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湖南省浏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网络考试(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湖南省浏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网络考试(解析版)

湖南省浏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网络考试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地质工作者对某河流的一个断面开展科学考察,并借助现代技术推测出该断面河流水位及地层(沉积岩)的上升过程。地层上升过程中河流水位保持相对稳定。下图是根据推测结果绘制的坐标图,其中实线表示河流水位随时间的变化,虚线表示甲、乙、丙三个地层顶部表面高度的时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造成该断面河流水位保持相对稳定主要作用是 A. 内外力共同作用 B. 地壳上升运动 C. 流水侵蚀作用 D. 流水堆积作用 ‎2. 该断面上,乙地层比甲地层 A. 形成晚,厚度小 B. 形成晚,厚度大 C. 形成早,厚度小 D. 形成早,厚度大 ‎3. 当前,该断面地貌类型最可能是 A. “U型谷” B. “V型谷” C. 冲积扇 D. 河漫滩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题详解】‎ 根据材料,地层上升过程中河流水位保持相对稳定。根据流水侵蚀的痕迹,该处的岩层不断稳定上升,造成该断面附近地层上升的主要作用是地壳的上升运动,而在上升过程中水位却没有上升,反而相对稳定,说明地壳在上升过程中河流的侵蚀作用不断进行,进而导致河流水位相对稳定,综上分析故选A。‎ ‎【2题详解】‎ 沉积岩层中,下面的沉积层形成的早,上面的形成的晚。该断面上,甲地层在乙地层上面, ‎ 因而甲地层乙地层形成更晚,因此乙地层比甲地层形成早;图中虚线都代表岩层上表面的高度,因此相邻两条虚线之间的宽度,即可视为对应岩层的厚度;读图可知,乙岩层的厚度比甲岩层大。故选D。‎ ‎【3题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地层上升过程中河流水位保持相对稳定,可知在地层上升过程中,流水作用主要体现为侵蚀作用。流水的长期侵蚀,会形成“V”形谷。故B项正确;“U型谷”一般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侧蚀作用形成的,A错误;河漫滩、冲积扇都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C、D项错误;故选B。‎ 长江江豚是用肺呼吸的淡水哺乳动物, 近年来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为保护江豚,我国在长江流域选择封闭河流故道,通过定点定量投喂,进行半自然状态人工网箱养殖鱼并饲养江豚。下图示意长江的一段封闭河流故道(江豚研究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研究人员发现人工池内饲养江豚,江豚的呼吸间隔时间比半自然状态短。因为人工池 A. 水浅光照足 B. 水浅空间小 C. 江豚生存适应性弱 D. 受人类活动影响多 ‎5. 推测江豚活动最集中的区域是 A. ①区域 B. ②区域 C. ④区域 D. ⑤区域 ‎【答案】4. B 5. D ‎【解析】‎ ‎【4题详解】‎ 研究人员发现人工池内饲养江豚,江豚的呼吸间隔时间比半自然状态短,说明人工池水中氧气不足,由于选择封闭河流故道饲养,这与水浅空间小有密切关系,B正确。江豚的呼吸间隔时间与光照、江豚生存适应性弱、人类活动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A、C、D。故选B。‎ ‎【5题详解】‎ ‎①区域临近渡口,轮船较多,江豚容易受到伤害,A不符合题意。②区域有人类活动干扰,且水域面积较小,不适合江豚活动,B不符合题意。图中显示,④区域虽然人类活动少,但江面狭窄,江豚活动集中程度相对较低,C不符合题意。读图可知,⑤区域临近出口,水体交换频繁,且水面较宽,人类活动少,对其干扰小,故⑤区域最可能是江豚活动最集中的区域,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长江江豚通常栖于咸淡水交界的海域,也能在大小河川的淡水中生活,喜单独活动,有时也三五成群,江豚对水温的适应范围很广,从4~20℃均能够正常地生活。2018年7月24日,农业农村部发布,长江江豚减少,仅剩约1012头。长江江豚面临的威胁主要都来自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干流高密度、繁忙的运输船只的噪音和螺旋桨成为江豚的最大威胁,洞庭湖区滥捕乱捞和非法渔具的大量使用、水质污染和一些水利设施的建设等对其影响也较大。‎ 黄土沟谷特征点是对黄土沟谷的发育以及沟谷形态起重要控制作用的核心点位,黄土沟谷特征点的基本类型见下图。径流源点(也称沟谷源点)是产生径流过程的起点,即形态上沟谷的起始点;沟谷节点是在沟谷体系中,沟谷之间在空间上形成的交汇点;裂点是溯源侵蚀作用下沟道坡度突变的部位;沟谷中点是某个沟谷段的几何中点;局部侵蚀基准点(也称流城出口点)为流城的出水口,控制整个水系的发育。为了治理流城内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地区逐步推广建设淤地坝(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工建筑物,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河流下蚀作用最强的点是 A. 径流源点 B. 沟谷节点 C. 局部侵蚀基准点 D. 裂点 ‎7. 关于图示区域地貌特点及其成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山地众多一地壳隆起 B. 平原广布一流水沉积 C. 沟壑纵横一流水侵蚀 D. 丘陵连绵一风力沉积 ‎8. 淤地坝最适宜建在 A. 径流源点 B. 沟谷节点 C. 局部侵蚀基准点 D. 裂点 ‎【答案】6. D 7. C 8. C ‎【解析】‎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黄土高原的沟谷地貌为背景,侧重考查考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方面的核心素养。下蚀是指流水向下的侵蚀作用,是沟谷或河谷底长期受水流冲蚀,沟槽与河床向纵深方向发展的现象。下蚀作用强度与流量、流速、谷底纵剖面坡度、上游来沙量、河谷地物质抗冲性有关。‎ ‎2.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黄土高原沟谷的特点及成因切入,侧重考查考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方面的核心素养。根据所学知识,黄土高原地形以高原为主,地表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的侵蚀造成的。‎ ‎3.本题主要考查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地结合淤地坝的修建进行设问,侧重考查考生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方面的核心素养。根据材料信息,“局部侵蚀基准点(也称流域出口点)为流城的出水口”即可判断,淤地坝最佳地点应建在局部侵蚀基准点。‎ ‎【6题详解】‎ 从材料信息“裂点是溯源侵蚀作用下沟道坡度突变的部位”,即可判断裂点处沟道坡度变化较大,河流下蚀作用最强。故D正确。‎ 故选D ‎【7题详解】‎ 图示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地区,从图中可获知该地地貌表现为沟壑纵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的地貌与该地的流水侵蚀作用密切相关,故C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地形以高原为主,地表千沟万壑,无众多的山地、平原和丘陵,故ABD错误。‎ 故选C ‎【8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局部侵蚀基准点(也称流域出口点)为流域的出水口,在该地建坝可以控制整个沟谷的水和沙,是修建淤地坝的最佳地点。故C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解答本题组需要充分挖掘材料信息,理解材料中的名词概念,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有关小题。‎ 某课题组为研究福建南部地区坡耕地不同利用方式的水土保持效果,选取当地某径流小区开展实验研究,根据当地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分别设置3个实验组:(1)实验组I:顺坡种植百喜草(多深长根系),植被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约95%;(2)实验组:顺坡种植大叶相思,植被盖度约75%;(3)对照组:顺坡裸地,每年适时除草。该实验以每次降雨过程为单位,监测某年5月和8月多场降雨过程的相关数据。下表为各径流小区5月和8月降雨与土壤流失量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造成该地8月降雨强度多大于5月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A. 气旋 B. 反气旋 C. 冷锋 D. 暖锋 ‎10. 表中的甲、乙、丙依次代表 A. 实验组I、对照组、实验组 B. 对照组、实验组I、实验组 C. 实验组、实验组I、对照组 D. 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I ‎11. 据实验数据推断,对土壤流失量影响最显著的水循环环节是 ‎①降雨 ②蒸发 ③下渗 ④地下径流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9. A 10. C 11. D ‎【解析】‎ ‎【9题详解】‎ 福建位于东南沿海地区,5月份受锋面雨带影响,8月份台风活动较多。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因此造成该地8月降雨强度多大于5月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气旋,故A正确。反气旋影响多是晴朗天气;8月份锋面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地区,故B、C、D错误。‎ ‎【10题详解】‎ 根据材料,实验组Ⅰ顺坡种植百喜草,多深长根系,植被盖度约95%,植被盖度最大,根系深长,水土流失最少,对应乙。实验组顺坡种植大叶相思,植被盖度约75%,植被盖度较小,水土流失较多,对应甲。对照组顺坡裸地,每年适时除草,缺少植被保护,水土流失最多,对应丙。表中的甲、乙、丙依次代表实验组、实验组Ⅰ、对照组,故C正确,A、B、D错误。‎ ‎【11题详解】‎ 据实验数据推断,对土壤流失量影响最显著的水循环环节是降雨,降水量大,对地表侵蚀强,①对。蒸发不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②错。下渗量越大,地表径流量越小,侵蚀越弱,水土流失越少,③对。地下径流对水土流失影响小,④错。故D正确,A、B、C错误。‎ 下左图是福州某山区自然村及周边区域示意图。该村户籍人口160余人,农产品基本自给自足,没有通公路,日用品主要靠人力通过简易山路运上山,村民收入来源较少,生活水平低,教育、医疗等服务设施缺乏。国庆期间,某中学地理考察队从山下出发,花费2个多小时徒步到达左图区域开展考察活动,并拍摄了右图照片,考察发现该地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环境承载力小。‎ ‎ ‎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推测右图照片拍摄的大致时刻 A. 5:00 B. 7:00 C. 17:00 D. 19:00‎ ‎13. 关于该自然村早期选址的有利区位条件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光热充足 B. 生活和生产用水方便 C. 地形较平坦 D. 不易受台风侵扰 ‎14. 当地政府贯彻中央精准扶贫政策采取的措施最可行的是 A. 搬至山下定居 B. 修建上山公路 C. 发展旅游业 D. 发展特色农业 ‎【答案】12. C 13. D 14. A ‎【解析】‎ ‎【12题详解】‎ 右图照片拍摄的日期是国庆期间,10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方向。日出在6点后,日落在18点前,A、D错。图示湖泊东南方向海拔较低,与太阳方位有山脉不符,B错。湖泊西南方向地势较高,是山岭,与图片相符,大致时刻17:00,C对。‎ ‎【13题详解】‎ 关于该自然村早期选址的有利区位条件说法,等高线稀疏,说明地形较平坦,C正确。没有山脉阻挡,光热充足,A正确。靠近河流,生活和生产用水方便,B正确。福州位于沿海,易受台风侵扰,D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 ‎【14题详解】‎ 该村人口较少,基础设施落后,搬迁成本较低,A正确。当地地形复杂,修建上山公路难度较大,投资较高,同时会破坏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农产品基本自给自足,说明发展特色农业并无优势;该地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小,不适合发展旅游业。BCD错误。‎ 下图表示某月我国近海表层海水流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影响图中海水流动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 A. 西南季风 B. 西北季风 C. 东北季风 D. 东南季风 ‎16. 图中海水流动对泰国湾的影响是(  )‎ A. 形成著名大型渔场 B. 加速海湾污染物扩散 C. 导致高温多雨天气 D. 不利于泰国游轮出行 ‎【答案】15. C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海海区相对封闭,海区内盛行风季节变化大(夏季多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洋流流向受季风影响明显。图中显示,此时该地区海水大致向南流动,表明当地以偏北风为主,即当地应盛行东北季风。由此判断,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16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地没有著名大型渔场,A项错误;图中显示,洋流主要流向海湾内部,不利于海湾内污染物扩散,B项错误;根据前面试题分析,此时当地盛行东北季风,风主要从陆地吹来,降水较少,为当地的旱季,该洋流不会导致当地形成高温多雨天气,C项错误;图中显示,泰国湾的洋流主要流向西北,与泰国游轮出行方向相反,逆着洋流,不利于出行,D项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南海上层水平环流的主要因素有三:覆盖南海的东亚季风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11月开始,至翌年3月终止;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始于5月,终于9月受季风影响,南海表层环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流经吕宋海峡东侧的黑潮。黑潮通过吕宋海峡向南海北部输送水量、热量和盐量,影响南海的水文要素场和南海北部的环流;太阳辐射、淡水流入等综合作用。‎ 新西兰是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岛国。境内7%以上是山地和丘陵。新西兰松原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海岸地带(下图),该松木引进新西兰后,异乎寻常的生长良好,新西兰松耐贫瘠,可大量种植在不适合集约农业利用的贫瘠土地上。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7. 新西兰松在美国原产地难以深入北美内陆的主要原因是 A. 夏季干热,冬季寒冷漫长 B. 受沿岸海流形成雾的影响 C. 海岸山脉海拔高,地形崎岖 D. 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充足 ‎18. 新西兰的民居一般采用木结构。这是由于 A. 新西兰森林资源丰富 B. 发展旅游产业的需要 C. 民居建筑的历史文化传统 D. 木结构利于减轻地震危害 ‎19. 目前我国开始尝试引种新西兰松。下列省份较适合新西兰松生长的是 A. 河北 山西 陕西 B. 四川 云南 湖北 C. 新疆 宁夏 内蒙古 D. 吉林 辽宁 黑龙江 ‎【答案】17. C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新西兰松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海岸地带,结合图示信息,美国加利福尼亚洲多高山地形,阻挡了新西兰松向内陆地区的蔓延,C正确;加利福尼亚州纬度较低,冬季寒冷漫长错误;气候、大雾和西风都不影响新西兰松向内陆的深入,A、B、D错误。选C。‎ ‎【18题详解】‎ 新西兰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民居采用木结构利于减轻地震危害。故选D。‎ ‎【19题详解】‎ 新西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适合新西兰松的快速生长,我国四川、云南 和湖北等南方的省份气候温暖湿润,较适合新西兰松的生长。故选B。‎ ‎【点睛】新西兰是南太平洋上的岛国,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 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 A. 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 山地草原带 C. 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 荒漠带 ‎21. 该山地北麓的半荒漠带是当地主要种植业区。制约当地种植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 A. 水源 B. 地形 C. 光照 D. 热量 ‎22. 该山地最可能是(  )‎ A. 唐古拉山 B. 秦岭 C. 祁连山 D. 喜马拉雅山 ‎【答案】20. B 21. A 22. C ‎【解析】‎ ‎【20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自然带所在区域降水为230~330 mm,按照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该区域应为半干旱区,植被一般为草原;图中显示,甲自然带位于山地针叶林和半荒漠之间,应为山地草原带,B正确。温带地区一般年降水量大于400mm才可能出现森林植被,而当地的年降水量为230~330 mm,出现森林植被的可能性小,A、C错误。图中显示,甲区域比半荒漠地区的水分条件好,因此甲区域出现荒漠带的可能性小,D错误。故选B。‎ ‎【21题详解】‎ 图中显示,该山地山麓自然植被为半荒漠,当地降水仅160~230mm,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因此当地水源不足,这是制约当地种植业发展的主导因素,A符合题意。图中显示,该山地山麓地带地形平缓,晴天多、光照充足,大陆性强,夏季高温,这些条件是发展种植业的有利条件,因此地形、光照、热量不是制约当地种植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排除B、C、D。故选A。‎ ‎【22题详解】‎ 唐古拉山位于青藏高原内部,山麓海拔一般在3000米左右,与图中山地特征不符合,排除A。秦岭北侧为半湿润区,山麓多温带落叶阔叶林,降水略低800mm,与图中山地特征不符合,排除B。该山地海拔超过4 000米,北坡山麓海拔低于2 000米,降水稀少,自然带为半荒漠带,与祁连山特征相似,C符合题意。喜马拉雅山北坡为青藏高原,山麓海拔一般在3000米以上,与图中山地特征不符合,排除D。故选C。‎ ‎11月7日进入立冬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会越来越冷。气象意义上,以下半年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0 ℃后的第一天作为冬季的开始。广州入冬日期每年变化较大,甚至没有。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下降到4 ℃左右,田间土壤逐渐出现夜冻昼消,此时应给麦田浇水。下表为我国部分城市多年平均入冬情况示意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立冬这一天(  )‎ A. 北京与哈尔滨同时日落 B. 郑州比南京正午太阳高度大 C. 南京昼长时间比广州长 D. 海口正午时分人影朝向北方 ‎24. 广州入冬日期年际变化较大的原因可能是(  )‎ A. 纬度较低,太阳辐射较强 B. 受冬季风势力强弱的影响 C. 海拔较低,全年气温较高 D. 受海洋的调节作用较明显 ‎25. 华北地区田间土壤出现夜冻昼消时,给麦田浇水可以(  )‎ A. 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 B. 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C. 增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D. 增强地面对大气辐射的反射 ‎【答案】23. D 24. B 25. C ‎【解析】‎ ‎【23题详解】‎ 立冬节气的日期在11月7日左右,哈尔滨比北京位置偏东,且哈尔滨比北京昼长要短,所以哈尔滨先日落,A错误。立冬,直射点在南半球,同在北半球的郑州位置比南京偏北,郑州离直射纬度更远,正午太阳高度更小,B错误。立冬时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昼长向南递增,南京比广州偏北,昼长更短,C错误。立冬时直射点在南半球,海口位于直射点以北,正午时太阳光从南面照射过来,人影朝向北方,D正确。故选D。‎ ‎【24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气象意义上,以下半年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0 ℃后的第一天作为冬季的开始。广州什么时候入冬,即什么时间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0 ℃,取决于冬季风强弱,冬季风势力强入冬就早,势力弱入冬就晚,由于季风环流的不稳定性,广州的冬季风强弱年际变化较大,导致广州入冬日期年际变化较大,B符合题意。广州纬度较低,太阳辐射较强,不具有年际变化,不是广州入冬日期年际变化较大的原因,排除A。海拔较低,全年气温较高,不具有年际变化,不是广州入冬日期年际变化较大的原因,排除C。受海洋的调节作用较明显,会导致气温年际变化较小,排除D。故选B。‎ ‎【25题详解】‎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很强,反射作用很弱,因此给麦田浇水影响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不明显,A错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弱,给麦田浇水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不明显,B错误。增强给田间浇水可以改变土壤的热力性质,增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储存,从而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和保温作用,同时还可以增加土壤水分改变土壤墒情,C正确。地面对大气辐射的反射作用不明显,因此给麦田浇水影响地面对大气辐射的反射作用不明显,D错误。故选C。‎ ‎“十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这是忻城县清代举人莫震在《忻城竹枝词》中的诗句,形象地描述了当时广西忻城县织锦的宏大场面。而今,全县仅剩五六个人在织壮锦。壮锦传承困难和惨淡经营的现状已经引起了当地政府等有关部门的重视。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6. 忻城县壮锦萎缩和衰退的主要原因是 A. 传统工艺衰落 B. 原料日渐枯竭 C. 纺织工业发展 D. 劳动力资源缺乏 ‎27. 忻城县保护壮锦亟需 A. 加大科技投入 B. 国家政策扶持 C. 增加劳动力资源 D. 开拓国际市场 ‎【答案】26. C 27. B ‎【解析】‎ 本题组以广西壮锦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壮锦衰落的原因、保护壮锦的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6题详解】‎ 传统的壮锦靠手工纺织,耗时长,成本高,随着现代纺织工业的不断发展,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工业纺织品价格低,品种多,对壮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选项C符合题意。壮锦萎缩和衰退导致传统工艺衰落,是萎缩和衰退的表现而不是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壮锦生产的原料主要是麻类和丝类,原料非常丰富,选项B不符合题意。当地人口多,劳动力丰富,选项D不符合题意。‎ ‎【27题详解】‎ ‎“全县只剩五六个人在织壮锦”说明了传统工艺即将失传,但传统壮锦的市场狭小,靠自身力量和市场规律无法拯救壮锦工艺,因此应加大国家政策倾斜,保护传统工艺的传承,选项B符合题意。壮锦主要是由手工完成,主要靠经验传承,科技投人较少,因此加大科技投入不是当前亟需的措施,选项A不符合题意。当地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因此这也不是保护壮锦亟需的措施,选项C不符合题意。由于文化差异,壮锦的国际市场更为狭小,因此开拓国际市场不是保护壮锦亟需的措施,选项D不符合题意。‎ 丹麦农业高度现代化,家庭农场与农业合作社历史悠久。家庭农场专注于种植、养殖等直接生产活动,合作社专注于流通、营销,后发展到培育良种、打造品牌、加工增值和 拓展市场,形成农业—食品产业体系,实现“抱团销售”。‎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8. 农业合作社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家庭农场 ‎①地理位置偏僻 ②生产规模较小 ‎③生产经营分散 ④机械化水平高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29. 农业合作社数量减少而规模扩大,主要是因为 A. 农业技术进步 B. 劳动成本上升 C. 农场规模扩大 D. 市场竞争加剧 ‎30. 丹麦农业能持续发展,主要得益于 A. 产研销一体化 B. 农场历史悠久 C. 欧盟市场广阔 D. 国家政策扶持 ‎【答案】28. B 29. D 30. A ‎【解析】‎ ‎【28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丹麦农业高度现代化,家庭农场与农业合作社历史悠久,家庭农场专注于种植、养殖等直接生产活动,合作社专注于流通、营销,农场与合作社之间是相互合作、互相促进的关系,由于农场主要从事生产活动,而丹麦由于国土面积狭小,农业生产规模较小,生产经营较为分散,为了便于产品的营销,实现““抱团销售””,所以成立了合作社,与地理位置及机械化水平关系不大,故选B。‎ ‎【29题详解】‎ 农业技术进步,农场规模扩大,会使得农产品增加,更加需要合作社数量增加及规模扩大,不会导致数量减少,AC错。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劳动力需求越来越少,B错。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有的小型合作社被大合作社所兼并,导致数量减少,规模扩大,D对。故选D。‎ ‎【30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丹麦家庭农场专注于种植、养殖等直接生产活动,合作社专注于流通、营销,后发展到培育良种、打造品牌、加工增值和拓展市场,形成农业—食品产业体系,实现“抱团销售”,促进丹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产研销一体化,与市场和历史及政策关系不 大,排除BCD。故选A。‎ 二、综合题(共40分)‎ ‎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植物猎人”是指四处寻找珍稀植物,并引种他乡获取利益的探险者。20世纪初,英国“植物猎人”威尔逊三次进入中国四川省西部的贡嘎山区,采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和种子,将很多珍稀的园林植物引种到了英国。此后,贡嘎山的壮丽风光引起国际登山界的关注,但登顶难度远大于世界上所有8000米级的山峰。1987年,我国在贡嘎山的海螺沟成立了集冰川、温泉、原始森林为一体的风景旅游区。磨西镇位于海螺沟的沟口,过去以种植业为主体,现已成为海螺沟风景区的旅游接待基地。下图为贡嘎山局部地区示意图。‎ ‎(1)从气候角度分析贡嘎山吸引英国“植物猎人”的主要原因。‎ ‎(2)从磨西镇到河流源头,树种的丰富度先升后降,分析其原因。‎ ‎(3)从东、西两坡的登山大本营攀登贡嘎山主峰,判断难度较小的路线,并说明理由。‎ ‎【答案】(1)贡嘎山的纬度较低,高差大,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显著,植物种类多。贡嘎山的较高海拔地带,气候温和湿润,与英国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相似,利于植物引种。‎ ‎(2)沟口地区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树种较少;随着海拔升高,受人类活动影响减小,降水增加,树种增多;高海拔地区气温低,仅适宜耐寒树种的生存,所以树种减少。‎ ‎(3)西坡。 理由:相对高度较小;穿越的冰川路段较短;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气象条件较好(晴朗天气多),利于攀登。‎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 ‎【详解】(1)根据材料“植物猎人”是指四处寻找珍稀植物,并引种他乡获取利益的探险者。所以贡嘎山吸引英国“植物猎人”的主要因素从该区域分布有大量珍稀植物和该地植物能 够在英国存活(两地气候特征相似);读图贡嘎山纬度较低,海拔高,垂直方向水、热条件变化较大,垂直地域分异显著,植被种类多;英国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贡嘎山海拔较高的部分区域气候温凉,与英国气候相似,便于引进植物存活。‎ ‎(2)影响树种的丰富程度的因素可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分析。沟口地区海拔较低,水热条件较为丰富,但植被种类少,主要考虑人类活动(根据材料过去以种植业为主体,现已成为海螺沟风景区的旅游接待基地)的影响;随着海拔升高受人类活动影响减小,同时受地形抬升,降水增多,树种增多;海拔继续升高,水热不足,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树种减少。‎ ‎(3)读图西坡海拔比东坡海拔高,距离贡嘎山主峰高度差小;西坡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量较少,晴天多;西坡穿过积雪冰川带地带较短,攀爬难度较小。‎ ‎【点睛】植被的丰富程度主要由水热以及组合状况决定的,纬度越低,山体的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越丰富,植被类型越多。‎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南美洲局部区域简图。钦查群岛位于秘鲁的西南部,主要由3个花岗岩岛屿组成,地表植被少,表层岩石近似圆球状,呈现由表及里、层层剥离的现象。岛上的悬崖和洞穴中生活着至少600万只海鸟,号称“飞禽王国”,它们是岛上唯一的常住居民,在群岛上生活了数百万年,留下厚达50米的粪便层。19世纪后,岛上开始种植葡萄。目前,该岛葡萄以品种多、品质好、味道甜驰名世界。‎ ‎(1)从地质作用角度,说明钦查群岛圆球状岩石的形成过程。‎ ‎(2)分析钦查群岛成为“飞禽王国”的主要原因。‎ ‎【答案】(1)钦查群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浆沿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冷凝形成花岗岩;之后,地壳隆起,花岗岩出露地表;由于长期的风化作用(球状风化),使花岗岩出现由表及里、层层剥离的现象,因而呈圆球状。‎ ‎(2)纬度低(地处热带),气温高,是鸟类的理想越冬地;附近海域盛行上升补偿流(或秘 鲁寒流流经),鱼类丰富,为海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岛上人类活动少,对鸟类干扰少(秘鲁政府的保护);生存空间较大,岛上栖息环境多样;天敌少。‎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南美洲秘鲁的钦查群岛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两道小题,涉及内力作用、风化作用、生物多样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地表形态的形成应从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角度分析。据材料可知,钦查群岛位于秘鲁的西南部,由花岗岩岛屿组成。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而钦查群岛位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浆沿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冷凝形成花岗岩;后又在地表出现,说明后来地壳隆起,外力侵蚀致外覆岩层剥离,花岗岩出露地表;由于花岗岩垂直节理发育,经球状风化作用,使花岗岩出现由表及里、层层剥离的现象,因而呈圆球状。‎ ‎(2)钦查群岛成为“飞禽王国”说明生物种类多样,因此应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中显示,该群岛纬度低,属热带气候,热量条件好,全年气温高,是鸟类的理想越冬地;附近海域有秘鲁寒流流经,受离岸风(东南信风)的影响,盛行上升补偿流,形成世界著名渔场,鱼类丰富,为海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吸引海岛在此生长繁殖;该群岛及附近海域空间较大,岛上自然环境差异较大,有利于多种鸟类生存繁殖;当地鸟类的天敌少;材料信息表明,海鸟是岛上唯一的常住居民,说明岛上人类活动少,对鸟类干扰少;当地政府设立了自然保护,使得钦查群岛成为“飞禽王国”。‎ ‎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斯里兰卡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被称为“东方海上十字路口”。汉班托塔港是其南部的重要港口,距国际主航线仅10海里,原先是一个潟湖,用作渔港,目前由中国企业建设和运营,港口建设采用潟湖内挖式施工方案,即港口施工中将潟湖堰口封闭,抽干湖水,在湖底作业施工,挖出土石方。汉班托塔港具有充足的大型专业化泊位及深水航道的优势,斯里兰卡政府希望该港口发展成为国际航运中心,把附近土地交由中方开发建设临港产业园。图a示意斯里兰卡岛地形、河流分布及汉班托塔港的位置,图b为汉班托塔港及附近地区的卫星照片。‎ ‎(1)据图判断斯里兰卡的地势特征,并说明理由。‎ ‎(2)分析港口建设采用潟湖内挖式施工方案的益处。‎ ‎【答案】(1)特征:地势中南部高,四周低。理由:从等高级分布来看,全岛最高点位于岛屿的中南部,河流从中南部的山地向四周分流。‎ ‎(2)对原有海岸线的破坏较小;占用陆地面积小,有利于保护有限的国土资源;缩减潟湖内航道,航道维护费用低;挖出土石方可用于填海造陆。‎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斯里兰卡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两道小题,涉及地势特征描述、港口建设方式评价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描述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详解】(1)题意表明,该国地形特征的判断应依据图中信息进行分析。图中能反映地势特征的有河流信息和等高线信息。从等高线分布来看,等高线呈闭合状态,全岛中南部海拔最高达2524米,四周海拔较低,表明该地中部高、四周低;从河流方面来看,图中显示该岛河流由中间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由此判断,该岛中部高、四周低。‎ ‎(2)港口建设采用潟湖内挖式施工方案在施工中将潟湖堰口封闭,抽干湖水,在湖底作业 施工,挖出土石方。在湖底作业施工,不在海岸线上直接施工,对原有海岸线的破坏较小;在湖底作业施工,占用陆地面积小,有利于保护有限的国土资源;在湖底作业施工时直接改造湖底地形,使得航道变得平直,有利于缩减潟湖内航道,在湖底作业施工时可设置一定装置进行减淤,有利于降低以后的航道维护费用;当地土地资源紧张,经常填海造陆,因此潟湖内挖式施工挖出的土石方可用于填海造陆,节约成本。‎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