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南省娄底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南省娄底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湖南省娄底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湘教版必修三必修3、选修3、世界地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图示甲港口在海运中地位重要,是南部区域主要的经济支柱。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甲港口运输发达,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 A. 经济腹地 B. 地形 C. 地理位置 D. 港阔水深 ‎2. 7月份自西向东行驶的轮船途经乙海域时 A. 顺风顺水 B. 逆风逆水 C. 顺水逆风 D. 顺风逆水 ‎3. 南半球冬季,图示甲、乙、丙、丁四处中 A. 甲处可见极光 B. 乙处风平浪静 C. 丙处渔船穿梭 D. 丁处草木葱绿 ‎【答案】1. C 2. D 3. C ‎【解析】‎ 本题以非洲南端为背景,设置三道试题,涉及交通区位、大气环流、洋流及其地理意义、自然带分布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分析能力。‎ ‎【1题详解】‎ 甲港口位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附近,从欧洲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通往远东、太平洋的航线经过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是甲港口运输发达的最重要因素。故选C。‎ ‎【2题详解】‎ 乙海域位于30°S~40°S之间,7月份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该海域受西风带影响,盛行西风,自西向东行驶的轮船途经乙海域时,顺风;乙海域有厄加勒斯暖流流经,自西向东行驶的轮船途经乙海域时逆水。故选D。‎ ‎【3题详解】‎ 极光出现在极地地区,甲地远离极地,不可见到极光;冬季时,乙处受盛行西风影响,风大浪高;丙处受东南信风(离岸风)的影响,形成上升流,底层营养元素上泛,表层海水浮游生物繁盛,吸引大批鱼群来此,形成渔场,因此可能出现渔船穿梭;丁处为热带草原气候区,冬季为干季,草木枯黄。故选C。‎ 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读世界人类大陆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4. 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原因是 A. 陆地面积大 B. 寒带面积小 C. 昼长时间长 D. 洋流影响大 ‎5. 图中①〜④地区成为人口密集区的共同原因是 A. 高原地形 B. 经济发达 C. 气候适宜 D. 临海环境 ‎【答案】4. A 5. C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以“人类大陆”分布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区域特征的了解程度,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4题详解】‎ 世界居民生活在陆地上,大多数居民依靠陆地上的资源生存,因此陆地面积越大,适宜生活和居住的地区可能就越多,分布的人口可能就越多。全球陆地的67%集中在北半球,这是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最重要的原因,选项A符合题意。忽略海陆分布的情况下,南、北半球寒带面积是相等的;昼长时间南、北半球相似;南、北半球洋流分布基本对称,因此,选项B、C、D不符合题意。‎ ‎【5题详解】‎ 图中①表示东亚地区、②表示南亚地区、③为欧洲、④表示北美东北部,前两者人口密集的原因主要是自然条件优越和开发历史悠久,后两者人口密集的原因主要是自然条件优越和经济发展水平高,因此四个地区共同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其中气候温暖湿润是最重要的自然条件,选项C符合题意。人口密集区大多以平原为主;东亚和南亚经济欠发达;许多离海较远的内陆地区人口也较密集,因此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开发时间长短。‎ 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三角洲,江心洲是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江河中沉积而成的沙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恒河三角洲 A. 面积狭小,人口和城市较少 B. 地势低洼,洪涝灾害严重 C. 水系较少,河网密度较小 D. 河流含沙量大,易出现洪积扇 ‎7. 恒河三角洲地区的江心洲面积最小的时期是 A. 1月至6月 B. 5月至10月 C. 7月至12月 D. 11月至次年4月 ‎8. 江心洲作为江河中一种特殊的地貌,下列措施符合现代江心洲开发利用方向的是 ‎①以大规模发展钢铁产业为主导方向 ‎②建设环洲湿地公园,发展旅游业 ‎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 ‎④利用土地廉价的优势,建设商品粮基地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6. B 7. B 8. C ‎【解析】‎ 本题组以开恒河三角洲为背景,设置三道试题,涉及三角洲的地理特征、三角洲面积的变化、江心洲的开发方向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地理问题的分析能力。‎ ‎【6题详解】‎ 恒河三角洲因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优越,吸引了大量人口居住,形成了多个城市,因此选项A描述不正确。恒河三角洲地势低洼,恒河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时水位高,很容易在三角洲低洼地形成洪涝,选项B描述正确。恒河三角洲河汊纵横,河网密度大,选项C描述不正确。洪积扇一般出现在河流出山口,因此选项D描述不正确。‎ ‎【7题详解】‎ 河水水位变化直接影响江心洲的面积变化。恒河流域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每年6~9月为雨季,河水雨水补给量大,且高山冰雪融水补给量也较大,此季节径流水位最高,江心洲较低部分被淹,面积最小。故选B。‎ ‎【8题详解】‎ 江心洲是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心洲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河流生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开发,是现代开发理念。在江心洲大规模发展钢铁产业和建设商品粮基地,会破坏生态环境,且易受洪涝灾害,排除①④;建设环洲湿地公园发展旅游业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充分利用了江心洲的空间资源,符合现代开发利用方向,②③正确。故选C。‎ 英国工农业发达,专业化程度高。读英国局部地区农业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9. 造成图中东西部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 B. 季风 C. 洋流 D. 高气压 ‎10. 对英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小的自然灾害是 A. 低温冻害 B. 大风天气 C. 暴雪天气 D. 旱涝灾害 ‎11. 导致英国东西方向农业类型差异的自然因素是 A. 天气和降水 B. 气压带和风带 C. 农业经营习惯 D. 海陆位置 ‎【答案】9. A 10. D 11. A ‎【解析】‎ 本题组以英国农业分布为背景,设置三道试题,涉及影响降水因素、自然灾害、农业区位、区域特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对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9题详解】‎ 根据英国的地理位置可以判断,终年盛行西风,温暖湿润的西风给英国带来丰富的降水,由于英国中部多山地,西部为西风的迎风坡,东部为背风坡,降水量西部比东部多,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 ‎【10题详解】‎ 由于英国纬度较高,受到温带气旋和强冷锋天气侵袭的可能性较大,从而引发低温冻害、大风天气和暴雪天气等天气灾害,因此排除选项A、B、C。由于英国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小,因此引发旱涝等气候灾害的可能性较小,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 ‎【11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英国西部以畜牧业为主,东部多种植业。英国西部降水较多,晴天较少,光照较弱,不适合粮食作物成熟,适合牧草生长,因此以畜牧业为主。东部为西风背风坡,降水较少,晴天多,光照充足,夏季热量条件较好,适合小麦种植,形成种植业区,选项A符合题意。东西部均位于西风带,受西风影响,选项B不符合题意。农业经营习惯不属于自然因素,选项C不符合题意。由英国陆地面积小,东西部均临近海洋,因此选项D不符合题意。‎ 区域是人们在地理钚境差异性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和面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下列区域具有明确界线的是 A. 温带落叶阔林带 B. 渭河平原 C. 湿润区 D. 上海市 ‎13. 我国四大经济地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落后于东部地区,有自然因素,也有人文因素,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是 A. 地形、土壤 B. 气候、水文 C. 地形、气候 D. 土壤、水文 ‎【答案】12. D 13. C ‎【解析】‎ 本题组从区域界线、区域差异角度设置两道试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区域特征的了解程度。‎ ‎【12题详解】‎ 区域有明确界线的一般是行政区划,D正确,自然区边界地区的自然要素特征变化往往具有过渡性,一般不会出现突变,因此自然区边界往往是不明确的。故选D。‎ ‎【13题详解】‎ 我国西部地区多山地高原,地势起伏大,许多地区降水较少,导致种植业等产业的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对外联系不便,从而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东部地区多平原、丘陵,气候湿润,发展多种产业的自然条件优越,对内对外联系便利,从而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导致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区的自然因素是地形和气候,C正确。选项中的土壤、水文差异,是在地形和气候差异背景下产生的,不是主要因素。故选C。‎ 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甲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 草地退化 B. 次生盐渍化 C. 水土流失 D. 围湖造田 ‎15. 针对甲处突出的生态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 A. 合理放牧 B. 退耕还湿 C. 禁止樵采 D. 合理用水 ‎16. 监测乙处荒漠化范围变化可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RS B. GIS C. GPS D. 数字地球 ‎【答案】14. B 15. D 16. A ‎【解析】‎ 本题组以我国河套地区以背景,设置三道试题,涉及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区域特征、地理信息技术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4题详解】‎ 甲地为宁夏平原,因贺兰山对风沙的阻挡、黄河水源滋润等原因,草原退化不是当地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排除选项A。宁夏平原降水少、夏半年蒸发强,地势平坦,大水漫灌使地下水位偏高,容易出现次生盐渍化,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平原地形,径流流速较慢,水土流失不严重,排除选项C。当地大型湖泊较少,围湖造田现象不是当地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排除D选项。‎ ‎【15题详解】‎ 从上题判断可知,当地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次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不合理灌溉,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合理放牧、退耕还湿、禁止樵采等措施与次生盐渍化治理关系不大,因此排除选项A、B、C。‎ ‎【16题详解】‎ 荒漠化地区与非荒漠化地区因植被覆盖度不同,反射和发射电磁波不同,可以通过遥感技术(RS)进行监测,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 清代初期,洞庭湖面积约6000km2,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到20世纪末,面积仅剩下2625km2。“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现状的真实写照。下图示意洞庭湖水系变迁。‎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洞庭湖湿地重要的生态价值主要表现在 ‎①提供丰富的农产品 ‎②维持生物多样性 ‎③调蓄洪水,减轻旱灾 ‎④发展水上运输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8. 从清代初期到20世纪末,导致洞庭湖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围湖造田 ②季风降水不稳定 ‎③长江入湖水量骤减 ④入湖泥沙淤积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 ‎19. 下列人类活动方式中有利于改善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的是 A. 上游滥砍滥伐森休 B. 湖区工业排污 C. 冬季开展渔业捕捞 D. 退耕还湖还湿 ‎【答案】17. C 18. B 19. D ‎【解析】‎ 本题组以洞庭湖的面积变化为背景,设置三道试题,涉及湿地的价值、湿地面积变化的原因、湿地的治理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对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17题详解】‎ 题中各选项均为洞庭湖的重要价值,但题目要求指出洞庭湖的“生态价值”,选项①④属于洞庭湖的经济价值,选项②③属于生态价值,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 ‎【18题详解】‎ 导致洞庭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长江和洞庭湖各支流带来大量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通过围湖造田占用,①④正确,选项B符合题意。季风降水不稳定只会导致湖面发生周期性地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长江入湖水量骤减不符合实际状况,因此选项②③不符合题意。故选B。‎ ‎19题详解】‎ 上游破坏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加重,入湖泥沙增多,淤积加重,洞庭湖面积萎缩,排除选项A。湖区工业排污,影响湖水水质,破坏生态,排除选项B。冬季开展渔业捕捞,破坏湖泊生物多样性,排除选项C。退耕还湖还湿,增加湖泊面积,改善湿地生态环境,选项D符合题意。‎ 红水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是我国水电开发、防洪及航运规划中的重要河流。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批准红水河梯级开发方案,在红水河全河段建设了10个梯级水电站。‎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 红水河水力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①降水丰富,水量大 ‎ ‎②平行水系,支流多 ‎③地势落差大 ‎④流经高原,河流长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21. 红水河流域水电梯级开发 A. 形成了不同的库区,库区两岸冲刷力会明显增强 B. 将成为沟通川、桂、粤三省通江达海黄金水道 C. 可减轻长江三角洲的洪水灾害 D. 为优化华南地区电力结构起到重要作用 ‎22. 除水电之外,红水河流域可综合开发 A. 钢铁工业 B. 有色金属冶炼 C. 蔗糖加工 D. 甜菜种植 ‎【答案】20. A 21. D 22. B ‎【解析】‎ 本题组以红水河梯级开发为背景,设置三道试题,涉及影响水能资源的因素、梯级开发的意义、工业区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相关区域特征的了解程度。‎ ‎【20题详解】‎ 影响水能资源丰富程度的主要因素是落差和水量。从图中可以看出,红水河段落差大,根据区域特征判断,红水河上游降水丰富,流域面积较大,水量丰富,因此选项①③符合题意。平行水系不符合红水河的水系特征,河流长与水力资源丰富没有直接关系,因此选项②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21题详解】‎ 库区形成相对平稳的水面,相对于建库前,流速减慢,冲刷力减弱,排除选项A。红水河及上游没有流经四川,因此排除选项B。红水河属珠江水系,与长江三角洲没有关联,排除选项C。红水河的水电通过西电东送工程输往华南地区,增加华南地区电力中清洁能源的比重,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 ‎【22题详解】‎ 红水河流域的水电开发,有利于动力指向型的产业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属于动力指向型工业,当地除了电力资源丰富外,有色金属矿也非常丰富,可以综合开发有色金属冶炼产业,选项B 符合题意。当地发展钢铁工业的区位优势不明显;红水河流域多高山峡谷,不适宜大规模发展甘蔗种植;当地气候湿热,不适宜种植甜菜(喜温凉),因此排除选项A、C、D。‎ 因为矿产资源富集,陕西省榆林市有着“中国的科威特”之美誉。截至目前,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两区六园”格局基本形成,榆林已建成超亿吨煤炭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装置、国内最大的甲醇生产基地,正在逐步形成国内最大的火电基地。目前,榆林市正着力转变能源发展方式,打造国家高端能源化工基地。‎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榆林市打力打造闻家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的主要优势条件有 ‎ ‎①资源丰富 ②水源充足 ‎③基础设施较完善 ④科技发达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24. 榆林市发展重化工业对当地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 改变地表形态,加剧水土流失 B. 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 C. 水资源利用率提高,缓解水源不足 D.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解决大气污染 ‎25. 榆林市在打造国家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的过程中应 A. 加大资源开采规模,提高总产量 B. 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 C. 扩大能源进口渠道,防止资源枯竭 D.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中小化工企业 ‎【答案】23. C 24. A 25. B ‎【解析】‎ 本题组以陕西榆林能源基地建设为背景,设置三道试题,涉及工业区位、工业与环境、产业发展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23题详解】‎ 从图可以看出,榆林市煤炭、天然气、岩盐等资源丰富,铁路、输气管道等基础设施较完善,选项①③符合题意。榆林地区处于我国季风区向非季风区过渡地带,降水较少,水源不充足;榆林处于我国西部地区,不具有科技发达的特征,因此选项②④不符合题意。故选C。‎ ‎【24题详解】‎ 重化工业的原料是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采掘过程中,可能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选项A符合题意。重化工业属重污染产业,对当地环境可能会造成巨大压力,因此选项B不符合题意。重化工业需水量大,可能造成水资源更加紧张,选项C不符合题意。重化工业主要使用矿物燃料,可能增加大气污染,排除选项D。故选A。‎ ‎【25题详解】‎ 榆林打造国家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应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不符合资源节约原则;选项C与榆林打造国家高端能源基地联系不大;中小化工企业往往环保投入压力大,发展中小化工企业,可能增加环境压力,不符合环境保护原则,因此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制造,这张年轻的面孔正在失去魅力,在新—轮产业升级中“哭泣曲线”已逐渐逼近。跨国企业从欧洲到美国、日本、中国台湾、中国内地,现在这些跨国企业却选择去东南亚,去非洲。下图为哭泣曲线图。‎ ‎(1)根据图文材料说出产业转移的原因。‎ ‎(2)根据图文材料推断最容易选择去东南亚的产业类型,并说明东南亚发展该类产业的有利条件。‎ ‎(3)简述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答案】(1)能源价格上升;税赋增加;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提高。‎ ‎(2)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劳动密集型);有利条件: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众多,劳动力价格低廉;土地价格和房租较低;各国出台优惠的政策。‎ ‎(3)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产业发展的“哭泣曲线”为背景,设置三道小题,涉及产业转移、工业区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详解】第(1)题,对图中哭泣曲线的前半部分进行描述即可。‎ 第(2)题,相对中国大陆,东南亚最突出的优势是工资成本较低、土地成本较低,由此推断转移的产业属于廉价劳动力指向型。东南亚发展该类产业的有利条件除了上述优势外,政策优惠也是重要的有利条件。‎ 第(3)题,产业转移对移出地区来说,有利于产业升级,对移入地区来说,有利于工业化推进,提高第二产业比重,因此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移出和移入地各自负责不同层次的产业,有利于产业分工和合作;产业移出地会减轻环境压力,移入地会增加环境压力,从而改变区域地理环境;产业移出地短期内会减少就业机会,移入地会增加就业机会,从而改变劳动就业的空间分布。‎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樱桃喜光、喜温、喜湿、喜肥,适合在年平均气温为10〜12℃,年降水量600〜700mm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櫻桃根系分布浅,以土质疏松、土层深厚的沙壤土为佳。山东烟台是中国最好的樱桃产地,烟台櫻桃素有“北方春果第一枝”的美誉,烟台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山丘起伏和緩,樱桃生于山南向阳坡或沟边3近年来,烟台樱桃产地充分利用互联网+现代物流等新平台,建立网上店铺,并与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努力拓宽销售渠道,成功探索出了樱桃市场营销的新路子。‎ ‎(1)与南方产地相比,简述烟台有利于樱桃生长的气候条件。‎ ‎(2)说明山南向阳坡处或沟边有利于樱桃种植的原因。‎ ‎(3)请为烟台市樱桃产业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烟台冬季气温较低,有利于减少病虫害;春季降水少,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较大;春季气温适中。‎ ‎(2)山南向阳坡光热充足,且可减轻寒冷北风的侵袭;山坡阳处或沟边土层深厚且疏松,有利于樱桃扎根;沟边水分条件好,土壤肥沃。‎ ‎(3)加强樱桃种植的科研投入;培育生产销售一条龙的樱桃加工企业;发展樱桃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拓展旅游、优化市场,实现经济多元化。‎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山东烟台樱桃生产为背景,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农业区位、产业发展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题,影响种植业的气候条件主要从光、热、水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山东烟台(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进行梳理和描述即可。‎ 第(2)题,影响种植业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和土壤、水源等,题中的“向阳坡和沟边”与这些自然因素联系起来即可得出答案。‎ 第(3)题,产业发展建议一般从提高产品知名度、提高产品竞争力、高产业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梳理。‎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本土东部为阿巴拉契亚山脉和大西洋沿岸低地,科迪勒拉山系纵贯北羑洲西部,在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和西部的落基山之间为中央大平原。下图为北美部分地区7月等温线(单位:℃)分布图及从甲地到乙地的降水量与蒸支量关系示意图。‎ ‎(1)分析7月图中M地和N地气温差异的原因。‎ ‎(2)根据甲、乙两地降水与蒸发的关系,比较甲、乙两地的气候特征。‎ ‎(3)描述从甲地到乙地降水的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答案】(1)M地位于河流源头,海拔较高,气温较低;N地位于河流中游,海拔较低.气温较高。‎ ‎(2)甲地年降水量远大于乙地,而乙地年蒸发量略高于甲地;甲地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乙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因此甲地气候较湿润,乙地气候较干旱。‎ ‎(3)规律:从甲地到乙地降水逐渐减少。‎ 成因:西部高大山系阻挡了太平洋水汽深入,东部是低缓山地,对大西洋水汽阻挡作用较小,故从甲地至乙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从甲地到乙地由于距大西洋逐渐变远,海洋水汽减少,导致降水逐渐减少。‎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美国本土自然要素分布情况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气温差异的原因、气候特征的比较,降水分布变化规律及成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地理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第(1)题,从等温线分布状况判断,N地气温高于24℃,M地等温线闭合,形成低温或高温中心,由于M位于河流源头,地势较高,应该属于低温中心(低于20℃),两者气温差异的原因也由此得出。‎ 第(2)题,从图中可以读出,甲降水较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乙地降水较少,蒸发较强,蒸发量大于蒸发量,然后进行结论性归纳:甲地湿润,乙地干旱。‎ 第(3)题,降水变化规律直接描述图中曲线变化特征即可,成因可以从影响降水的因素结合当地地理特征进行梳理即可。‎ ‎【点睛】影响气温的自然因素:纬度和季节、大气环流和风向、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地面性质和洋流。影响降水的自然因素: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地面性质和洋流。‎ ‎29.【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城台儿庄地处鲁苏交界,为山东南大门。1938年春,古城化为废墟;2008年台儿庄古城重建。目前融汇入大建筑风格为一体、汇集72座庙宇于一城,保留有53处战争遗迹,拥有18个汪塘和15km的水街水巷,可以舟楫摇曳、遍游全城。台儿庄是古运河畔唯一一座南北交融、中西合壁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首座二战纪念城市,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等。‎ 简述台儿庄古城旅游业开发的有利条件及古城开发的社会意义。‎ ‎【答案】有利条件: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非凡性突出;旅游资源地域集群状况好;交通便利;临近经济发达地区,旅游消费市场广阔;基础设施完善,接待能力强。(注:答对其中三点,则可满分,)社会意义:有利于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其他合理亦可)‎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旅游开发的条件和意义。‎ ‎【详解】旅游业开发的有利条件可从旅游资源种类、价值、集群状况及交通、市场和接待能力说明。社会意义包括文化、教育意义等。‎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