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红对勾》限时规范训练1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红对勾》限时规范训练1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限时规范训练1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时间:40分钟 分值: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山西模拟)热喀斯特地貌是指在多年冻土和冰川区,由于气温和地温升高,部分冰块融化,产生类似石灰岩区的岩溶现象,如冰洞、冰塔、热融滑塌、热融洼地等。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如图所示,因温度周期性变化而引起的冻结与融化过程交替出现,造成地面岩层破碎松解的作用属于( A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解析:因温度周期性变化而引起的冻结与融化过程交替出现,造成地面岩层破碎松解的作用属于风化作用,所以A正确。‎ ‎2.大兴安岭北、祁连山东的热融滑塌主要发生在( B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热喀斯特地貌是指在多年冻土和冰川区,由于气温和地温升高,部分冰块融化,产生类似石灰岩区的岩溶现象,大兴安岭北、祁连山东的热融滑塌主要发生在夏季,所以B正确。‎ ‎(2019·江西上高模拟)福建平潭岛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座巨大沙丘,沙丘虽与村庄近在咫尺,但沙丘却从不移动,形成“沙不袭村,村不毁沙,人沙和平共处”的地理奇观。沙丘上长有稀疏的植被,覆盖一些黑色碎石。岛上常年盛行东北风,风力达六、七级。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3.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B )‎ A.风力侵蚀作用 B.风力堆积作用 C.流水堆积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沙丘位于两条河流中间,该岛屿所处地区为季风气候,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明显,枯水期水位低,河滩出露,在东北风的吹拂下,河岸地区的沙粒随着运动,在山地的东北方向,受到地形阻挡,沉积下来,形成沙丘,其外力作用主要为风力堆积作用,故B项正确。‎ ‎4. “沙不袭村”的主要原因是( A )‎ A.地形和河流改变沙粒运动方向 B.沙丘位于当地山地的背风地带 C.根系发达的植被固沙作用明显 D.沙丘上碎石固沙作用明显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沙丘位于两河流之间,材料中提到该地盛行东北风,沙粒在风的作用下,自东北向西南运动,受河流及两侧地形影响,对村庄影响小,A项正确。‎ ‎(2019·柳州模拟)图a为某游客拍摄到的尼亚加拉瀑布景观图;图b为该瀑布成因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根据测量结果,尼亚加拉瀑布每年都会“迁移”1 m左右,它的主要迁移方向是( C )‎ A.左岸 B.右岸 C.上游 D.下游 解析:图示岩层呈水平层理构造,瀑布下的岩层上部是白云岩,下部是页岩、砂岩等,流水不断地侵蚀页岩、砂岩等岩层,一块块的白云岩崩落而下,从而使尼亚加拉瀑布向上游方向迁移。‎ ‎6.有利于瀑布发育的地质条件是( C )‎ ‎①组成河床的岩石上软下硬 ②组成河床的岩石下软上硬 ③位于断层构造带 ④位于向斜构造带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组成河床的岩石下软上硬,下部岩石易被侵蚀,易形成巨大落差,进而形成瀑布,②正确;断层构造带处岩层错位,两侧岩层间形成落差,易形成瀑布,③正确。‎ ‎(2019·吉林模拟)下图为岩石表面因覆盖藻类而呈现出红色的“红石”景观。红石景观一般分布在海拔2 000~4 000 m之间的谷地里。研究发现,此类红石的藻类喜低温潮湿的环境,依附生长于“新鲜”的石头表面。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形成图示红石景观的“新鲜”石头可能来源于( B )‎ A.火山喷发形成的固结物 B.冰川融化形成的泥石流堆积物 C.岩石风化形成的残留物 D.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 解析:图示红石景观的“新鲜”石头重点指出石头的“新”,图片石头形状棱角清晰,即形成时间较晚,A、C、D三项所指示的外力作用发生过程较漫长,形成时代较久远,在其作用下形成的石头往往比较浑圆,故不符合题意;冰川融化形成的泥石流堆积物是该地区近几年形成的自然景观,符合题意。‎ ‎8.我国下列地区中最可能出现该类景观的是( C )‎ A.粤东 B.苏南 C.川西 D.陕北 解析:粤东地处亚热带,山区海拔较低,无冰川活动,A选项错误;苏南地区多冲积平原,B选项不符合题意;陕北地区为黄土高原地貌,流水侵蚀地貌显著,与题意明显不符合,D选项错误;川西地区为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区,属于横断山区,海拔较高,冰川活动较多,在高山谷底多发育为低温潮湿的环境,所以C项正确。‎ ‎(2019·四川自贡高三诊断)阶地是(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地壳运动。下图是S河某地新构造运动以来阶地和现代河床横剖面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任一级河流阶地沉积物堆积过程中( A )‎ A.地壳相对稳定 B.地壳持续上升 C.河流不断下切 D.河流间断上升 解析:从图中看任一级河流阶地沉积物都水平分布,且沉积稳定,没有什么变化,说明当时地壳相对稳定,A项正确。‎ ‎10.根据图中信息推断,沉积物堆积时,河流流速和流量较大的最有可能是( C )‎ A.沉积T1时 B.沉积T2时 C.沉积T3时 D.沉积T4时 解析:河流流速越大搬运能力越强,沉积的物质颗粒越大,沉积T3时主要以砾石为主,河床宽度大,说明河流流速和流量较大,C项正确。‎ ‎11.该地多级阶地的形成,说明了地质时期该地河床( D )‎ A.位置稳定,地壳多次上升 B.位置多次变动,地壳相对稳定 C.位置稳定,地壳相对稳定 D.位置多次变动,地壳多次上升 解析:河床位置不断变化说明地质时期该地河床位置多次变动,河床不断下降说明地壳多次上升,D项正确。‎ 二、综合题(46分)‎ ‎12.(2019·内蒙古鄂尔多斯月考)‎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一位到澳大利亚旅游过的游客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的十二使徒岩(下图所示),仿如哨兵一样站立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之前,守卫着澳大利亚大陆。其实它们是海边一组十二块各自独立的岩石,其数量及形态恰巧酷似耶稣的十二使徒,因此就以圣经故事里的这“十二门徒”命名。这些宛如“十二使徒”的石柱群,是大自然造就出的“海岸雕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使徒现在只余下八个……‎ ‎(1)将下列关键词的序号,填在短文中相应的空格处,完成对“十二使徒岩”的形成过程的阐述。‎ ‎①石灰岩 ②岩体 ③拱门 ④洞穴 ‎“十二使徒岩”形成于海浪的侵蚀作用。在过去的1 000到2 000万年中,来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的侵蚀于相对松软的(a)①悬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许多(b)④,其面体不断变大,以致发展成(c)③,并最终倒塌。结果就是今天所看到的这些形状各异的,最高达到45米的岩石从海岸(d)②分离了出去。‎ ‎(2)图2与图1比较,指出明显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自然原因。‎ 答案:(石柱数量发生变化)一根石柱已成碎石。原因:由于海水波浪长期的侵蚀着石柱的根基,导致这根石柱倒塌并破碎。‎ ‎(3)推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二使徒岩”海岸地带(景区)未来将发生的变化。‎ 答案:由于“十二使徒岩”继续受海风海水的侵蚀,导致“使徒岩”‎ 仍会倒塌(数量减少),被海水搬运;同时,海水不断击打、侵蚀石灰岩海岸,使其后退的过程中,又有新的“使徒岩”形成。‎ 解析:第(1)题,这一地区开始是由石灰岩组成的悬崖,然后经过海浪侵蚀形成洞穴,洞穴不断加深形成拱门,拱门最终倒塌与海岸岩体分离。第(2)题,图2与图1比较,最前面石柱破碎。石柱的破碎主要源于海浪侵蚀作用。第(3)题,海水还会继续侵蚀海岸,“十二使徒岩”仍会倒塌。同时,海水不断击打、侵蚀石灰岩海岸,使其后退的过程中,又有新的“使徒岩”形成。‎ ‎13.(2019·山东陵县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 材料一: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40~80 mm,蒸发量超过3 000 mm。沙漠东南部有湖泊群和高大沙山(平均海拔200~300米)集中分布(如下图所示)。研究发现,湖泊水由深部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及钙质胶结层。沙山底部以钙华及钙质胶结层为“内核”,且沙山内部较潮湿。‎ 材料二:我国最大内陆淡水湖的南侧不远有一个槽状盐沼池,池壁和底部均分布有厚厚的盐层。下图为盐池附近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1)据材料一,分析该地湖泊附近形成高大沙山的原因。(8分)‎ 答案:‎ 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长高。‎ ‎(2)据材料一,推断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8分)‎ 答案: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原因: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 ‎(3)据材料二,结合水循环过程简述盐沼池盐层的形成过程。(8分)‎ 答案:湖水通过含水层渗透(或地下径流输送)到盐池;盐池池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形成盐层。‎ 解析:第(1)题,根据题意,结合学习过的内容可知,该地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以及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使沙山不断长高。第(2)题,根据风力沉积的特点可以推断,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因此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第(3)题,湖水通过含水层渗透或地下径流输送到盐池,盐池池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形成盐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