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9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地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入答题卡,本大题共42小题,每题1.5分,共63分。) 2011年12月9日,又一项世界纪录诞生了,16岁的英国女孩阿米莉亚成为史上最年轻的、滑雪到南极极点旅游的人。她从小听爸爸讲各种冒险经历,这次是和爸爸一起从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出发,经过14天滑行终于顺利抵达南极极点。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就连人迹罕至的南极洲也留下了旅游者的足迹,形成这种旅游现象的特点是 A. 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B. 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C. 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化 D. 旅游目的的娱乐性 2. 按旅游资源本质属性分类,下列旅游资源中与南极旅游资源相同的是 A. 清真寺 B. 埃及金字塔 C. 黄山云海 D. 傣族泼水节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旅游活动的特点。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加上人们求知、探秘和猎奇欲望的增长,使旅游活动的空间范围日益扩大。到南极旅游反映了旅游的特点之一,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故答案选B项。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旅游资源的种类。旅游资源按其本质属性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清真寺、金字塔和泼水节都属于人文景观,而黄山云海属于自然景观,与南极旅游资源相同。故答案选C项。 “在校园的时候曾经梦想去桂林,到那山水甲天下的阳朔仙境,漓江的水呀常在我心里流,去那美丽的地方是我一生的期望……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 一般来说,旅游者需要具备条件是 ①旅游动机 ②旅游伙伴 ③闲暇时间 ④经济条件 ⑤娱乐消遣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③④ 4. 去桂林旅游的基本条件是 A. 交通 B. 食宿 C. 游览 D. 娱乐 【答案】3. D 4. A 【解析】 【3题详解】 一般来说,旅游者需要具备的条件是旅游动机;闲暇时间;一定的经济条件。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4题详解】 去桂林旅游的基本条件是交通。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家住上海的小丽同学利用暑假期间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她设计的游览线路共有四条,如图1所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 四条游览线路中,能得到图示地形剖面草图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6. 四条游览线路中,避暑条件较好容易实现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7. 四条游览线路中,甲线路能看到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下列著名风景名胜区属于喀斯特地貌的是 A. 峨眉天下秀 B. 桂林“碧莲玉笋世界” C. 白头山在池湖水碧蓝、白色群峰倒映风光 D. 挺拔险峻、登之可“一览众山小”的泰山 【答案】5. B 6. B 7. B 【解析】 【5题详解】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图示坡面线经过了三级阶梯,图中乙路线从青藏高原到东部平原地区,经历了三级阶梯。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6题详解】 考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青藏地区的主体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势高,气温低,形成高寒的气候特点,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所以图中到达青藏高原的乙路线避暑条件最好. 故选B。 【7题详解】 峨眉山属于褶皱山;长白山天池(白头山天池)属于火山口湖;泰山属于断块山;桂林“碧莲玉笋世界”属于喀斯特地貌。故答案选B项 许多自然景观在不同的观赏位置由于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差别所产生的美感是不同的。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8. 要取得上图四处景观的最佳观赏效果,应遵循的原则自左向右依次为 A. 选择特定地点、雨过天晴时、乘船、仰观 B. 远眺、仰观、低临水面、俯瞰 C. 选择特定地点、远眺、雨过天晴时、仰观 D. 仰观、远眺、乘船、选择特定地点 9.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在欣赏景观时要选择一个 A. 最佳时间 B. 最佳位置 C. 最佳距离 D. 最佳天气 【答案】8. A 9. B 【解析】 【8题详解】 女神司春是江西三清山的四大绝景之一,属于地貌酷似景观,应选择特定的观赏地点;苍山云海属于特殊的气象景观,在雨过天晴时欣赏最佳;山水交映景观宜乘船顺流而下,体会“人在画中游”的意境;珠帘挂川属于瀑布景观,应选择适当距离仰视最佳。故答案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旅游景观的欣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说明的现象是从不同的方向看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不同,说明要选择观赏位置。故答案选B项。 壶口瀑布位于山西临汾市吉县壶口镇与陕西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之间,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最大的黄色瀑布,近日气温骤降,壶口瀑布一片银装素裹,瀑布两岸大面积的冰瀑、冰雕奇观吸引了全国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赏。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0. 黄河壶口瀑布(山西境内)可以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但到此旅游的人并不多,最重要的原因是 A. 游览价值不高 B. 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差 C. 基础设施落后 D. 旅游环境承载量有限 11. 某旅游点要具备较高的游览价值所必需的条件是 ①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②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孤立存在③具备较突出的个性,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④在一定地区范围内能与其他不同景观性的旅游点协同存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10. B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影响旅游景观开发的主要因素。黄河壶口瀑布虽然游览价值较高,但由于周围交通不便,故到达的旅游人数较少。故答案选B项。 【1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旅游价值的评价。某旅游点要具备较高的游览价值所必须的条件: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具备较突出的个性,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在一定地区范围内能与其他不同景观特征的旅游点协同存在。因此①③④正确,故答案选C。 12.读漫画,完成下题。 这幅漫画说明( ) A. 山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中心 B. 过度砍伐森林,使水土流失严重,湖泊面积缩小,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经济受损 C. 山区交通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十分困难 D. 山区旅游开发不能建设度假村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旅游环境问题。 【详解】 正确解答该题必须从图中找答案。从图中可以看出旅游区山地森林被砍伐,动物失去了栖息地,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该地区为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湖泊面积萎缩,旅游景点废弃,导致经济受损。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能反映图示含义。故选B。 近些年来由于环保措施得到有效的执行,南极洲上空的臭氧空洞正在不断缩小,预计到2050年之前,这个“臭名昭著”的巨大空洞就可以完全被“填补”上了。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3. 有关臭氧层破坏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所致 B. 臭氧主要分布在近地面的对流层,容易被人类活动所破坏 C. 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使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将发生变化 D. 保护臭氧层的主要措施是逐步淘汰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 14. “南极臭氧空洞不断缩小”这一现象说明 A. 大气对人类排放的有害气体的自净能力增强 B. 人类已经不必关心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 C. 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D. 2050年之后,全球变暖等大气环境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答案】13. D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制冷工业大量排放氟氯烃消耗臭氧。所以保护臭氧层的主要措施是逐步减少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D正确。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氟氯烃物质所致,A错误。臭氧位于平流层,B错误。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对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不影响,C错误。故选D。 【14题详解】 臭氧层空洞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只有全球共同参与治理才能取得明显效果,“南极臭氧空洞不断缩小”这一现象说明环境问题经过治理有所好转,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C正确。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如图反映了我国某地区的环境问题, 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 B. 不合理的灌溉 C. 过度开采地下水 D. 过度樵采和滥垦滥牧 16. 该环境问题对该地区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A. 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安全 B. 影响成昆铁路等重要交通线路的安全 C. 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使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 D. 使该地的降水增加形成涝灾 【答案】15. C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渤海)判断,图示地区为我国华北地区,图中图例显示,华北平原地面沉降幅度较大,中部地面沉降在2米以上,因此如图反映了我国某地区的环境问题是地面沉降。地面沉降问题与过度开采地下水密切相关,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当地居民通过大量开采地下水进行灌溉和饮用,导致出现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层中含水空隙可能被上覆土层压紧、压实,从而导致地面沉降,C符合题意。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可能加剧温室效应,与地面沉降无关,A不符合题意。不合理的灌溉,可能导致当地盐碱化加剧,与地面沉降关系不大,B不符合题意。过度樵采和滥垦滥牧,可能破坏植被,导致土地退化,与地面沉降无关,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题详解】 根据上一试题分析可知,该环境问题为华北平原地区的地面沉降。地面不均匀沉降可能破坏南水北调工程的渠道设施,从而影响穿过华北平原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安全,A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昆铁路连接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没有穿过华北平原,因此华北平原地区的地面沉降不会影响成昆铁路等重要交通线路的安全,B不符合题意。图中显示,华北平原中部地区沉降幅度最大,容易形成低洼地带,不利于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C不符合题意。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不会导致该地的降水增加,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地面沉降分构造沉降、抽水沉降和采空沉降三种类型。(1)构造沉降,由地壳沉降运动引起的地面下沉现象;(2 )抽水沉降,由于过量抽汲地下水(或油、气)引起水位(或油、气压)下降,在欠固结或半固结土层分布区,土层固结压密而造成的大面积地面下沉现象;(3)采空沉降,因地下大面积采空引起顶板岩(土)体下沉而造成的地面碟状洼地现象。中国出现的地面沉降的城市较多。 当都市里的人们陶醉在繁华的城市生活中时,是否意识到有一支“大军”正向我们逼近,影响我们的生活,危害我们的健康。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上图是某居民小区中垃圾收集点(小圆圈)的布局,关于其选址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分布不均匀 B. 沿河设置污染水源 C. 对小区及沿河景观有影响 D. 便于所有居民投放垃圾 18. “填埋”是目前我国处理生活垃圾主要方法。设计合理、清洁的填埋式垃圾处理场,不仅要能填埋垃圾,而且要防止其对周围环境和地下水源的污染,下图是填埋坑的地下剖面示意图,图中P管设计所起的作用可能是 A. 排放垃圾分解产生的气体 B. 监测垃圾是否污染周围的地下水 C. 收集在底部汇聚的过滤液 D. 作为衬垫层,防止过滤液渗入土壤中 【答案】17. D 18. B 【解析】 【17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三个垃圾收集点均集中在小区中部,且靠近小河,分布不均匀,A 正确。这样做的不利后果是:较远的居民可能因为路远的缘故不愿把垃圾送到收集点,D错误;降雨时或在转运过程中的散落会对小河造成污染,因此,会对小区及沿河景观有影响 ,B、C正确;本题要求选择说法错误的选项,故答案选D项。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固体废弃物的危害和处理办法。垃圾填埋后会在土壤中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某些产物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P管伸入填埋坑下的地下水里,可以及时检测到垃圾是否对地下水造成了污染。故答案选B项。其余选项可排除。 2014年1月4日江西晨报报道,江西省11个区市中,南昌、景德镇、萍乡、鹰潭、赣州、抚州和上饶7城市11月酸雨频率大于80%,其中南昌、萍乡、赣州、抚州和上饶5城市酸雨频率均达100%。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关于酸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我国酸雨主要是碳酸型酸雨 B. 酸雨是指pH>5.6的雨水 C. 我国酸雨区面积正在缩小 D. 酸雨不仅腐蚀建筑物,而且危害人体健康 20. 下面各项措施中,能有效防治酸雨的是 A. 禁止排放氟氯烃,研制新的制冷系统 B. 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 C. 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D. 发展煤炭生产 【答案】19. D 20. C 【解析】 【19题详解】 酸雨中的阴离子主要是硝酸根和硫酸根离子,根据两者在酸雨样品中的浓度可以把酸雨分硝酸型酸雨和硫酸型酸雨,没有碳酸型酸雨,我国酸雨主要是硫酸型酸雨,A错误。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B错误。由于我国能源消费量不断增长,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增多,因此我国酸雨区面积正在扩大,C错误。酸雨不仅腐蚀建筑物,而且危害人体健康,D正确。故选D。 【20题详解】 造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不是氟氯烃,A不符合题意。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会降解少部分酸性氧化物,但对防治酸雨效果一般,B不符合题意。造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因此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能有效防治酸雨,C符合题意。发展煤炭生产,燃烧煤炭会增加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加剧酸雨危害,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物质,形成了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酸雨又分硝酸型酸雨和硫酸型酸雨。酸雨中的阴离子主要是硝酸根和硫酸根离子,根据两者在酸雨样品中的浓度可以判定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二氧化硫还是氮氧化物。 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1. 图中从I到Ⅲ阶段 ①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②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③图示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④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2. 从Ⅲ到Ⅳ阶段,导致图中农业生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 政策 B. 交通运输 C. 劳动力 D. 市场 【答案】21. C 22. D 【解析】 【21题详解】 由图可知从阶段Ⅰ到阶段Ⅲ林地面积减少,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降低,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我国夏季为丰水期,冬季为枯水期。故①正确④错误。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也在增加,城镇由无到有,到发展成大城市,说明出现了城市化。故③正确②错误。故C(①③)正确。故选C。 【22题详解】 阶段Ⅲ到阶段Ⅳ的发展过程中耕地数量减少,花卉、蔬菜用地数量增加,是城市发展,对花卉、蔬菜市场需求增大导致的。市场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产量。故D正确。 【点睛】关注图例,分析图中地理事物的变化。 下图为我国部分生态问题的分布区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下列关于图示地区主要生态问题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 丙地区—土地沙漠化 B. 乙地区—水土流失 C. 丁地区—土壤盐碱化 D. 甲地区—土地石漠化 24. 目前治理丙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不包括 A.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体系 B. 调整农、林、牧用地比重 C.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进行综合整治 D. 跨流域调水,扩大棉花种植面积 【答案】23. C 24. D 【解析】 【23题详解】 A、丙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干旱,土地荒漠化严重, A正确; B、乙地为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B正确; C、丁地为长江流域,当地为土壤为红壤,红壤为酸性土壤,C错误; D、甲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土地石漠化严重, D正确。 根据题干要求应选择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故选C。 【24题详解】 丙地区为新疆,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的荒漠化,对于荒漠化的治理,主要有退耕还草;确定合理的载畜量,严禁超载放牧;休耕轮牧;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林体系;调整农、林、牧用地比重;生态平衡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等。而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不利于土地荒漠化的治理。 本题要求选择故选“不包括”项,故选D。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关键定位是关键,此外解答时应注意题干要求---不正确项、不包括项。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 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 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 降水变率增大 D. 河道淤积 26. 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 ②蒸发(腾)量增加 ③坡面径流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25. B 26. C 【解析】 【25题详解】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下渗减少,降水转化为地下水减少,A错。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下渗减少,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河流径流量丰水期增加、枯水期变化不大,年内波动强烈,B对。植被破坏影响范围小,对降水变率影响小,C错。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会导致河道淤积增多,河床升高,但是结果是不管汛期还是枯水期,水位都比以前升高,不会直接导致年内径流波动强烈,D错。故选B。 【26题详解】 森林植被恢复,对降水量的影响不大,①错误。森林植被恢复,蒸发(腾)量是增加的,②正确。森林植被恢复,降水受植被的截留变多,下渗增加,坡面径流变小,③错误。森林植被恢复,降水受植被的截留变多,下渗增加,从而导致地下径流增加,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蒸腾量增加,涵养水源能力增强,下渗多,地下径流增加。 辽宁省阜新市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2008年3月,阜新市被国家界定为首批资源枯竭城市。2008年10月,辽宁启动实施“突破阜新”战略。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矿竭城不衰”,煤城阜新将转型目标锁定“现代农业”,其主要依据是 ①矿区有大量废弃土地,人均土地资源丰富 ②现代农业市场前景广阔 ③交通条件优越 ④现代农业能承载更多劳动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8. “突破阜新”战略采取了如下部分措施,与鲁尔区治理思路不一致的是 A. 合理布局煤炭等企业 B.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如完善路网 C. 积极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 D. 省直部门帮扶阜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 29.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 A. GDP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B. 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一、三产业比重上升 C. 应该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刺激经济发展 D. 人口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就业 【答案】27. A 28. D 29. C 【解析】 【27题详解】 矿区煤炭资源枯竭后,会有大量废弃土地,矿区原有农业人口比重相对较少,因此当地人均土地资源丰富,农产品商品率高,适合发展“现代农业”,从而做到“矿竭城不衰”,①符合题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对现代农业产品需求量大,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较好,从而做到“矿竭城不衰”,② 符合题意;交通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但是不是煤城阜新将转型目标锁定“现代农业”的主要依据,③不符合题意;现代农业属于商品性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不能承载更多劳动力,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8题详解】 为了合理利用煤炭资源,提高利用率,应合理布局煤炭等企业,但这与鲁尔区治理思路一致的,A不符合题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如完善路网,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其它产业来此发展,但这与鲁尔区治理思路一致的,B不符合题意。积极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但这与鲁尔区治理思路一致的,C不符合题意。省直部门帮扶阜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通过加大投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这是我国体制才能做到,这与鲁尔区治理思路不一致,D符合题意。故选D。 【29题详解】 如果经济转型及时并比较成功,资源枯竭型城市GDP不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A错误。如果资源枯竭型城市选择的经济转型是以先进制造业为目标,则第二产业比重不一定下降,第一、三产业比重不一定上升,B错误。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刺激经济发展,这样才能促进经济复兴,做到经济转型成功,C正确。如果资源枯竭型城市及时做到经济转型,人口不一定会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就业,D错误。故选C。 陕西榆林市是我国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0. 榆林市成为我国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优势条件有( ) ①煤、气、盐资源丰富 ②水陆交通便利 ③市场广阔 ④科技力量雄厚 ⑤国家政策支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②④⑤ 31. 榆林市发展重化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能有( ) ①改变地表形态,减缓水土流失 ②加剧大气污染,雾霾天气增多 ③增加能源输出,消除贫困现象 ④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城市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30. C 31. D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我国能源基地建设条件,重化工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30题详解】 根据图例分析,榆林市成为我国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优势条件有煤、气、盐资源丰富,①对。该地河流少,水运不便利,②错。市场广阔,③对。科技力量没有明显优势,④错。有国家政策支持,⑤对。C对。A、B、D错。 【31题详解】 榆林市发展重化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能改变地表形态,加重水土流失,①错。可能加剧大气污染,导致雾霾天气增多,②对。利于增加能源输出,但不能实现消除贫困现象,③错。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发展,④对。D对,A、B、C错。 【点睛】 能源基地建设条件,主要从资源、水源、市场、科技、政策等方面分析区域的优势。区域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从污染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城市发展方面分析。 下图中a、b是“美国田纳西河上某水文站先后两次测得的降水后河流流量曲线”。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32. 田纳西河流域内发生的地理事件最可能的是 A. 下游洪涝灾害增加 B. 上游修建水库 C. 水文站上游流域内城市化速度加快 D. 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 33. 田纳西河流域重化工工业走廊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 修大坝,使通航条件大为改善 B. 旅游业带来经济收入 C. 大规模的水电开发,核电的引进 D. 防治污染,提高田纳西河的水质 【答案】32. B 33. C 【解析】 【32题详解】 图中信息表明,b(第一年)径流变化大,洪峰高,a(第二年)径流变化小,洪峰低,洪峰延迟。由此判断,该水文站上游出现了能调节径流的工程设施,因此田纳西河流域内发生的地理事件最可能的是上游修建水库,B符合题意。由第二年径流量变化变小,洪峰变低,因此下游洪涝灾害应该下降,A不符合题意。如果水文站上游流域内城市化速度加快,则硬化地表变多,植被覆盖率下降,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径流量变化应加大,而图中显示径流量变小,因此C不符合题意。如果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下降,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径流量变化应加大,而图中显示径流量变小,因此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3题详解】 修大坝,使通航条件大为改善,有利于工业发展,但这不是该流域重化工业发展主要的优势条件,A不符合题意。当地的重化工业发展不是靠旅游业带来经济收入而发展,B不符合题意。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核心是水资源综合开发,特别是水能源的梯级开采,电力丰富,后又引进了核电,当地廉价丰富的电力,吸引大量重化工业来此建厂,从而形成了田纳西河流域重化工工业走廊,C符合题意。重化工业排放的污染物相对较多,因此防治污染、提高田纳西河的水质不会促成纳西河流域重化工工业走廊的形成,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14年8月8~10日,第六届中国大兴安岭国际蓝莓节暨山特产品交易会在黑龙江加格达奇举行。大兴安岭是全国最大的野生蓝莓主产区,野生蓝莓资源占全国野生蓝莓产量的90%,占世界产量的30%。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 美国蓝莓能够在中国大小兴安岭大面积推广种植,其主要的自然因素是 A. 平原面积广大,适宜蓝莓大范围种植 B. 土壤肥沃,沼泽广布 C. 有大面积的林地资源可以充分利用 D. 气候暖湿,降水丰沛 35. 大兴安岭蓝莓产业已从蓝莓原果及果汁生产,发展到自主开发生产以蓝莓果酒、果汁饮品、罐头、果酱、果糖、干果、烘焙食品为代表的五大类、30多个品种的蓝莓系列产品,此举反映了大兴安岭林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A. 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 B. 推进农业向规模化、生态化发展 C. 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加工业 D. 实现由产品加工向原料生产转变 【答案】34. C 35. C 【解析】 【34题详解】 大兴安岭是全国最大的野生蓝莓主产区,但该地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不大,A不符合题意。大兴安岭林区以山地为主,排水能力强,沼泽较少,B不符合题意。大兴安岭林区为我国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广大,因此当地有大面积的林地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有利于野生蓝莓生产,C符合题意。大兴安岭林区纬度较高,居内陆,气候不具有暖湿特征,降水较少,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5题详解】 大兴安岭蓝莓产业已从蓝莓原果及果汁生产,发展到自主开发生产以蓝莓果酒、果汁饮品、罐头、果酱、果糖、干果、烘焙食品为代表五大类、30多个品种的蓝莓系列产品,这反映了大兴安岭林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加工业,C符合题意。题意没有反映出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 、推进农业向规模化和生态化发展、实现由产品加工向原料生产转变等是大兴安岭林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排除A、B、D。故选C。 下图表示新疆喀什沙尘暴发生日数年际变化。 读图完成 36-37题。 36. 1971-2010 年喀什沙尘暴日数减少最多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37. 据表中数据可推测 1971-2010 年喀什 A. 春季土壤表面冻结终日提前 B. 年大风日数均呈增加趋势 C. 年降水量可能呈增加的趋势 D. 大风日数集中于秋冬季节 【答案】36. B 37. C 【解析】 【36题详解】 读图可知,1971~2010 年,冬季喀什沙尘暴日数减少约4天,春季喀什沙尘暴日数减少约26天,夏季喀什沙尘暴日数减少约30天,秋季喀什沙尘暴日数减少约1天,由此判断,1971~2010 年喀什沙尘暴日数减少的季节是夏季,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37题详解】 据表中数据可知,1971~2010年喀什沙尘暴发生日数呈减少趋势。如果春季土壤表面冻结终日提前,则发生沙尘暴日期有可能提前,春季沙尘暴发生日数有可能增加,与实际情况不一致,说明表中数据不能推测春季土壤表面冻结终日提前,A错误。如果年大风日数均呈增加趋势,则发生沙尘暴机率会增加,与实际情况不一致,说明表中数据不能推测年大风日数均呈增加趋势,B错误。如果年降水量可能呈增加的趋势,则地表土壤含水量有所增加,发生沙尘暴的可能性减少,与实际情况一致,说明表中数据能推测年降水量可能呈增加的趋势,C正确。图中显示,喀什秋、冬季节沙尘暴发生日数较少,因此表中数据不能推测大风日数集中于秋冬季节,D错误。故选C。 “猪年春节咸潮猛如虎”、“立春咸潮扑面腥”。2019年2月7日,咸潮已经向珠三角发起更加猛烈地袭击,咸潮是指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倒流进内陆区域后,水中的盐分仍然达到或超过250亳克/升的自然灾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8. 咸潮最容易发生在 A. 过量抽取地下水的地区 B. 沿海地势低平地区 C. 河流入海口 D. 多台风地区 39. 可以减缓当地咸潮危害较理想的措施是 A. 修筑堤坝,抵御海水入侵 B. 上游水库开闸放水,增加河流入海量 C. 挖采河沙,疏通河道 D. 减少地下水的抽取,多用河水 【答案】38. C 39. B 【解析】 【38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咸潮是指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倒流进内陆区域后,水中的盐分仍然达到或超过250毫克/升的自然灾害。因此咸潮最容易发生在河流入海口,C符合题意。过量抽取地下水的地区,海水入侵至陆地地下水之中,这不是咸潮,A不符合题意。沿海地势低平地区和多台风地区不一定有河口,因此不一定能发生咸潮,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9题详解】 在河口地区修筑堤坝,可以抵御海水入侵,但该堤坝有可能会阻碍河运交通和汛期排洪,因此不是减缓当地咸潮危害较理想的措施,A不符合题意。上游水库开闸放水,抬升入海口河流的水位,让海水不易进入河流,同时通过增加河流入海量把河流中高盐度水体推移至海洋中,减缓当地咸潮危害,B符合题意。挖采河沙,疏通河道,有可能降低河口地区的河流水位,可能加剧咸潮影响,C不符合题意。减少地下水的抽取,多用河水,有可能降低河口地区的河流水位,可能加剧咸潮影响,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当淡水河流量不足,海水水位较高时,令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咸潮一般发生于河流枯水季节。影响咸潮的主要因素有天气变化、潮汐涨退、海平面上升和人类用水量增加。 近年来,我国进口水果琳琅满目,如东南亚泰国的榴莲、山竹,南美智利的车厘子、蓝莓等。2018年我国水果进口额首次超过出口额,智利超越泰国成为我国水果贸易额最大的进口国。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0. 我国水果进口反超出口的现象,反映了 A. 物流产业高速发展 B. 电商网络平台完善 C. 消费市场转型升级 D.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41. 每年智利出口到我国的车厘子前期(尝鲜期)多采用空运,后期则以海运为主,采用海运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富含糖分,容易变质 B. 市场需求大,冷链运输 C. 天气多变,加快销售 D. 交通高峰期,物流慢 42. 智利超越泰国成为我国水果贸易额最大的进口国,最主要原因是 A. 泰国劳动力价格较智利高 B. 智利国家政策的积极支持 C. 海洋运输成本大幅度降低 D. 气候与市场的季节性差异 【答案】40. C 41. B 42. D 【解析】 【40题详解】 水果的进口和出口均涉及物流产业和电商,AB排除;我国水果进口反超出口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关系不大,D错误;水产品在中国农产品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直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近年来,受国际市场环境和一些贸易伙伴改变对中国出口政策等的影响,加上国内加大渔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以及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中国水产品出口面临越来越多的不利因素,而水产品进口则出现需求强劲势头,C正确。故选C。 【41题详解】 农业区位因素中市场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每年智利出口到我国的车厘子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因此不惜运输费用。故选B。 【42题详解】 智利水果品质优越,位于南半球的这个产地国,车厘子的成熟期正好处于北半球冬季,此时出口的反季节水果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故选D。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37分)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如今丝路游又在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丝路重镇敦煌附近有莫高窟、玉门关、鸣沙山、月牙泉等著名景观,但敦煌没有游人如织的景象,而略显简陋和寂寞。莫高窟是敦煌艺术的精华,它有大小洞窟几百个,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宝库。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世界文化遗产,每年轮换开放十个洞窟。 材料二:图为“丝绸之路”地图 (1) “清明”、“五一”、“十一”等小长假已成为我国国内旅游的黄金时段。敦煌石窟面对黄金周期间急剧增多的旅客,在小长假期间作出了限制游客人数的规定。简析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2) 结合材料一、二,综合评价敦煌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条件。 【答案】(1)①保持风景区的环境质量;②保障旅游质量 (2)优势:敦煌莫高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附近还有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酒泉等各具特色的旅游地,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较好,因而游览价值很大。缺点:距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较远,市场距离远;地处偏僻,通达性差;处于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接待能力较差;莫高窟洞窟开放面积小,环境承载量有限(至少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旅游规划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评价等相关知识。 (1 )本题主要考查旅游规划等知识。现代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涉及到食、宿、行、购、游、娱等许多方面,因此除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外,还要建设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旅游活动的规模应该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如果规模超过环境承载量,就会对旅游区的资源和背景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旅游质量低。因此,根据旅游景点的环境承载量,限制游客数量,既能保护旅游资源不被破坏,也能保障游客的观感,提高旅游质量。 (2)本题主要考查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评价。旅游资源开发评价包括:旅游资源质量(游览价值、集群状况、地域组合)、市场距离、交通位置的通达度,以及地区接待能力和环境承载量等五方面。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评价。根据材料和图示可知,敦煌莫高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附近还有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酒泉等各具特色的旅游地,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较好,因而游览价值很大。但是,敦煌莫高窟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距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较远,市场距离远;地处偏僻,交通的通达性差;处于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接待能力较差;莫高窟洞窟开放面积小,环境承载量有限。 点睛:旅游区(或者旅游度假区)的区位分析方法: 1.游览价值:旅游资源的质量高(优质、独特,具备较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旅游景点多)和地域组合状况(地区范围内没有雷同或质量更高的景点)。 2.市场距离: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距离,经济距离(旅行所需的时间和费用)越长,吸引的游客越少。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3.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游客的数量。 4.地区接待能力: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关系到服务质量高低和盈利水平。 5. 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容纳能力——容人量,超过环境承载量会对旅游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达不到承载量,会造成资源浪费 4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工业废气指企业厂区内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排入空气的含有污染物气体的总称。这些物质通过不同的途径呼吸道进入人的体内有的直接产生危害有的还有蓄积作用会更加严重的危害人的健康。 材料二:下图为欧洲工业废气扩散图。 (1)简述欧洲工业废气扩散的方向及其原因。 (2)简要分析这些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使大气污染加重的同时会对全球气候和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答案】(1)偏东方向,盛行西风 (2)二氧化碳会产生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会产生酸雨,氟氯烃化合物会破坏臭氧层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环流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和环境产生的影响等相关知识。 (1)读图分析可知,欧洲工业废气向东扩散,主要原因是该地处于盛行西风带,受盛行西风的影响,污染物质向东扩散。 (2)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和环境产生的影响。工业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从增加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得全球气候变暖。工业大量燃烧矿物燃料,还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导致酸性气体增多,从而会产生酸雨;同时,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进入大气层,会消耗臭氧,产生臭氧层空洞。 45.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填表比较黄河上、中游径流量变化情况及其形成原因: 径流量变化 形成原因 上游 (源头—河口) 中游 (河口—孟津) (2)说明黄河上游含沙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1) 径流量变化 形成原因 上游 从源头到兰州,径流不断增大;从兰州到河口,径流量不断减少 从源头到兰州有多条支流汇入;从兰州到河口途经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量加大且灌溉用水大量增多 中游 径流量不断增大 流经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增多,支流不断汇入 (2)含沙量变化不大,整体较少。上游由于植被覆盖率较高,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地表受到的冲刷小,河流含沙量小。 【解析】 【分析】 本大题黄河干流径流量和含沙量流程变化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小题,涉及河流流量变化及成因、含沙量变化及成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获取、描述、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详解】(1)比较黄河上、中游径流量变化情况直接从黄河干流径流量流程变化示意图获取信息并进行描述。黄河上、中游径流量变化情况的形成原因应流域内降水量、支流汇入量、蒸发量、用水量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来看上游(源头—河口)河段,图中显示,从源头到兰州,径流量不断增大,这是因为从源头到兰州流域有丰富的冰雪融水补给,而且流域内因海拔较高,蒸发较弱,有湟水和洮河等多条支流汇入,使得径流量不断增大;图中显示,从兰州到河口,径流量有减少趋势,这是因为从兰州到河口途经干旱半干旱地区,很少为支流汇入,且蒸发量加大,流经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灌溉用水大量增多,使得径流量不断减少。再来看中游(河口—孟津)河段,图中显示,这一段径流量不断增大,这是因为该段主要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大多属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增多,有汾河、渭河等多条支流汇入大量径流,使得中游径流量不断增大。 (2)黄河上游含沙量变化情况从黄河干流含沙量流程变化示意图获取信息并进行说明。图中显示,从源头至河口镇,含沙量缓慢增加,变化不大,整体较少。黄河上游含沙量变化情况的形成原因应从植被、地形、支流等方面进行分析。黄河上游兰州以上河段,河流落差较大,但草原和森林植覆盖率较高,水土流失不严重,导致含沙量不高;黄河上游兰州至河口段,主要流经内蒙古高原,地形平坦,大多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地表受到的冲刷小,水土流失较少,且该段几乎无支流汇入,从两岸汇入的泥沙少,因此河流含沙量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