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9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文)试题 解析版
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级地理(文科)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选对得2分,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人类的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完成下面小题。 1. 广东人常喝凉茶,四川人喜欢吃麻辣食品,形成这种饮食习惯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植被 B. 土壤 C. 气候 D. 地形 2. 以上现象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①整体性 ②差异性 ③开放性 ④层次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1. C 2. A 【解析】试题分析: 1. 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人们的饮食文化习惯有较大的影响,广东气候炎热,四川的气候湿热,故广东人爱喝凉茶,四川人喜欢吃麻辣,这主要与其气候有关,故选C。 2. 由于广东省气候炎热,所以人们喜欢喝凉茶,四川气候湿热,人们喜欢吃麻辣,体现了区域内部的整体性,同时,反映了区域间的差异性,故选A。 【考点定位】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产适宜区(Ⅲ)、次适宜区(Ⅱ)、不适宜区(Ⅰ)区划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 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 A. 气候 B. 土壤 C. 市场 D. 水源 4. Ⅰ区被划为荔枝生产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势高 B. 降水少 C. 多大风 D. 低温冻害 【答案】3. A 4. D 【解析】试题分析: 3. 依据材料可知,荔枝生长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则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气候。故选A。 4. 荔枝生长过程中,冬季不耐低温霜冻,而图中Ⅰ区在三个区域中纬度位置最高,则该区域划分为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冬季易出现低温冻害。故选D。 【考点定位】区域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域划分标准 下图为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 以下图层组合最适合用遥感(RS)技术信息的是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③④⑥ D. ②③⑥ 6. 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 A. ①②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②③④⑥ D. ①③⑤⑥ 【答案】5. A 6. C 【解析】试题分析: 5. 遥感技术主要是从较远的地方用电磁波获得信息,图中可以获取信息的是居民点、水系和地形。土壤、岩层和地下水靠电磁波从远处不易获取。 6. 农业生产主要考虑的是水源、土壤、地形等因素,所以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②③④⑥,一般不考虑居民和岩层。 考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下面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完成下列小题。 7. 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B. 上海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 C. 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D. 广西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 8. 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A. 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B. 广西最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C. 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D. 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答案】7. B 8. A 【解析】 7. 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由图示可以看出,Y轴上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湖北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即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湖北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在X轴上,上海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广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即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文广西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选B正确。 8. 图示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山西能耗最高,山西主要是重化工业,所以应优化产业结构以降低能耗,A正确;广西最低,但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承接高能耗产业的经济发展基础较薄弱,B错;上海和江苏较低,适于发展技术导向开型产业,而不应发展重型工业,C错;湖北较高,应提高技术水平以降低能耗,D错。选A正确。 【整体分析】 小题1考查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要抓住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从Y轴看,山西低于湖北,湖北低于江苏,广西高于全国,即其经济水平低于湖北;从X轴看,上海低于江苏,即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结合X、Y轴表示的特征分析,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小题2考查各省区产业发展方向。 降低能耗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举措,它依赖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山西能耗最高,山西主要是重化工业,所以应优化产业结构以降低能耗;广西最低,但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承接高能耗产业的经济发展基础较薄弱;上海和江苏较低,适于发展技术导向开型产业,而不应发展重型工业;湖北较高,应提高技术水平以降低能耗。 百度公司根据LBS大数据(利用手机定位功能获得)进行计算分析,在地图上展现人口流动的轨迹和特征。图示意2015年春节前第五天离京人群主要去向省区和城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上图的制作主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RS和CPS B. RS和GIS C. GPS和GIS D. RS、GPS和GIS 10. 根据图文资料推测该时段 A. 社会因素促使人员离京 B. 离京人员南方多于北方 C. 离京人员属返乡就业,有利于地方经济建设 D. 离京人员多乘飞机出行 【答案】9. C 10. A 【解析】试题分析: 9. LBS大数据是“利用旅客手机定位信息获得”,属于GPS功能;“进行计算分析”属于GIS功能。 10. 图中只能反映春节前第五天人员离京轨迹,无法确定离京人员数量,B错;离京人员多因“思乡”、“落叶归根”等文化传统回乡探亲,不是经济因素影响的“返乡就业”,属社会因素促使人员离京,A正确,C错;交通方式“乘飞机”价格高,不是大多离京人员的首选,D错。 下图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比例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1. 我国下列地区与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A. 河西走廊——石漠化 B. 黄土高原——盐渍化 C. 云贵高原——沙漠化 D. 江南丘陵——红漠化 12. 我国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主要作用是 A. 防治风蚀荒漠化 B. 防治水蚀荒漠化 C. 防治冻融荒漠化 D. 防治土地盐渍化 【答案】11. D 12. A 【解析】试题分析: 11. 根据所学我国各地区环境相关知识: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其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土地沙漠化,A错;黄土高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B错误;云贵高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石漠化,C错误;江南丘陵是红壤,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红漠化现象严重,D正确。 12. 风蚀荒漠化主要在我国风力较大、生态脆弱的西北内陆地区;水蚀荒漠化主要在降水较多的东部季风区;冻融荒漠化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土壤盐渍化主要在华北平原。“三北”防护林主要作用是对西北、华北、东北防风固沙,因此,只有A项符合题意。 考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主要作用,荒漠化的类型及其分布。 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3. 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A. 热带雨林带 B. 热带草原带 C. 热带荒漠带 D.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14. 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13. B 14. A 【解析】试题分析: 13. 读图,根据图例,结合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非洲荒漠化严重区在图示分布的位置,可判断出为热带草原气候区,B对。热带沙漠区不是荒漠化严重区,A、C、D错。 考点:读图能力,荒漠化严重区分布位置,主要人为原因。 北半球季风气候区内某湖泊与其外流河干流存在“吞吐”关系。下表为该湖泊水位和TSS(TSS为总悬浮质,是指在水流中悬浮运动的泥沙量)通量随季节变化统计表,流入为正、流出为负。读表回答下面小题。 15. 下列对该湖泊TSS通量变化产生的影响叙述错误的一组是( ) ①湖畔土壤肥力下降 ②湖泊航运条件变差 ③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湖泊调蓄功能不断改善 ⑤湖泊周围局地气候有所改善 A. ①②④ B. ①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⑤ 16. 该湖泊可能位于我国( ) A. 珠江三角洲 B. 长江中游平原 C. 华北平原 D. 四川盆地 【答案】15. B 16. C 【解析】 15. 该湖在北半球季风气候区内,湖泊以雨水补给为主,夏季主补给期;由表格资料可知,6-9月湖泊TSS通量为正值,是夏季雨水多,河流的水位高于湖泊,则河流补给湖泊,河流会带来泥沙注入湖泊,湖泊水位增高,航运能力、生物多样性及蓄洪能力提高;10-次年5月湖泊TSS通量为负值,降水较少,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湖泊补给河水,湖泊水含的泥沙量小,这时湖泊的泥沙淤积会影响通航能力,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调节洪水的能力;湖泊TSS通量季节变化与流域内降水变化、湖水流向有关,会季节性影响湖泊航运及湖泊沿岸湿地生态及蓄洪能力,但对湖畔土壤肥力、湖泊周围局地气候无影响。选B正确。 16. 该湖在北半球季风气候区内,湖泊以雨水补给为主,夏季主补给期;由表格资料可知,6-9月湖泊TSS通量为正值,是夏季雨水多,10-次年5月湖泊TSS通量为负值,降水较少;即该湖泊降水集中6-9月,应是温带季风气候;华北平原是温带季风气候,其他三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选C正确。 科尔沁左翼后旗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南部,下图为该区域1975~2005年间耕地重心变化图,回答下列小题。 17. 该时段耕地布局总体呈现 A. 东进 B. 南下 C. 西扩 D. 北上 18. 2000~2005年间耕地重心变化最有可能是因为 A. 土地沙化 B. 耕地撂荒 C. 退耕还草 D. 自然灾害 【答案】17. C 18. C 【解析】试题分析: 17. 由图示变化可以看出:耕地向西南-西北-西南-东的变化,总体上是向西扩大。选C正确。 18. 2000~2005年间耕地重心向东变化了,向水分较多的方向变化,可能是退耕还草了;若继续向西扩大,可能是沙化增加或耕地撂荒,会加重自然灾害。选C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读图分析能力。 某研究机构利用水池(4m×2m×1m)、土壤、芦苇、水管等材料设计了一个人工湿地系统(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下列题。 19. 该设计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有 ①防风固沙 ②净化水质 ③涵养水源 ④塑造地貌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0. 若用无植物的相同模拟系统实验,则检测到 A. 出水口的排水量减少 B. 出水口流速明显减慢 C. 出水口的含沙量增加 D. 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答案】19. B 20. C 【解析】试题分析: 19. 读图,该设计地表水经过过滤后流出,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有净化水质,②对。湿地的植被、土壤有涵养水源功能,③对。不能防风固沙,①错。是一个湖泊湿地,不能塑造地貌,④错。B对,A、C、D错。 20. 若用无植物的相同模拟系统实验,湿地植被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下降,则检测到出水口的含沙量增加,C对。 出水口的排水量增加,A错。出水口流速明显变快,B错。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D错。 【考点定位】湿地的主要功能,湿地环境变化的影响。 国际专业期刊发表的最新报告披露,印度尼西亚首度超越巴西,成为热带雨林消失最多的国家。2000年至2012年,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面积高达6万平方公里,约等于爱尔兰的国土面积。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1. 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①该区农民烧荒种植 ②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 ③气候恶化,频繁发生洪灾,大量原始森林被淹没 ④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2. 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①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 ②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沙尘暴急剧增加,风沙危害严重 ④引发世界性的人口流动,该地人口急剧增加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③ 【答案】21. A 22. C 【解析】试题分析: 21. 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加,林区农民烧荒种植,①对。追求经济效益,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②对。气候变化不明显,洪灾淹没的原始森林少,③错。雨林区闷热潮湿,不会有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④错。A对。 22. 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①对。森林破坏,导致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对。该地终年多雨,气候湿润,风力小,风沙危害少,③错。环境恶化,该地人口减少,④错。C对。 【考点定位】区域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原因,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3. 上述资料表明导致该地区近十年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 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 B. 人口增长过快 C. 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D. 毁林开荒现象严重 24. 根据表格内容分析森林覆盖率的变化对该区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A. 气温年较差减小 B. 河流含沙量增大 C. 年降水量增加 D. 地下水增加 【答案】23. D 24. B 【解析】 23. 由表格资料可以看出,该地森林覆盖率下降,耕地面积增加,年降水量减少,年较差增大,河流含沙量增大,平均亩产减少,总产量下降;可能是近十年来,该地毁林开荒,加剧了水土流失和气候变化,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导致食粮减产。选D正确。 24. 森林覆盖率下降,年降水量减少,年较差增大,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地表水下渗能力减弱,地下水减少。选B正确。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回答下面小题。 25. 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A. 大气污染 B. 水土流失 C. 土地荒漠化 D. 水污染 26. 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①开发小水电 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 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25. B 26. C 【解析】试题分析: 25. 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能源结构以薪柴为主,植被破坏,保持水土能力差,所以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B对。大气污染是工业排放的废气造成,A错。南方是湿润地区,材料不能体现土地荒漠化问题,C错。不能体现水污染问题,D错。 26. 解决本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的主要途径是积极开发小水电,减少对植被的破坏,①对。封山育林,禁止采伐,不合实际,②错。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可能导致大气环境污染,③错。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④对。C对,A、B、D错。 【考点定位】区域主要环境问题,解决途径。 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7. 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A. 降水量增加 B. 蒸发量增加 C. 下渗减少 D. 地表径流减少 28. 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b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A. Ⅰ、Ⅱ、Ⅲ B. Ⅱ、Ⅰ、Ⅲ C. Ⅲ、Ⅱ、Ⅰ D. Ⅰ、Ⅲ、Ⅱ 【答案】27. C 28. C 【解析】试题分析: 27. 从图中可以看出,Ⅰ到Ⅱ再到Ⅲ过程中居民点逐渐增多,植被逐渐减少会使降水时下渗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D错,B对;植被覆盖率降低植物蒸腾作用弱,蒸发量减弱;空气中水汽含量可能会降低,降水量变小,AC错。 28. 随林地变成居民点,植被覆盖率降低,对降水调节作用减弱(下渗能力减弱)地表径流增加,汇集到河流时间减少,洪峰到达时间早。C对。 【考点定位】读图能力、植被覆盖率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青海省油气资源比较丰富,加上近年来,新能源的开发,出现能源过剩现象。下图是青海省电力构成情况。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9. 图中新能源主要包括 A. 风能、太阳能 B. 核能、太阳能 C. 核能、地热能 D. 风能、地热能 30. 青海省为解决能源过剩问题应该大力发展 A. 纺织工业 B. 电子工业 C. 食品加工业 D. 石油化学工业 【答案】29. A 30. D 【解析】青海位于青藏高原,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青海经济技术水平低,不适宜核能发展。地热能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油气资源丰富,能源过剩,适宜发展高耗能工业。 29.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图中新能源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A对。青海经济技术水平低,不适宜核能发展,B错。地热能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C、D错。 30. 根据材料,青海省油气资源丰富,能源过剩,适宜发展高耗能工业。为解决能源过剩问题应该大力发展石油化学工业,D对。纺织工业、电子工业、食品加工工业耗能少,不适宜解决能源过剩问题,A、B、C错。 山区某乡镇10年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据表中内容回答下面小题。 31. 形成该乡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A. 自然条件的改变 B.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C. 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D. 综合治理了社会环境 32. 该乡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有利条件是 A. 交通便利 B. 原材料丰富 C. 技术水平高 D. 接近消费市场 【答案】31. B 32. B 【解析】 32. 该地是丘陵地形,发展多种经济作物种植,使提农副产品加工业有充足的原料基础。选B正确。 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中国农业经历千年形成的粮食产销格局在最近的30年间被彻底改变了。下图为中国粮食产销格局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3. 引起“南粮北运”向“北粮南运”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全球气候变化 B. 城市化地区差异 C. 人口分布变化 D. 土地生产力差异 34. 影响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A. 人均耕地多 B. 高速铁路的建设 C. 全球变暖、热量条件改善 D. 新品种、新技术广泛应用 35. 当前,制约“北粮南运”的最主要因素是 A. 气候条件 B. 铁路运输 C. 生产水平 D. 市场需求 【答案】33. B 34. A 35. B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商品粮基地及商品农业特征。粮食的商品率主要是地均耕地面积影响,地广人稀,利于提高商品率。南方由于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减少,需输入粮食。制约北粮南运的主要条件是运输, 33. 随着经济发展,南方地区城市化速度快于东北,南方人均耕地少,粮食商品率下降;北方人均耕地多,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粮食商品率高;形成北粮南运格局。选B正确。 34.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主要是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粮食的商品率高。选A正确。 35. 粮食运量大,“北粮南运”依赖的是便利的交通运输。选B 正确。 二、综合题:(3大题,共30分) 36.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 8级)日数。结合相关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答案】(1)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 (2)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 有地: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 (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 (4)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 【解析】(1)煤炭、水能都是常规能源,煤炭污染重且是非可再生能源,水电站的建设要淹没土地;风能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问题。 (2)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要从风能资源、风电场地等方面进行分析。瓜州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地处西北内陆,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 (3) 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主要社会经济条件不利,从市场、交通、技术、资金等方面分析。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当地市场小;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输电能力有限;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经济水平低,资金不足。 (4)风电是气候资源,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电能,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以使电网输电平稳。 本题考查区域特色能源开发及发展的区位条件。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体现在即是清洁能源,还不淹没土地。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要从风能资源、风电场地等方面进行分析;瓜州风能资源丰富,年大风日数多;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主要社会经济条件不利,从市场、交通、技术、资金等方面分析。 37. 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衍。 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 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3.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答案】(1)(自源头)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 (2)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3)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解析】(1)河流流向受地形地势影响大,从高处流向低处;图示是天山西侧,由等高线弯曲方向,可以判断区域内河流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 (2)湿地形成一方面是有水在此汇集,另地方面水集聚不易排掉。该地区周边天山终年积雪,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年平均气温-4.7℃,气温低,蒸发弱;海拔较高气温低,地下冻土发育,形成不透水层阻滞地表水分下渗。 (3)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应从法律、管理、宣传教育、行为等角度分析。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整体分析】本题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考查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注意是判断干流的流向,结合图中等高线和河水往低流的特点进行分析。湿地形成条件湿地形成一方面是有水在此汇集,另地方面水集聚不易排掉;结合该地区气候、河流补给源、地形等进行分析。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应从法律、管理、宣传教育、行为等角度分析。加强宣传,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管理,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同时保护该区地表植被,保护天鹅栖息地等。 38.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北地区≥10℃积温(单位:℃)和粮食作物(图中阴影)分布图。 材料二: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和谷物单产比较。 材料三: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 (1)分析①地≥10℃积温较高的原因。 (2)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比较,东北地区粮食单产低、商品率高,据材料分析其原因。 (3)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请你为东北地区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提几条建议。 【答案】(1)原因:①地位于平原,海拔低,热量条件好;①地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侧,受冬季风影响小,所以①地≥10℃积温高于②地。 (2)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农作物生长期短,只能一年一熟,所以单产低。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大,粮食总产量大;地广人稀(或人均耕地面积大),人均占有粮食多;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所以粮食的商品率高。 (3)①(发展生物技术)培育优质、高产品种;②(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治理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③(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绿色食品基地;④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涝、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⑤推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解析】(1)积温反映了热量条件,①地≥10℃积温较高即是其热量较周边地区充足,影响热量的因素不是纬度因素,而应考虑地形因素;①地是松嫩平原,海拔低,热量条件好;①地位于大兴安岭东侧,是冬季风的背风坡侧,受冬季风影响小,所以①地≥10℃积温高于②地。 (2)长江三角洲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可一年两熟;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农作物生长期短,只能一年一熟,所以单产低。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少;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大,粮食总产量大;地广人稀(或人均耕地面积大),人均占有粮食多;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所以粮食的商品率高。 (3)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要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发展要从质量、市场、环保等方面提升;①发展生物技术培育优质、高产品种,提高场竞争力;②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治理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以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好;③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绿色食品基地;④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涝、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⑤推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收益。 本题考查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及区域农业发展。①地≥10℃积温较高即是其热量较周边地区充足,影响热量的因素不是纬度因素,而应考虑地形因素;平原地形及冬季风的背风坡影响。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比较,东北地区粮食单产低、商品率高,一是熟制不同,影响单产水平;二是人均耕地面积不同,影响商品率;还有机械化程度影响商品率。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要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发展要从质量、市场、环保等方面提升;要从提升产量、品质、市场竞争力;提高抗灾能力;保证农业生产基础;还要提升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