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地理试题(清北班)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地理试题(清北班)

大名一中清北班一轮一段总结测试(二)‎ 地理试题 卷Ⅰ(选择题)‎ 一.选择题 如下图为全球经纬线图,甲至辛是经纬线坐标上的八个地点。‎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各点之间若以最短距离来比较,下列两点间在地球表面上实际距离最远的是(  )‎ A. 己辛 B. 丙庚 C. 乙己 D. 甲戊 ‎2. 亚特兰蒂斯是个传说中的古文明大陆,后人曾透过柏拉图提出的地球六分说,也就是把地球360度切成六等份,来推论亚特兰蒂斯的地点。其推论依据是沿着同一条纬线出发时,亚特兰蒂斯往东60度为古埃及文明之处,往西60度则为玛雅文明北方的美国南部沿海地区。依此推论,亚特兰蒂斯的位置最可能位于图中(  )‎ A. 庚 B. 己 C. 丙 D. 乙 ‎【答案】1. A 2. C ‎【解析】‎ ‎【1题详解】‎ 在地图上,纬度1°的间隔,距离111千米,在赤道上经度1°间隔,距离是111千米。读图,图中己辛之间跨纬度60°,相当于赤道上跨经度60°距离。丙庚在30°纬线上,跨经度60°,距离较短。乙己在60°纬线上,跨经度90°相当于赤道上跨经度45°,距离较短。甲戊在极点,距离是0,最小。若以最短距离来比较,在地球表面上的实际距离最远的是己辛,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题详解】‎ 沿着同一条纬线,亚特兰蒂斯往东60°为古埃及文明之处,约是30°E。往西60°则为玛雅文明北方的美国南部沿海地区,约是90°W。所以,亚特兰蒂斯的位置约是30°W。最可能位于图中丙地,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读下列经纬网图,完成下列各题。‎ ‎3. 以上四幅经纬网图的图幅面积相同,其中实际面积最大的是 A. ①区域 B. ②区域 C. ③区域 D. ④区域 ‎4. 经纬网图中,分别绘有两条粗短线,符合同一图中两条粗短线实际距离相等的是 A. ①区域和②区域 B. ③区域和④区域 C. ①区域和③区域 D. ②区域和④区域 ‎【答案】3. A 4. A ‎【解析】‎ ‎【3题详解】‎ 图幅面积相同,因纬度差相同,那么所跨的经线长度相同,而纬度越低,每经度所跨纬线越长,图①区域的纬度最低,实际纬线越长,所以实地面积最大。故选A。‎ ‎【4题详解】‎ 图①区域中短粗线纬度差和经度差相等,且图中纬线位于赤道上,故所跨的经线和纬线长度相等;图②区域中纬线的纬度为60°,而两粗短线所跨的纬度差为经度差的一半,所以两条粗短线长度相同。故选A。‎ 小明在纸上绘制了所在学校的平面图(学校长‎500 m、宽‎240 m)。每周一全校师生都会在广场上举行庄严的升旗(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仪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小明所在学校(  )‎ A. 从广场向正西向走可直达校门 B. 教学楼Ⅰ位于教学楼Ⅱ的北面 C. 喷泉位于办公楼的东北方向 D. 夏至日升旗时旗杆影子朝向校训牌 ‎6. 小明绘制该平面图时用的纸为B3纸(‎51.5 cm×‎36.4 cm),其绘图时用的比例尺最可能为(  )‎ A. 1∶100 B. 1∶1 000‎ C. 1∶10 000 D. 1∶100 000‎ ‎【答案】5. C 6. B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指向标可知,校门位于广场的东北方向,教学楼Ⅰ位于教学楼Ⅱ的东南方向,喷泉位于办公楼的东北方向,夏至日日出东北,旗杆影子朝向西南,故C项正确。‎ ‎【6题详解】‎ 该学校长‎500m、宽‎240m,要绘制在B3纸上,通过计算可知,用图上距离‎50cm代表实地距离‎500m最合适,比例尺为50/5000=1:1 000,故B项正确。‎ 下图是福州市城区边缘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图中最高点和最低点的高差可能为 A. ‎500 m B. ‎550 m C. ‎600 m D. ‎‎650 m ‎8. 图中有一座占地17 ‎000 m2‎的寺庙,有“进山不见寺”的特点。该寺庙最可能位于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答案】7. B 8. D ‎【解析】‎ ‎【7题详解】‎ 考查等值线的判读与应用。据图可知,等值线的等高距为‎50米,最高点的高度范围是‎900米—‎950米,最低点的高度范围是‎350米—‎400米,计算可知相对高度的范围是‎500米—‎600米,故高差最可能是‎550米,B项正确。‎ ‎【8题详解】‎ ‎“进山不见寺”说明该寺庙所处位置比较隐蔽,不易被发现;在图中找出四点对比可知,甲乙丙三地的位置容易被发现,不符合“进山不见寺”的特点,故D项正确。‎ ‎【点睛】等值线(面)图判读的一般规律:‎ ‎(1)读数据(注意等值距) ‎ ‎①读等值线(面)上的点 规律一:一般,在同一幅等值线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的差值相同或者为零。 ‎ ‎②读等值线之间或闭合等值线内的点 ‎ 规律二:一般,等值线两侧的数值不同。 ‎ ‎(2)比大小:根据地理要素分布规律判读等值线(面)的大小。 ‎ ‎(3)看疏密(比较值差) ‎ 规律三:同一幅等值线图上,等值线越密,说明该地理要素的地区分布差异越大。 ‎ ‎(4)析弯曲(判断地理要素的影响因素) ‎ 规律四:等值线向数值大方向弯曲的地方数值小,向数值小方向弯曲的地方数值大。 ‎ 规律五:等值线的弯曲反映了地理要素的分布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等值线的弯曲程度反映了弯曲处数值与平直处数值的差别程度。 ‎ ‎(5)判方向:主要是在等高(深)线上判断坡向,在等压线上判断风向。 ‎ 规律六:坡向由高处指向低处,垂直于等高线。近地面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下图所示地区正在打造“太阳山”——建设大型山坡集中式光伏发电站。光伏发电站的发电效率主要与日照强度、日照时间等因素有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在①②③④四个荒山草坡安置太阳能板,②地发电效率最高的原因是(  )‎ A. 降水最少 B. 海拔最高 C. 纬度最低 D. 地处阳坡 ‎10. 与青藏高原相比,该地建设大型集中式光伏发电站的比较优势是(  )‎ A. 太阳辐射强 B. 离电力消费市场近 C. 用地成本低 D. 年日照时数长 ‎【答案】9. D 10. B ‎【解析】‎ ‎【9题详解】‎ 该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小区域,为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地降水相差不大,从图中读出四地纬度和海拔差别不大,只有②地位于阳坡,光照强,发电效率高。故D正确。‎ 故选D ‎【10题详解】‎ 青藏高原海拔高,多晴天,相比该地,太阳辐射强,年日照时数长,AD错误;青藏高原人口少,荒地多,用地成本低,C错误;青藏高原远离经济发达地区,离电力消费市场远,而华北离电力消费市场近,故B正确。‎ 故选B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读古诗结合图示回答下列小题。‎ ‎1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 “数家新住处”位于乙地 C. 河岸线的变迁与地转偏向力无关 D. 该类河段一般发育在河流的上游 ‎12. 沿甲~乙一线所作河流剖面图,最有可能是图b中(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1. B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河流曲流的东岸是凸岸,是沉积岸,A 错。“数家新住处”位于乙地,凸岸是沉积岸,陆地面积增大,成为新住处,B对。河岸线的变迁与地转偏向力有关,C错。该类河段一般发育在河流的中下游,D错。‎ ‎【12题详解】‎ 沿甲~乙一线所作河流剖面图,甲是凹岸,受侵蚀,河床坡度较陡。乙是凸岸,沉积作用明显,河床较浅,坡度缓。最有可能是图b中的 ②图,B对。A、C、D错。‎ 某日,到开罗(东二区)旅游的小明在当地时间22:50收到同学在山东青岛拍摄后立即传来的照片(如图:青岛著名的“石老人”日出景观)。略去网络传输时间。‎ 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3. 拍照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A. ‎6月8日4:50 B. ‎12月8日4:50‎ C. ‎6月9日16:50 D. ‎12月9日16:50‎ ‎14. 小明在开罗游玩了一个星期,回到青岛后,也想在同一地点同一时刻拍摄同样景象的照片(不考虑天气状况),那么,拍摄日期可以选择在 A. ‎6月15日 B. ‎‎7月6日 C. ‎12月15日 D. ‎‎1月5日 ‎【答案】13. A 14. B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3题详解】‎ 拍照时开罗(东二区)的当地时间22:50,则北京时间此时应为22:50+(8-2)=4:50。此时为埃及开罗日落,也就是说明北半球昼长夜短,结合选项,只有夏半年符合,所以A选项正确。‎ ‎【14题详解】‎ 结合上题可知拍照时间是‎6月8日 ‎,想在同一地点同一时刻拍摄同样景象的照片就必须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纬度的情况才能实现。结合答案选项,只有‎7月6日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和‎6月8日距夏至的时间大致相等,说明其太阳直射点应位于同一纬度,太阳升落及昼夜长短相同,此时才能拍摄出同样景象的照片。‎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汉族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冬至开始,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九尽桃花开”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 A. 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向北移 B. 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向南移 C. 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向北移 D. 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向南移 ‎16. “数九”期间,我国北方(  )‎ A. 昼长夜短,且昼长变长 B. 昼短夜长,且昼长变短 C. 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小 D. 日出时间不断提前 ‎【答案】15. C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数九从每年冬至开始,每九天算一“九”,共八十一天,冬至日是‎12月22日前后,“九尽桃花开”时,日期大约是3月上旬,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仍在南半球,位于赤道与南回线之间,A、B错;移动方向是向北移,C对,D错。‎ 故选:C。‎ ‎【16题详解】‎ 冬至数头九,“数九”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向北移动,我国北方地区昼短夜长,且昼长变长,A、B错;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大,C错;我国北方地区昼长变长,日出时间不断提前,D对。‎ 故选:D 下图为广东省某重点中学教学楼(部分)的顶层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教室以采光好、强光不直接射入为宜,下列教室可能符合此条件的是 A. 教室1 B. 教室‎2 ‎C. 教室3 D. 教室4‎ ‎18. 当教室4正午屋内地面光照面积不断增大时,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①该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②该地肯定昼短夜长 ‎③该地昼不断缩短 ④太阳直射点向南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17. B 18. D ‎【解析】‎ 试题分析:‎ ‎【17题详解】‎ 要想采光好,教室方位应坐北朝南,教室1和教室2符合;依据太阳东升西落,强光不直接射入的为教室2,因此B正确。教室3、教室4都有强光直接射入教室,C、D错。‎ ‎【18题详解】‎ 当正午屋内的光照面积不断增大时,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广州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该地昼不断缩短答案选D项。‎ ‎【考点定位】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昼长夜长计算,地球运动的意义。‎ 位于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火山群在历史上曾多次喷发,据清代《黑龙江外记》记载:“……,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块飞腾,声震四野,约数日火熄,其地遂呈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亦有碎石块落至原地,亦落四周,坠落石块,视之若火,熄则呈黑”。‎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小题。‎ ‎19. 古文中记载的“火”最有可能来自(  )‎ A. 地壳 B. 岩石圈 C. 软流层 D. 下地幔 ‎20. “坠落石块,视之若火,熄则呈黑”最有可能与图中数字所示地质作用一致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9. C 20.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的物质循环,学生要熟悉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 ‎【19题详解】‎ 古文中记载的火是从地球内部出来的,最有可能来自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岩浆来自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选择C。‎ ‎【20题详解】‎ ‎“坠落石块,视之若火,熄则呈黑”最有可能是岩浆岩,是由岩浆转化成岩浆岩过程,选择C。‎ 如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与东西向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处为向斜谷,河流自北向南流 B. 甲处为背斜谷,河流自南向北流 C. 若等高距‎100m,图示区域最大高差接近‎1000m D. 若等高距为‎100m,陡崖最大相对高度接近‎200m ‎22. 图中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 褶皱 断层 岩浆侵入 沉积 岩浆喷出 B. 褶皱 岩浆侵入 断层 沉积 岩浆喷出 C. 沉积 褶皱 岩浆喷出 断层 岩浆侵入 D. 沉积 褶皱 岩浆侵入 断层 岩浆喷出 ‎【答案】21. B 22. D ‎【解析】‎ ‎1.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相关知识。‎ ‎2.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地质作用形成过程的相关知识。‎ ‎【21题详解】‎ 据图可知,甲处附近的地层向上弯曲,地质构造为背斜,顶部发育了河流,故地形为谷地;根据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的规律,结合图中方位指示可知,河流自南向北流动,故B正确,A错误;图示最高处位于该地东南部,最低处位于西北部河流出口位置,最高处和最低处之间有8条等高线,若等高距为‎100m,则高差范围为700~‎900m,C错误;陡崖处有两条等高线重合,故陡崖的相对高度为100~‎300m,D错误。‎ 故选B。‎ ‎【22题详解】‎ 由图可知,地层整体呈现波状起伏,故在沉积地层形成之后首先发生挤压形成褶皱;由于岩浆岩2的分布不连续,故断层发生在岩浆岩2形成之后,而岩浆岩1并未发生错动,故发生在最后,且由于岩浆岩1直接出露地表,故为喷出岩。综上可知,该地区地质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为沉积、褶皱、岩浆侵入、断层、岩浆喷出。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如下图示意伏尔加河三角洲位置变化及里海水平面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23. 1900~1978年伏尔加河三角洲变化的特点有(  )‎ ‎①面积不断增大  ②坡度逐渐减缓  ③向东南方向扩展  ④增速先慢后快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24. 2000年该三角洲的前缘位置可能位于(  )‎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25. 若在该河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库,将导致河口及附近水域(  )‎ A. 三角洲面积缩小 B. 河口盐碱化加剧 C. 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D. 生物多样性增加 ‎【答案】23. C 24. B 25. B ‎【解析】‎ ‎【23题详解】‎ 从图示看出,1900~1978年伏尔加河三角洲面积不断增大,故①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伏尔加河三角洲坡度逐渐趋陡,故②错误;据图可知,伏尔加河三角洲位置逐渐向东南方向扩展,故③正确; 三角洲的增速有的时间段快,有的时间段慢,故④错误。所以C①③正确,ABD选项错误。‎ 故选C ‎【24题详解】‎ 读右图可知,2000年里海的海平面与1940里海的海平面大致相当。再结合左图可知2000年该三角洲的前缘位置可能位于1940年与1920年交汇的乙处。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 故选B ‎【25题详解】‎ A.三角洲面积的变化不属于河口及附近水域的变化,故A选项错误;‎ B.里海是咸水湖,修水库蓄水,入湖水量(淡水)减少,所以河口盐碱化加剧说法正确,故B选项正确;‎ C. 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库对里海水位季节变化关系不大,故C选项错误;‎ D.里海是咸水湖,修水库蓄水,入湖水量(淡水)减少,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阳光房(复式楼的露台、一楼的私人花园、楼房的顶层、别墅等的玻璃房)在城市中大受欢迎。阳光房附建在房子一侧,中间用一堵墙(带门、窗或通风孔)将房子与阳光房隔开,通过合理的设计发挥阳光房的作用,让时尚成为一种节能。‎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图示阳光房的玻璃墙通风孔和共用墙通风孔打开的季节分别是(  )‎ A. 春季、秋季 B. 秋季、春季 C. 夏季、冬季 D. 冬季、夏季 ‎27. 晴日的一天中,阳光房的气温比室外气温高,其主要原因是(  )‎ A. 玻璃可透光并能阻隔室内热量散失 B. 室内大气逆辐射和保温作用强 C. 室内花草多,空气湿度与比热容大 D. 室外空气流动性强,不易增温 ‎【答案】26. C 27. A ‎【解析】‎ ‎【26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建设阳光房主要是为了夏季通风纳凉,冬季保暖,达到节能的目的。据图可知,玻璃墙通风孔直接与室外相连,打开通风孔可以加快空气流通,降低室内温度,因此推测当玻璃墙通风孔打开时,应该是温度高的季节,即夏季;共用墙通风孔打开时,房间与阳光房空气流通,可以将阳光房较高的温度带到房间内,达到房间保暖的目的,因此推测当共用墙通风孔打开时,应该是温度低的季节,即冬季。故C正确,D错误;春秋两季温度较为适宜,阳光房的作用不明显,故AB错误。‎ 故选C ‎【27题详解】‎ 太阳光可以透过玻璃使阳光房温度上升,但阳光房内释放的长波辐射会被玻璃大量阻隔在室内,故阳光房的气温比室外气温高,A正确;‎ 阳光房采用玻璃墙,可以透过太阳光而时室内增温。室内大气逆辐射和保温作用强是次要原因,B错误;‎ 阳光房的气温比室外气温高,与室内花草多关系不大,C错误; ‎ 阳光房的气温比室外气温高主要原因是玻璃可透光并能阻隔室内热量散失,与室外的空气流通无关,D错误。‎ 故选A 公元399年~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下图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 ‎28. 《佛国记》中有“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的记载,其描述的区域是 A. 印度河上游谷地 B. 帕米尔高原 C. 斯里兰卡沿海平原 D. 塔里木盆地 ‎29. 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 A. 1月~5月 B. 5月~9月 C. 9月~12月 D. 11月~次年3月 ‎【答案】28. C 29. B ‎【解析】‎ ‎【28题详解】‎ 根据题干所述“无冬夏之异”,说明该地区全年气温差异不大,再结合该地区“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可以推断,该地区全年气温较高,且降水丰富。印度河上游谷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区,海拔较高,不会草木常茂,A项错误;帕米尔高原深居内陆,且海拔较高,冬季漫长,气温较低,B项错误;斯里兰卡沿海平原地势平坦,且为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丰富,符合《佛国记》的叙述,故C项正确;塔里木盆地降水少,且气温年变化大,不可能草木常茂。‎ ‎【29题详解】‎ 古代船只主要是帆船,其航行的动力来自于盛行风,从耶婆提返回中国,一路向东北前行,最适合的是遇到西南风,可以顺风而行,东南亚地区吹西南风的季节是每年的夏半年,即5~9月这段时间,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下图为某地一周天气状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0. 一周内,气温日较差最小的一天是 A. 1日 B. 3日 C. 5日 D. 7日 ‎31. 引起图中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的移动方向一般是 A. 由高纬向低纬 B. 由海洋向内陆 C. 由偏北向偏南 D. 由内陆向海洋 ‎32. 若图示天气过程发生在我国,最可能出现在 A. 青藏高原12月份 B. 华北地区3月份 C. 东北地区6月份 D. 华南地区1月份 ‎【答案】30. B 31. A 32. B ‎【解析】‎ ‎【30题详解】‎ 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从图中看出,3日最高温是‎10℃‎,最低温是‎4℃‎,则该地的气温日较差是,‎10℃-4℃‎=‎6℃‎,相比较其他几日,气温日较差为最小的,故答案选B 项。 ‎ ‎【31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该地从3到4日前后气温下降,说明该地经历冷锋天气系统,冷风主要是冷空气势力较强,自高纬移向低纬度,使得所经地区产生降温,故答案选A。‎ ‎【32题详解】‎ 青藏高原海拔较高,不易受冷空气的影响,A错误;3月份,冷空气势力还比较强,频繁南 下会,华北地区多冷锋天气,B正确;东北地区6月份为夏季,冷空气活动较弱,C错误;‎ 华南地区纬度较低,1月份不易受南下冷空气影响,D错误,故答案选B项。‎ 点睛:气温的日较差:‎ 气温日较差亦称气温日振幅,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其大小与纬度、季节、天气情况及地表性质等有关。‎ ‎1.气温日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2.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3.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小。‎ ‎4.气温日较差与海拔的关系: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大尺度的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 下图为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某山地西坡各月降水量(单位:mm)随高度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 ‎33. 3月该山地随海拔增高降水量 A. 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 B. 先增大后减小 C. 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 D. 先减小后增大 ‎34. 影响该山地9~12月最大降水高度和降水量变化大气环流因素是 A. 西风带逐渐增强 B. 赤道低气压带逐渐减弱 C. 东北信风带逐渐减弱 D. 副热带高气压带逐渐增强 ‎35. 该地山麓地带的自然带可能是 A. 热带草原带 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答案】33. C 34. A 35. D ‎【解析】‎ 试题分析:‎ ‎【33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山地3月份降水量随着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小然后再增大,故选C。‎ ‎【34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山地9~12月降水量相同海拔高度比其他月份降水增多,冬季山地西坡降水增多是受盛行西风影响,将太平洋水汽带来,受到地形抬升作用影响,多地形雨,所以影响山地降水量变化的因素为西风带向南移动,受西风影响逐渐增强,A对。赤道低压位于较低纬度,对北美西部影响小,B错。东北信风主要影响大陆东岸,C错。副热带高压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D错。故选A。‎ ‎【35题详解】‎ 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受季节性西风影响,冬季降水多,应为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故选D。‎ 考点:读图分析能力 影响降水的大气环流 自然带分布规律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为利用雨水而设计的房屋效果图,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洗车、冲厕等。‎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6. 图中所示的雨水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A. 下渗 B. 径流 C. 蒸发 D. 水汽输送 ‎37. 该雨水处理方式,最突出的效益是 A. 补充城市地下水 B. 减缓城市内涝 C. 缓解城市缺水问题 D. 提升居住环境质量 ‎38. 推广该类房屋,能获得综合效益最大的城市可能是 A. 拉萨 B. 吐鲁番 C. 北京 D. 呼和浩特 ‎【答案】36. B 37. C 38. C ‎【解析】‎ 试题分析:‎ ‎【36题详解】‎ 图中所示方式,雨水不能形成地表径流,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洗车、冲厕等,然后顺地下水道流走,直接影响到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B对。洗车、冲厕后排放入下水管道,仍进入下渗、蒸发环节,影响较小,A、C错。水汽输送是降水前的环节,收集雨水影响不到,D错。故选B。‎ ‎【37题详解】‎ 该种雨水处理方式,最明显的是缓解城市缺水问题,C对。收集雨水使用后作污水排放,不是直接回灌地下水,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消费量,不是补充城市地下水 ,A错。收集雨水目的是节约水资源,不是减缓城市内涝,B错。与提升居住环境质量关系不大,D错。故选C。‎ ‎【38题详解】‎ 拉萨、吐鲁番位于干旱地区,降水少,该方式意义不大,A、B错。呼和浩特位于半干旱区,降水也较少,该方式作用不大,D错。北京人口密集,需水量大,水资源供应紧张,该方式可以缓解水资源的紧张状况,效益最大,C对。故选C。‎ 考点:水循环环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区域水资源问题 ‎【知识拓展】合理利用水资源:‎ ‎(1)造成水资源紧缺的原因 自然原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数量---人口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用水增加;质量---水质污染 ‎(2)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①开源措施:建立蓄水工程,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合理开采地下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②节流措施: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改进工农业用水效率,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③农业节水:推广节水灌溉,推广耐旱农作物;‎ ‎④工业节水:合理布局减少污水排放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采用先进工艺至无水工艺;‎ ‎⑤城市节水:分质供水,推广节水型器具;‎ 径流系数就是某一时期的径流量(mm)与这一时期的降水量(mm)之比(用百分率来表示),它能反映一个地区降水量有多少转变成径流补给河流。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的径流系数。‎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9. 表中所列地区降水量被蒸发或下渗较多的是 A. 南岭地区 B. 华北地区 C. 云贵高原 D. 江淮地区 ‎40. 调查发现南岭地区径流系数有增大的趋势,说明该地区 A. 地表侵蚀作用加强 B. 地下水资源变得更丰富 C. 河流年径流量减少 D. 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减小 ‎【答案】39. B 40. A ‎【解析】‎ ‎【39题详解】‎ ‎ 径流系数能反映一个地区降水量有多少转化成径流补给给河流。径流系数小的表明该地区降水量转化成径流补给给河流较少,那么该地区降水量被蒸发或下渗较多。根据图表数据,华北径流系数最小,表明该地区降水量被蒸发或下渗较多。故选B。‎ ‎【40题详解】‎ 径流系数有增大表明下渗减少,汇集成的径流增加,说明该地植被涵养水源功能减少,植被遭到破坏,地表侵蚀作用加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增大,径流系数增大,则下渗减少,地下水资源减少。故选A。‎ ‎【点睛】径流系数说明在降水量中有多少水变成了径流,它综合反映了流域内自然地理要素对径流的影响。而其余部分水量则损耗于植物截留、填洼、入渗和蒸发。径流系数主要受集水区的地形、流域特性因子、平均坡度、地表植被情况及土壤特性等的影响。径流系数越大则代表降雨较不易被土壤吸收,亦即会增加排水沟渠的负荷。径流系数的地区差异:润地区径流系数值大,干旱地区径流系数值小。‎ 如下图为索科特拉岛的位置和7月索马里洋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1. 7月,当索马里洋流流经10°N时,下列四幅海水等温线示意图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 B. ‎ C. D. ‎ ‎42. 有关图示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索马里洋流是暖流 B. 驱动索马里洋流的是盛行西风 C. 索马里洋流附近海域的渔业资源丰富主要是陆地径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 D. 索马里洋流附近海域的鱼群7月份相对1月份多 ‎【答案】41. A 42. D ‎【解析】‎ ‎【41题详解】‎ 洋流流向与海水等温线凸向一致。7月,索马里洋流虽然由低纬流向高纬,形成上升补偿流,海底上泛的海水水温低,是寒流,因此,A图符合实际情况。B图为暖流,C图也是暖流,D图虽为寒流,但由北向南,与实际情况不符,故BCD错误。‎ 故选A ‎【42题详解】‎ A、7月,索马里海域盛行西南风,该海域形成上升补偿流,海底上泛的海水水温低,形成寒流,故不符合题意;‎ B、驱动索马里洋流的是西南季风,故不符合题意;‎ C、索马里洋流附近海域的渔业资源丰富主要是沿岸上升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故不符合题意;‎ D、因为7月份这里盛行西南风,为离岸风,受此影响,沿岸表层为离岸流,垂直方向上形成涌升流,使下层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生长,鱼类的饵料丰富,有利于吸引鱼群集聚.索马里洋流附近海域的鱼群7月份相对1月份多,故正确。‎ 故选:D ‎【点睛】夏季,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直射北半球,而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成西南季风,受风力驱动,索马里沿岸的洋流大致向北运动.‎ ‎2017年6月,葡萄牙中南部由于自然原因发生森林大火,伤亡惨重,统计发现,近20年来,该国中南部几乎每年都有火灾发生。下图为葡萄牙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43. 葡萄牙中南部夏季易发生森林火灾的自然原因最可能是(  )‎ A. 沿岸有寒流,降温减湿 B. 受高压控制,高温干燥 C. 地势较高,太阳辐射强 D. 光照时间长,蒸发量大 ‎44. 葡萄牙西侧洋流为(  )‎ A. 向北流的暖流 B. 向北流的寒流 C. 向南流的暖流 D. 向南流的寒流 ‎【答案】43. B 44. D ‎【解析】‎ ‎【43题详解】‎ 结合图中经纬度信息可知,该地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气候炎热干燥,因此易发生森林火灾。‎ ‎【44题详解】‎ 结合世界大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和该地地理位置可知,流经葡萄牙西侧的洋流是加那利寒流,其流向是自北向南。‎ 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5. 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46. 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A. 洪水期持续放水 B. 枯水期持续放水 C. 洪水期集中放水 D. 枯水期集中放水 ‎47.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A. 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 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答案】45. A 46. D 47. C ‎【解析】‎ ‎【45题详解】‎ 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故A正确。‎ ‎【46题详解】‎ 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故排除A、C 选项。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 正确,B错误。‎ ‎【47题详解】‎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故C正确。‎ ‎【点睛】本题组以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整治效果为背景,考查考生结合相关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小题易错选成C答案,需注意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 等物候线是指同一日期出现同一物候(如桃花始开)的地点连成的线。到了秋季树叶中的叶绿素因为降温而分解,绿色褪去,而呈黄色。下图示意银杏叶全部变色日期等物候线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8. 福州城区银杏叶全部变色比郊区推迟5天左右,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海陆位置 B. 纬度 C. 地形 D. 人类活动 ‎49. 广西银杏叶全部变色日期等物候线向南弯曲的原因是(  )‎ A. 地处内陆 B. 纬度低 C. 地势高 D. 降水多 ‎50. ‎11月28日银杏叶已全部变色的城市是(  )‎ A. 武汉 B. 南宁 C. 海口 D. 台北 ‎【答案】48. D 49. C 50. A ‎【解析】‎ ‎【48题详解】‎ 由题意可知树叶变色主要是受气温的影响。城市人口密集,生产生活排放大量废热,造成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因而福州城区降温速度慢,银杏叶全部变色比郊区晚,主要影响因素是人类活动,故D正确。福州城区与郊区海陆位置、纬度和地形等相差较小。故ABC错误。‎ 故选D ‎【49题详解】‎ 银杏叶全部变色日期等物候线向南弯曲,说明银杏叶全部变色日期提前。广西北部地形以丘陵、高原为主,地势较高气温较低,银杏叶全部变色日期相应提前,故C正确;广西南部濒临南海,海陆位置与广东相差不大;广西与广东纬度相当,两地降水都较丰富,故ABD错误。‎ 故选C ‎【50题详解】‎ 南宁、海口、台北三城市均位于银杏叶全部变色日期等物候线‎11月28日附近及以南,说明其银杏叶要全部变色必须在‎11月28日及以后的时间。而武汉位于月28日银杏叶全部变色日期等物候线以北地区,纬度更高,降温更快,同一时间气温应比南宁、海口、台北三城市更低,银杏叶全部变色的时间应提前,在‎11月28日之前。因此‎11月10日银杏叶已全部变色的城市最可能是武汉。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卷Ⅱ(非选择题)‎ ‎5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猴面包树,又称波巴布树(如图甲),主要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南沿海。猴面包树喜热、耐旱,适宜生长地区的降水量300~‎800 mm (如图乙)。树干呈桶状,直径最大可达‎12 m,木质疏松柔软,但树皮坚韧结实,根系发达。猴面包树浑身是宝,树叶可当作蔬菜食用;树皮剥下来可用来织布;树干是造纸的好材料;面包果可直接食用,还可以用来制作果酱,被称为“天然面包”;在非洲历史上的几次大饥荒时期,这种“天然面包”拯救了成千上万饥民的性命;树干还能够为旅行的人们提供救命之水。为此,人们叫它“生命之树”。‎ 材料二 我国西南的高山峡谷地区,由于焚风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众多干热河谷。仅金沙江的干热河谷就长达‎800 km。河谷内年降雨量约‎700 mm,年均温约‎21 ℃‎。谷内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极其严重,大部分地区基岩裸露。‎ ‎(1)根据图文信息说明猴面包树耐旱的原理。‎ ‎(2)有不少游客准备前往猴面包树分布区去体验“生命之树”奇观,请你为之推荐合适的季节(当地)并分析原因。‎ ‎(3)你是否支持我国西南的干热河谷地区大量引种猴面包树,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树干木质松软(形似海绵),利于湿季储水;树干粗大,储水量大;树皮坚实,不但利于储水,而且能够减少水分散失;(相对于树干)树冠较小,枝叶较少,可以减少旱季水分蒸腾;根系发达,利于旱季从很深的地下吸收地下水,所以抗旱能力强。‎ ‎(2)干(旱)季。在漫长的旱季,农作物难以生长,动物迁徙,食物缺乏,已经成熟的猴面包果可作为食物充饥;旱季时饮用水短缺,而猴面包树巨大的储水量可以提供充足、必要的饮用水。‎ ‎(3)支持。西南地区的干热河谷和猴面包树分布区的气候条件相似;干热河谷面积广,利于大规模引种;猴面包树树叶及其果实可以食用,也可以作工业原料,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大量种植猴面包树还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 反对。干热河谷地区气候和猴面包树分布区气候有一定差异,且大部分地区基岩裸露,引种难度大;我国几乎没有与猴面包树相关的产业基础,其经济效益难以发挥;外来物种有风险,容易引起生态灾难。‎ ‎【解析】‎ ‎【分析】‎ 该题以猴面包树为材料考查猴面包树耐旱的原因,游客游览猴面包树的季节等。要求学生具备较强逻辑推理能力,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 ‎【详解】(1)据材料可知,猴面包树树干“木质疏松柔软”形似海绵,利于湿季储水;“树干呈桶状,直径最大可达‎12m”说明树干粗大,储水量大;“树皮坚韧结实”能够减少水分散失,保护体内水分;树冠较小,枝叶较少,可以减少水分蒸腾;“根系发达”利于旱季从地下吸收地下水,故抗旱能力强 ‎(2)游客前往猴面包树分布区去体验“生命之树”奇观应该在干(旱)季。在漫长的旱季,农作物难以生长,动物迁徙,食物缺乏,面包果可直接食用,还可以用来制作果酱,被称为“天然面包”,成熟的猴面包果可作为旅行者的食物;旱季时饮用水短缺,“树干还能够为旅行的人们提供救命之水”,提供充足、必要的饮用水。‎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支持或反对理由合理即可。如果支持,从我国西南地区有利条件回答。我国西南地区的干热河谷年降雨量约‎700mm,年均温约‎21 ℃‎,与猴面包树分布区的气候条件相似,适合猴面包树的生长;“金沙江的干热河谷就长达‎800km”,说明干热河谷面积广,利于大规模引种;猴面包树浑身都是宝,树叶及其果实可以食用,也可以作工业原料,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干热河谷“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极其严重”,大量种植猴面包树还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 如果反对,可以从我国西南地区的不利条件放慢回答。干热河谷地区气候和猴面包树分布区气候不完全相同,且大部分地区基岩裸露,引种难度大;猴面包树产业在我国属于新建产业,我国的产业基础薄弱;外来物种缺乏天敌,容易带来物质入侵,引起生态灾难。‎ ‎5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植被覆盖度反映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及植被生长的茂盛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植被的生长状态和生长趋势。我国华北平原光热资源丰富,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同一农业耕作区内,不同农作物的植被覆盖度差异明显。下图示意华北平原植被生长期内林地和耕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 ‎(1)说明该地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 ‎(2)试推测同一农业耕作区内不同农作物的植被覆盖度差异明显的原因。‎ ‎(3)分析该地耕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出现双峰值的原因。‎ ‎【答案】(1)趋势: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8月份(春季开始上升,夏季达到最高,此后开始下降)。‎ 原因:华北平原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春季气温回升,林地植物开始生长;8月份,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此后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 ‎(2)因素:(同一农业耕作区)不同农作物的种植密度(植株密度)、叶片大小、植茎高度均不同,因此植被覆盖度的大小差异明显。‎ ‎(3)4~5月份峰值原因: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4~5月份正值冬小麦生长后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 6月份是冬小麦的收获期,植被覆盖度下降;8月份玉米、高粱等达到生长期峰值。‎ ‎【解析】‎ ‎(1)读图,根据图示曲线,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8月份。按季节划分,从春季开始上升,夏季达到最高,此后开始下降,冬季最低。主要因为华北平原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春季气温回升,林地植物开始生长,覆盖率上升。8月份,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此后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植被枯萎或叶落,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 ‎(2)在同一农业耕作区,不同农作物的种植密度、叶片大小、植茎高度均不同,因此植被覆盖度的大小差异明显。‎ ‎(3)根据材料,该耕地生态区位于华北地区,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4~5月份正值冬小麦生长后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6月份是冬小麦的收获期,作物收获后,地表植被覆盖度下降。小麦收获后,播种玉米等作物,8月份玉米、高粱等达到生长期峰值,植被覆盖率又出现峰值。‎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