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通用版第24讲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通用版第24讲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学案

第24讲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讲案 ‎ ‎ ‎【考纲细化考题预测】——考纲解读细化面向高考 一、高考考点统计分析 考试内容 核心知识点 全国卷(2013-2018)考题统计 题型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2013课标Ⅰ,2题,4分 选择题 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 ‎2015课标Ⅰ,37(2),(3)题,16分 ‎2014课标Ⅰ,4~5题,8分 ‎2015课标Ⅰ,4~5题,8分 综合题 选择题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014课标Ⅰ,6题,4分 选择题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 ‎2018课标Ⅰ,9题,4分 ‎2017课标Ⅱ,36题,22分 ‎2015课标Ⅱ,36题,22分 综合题 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 ‎-‎ 二、考纲细化高考预测 考纲 考纲细化 考题预测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1.交通线的区位选择、评价及其特点。 ‎ ‎2.以重点交通工程建设为背景材料,或以区域图、数据统计图、坐标图等为切入点,考查影响交通运输的主要区位因素,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利用聚落形态变化图考查交通布局的变化。 ‎ ‎2.通过交通变化考查商业中心布局及变化。 ‎ ‎3.以区域图切入,通过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分析或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的区位分析,综合考查某区域内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及成因。‎ ‎【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知识纵横联系融汇贯通 ‎【直击真题剖析高考】——感受真题体会命题方向 ‎ (2018·北京卷)2018年4月,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段开始铺轨。读图1,回答第1-3题。‎ ‎1.与成都相比,拉萨 A.日出早白昼长 B.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C.海拔高,日照强 D.大气逆辐射强 ‎2.图示区域 A.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 B.河流的流向自西向东 C.自然景观为高寒荒漠 D.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 ‎3.川藏铁路开通后,能够 ‎①缓解青藏铁路运输压力 ②改善西藏物资供应 ‎③消除区域内灾害的影响 ④促进地域文化交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C 2.D 3.B ‎【解析】‎ 精准分析:‎ ‎3.据图可知,川藏铁路开通后,增加了进藏通道,可以缓解青藏铁路运输压力,改善西藏物质供应,促进西藏和区外的文化交流和联系,①②④正确;但不能够消除区域内灾害的影响,②错误。故选B。‎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和西南交通建设的意义。‎ ‎【试题点评】‎ 易错提醒: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多晴天,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我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川藏铁路的修建可加强区域对外联系和交流,对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有重要意义。‎ ‎(2018·北京卷)随着汽车等工业产品的废弃量增加,主要利用废钢冶炼的电炉炼钢技术日渐普及。图5示意国外某流域的钢铁厂分布,读图,回答第8题。‎ ‎8.甲、乙两类钢铁厂在区位选择上均靠近 ‎①铁矿 ②大城市 ③交通线路 ④钢铁消费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 精准分析:‎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工业的区位选择。‎ ‎【试题点评】‎ 易错提醒:该题注意图例的中大城市和城镇的区别,以免混淆出错。‎ ‎(2018·海南卷)2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图7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答案】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3分)‎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4分)(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3分)‎ ‎【解析】‎ 精准分析:‎ 解题时需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范围,也是提示性信息---“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结合图例可判断交通线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因此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形对交通选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量的大小以及水文、地质灾害等,结合材料可知,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着河流南侧的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地势高于河流,既避免洪水威胁,又减少地质灾害威胁。‎ 考点定位: 本题以某区域的交通和城镇分布图为背景,要求考生从地图中获取关键信息,结合地形对交通线路和聚落的影响等地理知识概括、分析地理问题,考查考生的地理问题诊断能力。‎ ‎【试题点评】‎ 思路点拨: 设问点落脚放在“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考生需重点关注地图中的等高线、河流、城镇等能够说明地形特征的信息。‎ ‎ (2017•海南卷)2000年7月,连接丹麦哥本哈根和瑞典马尔默的厄勒海峡跨海工程竣工通车。该工程全长16千米,采用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组合的方案(如下图)。据此完成15~17题。‎ ‎15.推测工程西段采用海底隧道方案的主要目的是 ‎ ‎ A.降低建设成本 B.保护海洋生物 C.避免破坏景观 D.利于海空交通 ‎16.桥隧结合处未利用萨尔特岛,而是新建人工岛,有利于 ‎ ‎ A.提高通行速度 B.降低施工难度 ‎ ‎ C.保持水流畅通 D.保护萨尔特岛生物 ‎ ‎17.区域差异为区域合作提供了条件,利于厄勒海峡两岸区域经济合作的条件是 ‎ ‎ A.产业结构的差异 B.语言文化的差异 ‎ ‎ C.社会福利的差异 D.交通规则的差异 ‎ ‎【答案】15.D 16.D 17.A ‎【解析】‎ 考点:交通运输方式和区域经济发展。‎ ‎【点睛】厄勒海峡大桥,也称欧尔松大桥,连接哥本哈根和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哥本哈根市与瑞典的马尔默隔厄勒海峡相望,是20世纪较繁忙的水道之一。这一海上走廊的建成将欧洲大陆的中部和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连成一体,从而把整个欧洲连接起来。‎ ‎(2017•新课标Ⅱ卷)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白令海峡(下图)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 米,海峡两侧为山地。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 ‎(1)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8分)‎ ‎(2)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并说明理由。(4分)‎ ‎(3)有人提议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但由于建桥成本高等原因,未获支持。分析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10分)‎ ‎【答案】‎ ‎(1)白昼短(或近极夜),极为寒冷,(受低压控制)多暴雪,(海峡狭管效应)风速快。‎ ‎(2)夏季(暖季)。(当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陆地相连,夏季(暖季)较温和,利于通过。‎ ‎(3)(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对桥梁防震要求高;海冰影响强,对桥梁结构要求高;大桥长度(跨度)大,施工难度大;(建筑材料等)运输距离长,基础设施差,运输费用高:气候极端,施工条件差,施工期短,对材料性能要求高,人工费用高。‎ ‎【解析】‎ 考点:区域自然特点及影响跨海大桥修建的因素 ‎【点睛】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认为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不相连,只有寒冷时结冰,才能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从而误判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要善于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而不能从自己的主观印象出发。材料中提示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该地纬度高,气温低,夏季该地气温较高,白昼时间长,有利于通行。‎ ‎(2017•江苏卷)“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图6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A.2000年 B.2005年 C.2007年 D.2011年 ‎12.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 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 ‎【答案】11.D 12.B ‎【解析】‎ 考点:城市交通运输方式。‎ ‎【点睛】绿色出行就是采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出行方式,既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又益于健康、兼顾效率的出行方式。多乘坐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合作乘车、环保驾车,或者步行、骑自行车出行等,只要是能降低自己出行中的能耗和污染,就是绿色出行、低碳出行。‎ ‎(2017•江苏卷)图9为“上海港口迁移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港口区位迁移形成的拓建模式是 A.门户港→支流港→深海港→干流港 B.深海港→门户港→干流港→支流港 C.干流港→门户港→支流港→深海港 D.支流港→干流港→门户港→深海港 ‎18.洋山港建设对上海发展最重要的意义是 A.促进城市内部功能的变迁 B.加速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 C.提升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D.推动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答案】17.D 18.C ‎【解析】‎ 考点: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和变化。‎ ‎【点睛】洋山港区,位于浙江省嵊泗县境内。由大洋山港口区和小洋山港口区组成。可供开发的深水岸线4900米,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深水港区。‎ ‎(2017•天津卷)14.(15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图13所示信息,说明京、津两城市间铁路线较密集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请回答两项。(6分)‎ ‎2016年唐山至承德的铁路正式开通,使京津冀地区的铁路网进一步完善。‎ ‎(2)唐山至承德之间铁路修建的工程难度较大。据图13所示信息说明原因。(3分)‎ ‎(3)京津冀地区铁路网的完善,提升了承德市的旅游服务功能,对承德市社会经济发展有何促进作用?请回答两项。(6分)‎ ‎【答案】‎ ‎(1)京、津两城市是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过境和中转的客、货列车多);京、津两城市经济发达,人口多,客、货运量大(交通需求量大;交通需求的多样化);京、津两城市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先进。‎ ‎(2)穿越山地(地表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 ‎(3)增加收入;扩大就业;完善基础设施;保护旅游资源。‎ ‎【解析】‎ ‎(3)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从题干中可知,京津冀地区铁路网的完善,提升了承德市的旅游服务功能,承德旅游资源丰富,通过旅游服务功能的提升,能够带动该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进而能够扩大区域的就业、促进基础设施的完善,增加经济收入,而且旅游业的发展也能够提高人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从而减少旅游资源的破坏。‎ 考点:影响交通密度的因素、影响交通建设的主要因素、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点睛】本题以京津冀地区铁路分布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影响交通分布的因素、影响交通建设的因素、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第(1)题,要求从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交通密度大的原因,主要从需求量和建设条件来分析,同时注意对图中有效信息的提取;第(2)题,注意要结合图示信息进行分析;第(3)题,注意审题,该题主要是考查的是区域在交通完善后,旅游服务功能提升后,进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的前提是旅游服务功能的提升;不要盲目地从交通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方面作答。‎ ‎(2016•天津卷)12.(18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汉唐时期的北方“丝绸之路”主要经过水草丰美的欧亚草原,沿线有许多古文明中心,是东、西方物资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后来逐渐衰落。‎ ‎(1)从地理环境变化的角度,说明北方古“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6分)‎ ‎(2)由高速铁路和公路运输、管道运输、海上运输、航空运输、光缆信息传输等组成的新“丝绸之路”,体现出地域联系方式的哪些发展趋势?(6分)‎ ‎【答案】‎ ‎(1)自然环境的恶化;沿线古文明中心的衰落。‎ ‎(2)网络化;综合化(立体化;多样化);高速化;专业化;大型化(规模化)(答出3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2)根据题干所提供的地域联系方式看,类型在多样化,空间分布在立体化,有信息传输、高速公路等发展。回答问题时,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即可。‎ 考点:区域地理环境变化,地理联系方式。‎ ‎【名师点睛】该题热点问题“丝绸之路”为背景材料,考查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自然环境变化、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和城市发展。试题难度不大。‎ ‎(2016•北京卷)36.(36分)读图12,回答下列问题 ‎12图 ‎(3)分析甲高速公路施工难度大的原因,概述该公路对大别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0分)‎ ‎【答案】‎ ‎(3)经过山地、河流,需要修建隧道、桥梁。扩大对外联系;缩短距离,节约时间;带动相关产业;增加就业。‎ ‎【解析】‎ 考点:交通运输发展条件及意义。‎ ‎(2016•北京卷)41.(26分)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2016年4月至6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法国作家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对马赛进行了刻画。图13为马赛的地理位置及港区旧貌。马赛三面被石灰岩山丘环抱,气候宜人,拥有法国最大的海港。读图,回答第(1)题。‎ 图13‎ ‎(1)简述马赛成为法国天然良港的条件。(10分)‎ ‎【答案】‎ ‎(1)位于地中海沿岸;为基岩海岸,港阔水深;海湾风浪小,潮差小;靠近罗讷河河口;腹地广阔。‎ ‎【解析】‎ 考点:港口形成条件分析。‎ ‎【名师点睛】从题干中读取“三面被石灰岩山丘环抱,气候宜人”的信息;从图中读取地理位置、河流入海口附近及海湾分布等信息,结合港口形成条件的地理原理知识,全面回答阐述即可。‎ ‎(2016•江苏卷)2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 分)‎ 材料一 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苏北振兴步伐,2016 年5 月,江苏省出台了《关于加快苏北振兴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若干政策意见》。‎ 材料二 随着江苏省沿海高铁(①)、连淮扬镇高铁(②)、徐宿淮盐高铁(③) 等开工建设,各省辖市将全面进入高铁时代。图17 为江苏已有铁路与规划在建铁路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1)与规划建成后的铁路网相比,江苏省现有铁路网存在的明显不足是 、 ,这种不足对江苏省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4 分)‎ ‎(2)规划在建铁路中部分路段沿京杭大运河延伸的有 (填序号)。淮安-盐城段和淮安-扬州段高铁工程建设需要克服的有 、 。(3 分)‎ ‎(3)规划在建的高速铁路网建成之后,淮安交通区位和经济区位发生的变化分别是 、 。(2 分)‎ ‎(4)新的铁路网对苏北振兴有哪些积极意义? 。(4 分)‎ ‎【答案】‎ ‎(1)部分铁路标准低 布局不合理 制约江苏经济的协调和均衡发展 ‎ ‎(2)② 地势低洼 河网密布 路基地质条件较差 ‎ ‎(3)多条铁路交汇,将成为江苏中部新的交通枢纽 密切了与长三角经济区的联系 ‎ ‎(4)促进苏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提高苏北产业发展水平 促进苏北与苏中、苏南生产要素的交流 促进南北产业转移 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解析】‎ 试题分析:‎ ‎ 注意读图,从图中的信息分析。铁路线影响要结合当地情况进行回答。‎ ‎(3)从图中可以看出有多条铁路在淮安交汇,将成为江苏中部新的交通枢纽,交通条件改善,密切了与长三角经济区的联系。 ‎ ‎(4) 新的铁路网对苏北振兴有哪些积极意义主要是交通改善,有利于人员的流动,文化的交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有利于经济联系。‎ 考点:交通运输 ‎【名师点睛】回答交通运输意义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回答。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加快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商业繁荣和对外开放,有利于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和相互交流,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促进科技创新和进步,政治保持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促进区域繁荣。但是,要注意不能不分清楚,随意回答,比如,没有通过少数民族地区时就不要回答加强民族团结。回答影响线路建设的因素时,首先要考虑经济因素,在特别地区要具有分析,比如青藏铁路主要考虑有利于民族团结;自然方面要主要考虑地势起伏大小,地质条件(如喀斯特地貌发育、泥石流、滑坡等),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度。生态环境问题:森林遭破坏,水土流失,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受到影响。‎ ‎(2015•新课标I卷)甘德国际机场(图2)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如今,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 导致甘德国际机场成为世界上最繁忙机场的主要因素是( )‎ A. 位置 B. 经济 C. 地形 D. 人口 ‎5. 甘德国际机场失去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B. 横跨北大西洋航班减少 C. 飞机飞行成本降低 D. 飞机制造技术进步 ‎6. 一架从甘德机场起飞的飞机以65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行,1小时候后该飞机的纬度位置可能为( )‎ A. 66.5°N B. 60°N C. 53°N D. 40°N ‎【答案】4、A 5、D 6、C ‎ ‎6、该机场位于50°‎ N附近,假设该飞机沿经线飞行,在1小时内飞过650千米,约6个纬度。因此该飞机所在纬度最高约为56°N,最低约为44°N。故C正确。‎ 考点:航空运输、距离计算。‎ ‎【名师点睛】本组试题取材现实生活,以甘德国际机场位置图为载体,以航空运输发展为背景,考查交通运输行业的变化对某地地理位置重要性的影响,及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的主干知识。试题强调考查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注意对材料中的关键词“补充燃料”的理解,即加油。‎ ‎(2015•重庆卷)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4.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5.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答案】4.B 5.A ‎【解析】‎ ‎【名师点睛】该组题目以地理图表为切入点,将城市化率计算、城市化的表现、城市化的动力等问题联系起来,重点考查教材中城市化这一主干知识。采用常见的地理坐标图展示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城市化过程中地铁开始运营的时间等地理信息,注重学生读图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体现地理学科多图表、重能力的特点和要求。‎ ‎(2015•安徽卷)34.(22分)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福建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1982年的117.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554.69亿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1)简述福建省交通运输网的变化特点。(10分)‎ ‎(2)说明交通条件改善对福建省城市化的促进作用。(12分)‎ ‎【答案】‎ ‎(1)交通运输线路里程增加,站点增多,密度增大;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沿海地区及其与中西部之间的交通线明显增多,交通布局更加合理;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为主的省级综合运输网。‎ ‎(2)加强了区域内外联系;促进了经济发展 ,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等级提升,布局合理,沿海地区城市密集,城市等级体系更加完善。‎ ‎【解析】‎ 考点:考查交通变化特点的描述以及交通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名师点睛】该题以 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考查福建省交通发展和交通对福建城市化的影响,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运用表达能力。第(1)问,回答福建省交通运输网的变化特点,注意审题,交通变化特点和交通运输网变化特点的区别,这样就保证回答要点到位;第(2)问,难度不大,这是学生比较熟悉提问方式,交通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主要从城市人口数量和比重的变化,城市规模和城市等级的变化来分析回答。‎ ‎(2014·海南卷)近年来,全球变暖使北极(海洋运输)航线的开通成为可能。图4示意计划中的北极航线(包括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据此完成9~11题。‎ ‎9、东北航线、西北航线汇合处N临近 A、北冰洋和大西洋的分界线 B、欧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 C、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 D、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 ‎10、若北极航线开通,该航线 A、可全年航行 B、单位距离能源消耗较少 ‎ C、不宜使用罗盘导航 D、航行的船舶维护费用较低 ‎11、若北极航线开通,下列国家间海上航运受益最大的为 A、中国—巴西 B、日本—英国 C、越南—法国 D、美国—印度 ‎【答案】9、D 10、C 11、B ‎【解析】‎ 考点:读图分析能力;白令海峡的地理意义。‎ ‎(2014·新课标I卷)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4-6题。‎ ‎4、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5、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6、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 ‎【答案】4、D 5、B 6、B ‎【解析】‎ ‎6、图示区位于干旱地区,城镇分布在水源较充足的山麓地带的绿洲上,绿洲上农业基础较好,适宜人类生存,B对。干旱区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水源,铁路沿线如果没有水源,也不会有城镇发展兴起,所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地形、河流、沙漠分布对城镇分布有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A、C、D错。‎ 考点:影响城镇分布的主导区位因素,交通线路布局的原则。‎ ‎(2014·广东卷)1、图1为某年许昌与周边部分城市的高速公路日均流量图,根据流量大小分为五个等级。下列城市与许昌之间的高速公路日均流量处于同一等级的是 A、平顶山和新乡 B、焦作和漯河 C、济源和开封 D、郑州和洛阳 ‎【答案】C ‎【解析】‎ 考点:该题考查交通和读图理解分析能力。‎ ‎(2014·浙江卷)中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部,中亚国家与我国之间已形成由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读我国与中亚部分地区略图,完成第3、4题。‎ ‎3.我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大力发展铁路运输,体现其优势的是 ‎①适宜长距离大宗货物运输 ②修建总成本低 ‎③运输快捷,灵活方便 ④受气象灾害影响相对较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某贸易代表团7月从吐鲁番出发沿铁路前往中亚考察,有关沿线的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A、自咸海至阿拉木图呈现草原向荒漠的变化 B、在乌鲁木齐看到坡上有植被、顶部有积雪的山峰 C、锡尔河自上而下到河口水量不断增加 D、从阿拉木图往北走看到山地针叶林分布的海拔高度不断上升 ‎【答案】3、C 4、B ‎【解析】‎ 试题分析:3.铁路运输的优点是运输量大,适宜长距离大宗货物的运输;铁路运输受气象灾害的影响相对较小,故选C。铁路修建铺设铁轨的成本较高,排除②;铁路运输受铁路线路的限制,灵活性差,灵活快捷的运输方式是公路运输,排除③。‎ ‎4.锡尔河的水由于受沿途农业灌溉引水的影响,从上而下水量逐渐减少,排除C;从阿拉木图向北,随着纬度不断升高,热量减少,针叶林分布的海拔高度不断降低,排除D;在乌鲁木齐可以看到天山,天山海拔较高,受西风吹来的大西洋的水汽以及北冰洋南下的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山坡上有植被,山顶部有积雪。故选B。‎ 考点:该题考查世界主要地区和交通运输方式。‎ ‎(2014·江苏卷)图6是我国某城镇发展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位于老城区东南的码头选址考虑因素是 A.码头位于河流凸岸,不易淤积 B.码头位于河流凹岸,不易淤积 C.码头对面有沙洲,利于避风 D.码头受水流冲击小,航行安全 ‎12.随着新城区的建成,区域交通格局改变,待建码头的主要作用是 A.实现各类交通有效衔接 B.减轻城镇人口压力 C.拉动城镇向西迅速扩展 D.完善区域城镇体系 ‎【答案】11.B 12.A 考点:本题考查交通运输布局。‎ ‎(2014·四川卷)下图为高速铁路和甲运输方式两者间客运市场占有率随运距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两种运输方式的市场占有率变化幅度最大在 A.700—‎900km B.600—‎800km C.500—‎700km D.400—‎‎600km ‎4.甲运输方式应该是 A.高速公路 B.普通铁路 C.航空 D.水路 ‎【答案】3、B 4、C 考点: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原则。‎ ‎(2014·大纲卷)36.(3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5示意某国南部沿海地区。该地区河流含沙量大,沿海水浅。18世纪,随着大规模的土地开发,该地区交通运输需求大增,于是开凿了几乎与海岸平行的沿海运河。M河自北向南纵贯该国中部,是该国重要的航道,H港为该国南部沿海最大港口。‎ ‎(1)分析图示地区沿海运河开凿前的水运条件。(12分)‎ ‎(2)分析沿海运河开凿工程量较小的原因。(6分)‎ ‎(3)简述沿海运河航道航运优势。(6分)‎ ‎(4)说明H港发展成为该国南部沿海最大港口的地理条件(12分)‎ ‎【答案】‎ ‎(1)该地区河流大致自北向南入海,陆上缺少东西向(横向)水运通道。(6分)沿海多沼泽,海域水浅,泥沙多,风浪大,不利于航行,不适于建港。(6分)‎ ‎(2)沿岸地区为河流冲积平原,低平,多沼泽(湿地、海湾)。(6分)‎ ‎(3)运河与海湾及多条河流相通,水位相对稳定;避免海浪和海风影响。(6分)‎ ‎(4)(该国南部沿海少港口)H港依托沿海运河,成为南部沿海地区的贸易港口;(4分)M河流域广阔,腹地广,河道航运繁忙;(4分)H港位于M河河口附近,是M河、南部沿海运河航运和海运的枢纽。(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影响运河开凿工程量的因素主要从地形 、地质、地表环境条件、线路长短等方面分析。从题中信息可以解读出沿海运河开凿地区属于平原地区,地面多沼泽,所以工程量较小的原因有沿岸地区为河流冲积平原,低平,多沼泽。‎ ‎(3)航道航运优势主要从水系和水文特征来分析。图中河流众多,为南北向,运河沟通了各个水系,形成水运网,与海湾相通,可以发展河海联运,与海洋比,运河位于陆地,不受风浪影响,水位相对稳定。‎ ‎(4)港口的发展条件,一般从水域条件和陆域条件及腹地来分析。根据H港的位置及环境条件从上述方面来分析。H港依托沿海运河,位于河口,与内陆联系方便,腹地广,成为南部沿海地区的贸易港口, H港位于M河河口附近,是M河、南部沿海运河航运和海运的枢纽。‎ 考点:本题考查交通运输及其影响。‎ ‎【聚焦考点突破核心】——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交通运输方式 ‎【归纳总结】‎ 一、五种交通运输方式 方式 优点 缺点 适合运输的货物 铁路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大宗、笨重、长途运输,如矿石、金属、牲畜等 公路 发展快,应用广,机动灵活,周转快,装卸方便,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贵 短程、量小的货物 水运 历史悠久,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大宗、远程、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如粮食、矿产等 航空 速度快,效率高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急需、贵重、数量不大的物品 管道 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运量大 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等流体状货物 二、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 方式 ‎ 项目  ‎ 水路 ‎ 铁路 ‎ 公路 ‎ 航空 ‎ 管道 ‎ 运量 ‎ 大―→小 ‎ 运量大、损耗小、平稳安全、易管理 ‎ 运速 ‎ 最慢 较快 较慢 最快 运价 ‎ 低―→高 ‎ 灵活性 ‎ 差 ‎ 居中 ‎ 最好 ‎ 好 ‎ 最差 ‎ 连续性 ‎ 最差 ‎ 好 ‎ 居中 ‎ 差 ‎ 最好 ‎ 成本 ‎ 投资少 ‎ 投资大、占地广 ‎ 居中 ‎ 投资大 ‎ 投资大 ‎ ‎【方法技巧】‎ ‎1.如何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时,必须考虑它们的特点。各种运输方式一般可分为客运和货运两个方面。‎ ‎(1)客运:人们旅行大多从所乘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费用、安全性、舒适度等因素考虑,远距离选乘飞机或火车,近距离选乘汽车;为了欣赏沿河两岸的风景或海上的风光,有时也选乘轮船。‎ ‎(2)货运:根据货物的性质、重量、运输距离、时间效益等情况,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要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具体图解如下:‎ ‎2.交通线路的选择 ‎(1)铁路线是考查的重点,尤其要掌握中国的铁路干线及枢纽的分布。‎ ‎(2)合理航海线的确定。‎ 在世界主要的航海线中,要明确从某地到另一地点最短线路应经过的海峡、运河等,其中要重点关注经过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马六甲海峡、好望角等地的航线。‎ ‎【典题突破】‎ ‎(2018·湖北八校模拟)甲、乙两城市间的直线距离为590 km,连接甲、乙两城市的交通线路有三条。图a为甲、乙两城市三条交通线路沿线海拔随距离变化图,图b为影响交通运价的因素及关联图。据此完成1~3题。‎ ‎1.线路M、N、P对应的交通运输方式最可能的是(  )‎ A.公路、高铁、高速公路    B.公路、航空、河运 C.高铁、高速公路、省道 D.航空、高铁、村村通 ‎2.线路M沿线海拔变化最小,距离最短。下列关于线路M所对应的运输方式的说法最恰当的是(  )‎ A.运价最低 B.沿线多桥梁和隧道 C.沿线停靠站点最多 D.终点在乙城外32 km ‎3.结合图b中的四图,下列说法符合Ⅰ、Ⅱ、Ⅲ、Ⅳ特点的是(  )‎ A.看Ⅰ图,运距、重量和运输方式相同,棉花的运价大于铁锭 B.看Ⅱ图,线路P上的运价大于线路M C.看Ⅲ图,重量相同的活鱼和杏仁运价相等 D.看Ⅳ图,其他条件相同,黄金单位重量运费小于铁锭 ‎【答案】1.C 2.B 3.A 考点二、通运输网中线、点布局的区位因素 ‎【归纳总结】‎ 一、交通运输线(铁路、公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及发展变化 区位因素 ‎ 主要影响 ‎ 自然因素 ‎ 地形 ‎ 平原 ‎ 对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 山地 ‎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 ‎ 水文 ‎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 地质 ‎ 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应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 ‎ 气候 ‎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 经济因素 ‎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 社会因素 ‎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 技术因素 ‎ 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并减少其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 发展变化:上述因素均是重要因素,但自然因素的影响已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技术因素始终是保障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必面面俱到,根据题目材料信息和题目题干的提示来确定。‎ 二、交通运输站点的区位因素和选址原则 ‎ 港口 ‎ 汽车站 ‎ 航空港 ‎ 区位因素 ‎ 自然因素 入港航道要有足够的深度和宽度;平原地形对港口平面布置有利,但航道往往容易淤积 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要求地面开阔平坦、位置适宜 ‎ 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影响较大 社会经济技术因素 腹地条件和城市依托影响较大,腹地范围越广、经济越发达,对港口建设越发达,对港口建设越有利,另外还需要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高效率的动作机制 ‎ 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地区最为有利 选址要求 ‎ ‎(1)航行条件:能允许一定规格的船舶,可不分季节、昼夜,安全、迅速地进出港口。入港航道要求短、直、宽、深,且少淤积。还要注意潮差、冰冻、雾日能见度、波浪冲击等因素影响。(2)停泊条件:要求有供船舶安全抛锚、停泊、装卸、倒驳的足够隐蔽水面,要有广阔水域和深水岸线。(3)筑港条件:‎ 城市交通干线两侧,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联系的地点 ‎ 要有对港口的设备、建筑以及港口城市规划进行合理平面布置的可能性;陆域必须有良好的地形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地面与水底土质也很重要。(4)腹地条件:即经济吸引范围。通航河口的海港,江河下游或水网地区的河港,腹地条件最好。‎ 占地广,要求地形平坦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以及飞机起飞有净空保证;坡度适当的地形,以利于排水;良好的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机场建在与城市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于飞机逆风起降;为了保证飞机起降,不应布局在雾日和低云较多的盆地和低地;航空港噪音较大,与城市应有一定的距离,并与快速交通干线连接。‎ ‎【方法技巧】‎ 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原则——“低、高、大、小”‎ ‎(1)成本低——山区地形起伏要小,隧道要少;平原线路要直,桥梁要少。‎ ‎(2)安全性高——山区线路不能太陡,平原线路不宜经过沼泽区。‎ ‎(3)经济效益大——地方性公路应尽量多经过居民点,国道或高速路以直达为主。‎ ‎(4)生态破坏小——平原地区少占农田,不破坏水利设施,山区注意植被的保护。‎ 某地交通运输发展条件的评价思路 评价某地交通运输发展条件一般应从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 ‎1.区位条件 某事物的区位有两层含义:该事物的空间位置和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某地交通建设的区位条件包括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战略区位等方面。‎ ‎2.自然条件 某地交通建设的自然条件可从地质条件、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等方面来分析。(1)地质条件: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区,多断层、地震、滑坡、泥石流频繁发生,交通建设难度大,安全性差,应尽量避开。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地下水的运动等方面来考虑,在背斜和向斜两种地质构造中应选择背斜、避开向斜。(2)地形条件:平原地形对交通线路的限制较小,工程造价较低,选线时要注意少占好地、处理好交通建设和农田水 ‎3.资源条件 丰富的资源对交通运输具有很大的潜在需求。资源的开发需要便利的交通作保证。‎ ‎4.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运输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5.科学技术因素 科技水平比较低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是最主要的;科技水平比较高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因素。‎ ‎【典题突破】‎ ‎(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欧洲各国殖民者纷纷涌来建立毛皮贸易点,这里逐渐形成自由港,这就是纽约的前身。1825年,‎ 伊利运河(连接伊利湖和哈得孙河)竣工对美国东部经济及纽约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下图为纽约港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4.影响纽约早期建城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  )‎ A.矿产 B.水源 C.交通 D.军事 ‎5.推测早期纽约港形成时出口的货物主要是(  )‎ A.毛皮和皮革制品 B.铁矿和煤炭 C.棉花和小麦 D.香料和咖啡 ‎6.伊利运河的开通对于纽约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扩大水源供给渠道 B.拓宽经济腹地范围 C.提高哈得孙河水位 D.加速内陆人口增长 ‎【答案】4.C 5.A 6.B 考点三、交通运输对聚落和商业的影响 ‎【归纳总结】‎ 一、交通运输及其发展变化对城市形态和区位选择的影响 ‎1.在不同的交通运输时代,城市产生的区位有所不同。在靠帆船、马车运输的时代,城市多建在河流、大道的会合处。我国南方的城市大都在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会合处。例如古代邯郸城就是在两条驿道的交点上发展起来的。随着公路、铁路运输的发展,在公路、铁路枢纽以及公路、铁路沿线出现了一批城市。‎ 例如我国在铁路枢纽上兴起的城市有京广线上的石家庄、郑州,京沪线上的蚌埠,陇海线上的宝鸡等;我国湖南省株洲市就是在铁路枢纽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个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 ‎2.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给该地区城市的分布及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例如,随着大运河的开凿、通航和我国南北方贸易活动的日渐频繁,扬州、济宁等运河城市得到充分的发展,扬州还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成为我国商业贸易最繁荣的城市。后来,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等城市发展趋于缓慢,而京沪铁路沿线和沿海城市迅速发展。‎ 聚落空间形态的形成受这一地区地形、河流等自然因素及交通运输条件、城市规划等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制约。而交通运输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影响也越来越深刻,一个城市,一条新的交通干线的建设,城市就会以这一新交通干线为主要发展轴向外扩展而影响城市形态,而一条交通干线的衰落就会导致其附近城市发展缓慢。因此,交通运输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和分布的影响 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交通运输的影响至关重要。山区和平原的商业网点密度不同,原因如下表所示:‎ 区域 山区 平原 商业网点密度 小 大 成因 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难以建立和发展,商业网很难伸展 平原地区农业用地广阔,公路交通发达(宽阔而平直),居民点、商店众多,尤其是公路交通的交叉路口和居民较集中的地区商店密度更大 ‎【方法技巧】‎ ‎1.商业网点的布局原则 商业网点的分布一般是遵循市场最优原则,分布在城市的中心处,但也有一些是遵循交通最优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图示如下:‎ ‎2.商业网点区位的判读方法 ‎(1)看城市地价高低:在地价最高处,可能是城市中心商务区;在次高峰处,可能布局次级商业区。‎ ‎(2)看城市路网密度:城市路网密度大的地区,人流、物流量大,商业网点密集。‎ ‎(3)看城市道路网格局:城市干道与市区环路交会处,交通便利,便于人员流动和商品货物集散,成为合理布局商业网点的理想区位。‎ ‎(4)看建筑的密度:建筑物高大稠密的地区地价高,可能是城市中心商务区。‎ ‎(5)看车流量:白天车流量大、停车频率高,夜晚相反,可能是商业密集地区。‎ ‎【典题突破】‎ ‎(2018·宁德一模)地铁是铺设在地下隧道内的快速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下图示意福州市地铁规划,读图完成7~8题。‎ ‎7.福州市夏秋季节多台风,地铁在设计与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  )‎ A.停水断电预案制订    B.防水排水设施 C.隧道塌方修复机制 D.防火通风设施 ‎8.福州市地铁的建成将(  )‎ A.提高物流效率 B.节省通勤时间 C.减少私家车数量 D.缓解航运压力 ‎【答案】7.B 8.B ‎(2018·武汉联考)茂名、芜湖、娄底——它们的名字甚至没有在旅行指南《孤独星球》上被提到过,但却被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所发现。目前,沃尔玛正在向中国小型市场进军。据此完成9~10题。‎ ‎9.沃尔玛进军中国市场的初期,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 ‎①消费市场规模 ②消费文化传统 ③电子商务条件 ④交通通达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在一些城市,沃尔玛购物广场分布于市区的边缘地带,其选址的主要依据有(  )‎ ‎①货源丰富 ②地价较低 ③环境优美 ④交通便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9.B 10.C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