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 二轮复习 微专题4.1 地形学案(全国通用)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 二轮复习 微专题4.1 地形学案(全国通用) Word版含解析

‎ 微专题 地形与地质 ‎【知识构建】‎ ‎【知识精析】‎ 一、板块构造理论 ‎1.板块构造理论 ‎ ‎ ‎(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岩石圈与板块、板块内部与边缘。‎ ‎(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3)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2.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1)板块张裂区(生长边界):‎ ‎①陆块:常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断层。‎ ‎②洋块:常形成海洋,如大西洋、红海;海岭(又称海底山脉,在大洋中间又称大洋中脊或洋脊)。‎ ‎(2)板块碰撞区(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①陆块与陆块相撞:常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由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撞形成。‎ ‎②陆块与洋块相撞:常形成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海岸山脉和岛弧链(如北美洲海岸山脉、东亚岛弧)。‎ 二、内力作用 ‎1.地壳运动按性质和方向分类 类型 运动方向 对地表影响 举 例 水平运动(使岩层弯曲或断裂)‎ 水平挤压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 水平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等 垂直运动(升降运动)‎ 地表抬升或下沉 ‎ 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台湾海峡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1)基本形态 褶皱 背斜 向斜 断层 岩层一般形态 向上拱起(核老翼新)‎ 向下弯曲(核新翼老)‎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倒置地形 图示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例如,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 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成因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岩性疏松,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2)原因分析 地貌类型 原因分析 内力作 用形成 的地貌 背斜山、向斜谷 岩层受水平挤压、岩层隆起形成背斜山,弯曲凹陷形成向斜谷 断块山、裂谷 岩层受过强挤压或拉张,岩层断裂,岩块上升形成断块山,下降形成裂谷 火山 岩浆沿火山通道向上喷出,地表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火山 ‎(3)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答题模板 要点:板块交界处、挤压、张裂、隆起、凹陷、背斜山、向斜谷、火山、断块山、裂谷等。‎ 模板:①位于××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受两大板块的挤压作用,岩层弯曲隆起(凹陷)形成背斜山(向斜谷或褶皱山)。‎ ‎②位于××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受张裂作用,岩层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位移,形成裂谷或海洋;上升的岩块形成断块山,下降的岩块形成断层谷或谷地。‎ ‎③地下炽热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火山。‎ 三、外力作用的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地貌 ‎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区域 特点 主导外力 干旱、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 风力作用 湿润、半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大 流水作用 高山地区 气温低、冰川发育 冰川作用 沿海地区 海水运动 海浪作用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 地区 特点 典型地貌 示意图 河流上游 地形陡、落差大,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 峡谷、瀑布等流水侵蚀地貌 河流中下游 ‎ 地形平坦、流速减慢,以堆积作用为主 河漫滩、三角洲等流水堆积地貌 ‎②风力作用 地区 特点 典型地貌 示意图 风的源地附近 风力强,以侵蚀作用为主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 离风源较远地区  ‎ 风力减弱,以堆积作用为主 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风力堆积地貌 ‎3.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答题模板 要点: 风力、流水、海浪、冰川、侵蚀、堆积。‎ 模板: ‎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侵蚀地貌 流水侵蚀地貌 河谷、沟谷、峡谷 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冲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石灰岩在流水中含有的CO2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解而形成的地貌 风力侵 蚀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 沉积地貌 流水沉积地貌 冲积扇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三角洲 河流携来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风力沉积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等作用下,风速降低,大量物质沉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携带的大量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等 ‎4.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方法 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四、地形、地貌特征的描述及成因分析思路 ‎(1)地形特征的描述。‎ ‎①地形类型:属于五种地形(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中的哪一类或几类。如“以××地形为主”。‎ ‎②地势特征:高低、起伏状况。如“哪高哪低”“起伏大小”等。‎ ‎③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在区域中有多种地形时,要分别说明。如“北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南部为××高原”等。‎ ‎④特色和典型的地貌形态:如多喀斯特地貌;多风力地貌;冰川地貌广布;山高谷深,纵列分布等。‎ ‎(2)地形、地貌的成因分析。‎ 地形和地貌成因一定要从内力和外力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切不可遗漏。如分析渭河平原的成因,一方面是内力作用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另一方面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平原,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考例析】(2018·课标I卷)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 T0 B. T1 C. T2 D. 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 T3形成时期 B. T2形成时期 C. T1形成时期 D. 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 持续下降 B. 持续抬升 C. 间歇性下降 D. 间歇性抬升 ‎1.A 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判断只有T0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平坦面面积仍在扩大。其它平坦面河水不会淹没,因此面积不会扩大。故选A。‎ ‎2.A 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沉积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因此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故选A。‎ ‎3.D 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据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T2、T1、T0,说明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径流了间歇性抬升。故选D。‎ ‎【点睛】沉积物颗粒的大小与流速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河流上、中游因坡降大,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下游坡降和流速均小,沉积物颗粒细小。河流中心流速大,岸边流速小(特别是凸岸),岸边的沉积物颗粒较中心的小。在时间上,洪水期间因流速大,沉积的物质颗粒粗大;平水期流速小,沉积的物质颗粒细小,结果表现在沉积物垂直剖面中,粗、细沉积物成层分布。‎ ‎【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2018·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第四次模拟)下图为土坡再分配速率等值线图和某地沟谷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 ‎1.①②③④四条虚线所在位置冲沟(流水侵蚀形成)最发育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下图中沿MN线所作的地形剖面,最有可能是下图中四条曲线中的( )‎ A. Ⅰ B. Ⅱ C. Ⅲ D. Ⅳ ‎1.B 据图分析可知,冲沟为流水侵蚀形成的,且图中负值表示侵蚀,正值表示沉积,③、④为正值,排除选项C、D。①、②中,②地等值线密集且弯曲大,该地冲沟最发育,A错误,B正确。故选B。‎ ‎2.B 据图可知,图中土坡再分配速率等值线数值变化特点是:从M到N,数值由负到正再到负最后是正且正值加大,负值说明地势高,被侵蚀,正值说明地势低,受沉积,地势变化是先降后升再降,对比图示曲线可知B曲线最吻合。故选B。‎ ‎(2018·衡水金卷 信息卷(四))玛珥湖是多次岩浆上升过程中遭遇地下水,在喷发前发生爆炸形成洼坑并积水而形成的湖泊,往往成群分布在地势低凹、地下水较丰富的火山构造盆地中,玛珥湖一般具有四周封闭完好、湖水较深、湖面平静、生物较少等特点,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下图为玛珥湖的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玛珥湖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 变质作用 B. 岩浆活动 C. 地壳运动 D. 流水堆积 ‎4.玛珥湖中的水主要来自于( )‎ A. 雨水和地下水 B. 地下水和河流水 C. 冰川融水和河流水 D. 冰川融水和雨水 ‎5.玛珥湖底的沉积物主要是( )‎ A. 生物残体 B. 河流携带的泥沙 C. 早期喷发的火山灰 D. 风力沉积物 ‎3.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玛珥湖是多次岩浆上升过程中遭遇地下水,在喷发前发生爆炸形威洼坑并积水而形成的,多分布在地势低凹、地下水较丰富的火山构造盆地中,因此玛珥湖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火山喷发即岩浆活动,选B。‎ ‎4.A 根据材料,玛珥湖中多分布在地势低凹、地下水较丰富的火山构造盆地中,地势低凹可以收集雨水,地下水丰富,因此,玛珥湖中的水主要来自于雨水和地下水,选A。‎ ‎5.C 根据图示信息,玛珥湖底的沉积物主要是火口沉积物、爆发角砾岩、火山筒位居中间,因此火山喷发物如火山灰将会是最早的沉积物,据此选C。‎ ‎(2018·广西柳州高级中学5月冲刺模拟)河漫滩是指位于河床一侧或两侧,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作用形成,在洪水期才被河水淹没的河流滩地。下图为北半球某河流平直河段的河漫滩河床纵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 ‎6.容易形成河漫滩的河段是( )‎ A. 山区河流落差较大的河段 B. 流量季节变化大、崎岖峡谷河段 C. 平原水位季节变化小河段 D. 流量季节变化大、地势平坦河段 ‎7.图中所示河段的流向为 A. 自东向西 B. 自西向东 C. 自南向北 D. 自北向南 ‎8.若图中河床各处岩性相同,图中流水沉积作用最明显的位置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6.D 根据材料信息及图示信息的分析可知,河漫滩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山区峡谷河段,河流落差较大,流速快,河流以侵蚀为主,不利于河漫滩形成;AB错误;河漫滩是指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没的部分,平原流速缓慢,以泥沙沉积为主;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流,没有明显的洪水期,故应是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地势平坦的河段,故C错误,D正确。故选D。‎ ‎7.B 根据图中指向标可知,河流北岸受到泥沙淤积,南岸受到流水侵蚀,读材料已知,该河流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故河流流向自西向东,故选B。‎ ‎8.C 若图中河床各处的岩性相同,根据河床形态,河道中水深的一侧,水流速度快,侵蚀能力强,河道中水浅的一侧水流速度缓慢,侵蚀作用弱,以堆积作用为主,由图可知,水流侵蚀作用最明显的位置为乙,水流堆积作用最明显的位置为丙,故答案选C。‎ ‎(2018·福建省南平市下学期第二次(5月)综合质量检查)‎ 抛物线沙丘分布于半荒漠边缘地区或海岸带,主要是移动沙丘或沙垄受不连续的植物灌丛阻挡而形成的,下图为我国某区域抛物线沙丘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图示甲、乙、丙、丁四区域中,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0.该地常年盛行( )‎ A. 东南风 B. 西北风 C. 东风 D. 西风 ‎11.抛物线沙丘与新月型沙丘( )‎ A. 两翼均有植被 B. 分布区的风向固定 C. 迎风坡都较陡 D. 不会存在同一地区 ‎9.A 抛物线形沙丘的两翼指向上风方向,抛物线沙丘主要是移动沙丘或沙垄受不连续的植物灌丛阻挡而形成的,图示甲、乙、丙、丁四区域中,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甲,对沙丘阻挡能力最强,沙丘移动距离近,A对。乙、丙、丁处对沙丘移动阻挡较弱,沙丘移动的最远,B、C、D错。‎ ‎10.B 抛物线形沙丘的两翼指向上风方向,迎风坡平缓前进,背风坡陡呈弧线凸出。根据抛物线形态,结合指向标,该地常年盛行西北风,B对。A、C、D错。‎ ‎11.B 抛物线形沙丘的两翼指向上风方向,两翼有植被。新月形沙丘两翼指向下风向,两翼无植被,A错。抛物线沙丘与新月型沙丘都能指示风向,分布区的风向固定,B对。迎风坡都较缓,C对。可能会存在同一地区,D错。‎ 点睛:抛物线形沙丘的两翼指向上风方向,两翼有植被。抛物线沙丘主要是移动沙丘或沙垄受不连续的植物灌丛阻挡而形成的,迎风坡平缓前进,背风坡陡呈弧线凸出。新月形沙丘两翼指向下风向,两翼无植被。‎ ‎(2018·河南省商丘市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下图中甲为常年有河水的河床,乙为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露出的河漫滩,丙为高度高于洪水期河流水位的阶地。读图回答12~13题。‎ ‎12.阶地一般是由河漫滩发育而来,当原来的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时便形成阶地。那么河漫滩发育成阶地的原因可能是( )‎ A. 河流流量减少 B. 地壳抬升 C. 地壳下降 D. 植被破坏 ‎13.在图中,河谷的右侧较为陡峭,河谷的左侧较为和缓,这种河谷称为“不对称河谷”。“不对称河谷”一般分布在河流的( )‎ A. 上游河源处 B. 山口冲积扇处 C. 中游的河流弯曲处 D. 河流入海口处 ‎12.B 当一个地区受到构造上升或气候剧变,促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于阶梯状的地形,被称为阶地。河流流量减少和植被破坏对阶地的形成影响不大;河流下切是外力作用,而地壳下降属于内力作用。据此选B。‎ ‎13.C 河谷的不对称主要是由于流水的侵蚀和堆积作用造成的。流水的侵蚀和堆积与地转偏向力和河道的弯曲有关。若河道平直,考虑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岸侵蚀,右岸陡,南半球左岸侵蚀,左岸陡。若河道弯曲,考虑凹凸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岸的不对称与河道上中下游位置无关,据此选C。‎ ‎(2018·陕西省榆林市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河口海岸线受河流、潮汐的共同作用而发生化,下图示意近百年来辽河河口海岸线变化。据此完成下列14~16题 ‎14.辽河河口海岸线( )‎ A. 1909~1945年向海洋方向推进 B. 1945~1979年向海洋方向推进 C. 1979~2003年向海洋方向推进 D. 1909~2003年向海洋方向推进 ‎15.辽河河口海岸线变化特征说明( )‎ A. 辽河上游侵蚀作用较强 B. 辽河上游堆积作用较强 C. 辽河河口潮汐侵蚀较强 D. 辽河河口潮沙堆积较强 ‎16.辽河河口海岸线的变化将( )‎ A. 导致海水倒灌 B. 不利于港口建设 C. 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D. 使黄海面积缩小 ‎14.C 结合图示,辽河河口海岸线1909-1945年大体向海洋方向推进,但并不是全部;1979-2003年向海洋方向推进,选C。‎ ‎15.A 由图可知,辽河口海岸线不断向南推进,说明不断有泥沙沉积,泥沙源于地表侵蚀作用的增强,反映辽河上游侵蚀作用较强,选A。‎ ‎16.B 由图可知,辽河河口海岸线的变化表现为辽河口海岸线不断向南推进,说明不断有泥沙沉积,反映辽河输送泥沙增加,河口泥沙淤积增加,不利于港口建设。‎ ‎(2018·新课标高三模拟押题卷(三))辫状河三角洲是辫状河推进到水体中形成的一种粗碎屑三角洲,其上发育有分汉河道、河岸、席状滩等更小单元。下图为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境内岱海(是一个典型的封闭式断层构造内陆湖)一辫状三角洲沉积模式图。据此完成下列17~19题。‎ ‎17.岱海现阶段主要受到的外力作用有( )‎ ‎①风力侵蚀 ②风力堆积 ③流水侵蚀 ④流水堆积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8.在图中①处,每一次洪水宣泄( )‎ A. 沉积物颗粒为砾石 B. 沉积物颗粒为砂质沉积物 C. 砂质沉积物比砾石先沉积 D. 砂质沉积物比砾石后沉积 ‎19.若该辫状三角洲近年来明显缩小,则造成此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有( )‎ A. 岱海附近耕地面积迅速扩大 B. 岱海流域农业实施节水措施 C. 岱海周边植被破坏日趋严重 D. 岱海水严养殖业迅速发展 ‎17.D ‎ 由图可知,该地貌为堆积地貌,处于内陆地区,风力堆积作用强烈,图中的河流携带泥沙在该处沉积,故该地貌为风力、流水堆积作用而成,据此选D。‎ ‎18.D 流水沉积作用的机械沉积分异比较明显,先沉积大的颗粒,后沉积小颗粒,在图中①处,每一次洪水宣泄都会有大小沉积物分层沉积,其中砂质沉积物比砾石后沉积,据此选D。‎ ‎19.B 若该辫状三角洲近年来明显缩小, 说明河流携带的泥沙减少,岱海附近耕地面积迅速扩大、周边植被破坏日趋严重、海水养殖业迅速发展都会导致泥沙的增多,岱海流域农业实施节水措施会使得表土冲刷减弱,水土流失减弱,河流携带泥沙减少,选B ‎(2018·湖北省武汉市四月调研)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是一种两壁狭长且陡峭、深度大于宽度的地貌景观。下图示意太行山峡谷横剖面。据此完成20~21题。 ‎ ‎20.关于太行峡谷形成的年代,从早至晚的次序为( )‎ A. V形峡谷、U形宽谷、盘状宽谷 B. U形宽谷、V形峡谷、盘状宽谷 C. 盘状宽谷、V形峡谷、U形宽谷 D. 盘状宽谷、U形宽谷、V形峡谷 ‎21.下列对峡谷地区的地质推断成立的是( )‎ A. 石柱地貌形成早于孤峰 B. 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C. 峡谷处在火山地震带上 D. 该河流走向受断裂带控制 ‎20.D 读材料可知:“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即内力抬升后遭受流水下切侵蚀,是自上而下逐渐侵蚀形成的,读图可知,位于最上方的盘状宽谷是最先形成的,位于最下方的V形峡谷是最后形成的,选D。‎ ‎21.D 读图可知,石柱所在岩层形成早于孤峰所在岩层,但石柱与孤峰哪个先形成不能判断,A错。读材料可知:“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故地壳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B错。由板块构造学说可知,太行峡谷并不在火山地震带上,C错。‎ 断裂带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发育成峡谷,故D正确。‎ ‎ (2016·全国乙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22~24题。‎ ‎22.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3.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24.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22.C 贝壳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海岸堤,根据贝壳堤的位置可确定古海岸的位置,根据新老贝壳堤的关系,也可以分析海岸线演变过程与动态。图中三条贝壳堤自西向东排列,反映了自古至今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但本题考查的是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状况,因为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的,假如海岸线不稳定而是反复进退,就不会形成任何一条贝壳堤,故在任一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位置稳定。‎ ‎23.B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会使得贝壳堤外的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因而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24.D 由于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图中三条贝壳堤自西向东分布,反映了自陆地向海洋方向的海岸线变迁,也说明了河流带来的泥沙多,入海口处泥沙沉积量大,导致河流入海口的位置多次变动。‎ ‎(2017·课标卷II)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25~27题。‎ ‎25. 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26.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7.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25.C 看地形图,贺兰山山势较高,河流主要东流,短小流急,加之东侧降水偏多,山麓地带沟谷众多,导致在沟口泥沙堆积形成 密集的冲积扇。 26.B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的河流流程较长,而且流域内地势起伏小,这样,水流速度和缓。流水在上游侵蚀、搬运、在甲地的堆积作用不够旺盛。 27.B 有材料信息可知,这里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这就说明冲积扇坡度较大,流水较急,不利于小颗粒物质堆积,造成土层浅薄,不利于耕地分布。‎ ‎ (2015·全国卷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28~29题。‎ ‎28.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9.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28.D 根据题意,要明确以下关系:该海域海底若以淤积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浅,那么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变大,反之,该海域海底若以侵蚀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深,那么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缩小。从图中不难发现,此距离在1979年之前不断扩大,说明该时间段海底以淤积为主;1979年至2004年两者距离总体趋势逐渐缩小,说明海底以侵蚀为主,因而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为先淤积、后侵蚀。故选D。‎ ‎29.B  读图可知,1992年至1997年间,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在总体上趋于缩小,说明该海域海底的淤积在持续减弱。由于该海域位于黄河三角洲近岸,所以首先要考虑这是黄河输沙量变小所致。而黄河输沙量变小存在两种可能:一是黄河水量变小导致其搬运能力降低;二是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入河泥沙减少。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那么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能力会提高,故A错;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故B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进入黄河的泥沙会增多,故C错;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D错。‎ ‎(2016·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30~31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30.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由西向东倾斜 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由北向南倾斜 ‎31.该地区5 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B.气候持续性变暖 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D.地壳阶段性下沉 ‎30.C 图中古海岸线①②③④是由西北方向向东南方向迁移的,且④离现在的海岸线最近,海拔最低,因而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31.A 该地区5 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经历了图中显示的①②③④共四个位置,海平面整体呈下降趋势,而在②③古海岸线有贝壳堤,贝壳堤的形成过程说明当时海岸线较稳定,所以5 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2018·海南地理)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32~33题。‎ ‎32.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 A. 流水侵蚀 B. 岩层褶皱 C. 风沙侵蚀 D. 岩层断裂 ‎33.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 A. 喷发物质差异 B. 冷凝环境差异 C. 外力侵蚀差异 D. 地壳运动差异 ‎32.D 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应为内力作用所致,故D正确、A、C错误。图中岩层没有弯曲形变,因此不属于褶皱,故B错误。‎ ‎33.C 图中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接近相同,说明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相似,因此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厚度应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故C 正确。X区和Y区均为玄武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因此两区喷发物质、冷凝环境差异、地壳运动差异应相似或相同。故 A、B、D错误。‎ ‎(2018·江苏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下图,回答34~35题。‎ ‎34.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A. B. ‎ C. D. ‎ ‎35.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 志留系 B. 石炭系 C. 二叠系 D. 第四系 ‎34.A 首先,确定甲乙一线的海拔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变化可知,由甲到乙,海拔先升高,再下降,排除C、D项。其次,判断地质构造,甲乙沿线地层变化为C—P—C,新老变化为老—新—老,即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35.A 岩层由地表向下的新老关系是不断变老,丙所在地层为D地层。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以发现D地层、S2地层、S1地层,即泥盆纪、志留系上段、志留系下段三个地层。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点睛】地质构造的判断 ‎1.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间新,两翼老。‎ ‎2.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中间老,两翼新。‎ ‎3.断层:岩层发生错误,从而显得不连续。‎ ‎(2018·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36~37题。‎ ‎36.依据如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年降水量的差异 B. 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 植被覆盖率不同 D. 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37.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A. 间歇性抬升 B. 持续性抬升 C. 间歇性沉降 D. 持续性沉降 ‎36.D 甲、乙、丙位于同一河谷地带,降水量、地质构造相同,植被覆盖率影响不到基本地貌,ABC错,图中显示,三地地貌形成的基岩不同,石灰岩、页岩、砂岩岩石坚硬程度不同,受侵蚀程度不同,页岩、砂岩属于沉积岩,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石灰岩易溶于水,形成喀斯特地貌。选D。‎ ‎37.A 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的两个古河床沉积物显示乙地为河流阶地中的堆积阶地,沉积物高度不同、形成时期不同,显示其形成不是连续性的,排除BD。结合图示,该地貌是由于地壳间歇性抬升,河床裸露接受沉积形成的。‎ ‎(2016·海南地理,)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38~39题。‎ ‎38.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39.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38.D 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南坡昼夜温差大,西坡下午受到太阳辐射强,西坡的白天气温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气温日较差大。其他因素都不需要考虑了。‎ ‎39.C 从材料提取信息“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说明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最小;温带荒漠带和草原带,气温日较差最大,亚寒带针叶林带,气温日较差较大,故选C。‎ ‎(2017·六安模拟)地质学上,把海水从海岸入侵陆地过程叫“海侵”,海水退出陆地的过程叫“海退”,海侵过程沉积物自下而上由碎屑岩变为碳酸盐岩,碎屑岩表现为更粗的颗粒,海退过程反之,据此回答40~41题。‎ ‎40.上示意图所属的过程以及虚线方框中沉积颗粒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 A.海侵沉积颗粒变化与甲相符 B.海退沉积颗粒变化与甲相符 C.海侵沉积颗粒变化与乙相符 D.海退沉积颗粒变化与乙相符 ‎41.引起上图海平面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①地壳上升 ②地壳下降 ③冰期 ④间冰期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40.A 海侵过程沉积物自下而上由碎屑岩变为碳酸盐岩,碎屑岩表现为更粗的颗粒,即颗粒物由下而上越来越小,与甲相符,A对、C错。海退过程反之,是碎屑岩、碳酸盐岩位置相反,仍是颗粒大的在下,小的在上,B错。‎ ‎41.C 图示显示的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变深,可以是地壳运动下降形成,①错,②对。也可能是间冰期气候变暖,极冰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③错,④对。故选择C项。‎ 在天然条件下,地表物质常常是粗细混杂的。由于石块和土的导热性能不同,因此冻结速度也各不一样。碎石导热率大,就会先冻结,水就会向石块附近迁移并在其附近形成冰,水形成冰后体积就会膨胀,使碎石产生移动,这样粗的物质和细的物质就会产生分离,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冻融分选作用,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大的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将石头摆成一圈,这种地貌叫作石环。读图,完成42~43题。‎ ‎42.以下条件和石环地貌的形成无关的是(  )‎ A.地表比较平坦 B.岩石颗粒均匀 C.有充足的水分 D.气温在零度上下波动 ‎43.以下地区最易出现石环地貌的是(  )‎ A.青藏高原地区 B.巴西高原 C.南极洲 D.亚马孙平原 ‎42.B  从材料中可知“粗的物质和细的物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大的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可以判断该地的岩石颗粒大小不一。‎ ‎43.A 结合上题分析即可判断,只有青藏高原满足石环地貌出现的条件;巴西高原和亚马孙平原气温太高;南极洲气温太低。‎ 二、综合题 ‎44.(2018·山东省烟台市高考适应性练习(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库赛湖位于藏北高原,库赛河是其接纳的最主要的地表径流。库赛湖的年纹层是由不同季节形成的粗颗粒层和细颗粒层交替形成。粗颗粒物质组成磨圆中等、分选性差,具有明显的风力搬运特征;细颗粒层矿物颗粒较细,除细沙、黏土外,还含有大量的枝角类辟片和生物壳体,具有明显的流水搬运特征。下图为库赛湖地形及取样点沉积层垂直剖面示意图。‎ ‎ ‎ ‎(1)库赛湖属于构造湖,形成初期水深坡陡,但现在东南部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据图推测原因。‎ ‎(2)判断库赛湖年纹层粗颗粒层沉积的季节并分析形成过程。‎ ‎(3)年纹层M较常年偏厚,请分析原因。‎ ‎【答案】(1)东南部有河流注入,携带大量泥沙,泥沙沉积,使得坡缓水浅 (2)粗颗粒层沉积于春季(2分)。库赛湖冬季温度低、风力强劲,风的机械搬运作用使大量的物质在冰面堆积,等到春季湖冰融化,冰面上粗颗粒物质沉积到湖底形成粗颗粒层(3)M层为细颗粒层,为夏季流水沉积。该湖的主要补给为冰雪融水,M层对应年份夏季气温偏高,河流径流量大,搬运能力强,湖泊沉积物多,细颗粒层较厚 ‎【解析】(1)据图可知,湖泊东南部坡缓水浅,这是因为东南部有河流注入,携带大量泥沙,泥沙沉积所致。‎ ‎(2)库赛湖冬季温度低、风力强劲,风的机械搬运作用使大量的物质在冰面堆积,等到春季湖冰融化,冰面上粗颗粒物质沉积到湖底形成粗颗粒层,因此,库赛湖年纹层粗颗粒层沉积的季节为春季。‎ ‎(3)年纹层M为细颗粒层,细颗粒层厚,说明入湖河流搬运的泥沙多,应该是流量偏大。结合材料可知,该湖的主要补给为冰雪融水,融水的量与气温关系密切。M层厚,说明M对应年份夏季气温特别高,河流径流量大,搬运能力强,湖泊沉积物多,细颗粒层较厚。‎ ‎45.(2018·新课标区金优试卷模拟(四))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8年1月14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科考船抵达莫克兰海沟目标海域(下图中甲位置),在未来3周的考察期间,中国和巴基斯坦科研人员将用多种现代地球物理研究方法“透视”莫克兰海沟下的地球结构。‎ ‎(1)描述莫克兰海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说明莫克兰海沟地震多发的原因。‎ ‎(3)推测科技人员可以利用哪些现代地球物理研究方法“透视”莫克兰海沟下的地球结构。‎ ‎(4)中国和巴基斯坦海域合作给巴基斯坦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机遇。‎ ‎【答案】(1)位于北印度洋,巴基斯坦外海;处于亚欧大陆和非洲结合部。‎ ‎(2)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 ‎(3)深海钻探;地震波速测量;重力异常、磁异常法。‎ ‎(4)挑升巴基新坦国际形象;提高巴基斯坦科技实力;完善巴基斯坦交通基础设施、商业、旅游业等多方面建设。‎ ‎【解析】(1)莫克兰海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主要从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两方面回答,读图可知,莫克兰海沟位于北印度洋,巴基斯坦外海,处于亚欧大陆和非洲结合部。‎ ‎(2)地震多发的原因主要与其所在地的地质构造有关,莫克兰海沟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容易发生地震。‎ ‎(3)探测地球结构的方法,主要利用地震波、重力、磁场等原理进行分析,具体方法主要包括深海钻探、地震波速测量等。‎ ‎(4)中国和巴基斯坦海域合作给巴基斯坦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和机会,中国和巴基斯坦海域合作,有利于提升巴基斯坦国际形象、提高巴基斯坦科技实力,完善巴基斯坦交通基础设施、商业、旅游业等多方面建设。‎ ‎46.(2018·天津市河西区总复习质量调查(三))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曲流是指河流在平缓地区形成的连续穹曲河道。流经太行山北段的拒马河,古时“水势巨大,如万马奔麟”,因此得名。在北京市房山区十渡,拒马河的曲流在雄峻峡谷中蜿蜒流淌,地质专家将这种独特的录观令名为曲峡地。2005年,十渡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复为世界地质公园,下图所示为拒马河的地理位置、遥惑图像和河湾形态。‎ ‎ ‎ ‎(1)说明拒马河的十渡河段形成曲峡地貌的地质过程。‎ ‎(2)拒马河的十渡河段,每个河湾的凸岸都有古村落聚集,分析其主要成因。‎ ‎(3)改革开放以来,十波镇的很多古村落经历了一次“萧条—复苏”的发展过程,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近年来,在旅游豪区玻璃栈道开始兴起。‎ ‎(4)分析我国各景区纷纷兴建玻璃找道对旅游业会产生什么不利影响?‎ ‎【答案】(1)早期,太行山地区地形平组,形成曲流现象。随着地壳的整体拾升,流水沿着曲流的河床侵蚀下切,形成峡谷(曲峡地貌) (2)河湾凸岸的水流速度较级,以沉积作用为主:地形平组,十地肥沃;河岸不易剧塌,屠住环境较为交全 (3)萧条:十波镇地处山区,交還不使,经济落后;毗邻北京城区,大量动力进城务工、居住,导致村庄的人口流失,复苏:十被地区风景优美,旋游资源丰富:随着交還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国家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和扶持政策,促进了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吸引人口回流 (4)各景区纷纷兴建玻璃状道,破坏景区的自然美感:设施安装,易产生安全与维护问题;产品同容品带来审美疲劳等(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1)‎ 曲流是由于侧蚀作用形成的,峡谷是由于下蚀作用形成的;早期,太行山地区地形平组,侧蚀作用为主形成曲流现象;随着地壳的整体拾升,流水沿着曲流的河床侵蚀下切,形成峡谷(曲峡地貌)。 ‎ ‎(2)河流凸岸的水流速度较缓,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冲积平原:地形平组,十地肥沃,利于发展村落和农业生产;凸岸流速慢河岸不易剧塌,居住环境较为交全。 ‎ ‎(3)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萧条-复苏应与我国大环境有关;萧条的原因与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才流失、交通落后、经济落后有关:十波镇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毗邻北京城区,大量动力进城务工、居住,导致村庄的人口流失,村落萧条。复苏的原因与发展旅游业、改善基础设施有关:十被地区风景优美,是世界地质公园,旋游资源丰富;随着交還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国家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和扶持政策,促进了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吸引人口回流,经济复苏。 ‎ ‎(4) 兴建玻璃栈道对旅游业会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从对环境和经济影响、旅游安全等方面进行分析;各景区纷纷兴建玻璃栈道,本身难以成为旅游吸引物,甚至会破坏景区的自然美感;玻璃观景设施自身承载力有限,设施安装,易产生安全与维护问题;众多景区都在兴建,产品雷同容易带来审美疲劳。‎ 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环境成因及经济发展。曲峡地貌的地质过程要结合曲流和峡谷地貌形成进分析,曲流是由于侧蚀作用形成的,峡谷是由于下蚀作用形成的。河流凸岸的水流速度较缓,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冲积平原:地形平组,十地肥沃,利于发展村落和农业生产;凸岸流速慢河岸不易坍塌,居住环境较为交全。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萧条-复苏应与我国大环境有关;萧条的原因与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才流失、交通落后、经济落后有关。兴建玻璃栈道对旅游业会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从对环境和经济影响、旅游安全等方面进行分析。‎ ‎47.(2018·《考试大纲》猜题卷(全国卷II、III)第七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兴安岭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哈拉哈火山群是大兴安岭地区重要的火山群之一,火山通道都是直立的,火 山锥形态完美,火山口形成的天池(火山湖)一般都接近国形;大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林区,春季是大兴安岭林区火灾多发时期。‎ ‎ ‎ ‎(1)说明大兴安岭哈拉哈火山群天池一般都接近圆形的原因。‎ ‎(2)根据哈拉哈火山群的火山锥形态完美,分析该火山群形成时间短的理由。‎ ‎(3)分析影响大兴安岭东部地区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 ‎(4)说明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春季易发生火灾的物质条件和气象条件。‎ ‎【答案】(1)哈拉哈火山群火山通道都是直立的,使火山喷发物均匀分布于四周,形成近圆形的火山口,火山口积水后,形成的天池(火山湖)也多呈近圆形 (2)一般火山锥形成后,会通受风化、侵蚀和搬运作用;火山锥形态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改变,高度逐渐降低,最后形成平地;新形成的火山锥受外力作用的时间短,因此才能保持形态完美 (3)大兴安岭东部冬季积雪多,春末气温回升,冰雪融化,河流流量增大,形成春汛,受夏季风影响,产生夏汛;海拔较高,冬季气温低,河流结冰期较长;森林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少 (4)大兴安岭东部林区的树木枯枝落叶多,春季地面易燃物积累量大;春季多大风天气;春季降水少,林区干燥,气温回升快 ‎【解析】整体分析:该题以大兴安岭地区为例,主要考查湖泊特征的成因、外力作用、河流水文特征,以及森林火灾发生的物质条件和气象条件,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解释事物的能力。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河流水文特征、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等知识。‎ ‎(1)要先分析火山口呈近圆形的原因,主要从火山通道和火山喷发物均匀分布四周两个方面说明,再说明火山口积水后形成接近圆形的天池(火山湖)。‎ ‎(2)根据火山锥形态完美可推测,火山锥形成后受外力作用时间短,说明哈拉哈火山群形成时间短。‎ ‎(3‎ ‎)河流水文特征主要包括径流量、汛期、结冰期和含沙量等方面,再结合大兴安岭东部地区河流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回答。‎ ‎(4)大兴安岭东部林区中的枯枝落叶为火灾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春季风力大、降水少、林区干燥和气温回升快是火灾形成的气象条件。‎ ‎【点睛】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水位(汛期):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以地下水和湖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较稳定。流量: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与降水量的多少成正比;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含沙量:取决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结冰期:有无结冰期或结冰期长短与最冷月均温有关。‎ ‎48.(2018·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得分训练(二))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上有许多谷地,从形态上看,有“U”型谷,如挪威峡湾;有“V”型谷,如雅鲁藏布江谷地;有“”型谷,如东非大裂谷。谷地对气候、生物、水文等影响很大,河谷往往也是人类活动集中的地区。‎ 材料二:图甲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某河谷剖面简图,该谷地沿线无断层。‎ 材料三:图乙为美国西北部奎茨河及等高线分布图,该河谷植被茂密,被称为温带“雨林”,是美国大陆“最潮湿”的地方。‎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图甲中该形态河谷的形成过程。‎ ‎(2)河谷地区有大量河底沉积物,请你指出河底沉积物在空间上和颗粒上的特点。‎ ‎(3)河谷地区往往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分析河谷地带对古人类活动的有利影响。‎ ‎(4)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说明奎茨河谷“最潮湿”的原因。‎ ‎【答案】(1)冰川侵蚀作用,形成有“U”型谷;后来冰川消退,谷地中的河流的下蚀作用明显,形成“V”型河谷 (2)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的磨圆度越来越好,颗粒越来越细;沉积物有层理结构,分选性好 (3)河谷海拔较低,热量充足;谷坡有森林、草地,提供木材、牧场和狩猎;谷地中的河流,提供饮用、灌溉水源,便于捕鱼和运输;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谷底,提供肥沃土壤,有利于发展种植业,提供粮食 (4)奎茨河谷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终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降水较多;该河谷位于太平洋东北岸,受阿拉斯加暖流影响,增温增湿;谷地向西敞开,谷底呈西南——‎ 东北走向,有利于西风沿河谷深入,抬升作用明显,多地形雨,水汽充足;奎茨河谷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气温低、蒸发弱;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强。‎ ‎【解析】(1)读图,根据左上图河谷形态分析,该河谷先受冰川侵蚀作用,形成“U”型谷。后来,冰川后退,谷地中河流的下切侵蚀,形成“V”型河谷。‎ ‎(2)河床沉积物特点是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的磨圆度越好,越细。沉积物有层理结构,分选性好。下面的沉积物颗粒较大,上面的沉积物颗粒小。‎ ‎(3)河谷地带的资源环境特点,可以结合食物来源分析。河谷地区的海拔低,热量充足。谷坡有森林和草地,提供木材、牧场和狩猎。谷底中的河流,可提供饮用、灌溉水源、捕鱼和运输。河流带来泥沙堆积谷底,提供肥沃的土壤,有利于种植业,提供粮食。‎ ‎(4)读图,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判断,奎茨河谷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较多。该河谷位于太平洋东北岸,受阿拉斯加暖流影响,对沿岸气候增温增湿作用明显。从地形角度分析,谷地向西敞开,谷底呈西南—东北走向,有利于西风沿河谷深入,抬升作用明显多地形雨,水汽充足。影响奎茨河谷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晴天少气温低,蒸发弱。该河谷的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强。‎ 点睛:利用图示信息,分析河谷形态特点及形成原因。了解河相沉积物颗粒变化特点,具有分选性是河相沉积的特征。古人类文明发祥地,资源条件中,首先是食物来源,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区域潮湿环境,主要从气候、地形角度分析。‎ ‎49.(2016·三门峡高三训练)陕西省自然环境多样,历史悠久,西安(古称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图1为陕西局部地区示意图,图2为某野外考察组绘制的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秦岭的北坡出现多个三角形的山崖(如图),试说明其形成过程。‎ ‎(2)秦岭山脉对气流具有明显的阻滞作用,分析其对南北两侧气候的影响。‎ ‎(3)郑国渠兴修于公元前206年,西引泾水,东注洛水,穿行于渭北高原脚下,灌溉了关中平原4万余顷的田地。据图说明郑国渠选线的优越性。‎ ‎【解析】‎ 第(1)题,考查地貌的成因,一般可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因素分析,该陡崖的形成是由于南侧地层抬升,而北侧地层下陷而成,经过流水侵蚀下切,残余的部分呈三角形。第(2)题,秦岭地形对两侧气候的影响表现在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冬季时,秦岭阻滞了冷空气南下,使得山地南侧气温高于北侧;夏季时,秦岭山地南侧为夏季风迎风坡,该山坡多地形雨,降水较多,而北坡为背风坡,降水少。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郑国渠走向大致和等高线平行,沿山麓延伸,沿线地势较为平坦,总体西北高、东南低,居高临下,水可自流。‎ ‎【参考答案】‎ ‎ (1)断层南侧地层抬升(北侧地层下陷),形成陡崖;经过流水侵蚀下切,残余部分呈三角形。‎ ‎(2)夏季阻挡夏季风北上,北侧气候较为干燥(南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冬季阻滞冷空气南下,南侧气温较高。‎ ‎(3)位于山麓地带(靠近渭河平原),居高临下,可灌溉南部更多土地;地势西高东低,可自流引水。‎ ‎50.(2016·江西检测)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 ‎000 m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读图,回答问题。‎ ‎(1)结合地形条件,说明甲处狭长区域没有冰川分布的原因。‎ ‎(2)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 ‎(3)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 ‎【解析】‎ 第(1)题,冰川是由终年积雪形成的,故冰川形成条件是有降水(降雪)、气温低;结合甲地等高线分布从地形入手分析该地气温高、降水少的原因。第(2)题,玉石为变质岩,出露地表必然经过岩体的破坏(风化、侵蚀)过程;源自4 ‎000 m以上的昆仑山的玉石,到达乙所在河滩,必然经历了河流的搬运与沉积过程。第(3)题,秋季成为最佳拾玉季节,说明秋季此处玉多且出露河滩;结合河流夏季汛期搬运能力强,但此时河水水位高不易发现河床中的玉石,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 ‎ (1)地势低,气温偏高;地形封闭,水汽不足。‎ ‎(2)(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 ‎(3)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 ‎51.(2015·四川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左图“蓉欧快铁”运行线路图;右图甲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据左图,描述右图中甲区域的地形特征。‎ ‎【解析】‎ 根据右图中的海拔高度分析,该地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结合图中经纬网判断,在西南部和东北部,等高线较稀疏,是高原分布区。山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地势起伏大,西南高,东北低。‎ ‎【参考答案】‎ 高原山地为主;高原分布在西南(南)部和东北(北)部,山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势起伏大,西南(南)高,东北(北)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