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地理新导学大一轮讲义:必修③第四章第33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地理新导学大一轮讲义:必修③第四章第33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学案

第33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考纲呈现]‎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考纲解读]‎ ‎1.分析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及特点。(难点)‎ ‎2.掌握区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重点)‎ ‎3.理解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思维导图]‎ 考点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条件和进程 ‎1.工业化及衡量指标 ‎(1)工业化:通常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由农业占主导地位转变成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2)衡量工业化的结构性指标:①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5%以下;②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③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0%。‎ ‎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二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如下图所示:‎ ‎3.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1)特定的国际环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2)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对外开放的前沿,有许多优惠政策。‎ ‎(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密的血缘关系。‎ ‎4.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5.我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几种模式 考向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2017·江苏地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7年4月1日国家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距北京100多千米),它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材料二 图1为深圳、浦东和雄安区位示意图。‎ 材料三 图2为我国1980年三次产业构成图。‎ ‎(1)改革开放后,1980年国家首先选择深圳建立经济特区。简述我国当时的产业状况及深圳经济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 ‎(2)为积极参与全球分工,1992年国家选择浦东设立新区,旨在将浦东新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核心区。与深圳特区相比,浦东新区的区位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相比深圳、浦东的区位,分析雄安新区的空间位置特征及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 ‎(4)雄安新区的设立与深圳、浦东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的地理科学重要思想是________。‎ 答案 (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 邻近香港。‎ ‎(2)滨江临海;水陆空交通发达;依托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大 ‎(3)离北京、港口有一定距离。 快速交通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 ‎(4)因地制宜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三可知当时我国产业状况,邻近香港是深圳经济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第(2)题,与深圳特区相比,位于长三角地区上海市的浦东新区滨江临海,地理位置优越,水陆空交通发达,依托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市,经济腹地广。第(3)题,由图可看出雄安新区的位置特征,快速交通的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改善了雄安新区的基础设施。第(4)题,雄安新区的设立与深圳、浦东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地理科学的因地制宜重要思想。‎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下图为“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回答2~3题。‎ ‎2.2000年到2012年,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 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力 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崇明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  )‎ A.休闲旅游业 B.高端金融业 C.农贸批发业 D.房地产业 答案 2.A 3.A 解析 第2题,图中信息显示当地在2000~2012年间,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说明在此期间当地第二产业发展快,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三产业比重变化不大,但当地经济总量变大,故此期间第三产业产值不断增加。因此A正确。第3题,崇明县位于长三角地区,区域内经济发达,居民消费水平高。崇明县独特的自然环境适宜发展休闲旅游。A正确。‎ 考点二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问题产生的原因 ‎(1)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2)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2.问题与对策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考向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2018·全国文综Ⅲ)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下图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据此完成1~2题。‎ ‎1.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 A.从事商业活动 B.留守子女上学 C.兼顾务工务农 D.扩大种田规模 ‎2.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该国家级贫困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①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 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③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 ④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D对:加工企业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由图可知,中心集镇周围乡村较多,结合材料可知,该县农民以务农为主,为兼顾农活,农民一般选择在距离较近的工厂打工,因此中心集镇更易招募周边劳动力。A错:县城为区域的中心,其基础设施更完善。B错:在山区的县城一般是一个县中人口最集中的区域,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加工出来的产品,应该在县城的销售量会更大。C错:县城是区域经济中心,资金比中心集镇更充裕。第2题,C对:兼顾务工务农的农民,农忙时节在农村忙碌,农闲时节可能到中心集镇打工,因此“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对他们而言最适合。A错: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一般会定居在商业活动频繁的中心集镇或县城,而不在农村居住。B错:留守子女指长期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这些孩子上学时一般固定在学校及附近小范围区域,不可能在农村和中心集镇之间频繁移动。D错:扩大种田规模的农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更适宜在农村定居。‎ ‎3.(2018·南京模拟)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但也产生了各种问题。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面临困境,许多外资企业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试从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 ‎(3)据图分析,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在工业结构和城市职能方面,存在哪些阻碍区域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为此应采取什么措施?‎ 答案 (1)问题:大气污染(或酸雨)、水污染等。原因: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工业生产活动);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农业生产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2)珠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的变化:政策优势明显下降;环境污染严重;南岭的阻隔,使其腹地范围小。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位优势:浦东新区的开发,吸引了大量投资;有产业基础、科技与人才优势;经济腹地广阔,水陆交通发达。‎ ‎(3)问题:结构趋同,功能不清,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 措施:各城市加强分工与合作,发展石化、钢铁、造船等原材料加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构建以香港、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4.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这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2010年常住人口约138.9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占82.6%。据2009年统计,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为16.31万人,比1999年减少了约25%。‎ 材料二 2009年以来,乐清市实现了电话、有线电视家家通;自来水受益村数达到858个,比重为94%;垃圾集中处理村数达811个,比重为89%;村级全民健身苑达715个,篮球场506个。“十一五”期间,该市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享受率达到100%。‎ ‎(1)归纳乐清市城市化过程中劳动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 ‎(2)在城市化进程中,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方式起到了显著作用。分析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 (1)从劳动人口结构变化看: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2009年比1999年减少了约四分之一,表明农业劳动人口数量急剧下降。从产业结构变化看:与1978年相比,2010年乐清市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显著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均明显上升。‎ ‎(2)建设现代化生活、文化娱乐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强环境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民享受与城市人口一样的教育和养老服务,又保持乡村的特色生活方式。(任答三点即可)‎ 规模扩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