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解析版)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一、选择题 ‎“嫦娥四号”于北京时间2018年12月8日凌晨2点23分升空后,2019年1月3日上午10点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艾特肯盆地中部冯·卡门环形山成功着陆。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嫦娥四号与地球组成的天体系统与下列哪一类等级一致 A. 总星系 B. 地月系 C. 银河系 D. 太阳系 ‎2. 嫦娥四号从发射到“嫦娥四号”探测器首次在月背软着陆期间,有关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A. 醴陵市该时段昼渐长夜渐短 ‎ B. 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渐大后渐小 C. 醴陵市该时段太阳从东北方升起 ‎ D. 该时段地球公转速度渐快 ‎【答案】1. B 2. D ‎【解析】‎ ‎【1题详解】‎ 嫦娥四号着陆月球后随月球一起绕地球公转,因此嫦娥四号与地球组成的天体系统与地月系等级一致,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等级都较高,故B正确,A、C、D错误。‎ ‎【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嫦娥四号”于北京时间2018年12月8日凌晨2点23分升空,于2019年1月3日上午10点26分在月球着陆。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一直位于南半球,但移动方向为先向南移,12月22日后向北移。‎ A、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则北半球白昼渐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则北半球白昼渐长。因此 醴陵市该时段昼先渐短,12月22日后再渐长,A错误;‎ B、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差越大,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后向北移,因此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渐小,12月22日后增大,B错误;‎ C、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日出东南。因此醴陵市该时段太阳从东南方升起,C错误;‎ D、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因此该时段地球公转速度渐快,D正确。‎ 故选:D。‎ ‎“红月亮”是月全食时太阳光线通过地球两侧大气层,其中波长较长的红光到达月面造成的。2018年7月28日凌晨,“火星大冲”(从地球上观测,火星和太阳分别处于地球两侧,且火星位于近日点)与“红月亮”完美邂逅。完成下列各题。‎ ‎3. 下列能正确表示“火星大冲”的位置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 下列现象中与“红月亮”形成原理相似的 A. 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B.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C. 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 D. 阴天时白天气温较低 ‎【答案】3. B 4. B ‎【解析】‎ ‎“火星大冲”时,从地球上观测,火星和太阳分别处于地球两侧,且火星位于近日点。“红月亮”是月全食时太阳光线通过地球两侧大气层,其中波长较长的红光到达月面造成的,属于大气的削弱作用。‎ ‎【3题详解】‎ ‎“火星大冲”时,从地球上观测,火星和太阳分别处于地球两侧,且火星位于近日点。读图,能正确表示“火星大冲”的位置是乙,是火星近日点,B对。A、C、D错。‎ ‎【4题详解】‎ ‎“红月亮”是月全食时太阳光线通过地球两侧大气层,其中波长较长的红光到达月面造成的,属于大气的削弱作用。与“红月亮”形成原理相似的现象是晴朗天空呈蔚蓝色,是大气的削弱作用,B对。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是大气的保温作用,A错。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是热量来源问题,C错。阴天时白天气温较低是云层的反射作用,D错。‎ ‎1859年9月1日,英国天文爱好者卡林顿观测到日面上出现两道极其明亮的白光,其亮度迅速增加,远远超过光球背景,明亮的白光仅维持几分钟就很快消失了,这是人类第一次记录该现象。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 卡林顿观测到的现象是 A. 黑子 B. 耀斑 C. 磁暴 D. 极光 ‎6. 该现象剧烈爆发时,对地球的影响是 A. 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B. 全球许多地区发生强烈地震 C.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D. 引起对流层大气的电磁扰动 ‎【答案】5. B 6. C ‎【解析】‎ ‎【5题详解】‎ 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层上出现的黑斑点,不会出现白光;耀斑是太阳色球爆发突然出现大而亮的斑块,亮度上升迅速,时间短;磁暴和极光是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磁暴是影响导航系统,极光吸在极夜地区可见 ;卡林顿观测到的现象是耀斑。‎ ‎【6题详解】‎ 耀斑爆发时,太阳发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磁场和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并不影响太阳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电磁扰动不发生在对流层大气;地震是地球内能的释放,太阳活动并不会引起全球许多国家发生强烈地震。选C正确。‎ 下图为“山东省某地停车场示意图”,箭头①②③代表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下列日期,正午时能够遮阳最多车位的是 A. 3月1日 B. 6月16日 ‎ C. 9月1日 D. 1月1日 ‎8. 当太阳光线为①时,该日山东省(  )‎ A. 天气炎热干燥 B. 到处苹果飘香 ‎ C. 一年中日出最早 D. 各地昼夜等长 ‎【答案】7. B 8. C ‎【解析】‎ ‎【7题详解】‎ 由图可知,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棚中入射光线越少,遮阳车位越多,山东地区一年之中夏至日(6月22日)太阳高度最大,四选项中6月16日最接近夏至,故选B。‎ ‎【8题详解】‎ 太阳光线为①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日出最早,故C正确。6月份为山东省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苹果秋季成熟;各地昼夜等长为春分或秋分,故A、B、D错误。‎ 北京时间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 并于2019年1月3日上午10时26分成功登陆月球背面。下图为 “登月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 ‎9. 远在美国纽约(40°N,74°W)的华人收看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电视直播画面的当地时间为 A. 2日21:26 B. 3日2:26 ‎ C. 3日5:26 D. 3日15:26‎ ‎10. 嫦娥4号登陆月球后一周内醴陵的昼夜长短为 A. 昼长夜短,昼变长夜变短 B. 昼长夜短,昼变短夜变长 C. 昼短夜长,昼变长夜变短 D. 昼短夜长,昼变短夜变长 ‎【答案】9. A 10. C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北京时间为东8区,美国纽约为西5区,东8区的时间要比西5区的时间早13个小时,“早加晚减”,因此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上午10时26分嫦娥4号发射时, 纽约时间为2019年1月2日21时26分,故A正确,B、C、D错误。‎ ‎【10题详解】‎ 根据材料,嫦娥4号登月为1月3日,一周内,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但向北移动。因此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变长。我国位于北半球,因此醴陵此时昼短夜长,昼变长、夜变短,故C正确,A、B、D错误。‎ 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温度在150℃以上。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加以利用,可用于发电、供暖等。在综合分析地质条件后,2017年9月我国在青海省钻获236℃的高温干热岩体。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莫霍界面等深度线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 ‎11. 干热岩位于 A. 地壳 B. 地幔 C. 地核 D. 软流层 ‎12. 与太阳能发电相比,利用干热岩发电的优势是 A. 受气候影响小 B. 属于清洁可再生能源 C. 开发技术要求高 D. 资源分布范围更广泛 ‎【答案】11. A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干热岩埋藏于地下3~10千米,而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 千米,较薄的大洋底部最薄的地壳也有几千米,因此干热岩应埋藏于地壳中,故A正确。‎ ‎【12题详解】‎ ‎“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温度在150℃以上”说明干热岩埋藏深,温度高,因此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受气候的影响小,故A正确。干热岩与太阳能都属于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要求高;太阳能资源分布范围更广泛。故B、C、D错误。‎ 冰壶运动起源于苏格兰,冰壶石来自苏格兰西海岸Ailsa Craig岛的一个花岗岩采石场。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字母表示各类岩石,数字序号表示各种地质作用。‎ ‎13.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制作冰壶的岩石所属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A. ① B. ② C. ④ D. ⑤‎ ‎14. 有关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属于外力作用的环节只有③ B. 可能寻找到化石的是D岩石 C. 可能埋藏有石油的是C岩石 D. 石灰岩经过④作用形成大理岩 ‎【答案】13. A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据材料,冰壶石来自一个花岗岩采石场;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是岩浆侵入到岩石圈中,慢慢冷却凝结而形成,故A项正确。B表示喷出型岩浆岩;C表示沉积岩;D表示变质岩。所以BCD项错误。‎ ‎【14题详解】‎ 据图可知,属于外力作用的环节有③和④沉积固结作用,故A项错误;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D岩石为变质岩,故B项错误;石油存在于沉积岩层中,C岩层为沉积岩,故C项正确;石灰岩经过⑤变质作用会形成变质岩,故D项错误。‎ ‎15.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下题。‎ 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 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 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 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岩层的新老关系,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背斜构造岩层中间老、两翼新,背斜顶部岩层易受张力,岩层较松散,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图中①——⑧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读图分析,根据岩层弯曲形态,甲处是向斜岩层,由水平挤压成向斜,外力侵蚀成山,A错;甲位于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向斜,受侵蚀成岭,B错;乙处为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C对,D错。故答案选C项。‎ ‎16.台湾东北的“野柳地质公园”有一块形似“金钱豹”的岩石,每年只能在农历大潮的退潮期间见到,不过在2011年4月勘查时,发现“豹头”掉在地上,金钱豹已“一命呜乎”(见下图)。金钱豹头部消失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 风力侵蚀作用 B. 海浪侵蚀作用 C. 冰川侵蚀作用 D. 流水侵蚀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中“每年只能在农历大潮的退潮期间见到”可知,金钱豹头部消失的地质作用主要是海浪侵蚀作用。故B 正确,A、C、D错误。‎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箱足足高了3℃。读图,回答问题。‎ ‎17. 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 大气的温室效应 B. 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C. 气温的日变化 D. 大气的热力运动 ‎18. 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 A. 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 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C. 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D. 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答案】17. B 18. C ‎【解析】‎ ‎【17题详解】‎ 两个都是玻璃箱,不能比较温室效应的差异,A错。没有土,阳光可以照射过去。底部有土,土壤吸收太阳辐射,放出地面辐射,导致气温更高,说明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B对。测量一天中气温日变化,应在自然状态下,测量距地面1米高度的大气温度,不是箱中的,C错。实验只能测量出温度,不能表示气流的运动,D错。‎ ‎【18题详解】‎ 结合前面分析,有土的箱,阳光照射土壤,土壤升温的同时,向外放射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大量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地面辐射在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C对。无土的箱,阳光照射穿过,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升温慢,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少,两箱受到的太阳辐射,箱中国的大气成分是一样的,A、B、D错。‎ 考点: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下垫面对气温的影响。‎ 海子写过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在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读图回答下列题。 ‎ ‎19. 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A. ①处 B. ②处 ‎ C. ③处 D. ④处 ‎20. 为了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导演会选择什么时间段完成拍摄 A. 16时至次日8时 B. 18时至次日6时 ‎ C. 8时至16时 D. 6时至18时 ‎【答案】19. D 20. C ‎【解析】‎ ‎【19题详解】‎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因此,海拔越高,温度越低,图中近地面的①④两点温度高于②③两点;据图中环流方向可知,陆地气流上升、海洋气流下降,因此说明陆地温度高于海洋温度,即④点温度高于①点温度,是四地温度最高点。故选D。‎ ‎【20题详解】‎ 女主角面朝大海,头发向后飘逸,因此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即近地面海洋气压高于陆地气压,说明海洋气流垂直下降,陆地气流垂直上升,陆地温度高于海洋温度,结合乙图可知,此时为8时到16时之间。故选C。‎ 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1. 图中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2. 关于甲、乙两地气流运动和天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地气流上升,天气晴朗 B. 乙地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C. 甲地气流下沉,高温多雨 D. 乙地气流上升,寒冷干燥 ‎【答案】21. C 22. B ‎【解析】‎ 试题分析:‎ ‎【21题详解】‎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其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风运行过程中,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其方向不断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最终风向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呈大致30°-45°左右的夹角,据此可确定图中风向正确的是③。‎ ‎【22题详解】‎ 从图中等压线数值变化方向可知,甲地是低压中心,气流上升,易形成阴雨天气;乙地是高压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下图为某位同学自绘的某半球“三圈环流”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影响三圈环流形成的因素有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③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④地转偏向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4. 图中与地中海气候的成因有关的是 A. Ⅱ气压带和a风带 B. Ⅱ气压带和b风带 C. Ⅲ气压带和b风带 D. Ⅲ气压带和c风带 ‎【答案】23. D 24. C ‎【解析】‎ ‎【23题详解】‎ 由于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使得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赤道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极地地区气温低,气流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极地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高空气流由赤道上空向极地上空流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南北纬30‎ ‎°时便堆积下沉,气流被迫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由于该地区位于副热带,因此被称为副热带高压。在近地面,气流从副热带高压流向南北两侧,从副热带高压流向赤道低压,形成低纬环流。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此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③④正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海陆风的原因,与三圈环流形成无关,所以①是错误的;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是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的结果,与三圈环流成因无关,所以②是错误的。故选D。‎ ‎【24题详解】‎ 由上一小题解析可知,III为副热带高气压带,IV为赤道低气压带,II为副极地低气压带,进而推知b为西风带。地中海气候是在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而成,故C正确,A、B、D错误。‎ 下图为某季节四个地区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5. 四个地区位置由北向南排序正确的是 A. ②①③④ B. ②③①④ ‎ C. ④③①② D. ④①③②‎ ‎26. 此时最可能是 A. 1月 B. 4月 ‎ C. 7月 D. 10月 ‎27. 关于图中气压带、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①风带为北半球西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B. ②风带为南半球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C. ③为南半球东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D. ④风带为北半球极地东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答案】25. B 26. A 27. C ‎【解析】‎ ‎【25题详解】‎ 读图,根据气压带、风带的位置,①地是东北信风,位于北半球低纬度。②地是盛行西风,位于北半球中纬度。③是东南信风,位于南半球低纬度。④是盛行西风,位于南半球中纬度。四个地区位置由北向南排序正确的是 ②①③④,A对。B、C、D错。‎ ‎【26题详解】‎ 根据图示气压带位置,此时气压带、风带位置南移,北半球是冬季,最可能是1月 ,A对。4月、10月位置移动不明显,B、D错。7月气压带风带位置北移,C错。‎ ‎【27题详解】‎ ‎①风带为北半球东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A错。②风带为北半球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B错。③为南半球东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C对。④风带为南半球盛行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D错。‎ 点睛:根据图示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风带的风向,判断各气压带、风带名称。注意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两侧的风向。北半球盛行西风带吹西南风,南半球盛行西风 带吹西北风。‎ 下图为某月世界局部地区的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8. 此季节,图中①处的风向为 A. 东北风 B. 西北风 C. 西南风 D. 东南风 ‎29. 此季节,图中②处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 赤道低气压与亚洲低气压之间的气压差异 C. 大西洋与亚欧大陆之间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答案】28. D 29. D ‎【解析】‎ ‎【28题详解】‎ 图中印度半岛北部形成低气压,因此为北半球夏季。①处位于东亚,夏季盛行东南风,故D正确,A、B、C错误。‎ ‎【29题详解】‎ ‎②处位于印度半岛。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赤道低压移至北半球,本来位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至印度半岛,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成为西南风,即为南亚的夏季风。故D正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南亚季风成因有关,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误。B、C项与②处季风形成无关,故错误。‎ 二、综合题 ‎30.读“地球公转示意图A”、“地球光照示意图B”和“某半球的俯视图C”,图中虚线表示回归线和极圈,阴影表示黑夜。图C中弧线CBD为晨昏线,完成下列各小题。‎ ‎(1)图A中④位置的节气是____,该日白昼达一年中最长的地区是_______。‎ ‎(2)在图A中,12月7日至9日,醴陵正午旗杆影长变____。‎ ‎(3)图A中a—b时段太阳直射点移动特点是____。‎ ‎(4)图B中甲地的地方时是____时,此时我国南极中山考察站(69°22′S)的昼长为____小时。‎ ‎(5)图C中,弧线BC为____(晨线/昏线),A点的昼长为____小时,某导弹部队假如从E点向正南方向发射导弹,射程为3000KM,那么,导弹将落在发射点的偏_____(东、西)方向。‎ ‎【答案】(1) 冬至 南半球各地 (2)长 (3)先向北移后向南移 (4)6 0 (5)晨线 18 东 ‎【解析】(1)读图可知,④位置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应为冬至日。冬至日,南半球各地白昼达一年中最长。‎ ‎(2)12月7日至9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与醴陵的纬度差增大,因此醴陵正午太阳高度变小,正午旗杆影长变长。‎ ‎(3)图A中②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达最北;地球按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因此a—b时段太阳直射点移动特点先向北移后向南移。‎ ‎(4)沿地球自转方向,过图B中分界线后将进入昼半球,因此图中分界线为晨线;甲地位于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上,地方时为6‎ 点。图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则南极圈以内应为极夜,因此南极中山考察站(69°22′S)的昼长为0小时。‎ ‎(5)图C中对着阳光的一面为昼半球,沿地球自转方向,过弧线BC后将进入白昼,因此弧线BC为晨线。‎ 找出A所在纬线与晨昏线交点,可发现昼弧占纬线长的6/8,故A地昼长为6/8*24=18小时。图中地球按顺时方向自转,为南半球俯视图;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运动方向向左偏转,因此导弹将落在发射点以东。‎ ‎31.读图,图1为“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图2为“某地气候资料图”、图3为 “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1,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位于______半球。 ‎ ‎(2)读图2,该气候类型的名称是______,该气候主要受图1中的_____(填数码)(风带或者气压带)的控制而形成的。‎ ‎(3)读图3,该图表示的是北半球______季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此季节,A地的风向为______,其成因是______,A、C中风力较强的是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 ‎(4)图3中,D处气压中心的名称是_____,受其影响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气候特征为_____,B为_____(气压带)在海洋上的保留部分。‎ ‎【答案】(1)北 (2)温带海洋性气候 ⑥ (3) 冬 西北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A A处等压线较C处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4)亚洲高压 寒冷干燥 副极地低气压带 ‎【解析】(1)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图中风向向右偏转,因此为北半球。‎ ‎(2)分析图2可知,该地区冬温夏凉,气温年较差小,降水丰沛且逐月分配均匀,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中纬西风影响,图中⑥表示中纬西风带。‎ ‎(3)图中亚欧大陆形成高压中心,北半球处于冬季。A地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亚欧大陆冬季形成高压中心,A所在的东亚位于高压东侧,盛行西北风。‎ ‎ 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图中A处等压线较C处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因此风力更大。‎ ‎(4)图3中,高压中心位于亚洲的蒙古—西伯利亚一带,被称为亚洲高压或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受其影响,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气候特征为寒冷干燥。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60°N附近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移后被陆地上的高气压切断,使低压留在海洋上,因此B为B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在海洋上的保留部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