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9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湘教版:必修Ⅰ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Word版含答案
第11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最新考纲]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纲解读] 1.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能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问题。(重点) [思维导图] 考点一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大全球性生物灭绝时期。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表现: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如温室效应增强。 (2)要求: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环 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 物质循环简图 能 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 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 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的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举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 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1.下图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球演变发展史的五个地质年代。关于这五个地质年代的叙述正确的是(图中数字代表距今年代。单位:亿年)( ) A.从①到⑤的名称依次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B.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的是②代 C.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的是③代 D.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发生在④代 答案 A 解析 根据时间可以判断①到⑤代表的地质年代分别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含有恐龙化石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发生在新生代。 读“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景观示意图(图甲)”和“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关系图(图乙)”,回答2~3题。 2.为保护图甲中斜坡①处的土壤不被水冲走,合理的措施不包括( ) A.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B.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 C.强化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 D.采取措施大幅度改变③自然地理要素,使其变得稳定 3.关于图乙中E环节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夏季降水集中,冬季温和湿润 B.植被破坏严重,容易形成红色荒漠 C.夏季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强 D.河网稠密,径流量大,水能丰富 答案 2.D 3.C 解析 第2题,保持水土可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及民众意识等方面考虑。③自然地理要素是大气,不可能被人类大幅度改变。第3题,图乙中E环节为气候对土壤的影响。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集中,淋溶作用强,易使红壤变得更贫瘠。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2·广东文综,2、4 该考点常以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为背景,结合区域图表,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及区域环境特征。 考向一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联系 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双选)( )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②指搬运作用 C.③指成岩作用 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2.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双选)( ) 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答案 1.AD 2.AC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可知,①指向沉积岩且在此过程中有离子参与到水圈中,应为化学沉积作用;②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应为固结成岩作用;③由变质岩指向土壤、沉积物,应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④由岩浆指向大气圈,应为火山喷发的火山灰进入大气圈的过程。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CO2所致,与地球内能的释放关联较少;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较少,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与大气增温没有必然联系。 考向二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2012·广东文综)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能( ) 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洋流流速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有人称海洋浮游植物为“生物泵”,意思是这些植物能起到调节大气中碳氧平衡的作用,因此A项符合题意。从题目中的描述可知海洋浮游植物对大气中臭氧含量没有调节作用,因此B项错误。酸雨污染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气体有关,而海洋浮游植物并不能吸收这些酸性气体,C项错误。洋流流速与大气水平运动及海水密度有关,与海洋浮游植物无关,D项错误。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读下图,回忆下列问题。 1.分析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1)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里的“一发”是指植被。 (2)若该地区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 ①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增大。 ②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气候: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增大;灾害性天气增多。 ④土壤: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⑤整个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2.图示反映的问题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表现是什么? 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实例和意义 整体性 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2.地理环境整体性要素的分析方法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 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 第二步,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 (2)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 (3)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 (2018·深圳质检)令居住在阿尔卑斯山的猎手吃惊的是:一直以来穿过峡谷和河川的雪桥,现在消失了;阿尔卑斯山的长草带越来越高,动物们逐草而生,攀爬得也越来越高;曾经的冰雪地区,如今出现了冰碛和石头;古代地图说明“那里有很多冰川,没有人能到达”,而呈现在猎手眼中的却是一个大湖。气候改变就在身边!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阿尔卑斯山猎手眼中的景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植被 2.资料中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 ) A.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差异性 B.各要素间相互制约,体现复杂性 C.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整体性 D.各要素间相互联系,体现稳定性 答案 1.B 2.C 下图是“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原因是( ) ①大气环流 ②海陆位置 ③地壳运动 ④地形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 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③地理环境要素的联系性 ④地理环境要素的独立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3.C 4.B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6·全国文综Ⅱ,6~8 2016·全国文综Ⅰ,37 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8~9 2013·天津文综,6~7 该考点常结合区域自然环境变化,以区域地图为背景,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考查自然环境整体性及其表现和影响。 考向一 结合全球变暖等地理事件考查地理环境要素与地理环境整体之间的关系 (2016·全国文综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1~2题。 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量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该题用排除法解答,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山地海拔不同降水量也有所不同;植被覆盖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只有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一般来说,坡度越大,积雪厚度越小。第2题,长白山纬度较高,冻害一般发生在冬季。西北坡冻害高发是因为处在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最大,气温较低。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文字材料、要素关系示意图 某现象的成因;各要素之间有何关系 抓住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作答 考向二 结合区域地理环境变化考查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3.(2016·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答案 (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解析 第(1)题,由图知,堪察加半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南北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夏季风,使半岛东侧多雨,西侧少雨。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第(2)题,纬度高、气温低,植物生产量少,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都较少;山地多,地形复杂,适宜野 生动物生存的空间小;纬度高,且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寒冷漫长,不利于野生动物越冬。第(3)题,根据等高线的弯曲特征和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可知,甲地位于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根据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可知,位于半岛南部的甲地有森林,且地形较为复杂,便于隐蔽,避免熊的威胁;地处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山地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便于拍摄。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文字材料或区域图 某现象的成因;各要素之间有何关系 抓住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作答 课时作业 (2018·沈阳模拟)读漫画《枯萎的外表,强大的内心》,完成第1题。 1.漫画揭示的地理环境( ) A.降水稀少 B.地下水丰富 C.地形平坦 D.土壤肥沃 答案 A 解析 结合漫画信息,植物根系发达,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取地下水分,说明该区域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2016·北京东城区第一学期期末)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2~4题。 2.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3.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 4.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开放性 答案 2.A 3.D 4.B 解析 第2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据此可知湖泊的演变过程。第3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枯死、腐烂)是最早发生的现象,生物的生长是在营养素的条件下发生的,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的形成,故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第4题,图中演变过程最初是由生物因素发生的变化,导致水文、地形等因素的改变,最终导致整个环境整体发生变化,故该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017·河南联考)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水分和空气两者的组成比例随外界气候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特征变化图”,完成5~6题。 注:牛肝地发育在以红层软岩为主的区域,是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 5.在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 A.土壤厚度增大 B.土壤中空气含量减少 C.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D.土壤肥力提高 6.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气候变异 B.地表形态的变化 C.土壤肥力变化 D.过度的农业活动 答案 5.C 6.D 下图为“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此图可以说明( ) 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③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 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7.D 8.B (2018·湖北沙市中学周练)下图示意第四纪中国重大环境演变事件关系。完成9~10题。 9.图中Ⅰ、Ⅱ、Ⅲ代表的地理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 A.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化趋向 B.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 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10.下列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气候暖湿,利于黄土侵蚀 B.气候冷干,利于黄土堆积 C.青藏高原隆起,导致内部出现寒旱化 D.若青藏高原移走,东亚季风将增强 答案 9.B 10.D 解析 第9题,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会导致海进与海退的发生,剧烈的新构造运动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大幅度隆起,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和现代季风形成造成了区域(西北)干旱化。综上所述,B项正确。第10题,气候暖湿利于黄土(流水)侵蚀,气候冷干利于黄土堆积(风力搬运堆积);青藏高原的隆起,会加剧其内部的寒旱化、西北地区的干旱化,加剧东亚季风(青藏高原夏季为热源、冬季为冷源——青藏高原地面气温与同海拔的自由大气相比,冬季高原气温偏低,形成冷高压,加强了东亚冬季风;夏季,青藏高原是个强大的热源,形成地面热低压,加大了海洋和陆地的气压差,总之,其热力作用加强了东亚的季风环流)。综上所述,D项符合题意。 (2017·湖北七校联考)下表是甘肃省最东南部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统计表。据此回答11~12题。 有机质 含量海拔 (m)坡向 2 420 2 640 3 580 4 050 半阴坡 41 24 120 半阳坡 23 62 阴坡 181 阳坡 20 90 11.该山地阳坡有机质含量相对阴坡低的原因主要是( ) A.阳坡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 B.阳坡降水多,气温高,土壤有机质淋溶、分解作用强 C.阳坡人类活动强度大,植被破坏严重 D.阳坡光照强,蒸发旺盛,土壤水分少 12.阴坡在3 580m海拔上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坡度较小 B.降水量大 C.太阳辐射强 D.气温较低 答案 11.B 12.A 解析 第11题,甘肃省主要位于北半球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但甘肃最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地南坡为阳坡,同时为迎风坡,降水多且气温高,土壤有机质被淋溶、分解为无机质,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B正确;人类活动的强弱单从表中看不出来,C错误;一般阳坡降水量要比阴坡多,A错误;有机质含量的高低与蒸发是否旺盛无关,与有机质分解旺盛和能否累积有关,D错误。综上所述,B项正确。第12题,甘肃最东南部受季风的影响较大,南坡为迎风坡,阴坡降水量较小,B错误;阴坡太阳辐射较弱,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C 错误;阴坡气温较低,不利于微生物活动,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D错误;坡度较小,有利于腐殖质的积累,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较高,A正确。 13.(2017·天津调研)下图所示地区是我国三大灌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商品粮基地,该流域内的乌梁素海是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灌区示意图。 材料二 秋浇是该灌区传统的特殊灌溉制度,一般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下旬进行,是该灌区一年间灌水量最大的一次。 (1)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此地渠道密布的原因。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秋浇对乌梁素海环境的影响。 答案 (1)该区域农业发达,生产用水需求量大;该区域蒸发量大,降水量少,农业活动需要稳定的灌溉水源;该区域地势平坦开阔,便于开挖河渠;此地位于我国中温带地区,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2)有利:秋浇淋盐可降低土壤盐碱度,可以改善灌区土壤肥力结构。 不利:秋浇淋盐通过排水渠汇集到乌梁素海,使得化肥和土壤盐类富集于湖泊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14.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水分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澧水是湘西北的河流,支流众多,大部分流经山区,多隘谷、峡谷。河谷底部呈线形,两壁陡峻,滩多水急,下游可通航。下图为湖南省西北部区域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澧水河谷形成的原因。 (2)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在图中澧水河出山口处修建水利枢纽,会引起上游及周边地区自然环境的一系列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将框图补充完整。 ①土壤水分含量增多 ②水面增大,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作用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上图方框中Ⅰ、Ⅱ、Ⅲ、Ⅳ与号码①~④所示内容相对应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3)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在图示区域保护植被对洞庭湖的作用。 答案 (1)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充沛,多支流发育;随着地壳抬升(山地地形),溪流下切(下蚀)作用强烈,形成了狭而深的河谷。 (2)①④②③ (3)在河流内保护植被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河水含沙量,使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流入洞庭湖的水量会更加稳定,泥沙沉积也会减少。 解析 第(1)题,由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支流众多,河流水量丰富,对山地侵蚀、下切形成了河谷地貌。第(2)题,根据图框中各要素的因果关系分析,修建水库会直接使土壤水分含量增多,水面增大,进而导致蒸发量增大,即Ⅰ、Ⅲ分别对应①②,土壤水分含量增多,会导致植被覆盖率增大,蒸腾作用加强,故Ⅳ对应③,Ⅱ对应④。第(3)题,图示区域是山区,降水丰沛,保护植被能增强植被涵养水源的作用,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下游洞庭湖水位的稳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