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创新设计》(人教版)大一轮复习课件A:第六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创新设计》(人教版)大一轮复习课件A:第六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考纲 · 析考情 · 明考向 考纲解读 全国卷五年考题统计 题型 备考指南 考纲下载 核心知识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2.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016 课标 Ⅰ , 37(2) 题, 10 分 2014 课标 Ⅰ 卷, 9 题, 4 分 2014 课标 Ⅱ 卷, 8 ~ 9 题, 8 分 选择题 综合题 命题重点: 今后,以区域图为载体,结合人类活动,运用整体性的原理解释地理现象,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考查形式: 选择题和综合题并重。难度系数 0.5 左右。 热点探究: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命题方向来看,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问题,以自然带的分布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直是高考的重点。 自然地理环 境的差异性 1.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016 课标 Ⅰ , 10 ~ 11 题, 8 分 2014 大纲卷, 4 ~ 5 题, 8 分 2013 课标 Ⅰ 卷, 6 题, 4 分 2013 课标 Ⅱ 卷, 8 题, 4 分 2013 课标 Ⅱ 卷, 37(1) , (2) 题, 14 分 选择题 综合题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定位 知识体系预览 1. 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 能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问题。 能量 平衡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 1 .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 地理要素 包括 _____ 、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 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 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 _______ 物质循环等过程。 岩石圈 大气 2 .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 生产功能 合成 _______ 的能力,主要依赖于 _________ 。 (2) 平衡功能 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 _________ 的能力。 有机物 光合作用 保持稳定 [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 (2017· 西安一模 )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 (1) ~ (2) 题。 (1) 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 A. ① 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 ② 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 ③ 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 ④ 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 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 A. ⑧ B. ⑦ C. ⑥ D. ⑤ 解析  第 (1) 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 A 正确。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 ② 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故 B 错。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 ③ 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故 C 错。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 ④ 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故 D 错误。第 (2) 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  (1)A   (2)D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 → 地貌 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地貌 → 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 “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 的气候 气候与水文 气候 → 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 水文 → 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生物 气候 → 植物 → 动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植物 → 气候 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 气候与土壤 气候 → 土壤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 → 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与水文 地貌 → 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 水文 → 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 地貌与生物 地貌 → 生物 阴坡、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 生物 → 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了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 考向一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 (2015· 江苏地理, 6) 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 (    ) A. 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 B. 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 C. 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 D. 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安第斯山脉的隆起使山脉东西两侧的河流流向不同,西侧主要流向太平洋,东侧主要流向大西洋。由于安第斯山脉分布在大陆西侧,故地表径流主要流向大西洋。故选 B 。 答案  B 2.( 2014· 江苏地理, 1 ~ 2 ) 《桃花源记》中描述: “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据此回答 (1) ~ (2) 题。 (1) “ 桃花源 ” 的地形最可能是 (    ) A. 山间峡谷 B. 山前平原 C. 山间盆地 D. 平缓高原 (2) “ 桃花源 ” 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    ) A. 地理位置 B. 灌溉系统 C. 农业科技 D. 水力资源 解析  第 (1) 题,主要考查利用古代经典散文叙述来分析地形地貌特点的能力。古文描述的是群山环绕的疏朗空旷之地,地形可能为山间盆地。第 (2) 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形成的影响因素。通过题意可知 “ 桃花源 ” 这种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其形成与山间盆地的独特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答案  (1)C   (2)A 考向二 地形与气候的关系 3. [2016· 课标 Ⅰ , 37(2) , 10 分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 8 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 10 分 ) 解析  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的生活都需要大量的食物来源,在堪察加半岛上,空间狭小,纬度高,热量不足,冬季漫长都不利于植被的生长。食物来源不足,限制了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的数量。 答案  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 具有 _____ 的 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统一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 “ ______ 而 动全身 ”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 到 _________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 地球 牵一发 其他地区 一般情况下,河流上游植被破坏,对下游、中游的河床和湖泊以及下游三角洲有何影响? 提示  上游植被破坏严重,会引起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加;中游河床和湖泊淤积,导致河床抬升和湖泊蓄洪能力降低,易引发洪涝灾害;河流入海口泥沙淤积,河口三角洲面积不断增加。 [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 (2014· 海南地理, 21 , 10 分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渐堆积,形成泥炭。如图所示岛屿泥炭资源丰富。 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 ( 10 分 ) 解析  通过经纬度定位,此岛位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附近。 “ 冷 ” 是由于纬度高 ( 气温低 ) 、寒流影响 ( 西风漂流 ) 。 “ 湿 ” 是因为纬度较高 ( 蒸发微弱 ) 、多雨多雾 ( 温带海洋性气候,日照少 ) 、地势低平 ( 图示岛屿海拔较低,排水不畅 ) 。 答案  ( 该岛屿 ) 纬度较高,常年盛行西风 ( 位于西风带 ) ,受海洋 ( 寒流 ) 影响,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 ( 一年中雨日较多 ) ,日照时间少;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地势低平 ( 地形以平原为主 ) ,河流落差小,排水不畅。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要素的分析法 1. 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 ( 特别是气候 ) 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 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 第二步,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 2. 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 “ 牵一发而动全身 ” 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 ( 所牵的 “ 一发 ” ) ,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 “ 全身 ” 发生怎样的变化。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 3.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 [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 考向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1. (2015· 新课标 Ⅰ , 10 ~ 11) 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下图,完成 (1) ~ (2) 题。 (1)1975 ~ 2004 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 A. 持续淤积 B. 先侵蚀、后淤积 C. 持续侵蚀 D. 先淤积、后侵蚀 (2) 推测 1992 ~ 1997 年期间 (    ) A. 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 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 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解析  第 (1) 题,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以沉积为主,则海水变浅,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距离会越大。反之,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以侵蚀为主,则海水变深,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距离会越小。图中两者距离 1975 ~ 1978 年扩大,此后总体减小,故先以淤积为主、后以侵蚀为主。故 D 正确。第 (2) 题, 1992 ~ 1997 年期间两者距离缩小,说明泥沙沉积作用减弱,黄河入海泥沙减少,只有 B 项所述能出现这一现象。故 B 正确。 答案  (1)D   (2)B 考向二 地理要素 “ 牵一发而动全身 ” 的变化 2. (2014· 全国卷 Ⅱ , 8 ~ 9) 下图示意科隆群岛 ( 加拉帕戈斯群岛 ) 的地理位置。 读图,完成 (1) ~ (2) 题。 (1) 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 A. 地处赤道附近 B. 远离大陆 C. 构造运动强烈 D. 地形复杂 (2) 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 A. 气温日较差大 B. 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 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 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解析  第 (1) 题,从图中可知科隆群岛距离美洲大陆,自然环境单一封闭,生物进化慢,特有动物多。第 (2) 题,从图中可知科隆群岛受海洋影响大,气温日较差小;位于热带,海拔较低,气候垂直差异明显;位于热带但有寒流经过,因此耐寒和喜暖的动物均可生存。 答案  (1)B   (2)C 考向三 贝加尔湖与湖区环境的相互关系 3. (2015· 四川文综, 11 ~ 12 , 8 分 ) 贝加尔湖湖面每年 1 ~ 5 月封冻,冰厚可达 90 厘米。下图为贝加尔湖地区等高线图。 据材料完成 (1) ~ (2) 题。 (1) 贝加尔湖 (    ) A. 结冰主要原因是海拔高 B. 湖面中心结冰早于边缘 C. 位于山谷导致冰层较厚 D. 北部的封冻期长于南部 (2) 贝加尔湖对湖区环境的影响是 (    ) A. 结冰时使气温降低 B. 融冰时使气温升高 C. 减小了气温年较差 D. 冰层增加空气湿度 解析  第 (1) 题,贝加尔湖结冰主要原因应是纬度高,冬季气温低;湖面中心结冰应晚于边缘;位于山谷气温应偏高不会导致冰层较厚;北部纬度高于南部,气温比南部低,封冻期长于南部, A 、 B 、 C 项错误, D 项正确。第 (2) 题,贝加尔湖与陆地相比,湖水热容量大于陆地,故夏季增温慢,气温低,冬季降温慢,气温高,减小了气温年较差, A 项正确。结冰时放热不会使气温降低,融冰时吸热不会使气温升高;湖水结冰冰层使水汽含量少,不会增加空气湿度, A 、 B 、 D 项错误。 答案  (1)D   (2)C 主观题常考的 15 题型之六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类题目 [ 题 型 解 读 ] 该类型问题多以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要素的变化为切入点,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答题思路是先确定自然地理要素是什么,其次是该要素对其他要素有什么影响,及什么要素对该要素有什么影响。 [ 典 题 示 例 ] (2017· 武汉质检 )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图中阴影区过度灌溉对河流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 12 分 ) 样卷展示  得分: 9 分 样卷剖析  失分原因:未能答出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内容。扣 3 分。 对 “ 影响 ” 给出的答案较完善。 答案  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过度灌溉导致下游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营养物质减少,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强,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和栖息,生物多样性减少,下游生态系统破坏。 ( 任答 3 点,每点 3 分 ) [ 答 题 模 板 ] 涉及事物与问题 答题要素与思路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土壤 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牵一发而动全身 明确主导要素的变化 由这一个要素的变化分析其他要素的变化 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从地理位置入手,联系气候、地貌、植被、水文、土壤等要素特征,综合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解释地理现象或成因方面的运用 例如,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要从气候、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等方面分析;利用整体性原理解释桂林山水的成因,要结合气候 ( 降水 ) 、水、岩石、生物等方面分析 分析推测某一地理现象或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 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 实 践 应 用 ] ( 经典高考题 )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 3 000 平方千米, 100 多年前尚存 500 多平方千米, 1972 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 20 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 200 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 1 倍。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解析  分析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原因时可按下列思路思考:罗布泊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过度引水灌溉 → 入湖水量减少 → 水位下降 → 河口向湖心移动 → 三角洲向湖心前进 → 河流水量锐减 → 搬运作用减弱、泥沙减少 → 三角洲位置后退。 答案  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