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时达标38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时达标38

课时达标(三十八)‎ 一、选择题 策勒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河上的恰哈桥是315国道上的重要交通设施,该路段存在持续的过境风沙流。2011年,历时三年工期的恰哈新桥建成,自新桥投入使用以来,受路基和护栏形态等因素的影响,桥面风沙堆积成为困扰交通的一大问题。为减轻沙害,交通管理部门在桥面道路北侧设置高立式芦苇沙障,结果路面积沙日趋严重,随后沙障被拆除。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新旧桥路面积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透风护栏增加了进入桥面的沙量 B.不透风护栏阻滞沙流 C.平面路基减弱风速 D.阶梯状路基增强风速 ‎2.拆除芦苇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 B.扩大路面驾驶视野 C.降低桥面道路的维护成本 D.增加光照,减轻冻土厚度 ‎1.B 2.A 解析 第1题,差异表现在新桥桥面风沙堆积严重,而旧桥不明显。图示两桥护栏、路基明显不同;旧桥护栏透风而风速较大,不易产生风沙堆积;而新桥为不透风护栏,沙粒容易在桥面堆积;同时新桥为阶梯状路基,降低了风速,加剧了沙粒堆积;故B正确。第2题,由图示风向、沙障、桥梁位置,可看出高立的沙障会减小桥面风速,加重沙粒在桥面的堆积,故拆除沙障的目的是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 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湿润的喀斯特地区,因土壤严重侵蚀导致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下表示意贵州省典型石漠化地区2006~2010年土壤侵蚀情况。读表完成3~5题。‎ 地形 年平均土壤侵蚀程度(t/km2)‎ 高原山地 ‎643.2‎ 高原盆地 ‎190.6‎ 高原峡谷 ‎16.0‎ ‎3.该地区石漠化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地形崎岖 B.降水丰富 C.过度垦殖 D.过度放牧 ‎4.高原山地的土地利用方式中,土壤侵蚀量最大的是(  )‎ A.坡耕地 B.撂荒地 C.经济果木林 D.水土保持林 ‎5.目前,高原峡谷区土壤侵蚀程度较低的原因主要是(  )‎ A.植被多,水土保持良好 ‎ B.土层薄,已近无土可流 C.坡度大,开垦耕作困难 ‎ D.径流小,土壤侵蚀量小 ‎3.C 4.A 5.B 解析 第3题,地形崎岖、降水丰富属于自然原因,故A、B错误;贵州省牧业并不发达,故D错误;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地表植被遭到破坏,会加剧当地石漠化。第4题,高原山地地区坡度较大,不适宜开垦,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而经济果木林、水土保持林植被覆盖率高,土壤侵蚀量较小;撂荒地是指放弃耕种的土地,由于减少了人类的影响,其土壤侵蚀量小。第5题,高原峡谷区地形起伏大、土层薄,已近无土可流,故土壤侵蚀程度较低。‎ 中新网‎2017年7月25日电,印度尼西亚环境与林业部长表示,计划永久停止发放开发原始森林和泥炭地新执照。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总面积约为8 850万公顷,但近几十年大片雨林已经消失或严重退化。据此回答6~7题。‎ ‎6.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①农民烧荒种植 ②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 ③气候恶化,频繁发生洪灾,大量原始森林被淹没 ④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 A.①② B.③④ ‎ C.①③ D.②④‎ ‎7.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 ‎①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 ②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沙尘暴急剧增加,风沙危害严重 ④引发世界性的人口流动,该地人口急剧增加 A.③④ B.②③ ‎ C.①② D.①③‎ ‎6.A 7.C 解析 第6题,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区消失加快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加,林区农民烧荒种植,①‎ 正确;追求经济效益,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②正确;气侯变化不明显,洪灾淹没的原始森林少,③错误;雨林区闷热潮湿,不会有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④错误。第7题,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雨林消失,动物失去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减少,①②正确;该地终年多雨,气候湿润,风力小,风沙危害少,环境恶化,该地人口会减少,③④错误。‎ 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区。下图为河套灌区局部略图。据此完成8~9题。‎ ‎8.乌梁素海湿地的主要作用是(  )‎ A.为灌区提供灌溉水源 ‎ B.调蓄黄河洪水 C.发展航运和水产养殖 ‎ D.汇集灌溉余水 ‎9.为防止河套灌区土地盐碱化,宜采取的措施是(  )‎ A.推广耐盐作物 B.完善排水系统 C.增加灌溉水量 D.增施有机肥料 ‎8.D 9.B 解析 第8题,根据材料可知,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区,灌溉区域内水向低处流,与黄河基本流向一致。读图可知,乌梁素海湿地位于灌溉区的下游位置,主要作用是汇集灌溉余水,D正确。为灌区提供灌溉水源应在灌区上游方向,A错误;不能调蓄黄河洪水,也不能发展航运,B、C错误。第9题,灌溉不当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盐碱化,完善排水系统可降低地下水位,减轻盐碱化。‎ 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来阻止沙子移动。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化学黏合剂,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在治理后的沙地上,西瓜、西红柿等长势喜人。读图完成10~11题。‎ ‎10.草方格沙障可以(  )‎ A.黏合沙粒 B.吸取地下水 C.拦截水分 D.减少下渗 ‎11.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优势是(  )‎ A.技术难度小 B.成土时间短 C.环境污染小 D.资金投入少 ‎10.C 11.B 解析 第10题,草方格沙障是人工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直接插入沙里,成方格形的半隐蔽式沙障。其作用一是使地面更粗糙,减小风力,二是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以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第11题,沙漠土壤化只需要增加土壤黏合剂,就可达到效果,而草方格则需要经过不断收集水分,从而增加土壤黏合度,所以需要时间长;同时沙漠土壤化技术需要科技水平高,主要是化学黏合剂,对环境危害相对较大,该技术科技水平高,因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主要位于高寒半干燥气候区,全年盛行西风和西北风,蒸发强,风沙灾害严重。风沙造成甲湖周围沙丘广布,西岸多为湖滩沙丘和沙丘链,东岸多为大面积的沙山和沙丘堆积。风沙对图中龙羊峡水电站造成了严重危害,每年从风口(指山脉中通风的缺口,多为谷地和鞍部)吹入龙羊峡库区的风沙量达141万立方米。图中乙城平均海拔在3 ‎000 m以上,是度假胜地。‎ ‎(1)试推断甲湖东、西两岸沙丘分布差异的原因。‎ ‎(2)分析乙城成为度假胜地的自然原因。‎ ‎(3)请提出减轻龙羊峡水电站风沙危害的措施。‎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甲湖东岸的风沙堆积明显强于西岸,需要考虑风向、风力和地形阻挡的影响。第(2)题,乙城成为度假胜地的自然原因可从其风力、气温、降水、地形等方面考虑。第(3)题,由材料可知,龙羊峡水电站接受大量从风口吹来的风沙,所以可从防风和固沙两方面来考虑。防风可采取整治风口或利用风能的工程措施,固沙可采取沙源地恢复植被、工程固沙等措施。‎ 答案 (1)图示区域盛行西风和西北风,湖泊西岸受西部山地地形的阻挡,风力较弱,形成了规模较小的湖滩沙丘和沙丘链;盛行风经过开阔的湖面后,风力更强劲,致使湖泊东岸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沙山和沙丘堆积。‎ ‎(2)受西部地形的阻挡,风力小,风沙天气少;海拔较高,夏季气候凉爽;距甲湖近,局部小气候相对湿润;因三面环山,削弱了冬季冷空气的势力,气温相对较高。‎ ‎(3)整治风口,降低风速;在风口建立风力发电站;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解决农牧民的燃料问题,以保护沙源地区的植被;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沙源地区的自然植被;采取工程措施固沙。‎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主要栖息在淡水湿地,性情胆小,反抗天敌与保护幼雏的能力弱;不善游泳,利用长喙在浅水或泥土中摄食植物茎叶、昆虫、鱼、蛙等。隆宝湿地是黑颈鹤的高原繁殖地,每年秋季黑颈鹤克服重重障碍飞往纳帕海越冬,次年春季又返回隆宝湿地,两地间往返时间约1个月。‎ ‎(1)分析隆宝湿地成为黑颈鹤繁殖地的有利条件。‎ ‎(2)分析黑颈鹤迁移至纳帕海越冬的主要原因。‎ ‎(3)推测黑颈鹤从隆宝湿地向纳帕海迁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解析 ‎ 第(1)题,结合黑颈鹤的生活习性与隆宝湿地的位置,从湿地的水质、人类活动强度、黑颈鹤天敌数量、食物丰富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第(2)题,对比两湿地的位置,结合黑颈鹤的生活习性,分析黑颈鹤迁徙到纳帕海越冬的原因即可。第(3)题,黑颈鹤在迁徙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地形阻碍、天敌猎捕、食物短缺等问题,还有可能遭受人为的猎杀等。‎ 答案 (1)为淡水湿地,水面宽广,水深适宜;夏半年水草茂盛,食物丰富,有利于黑颈鹤栖息;海拔高,人烟稀少;天敌较少。(2)与隆宝湿地相比,纳帕海纬度与海拔都较低.冬季温度较高,食物较丰富。纳帕海的冬季为枯水期,水深适宜,利于黑颈鹤摄食。‎ ‎(3)穿越崇山峻岭,多恶劣天气;人为偷猎捕杀;(大型雕类等)天敌威胁;人类活动导致沿途食物减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