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9 发布 |
- 37.5 KB |
- 6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 :第五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课件 (62张)(全国适用)
第五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 考纲考点扫描 考查频度 命题趋势 全国卷 地方卷 1. 岩石圈 ( 地壳 ) 物质循环 —— 5 年 6 考 1. 趋势分析:以地形与人类生产活动关系为线索,突出考查地质构造判断、外力作用时空变化及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2. 热点预测: 2018 年高考将以地质构造图或地貌图为平台,结合聚落、产业活动来创设情境;以选择题为主,分值约为 8 ~ 10 分 2.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2014· 大纲全国卷, 6 板块构造 5 年 7 考 3. 外力作用与地貌 2017 · 课标 Ⅱ 9-11 外力 2016· 课标 Ⅰ , 7 ~ 9 外力作用与地貌 2015· 课标 Ⅰ , 10 ~ 11 河流地貌与外力作用 5 年 8 考 考点一 岩石圈物质循环 疑难辨析 [ 问 ] 1. 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须具备哪三个条件? 提示:一是能量来源,地壳内部的热能和外部的太阳能是岩石转化的动力;二是物质运动,地质循环和外力的搬运是岩石转化的链条;三是地质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上升冷凝、高温熔化等是岩石转化的基本条件。 方法技巧 [ 问 ] 2. 如何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提示: ① 突破关键:先确定岩浆与岩浆岩。由于生成岩浆岩的只有岩浆,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岩浆岩。 ② 代入尝试: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问题探究 [ 问 ] 3. 如果岩石中含有珊瑚化石,推测一下当时该地的地理环境? 提示:温暖的浅海环境。 识别地壳物质循环图 1 . 岩浆和岩石的判读 (1) 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 (2) 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3) 岩浆是岩石转化的 “ 起点 ” ,也是三大类岩石的 “ 归宿 ” ,有三个箭头指向。 (4) 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2. 地质作用的判读 (1) 指向岩将岩的是冷凝作用。 (2) 指向沉积岩的是外力作用。 (3) 指向变质岩的是变质作用。 (4) 指向岩浆的是重熔再生作用。 考点二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球内部放射性之表衰变释放的热能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 火山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常见的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断方法 图示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常见的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 未侵蚀的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上升,两边下降,形成块状山地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下降,两边上升,形成凹陷地带 岩石破碎,沿断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的地貌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被 侵蚀 而成山岭 图示 实例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 庐山、 泰山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关系辨析 [ 问 ] 1. 内力作用对地貌有什么影响? 提示: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形成褶皱山、断状山、火山等地貌,对地表形态变化起主导作用。 易错辨析 [ 问 ] 2. 确定地质构造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确切依据应该是岩层的新老关系。 方法技巧 [ 问 ] 3. 自编向斜、背斜三字经。 提示:背上拱,成山岭;向下弯,成谷盆。背斜顶,受张力;易侵蚀,成山谷。向斜槽,受挤压;抗侵蚀,成山岭。 [ 问 ] 4. 怎样判读断层? 提示:判断某一地质构造是不是断层:一要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要看沿断裂面两侧岩体是不是有明显的位移。 疑难突破 [ 问 ] 5. 比较 “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 与 “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 的差异。 提示:前者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后者是外力 ( 侵蚀 ) 作用的结果。 板块构造理论的解读 内容 理论要点 ① 岩石圈不是一块整体,而是被构造带 ( 海岭、海沟 ) 分割成六大板块 (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 ②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地运动 ③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图示 规律总结 1. 板块构造问题分析 关于六大板块的分布,通过六大板块与七大洲、四大洋的对应关系进行记忆: 亚欧两洲 → 亚欧板块;南北美洲 → 美洲板块;非洲 → 非洲板块;南极洲 → 南极洲板块;太平洋 → 太平洋板块;印度洋 → 印度洋板块。 注意: ① 北冰洋分属于亚欧板块及美洲板块。 ② 大西洋是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及亚欧板块张裂而形成。 ③ 印度洋板块的三块较大陆地:澳大利亚、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及印度半岛。 ④ 赤道穿过六大板块 ( 太平洋东部有一部分属于南极洲板块 ) 。 ⑤ 南美洲落基山脉是由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2. 常考的板块边界 断裂带 板块边界类型 所经过的著名山脉、海沟 环太平洋地震带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 消亡边界 ) 千岛群岛、千岛海沟;日本群岛、日本海沟;台湾海沟;菲律宾群岛;马里亚纳海沟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 消亡边界 ) 阿留申群岛、海岸山脉、落基山脉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 消亡边界 ) 新西兰南北二岛 地中海 —— 喜马拉雅地震带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 ( 消亡边界 ) 地中海、阿尔卑斯山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 消亡边界 ) 喜马拉雅山 非洲断裂带 非洲板块内部 ( 生长边界 ) 东非大裂谷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 ( 生长边界 ) 红海、死海 大西洋断裂带 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及亚欧板块 ( 生长边界 ) 冰岛、大西洋、中大西洋海岭 1. 背斜与向斜的判定 方法一 通过岩层形态判读:背斜岩层向上拱起 ( 下图中 a 处 )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 下图中 b 处 ) 。 方法二 通过岩层新老关系判读:过该地质构造的横剖面作一条水平线,如果沿该水平线,中间岩层老而两翼岩层新,则该地质构造为背斜,反之为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两个方法得出的结论不一致时,以方法二为准。 地质构造的判读和应用 2. 断层的判定 判定断层的依据有两个 ( 两个条件需同时具备 ) : ① 岩体受力断裂; ② 断裂面两侧的岩体有明显的错位及位移。 规律总结 判读岩层新老关系 (1) 沉积岩的判读:下老上新,如下图 ①②③④ 岩层越来越老。 (2) 岩浆岩与沉积岩的判读:被侵入的先形成;即岩浆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如下图中 ⑤ 晚于所有的沉积岩。 (3) 岩浆岩与变质岩的判读:侵入岩附近高温高压易发生变质作用 ( 形成变质岩 ) ,变质岩晚于侵入岩。 3 . 图解地质构造的应用 考点三 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 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 普遍 ( 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 ( 例:雅丹地貌 ) 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 “V” 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 红色沙漠 ” 、 “ 石漠化 ” 湿润、半湿润地区 ( 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 ( 石灰岩 ) 分布地区 ( 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林仙境 ) 侵蚀作用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 “U” 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 ( 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 —— 芬兰 ) 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 例:挪威峡湾、中欧 — 东欧平原 )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沉积作用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 ( 出山口 ) 、三角洲 ( 河口 ) 、冲积平原 ( 中下游 ) 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 ( 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 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 ( 静止沙丘、移动沙丘 ) 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 ( 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 海浪沉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关系辨析 [ 问 ] 1. 说明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提示: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对地形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使地表崎岖不平,外力作用则使地表状况趋向平坦。 概念辨析 [ 问 ] 2. 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有什么区别? 提示: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 问 ] 3. 流水的侵蚀与溶蚀有何差别? 提示:溶蚀必须发生在有可溶性岩石 ( 如石灰岩 ) 的地区,溶蚀以化学过程为主,而侵蚀以物理过程为主;溶蚀形成喀斯特地貌,而侵蚀常形成沟壑、峡谷等地貌。 易错辨析 [ 问 ] 4. 干旱地区、湿润地区、高山地区、沿海地区和河口地区等外力作用形式有何差异? 提示: ① 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 ② 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 ③ 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 ④ 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⑤ 河口地区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1. 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但黄土高原表面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 ) 2. “ 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 只适用于弯曲河道中,只与河道弯曲形状有关,与河流流向无关 ( ) 3. 河流流动速度不同,侵蚀能力不同。流动速度快,侵蚀能力强。河道深处,河水流动速度快,侵蚀能力强一般河流上游流动速度快,冲刷能力强,下游流动速度慢,冲刷能力弱 ( ) 4. 风力堆积和流水堆积作用堆积物都具有分选性,而冰川堆积作用没有 ( ) √ √ √ √ 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 ( 河漫滩或河床 ) 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的地形。 结合下图与所学知识,回答 (1) ~ (3) 题。 (1) 下列属于河流阶地的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甲、乙、丙为河流沉积层,其沉积物最有可能依次是 ( ) A. 河卵石 中粗砂 粉细砂 B. 河卵石 粉细砂 中粗砂 C. 粉细砂 河卵石 中粗砂 D. 粉细砂 中粗砂 河卵石 (3) 以下推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 A. 丙处位于河流的凸岸 B. 该处河流剖面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 C. 该处以河流堆积作用为主 D. ⑤ 处沉积物的形成年代比 ② 处早 错因分析 不能冷静阅读分析新背景材料,解读能力欠缺。 纠错方法 平常多关注新背景材料的习惯,培养利用新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愈是新情景为背景的题,愈简单,如本题第 (1) 题只要读懂图文材料信息就能得出答案。 解析 第 (1) 题,结合河流阶地的概念和图中四点的位置可知, ② 属于河流阶地。选 B 。第 (2) 题,流水沉积作用有分异规律,大的、重的颗粒先沉积,小的、轻的后沉积,故甲层为河卵石,乙层为中粗砂,丙层为粉细砂。选 A 。第 (3) 题,图中两岸都有沉积物,河底也有大量沉积物,故该处以沉积为主。选 C 。 答案 (1)B (2)A (3)C 1. 河流沉积的特征 河流流速降低,导致泥沙堆积,在沉积时,颗粒大、密度大的总是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因此顺着河流流向,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分选性。但是,这个规律只适合于连续发生沉积的某个河段,对于整条河流来说,由于受地形等因素影响,河流的侵蚀堆积往往是交替进行的,因此自上游到下游,堆积物的颗粒并不都是由粗到细。 2. 洪积扇和冲积扇 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山地洪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冲积扇是山地河流在出山进入平原后,坡度骤降,水流突然分散,所携物质大量堆积,形成一个从出山口向外展开的扇形堆积体。 3. 三角洲与冲积 — 洪积扇 三角洲 冲积 — 洪积扇 形成部位 河口 出山口 沉积物 粒径更小,比重更小 粒径更大,比重更大 河网密度 相对大 相对小 形态 三角形 扇形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如下图: 河流凹岸、凸岸的判读 规律总结 在分析侧蚀时应该分以下两种情况 1 . 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从地转偏向力上来解释。 2. 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用 “ 凹凸 ” 两字掌握河流的凹凸岸 ( 如下图 ) 。 1. 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1) 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外力地貌的应用技巧 (2) 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2. 河流流向的判定 (1) 根据一条等高线的弯曲状况,判定河流流向 河流在山谷中流动,河流流经处的地势比两侧低。只要知道一条等高线的弯曲状况,就可以确定河流的流向,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2) 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定河流流向 等潜水位线的数值大小可以反映地势的高低,即等潜水位线的数值大,表明地势较高;等潜水位线的弯曲可以反映河流水与潜水的互补关系。运用示坡线法和切线法可判定河流流向。 (3) 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流流向 湖泊或水库对河流径流有调节作用,所以湖泊或水库下游的河流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水位变化曲线的起伏较小。 (4) 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 在河岸弯曲处,受水流的冲刷,凹岸河床较深,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即河床较浅;在河岸平直处,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河床较深,左岸则较浅,南半球正好相反。 (5) 根据干支流交汇情况和河面宽度变化判断流向 一般来说,河流干流与支流就像大树的树干和其上的枝桠,水流由支流向干流汇集 ( 如图甲 ) ;河流越靠近下游,河面越宽 ( 如图乙 ) 。 两种地貌类型的答题思路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侵蚀地貌 河谷、沟谷、峡谷 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冲蚀作用形成 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石灰岩在含有的 CO 2 流水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解而形成的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 沉积地貌 河流冲积扇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 洪积扇 ) 河口三角洲 河流携来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沉积地貌 风力沉积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等作用下,风速降低,大量物质沉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携带的大量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等 地质构造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构造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根据地质剖面图可判读出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图 1 图 2 图 3 图 1 根据地层的层序可知岩层自老到新依次为页岩、砂岩、页岩、砂岩、页岩、石灰岩、页岩、砂岩; 图 2 根据岩层的侵入关系可判断出岩石自老到新依次为沉积岩 Ⅱ 、沉积岩 Ⅰ 、花岗岩; 图 3 根据岩层的层序可知岩层自老到新依次为 Ⅲ 、 Ⅱ 、 Ⅰ ,根据岩层的侵入关系可判断出岩石自老到新依次为 Ⅲ 、 Ⅱ 、 Ⅳ 图 1 根据岩层的特点可判断出丙处为背斜,丁处为向斜,两者中间为断层; 图 2 甲处为背斜; 图 3 Ⅱ 处为断层 图 1 中的褶皱与断层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作用,地表岩层的不完整说明地表经历了外力的侵蚀; 图 2 甲处岩层弯曲说明先经历水平挤压,甲处上部岩层的不完整说明经历了侵蚀作用,沉积岩 Ⅰ 的覆盖说明又经历了沉积作用,最后花岗岩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岩浆侵入; 图 3 断层的存在,且图中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左侧岩层 Ⅰ 的存在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右侧岩层 Ⅳ 说明经历了岩浆活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