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9 发布 |
- 37.5 KB |
- 4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创新设计》(中图版)高三大一轮复习课件:11-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学习目标 思维导图 1. 识记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条件。 2. 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3. 结合图表材料,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考点一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 [ 知 识 整 合 ] 1 .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 珠 江三角洲的位置与范围 ① 位置:位于广东省中南部, 下游。 ② 范围:包括 A 、 B 、 C 、佛山、江门、 D 、 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广义的珠江 三角洲还包括 E 和 F 。 珠江 广州 深圳 珠海 东莞 香港 澳门 (2) 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 ① 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 部,毗邻港澳,与 相邻。 ② 自然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 ,促进了经济的发 展。 中南 东南亚 优越 区位因素 条件分析 地形 地形平坦,平原广阔 气候 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水源 河流纵横交错,水源充足 ③ 社会经济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区位因素 条件分析 交通 海陆交通便利 政策 对外开放早 劳动力 数量多,水平高 侨乡 著名侨乡,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 2 . 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 珠 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的阶段特点 夯实基础阶段 稳步发展阶段 时间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80 年代中期以后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进程 特点 出口加工业发展迅速 多种形式引进外资和技术,工业发展步伐加快 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 优化,技术水平提高,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劳动密集型 工业结构 结果 为工业起步提供必要的资金积累 形成以 为主的经济特色,建立起轻型工业体系 基本实现乡村工业化;面临 和工业资源有限等问题 加工制造业 发展空间不足 (2) 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有哪些? 提示 (1) 矿产资源和能源缺乏; (2) 位于我国南部沿海,经济腹地较小,辐射的国内市场范围有限。 [ 深 度 解 读 ] 1 . 工业化推进过程中两个阶段的比较 珠 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根据所处的条件不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二者比较如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 ~ 1990 年 1990 年以后 优势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 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存在 问题 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吸引外资额增长相对较慢;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减缓;支撑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2 .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发展条件的比较 一 个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条件,一般可从国家政策、资源和能源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区位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都得到长足发展,但发展条件明显不同: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发展历史 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 起步晚、发展快 工业中心 上海、南京、杭州 广州、深圳、珠海 工业部门 轻型及精密机械、轻纺、电子、化工 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业 国内腹地 大 小 ( 受南岭影响 ) 产业基础 强 弱 科技实力 强 弱 人才队伍 大 小 3 .区域工业化、城市化道路的差异 我 国的城市化水平在改革开放后有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数量增多以及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等,但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并非没有差异,不同的地域表现也不尽相同,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种模式。 模式 主要推动力 过程 珠三角模式 工业化 对外开放 → 外资企业建立 → 工业化 → 城市化 温州模式 工业化 小商品经营 → 个体私营企业 → 工业化 → 城市化 【 易错警示 】 不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高低存在较大的差异,其推进动力也存在很大差异。如 “ 珠三角 ” 地区的动力主要为对外开放,而 “ 长三角 ” 地区的动力主要为大城市扩散。 东北模式 工业化 资源开发 → 国有大中型企业 → 工业化 → 城市化 苏南模式 工业化 靠近大城市 → 大城市扩散 → 乡镇企业发展 → 工业化 → 城市化 云南德宏模式 边贸发展 边境贸易发展 → 城市化 [ 对 接 高 考 ] 命题角度一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1 . ( 高考经典 ) 下 图表示安徽省 1985 ~ 2010 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 (1) ~ (2) 题。 (1)2005 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 ) A .初期阶段 B .中期阶段 C .后期阶段 D .逆城市化阶段 (2)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 A .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 .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 .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 .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 审题突破 】 1 . 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 (1) 题干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 “ 就业结构 ”“ 城镇人口比重 ” 等。 (2) 第 (1) 题题干中的核心词语有: “ 2005 年以来 ”“ 城市化 ” 等。 (3) 第 (2) 题题干中的核心词语有: “ ① 调整 ”“ 城市化 水平的提高 ” 等。 产业结构 2 . 审图像材料,把握关键信息 答案 (1)B (2)D 命题角度二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城市化的作用 2 . [2013· 浙江文综, 37(3) , 8 分 ] 2013 年 1 月 17 日,国务院批复 《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 》 ,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 下图为舟山市 2007 年和 2010 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说出 2007 ~ 2010 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8 分 ) 解析 变化特点可从第二、三产业比重大小分析。两大产业就业人口增加越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越大。 答案 第 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考点二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 知 识 整 合 ] 分类 问题 解决对策 工业化问题 ① 大量占用 ; ② 城镇和工业 ; ③ 严重; ④ 层次偏低等 ① 建立 山水城市 生态模式; ② 寻找最佳状态的 扩张模式; ③ 高效合理的 模式 城市化问题 ① 城市 建设亟待完善; ② 城市占用 面积不断扩大; ③ 珠江水质恶化; ④ 城市 现象严重; ⑤ 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耕地 过度密集 环境污染 产业结构 基础设施 耕地 酸雨 城市规模 产业结构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一般会出现哪些问题? 提示 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市化,其带来的问题均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占用耕地,二是环境污染,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业、城镇过于集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等。 [ 深 度 解 读 ] 1 .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受 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劲不足,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问题不同,其采取的措施也有所差异,具体如下所示: 2 .经济发达地区的环境治理措施 经 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2) 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 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 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 对 接 高 考 ] 命题角度 区域城市化发展措施 (2012· 上海地理, 10 分 ) 就 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这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 2010 年常住人口约 138.93 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占 82.6% 。据 2009 年统计,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为 16.31 万人,比 1999 年减少了约 25% 。 材料二 2009 年以来,乐清市实现了电话、有线电视家家通;自来水受益村数达到 858 个,比重为 94% ;垃圾集中处理村数达 811 个,比重为 89% ;村级全民健身苑达 715 个,篮球场 506 个。 “ 十一五 ” 期间,该市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60 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享受率达到 100% 。 (1) 归纳乐清市城市化过程中劳动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 (4 分 ) (2) 在城市化进程中,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方式起到了显著作用。分析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 (6 分 ) 【 审题突破 】 1 .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从材料一中可获取农业劳动人口数量急剧 ① ;从材料二中 可获取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等信息。 2 . 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下降 答案 (1) 从 劳动人口结构变化看: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 2009 年比 1999 年减少了约四分之一,表明农业劳动人口数量急剧下降。从产业结构变化看: 2010 年与 1978 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显著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均明显上升。 (2) 建设现代化生活、文化娱乐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强环境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民享受城市人口一样的教育和养老服务,又保持乡村的特色生活方式。 ( 任答三点即可 ) [ 典 图 示 例 ] [ 读 图 指 导 ] 在判读产业结构示意图时,一般要把握三点: 无论是哪一类示意图,在某年份,某地区 ( 市 ) 三次产业各占比重之和一定为 100% 。若比较不同年份,某个产业比重上升了,另两个产业比重之和肯定下降。而且上升的比例等于下降的比例。 另外对产业结构示意图,在判读时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 结合三次产业的构成,分析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第一、二产业的比重较高;发达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 (2) 结合不同年份产业的构成,分析产业的变化特点。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一产业的比重是呈不断下降趋势的;第二产业的比重一般是先上升,达到一定阶段后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 [ 对 接 高 考 ] 命题角度一 产业结构变化 1 . ( 2012· 江苏地理, 13 ~ 14 ) 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 1990 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下图是该市 1990 ~ 2010 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读 图回答 (1) ~ (2) 题。 (1)1990 ~ 2010 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 ) A .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B .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 .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D .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2) 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 ) ① 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 ②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③ 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 ④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审题突破 】 应用五步法读图 答案 (1)D (2)B 命题角度二 工业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 2 . [2013· 广东文综, 41(3) 、 (4)] 青海省西宁市位于湟水谷地,平均海拔 2 261m ,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 根 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 ~ (2) 题。 材料一 1996 ~ 2008 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图 ( 下图 ) 。 材料二 2011 年西宁市工业产值结构图 ( 下图 ) 。 (1)1996 ~ 2008 年期间,西宁市耕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总体分别呈何种变化趋势?其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2011 年西宁市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解析 第 (1) 题,读图可知,西宁市耕地所占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耕地所占比重下降的原因是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占用耕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上升的原因是城市化及工业化的发展等。第 (2) 题,读图可知,西宁市工业结构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这种工业结构可能带来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 答案 (1) 耕 地:比重下降。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比重上升。城市 ( 镇 ) 化及工业化的发展。 (2) 特点: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高能耗产业比重大。 问题: ① 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可能带来资源枯竭; ② 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③ 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