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9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坐标》2019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5章第2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案(人教版)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对应学生用书第81页) [识记—基础梳理] 1.陆地自然带 (1)形成 (2)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并呈带状分布。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典型事例 规律 图示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低、高纬度地区明显 1 2 3 非洲沿20°E经线自然带的变化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海陆分布(海陆位置)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中纬度地区明显 1 2 3 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 [教材补遗] 气候类型的分布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世界气候类型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名称基本一致的是热带雨林带与热带草原带。 (2)注意在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荒漠带的对应,气候使用的是“沙漠”,自然带使用的是“荒漠”。 (3)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是热带季雨林带。 (4)自然带的名称指示了该自然带的典型植被,如“热带雨林带”的典型植被为“热带雨林”;“温带荒漠带”的典型植被为“温带荒漠”。 [理解—要点突破] 1.影响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因素分析 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1 陆地自然带类型的判断分析 (2017·全国卷Ⅰ)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 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思维流程】 1.B 2.D 3.A [第1题,根据材料,“3月25日”正值初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冬季落叶,初春萌发,为落叶阔叶林。第2题,D对:根据材料,“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这种变化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只能说明此处的行政管辖不同,不同的行政管辖对绿化隔离带景观的不同管理措施导致了景观的差异。A错:图中所示存在差异的绿化隔离带景观都是绿化用地。B错:绿化隔离带为公共绿地,不是居民自发所为。C错:不可能人为规划“杂树丛生,灌木零乱”。第3题,A对:影响一个区域自然植被是乔木还是灌木的首要因素是气温。B、C、D错:降水、光照和土壤都有影响,但不是影响灌木或乔木栽种范围的主要因素。] [再练一题](教师备用题) (2014·大纲全国卷·节选)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1)~(2)题。 (1)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 A.海拔高 B.种源丰富 C.火山灰深厚 D.光照充足 【思维流程】 (1)A (2)C [第(1)题,根据经纬度信息判断,K岛位于马来群岛,岛上植被属于热带雨林。第(2)题,与大陆上的热带雨林相比,K岛并没有种源优势和光照优势,海拔高也不是植被恢复迅速的优势因素。但K岛火山爆发带来的火山灰形成的土壤矿物质丰富,利于植被恢复。] ⊙考向2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分析 “花开人来,花落人走”是养蜂人的生活写照。每个养蜂人心里都有一幅中国地图,一年四季开满鲜花。读广东、福建等地蜂农“追花夺蜜”的牧蜂图,回答4~6题。 4.影响蜂农“追花夺蜜”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地形 D.市场 5.养蜂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蜂蜜产量的主要限制性条件是( ) A.低温的阴雨天气 B.晴朗干燥的天气 C.崎岖的山地 D.贫瘠的土壤 6.牧蜂图主要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由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 4.A 5.A 6.A [第4题,影响各地鲜花开放时间的主要因素是热量条件。第5题,蜜蜂的外出活动与天气有关,低温天气蜜蜂常不会外出活动。第6题,牧蜂图反映了南北方向景观的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方法技巧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技巧 (1)看自然景观的区域变化方向:呈现南北方向变化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呈现东西方向变化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2)看主要影响因素的类型及变化特征:影响自然景观变化的主体因素是热量或显示其纬度变化特征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影响自然景观变化的主体因素是水分或显示其经度变化特征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知识拓展](教师备用料) 各自然带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 自然带 农业生产 热带雨林带 随时播种随时收获,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热带草原带 以畜牧业为主,耕作业以种植小麦为主,湿季播种、干季收获 热带季雨林带 作物以水稻、茶叶、甘蔗、小麦为主,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热带荒漠带 绿洲农业、畜牧业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地中海农业,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葡萄、柑橘、无花果、油橄榄等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种植水稻、柑橘、茶叶、甘蔗等,一年两熟到三熟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以旱地为主,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苹果等,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温带草原带 以畜牧业为主 温带荒漠带 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主要作物有棉花、瓜果、小麦等 亚寒带针叶林带 林牧业 寒带苔原带 渔猎 极地冰原带 考点二|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对应学生用书第83页) [识记—基础梳理] 1.垂直地域分异的形成 高大山脉随海拔变化,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差异很大,形成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相应地呈现垂直分布规律。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 (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 一般来说,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下图),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 (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些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3)随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分布高度不同 ①山体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如针阔叶混交林带,在亚热带(台湾玉山)海拔可达2 800米,到暖温带(小五台山)只能到2 000米,而到了中温带(长白山)仅1 200米。 ②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分布,阳坡高、阴坡低。 [理解—要点突破] 1.“三步”理解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第一步,理解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 第二步,明确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影响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2)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3)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第三步,利用山地自然带分布特点分析其他地理要素 (1)判断南北半球:同一山体南坡同类自然带分布海拔高于北坡,则该山位于北半球,反之位于南半球。 (2)判断坡向:同一山体南坡同类自然带分布海拔高于北坡,则南坡为阳坡,反之, 北坡为阳坡。 (3)判断山体所在的热量带:根据山麓自然带可判断该山所在地区的热量带。 (4)判断纬度的高低:不同山体,山体海拔相同,带谱数量越多,纬度越低;不同山体,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低,山体所在地纬度越高。 (5)判断山体海拔:纬度相同,带谱数量越多,山体海拔越高。 2.巧析雪线及其影响因素 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 温度(热量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而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 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 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1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特点的分析 1.(2017·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 000~2 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 300米至2 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中的描述,正常情况下,随着海拔升高,植物多样性呈现低—高—低的规律。读图,找出不符合此规律的坡向与高度并加以分析。第(2)题,正常情况下,阴坡水分状况优于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于阳坡。图中2 300米以上部分就体现了这种差异。第(3)题,阳坡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根据材料可知,阳坡与阴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而导致阳坡与阴坡的植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因素应为蒸发量大小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判断阳坡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度低。第(4)题,由材料可知,在更高海拔地区,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蒸发量减少,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阴、阳坡相互影响增强,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 [答案] (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 000~2 300米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 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 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2016·全国卷Ⅰ)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2~3题。 2.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3.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 )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2.A 3.C [第2题,气温升高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常绿阔叶林带和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海拔较低,气温较高,且处于山地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流水侵蚀加剧,森林植被也大量吸收土壤中的磷元素,故这两个森林带不可能是土壤中磷高累积区;高山冰雪带海拔高,土层浅薄,且气温低,冻土使水分难以下渗,故土壤中磷累积少;高山草甸带位于高山冰雪带以下,高山冰雪融水使得该带土壤中水分含量丰富,且气温较低,蒸发弱,故为磷高累积区。第3题,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低于高山草甸带的海拔,故气温较高;2 000~3 000米处分布着森林带,生物生产量高于高山草甸带;根据“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2 000~3 000米处磷累积量远少于磷高累积区,由此推测该地土壤含水量低,地表径流量大。] [知识拓展](教师备用资料)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与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 自然地理环境 农业生产 特征 地域分异 存在地域差异(即地域性),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形成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等方面的差异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动植物离不开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存在时空变化 表 现 南北 差异 我国温度带分布的纬度地带性: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农业生产的南北差异:动植物种类、生长期、栽培和饲养方式、耕作方式与种植制度、生产力与经济效益的南北差异 东西 差异 我国水分条件的经度地带性: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农业生产的东西差异:动植物种类、灌溉方式、耕作方法与种植制度、生产力与经济效益的东西差异 垂直 变化 山地的垂直地带性: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量随海拔的增加先增后降 农业生产的垂直变化:土地立体利用,发展立体农业 ⊙考向2 垂直地域分异影响因素规律分析 (2016·全国卷Ⅲ)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4~5题。 4.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5.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 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 4.B 5.B [第4题,材料中提示经历1次冰期即只经历末次冰期,说明只经历1次冰期的山峰是最晚的,经历3次冰期的山峰是最早的,经历2次冰期的山峰的时间介于两者之间。结合插图可知果洛山经历3次冰期,因此最早,太白山只经历1次冰期(末次冰期),因此最晚,雪宝顶经历了2次冰期,时间上介于其他两座山之间,因此B项正确。第5题,气温越高,越不利于冰川的发育,因而气温高是无现代冰川发育的原因,B 项正确;点苍山与末次冰期分布的最低纬度相差不大,因而日照时数差异不大,A项排除;植被分布与有无冰川发育无关,C项排除;海拔在图中无法体现出来,D项排除。] (2018·惠州市调研)贡嘎山位于四川西部,下表示意该山东坡某海拔范围由低到高(Ⅰ—Ⅳ)四种植被垂直带某年10月时的生物量及其分配构成。读表回答6~8题。 生物量 植被带 乔木层 (%) 灌木层 (%) 草本层 (%) 总计生物量 (吨/公顷) Ⅰ 98.25 1.61 0.13 233.49 Ⅱ 97.87 2.08 0.05 524.55 Ⅲ 97.41 2.45 0.14 415.81 Ⅳ - 95.06 4.94 20.86 6.该海拔范围内物种优势最显著的是( ) A.乔木 B.灌木 C.草本 D.苔原 7.植被带Ⅲ是(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灌丛带 C.山地针叶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8.推断导致植被带Ⅱ、Ⅲ生物量高于植被带I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量 C.土壤 D.光照 6.A 7.C 8.B [第6题,该海拔范围内除第Ⅳ植被带外,Ⅰ—Ⅲ植被带中乔木层生物量都在97.41%及以上,占绝对优势,因而乔木总体物种优势最显著;灌木带只在第Ⅳ植被带占优势,总体不占优势;草本在各植被带中生物量皆低;表中没有苔原的信息。第7题,第Ⅳ植被带中灌木占优势,因而是灌木带。根据自然带垂直分布规律,灌木带以下一般是山地针叶林带,再往下逐渐过渡到山地常绿阔叶林带;灌木带以上才是高山草甸带。第8题,一般来说,光、热、水条件越好,越有利于生物生长,越容易提高生物量;贡嘎山对夏季风的阻挡抬升,使得山腰降水比山顶和山麓丰富,提高了生物量;山地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Ⅱ、Ⅲ植被带气温低于Ⅰ植被带;从表中信息无法看出土壤对生物量的影响,且植被带Ⅰ、Ⅱ、Ⅲ均是乔木占优势,土壤差别不大。] 考点三| 非地带性现象 (对应学生用书第84页) [识记—基础梳理] 1.非地带性的含义:陆地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 等因素影响使地带性分异规律发生变化的现象。 2.具体表现 实际分布的自然带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分布的自然带 南美大陆西岸3°S~30°S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输入;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热带雨林带(北);热带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南美大陆南端形成的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 信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暖流增温增湿 热带草原带 南半球缺少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是海洋,缺少陆地分布 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理解—要点突破]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分析 1.非地带性的判断 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 2.主要非地带性现象的分布特点及主导因素分析 分布特点 典型地区 主导因素 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海陆分布 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南美巴塔哥尼亚荒漠 地形起伏 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 地形(科迪勒拉山系) 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 荒漠中的绿洲(例: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四川盆地的紫色土 水分条件的变化(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岩性差异 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 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 洋流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 非地带性现象的形成与分布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和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1~3题。 【导学号:21490067】 1.图中山脉东侧山麓地带气候类型为( )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2.导致图中山脉东西两坡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洋流 B.光照 C.热量 D.水分 3.该山脉可能位于( ) A.亚欧大陆东岸 B.澳大利亚大陆西岸 C.南美洲南部西岸 D.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岸 1.A 2.D 3.C [第1题,据图可知,山脉西侧落叶林说明该区域位于温带地区,山脉东侧山麓植被是荒漠,对应温带大陆性气候。选A。第2题,山脉西侧是落叶林,东侧是荒漠,体现了水分条件的不同。选D。第3题,根据大陆西岸是落叶林确定山脉西侧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由此可知该山脉可能位于南美洲南部西岸。选C。] 地理图表专攻(十)| 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的判读 (对应学生用书第85页) 垂直自然带谱多以某山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此类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某具体山体的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如图1);第二类是山地自然带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示意图(如图2);第三类是简略的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分布示意图(如图3)。 [识记—常考图示] [领悟—判读技巧] 1.判读此类图表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 (1)山地山麓地带的基带类型可反映出山地所在的纬度地带。 (2)同纬度的山地自然带谱越复杂表明山体越高。 (3)受坡向影响,一般阳坡的自然带数量较多,基带分布海拔较阴坡高,如图所示: 北半球南坡自然 北半球南坡基带的 带数目多于北坡 分布上限高于北坡 (4)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因此位于干旱气候区山地在迎风坡的一定海拔高度上会出现森林带,而背风坡则不会存在。 2.此类图的判读流程 [运用—母题迁移] [母题示例] (2015·山东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 B.南岭 C.昆仑山 D.喜马拉雅山 2.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海拔 D.热量 [解图流程] [尝试解答] 1.C 2.B [迁移应用] (2018·盐城模拟)读祁连山东端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该山地垂直自然带说法正确的是( ) A.南坡海拔高,所以雪线高 B.北坡为迎风坡,所以雪线低 C.南坡为阳坡,所以垂直带谱简单 D.北坡寒冷,所以有针叶林带分布 2.图中“8自然带”的形成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1.B 2.B [第1题,祁连山的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且为阴坡,气温低,因而雪线低;祁连山的南坡相对高差小,因而垂直带谱简单;祁连山的北坡降水多,因而有针叶林带的分布。第2题,图中“8自然带”为半灌木荒漠带,主要分布于气候干旱的内陆地区,其形成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