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文)试题 解析版 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 命题人:苗淼 审题人:马保军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合题意的答案,请用2B铅笔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每小题2分,共50分)‎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读黄河流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1. 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A. 利用单一指标 B. 利用综合指标 C. 以行政区划为指标 D. 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 ‎2. 图中甲、乙、丙三地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A. 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 B. 酸雨、水土流失、赤潮 C. 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 D. 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 ‎【答案】1. A 2. C ‎【解析】试题分析:‎ ‎1. 流域是指流向该河流的所有集水区域,所以黄河流域的划分是单一指标。选A正确。‎ ‎2. 乙在黄河中游,降水少于200mm的干旱区,主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丙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丁是渤海,主要环境问题是海洋污染。选C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区域的划分及环境问题。‎ ‎【知识拓展】气候干旱主要是西北内陆;洪涝灾害多发生在降水变率大的地方,如季风气候;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与破坏生态环境有关,主要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酸雨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南方丘陵多见;海洋污染主要发生在沿海海域;荒漠化主要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西北内陆最明显;泥沙淤积主要在河、湖地区,因破坏植被导致。‎ 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途径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戊代表加工贸易价值链的不同类型的企业。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下列关于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的叙述,合理的是 A. 甲、乙类型企业转向以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为主 B. 戊类型企业处于中间环节,应向甲、乙类型企业升级 C. 营销服务和研发设计将取代加工生产的地位 D. 仍以加工生产为主体,同时向上下游高附加值产业活动延伸 ‎4.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将直接影响 A. 环境质量 B. 就业结构 C. 城市化水平 D. 交通密度 ‎【答案】3. D 4. B ‎【解析】试题分析:‎ ‎3. 一般来说,产品的研发设计环节技术含量高,营销服务环节附加值高,这两个环节一般位于经济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而属于劳动密集型加工生产环节附加值低,一般位于经济技术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读图知甲、乙类型企业都属于加工生产环节,完全转向以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为主条件还不成熟,需要一个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企业生产总是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O类型企业处于中间环节,说明产业升级的条件已经具备,它应向附加值更高的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企业升级,故B不符合题意;产品的生产环节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产品都将生产不出来,故C错;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应仍以加工生产为主体,同时向上下游高附加值产业活动延伸,故本题选D。‎ ‎4.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从加工生产环节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转型,必然会使得我国的就业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故本题选B。‎ 考点:产业转移 产品生命周期依次可划分为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当有不同类型的国家净出口该产品时,其生命周期进入下一个阶段。下图示意某产品生命周期,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三种不同类型的国家。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该产品处于标准化阶段的时期是 A. T4~T6 B. T5~T6 C. T3~T5 D. T1~T3‎ ‎6. 该产品在三类国家的产业转移方向为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③→①→② D. ①→③→②‎ ‎【答案】5. B 6. C ‎【解析】‎ ‎5. 根据材料,当有不同类型的国家净出口该产品时,则该产品的生命周期进入下一个阶段。读图,T1-T3只有③类国家净出口,属于新产品阶段,T3-T5属于成熟阶段,T5以后②国家进入净出口阶段,是标准化阶段。该产品处于标准化阶段的时期是T5~T6,B对。A、C、D错。‎ ‎6. 根据图示进入净出口阶段的先后顺序,该产品先是在③类国家净出口,然后在①类国家净出口,最后在②类国家净出口,产品在三类国家的产业转移方向为③→①→②,C对。A、B、D错。‎ 点睛:当有不同类型的国家净出口该产品时,则该产品的生命周期进入下一个阶段。根据图中曲线,判断T3、T5把该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在T3、T5后,进入净出口阶段的国家开始有两个不同类型。进入净出口阶段的先后顺序,表示产品转移方向。‎ ‎2014年2月14日‎,“引汉济渭”工程的标志性项目“三河口”水利枢纽在汉中开工建设。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7. 据统计,关中地区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全省人均水平的1/4。从某种意义上讲,“八百里秦川”是块干涸的平原。下列关于关中地区缺水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雨量集中在夏、秋两季,全年不均衡,雨季宝贵的降水却大多白白地流失 ‎ ‎②自然植被的破坏,土地本身涵养水源的功能降低 ‎ ‎③黄土本身保水性强,大多降水被储存在土层中 ‎ ‎④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粗放和不科学加剧了供需不平衡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8. “引汉济渭”工程的影响有 ‎①缓解渭河平原地区水资源紧张状况  ②有利于发展航运,缓解南北向的交通压力 ‎ ‎③利用两地落差开发水能  ④可能影响汉江下游地区工农业用水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7. A 8. D ‎【解析】‎ ‎7. 关中地区缺水原因是雨量集中在夏、秋两季,全年不均衡,雨季宝贵的降水却大多白白地流失,①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土地本身涵养水源的功能降低,②对。黄土本身直立性强,保水性差,易发生水土流失,③错。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粗放和不科学加剧了供需不平衡,④对。A对,B、C、D错。‎ ‎8. “引汉济渭”工程的影响有缓解渭河平原地区水资源紧张状况,①对。渭河是东西流向,不能缓解南北向的交通压力,②错。两地位于秦岭两侧,海拔差异不大,不能利用两地落差开发水能,③错。可能影响汉江下游地区工农业用水,④对。D对,A、B、C错。‎ 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下左图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右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 ‎ ‎9. 图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A. 水平梯田 B. 坡式梯田 C. 隔坡梯田 D. 反坡梯田 ‎10. 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A. 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 修筑难度小 C. 利于机械化耕作 D. 便于灌溉施肥 ‎【答案】9. C 10. A ‎【解析】本题考查地形图的判读、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9. 读等高线地形图可知,甲区域平地与缓坡相间分布,且缓坡的面积较大,缓坡可以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所以适合修筑隔坡梯田,故C正确。水平梯田平地与平地间坡地较陡,面积较小,不合题意,故A错误;坡式梯田适合修建在坡面较缓的地区,甲地区有大面积的平地,不适合,故B错误;根据甲地区等高线分布特征,反坡梯田不适合在此修建,故D错误。‎ ‎10.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在夏季暴雨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黄土高原的根本措施是植树种草,加强生态建设,正确的做法是“缓坡建反坡梯田,陡坡植树种草”,这样可以有效防止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反坡梯田修筑难度较大,故B错误;梯田整体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反坡梯田有一定坡度,更不适于机械化,故C错误;反坡梯田有一定坡度,水会定向流动,同样不利于灌溉施肥,故D错误。‎ 下图为中亚某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该区域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 ‎①保障城镇用水 ②开发水能资源 ③蓄水灌溉农田 ④发展水产养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2. 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①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 ②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 ‎ ‎③修建防渗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④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3. 若该地区急剧扩大种植业的规模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A. 长远来看经济收益增长明显 B. 有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 C. 生态环境可能遭到破坏 D. 生物多样性不会有太大变化 ‎【答案】11. B 12. D 13. C ‎【解析】试题分析:‎ ‎11. 该地位于中亚,气候干旱降水少,修建水库主要是为了储蓄水源为城镇居民提供生产时候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故选B。‎ ‎12. 该地气候干旱,扩大耕地面积会导致水源更加紧张,大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等,而在干旱的地区更适宜修建防渗灌渠,推广节水灌溉以提高灌溉用水的效率以及营造防护林体系,保护生态环境,故选D。‎ ‎13. 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急剧扩大种植业可能是以破坏森林、草原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短期经济效益会增加但长期经济效益会下降,加剧地区的贫富差距,故选C。‎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下图是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GDP增长率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持续上升 B. 能源利用率越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大 C. 人口数量变化是引起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的主要因素 D.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 ‎15. 2002—2004年,我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较高,可能的原因是 A. 科技水平迅速提高 B. 高耗能产业快速发展 C. 居民生活用能迅速减少 D.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答案】14. D 15. B ‎【解析】试题分析:‎ ‎14. 图示我国的能源弹性系数是波动变化的,不是持续上升,A错;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不能说明能源利用率高,B错;能源消耗大小是与经济发展状况相关的,与人口数量变化无关,C错;不同工业的能源消费量差异很大,重工业消费能源量大于轻工业,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量又小于工业,所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D正确。‎ ‎15. 2001年-2004年间,我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较高,说明能源消费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比值大,则可能是高耗能产业发展较快。选B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我国的能源消费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知识拓展】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通常用两者年平均增长率间的比值表示。‎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区域或国家GDP增速与能源消费增速的比值,一般用来预测该区域的能源需求量。‎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发展变化与国民经济结构、技术装备、生产工艺、能源利用效率、管理水平乃至人民生活等因素密切相关。当国民经济中耗能高的部门(如重工业)比重大,科学技术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总是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即能源消费弹性系数>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耗能工业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会普遍下降。‎ 工业化率是指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是指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左图为甲国工业化率、城市化率变化过程图,右图为乙国目前三大产业构成图(图中M点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关于甲、乙两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特点,正确的是 A. 目前工业化是两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B. 甲国的城市化水平低于乙国 C. 甲国的城乡差别比乙国大 D. 乙国第三产业比重低于甲国 ‎17. 促进甲、乙两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是  ‎ ‎①甲国应降低城市化速度  ②乙国应发展高科技工业 ‎ ‎③甲国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④乙国应控制第二产业的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6. D 17. B ‎【解析】试题分析:‎ ‎17. 甲国城市化速度已变缓,不需要降低城市化速度,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乙国工业化还未完成,发展第二产业,推动城市化是当前主要发展方向。‎ ‎【考点定位】工业化和城市化。‎ ‎18. 读非洲部分地区图,完成下题。‎ ‎2012年1月,甲处发生了海洋风暴潮灾害,造成了当地海岸地貌的显著变化。为了评估灾害损失,人们应采用 ‎①遥感  ②全球定位系统  ③地理信息系统  ④数字地球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为了评估灾害损失,人们应采用遥感技术,拍摄遥感图像,①对。全球定位系统主要是定位、导航,不能辅助评估,②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遥感图例进行分析、处理,③对。数字地球主要是将信息转化成数字,不能用于评估,④错。C对,A、B、D错。‎ 下图是某城市的地理信息经数字化处理后得出的统计资料。人口统计数据显示:甲区有11 000人,乙区有18 000人,丙区有17 000人。已知城市计划分区中,每一方格人口依其土地利用类别(商业、住宅、工业),按3∶5∶2比例而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 ‎ ‎19. 在GIS软件中将人口数据与图中土地利用类型的向量图层结合后,转换为网格式数据,则图中网格代码6的人口为 A. 2 500 B. 3 000 C. 4 500 D. 6 000‎ ‎20. 据地价和土地利用类型图层,推断该区域交通图层最有可能是 A. B. C. D. ‎ ‎【答案】19. A 20. A ‎【解析】‎ ‎19. 读图分析可知,网格代码6,位于甲行政区的住宅区,甲区有三个商业区,1个住宅区,4个工业区,而每一个方格人口依其土地利用类别(商业、住宅、工业),按3:5:2比例定,因此,网格代码6的人口为5×11000/(3×3+1×5+4×2)=2500人。故答案选A。‎ ‎20. 根据图形中地价和土地利用情况可知,西南区交通密度较小,为支线或次干道,数字编号为3或2;西北区商业用地、地价高,人口流动性大,为交通主干道或次干道,数字标号为1或2,故A图最为符合。‎ ‎21. 下图示意某GIS软件显示的某校部分建筑分布的地图窗口及其属性(如用途、建筑面积、建筑高度等)的浏览窗口(面积单位:m2;高度单位:m)。若图中浏览窗口中的建筑物属性与地图窗口中的图形对应,此时浏览窗口中选中的对象对应的图形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对照图中信息,可知此时浏览窗口中选中的对象对应的图形是④喷水池,根据右图中的黑色区域的提示,也可以知道此时浏览窗口中选中的对象对应的图形是喷水池。‎ 考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经过地球球心的一条直线与地表相交的两点互为对跖(zhí)点。已知甲地(30°S,45°E)和乙地互为对跖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与乙地经纬度相同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3. 关于①②③④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位于西半球 B. ②位于低纬度 C. ③位于太平洋 D. ④位于南温带 ‎【答案】22. D 23. C ‎【解析】‎ ‎22. 甲地(30°S,45°E)和乙地互为对跖点,乙地坐标是30°N,135°W。读图,①②两点的经纬度明显不对,A、B错。③点的坐标是0°,135°W,C错。④点坐标是30°N,135°W,与乙地经纬度相同,D对。‎ ‎23. 从20°W向东到160°E是东半球,从20°W向西到160°E是西半球。结合图示经纬度, ①位于东半球,A错。30°-60°是中纬度,②位于中纬度,B错。③位于太平洋,C对。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是北温带,④位于北温带,D错。‎ ‎ ‎ 读地球表面某区域的经纬网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M、N两点的实际距离约是 A. 4 444千米 B. 3 333千米 C. 2 222千米 D. 1 823千米 ‎25. 若一架飞机从M点起飞,沿最短的航线到达N点,则飞机飞行的方向为 A. 一直向东 B. 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C. 一直向西 D. 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答案】24. C 25. B ‎【解析】本题考查经纬网的应用。‎ ‎24. 60°纬线长度是赤道长度的一半,即2万km;60°纬线上经度每差1°距离相差111/2 km,MN之间经度相差40°,故MN间的实地距离为2 222 km。‎ ‎25.‎ ‎ 球面上任意两点的最短距离是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同在北半球N地位于M地东方二者之间的最短航线应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二、综合题(4道大题,共50分)‎ ‎26. 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以    为中心,日期为    月    日前后。 ‎ ‎(2)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 ‎(3)图中晨线是    ,昏线是    。 ‎ ‎(4)A、D、E三点的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    ,有一发炮弹从D点射向乙点方向,炮弹将落在D乙所在经线的    (东或西)侧。 ‎ ‎(5)E点的地方时为    时,C点的地方时为    时。‎ ‎【答案】(1)南极点 12 22 (2)(23.5°S,90°W)‎ ‎(3)弧AB 弧BC(4)A>D>E 东 (5)12 18‎ ‎【解析】(1)读图,此图东经度数顺时针方向增大,是以南极为中心,南极圈有极昼现象,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 ‎ ‎(2)太阳直射南回归线,90°W位于昼半球中间,是正午12点。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3.5°S,90°W)。 ‎ ‎(3)顺着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分界是晨线,图中晨线是弧AB,昏线是弧BC。 ‎ ‎(4)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A、D、E三点的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A>D>E,有一发炮弹从D点射向乙点方向,南半球向左偏,炮弹将落在D点所在经线的东侧。 ‎ ‎(5)E点位于昼半球中间的经线上,地方时为12时,C点是昏线与赤道交点,地方时为18时。‎ ‎2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答案】(1) (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解析】整体分析:本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第(1)题主要考查地貌和地质作用,第(2)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沙源来自于流水沉积和风力沉积作用,从文字材料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携带的泥沙量大,在M处沉积;从图中来看,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多大风天气,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力携带沙尘在此沉积。‎ ‎(2)从文字材料中可以获知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从图中来看该县城位于河谷中,且河谷走向与冬春季节的风向一致,从等高线分布了解该地地形特别易于聚风,形成狭管效应,故风力强劲。‎ ‎28. 读墨西哥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4年以前,墨西哥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依赖石油出口。‎ 材料二 ‎ ‎ 1994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署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三国贸易实现自由化后,墨西哥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进口质优价廉的中间产品、零配件,利用本国的劳动力资源加工或组装成最终产品出口美国或加拿大市场,丛中获取利润。同时,美国、加拿大农产品进入墨西哥,对其农产品产生巨大影响。‎ ‎1982-2007年墨西哥主要商品占商品总出口的比重(%)‎ 注:空格表示该商品未进入当年主要出口商品行列。‎ ‎(1)墨西哥中北部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旱作农业,从地形和气候角度,分析这种农业地域类型格局的成因。‎ ‎(2)分析1994年后墨西哥农业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3)说明表中主要商品出口比重的变化,并推测该国第二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特征。‎ ‎【答案】(1)旱作农业分布的成因:中北部以高原、山地为主,高原周围高山环绕,海洋水汽难以进入;高原内部干旱少雨,因此以旱作农业为主。 ‎ ‎(2)变化:由图、表数据可见,1994年后,墨西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新鲜蔬菜退出了主要出口商品行列。 ‎ 原因:‎ ‎1994年墨西哥加入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的农产品大量进入墨西哥,农业受到很大冲击所致。‎ ‎(3)变化: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前,商品出口中石油占绝对优势,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后,石油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持续下降,2003年以后基本稳定在10%到13%之间;工业制成品在商品出口中的比重提高,种类增多。‎ 推测:第二产业结构从单一化逐渐向多样化发展。‎ ‎【解析】整体分析:根据图示海拔高度,纬度,分析墨西哥的地形、气候特点,判断区域气候干旱少雨,以旱作农业为主。根据表格中数据和图示曲线形态,判断农业的变化,主要出口商品的变化。以1994年为界,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前后变化明显。‎ ‎(1)结合图中海拔高度分析,墨西哥中北部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高原周围高山环绕,海洋水汽难以进入。纬度较低,晴天多,蒸发旺盛,降水少,导致高原内部干旱少雨,因此以旱作农业为主。 ‎ ‎(2)根据图中曲线和表中数据判断,1994年后,墨西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下降,新鲜蔬菜退出了主要出口商品行列。 主要因为1994年墨西哥加入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的农产品大量进入墨西哥,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水平高,农产品生产成本低,价格低,品质好,使墨西哥农业受到很大冲击所致。‎ ‎(3)根据表格数据,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前,即1994年前,商品出口中石油占绝对优势。1994年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后,石油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持续下降,2003年以后基本稳定在10%到13%之间。工业制成品在商品出口中的比重提高,种类增多。由产品种类增多,推测该国第二产业结构从单一化逐渐向多样化发展。‎ ‎29.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7年春节期间,央视播出了《航拍中国》第一季,网友评价“新疆篇美哭了”。乌伦古湖是新疆重要的渔业基地,鱼类经过春殖、夏长、秋壮和半冬眠(一旦水温低于七摄氏度,湖鱼就会进入半休眠状态,不再吃东西,鱼体内干净无腥味),每年1月是起网捕捞最佳时节。下左图为新疆某区域河湖分布图,右图为乌伦古湖及周边水域图。1969年,修建了从额尔齐斯河引水至乌伦古湖的调水渠。‎ ‎(1)分析乌伦古湖冬季捕鱼的原因。‎ ‎(2)分析乌伦古湖鱼类资源丰富、特有物种多的原因。‎ ‎(3)额尔齐斯河汛期较长,约从4月持续到10月,试分析原因。‎ ‎【答案】(1)①经过夏季的休渔和投放鱼苗,渔业资源丰富;②鱼类进入半休眠,无腥味、鱼肥味美;③冬季气温低,便于储藏;④临近春节,销售市场广阔。‎ ‎(2)①湖泊面积广阔,为鱼类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故鱼类资源丰富; ②湖泊相对封闭且非常古老,湖中众多鱼类经漫长时间的进化,形成当地特有的物种,故特有物种多;③湖区人类活动较少,生态环境良好。‎ ‎(3)①河流补给类型多,且错开季节;②春季季节性积雪随海拔增高次第融化,补给时间长;③夏秋季节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大量补给。‎ ‎【解析】(1)捕鱼的原因应从①鱼获量;②储存;③运输;④销售等方面考虑。‎ ‎(2)鱼类资源丰富主要考虑:①充足的食物;②良好的生存环境。特有物种多主要是与外界联系少,物种进化慢。‎ ‎(3)河流汛期主要考虑河流的补给状况。额尔齐斯河位于内陆,当地降水少,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应为融水。4月持续到10月,经春、夏两季,春季主要是季节性积雪融水,夏秋季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