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区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月考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平谷区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月考地理试题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五中学4月月考试题 高一地理 一、单选题 美国国家科学院曾预言:在2023年的某一天,美国南部的一些城市,在五彩斑斓的极光光幕过后,灯光在瞬时明亮后将会熄灭,一分半钟之后,这个大停电现象将会遍及美国整个东部地区,甚至整个欧洲以及中国、日本等区域也会同样经历这样的灾难,而这场灾难仅仅源于太阳打了一个强烈的“喷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材料中所述的太阳打了强烈的“喷嚏”极有可能是(  )‎ A. 太阳耀斑爆发 B. 太阳爆炸 C. 太阳辐射增强 D. 太阳辐射减弱 ‎2. 该“喷嚏”还可能产生的明显影响不包括(  )‎ A. 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B. 信鸽迷失方向 C. 指南针失灵 D. 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答案】1. A 2. D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中发生的现象判断该“喷嚏”应当是一次强烈太阳活动,耀斑是太阳活动的表现形式,太阳爆炸不符合实际,太阳辐射强弱没有产生这样的现象。故选A。‎ ‎【2题详解】‎ 太阳耀斑爆发会产生强烈的高能带电粒子,这些高能带电粒子闯入地球,会干扰地球高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扰动磁场,产生磁暴,使信鸽迷失方向,指南针失灵;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与太阳活动无关。故选D。‎ 位于湛江市的湖光岩玛珥湖是距今14~16万年前由平地火山爆炸后冷却塌陷,积水形成的火山口湖。下图是湖光岩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 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来源于 A. ①圈层 B. ②圈层 C. ③圈层 D. ④圈层 ‎4. 湖光岩玛珥湖的形成过程表明 A. 地球内部各圈层之间都是相互独立发展变化 B. 地球内部各圈层之间物质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C. 地表各圈层物质运动的能量均来自太阳辐射 D. 地表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答案】3. B 4. D ‎【解析】‎ 试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3题详解】‎ 图中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火山喷出的岩浆来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②地幔,B正确。‎ ‎【4题详解】‎ 湖光岩玛珥湖是距今14~16万年前由平地火山爆炸后冷却塌陷,积水形成的火山口湖。湖光岩玛珥湖的形成过程既有内力作用,也有外力作用,表明地表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D正确。‎ 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6. 根据图中化石推测,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 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 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 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 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答案】5. A 6. B ‎【解析】‎ ‎【5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化石的地质年代。如含三叶虫化石为古生代早期,含鱼类化石为古生代中期,含恐龙化石为中生代,含裸子植物化石为古生代晩期和中生代。根据化石的地质年代关系,属古生代地层的是①②地层。故选:A。‎ ‎【6题详解】‎ 从动物的进化来看,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古生代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一鱼类;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也就是恐龙盛行。结合图示化石推测,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的过程。故选:B。‎ ‎2015年7月24日‎,美国天文学家表示,他们发现了距离地球约1400光年,位于天鹅座的“另一个地球”----“开普勒452b”,科学家猜想它与地球的相似指数为0.98。‎ 完成下面小题。‎ ‎7. 下列能成为“开普勒452b”所在天体系统中心天体是 A. 天鹅座 B. 太阳 C. 恒星 D. 星云 ‎8. 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含地球的是 A. 总星系 B. 银河系 C. 河外星系 D. 太阳系 ‎【答案】7. C 8. C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开普勒452b”与地球相似指数很高,因此它也应该属于类似太阳系的恒星系,中心天体为恒星。选C。‎ ‎【8题详解】‎ 包含地球的天体系统从低到高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河外星系是与银河系并列的天体系统,不包含地球。选C。‎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湿、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 减弱了地面辐射 B. 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 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 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10. 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 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 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 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 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答案】9. A 10. C ‎【解析】‎ ‎【9题详解】‎ 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减弱地面辐射,以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A对,BCD错。故选A。‎ ‎【10题详解】‎ 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产品质量,C对。减弱地面辐射,降低地温不是主要目的,A、B错。夏季热量充足,不用增加地温,D错。故选C。‎ 如图为某水库流入水量与流出水量年内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该水库可能位于(  )‎ A. 东北平原 B. 江淮地区 C. 西北内陆 D. 横断山区 ‎12. 该水库蓄水的最高水位出现在(  )‎ A. 5月 B. 6月 C. 9月 D. 10月 ‎【答案】11. B 12. D ‎【解析】‎ ‎【11题详解】‎ 根据该地区入库流量的变化5、6月;8、9月流量大;7、8月较小,判断该地区为江淮地区,5、6月受梅雨影响,8、9月受锋面雨和台风雨的影响,降水丰富;而7、8月在副高控制下,降水少。故选B。‎ ‎【12题详解】‎ 图示5—10月的入库水量都大于流出水量,则水库蓄水量不断上升,10月之后,流出水量开始大于流入水量,则水库蓄水量开始下降,故10月时水库蓄水量达到最高值。故选D。‎ 下图为西南某地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3. 与原始生态林相比,人工橡胶林会使得 A. 由于植被覆盖率下降,蒸发、蒸腾作用减弱 B. 降水减少,气温变化幅度减小 C. 雨水下渗量必然减少 D. 植被吸收营养物质减少,土壤肥力有所增加 ‎14. 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当地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变化是 A. 流量减小 B. 冰期增长 C. 枯水期流量减少 D. 泥沙含量减少 ‎【答案】13. C 14. C ‎【解析】‎ ‎【分析】‎ 考查人工林与原始生态林的差别,林地改变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13题详解】‎ 与原始生态相比,人工橡胶林植被覆盖率减小,会使得雨水下渗量有所减少,C对。由于植被覆盖率下降,蒸发可能增强,蒸腾作用减弱,A错。降水没有明显变化,气温变化幅度可能增大,B错。植被吸收营养物质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多,土壤肥力可能下降,D错。故选C。‎ ‎【14题详解】‎ 读图,有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地表径流量增加,当地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变化是流量增大,A错。该地位于热带,无结冰期,B错。森林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枯水期流量减少,C对。水流侵蚀能力增强,泥沙含量增加,D错。故选C。‎ ‎【点睛】‎ 利用图示的原始生态林与人工林的植被覆盖率差异,图中数据显示的降水量、蒸发量、地表径流量差异,分析可能影响。根据植被、径流量变化,分析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 下图为“北纬46°附近某流域地质构造与地貌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5. 关于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处向斜成岭 B. ②处地下水丰富 C. ③地有可能找到石油 D. ②处岩层比③处新 ‎16. 上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可能形成的地貌与下图中四幅图配对正确的是 A. 甲—Ⅲ B. 乙—Ⅳ C. 丙—Ⅰ D. 丁—Ⅱ ‎【答案】15. A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图中①处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构造,从地貌形态上看海拔比周边高,属于山地,故为向斜成岭,A项正确;②处为背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故B项错误;③处为向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故C项错误;②处岩层比③处形成的时间早,故D项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甲处为向斜山,海拔4500多米,高山上有冰川地貌,与Ⅲ相符,故A项正确;乙处河流流出山口,形成冲积扇地貌,与Ⅳ三角洲地貌不符,故B项错误;丙处为河漫滩平原,与Ⅰ冲积扇地貌不符,故C项错误;丁处为河口三角洲地貌,与Ⅱ风蚀蘑菇地貌不符,D错误。故选A。‎ 和田地区的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是两条以捞玉而闻名的“玉河”。捞取的和田玉石既有质地较差、需要打磨去掉棱角的磨光料,也有观感湿润、质地细腻,表面光滑、常有裂痕的籽料。右图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捞玉点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7. 捞取和田玉磨光料几率最大的地点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8. 和田玉籽料表面光滑、常有裂痕的主要原因是 A. 岩浆侵入活动 B. 压浆活动引起的变质作用 C. 地壳运动和流水侵蚀 D. 流水侵蚀和岩块间碰撞 ‎19. 捞玉 A. 季节性不明显 B. 多在夏季 C. 多在春、秋季 D. 多在冬季 ‎【答案】17. C 18. D 19. C ‎【解析】‎ 考查河流玉石的分布特点及拣捞季节。‎ ‎【17题详解】‎ 磨光料有棱角,磨蚀作用还不充分,应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利于沉积的凸岸③。C正确。‎ ‎【18题详解】‎ 和田玉籽料受流水侵蚀、磨蚀变得表面非常光滑,但在长期河水流动中与其他石块相撞会出现裂痕。故D正确。‎ ‎【19题详解】‎ 喀什河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汛期将山上的玉石碎块携带而下,堆积在河滩和河床中。但流量大,水位高,不宜捞玉;秋季时气温下降,河水水位下降,玉石显露,人们易于发现,这时气温适宜,可以入水,所以秋季成为人们拣玉和捞玉的主要季节;冬季气温低,‎ 河水结冰,玉石不易发现,也难以拣捞;春季冰雪融化,玉石露出,为拣玉和捞玉的好季节。所以捞玉多在春、秋季。故C正确。‎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20. 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是 A. 成土母质 B. 土壤质地 C. 生物 D. 基性岩 ‎21. 有关地形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山区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不同 B. 陡坡土层深厚 C. 平坦的地形区土壤发育较薄 D. 地形直接作用于土壤的形成 ‎【答案】20. A 21. A ‎【解析】‎ ‎【20题详解】‎ 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是成土母质,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故选A。‎ ‎【21题详解】‎ 地形会影响土壤的形成与发育,山区不同海拔高度的由于水热组合状况的差异使土壤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不同,而不是直接作用于土壤的形成,A正确,D错误;陡坡土层浅薄,土壤发育差,B错误;地形平坦的地区沉积作用比较明显,有利于土壤的形成发育,土层深厚,土壤肥沃,C错误。故选A。‎ ‎【点睛】成土母质或称土壤母质,是指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所形成疏松的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的最初来源。‎ 如图为世界某地貌景观及其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该地主要自然带类型是(  )‎ A. 森林带 B. 草原带 C. 荒漠带 D. 苔原带 ‎23. 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先后顺序是(  )‎ A. 固结成岩-岩层褶皱-风力侵蚀 B. 岩浆冷凝-岩层褶皱-冰川侵蚀 C. 固结成岩-岩层抬升-流水侵蚀 D. 岩浆冷凝-岩层抬升-风化侵蚀 ‎【答案】22. C 23. C ‎【解析】‎ ‎【22题详解】‎ 据图可知,该地位于美国西部的山谷,位于盛行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为荒漠带。故选:C。‎ ‎【23题详解】‎ 读图,图示峡谷两侧岩层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为沉积岩,峡谷的成因是流水侵蚀,故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先后顺序是先固积成岩形成沉积岩,然后地壳抬升,最后流水侵蚀形成峡谷地貌。 故选:C。‎ 绿肥是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的优质有机肥,具有养分全面、肥效长的特点。把绿肥植物体就地翻压能够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绿肥种植还能够提供饲料、改善生态环境、抑制杂草以及节能减耗。近年来,“绿肥+”模式又在稻田、棉田、麦田、果园中悄然兴起。绿肥作物的种植在我国分布很广,南北方种植的绿肥品种、种植季节和利用方式存在很大差异。‎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4. 江西省柑橘园里种植绿肥作物的作用是 A. 增加空气湿度,改变果园小气候 B. 抑制杂草生长,增加土壤肥力 C. 调节土壤温度,减轻冻害的威胁 D. 减轻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水分 ‎25. 松嫩平原上最适合的“绿肥+”模式是 A. 玉米套种绿肥 B. 棉田套种绿肥 C. 麦收后播种绿肥 D. 收稻后播种绿肥 ‎26. 华北平原的引黄灌区采用“绿肥+”模式能减轻土地盐碱化,主要原因是 A. 降低土壤温度 B. 减少蒸发量 C. 增加土壤有机质 D. 增加降水量 ‎【答案】24. B 25. A 26. B ‎【解析】‎ ‎【24题详解】‎ 柑橘园行间空间有限,在园中行间种植绿肥作物对增加空气湿度的作用有限,A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绿肥作物一般生长茂盛,抑制杂草生长效果良好,一些绿肥作物还是害虫天敌的良好宿主,对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具有极大作用,B正确;柑橘园冻害一般发生在深秋或冬季,而绿肥作物秋季一般都已枯萎,因此对调整柑橘园温度、减轻冻害没有作用,C错误;柑橘一般种植在山坡地带,土壤水分容易流失,绿肥作物能够减轻水土流失,但一般生长快,吸收土壤水分能力强,会与柑橘树争水,因此不会提高土壤水分,D错误。故选B。‎ ‎【25题详解】‎ 套种绿肥更有保水、保土、防草、培肥等作用,还能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减少杂草与果树争水争肥,同时套种绿肥能发挥根瘤固氮优势,增加土壤氮素,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CD排除;松嫩平原种玉米而不种植棉花,A正确B错误。故选A。‎ ‎【26题详解】‎ 华北平原冬春季节风力较大,而农作物与绿肥作物套种主要在农作物快成熟之时,此时已进入夏季,风力较小,A错误;夏收之后,由于地表有绿肥作物的覆盖,地表水分蒸发量减小,因此能减轻表土盐碱化程度,B正确;采取该措施能增加土壤有机质,但增加有机质与减轻盐碱化无关,C错误;该措施不能增加降水量,D错误。故选B。‎ ‎2016年9月17日受台风“莫兰蒂”影响,我国福建受到今年最大范围的台风雨,造成严重灾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下列四幅图中,能表示台风“莫兰蒂”过境气压变化的是 A. B. C. D. ‎ ‎28. 当台风中心移至上海市正北方向时,上海市的风向为 A. 东北 B. 西北 C. 东南 D. 西南 ‎29. 台风带来的灾害主要有 ‎①海啸 ②风暴潮 ③地震 ④狂风 ⑤暴雨 ⑥沙尘暴 A. ①②④ B. ②⑤⑥ C. ②④⑤ D. ①③⑤‎ ‎【答案】27. A 28. D 29. C ‎【解析】‎ 试题考查台风 ‎【27题详解】‎ 台风为低压天气系统,过境时气压降低,过境前和过境后气压高,A能表示台风过境时气压变化,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8题详解】‎ 台风为低压天气系统,台风中心气压值低,当台风中心移至上海市正北方向时,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北方,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可知上海的风向为西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9题详解】‎ 台风带来的灾害有狂风、暴雨和风暴潮,②④⑤正确。海啸是地震引起的,与台风无关,①错。地震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与台风无关,③错。沙尘暴是冷锋带来的灾害,⑥错。故选C。‎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杜陵叟》中有这样的诗句:“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读此诗句完成下面小题。‎ ‎30. 以上诗句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区农业生产常见的气象灾害?‎ A. 华北地区 B. 四川盆地 C. 东北地区 D. 华南地区 ‎31. 导致“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出现的天气系统可能是下图中的 A. B. C. D. ‎ ‎32. 为了减轻类似“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的灾情,宜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①兴修水利工程,实行跨流域调水 ‎②大量开采地下水 ‎③推广先进节水灌溉技术 ‎④大力发展旱作 ‎⑤减种粮食作物,扩种经济作物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⑤‎ ‎【答案】30. A 31. B 32. B ‎【解析】‎ ‎【30题详解】‎ 根据诗句的前两句,反映出该地区春旱严重,且春季田中长有麦苗,说明最可能为冬小麦,可推断该地是华北地区,故A正确,自然排除BCD。‎ ‎【31题详解】‎ 根据题意,霜降节气时天气寒冷,应为冷锋过境的结果,故B正确,而A是暖锋,C是反气旋,D是气旋,对应的天气都不符合题意,故ACD错。‎ ‎【32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减轻旱情的工程措施是兴修水利工程,实行跨流域调水,故①正确,要合理开采地下水,不应大力开采,故②错,技术措施是推广先进的滴灌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故③正确,大力发展耐旱作物,故④正确,而减种粮食作物,扩种经济作物并不能解决缺水的问题,故⑤错,故本题选B。‎ 在春运返乡大潮中,外来务工者是最受关注的一个群体。四川是我国六大人口外出就业省之一,人口返乡潮规模大。下图示意2019年四川省春节回流人口来源省市分布情况(图中横条长短表示人口相对数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 影响四川外出务工人员流动的主导因素是 A. 气候 B. 地形 C. 经济 D. 生态 ‎34. 与广东相比,重庆吸引较多四川务工人员的主要原因是 A. 相距较近,经济联系多 B. 交通发达,便于出行 C. 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 D. 环境优美,人口容量大 ‎35. 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春节返回四川,可能造成当地 A. 就业压力增大 B. 房价提高 C. 教育水平提高 D. 交通拥堵加剧 ‎【答案】33. C 34. A 35. D ‎【解析】‎ ‎【33题详解】‎ 四川省属于我国西部内陆地区,经济落后,人口多,就业机会少,工资水平低,所以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影响的主导因素为经济因素,C对。ABD错。故选C。‎ ‎【34题详解】‎ 重庆与四川相距较近,经济联系多,所以与广东相比,重庆吸引更多得四川务工人员,A对。广东交通更发达,经济更发达,BC错。环境优美不是吸引四川人口务工的主要原因。D错。故选A。‎ ‎【35题详解】‎ 大量务工人员春节返回四川,可能造成四川当地交通拥堵加剧,D对。务工人员春节返回四川是过春节,不是返乡就业,所以不会导致四川的就业压力增大,A错。对房价影响不大,B错。不会提高教育水平,C错。故选D。‎ 人口迁移自古就有,但原因各不相同,且环境与人口迁移之间会相互影响。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6. 从迁移方向看,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 由城市到农村 B. 由农村到城市 C. 由城市到城市 D. 由农村到农村 ‎37. 下面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对迁出地区有积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消极影响 B. 对迁出地区有消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积极影响 C. 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只有积极影响,没有消极影响 D.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既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 ‎38. 有关环境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原始社会的人口“流浪”迁移,是由于他们的生存直接受到环境的制约 B. 农业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土地相对不足而引起的 C. 工业社会的机器大生产,人口大量从农村迁入城市 D.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大致是相同的 ‎【答案】36. B 37. D 38. D ‎【解析】‎ 试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方向、人口迁移的影响。‎ ‎【36题详解】‎ 当前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城市中期加速阶段,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B正确。‎ ‎【37题详解】‎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都有积极影响也都有消极影响;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既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D正确。‎ ‎【38题详解】‎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不同的,如农业社会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土地资源,工业社会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为矿产资源、就业机会等。D为答案。‎ 图甲是我国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率统计图,图乙是世界发达国家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率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9. 据图中信息判断 A. 第一产业对城市化没有贡献 B.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 C. 新中国成立后第二、第三产业对我国城市化贡献率差异逐步增大 D. 二战后,第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40. 与发达国家相比,图中信息无法反映我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是 A. 产业结构不合理 B. 城市空间分布不合理 C. 单位产值耗能高 D. 城市环境污染较严重 ‎【答案】39. D 40. B ‎【解析】‎ ‎【分析】‎ 考查城市化。‎ ‎39题详解】‎ 第一产业的发展,使农村劳动力过剩,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进而促进城市化,A错误;图中信息不能判断城市化起步的时间和水平高低,B错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三产业对我国城市化贡献率差异也有缩小的时段,并不是逐步增大,C错误;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率增大,所以是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要动力,D正确。故选D。‎ ‎【40题详解】‎ 从二、三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率可反映出产业结构不合理;因第二产业对城市的贡献率大,可反映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比重大,故单位产值耗能高,所产生的污染多,所以城市环境污染较严重,ACD都能反映我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不合题意;但是图中信息不能反映我国城市空间分布不合理,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城市化标志。衡量城市化水平主要有三个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 城市化的本质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化首先表现为大批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在总 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原来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是高消费群体聚集所在。城市化使得大批低收入居民群体转变为高收入居民群体,因此城市化过程又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越来越多的国民在发展中享受到实惠的过程。‎ 二、综合题 ‎41.根据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水环境功能区规划,就是按照不同的水质使用功能、水文条件、排污方式、水质特征划分水质功能区,监控断面,建立水质管理信息系统。‎ 材料二:下图为华北某地水环境功能分区及垃圾场建设规划图。‎ ‎(1)据图说明饮用水集中取水口位置分布的特点,并解释其原因。‎ ‎(2)规划在甲、乙、丙、丁四处分别选建垃圾填埋场和垃圾发电厂,若建垃圾填埋场宜选 处最合理,若建垃圾发电厂宜选 处最合理,试分别说明理由。‎ ‎(3)若图中自然保护区遭受生态破坏,将给河流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答案】(1)相对于城区而言,布置河流上游。原因:位于河流上游,水质较好。‎ ‎(2)丁;乙;丁位于河流下游,地势较低,避免市区地下水污染。建垃圾发电厂理由:乙地主导风向是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厂址位于与市区主导风向相垂直的郊外,避免废气污染市区大气。‎ ‎(3)河流含沙量增大;淤塞河道,旱涝灾害频发;水质变差,影响城市景观和城市用水。‎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水环境功能区规划背景材料,考查了此时功能分区以及自然地理的整体性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相对于城区而言,该区域的取水口多布局在河流的上游地带,原因分析:位于河流的上游,上游地区的河流水质比较好。‎ ‎(2)读图可知应当在丁处建设垃圾填埋场,理由:读图可知丁位于河流的下游地区,其地势比较低,能够避免城区地下水的污染。应当在乙处建设垃圾发电厂,理由: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区域为华北地区,可知乙地主导风向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西北风,乙处厂址位于与市区主导风向相垂直的郊外,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废气污染市区大气。‎ ‎(3‎ ‎)读图可知该区域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河流的上游地区,若该区域的自然保护遭到破坏,那么上游地区会产生水土流失的现象,会使得河流的含沙量增大,河道淤塞严重,该区域的水旱灾害多发;河流水体的水质将会变差,从而影响城市的生活用水。‎ ‎【点睛】第2题由于垃圾发电厂需要焚烧大量的垃圾,该过程会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因此在建设垃圾发电厂时应当考虑到该区域盛行风的问答题。‎ ‎42.读太阳大气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代表太阳的大气层,其中B是_______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A层中是_______,其变化的周期为_______年,它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B层中是_______,它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3)请用实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答案】(1)色球层 ‎(2)太阳黑子;11;耀斑 ‎(3)对气候的影响(如太阳黑子和年降水量有相关性);扰动地球的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衰弱或者中断);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极地或高纬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知识点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属基础性题目,为容易题。‎ ‎【详解】(1)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因此B是色球层。‎ ‎(2)A层为光球层,位于该层中的中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黑子,其变化的周期为11年。它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B层为色球层,色球层中的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3)本题解答时注意题干要求:“请用实例说明”,解答时注意举例。太阳活动的影响主要有:对气候的影响,太阳黑子和年降水量有相关性在70°N~80°N测站测得的降水量变化与黑子相对数之间呈正相关,在60°N~70°N测站测得的降水量变化与黑子相对数之间呈负相关;扰动地球的电离层,耀斑爆发时,抛出大量高能带点粒子流,扰动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衰弱或者中断;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太阳活动强烈时,太阳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常工作;极地或高纬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43.读资料和图,完成以下活动。‎ 资料一 左图是北京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右图是北京城市环流模式图。‎ 资料二 在积极地进行2008年奥运会筹备中,北京市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奥运会举办理念,大力开展环境治理,大搞植树造林活动。2005年,全市共完成绿化造林16万亩,植树1792万株,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0.5﹪。‎ ‎(1)据左图回答,北京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特点)是:市区温度__________郊区温度(高于或低于)‎ ‎(2)在右图中用箭头完成北京市的热岛环流示意图。______‎ ‎(3)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你认为北京市规划的造林重点应选在图的A、B、C三地中的_____地。同时,北京市要把大气污染严重的某大型企业从城区迁出,你认为最合适该企业的新厂址应选在图中的A、B、C三地中的_____地,该厂址对北京市环境保护的主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高于 (2). 高空气流从城区流向郊区,近地面气流从郊区流向城区。 (3). A (4). C (5). 由于新厂址选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避免了工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北京城区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热岛环流及应用 ‎【详解】(1)据图可知:市区最高温度为‎13.5℃‎,郊区为‎11.5℃‎,所以市区温度高于郊区温度。‎ ‎(2)市区人口多,工业,交通等都会释放热量,所以空气膨胀上升,箭头向上,到郊区空气下沉,然后在近地面,空气由郊区流向市区,完成一个热岛环流示意图。‎ ‎(3)为了避免污染物质再次回到城市进行污染,造林重点应选在图中的A地。大气污染严重的大型企业应选址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的C地,这样就避免了工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北京城区。‎ ‎4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含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水循环系统中,水在连续不断的运动和转化,使地球上各水体处于不断________ 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________。水循环还是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雕塑着________。‎ ‎(3)水循环分为海陆间大循环、________循环和海上内循环,长江主要参与的是________循环,塔里木河参与的是________。‎ ‎【答案】 (1). 水汽输送 (2). 降水 (3). 蒸发 (4). 蒸腾 (5). 地表径流 (6). 地下径流 (7). 更新 (8). 动态平衡 (9). 地表形态 (10). 陆地内 (11). 海陆间 (12). 陆地内 ‎【解析】‎ ‎【详解】(1)水循环的基本环节包括蒸发、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和地下径流,根据图中箭头的指向判断即可。由图可以看出,①由海洋的上空到达陆地的上空,代表水汽输送,②由高空指向陆地,代表凝结降水,③由地面指向高空,代表蒸发,④由植被指向高空,代表蒸腾,⑤在地表由陆地指向海洋,代表地表径流,⑥在地表以下,代表地下径流。‎ ‎(2)通过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水作为纽带,在各个圈层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整个自然界的发展演化。通过水循环,调节着水分和热量地区分布的不均,使各地区之间干湿、冷热差异大大减少。水循环运动使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相互转化,形成一个统一的水资源系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并持续利用,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水循环还是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雕塑着地表形态。‎ ‎(3)本题考查水循环类型的判断:水循环有三种形式:一是海陆间循环,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称之为大循环;陆地和陆地上空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称为陆地内循环或内陆循环;海洋与海洋上空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称为海上内循环。长江属于外流河,外流河主要参与的是海陆间循环。塔里木河属于内流河,参与陆地内循环。‎ ‎45.读世界荒漠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上的荒漠包括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类型。‎ ‎(2)图中A荒漠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这种地域分布规律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3)图中B荒漠带为代表的荒漠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4)图中B、D、E三处荒漠带为什么直逼海岸? G区域气候类型名称是__________。‎ ‎(5)图中F处形成荒漠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热带荒漠;温带荒莫;‎ ‎(2)深居内陆,各方水汽难到达;水分;‎ ‎(3)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4)受大陆西岸寒流影响、降水少;热带沙漠气候;‎ ‎(5)地处安第斯山的背风地带,降水稀少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气候的成因,荒漠带的分布等,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世界上的荒漠包括温带荒漠和热带荒漠两种。‎ ‎(2)A为温带荒漠,从图中可以看到A处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这种地域分布规律以水分为基础。‎ ‎(3)从图中可以看到B荒漠带主要分布在副热带地区,其成因是中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4)本题考查气候的成因,B、D、E三处荒漠带直逼海岸是因为沿岸寒流流经,降温减湿。G区域气候类型名称是热带沙漠气候。‎ ‎(5)F处形成荒漠带的主要原因是地处安第斯山的背风地带,降水稀少。‎ ‎【点睛】影响气候的因素:‎ ‎1.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2.海陆位置 ‎3.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4.地形:迎风坡,多地形雨,背风坡降水少;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4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2016年4月14日晚,日本西南部九州熊本县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米。‎ 材料2: 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结合材料2判断两个不连续面A为 ,B为 ,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 ‎(3)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 ,D+E ,F+G 。‎ ‎(4)自己设计图例,并在图中画出岩石圈的范围。‎ ‎(5)分析影响日本这次地震破坏程度强弱的因素。‎ ‎【答案】(1)A ‎(2)莫霍面 古登堡面 s波消失,p波波速减小 ‎(3)地壳 地幔 地核 ‎(4)见解析 ‎(5)震级 震源深度 震中距 地质构造 建筑物抗震能力 人口和城市分布 经济发达情况 国家和公民的应急措施救援措施减灾防灾意识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及震破坏程度强弱的影响因素等知识点,属于基础知识考查。‎ ‎【详解】(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能量,并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由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可知,陆地上的人先感受到纵波,后感受到横波。地球的内能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因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当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会诱发海啸,也会对人类产生重大危害。A正确。‎ ‎(2)根据A、B字母的位置可判断其名称,由图可知A为莫霍面,B为古登堡面。明确B界面为古登堡面,进而判断地震波通过此界面时的波速变化特征。地震波通过古登堡界面时,纵波会突然下降,横波会完全消失。‎ ‎(3)结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可知,由图可知C为地壳,D+E为地幔,F+G为地核。‎ ‎(4)岩石圈包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在图中软流层以上画出即可。‎ ‎(5)影响日本这次地震破坏程度强弱的因素主要是:震级,震级越大,破坏程度越大;震源深度,震源深度越浅,破坏程度越大;震中距,距离震中越近,破坏程度越大;地质构造,地质构造不稳定,破坏程度越大;建筑物抗震能力越差,破坏程度越大;人口和城市分布越密集,破坏程度越大;经济越发达,破坏程度越大;国家和公民的应急措施救援措施、减灾防灾意识越差,破坏程度越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