 故选D。‎ ‎【点睛】该题考查经纬网地图中经纬度判别、方向和距离长短的判读。利用东西经度定向:两地均为东经度,度数大的在东;两地均为西经度,度数大的在西;一东经,一西经,取二者之和,若和大于180°,东经度在西,若和小于180°,东经度在东。‎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 M行星是( )‎ A. 金星 B. 土星 C. 火星 D. 天王星 ‎4. 如果M行星上也存在生命,满足的条件应该有( )‎ ‎①距日远近适中 ②质量和体积适当 ③有卫星绕转 ④不停绕日公转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5. M与N组成一天体系统,与该系统级别相同的是( )‎ A. 河外星系 B. 银河系 C. 太阳系 D. 地月系 ‎【答案】3. C 4. A 5. D ‎【解析】‎ 该题考查天体系统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3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M行星位于地球和木星之间,故应该为火星。所以选C。‎ ‎【4题详解】‎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是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温度条件适中,体积和质量适当,使地球有适宜的大气,有液态水存在。图中M行星上也有生命存在,必须满足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所以选A。‎ ‎【5题详解】‎ M行星为火星,与地球等级相同,N是围绕其旋转的卫星,故其组成的天体系统与地月系等级相同。所以选D。‎ 太阳辐射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称为太阳直接辐射。下图为贵州贵阳和新疆塔中(塔里木盆地中部)太阳直接辐射的年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 导致塔中春、秋季太阳直接辐射差异最主要原因是春季( )‎ A. 正午太阳高度低 B. 白昼时间短 C. 阴雨天气少 D. 风沙天气多 ‎7. 塔中和贵阳太阳直接辐射差异明显,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纬度 B. 气候 C. 地形 D. 植被 ‎【答案】6. D 7. B ‎【解析】‎ ‎【6题详解】‎ 塔中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春季与秋季相比,均降水少,日照时间相差不大,甚至春季稍长些,但春季地面缺乏植被保护,风沙天气多,风沙导致太阳辐射被削弱,从而使春季直接太阳辐射少,选D。‎ ‎【7题详解】‎ 塔中属于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获得直接太阳辐射多;贵阳则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多,阴雨天气多,获得的太阳直接辐射少,选B。‎ ‎2016年10月17日北京时间 7时30分,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 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19日6时30分与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经 33天太空遨游后,于‎11月19日返回祖国。‎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A. 将要发射的神舟十一号飞船 B. 落在俄罗斯境内的陨石 C. 正在交会对接的天宫二号实验室 D. 待发射的火箭 ‎9. “神舟十一号”发射时,我国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A. 地球自转速度正在变慢 B. 地球自转速度正在加快 C. 地球公转速度正在变慢 D. 地球公转速度正在加快 ‎10. 发射运载火箭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随后的几天移动的方向是 A. 南半球 向南移 B. 南半球 向北移 C. 北半球 向南移 D. 北半球 向北移 ‎【答案】8. C 9. D 10. A ‎【解析】‎ ‎【8题详解】‎ 将要发射的神舟十一号飞船、落在俄罗斯境内的陨石、待发射的火箭位于地球之上,属于地球的一部分,不属于天体。正在交会对接的天宫二号实验室,在宇宙空间运行,属于天体。故C正确,A、B、D错误。‎ ‎【9题详解】‎ 一般认为地球是匀速自转的,故A、B错误。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神舟十一号”发射时,北京时间是 ‎10月17日‎7时30分,地球公转速度正在加快。故D正确 、C错误。‎ ‎【10题详解】‎ ‎3月21日到‎6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6月22日到‎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南移;‎9月23日到‎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12月22日到次年3月2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发射运载火箭时,北京时间是‎10月17日7时30分。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故A正确,B、C、D错误。‎ ‎【点睛】天体的判断依据是:‎ ‎(1)看它是不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际物质尽管用肉眼看不见,但它是天体。‎ ‎(2)看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天体的某一部分不是天体。‎ ‎(3)看它是不是位于地球的大气层中,位于外层空间的是天体,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不是天体。‎ ‎11.下列各地中,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是 A. 南、北回归线上 B. 南、北回归线之间 C. 南、北极圈上 D. 南、北极圈与南、北回归线之间 ‎【答案】B ‎【解析】‎ ‎【详解】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是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B对。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只有一次直射,A错。南、北极圈上,南、北极圈与南、北回归线之间无直射现象,C、D错。所以选B。‎ ‎【点睛】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往返运动,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是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只有一次直射,其它地区无太阳直射现象。‎ ‎12.读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该图表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B. 图中A的地理纬度是南纬23°26′‎ C. A在B的东南方向 D. A比B的自转角速度稍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经纬网图的判读。‎ ‎【详解】‎ 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半球以北极点为中心,为北半球俯视图,AB错误;A点纬度低于B点,A在B之南;根据自转方向可知,A点在B点之东,综合可知,A在B之东南,C正确;两者自转的角度相等。故选C。‎ ‎13.读“地球公转及其轨道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公转轨道是正圆 B. 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致是1月初 C. 图示为从南极所看到的地球公转运动 D. 地球过A点时的运动线速度略小于B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公转轨道为椭圆,A错误;A点为远日点,为7月初,B错误;图中公转方向逆时针,为北极上空俯视图,C错误;A点为远日点,公转速度慢,B点为近日点公转速度快,D正确。‎ ‎2017年8月8日‎,在我国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完成下面小题。‎ ‎14. 此次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 A. 地壳 B. 地幔 C. 内核 D. 外核 ‎15. ‎ 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A.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 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16.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A. 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 B. 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C. 地球内部组成物质的变化 D. 地球内部压力的变化 ‎【答案】14. A 15. A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陆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四川阿坝州所在地区海拔高,地壳应该更厚。由材料可知,此次震源深度20千米。因此此次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故A正确。‎ ‎【15题详解】‎ 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纵波平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因此地震发生后,建筑物并不会没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故A正确。‎ ‎【16题详解】‎ 人们依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分为三大同心圈层,故B正确。‎ ‎【点睛】地震波的特点:‎ 一天,喜羊羊来到美丽的敬亭山。它突发奇想,从敬亭山“遁地”前往地球另外一侧去看看,如果它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 据此回答问题。‎ ‎17. 在喜羊羊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 A. 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B. 地壳—古登堡界面—地幔—莫霍界面—地核 C. 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D. 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 ‎18. 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生物圈占有岩石圈的全部 B. 水圈是一个连续且规则的圈层 C. 岩石圈位于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D. 地幔可能是固态、外核可能是液态 ‎【答案】17. C 18. D ‎【解析】‎ ‎【17题详解】‎ 地球内部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自地表到地心依次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圈层,故从地表钻入地下到达地心将依次经过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面和地核,故本题选C。‎ ‎【18题详解】‎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包括地表上下25~34千米内的区域,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土壤圈和水圈。岩石圈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物质,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物质,因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外核可能为液态,故本题选D。‎ ‎2018年09月1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太阳活动预报中心报告:在过去24小时中,太阳活动很低。日面上没有黑子。该期间无C级及以上耀斑发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9. 下列关于太阳活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太阳活动常见的类型有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 B. 太阳活动周期大体上约为11年 C. 黑子数量多,个较大的时候,其它太阳活动较弱 D. 耀斑出现在色球层,黑子出现在光球层 ‎20. 太阳活动剧烈时会对地球产生较大的影响,下列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 太阳活动剧烈会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的电磁扰动——磁暴 B. 河流的洪涝灾害与太阳活动一定无关 C. 耀斑大量爆发时会产生射电,干扰无线电长波通讯 D. 太阳风产生的气体会使高纬地区出现极光现象 ‎【答案】19. C 20. 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太阳活动的类型、周期和影响,试题较为基础。‎ ‎【19题详解】‎ 太阳活动常见的类型有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太阳活动周期大体上约为11年;耀斑出现在色球层,黑子出现在光球层;黑子数目较多时,其它的太阳活动也较为频繁,故C说法错误;其它选项说法均正确,本题要求选出说法错误的选项,故只能选C。‎ ‎【20题详解】‎ 引发"磁暴"的原因是太阳色球层中耀斑爆发所引起的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从而影响短波通讯,干扰电子设备,故,A正确,C错。太阳活动会影响到地球上的降水,故B错。高能带电粒子流闯入地球,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偏向极地上空,在那里轰击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从而在地球高纬地区上空出现绚丽多彩的极光,故D错。‎ ‎【点睛】解答本题常见的思维障碍是地理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牢,从而导致作出错误的判断。克服这一思维障碍的方法是要求同学们应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地理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地理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以上所说的基本知识为前提条件的,忽视对基本知识的学习,地理学习能力只能加强与生产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是空中楼阁。平时我们所说的"知识+方法=能力"这句话就是对以上说法最好的诠释。‎ 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 ‎ ‎21. 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①③ D. ③①②‎ ‎22. 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A.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 B. 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 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 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答案】21. B 22. C ‎【解析】‎ ‎【21题详解】‎ 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时间,根据表格计算到①、②、③地的昼长时间分别为14小时、11时22分、13小时08分,根据纬度越低昼夜长短变化越小,昼长越接近12小时,说明该地越接近赤道,纬度越低,因此三地中纬度最低的是②,最高的是①。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①③②。‎ 故选B ‎【22题详解】‎ 此时③地昼长夜短,若③地为北京,则说明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A错误;‎ 次日③地的日出时间提前了,日落时间推迟了,说明③地的白昼变长了,北京的白昼变长了,说明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向北移动;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地球公转速度在逐渐变慢,此日各地昼夜长短并不是相差最小,故C正确,BD错误;‎ 故选C 下图示意某日太阳光照,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3. 火箭发射时速度越快越节约燃料。若仅考虑这个因素,图中四地最适合进行卫星发射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4. 图示日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B. 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C. 中国各地昼短夜长 D.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南移动 ‎25. 假设某物体从③处出发,沿正北方向运动,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实际运动将 A. 向东偏 B. 向西偏 C. 向南偏 D. 向北偏 ‎【答案】23. D 24. C 25. A ‎【解析】‎ ‎【23题详解】‎ 火箭发射时速度越快越节约燃料。若仅考虑这个因素,图中四地最适合进行卫星发射的是④地,纬度最低,自转线速度最快,易达到发射时需要的速度,D对。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①、②、③纬度较高,线速度较慢,A、B、C错。所以选D。‎ ‎【24题详解】‎ 图示日期,南极圈是极昼现象,北极圈是极夜现象,是冬至日,靠近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较快,A错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B错误。北半球是冬半年,中国各地昼短夜长,C正确。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正要向北移动,D错误。所以选C。‎ ‎【25题详解】‎ 假设某物体从③处出发,沿正北方向运动,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 ,实际运动将向东偏 ,A对。B、C、D错。所以选A。‎ ‎26.太阳巨大的辐射能量来自( )‎ A.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B. 太阳内部的核裂变 C. 太阳表面剧烈的太阳活动 D. 太阳表面的磁爆炸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太阳辐射能来源。‎ ‎【详解】太阳巨大的辐射能量来自于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太阳表面剧烈的太阳活动、太阳表面的磁爆炸不是太阳巨大的辐射能量来源。太阳内部是核聚变反应,不是核裂变反应,所以选A。‎ ‎27.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与下列要素成正相关的是 ‎①太阳高度②地理纬度③大气厚度④大气透明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走过的路程越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越多,因此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与太阳高度呈正相关,与地理纬度呈负相关;大气层厚度越大,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走过的路程越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多,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越少,因此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与大气厚度呈负相关;大气越稀薄,透明度越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因此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与大气透明度呈正相关。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下图示意‎10月1日甲、乙、丙、丁四个地点昼夜长短比例(阴影部分表示夜长)。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8. 甲、乙、丙、丁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小排序正确的是(  )‎ A. 甲>丁>丙>乙 B. 乙>丙>甲>丁 C. 甲>丙>丁>乙 D. 丁>甲>丙>乙 ‎29. 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左偏的地点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28. C 29. D ‎【解析】‎ ‎【28题详解】‎ ‎10月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北半球昼夜不等长,且纬度越高,昼夜差值越大。读图可知四地纬度由低到高依次为甲、丙、丁、乙。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即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故C正确。‎ ‎【29题详解】‎ 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左偏的位于南半球。‎10月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只有丁符合。故D正确。‎ ‎【点睛】二分日除外,任意一天,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差值越大。‎ 下面图甲为“我国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图”,其中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这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图乙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0. 下列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 A. 昆仑站 B. 中山站 C. 长城站 D. 南极点 ‎31. 昆仑站建成时,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图乙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30. C 31.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属容易题目。‎ ‎【30题详解】‎ 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读图可知四地中长城站纬度最低,因此线速度最大,故C正确。‎ ‎【31题详解】‎ 昆仑站建成时为‎1月27日,读图可知: ②、③点对应的时间应为‎6月22日之后,‎12月22日之前,故排除B、C项。①点在‎6月22日之前,但接近‎6月22日;④点在‎12月22日之后且接近‎12月22日, 故D正确,A 错误。‎ 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并不是一直不变的,它一直有着微小的变化。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32. 若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如图所示,则‎6月22日前后地球上 ( )‎ A. 极昼和极夜的范围会缩小 B. 温带范围会扩大 C. 热带范围保持不变 D. 热带范围会扩大 ‎33. 若黄赤交角缩小为零,则地球上 ( )‎ A. 北极点永远是极夜 B. 没有昼夜交替 C. 没有四季变化 D. 不存在地方时差 ‎【答案】32. D 33. C ‎【解析】‎ ‎【32题详解】‎ 若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如图所示,则黄赤交角是23°28′,黄赤交角变大。黄赤交角的度数决定回归线度数,回归线度数变大,极圈的度数减小,则‎6月22日前后地球上极昼和极夜的范围会扩大,A错。热带、寒带范围会扩大,C错,D对。温带范围会缩小,B错。‎ ‎33题详解】‎ 若黄赤交角缩小为零,则地球上回归线度数为0,没有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没有四季变化,C对。全球各地昼夜平分,A错。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不受影响,B错。地球有自转,应存在地方时差,D错。‎ 北京(40°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 ‎34. 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是 A. 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 B. 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 C. 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 D. 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 ‎35. 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测量的当天,正值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答案】34. D 35. C ‎【解析】‎ 试题分析:‎ ‎【34题详解】‎ 由资料可知,在连续3个月,该地太阳高度在递减;由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 - 当地纬度±直射点的纬度,第1次测量时,太阳直射北半球,第2次测量时太阳直射赤道,第3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京昼长变化是先昼长夜短,后昼渐短夜渐长,至昼短夜长。选D正确。‎ ‎【35题详解】‎ 第1次测量时,太阳直射北半球,第2次测量时太阳直射赤道,第3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说明第2次测量时是当地的秋分日。选C正确。‎ 考点:考查地球运动知识。‎ ‎36.下图中,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造成平直河道两岸冲刷与堆积的差异(阴影部分为堆积物),若河流由西向东流,则正确的图示是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主要考查了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转,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转.‎ ‎【详解】A.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转,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若河流由西向东流,南岸侵蚀,北岸堆积,A错;‎ B.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转,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若河流由西向东流,南岸侵蚀,北岸堆积,B对;‎ C.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转,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若河流由西向东流,北岸侵蚀,南岸堆积,C错;‎ D.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转,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若河流由西向东流,南岸侵蚀,北岸堆积,D错。‎ 下图阴影部分表示‎7月7日,非阴影部分表示‎7月8日,每条经线之间的间隔相等,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7. 此时A点的区时是( )‎ A. ‎7月8日12时 B. ‎7月7日24时 C. ‎7月8日6时 D. ‎7月8日16时 ‎38. 此时北京时间是( )‎ A. ‎7月8日15时 B. ‎7月8日14时 C. ‎7月8日20时 D. ‎7月7日14时 ‎【答案】37. C 38. B ‎【解析】‎ 试题分析:‎ ‎【37题详解】‎ 读图,阴影部分表示‎7月7日,非阴影部分表示‎7月8日,根据图中经度和自转方向,可以判断A点所在经线是0度,与其相对经线是180度。两个日期分界,一个是180度,另一条是时刻为0点的经线。结合等份关系,一份是3个小时,所以A点区时是‎7月8日6时,C对。‎ ‎【38题详解】‎ 结合前面分析,A点是‎7月8日6时,即0度经线是‎7月8日6时。北京时间是东经120度的时间,可以计算出是‎7月8日14时,B对。‎ 考点:区时计算,日期分界线。‎ ‎39.下图“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小的是( )‎ A. 喜马拉雅山 B. 内蒙古高原 C. 四川盆地 D. 太平洋 ‎【答案】D ‎【解析】‎ ‎【详解】读图,地壳平均厚度是33千米,陆地地壳比大洋地壳厚,选项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小的是太平洋,D对。喜马拉雅山、内蒙古高原、四川盆地的地壳属于大陆地壳,厚度较大,A、B、C错。‎ ‎40.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及海拔关联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点和b点的线速度相同,因此它们的纬度一定相等 B. c点的线速度最大,故其纬度一定最高 C. 同纬度的两地,海拔越低的地点,其自转线速度大 D. 海拔相同,低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高纬度地区 ‎【答案】D ‎【解析】‎ ‎【详解】A、a点和b点的线速度相同,海拔高度不同,因此它们的纬度不同,A错误;‎ B、c点的线速度最大,海拔也较高,故其纬度不一定最高,B错误;‎ C、同纬度的两地,海拔越低的地点,其自转线速度越小;海拔相同的地区,低纬度地区的自转线速度大于高纬度地区,C错误;‎ D、海拔相同,低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高纬度地区,D正确。‎ 故选D。‎ ‎【点睛】主要考查了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及海拔高度关联,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均影响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海拔相同时,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时,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二、综合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41.读下面“太阳大气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北京时间‎2013年10月29日14时13分,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太阳日冕层抛射出的大量带电粒子流击中地球磁场,产生了强磁暴。当时,不少地方出现了绚丽多彩的极光,美国北部一些电网出现了电流急冲现象。‎ ‎(1)写出太阳大气层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__; C________。‎ ‎(2)写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A层出现_____,B层出现_____和______,其中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是______,其活动周期是_____。‎ ‎(3)除美国外,下列国家中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的一组是( )‎ A.英国、墨西哥             B.加拿大、挪威 C.意大利、西班牙         D.印度、巴基斯坦 ‎(4)地球上接收到的太阳光,基本上来自于________层(请填写字母)。‎ ‎【答案】 (1). 光球层 (2). 色球层 (3). 日冕层 (4). 黑子 (5). 耀斑 (6). 日珥 (7). 黑子多少和大小 (8). 11年 (9). B (10). 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重点为太阳活动及其影响,属基础题目,较容易。‎ ‎【详解】(1)太阳大气层由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A层为光球层,出现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为黑子;B层为色球层,出现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耀斑和日珥;其中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其活动周期是11年。‎ ‎(3)极光主要发生在高纬度地区。加拿大、挪威纬度较高,北部地区可出现极光现象。英国、墨西哥、意大利、西班牙、印度、巴基斯坦纬度较低,不会见到极光现象。故B正确。‎ ‎(4)地球上接收到的太阳光,主要能量集中在可见光部分,而可见光基本上来自光球层,即A层。‎ ‎42.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①+②是________,C是_______,D是_______。①为________层,②为________层。‎ ‎(2)不连续界面A为_______,________是横波完全消失的界面。‎ ‎(3)地震波在经过A时速度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 ‎(4)①+②层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是________。‎ ‎【答案】 (1). 地壳 (2). 地幔 (3). 地核 (4). 硅铝层 (5). 硅镁层 (6). 莫霍界 (7). 古登堡面 (8). 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9). 铝 (10). 氧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重点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属基础题目,容易。‎ ‎【详解】(1)从地表到地心,地球内部被分为三大同心圈层,依次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厚薄不均,陆壳厚度远大于洋壳厚度,陆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因此①+②是地壳。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面,地面以下‎2900米深度处为古登堡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因此C是地幔。D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①位于地壳上部,为硅铝层,②位于地壳下部,为硅镁层。‎ ‎(2)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面,在陆地部分平均深度为33千米。结合图中信息可知,不连续界面A为莫霍面;古登堡面处横波完全消失 。‎ ‎(3)A为莫霍面,地震波在经过莫霍面时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①+②层为地壳,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43.“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判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日期为________。‎ ‎(2)乙地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 ‎(3)此日甲、乙、丙三地昼长由长到短排序为________。‎ ‎(4)一年中甲、乙、丙三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是_______。(单项选择)‎ A.甲地最大    B.乙地最大 C.丙地最大      D.三地相同 ‎(5)此时,甲地时间为_______,北京时间为_______。‎ ‎(6)此时丙地日出时间约为________。‎ ‎(7)计算甲、乙两地此时的正午太阳高度为甲________,乙________。‎ ‎【答案】 (1). 180°,23°26′S (2). ‎12月22日 (3). 150°E,23°26′N (4). 甲<丙<乙 (5). A (6). 12点 (7). 8点 (8). 7:00 (9). 6.5° (10). 43°‎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光照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 ‎【详解】(1)依据地球自转方向可知,该图为北半球俯视图。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S);太阳直射点的地方时为12:00,图中180°经线平分昼弧,地方时为12:00,故直射点的坐标为(23°26′S,180°)。‎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S)。‎ ‎(2)读图可知:乙地位于北回归线(23°26′N);由地球自转方向可知,乙地位于180°以西,与180°相差30°,因此经度为150°E。故乙地地理坐标为(23°26′N,150°E)。‎ ‎(3)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昼短夜长;昼短夜长时,纬度越高,白昼越短。图中纬度甲>丙>乙,因此昼长甲<丙<乙。‎ ‎(4)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纬度越低,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小。三地中,甲纬度最高,乙纬度最低,因此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甲最大,乙地最小,丙居中。故A正确。‎ ‎(5)甲地所在经线将昼弧等分,为正午,地方时为12:00。图中甲所在经线为180°,比北京时间(120°E)早4小时,“早加晚减”,故北京时间为8:00。‎ ‎(6)由图中信息可计算,丙地昼长为10小时(2*2.5*2),因此丙地日出时刻为:12:00-10/2=7:00。‎ ‎(7)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为:H=90°-|φ-δ|。其中φ为地理纬度,δ为当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φ与δ在同一半球(南半球或北半球),δ取正值,反之取负值。图中甲、乙的地理纬度分别为60°N和23°26′N,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S。代入公式后可求得正午太阳高度甲为6.5°,乙为43°。‎ ‎44.读图1“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和图2“北京市某住宅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太阳直射的纬线是________,图1中甲、乙、丙三地,处于日出时刻的是________地,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向左偏转的是________地。‎ ‎(2)图1所示日期,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北京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图2中的________(A、B、C)。‎ ‎(3)此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________。此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向________(南或北)移动,兰州的昼夜长短的变化是________。‎ ‎(4)此时图中乙地正午影子朝向为________。甲地正午太阳位于________方位。‎ ‎【答案】 (1). 23°26′N (2). 甲 (3). 丙 (4). 23°26′N或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5). C (6). 最大值 (7). 南 (8). 昼变(或渐)短夜变(或渐)长 (9). 北 (10). 正北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光照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 ‎【详解】(1)图1‎ 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应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处于日出时刻的点应位于晨线上,甲、乙、丙三地中只有甲位于晨线上。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在南半球向左偏转,北半球向右偏,赤道处不偏。图中丙位于南半球。‎ ‎(2)图1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因此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自北回归线(23°26′N)向南北两侧递减。图1所示日期为夏至日,太阳直射点达最北,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故选C。‎ ‎(3)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直射点达最北。此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随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包括兰州)昼渐短,夜渐长。‎ ‎(4)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直射点位于乙地以南,甲地以北,因此乙地正午影子朝向为北,甲地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