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9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
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歌曲《鸿雁》中唱道:“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歌声远,琴声颤,草原上春意暖”。下图为我国某动物保护者在北京时间16:45日落时拍摄的照片。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 根据材料推测鸿雁生长和繁殖地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 A. 青藏高原 B. 黄土高原 C. 云贵高原 D. 内蒙古高原 2. 鸿雁大规模“北归还”的时间大约为( ) A. 10-11月 B. 4-5月 C. 1-2月 D. 7-8月 3. 该动物保护者拍摄鸿雁从生长地迁徙景观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 北京香山-“霜叶红于二月花” B. 新疆大漠-“繁星似玉盘” C. 岭南地区―“清明时节雨纷纷 D. 东北平原―“烈日正当空”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据材料:“向南方”“北归还”“草原上琴声忧伤”可推测鸿雁生长和繁殖地最可能位于我国的内蒙古高原,故选D。 【2题详解】 据材料:“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歌声颤,草原上春意暖。”可知“北归还”时值春季(3-5月),故选B。 【3题详解】 据材料:“北京时间16:45日落”说明该地昼短夜长,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此时日落西南;结合图可知,太阳的位于西偏南,故鸿雁南飞,为秋季,北京香山-“霜叶红于二月花”A正确;北京市16:45时,新疆大漠当地时间为下午,B错误;清明时节在4月5日左右,太阳直射北半球,C错误;北京时间16:45时,东北平原已过正午,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选项为A。 花色素是影响秋季枫叶变红的主要因素,其含量越高,枫叶颜色越浓艳。糖分含量与花色素含量呈正相关。日温差较大时,枫叶光合作用合成的糖分消耗量减小,合成的花色素含量增加。降水过少时,红叶颜色较淡,持续时间短且干瘪落叶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入秋后,与枫叶变红呈正相关的是( ) A. 风力 B. 光照 C. 地形 D. 日均温 5. 一般情况下,辽宁东部山区的枫叶变红现象可能是( ) A. 西北坡变红较早,持续时间更长 B. 东北坡颜色更加鲜艳 C. 东南坡颜色鲜艳,持续时间更长 D. 西南坡枫叶最晚干瘪 【答案】4. B 5. C 【解析】 【4题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提示“日温差较大时,枫叶光合作用合成的糖分消耗量减小,合成的花色素含量增加。”可知,日温差较大时,多为晴朗天气,光照强,枫叶光合作用合成的花色素含量增加,故光照与枫叶变红程度呈正相关,故B正确。 【5题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提示“降水过少时,红叶颜色较淡,持续时间短且干瘪落叶早。”辽宁东部山区东南坡为向阳坡,光照充足,变红较早,且为迎风坡,降水较多,故持续时间更长,故C正确。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和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图示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 ( ) A. 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 B. 减少下渗,增强湿度 C. 增加房屋前后温差 D. 降低夜晚时庭院温度,便于纳凉 7. 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以下设计合理的是 ( ) A. 利用厨房、卫生间做进风口 B. 房屋的朝向为东西向 C. 减少东西向墙面的长度 D. 在前后居室间墙上设窗或门洞 8. 与空调冷风相比大多数人更喜欢穿堂风,主要是因为穿堂风 ( ) A. 不消耗能源 B. 风频与人体自然频率接近 C. 风力恒定 D. 风向恒定 【答案】6. C 7. D 8. B 【解析】本题组考查学生的知识灵活应用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热力环流的原理,需要结合到图文材料和课本知识分析答题。 【6题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石质地面增加了地面的不平整度和摩擦力,减小了风速,A错误;石质地面增加了下渗,B错;石质地面和普通地面的比热差异,增大了屋前屋后的昼夜温差,使得屋前屋后的热力环流增强,“穿堂风”得以增强,C正确;增加石质地面是主要是为了增强“穿 堂风”,不是为了降低夜晚时庭院的温度,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只留一个进风口或者减小墙面的长度等均不利于穿堂风的形成,A、C排除;穿堂风的形成主要是屋前屋后的温差形成的热力环流,房屋的朝向不影响穿堂风的形成,B排除;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就必须为屋前屋后预留风的通道,由于在空气流通的两侧大气温度不同,气压差异导致空气快速流动,又由于建筑物等阻挡,间隙、门窗、走廊等提供流通通道使大气快速通过便于穿堂风形成,D正确。故选D。 【8题详解】 穿堂风通常产生于建筑物间隙、高墙间隙、门窗相对的房间或相似的通道中,由于在空气流通的两侧大气温度不同,气压差导致空在建筑物中流通通道中快速流动通过而形成的,因此其风向和风力不稳定,排除C、D;空调风不是自然风,长期吹空调风很容易导致人体出现不适,而穿堂风是自然风,风频与人体自然频率接近,因此人们更喜欢穿堂风。故选B。 甲乙丙丁四地(地表平坦)受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时间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图示四地从北到南排序( ) A. 甲丙乙丁 B. 乙丁丙甲 C. 甲乙丙丁 D. 丁丙乙甲 10. 图示四地( ) A. 甲地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B. 乙地植被覆盖率最高 C. 丙地冬雨率最高 D. 丁地气温日较差最小 【答案】9. A 10. C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可知,图中三个气压带风带由低纬到高纬依次为信风带、副热带 高压带、盛行西风带,并且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由图示可知,甲、丙两地都是在北半球的夏季时,受到副高的影响,北半球的冬季时,受到西风的影响,说明两地都位于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由于甲地受西风影响的时间更长,因此纬度更高。乙、丁两地都受到信风和副高交替控制,因此都为热带沙漠气候。乙地为北半球的夏季时,受到信风的影响,北半球的冬季时,受到副高的影响,因此乙地为北半球的热带沙漠气候;而丁地为北半球的冬季时,受到信风的影响,北半球的夏季时,受到副高的影响,因此丁地为南半球的热带沙漠气候,故四地由北向南的顺序为甲、丙、乙、丁,因此选A。 【10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地受西风影响时间长,降水多,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A错误;乙地常年受信风和副高的影响,降水少,植被少,B错误;丙地冬季受盛行西风的影响,温和多雨,夏季受副高的影响,高温少雨,冬雨率高,C正确;丁地常年受信风和副高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日较差大,D错误;故选C。 读亚洲部分地区春季某一时刻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①地的气压值大约是( ) A. 1 021 hPa B. 1 022.5 hPa C. 1 025 hPa D. 1 027 hPa 12. 图中②地的风向为( ) A. 东北风 B. 西北风 C. 东南风 D. 西南风 13. 图中③地未来几天天气的变化特点是( ) A. 气温先升高再降低,阴雨→晴朗→阴雨 B. 气温先升高再降低,晴朗→阴雨→晴朗 C. 气温先降低再升高,晴朗→阴雨→晴朗 D. 气温先降低再升高,阴雨→晴朗→阴雨 【答案】11. D 12. C 13. A 【解析】试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 【11题详解】 图中相邻两条等压线的差值为2.5 hPa,根据等值线递变规律可读出①地的气压值在1025hPa到1027.5 hPa之间,D正确。 【12题详解】 图中②地的风向应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图中纬度向北增加,为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在偏,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向右偏,为东南风,C正确。 【13题详解】 北半球气旋气流水平方向上逆时针辐合,从图中看图中③地位于暖锋锋前,未来几天先受暖锋影响,出现阴雨天气,然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天气转晴,再然后受冷锋控制,出现降温、阴雨、刮风等天气,A正确。 下图是M大洋某一纬线表层水温变化简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据图推断,M大洋及纬线是( ) A. 大西洋 60°N 纬线 B. 大西洋 60°S纬线 C. 太平洋 30°N 纬线 D. 太平洋 30°S纬线 15. 关于abcd 四处水温特征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海域因受季风影响年温差最大 B. b海域深受寒流影响等温线向北凸 C. c海域有寒暖流交汇使年温差最小 D. d海域深受暖流影响等温线向南凸 【答案】14. C 15. A 【解析】试题考查洋流的影响 【14题详解】 根据图中的经度位置可知,180°经线从大洋中部穿过,该大洋为太平洋;从图中看8月气温最高,应位于北半球,该纬线上最冷月气温大于10℃,应为30°N 纬线,C正确。 【15题详解】 从图中看a海域年温差最大,a海域位于亚欧大陆东岸,冬季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水温较低,原因是受季风影响大,A正确;图中b海域等温线向北凸,说明水温较同纬度海区高,应深受暖流影响;从图中看c海域年温差最小,但c海域不是寒、暖流交汇处;从图中看 d海域等温线向南凸,说明水温较同纬度地区低,深受寒流影响。 流冰是指随水流动的浮冰,每年2月份是北海道的纹别、网走观赏流冰的最佳时间。还有专程来这里拍鸟的人。栖息于勘察加半岛的虎头海雕和白尾海雕会迁徙到千岛群岛过冬。下图为北海道位置和周围洋流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北海道的流冰( ) A. 形成于本地沿海海域 B. 来自于极地北冰洋 C. 来自于鄂霍次克海 D. 是岛上的河流形成的 17. 虎头海雕和白尾海雕到此越冬原因是( ) ①纬度较低 ②鱼类丰富 ③森林密集 ④海上有浮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16. C 17. C 【解析】 【16题详解】 从图中海流的流向可知纹别、网走的流冰来自于鄂霍次克海,是东萨哈林海流和季风带来的。故选C项。 【17题详解】 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北海道的纹别、网走位于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海上浮冰能为这些雕提供栖息和觅食的场所,森林是陆上植被,与海上的虎头海雕和白尾海雕迁徙没有关系,所以选C项。 下图所示的沙洲位于西藏林芝地区雅鲁藏布江丹娘乡附近河段,该地区4-9月份降雨丰富,10月至次年3月气候干旱。林芝米林机场位于雅鲁藏布江河谷,海拔2949米,周围是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峻岭,米林机场飞机只能利用上午时刻起降,全年适航时间累积100天左右,号称“飞行难度全国第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丹娘沙洲的形成时间和主要外力是( ) A. 4-9月 人类活动 B. 4-9月 流水 C. 10月至次年3月 冰川 D. 10月至次年3月 风力 19. 每年3月,在河谷沿线公路行驶的汽车,最易遇到的险情是( ) A. 滑坡、泥石流 B. 冻土融化 C. 扬沙 D. 地震 20. 下列与林芝米林机场“飞行难度全国第一”无关的因素是( ) A. 海拔高 B. 多浓雾 C. 多山谷风 D. 地形复杂 【答案】18. B 19. C 20. A 【解析】试题考查外力作用 【18题详解】 从图中看沙洲位于河道中间,成因是流水堆积;由材料“该地区4-9月份降雨丰富,10月至次年3月气候干旱”可知,4-9月降雨丰富,河流携带的泥沙多,泥沙堆积形成沙洲,B正确。 【19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3月为气候干旱期,降水少且多大风,可能遇到扬沙天气,C正确;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雨季;河谷地区纬度低、海拔低,气温较高,没有冻土;地震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与季节无关。 【20题详解】 由材料“林芝米林机场位于雅鲁藏布江河谷,海拔2949米,周围是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峻岭”可知,该地地形复杂,飞机起降只能在狭窄弯曲的河谷中,多山谷风不利于起风,浓雾也会影响飞机起降,与海拔高低关系不大,A正确。 艾里定律是计算河流泥沙中的底沙或推移质的一个基本公式,被水流推动的物体重量(W)与流速(V)的6次方成正比。这一定律说明流速的微小变化可导致底沙推移量的很大变化。下图示意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某河流干支流分布图及其干流河床对应的地形剖面。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1. 图中河流M、N、T、S四处,被水流推动的物体重量最大的是( ) A. M B. N C. T D. S 22. 某地质爱好者在N地附近,发现河床垂直剖面上有鹅卵石与细沙共存现象,原因可能是( ) A. 该河段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流速急,搬运能力强 B. 该河段流量大,河流侵蚀能力强 C. 该河段降水季节变化大,导致河流流速变化大 D. 该河段降水少,地势起伏小,沉积作用显著 【答案】21. C 22. C 【解析】 【21题详解】 N处于河流凸岸,MS处于河道较宽处,流速较慢,ABD不对;图中T处于河流凹岸,水流速度最快,故搬运能力最强,则被水流推动物体重量最大。故答案选C项。 【22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图中N位于河流凸岸,为堆积作用较明显的河岸。依据材料可知,水流速度决定了搬运能力,有鹅卵石说明水流速度快,有细沙说明水流速度慢;两种物质共存于该地,表明该地水流速度季节变化大。故答案选C项。 烃源岩指的是富含有机质、可大量生成与排出油气的岩石。下图为我国柴达木盆地部分地区烃源岩沉积厚度等值线图(单位: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形成烃源岩的地质作用是( ) A. 冷却凝固 B. 固结成岩 C. 变质作用 D. 重熔再生 24. 在形成烃源岩的物质开始堆积时,甲乙沿线可能是( ) A. 山脊 B. 山谷 C. 陡崖 D. 鞍部 【答案】23. B 24. A 【解析】试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 【23题详解】 由材料“烃源岩指的是富含有机质、可大量生成与排出油气的岩石”和“烃源岩沉积厚度等 值线图”可知,烃源岩是沉积岩,形成的地质作用为固结成岩,B正确。 【24题详解】 从图中看甲乙沿线地区等值线向厚度大的方向凸,说明甲乙沿线烃源岩较两侧薄,说明在烃源岩物质开始堆积时,甲乙沿线地势较高,可能是山脊,A正确。 古湖堤的形成是河流、湖泊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图是吉兰泰盐湖古湖堤示意图,古湖堤呈线状或条带状分布,实测宽度为5~100米。某考察队在其中一条古湖堤(道口梁)上钻孔取样发现淡水螺贝等化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5. 推测古河流最可能经过( ) A. 甲地附近 B. 乙地附近 C. 丙地附近 D. 丁地附近 26. 推测道口梁所在古湖堤形成时,图示区域( ) A. 湖泊盐度增加快速 B. 地壳抬升运动强烈 C. 气候总体温暖湿润 D. 风力堆积作用显著 27. 推测古湖堤钻孔取样的样品( ) A. 砾石磨圆度都很差 B. 岩性都坚硬致密 C. 都具有层理构造 D. 都有淡水生物化石 【答案】25. A 26. C 27. C 【解析】 【25题详解】 根据材料,古湖堤的形成是河流、湖泊共同作用的结果。古湖堤实测宽度为5~100米。推 测出有河流经过地区古湖堤相对较宽,根据图例,甲地推测古湖堤与实测古湖堤相距较远,说明最可能有古河流经过,A对。乙、丁地附近相距较近,可能性小,B、D错。丙地无实测古湖堤,可能性小,C错。 【26题详解】 某考察队在其中一条古湖堤(道口梁)上钻孔取样发现淡水螺贝等化石,说明道口梁所在古湖堤形成时,图示区域湖泊是淡水湖,A错。水域面积大,说明气候总体温暖湿润,降水多,河流流入的水量大,C对。实测古湖堤宽度大,说明地壳相对稳定,流水堆积作用显著,B错。古湖堤形成,不能体现风力堆积作用 ,D错。 【27题详解】 古湖堤钻孔取样的样品都是沉积岩,可能有化石,但不一定都有化石,D错。沉积岩都具有层理构造,C对。流水侵蚀影响,砾石磨圆度都很好,A错。沉积岩的岩性不一定坚硬致密,B错。 丹霞地貌典型特征是陡崖广泛发育,许多山峰四面陡崖,山顶平坦狭小,崖底则是山峰和悬崖围闭的沟谷。由于相对高度小,山体植被垂直分异呈现出非地带性特征。下图示意湖南崀山丹霞地貌植被。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8. 导致山顶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降水 B. 土壤 C. 热量 D. 坡度 29. 图中沟谷雨林区域热量异常充足,其主要原因是( ) A. 纬度低 B. 海拔低 C. 陡崖反射阳光 D. 地形封闭 30. 若只考虑山体的崩塌和侵蚀,该地植被的演变最可能是( ) A. 沟谷雨林范围将会扩大 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将会扩大 C. 坡麓常绿灌丛林海拔上限持续下降 D. 区域植被类型将会增加 【答案】28. B 29. D 30. B 【解析】以丹霞地貌为背景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意在考查学生读图、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迁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8题详解】 读图,山顶植被类型的差异为:中部是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混交林,四周为硬叶小乔木和灌木。由材料可知丹霞山“山顶平坦狭小”,山顶中部与四周纬度相同、地形平坦(海拔相同)、面积狭小,因此中部与四周的热量、降水、坡度条件都极为相近,A、C、D错;但图中显示中部土壤厚度大,四周土层快速变薄;中部土壤厚度大、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强,因此能生长高大和水分需求较大的阔叶林、针叶林,四周土层薄、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差,因此只能生长低矮、耐旱的硬叶小乔木和灌木,故选B。 【29题详解】 该地为湖南崀山,属亚热带地区,山麓自然带本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图示沟谷坡麓底部却有雨林分布(本为热带植被),说明该地热量条件异常充足与纬度、海拔因素无关,A、B错;丹霞山相对高度小,对太阳光的阻挡作用小,坡麓光照较好,且陡崖反射的少量阳光不足以造成坡麓底部气温异常偏高,C错;根据材料可知,沟谷被山峰和悬崖围闭,由于地形封闭,沟谷内热量难以扩散,使沟谷内温度偏高,尤其是沟谷底部更热,导致该地热量异常充足形成了非地带性的雨林,D对。 【30题详解】 随着山体的崩塌和侵蚀,山峰和陡崖高度将减小,沟谷的封闭地形慢慢被破坏,沟谷雨林范围将会减小甚至消失,A错;山体的崩塌和侵蚀形成的堆积物,最易堆积在坡麓地带,使土层变厚、变广,进一步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扩大,B对;随着坡麓地带土壤厚度的增大,坡麓常绿灌丛林海拔上限可能会上升,C错;崩塌及侵蚀会使丹霞山相对高度变小,局部热量、土壤条件差异减小,区域植被类型将会减少,D错。 下图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1. 该山3 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 ( ) A. 较暖、较湿 B. 较凉、较湿 C. 较凉、较干 D. 较暖、较干 32. 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河谷终年盛行( ) A. 干冷北风 B. 干热南风 C. 上升气流 D. 下沉气流 33. 该山可能位于( ) A. 四川 B. 新疆 C. 安徽 D. 山西 【答案】31. B 32. D 33. A 【解析】 【31题详解】 由图示信息可知,该山脉基本为南北走向,海拔3000m以上东西两坡均为亚高山针叶林,但东坡针叶林分布下限较低,表明东坡“较凉”;根据东西两坡基带海拔高低和植被差异(东坡海拔低,基带为干旱河谷灌丛带;西坡海拔高,基带为亚高山针叶林)可知该山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且最可能位于横断山地区。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3000m以上降水较多。故选B。 【32题详解】 该区域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冬季盛行东北季风。但谷地地区始终受下沉气流影响,谷地底部降水偏少。故选D。 【33题详解】 该山地有常绿阔叶林分布,而新疆、山西属于温带气候,不存在常绿阔叶林。故B、D两项可排除。据东西两坡基带海拔较高(东坡在1000m以上,西坡在3000m以上)和基带植被(东坡基带为干旱河谷灌丛)可排除安徽(以平原为主,缺少高大山脉)。故选A。 干旱河谷上游地区的小叶灌丛与落叶阔叶林的混合交错带称为林树下线。某河流上游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干旱河谷小叶灌丛—温带落叶阔叶林—高山灌丛。下图是该河流上游河谷林树下线海拔与坡向的关系及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4. 该地下列四个坡向中,水分条件最好的坡向是( ) A. 东南坡 B. 东北坡 C. 西南坡 D. 西北坡 35. 1999~2009年,该地林树下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 森林火灾 B. 毁林开荒 C. 修建梯田 D. 封山育林 【答案】34. D 35. D 【解析】试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4题详解】 由材料“小叶灌丛与落叶阔叶林的混合交错带称为林树下线”和“某河流上游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干旱河谷小叶灌丛—温带落叶阔叶林—高山灌丛”可知,林树下线分布越低说明森林分布海拔越低,水热条件越好,从图中可看出西北坡的林树下线最低,说明西北坡森林面积最大,水分条件最好,D正确。 【35题详解】 由材料“小叶灌丛与落叶阔叶林的混合交错带称为林树下线”和“某河流上游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干旱河谷小叶灌丛—温带落叶阔叶林—高山灌丛”可知,林树下线分布越低说明森林分布海拔越低,从图中看1999~2009年该地林树下线降低,说明森林面积扩大,主要人为原因是封山育林,D正确;森林火灾、毁林开荒、修建梯田都会导致森林面积减少。 反照率指对某表面而言的总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地表反照率是反映地表对太阳短波辐射反射特性的物理参量。下图为1980—2012年格陵兰地区7月地表反照率距平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6. “格陵兰反照率变化”出现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其形成原因主要有( ) ①全球气候变冷 ②全球气候变暖 ③冰川融化加剧 ④冰川面积扩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7. 分析“格陵兰反照率变化”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有( ) ①可以大面积种植亚热带作物 ②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南扩展 ③高山针叶林带上限位置升高 ④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36. C 37. B 【解析】 【36题详解】 反照率为反射通量与入射通量之比,根据分式数值越小则分母越大分子越小可以判断反照率越小则证明反射通量越小,入射通量越大。入射通量为太阳辐射,较稳定整体变化不大。格陵兰纬度高,地表大部分被冰川覆盖反射率高,近几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加剧导致冰川数量减少反射通量减小。所以反照率波动下降。故②③正确,选择C。 【37题详解】 反照率波动下降代表全球气候变暖加剧。西伯利亚纬度较高气候寒冷,虽然气候变暖但仍然无法种植热带作物,①错误。气候变暖会使高纬地区较以前更加温暖,故以前因寒冷而无法生长森林的地区适宜森林生长,故森林带范围会向北扩展,上限提高。②错误,③正确。变暖导致背部沿岸海冰融化,海岸线向南退缩,④正确。故选择B。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读懂反照率、反射通量与入射通量之间的关系。 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区内水资源丰富,人均耕地面积大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三江平原原始湿地众多,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这里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下图中N区域示意三江平原湿地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8. 三江平原湿地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的最重要资源是( ) A. 土地资源 B. 草场资源 C. 淡水资源 D. 生物资源 39. 开垦三江平原时,需重点改造的自然条件是( ) A. 水分 B. 热量 C. 微生物 D. 地形 40. 三江平原湿地促进了当地绿色农业的发展,主要原因是( ) A. 湿地涵养水源,蓄洪防旱 B. 生物多样性丰富,病虫害少 C. 湿地广阔,生态环境质量好 D. 湿地航运便利,运输能力强 【答案】38. A 39. A 40. B 【解析】本题考查东北农业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38题详解】 人均耕地面积大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土地资源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的最重要资源,A正确。 【39题详解】 三江平原沼泽地面积大, 土壤含水率太大, 过多的水分影响土壤的肥力,且不喜水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故开垦三江平原时,需重点改造的自然条件是水分,A正确。 【40题详解】 湿地涵养水源和航运对绿色农业没有影响,A、D错误。生物多样性丰富,病虫害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少,B正确。湿地广阔,生态环境质量好不是发展农业的条件,C错误。 二、综合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40分。 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岭位于32°N~34°N,关中平原和南面的汉江谷地之间,东西绵延400~500千米,南北宽100~150千米。 材料二 下图甲为陕西省水系地形图。渭河下游河道弯曲,图乙中渭河河段是地上河。图乙中水利枢纽修建以后,该河段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大。 (1)描述陕西省的地形特点。 (2)分析图乙中渭河河段地上河的成因,并提出减少该河段洪涝灾害的措施。 (3)秦岭穿越陕西省南部,使其南北差异大,资源丰富多样,但也有不利影响。试从地理角度简析秦岭给陕西省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1)地势起伏大,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小;地势总体西高东低;北部为(黄土)高原,南部谷地(平原)与山地相间分布。 (2)渭河北岸支流多来自黄土高原,含沙量大;渭河下游河段流经渭河平原,地势平坦,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抬高河床;为防止河水外泄,两岸修建大堤,如此循环,导致河床高于两侧地面,形成地上河。措施:在黄土高原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加强水土保持,降低渭河北岸支流的含沙量;加大库区内泥沙的下泄量,降低库区的蓄水位,增加渭河下游的流速,减少泥沙淤积。 (3)缺点:秦岭海拔高,地势起伏大,导致南北交通不便,阻碍南北交往联系。 【解析】试题考查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详解】(1)地形特点可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两方面来分析;结合图例可看出陕西北部为黄土高原向南依次为渭河平原、秦岭、汉水谷地、大巴山,陕西省地势起伏大,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原面积较小;河流自西向东流,地势总体西高东低。 (2)地上河是泥沙堆积作用形成的,可从含沙量、水流速度等方面来分析;从图中可看出渭河北岸支流多来自黄土高原,含沙量大;渭河下游河段流经渭河平原,地势平坦,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抬高河床;为防止河水外泄,两岸修建大堤,如此循环,导致河床高于两侧地面,形成地上河。减少洪涝灾害的措施可从保持水土、减少河流含沙量、加快流速等方面来回答,如在黄土高原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加强水土保持,降低渭河北岸支流的含沙量;加大库区内泥沙的下泄量,降低库区的蓄水位,增加渭河下游的流速,减少泥沙淤积。 (3)秦岭给陕西省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因秦岭海拔较高,地势起伏大,阻碍南北交通往来。 4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吕德里茨港建立于1883年,港口最初从事外向型渔业生产、海鸟粪生产等活动。1908年,吕德里茨港附近发现钻石矿,一大批抱有钻石梦的年轻人聚集到吕德里茨港附近的沙漠中,哪怕几个月都很难吃上一顿热乎饭。随之而来的是卡曼斯科镇的慢慢兴起,人们修建了学校、医院、娱乐场所以及大片的住宅区。但这座曾繁华一时的城镇后来渐渐落寞,最终在20世纪50年代被彻底废弃,淹没在一片沙丘之中。下图为吕德里茨港及卡曼斯科镇位置示意图。 (1)吕德里茨港附近的沙漠中生长着一种名为百岁兰的植物,茎短,一生只长两片叶子,叶子上多气孔,且夜晚张开,根深3—10米,推测百岁兰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 (2)分析吕德里茨港海鸟粪资源形成的条件。 (3)说明起初聚集到吕德里茨港附近的人很难吃上热乎饭的原因。 (4)推测卡曼斯科镇兴起和废弃的原因。 【答案】(1)沙漠地区白天温度较高,茎短,只长两片叶子,可减少蒸发;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夜晚海面水汽遇温度较低的空气凝结成雾,故叶子上多气孔,且夜晚张开,便于吸收水分;沙漠地区气候干燥,根深3—10米,便于吸收地下水。 (2)沿岸本格拉寒流为离岸流,渔业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海鸟聚集,海鸟排泄物多;因该地气候干旱,鸟粪分解和流失弱;沙漠环境受人为干扰小,鸟粪长年积累,形成丰富的鸟粪资源。 (3)地处热带沙漠,缺乏木材等燃料;区域经济发展落后,从外部运输燃料的能力有限,且代价高昂。 (4)兴起原因:钻石矿的开发带动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进而促进该地配套设施和相关产业等发展,使该地逐渐发展为城镇。 废弃原因:地处热带沙漠,自然环境过于恶劣,钻石矿开采成本高;随着钻石矿的开采,该地钻石矿资源日益减少;世界其他地方钻石矿的开采、世界钻石价格相对下降等的冲击。(任答两点得4分) 【解析】 (1)环境能影响和改变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植物对环境也有适应性。百岁兰生长于沙漠中,其生态特征需要适应沙漠的环境特点——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昼夜温差大,然后结合其茎、叶、 根的相关特点逐条分析即可。 (2)海鸟粪资源形成的条件可从海鸟数量多、气候适宜鸟粪保存、受人为干扰小等方面分析。 (3)要吃上“热乎饭”必须有燃料,进而分析该地燃料供应困难的原因,可结合该地自然环境特征(地处热带沙漠,缺乏木材等燃料)及社会经济特征(经济落后,燃料运输能力有限,且代价高昂)进行分析。 (4)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地处热带沙漠,自然环境恶劣,但受采矿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人们修建了学校、医院、娱乐场所以及大片的住宅区”,该地逐渐形成城镇。后来该城镇被“淹没在一片沙丘之中”,说明采矿业衰败了,其衰败的原因可从资源数量、资源价格、开采条件等方面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