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9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秋新教材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素养达标练习:第二章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www.ks5u.com [基础过关]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2.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解析:第1题,地质、地形是土壤形成较稳定的影响因素,大气、生物和水文是土壤形成较为活跃的因素。第2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故A正确。山坡上因易被侵蚀搬运,土壤厚度较薄;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植被提供有机质;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林地土壤高,B、C、D错误。 答案:1.C 2.A 地处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生物多样的热带雨林景观,发育成砖红壤。据此,完成3~4题。 3.亚马孙平原的气候、植被、土壤三者之间具有的关系是( ) A.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B.各自独立,互不联系 C.土壤不受气候的影响 D.土壤不受植被的影响 4.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应该具有的特征是( ) A.有机质含量高 B.多为黑褐色 C.多呈碱性 D.土层厚度大 解析:第3题,高温多雨的环境有利于植物生长,形成热带雨林植被,高温多雨使得微生物对枯枝落叶分解速度快、分解彻底,而且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气候、植被、土壤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相互影响,故A正确。第4题,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含量低,铁、铝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颜色为砖红色,土层深厚,质地黏重,呈酸性至强酸性。故D正确,A、B、C错误。 答案:3.A 4.D 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读图,完成5~6题。 5.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气温高低 B.土质颗粒 C.基岩性质 D.降水多少 6.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强的是( ) A.富士苹果 B.山丁子 C.久保桃 D.山桃 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是一种特殊的土壤湿度,所以此题的实质是判断对土壤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气温高低影响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影响土壤湿度,A项不符合题意;土质颗粒影响土壤含蓄水源的能力,影响土壤湿度,B项不符合题意;基岩性质对土壤的属性没有影响,不会影响土壤的含水量,故C项正确;降水越多,土壤湿度越大,D项不符合题意。第6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越低,树种抗旱能力越强。读图可知,图中五种树种中山桃的土壤凋萎湿度最低,抗旱能力最强。 答案:5.C 6.D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导致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8.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解析:第7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说明受外营力作用影响,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表层土壤受流水侵蚀作用强。第8题,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的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该技术不适宜;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处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大棚温室可以改变热量条件,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极为有限;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答案:7.C 8.B [能力提升] 读土壤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9~11题。 9.图中A、B分别代表自然土壤形成的两个阶段,则A、B分别是( ) A.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B.成土母质 风化物 C.原始土壤 成土母质 D.原始土壤 风化物 答案:A 10.图中①②分别代表形成土壤的两个过程,则①②分别是( ) A.盐渍化 低等植物着生 B.风化作用 高等植物生长 C.风化作用 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着生 D.微生物着生 风化作用 答案:C 11.图中甲、乙代表土壤由B阶段进入成熟土壤阶段过程中生物循环的作用,甲、乙两种作用说明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起主导作用,甲、乙分别表示( ) A.岩石的风化 原始土壤的形成 B.岩石的风化 人类活动的参与 C.有机质的积累 养分元素的聚集 D.有机质的积累 养分的流失 答案:C “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并在粮食收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读某地实验前后冬春季节有关实验资料数据表,完成12~13题。 项目 土壤水分 土壤空气 土壤有机质 大气悬浮质 大气水分 实验前 6.3% 25.5% 0.7% 14.6% 18.6% 实验后 23.5% 16.7% 3.2% 3.4% 34.5% 12.实验结果反映了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能够( ) A.降低土壤透气性,减少空气污染 B.降低土壤水分,增强抗旱能力 C.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壤肥力 D.保持土壤水分,降低大气湿度 13.由表可知,该地最可能是( ) A.三江平原 B.河西走廊 C.江汉平原 D.珠江三角洲 解析:第12题,比较表格中实验前后的数据,实验结果反映了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能够提高土壤水分,增强抗旱能力;降低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空气污染;提高大气湿度。第13题,读表可知,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低,所以排除三江平原。读文字材料可知,该地农田冬季休耕,农作物不能越冬,所以排除江汉平原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大气悬浮质较多,土壤水分较少,所以最有可能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河西走廊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B符合题意。 答案:12.A 13.B 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1 m2)中一定厚度的土层中有机碳储量,是反映土壤特性的重要指标。下表示意我国某地区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读表,完成14~15题。 草地类型 面积/(×104km2) 土壤有机碳储量(1982~1988年) 土壤有机碳储量(2011~2012年) 土壤有机碳密度/(kgC·m-2) 碳储量/PgC 土壤有机碳密度/(kgC·m-2) 碳储量/ PgC 17.25 5.80 1.00 6.65 1.15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28.96 3.31 0.96 3.41 0.99 荒漠草原 12.56 0.70 0.09 0.27 0.03 总计 58.77 9.81 2.05 10.33 2.17 14.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内蒙古 B.新疆 C.贵州 D.西藏 15.草甸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是因为( ) A.年均温相对较高 B.降水量最少 C.植被覆盖率低 D.有机质分解慢 解析:第14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结合我国区域地理判断,该地应位于内蒙古地区。第15题,读材料结合上题分析,草甸草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慢,所以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碳密度高。 答案:14.A 15.D 16.俗语说得好,“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请结合土壤及土壤肥力的含义和土壤的物质组成思考,是不是粪越多土壤肥力越高?为什么? 答案:不是。土壤的肥力包括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四个方面,其肥力高低取决于四个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一般粪肥指农家肥,主要由有机物组成,只能提供有机质(养分) ,这显然不是土壤肥力的总和,因此,不是粪肥越多土壤肥力越高。 17.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图中序号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__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__。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和__________来实现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正确结论。第(2)题,气候是通过气温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作用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主要从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少的角度来分析。第(3)题,成土母质的作用可从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来源,以及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等方面来分析;而生物作用可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形成的最活跃的因素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光合 矿物质 (2)气温 降水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机质积累较多 (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