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绿色通道》(人教版)高三大一轮复习课件:2-11-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绿色通道》(人教版)高三大一轮复习课件:2-11-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 1 讲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 考纲点击 ]   1.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2 .直面环境问题 (1) 产生的原因 (2) 危害 ① 全球性的: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 ② 局域性的:已成为社会公害,并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 (3) 表现及区域分布差异 ① 环境污染:主要分布在 _____ 和发达国家。 ② 生态破坏:主要分布在 ______ 和发展中国家。 城市 乡村 要点 环境问题的成因、对策与分析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其成因与人口增长过快、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念有关,如任意排放导致环境污染,大肆开采和开发自然资源引发生态破坏。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1 .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 ( 全球变暖略 ) 环境问题 臭氧层破坏 酸雨 成因 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使空中氟氯烃增多 自然:地形、大气运动。人为: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出大量的 SO 2 、 NO 等 分布 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上空 西欧、北美、日本和 我国南方 危害 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加,损害人的免疫系统、危及海洋生物 河、湖水酸化 —— 危害生物;土壤酸化 —— 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酸雨 —— 腐蚀建筑物 对策 禁止或减少氟氯烃的排放;研制新型制冷剂;加强国际合作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加强国际合作 2. 全球性的生态问题 5.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思路 (1) 分析成因 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说, 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不合理地利用资源或能源造成的 ,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 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 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 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2) 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① 环境污染问题: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 ( 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 ) ,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② 生态破坏问题: 根本措施在于恢复生态 ,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③ 资源短缺问题:要从 “ 开源 ” ( 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 ) 和 “ 节流 ” ( 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 ) 两方面入手。 [ 对点演练 ] (2017· 江西新余一中、宜春中学联考 ) 读下面两流域图,完成 1 ~ 2 题。 1 .据图推断, M 、 N 两流域共同的环境问题是 (    ) A .水土流失       B .土地沙化 C .大气污染 D .酸雨危害 2 . M 、 N 两流域环境问题的成因分别是 (    ) A .工业排污、生活废水 B .围湖造田、毁林开荒 C .乱砍滥伐、湿地破坏 D .过度开垦、矿产开发 【 解析 】 本题组考查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第 1 题,据经纬度判断 M 地位于西北地区,流水作用弱, A 项错误; M 地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造成该地土地的荒漠化; N 地位于东北地区,当地的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导致土地资源的破坏,土地沙化,故 M 、 N 两流域共同的环境问题是土地沙化, B 项正确。从图中不能推断出大气污染,排除 C 项;酸雨主要在南方影响更大,图示两地在北方,排除 D 项。第 2 题,由上题可知,两地环境问题主要是土地沙化。 M 地生态环境脆弱,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是造成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 N 地矿产资源丰富,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不注意环境保护是造成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故 D 项正确。工业排污和生活废水导致环境污染,排除 A 项;围湖造田不会导致荒漠化,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 B 项错误;乱砍滥伐、湿地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排除 C 项。 【 答案 】 1.B   2.D [ 教材回顾 ] 1 . 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 ______________ 的需求,而又不危及 _________ 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当代人 后代人 2 .内涵 ______ 持续发展是基础, _____ 持续发展是条件, _____ 持续发展是目的。 生态 社会 经济 (1) 子系统 A_______ 系统, B_____ 系统, C__________ 系统。 (2) 物质循环 E______________________ , F_________________ , G_____________ 。 3 . 基本原则 (1) 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之间、 _____ 之间、人类与其他 ____________ 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社会 经济 生态 物质、商品、资金等 生产废弃物 生活废弃物 代际 生物种群 (2) 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 _____ 和 ____ 的承载力之内。 (3) 共同性原则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 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 __________ 的协调。 资源 环境 发展经济 保护环境 全球整体 要点 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1 .分析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形成与特征、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 2 .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交通、科技、市场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3 .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从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来分析。 4 .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 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 ) , 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 —— 农业发展;矿产资源、能源资源 —— 工业发展;旅游资源 —— 旅游业发展 ) 。 (2) 发展科技, 促进产业升级 ( 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等 ) 。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 (4) 因地制宜 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5) 促进对外开放。 (6) 发展教育,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防治各种环境问题。 (8) 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5 .区域协调发展 (1) 发展交通通信、商业贸易等 ( 促进商品流通、经济交流,发挥区域优势,促进优势互补 ) 。 (2)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 如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等 ) 。 (3) 产业转移 ( 发挥区域优势,促进优势互补 ) 。 [ 对点演练 ] (2017· 汕头模拟 ) 生态环境质量反映人口、经济、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读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轨迹示意图,完成 1 ~ 2 题。 1 .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最优区域分布在 (    ) A .东部沿海地带       B .中部内陆地带 C .西北内陆地区 D .西南青藏地区 2 .引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 .防护林建设 B .气候变化 C .经济发展水平 D .环境污染 【 解析 】 第 1 题,读图中的经纬度可知,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总体向东南方向偏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经济、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关系最好,生态环境质量最优。第 2 题,结合图示与上题分析可知,生态环境质量重心偏移主要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 答案 】 1.A   2.C [ 知识构建 ] [ 关键点拨 ] 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经历了崇拜依赖自然 → 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 ( 天命观、有神论 ) → 征服自然 →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 2 .环境问题的三大表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大子系统: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4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考向一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1 . (2015· 全国高考新课标卷 Ⅱ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 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2) 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 解析 】 第 (1) 题,既要注意从工业、农业和生活等方面分析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人为原因,还要从当地降水少、湖水的流动性差等方面分析自然原因。第 (2) 题,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要从控制污水排放、减少农业污染、清淤、建立环保法规和加强环保意识等方面分析回答。 【 答案 】 (1) 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2) ① 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 ② 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 ③ 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 ④ 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 ⑤ 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2 . (2014· 全国高考新课标卷 Ⅰ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 21 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 ( 位置见下图 ) 。初期开采的矿石运往乙地加工。 2013 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于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 “ 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 ” 。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 【 解析 】 本题为开放性设问,回答合理即可。 【 答案 】 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 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 ( 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沙漠化 ) ;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2015· 北京高考 ) 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 ( 引自贾平凹 《 太白山记 》 。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 3 767 米 ) 。据此回答第 3 题。 3 .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 ① 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 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 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 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 解析 】 如果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数量急剧减少,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并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① 正确;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食物,比如山羊等食草动物数量的增多,而食草动物增多会破坏山区的草场,导致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继而山区的环境承载力下降, ② 错误;过度猎狼和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的关系, ③ 错误;过度猎狼违反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公平性, ④ 正确。 【 答案 】 D (2015· 天津高考 ) 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 1/2 ,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 4 ~ 5 题。 4 .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 A .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 .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 .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 .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5 .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 A .修建水库 调节径流 B .退耕还草 保护水源 C .退耕还湖 水产养殖 D .种植芦苇 改善水质 【 解析 】 第 4 题,艾比湖的面积缩小会引起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诸多要素发生变化,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只有大量注入淡水才会引起艾比湖的含盐量减小;湖中芦苇大量死亡,导致水质变差,鱼类会大量死亡,而不是鱼类密度增大;湖水面积缩小,湖水总 蒸发量会减小;湖水面积缩小,其自净能力就会减弱。第 5 题,从水体相互补给的关系来看,修建水库会截留水源,导致艾比湖更加萎缩;在艾比湖流域实施退耕还草、保护水源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可以防止湖面缩小;水产养殖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其对艾比湖增加水源没有作用;种植芦苇也不能增大水域的面积。 【 答案 】 4.C   5.B (2014· 北京高考 ) 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冶炼厂周边土壤中污染物铜含量等值线图。读图回答第 8 题。 8 .土壤铜含量 (    ) A .因河水稀释而逐渐变小 B .从冶炼厂向北递增幅度小 C .高值区沿盛行风向延伸 D .在居民点大于 200 mg/kg 【 解析 】 图中土壤铜含量等值线在上游河段顺河流而下,铜含量不仅没有减小,反而增大,可见河流对土壤中铜含量没有明显的稀释作用;从等值线变化看,从冶炼厂向北铜含量不是递增,而是递减;图中等值线高值区呈西北 — 东南方向延伸,这与我国北方冬夏季风的方向 ( 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 相同;由图可知,在居民点铜含量为 150 ~ 200 mg/kg 之间。 【 答案 】 C 考向二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015· 江苏高考 ) “ 国际慢城 ” 是一种具有独特地方感的宜居城镇模式,要求人口在 5 万人以下、环境质量好、提倡传统手工业、无快餐区和大型超市等。下图为 “ 国际慢城 ” 桠溪镇的大山村土地利用今昔对比图。读图回答 9 ~ 10 题。 ( 双选 ) 9 .与 “ 国际慢城 ” 要求相符合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 A .骑单车出行 B .经营手工业作坊 C .去速食店就餐 D .建大型游乐场 10 .大山村在成为 “ 国际慢城 ” 前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    ) A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 B .从种植业到种植业与服务业相结合 C .从水稻种植业到商品谷物农业 D .从较单一的农作物到多种经济作物 【 解析 】 第 9 题,题干中提到 “ 国际慢城 ” 提倡传统手工业、无快餐区和大型超市,所以与其相符合的生产、生活方式为 A 、 B 选项。第 10 题,由两图的对比可以看出, “ 慢城 ” 前,该地从事的主要是水稻、油菜、小麦种植以及渔业生产, “ 慢城 ” 后,出现了茶园、果园、苗圃以及风景区等,所以其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由种植业到种植业与服务业相结合、由较单一的农作物到多种经济作物。 【 答案 】 9.AB   10.BD (2014· 天津高考 )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第 11 题。 图中所示的大型商城,以汇集国际品牌商品、价格优惠为经营模式。某地理小组学生实地考察了该商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1 .同学们针对如何新建这类大型商城各抒己见,其中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是 (    ) A .增加商城数量,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B .扩大商城规模,带动周边城镇发展 C .立体建设商城,集约开发利用土地 D .商城靠近景点,吸引游客休闲购物 【 解析 】 注意题干中 “ 生态可持续发展 ” 这个信息点, A 项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B 、 D 两项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 答案 】 C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