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9 发布 |
- 37.5 KB |
- 5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中图版:第二部分第八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案Word版含答案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讲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曲线能表示图示时段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是________时段。 (2)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C (2)①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放出大量二氧化碳;②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森林面积剧减,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削弱 2.读酸雨形成与危害图(甲)及燃煤脱硫工艺图(乙),回答问题。 (1)酸雨是指pH小于________的大气降水。 (2)图中形成酸雨的气体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下面减少酸雨产生的途径中可采取的措施有( ) 1.全球气候变暖 (1)全球气候变暖并不是气温持续升高,而是呈波动上升趋势的,是大气温室效应增强的结果。 (2)全球变暖在中高纬度地区表现更为显著,平均气温升高幅度相对更大一些。 (3)全球变暖使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使沿海的低地和岛屿被淹;还会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镇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则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 2.臭氧层的破坏 (1)臭氧层可以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全球的臭氧层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明显。 (3)臭氧层的破坏会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3.大气污染与酸雨 (1)大气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燃煤产生的废气和汽车尾气。燃煤中的污染物有硫氧化物、烟尘等;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铅等。 (2)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很大,可以毁坏森林,使河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酸化土壤,导致农作物减产。 ①减少用煤作燃料 ②把工厂烟囱造高 ③燃煤脱硫 ④在已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 ⑤开发新能源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提示:(1)5.6 (2)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3)C (3)世界三大酸雨分布区为欧洲、北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 [以“识记”为前提——准确记忆·灵活迁移] [全练题点] 1.(2015·海南高考)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 ) A.蒙古高原 B.亚马孙平原 C.巴西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2)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大气成分的差异 B.海陆分布的差异 C.太阳辐射的差异 D.大洋环流的差异 解析:(1)A (2)B 第(1)题,从材料中“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可知,北半球纬度较高地区升温幅度可能最大,符合这一地理位置特征的是蒙古高原。第(2)题,北半球陆地所占比重较大,因陆地比热容较小,升温速度快,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大;而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比热容较大,升温速度慢,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小。 2.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至关重要。据此完成(1)~(2)题。 (1)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 ) A.降低大气温度 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 C.促发光化学反应 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 (2)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 ) A.青藏高原上空 B.北极附近上空 C.南极附近上空 D.北美大陆上空 解析:(1)B (2)C 第(1)题,紫外线对细胞有杀伤作用,臭氧层能吸收大量的紫外线,对生命有保护作用。第(2)题,考查臭氧空洞地理事实,南极地区的上空臭氧空洞最明显。 3.(2018·汕头二模)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主要是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酸性物质所造成的。读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市2008年酸雨pH值及各级酸雨频率逐季平均值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指出该市酸雨频率的季节变化特征。 (2)说出该市酸雨pH值季节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的酸雨频率有三条线,分别是酸雨频率、弱酸雨频率和强酸雨频率,三者在季节上有高低差异,需要分别进行描述。第(2)题,酸雨pH值越高大气中酸性越弱,长江三角洲夏季降水较多,降水稀释了大气中的酸度,导致夏季酸雨pH值高于其他季节。 答案:(1)季节变化特征:酸雨频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冬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弱酸雨频率,夏季和冬季高,春秋季低;强酸雨频率,春季高于其他季节。 (2)夏季pH值明显高于其他各季。原因:夏季降水量大,稀释了酸度。 [谨记要点] 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措施 主要环境问题 主要成因 主要危害 治理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 ①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②大面积毁坏森林 ①海平面上升,淹没沿岸低地、岛屿,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城镇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导致土地、农田盐渍化;②使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导致世界各国转变经济结构 ①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②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③加强国际间的合作;④保护环境、植树造林 臭氧层破坏 ①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化合物;②太阳活动影响 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业造成破坏,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①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破坏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参与国际保护臭氧层的合作 酸雨 ①使河湖水、土壤酸化,影响鱼类、森林、农作物生长;② ① 人类燃烧大量煤、石油、天然气排入大气中大量的氮氧化合物和硫氧化合物 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③危害人体健康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是根本途径;②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发展清洁煤燃烧技术是有效措施 [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 [思维线索] [师说考点] (一)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1.城市和乡村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地区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与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乡村地区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等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者强度过大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发展中国家 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①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环保意识不强;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较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 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力量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使其环境状况大为好转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三)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环境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水资源紧张 土地资源短缺 生态退耕、建设占地等 我国人均耕地较少 能源短缺 利用率低、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滥垦、滥伐、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 泰晤士河的悲剧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 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围城”现象 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噪声等 城市噪声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石油泄漏 [典题示例] (2015·重庆高考·节选)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如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 ②雾霾严重 ③珊瑚退化 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审题指导] 1.审设问 “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 2.审材料 “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有独特的旅游资源;“马尔代夫”“岛国”→受海洋影响大。 3.审图表 由图示经纬度→其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图例→其领土主要由一系列的珊瑚礁、岛组成,海拔。 4.审选项 该国为热带雨林气候→植被覆盖率高,且地势低平,不易发生水土流失;该国大气对流运动旺盛,且旅游业是支柱产业,环境污染少→基本无雾霾;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该国面临威胁;珊瑚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再加上随着旅游业发展→珊瑚退化。 [答案] D [题组冲关] 1. 读某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 ) A.上海、天津 B.广东、福建 C.海南、贵州 D.辽宁、山东 (2)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其主要原因是( ) A.自然资源贫乏 B.交通设施落后 C.煤炭消耗量大 D.第三产业发达 解析:(1)B (2)C 第(1)题,从图中可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人均CO2排放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级行政区有云南、湖北、重庆、海南、福建和广东,其中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只有福建和广东。第(2)题,山西和内蒙古人均GDP不高,但是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消耗量大,人均CO2排放量高。 2.(2015·上海高考)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30 ℃ 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图所示。读图回答(1)~(3)题。 (1)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 ①南方近岸海域 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 A.9月到11月 B.12月到2月 C.3月到5月 D.6月到8月 (3)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 ②加剧污染程度 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 ④减轻污染程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1)A (2)D (3)D 第(1)题,由图文材料可以读出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 ℃,应为南方近岸海域;有机物、营养盐等物质在城市近岸海域较丰富。第(2)题,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 ℃,推断6月到8月发生赤潮的可能性较大。第(3)题,赤潮是在温度比较高、光照较强、营养物质比较丰富的条件下产生的,当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时,可以降低赤潮产生的污染程度,但也会使污染扩散。 3.(2018·吉林十校联考)在风力较小、逆温、相对湿度较低的情况下,随着悬浮颗粒物的增多而导致大气能见度小于10 km的现象叫霾。如图为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各月霾日数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以下关于霾的时空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A.夏季多于冬季 B.冬季多于夏季 C.三省市夏季差异最大 D.北京全年皆高于其他两省市 (2)造成河北霾日数季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A.春季降水多,霾日数少 B.夏季多大风,霾日数多 C.秋季晴朗天气多,霾日数少 D.冬季燃煤取暖,霾日数多 解析:(1)C (2)D 第(1)题,读图,根据图中曲线分析,北京夏季霾日数多于冬季,但是天津、河北冬季霾日数多于夏季,A、B错。由曲线走向可知,三省市冬季有交点、夏季日数差异最大,C对。北京霾日数有的月份低于天津,D错。第(2)题,造成河北霾日数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冬季燃煤量多,向空气中排放的污染物多,导致霾日数多,D对;河北春季降水少,且春秋季人为排放(燃煤取暖)污染物少,多大风,霾日数少,A、C错;夏季降水集中,霾日数少,B错。 [解题技法] 环境问题的解答思路 1.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 首先应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入手,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是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从而结合有关的知识分析判断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在其他区域的分布等。 2.分析成因 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对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产生的,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 3.分析后果与危害 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问题时要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回答问题时这两方面都要分析到,不可偏颇。 4.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一般可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工程、技术类的措施,宣传、教育类的措施等,应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主要问题 具体措施 环境污染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破坏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资源短缺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 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8·衡水中学月考)北极冰融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气候变化现象之一,白色冰面融化变成颜色相对较暗的海冰,被称为“北极变暗”现象。21世纪以来,北极的气温变化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被称为“北极放大”现象。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期间( ) A.北极年海冰面积逐年减少 B.北极年海冰面积减少速度不断加快 C.北极年海冰面积与年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大体呈负相关 D.北极年海冰面积与年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大体呈正相关 2.“北极放大”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海冰的减少导致北极地区( ) A.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B.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加 D.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弱 解析:1.C 2.A 第1题,解题的关键是右侧纵坐标数值向下增加,左侧纵坐标数值向上增加;从图中可看出北极年海冰面积波动减少;北极年海冰面积减少速度减慢;二氧化碳浓度越大,温室效应越明显,海冰面积越小,二者呈负相关。第2题,海冰面积减少,可减少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海水温度升高,辐射能力增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强,从而导致北极气温升高是全球气温变化的2倍,即“北极放大”。 读全球海洋CO2浓度及海水pH值变化图,回答3~4题。 3.根据资料推测,全球海洋pH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 B.火山喷发的CO2溶于海水 C.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分解 D.人类排放的CO2溶于海水 4.如果全球海洋酸化持续加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珊瑚礁的保护形势将更严峻 B.海堤保护能力将减弱 C.全球酸雨危害将减轻 D.海水物理侵蚀将增强 解析:3.D 4.A 第3题,海洋pH的变化主要与海洋中CO2的浓度有关,而海洋中的CO2主要来源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放。第4题,海洋酸化,海水的化学溶蚀作用增强,影响珊瑚礁的保护。 霾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如灰尘、粉尘、盐粒等)或气溶胶粒子(如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 km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能导致空气质量逐渐恶化。如图示意黄淮地区1971~2001年冬季霾日数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力之间的相关系数。据此完成5~6题。 5.黄淮地区冬季霾日数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力之间的关系是( ) A.20世纪80年代之前,风力越小,霾日数越多 B.20世纪80年代之后,相对湿度越大,霾日数越少 C.20世纪80年代之前,霾日数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D.20世纪80年代之后,霾日数与风力相关性增强 6.推测黄淮地区1971~2001年间( ) A.冬季风势力减弱 B.降水量显著增大 C.霾的主要组成物质改变 D.森林湖泊面积大量增加 解析:5.A 6.C 第5题,图中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冬季霾日数与风力呈明显负相关,故风力越小,霾日数越多,A正确。注意正相关说明变化一致,负相关说明变化不一致,相关系数绝对值越大说明相关性越大。第6题,从图中只能看出不同时期,霾日数与各要素的相关性,不能看出冬季风势力强弱、降水量变化趋势,更不能看出森林、湖泊面积变化;但是从图中可看出,霾日数与风力、降水、湿度相关性发生较大变化,可能是霾的组成物质发生改变,导致同样的外部条件下,霾日数存在差异。 (2015·山东高考)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8.“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解析:7.C 8.D 第7题,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是生态脆弱区,在绿洲区附近过量开采地下水,易造成绿洲区水位下降,其他地区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故C项正确。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会造成自然植被生存条件恶化,植被减少,从而导致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变为流动沙丘。第8题,要保持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防风固沙,使其恢复自然植被,故D项正确;荒漠地区不适合植树造林;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会造成水资源过度使用;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应该合理开采地下水。 如图是我国人口总量、GDP、能源生产量、能源消费量变化及预测示意图。读图完成9~11题。 9.下列描述符合2010~2017年变化特征的有( ) ①人均能耗不断下降 ②人口增长速度不断变快 ③单位GDP能耗呈下降趋势 ④能源消费量大于能源生产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0.据图分析我国能源资源紧张的原因有( ) ①经济发展快,需求量大 ②人均占有量较大 ③生产技术、工艺水平落后,能源利用率低 ④我国的煤炭资源已枯竭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1.下列措施中,能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 ) ①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 ②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高重化工业比重 ③结合国情,增加煤炭使用量 ④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9.B 10.C 11.D 第9题,从图中看出,2010~2017年,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放慢,而能源消耗量仍呈不断上升趋势,人均能耗将有所上升;GDP增加速度快(注意坐标),远超过能源消耗量的增长速度,说明单位GDP能耗降低;该时段,能源消耗量始终大于能源生产量。第10题,我国能源紧张的原因主要与我国人口多,经济发展快,需求量大,另外还与我国企业生产技术、工艺水平落后,能源利用率低有关系。第11题,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主要是从开源和节流这两个方面作答。开源方面注重开发新能源,节流方面注重节约能源;适度压缩高能耗的重化工业的比重;我国煤炭使用量已占很大比重,应加大其他能源的开发利用,使能源消耗结构多元化。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8·河北石家庄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6分) 白头叶猴独产于中国广西西南部左江以南和明江以北喀斯特石山、土山镶嵌的狭小地带,喀斯特地貌(低峰丛洼地-峰丛谷地)的石山且有洞穴和石灰岩季雨林植被分布的区域是白头叶猴的栖息地。近半个世纪以来,当地人口急剧增加,周边居民不断在峰丛洼地和谷地开垦土地,每年对薪柴的需求也远远大于该地区植物的生长量,加之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淡薄,滥捕滥杀白头叶猴现象时有发生,白头叶猴正面临着生存危机。如图示意白头叶猴栖息地分布。 (1)描述该地区白头叶猴栖息地的空间分布特征。(6分) (2)简析该地区白头叶猴栖息地空间分布变化的原因。(8分) (3)简述协调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12分)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白头叶猴栖息地分布范围比较狭窄,而且总面积和单个栖息地面积都较小;各栖息地分布较为分散,呈斑块状,在距离上相隔较远;其中弄康山区、弄官山区为白头叶猴栖息地主要分布区,而部分原有栖息地白头叶猴种群已经消失。第(2)题,其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来进行分析。由材料可知,白头叶猴对栖息地环境要求特殊,因此栖息地范围较小且不连续。由“人口急剧增加”“不断在峰丛洼地和谷地开垦土地”“对薪柴的需求也远远大于该地区植物的生长量”可知,该区域由于人口增加,为了获取耕地和薪柴,人们大量砍伐森林,导致白头叶猴栖息地面积缩小;由“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淡薄,滥捕滥杀白头叶猴”可知,该地居民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淡薄,滥捕滥杀导致白头叶猴种群数量减少。由图可知,铁路和公路从白头叶猴栖息地穿过,割裂栖息地之间的联系,从而导致白头叶猴栖息地不连续,甚至消失。第(3)题,其主要考查人类生产与保护动物协调发展的措施,可从推广沼气等新能源、在石山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已经破坏的森林植被恢复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和执法力度、合理规划交通线路等方面考虑。 答案:(1)白头叶猴栖息地分布范围狭窄,总面积和单个栖息地面积小;各栖息地不连续(呈斑块状分布),相隔较远;弄康山区、弄官山区为白头叶猴栖息地主要分布区,部分原有栖息地白头叶猴种群已经消失。 (2)白头叶猴对栖息地环境要求特殊,故栖息地范围较小且不连续;区域人口大量增加,人们的不合理活动导致栖息地面积缩小;当地居民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淡薄,导致白头叶猴种群数量减少;铁路和公路从栖息地穿过,割裂栖息地之间的联系,导致白头叶猴栖息地不连续,甚至消失。 (3)在石山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推广沼气等新能源,解决生活用能问题,保护当地植被,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和执法力度,禁止滥捕滥杀野生动物;合理规划交通线路,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必须经过时,要建设供野生动物穿越的生态廊道。 13.(2018·安徽淮北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30分) 2013年9月3日,广西崇左市市长信箱收到一封网民来信:这几年,我市在大力发展桉树种植,虽然其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经济见效快,但危害更严重。 种植桉树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肥力下降、水质恶化、原有植被无法存活、水土流失加剧等问题,老百姓都说它是“抽水机”“耗肥机”“毒树”和“生态杀手”!希望政府能多为子孙后代考虑,好好管理一下吧! 市长回复:感谢您对我市发展的关注!就您反映的问题,现答复如下:专家研究表明,桉树没有毒性,其单位重量干物质合成所需水量远小于针叶林、黄檀、相思等树种,肥力消耗也小于玉米、咖啡、马占相思等农作物。我市桉树种植有如下误区:(1)每亩植株多在300棵以上(推荐每亩100棵左右);(2)砍伐周期3~4年(巴西约7~8年);(3)大量使用除草剂去除林下“杂灌木”;(4)“炼山”:砍伐后放火烧山。所以,我市一些地方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不是桉树之过,通过合理种植是可以避免的。另外,我市贫困地区较多,利用桉树发展相关产业(如木材加工、造纸等),对我市扶贫工作开展有重要意义。 (1)分析过去崇左市桉树种植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12分) (2)试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为崇左市桉树的合理种植提出建议。(8分) (3)说明如何借助桉树产业的合理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助其脱贫致富。(10分) 解析:第(1)题,可结合材料中市长回复内容分析回答。主要有种植密度大、砍伐周期短导致水分和土壤肥力过度消耗,大量使用农药导致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大量使用除草剂和“炼山”导致生物多样性遭破坏,原生植被遭破坏导致当地水土流失加剧。第(2)题,针对当地问题,结合市长回复内容,提出相应措施即可。第(3)题,一方面要延长桉树产业产业链,向上游、下游产业,甚至相关旅游业发展;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答案:(1)桉树生长速度快,种植密度过大,砍伐周期短,水分和土壤肥力过度消耗,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土壤生产力下降;化肥、除草剂过度使用导致水质恶化、土壤污染;除草剂的使用及烧山除草去杂,导致原生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当地山区降水丰富,原生植被的退化导致植被水土保持功能降低,水土流失加剧。 (2)控制桉树种植密度,合理调整桉树种植面积;禁止烧山,保护原生植被;合理使用化肥及除草剂;延长桉树砍伐的时间间隔;禁止在耕地、水源地种植等。 (3)桉树苗及木材出售增加农民收入;桉树种植带动造纸、木材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利用桉树林发展林下养殖和生态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扶贫资金,促进扶贫工作开展。 第二讲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3.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读人地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代表采集渔猎时代,时代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和科技进步,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地矛盾加剧。 (2)C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 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 答案:A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问题。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区别: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①图中A表示社会系统,B表示经济系统,C表示生态系统。 ②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经济增长往往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而不太重视质量和效益,而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指经济数量的增长,更追求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因此说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而已。 2.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一个整体。 (三)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沙柳生命力强,枝条丛生不怕沙压,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如图为沙柳造纸产业链图。读图回答(1)~(2)题。 (1)种植沙柳,改善环境,主要是因为沙柳能( ) A.防风固沙 B.吸烟滞尘 C.保持水土 D.净化空气 (2)造纸产业链条( ) A.使植被遭到了更大规模破坏 B.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C.生产重点转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D.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 答案:(1)A (2)D 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途径主要包括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和加强国际合作。 2.循环经济的方式: ①工业:发展清洁生产。 ②农业:推行生态农业。 ③公众:提倡适度消费。 3.清洁生产是相对的,是与传统生产技术相比较而言的;清洁生产并非不产生任何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废弃物,只是相对而言废弃物产生较少。 [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 [思维线索] [师说考点]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公平性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同性原则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 (三)传统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区别 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 目标 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 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标准,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增长方式 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 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 消费模式 提倡高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 文明标准 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利益 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时间尺度 当代人的最大需求 强调代际公平 空间尺度 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式的发展方式 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的发展方式 (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 2.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与生态农业。 3.实现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体系。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树立可持续的环境观和消费观。 5.加强国际合作,明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题组冲关] 1.(2017·江苏高考)如图为2012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两个城市为( ) A.日照市 B.潍坊市 C.青岛市 D.威海市 (2)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 ) A.单位GDP消耗大 B.城市调控能力好 C.单位GDP污染小 D.城市发展水平低 解析:(1)CD (2)BC 第(1)题,图示威海和青岛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和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说明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故C、D正确。第(2)题,图示M类城市与N类城市相比,具有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和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低的优势,说明M类城市调控能力好,单位GDP污染小,故B、C正确。 (2015·北京高考·节选)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 m)。据此回答下题。 2.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D 如果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数量急剧减少,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并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①正确;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食物,比如山羊等食草动物数量的增多,而食草动物增多会破坏山区的草场,导致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继而山区的环境承载力下降,②错误;过度猎狼和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的关系,③错误;过度猎狼违反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公平性原则,④正确。所以D正确。 3.可持续城市是指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好环境的城市。如图为我国某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指数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努力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工业产值烟尘排放量,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有序性原则 (2)图示可持续城市发展指数中,能体现出的做法是( ) A.提高能源利用率 B.降低碳排放量 C.提高城市绿化率 D.减少污染物排放 解析:(1)C (2)D 第(1)题,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该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第(2)题,图示体现了生活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没有体现出城市绿化率、能源利用率、碳排放量的变化。 [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 [思维线索] [师说考点] (一)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区别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方式 粗放利用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 资源利用率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资源再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处理 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大量排放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二)循环经济的实践应用 1.工业模式——清洁生产 (1)基本内涵:从生产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病。 (2)主要效益: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生产过程中控制了大部分污染;可以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大有作为。 2.农业模式——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护农业生态平衡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发展措施: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遵循生态平衡规律,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充分利用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 (2)优势特征: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各业互补互利;种植、养殖、加工多种经营,经济效益好;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有益于人体健康。 (3)发展方向:通过生态农业建设,逐年步入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发展轨道;充分利用生态农业的优势发展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 (4)典型代表:北京留民营村生态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实行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新能源。 3.适度消费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消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消费具有动力功能,对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 [题组冲关] 1.(2017·河北定州中学模拟)浙江东南部青田县地处瓯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崎岖,多山地丘陵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溪谷纵横,烟江秀丽,山峦连绵、奇峰挺拔,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形成了独特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读图回答(1)~(2)题。 (1)保障该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 A.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B.修建温室,改善热量条件 C.兴修排灌水利设施 D.拓展市场,推进产业化 (2)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 ) A.能灵活地适应市场 B.农产品的类型多样 C.提高了生产效率 D.稻鱼共生,保护环境 解析:(1)C (2)D 第(1)题,浙江东南部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发,水源是该地区农业稳产的关键因素,故保障该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兴修排灌水利设施。第(2)题,注意抓住关键词“生态可持续发展”,其强调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达到减轻污染和减少生态破坏的目的,该农业模式稻鱼共生,保护环境达到此目的。 2.(2018·河北衡水中学期中测试)如图为我国某城市近五年产业发展分析图。据此回答(1)~(2)题。 (1)该城市在产业发展中( ) A.石油化工和石化产品制造业增长潜力较大 B.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发展空间较小 C.批发和零售业可优先培育为主导产业 D.目前缺少增长快、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的优势主导产业 (2)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该城市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扩大资源开采规模,大量输出原料 ②发展传统产业,吸收剩余劳动力 ③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 ④培育新兴优势产业,提高竞争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1)D (2)B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①②③④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小,增长率高,⑤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增长率低,所以目前没有增长快、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的主导产业,D正确。第(2)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从发展新兴产业,使产业结构多样化;资源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等方面考虑,所以B项正确。 3.读我国某区域循环经济示意图,回答(1)~(3)题。 (1)该区域可能位于我国( ) A.青藏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东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2)该区域循环经济的核心部门是( ) A.饲料厂 B.油菜地 C.养鱼场 D.酒精厂 (3)该循环经济( ) A.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D.产业之间不存在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解析:(1)D (2)B (3)C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种植油菜、养鱼,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油菜产区,所以D正确。第(2)题,该区域循环经济的核心部门是油菜地,围绕油菜地发展了养殖业、工业,充分利用了资源。第(3)题,各类型的工农业生产都会产生污染,不可能是零排放;上一工序的产品是下一工序的原料,该地企业彼此存在生产工序上的联系;该区域循环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所以C正确。 4.(2018·湖南浏阳一中测试)如图为甜菜制糖废水的末端处理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该过程( ) A.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B.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的和谐统一 C.提高了糖的产量和质量 D.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提高 (2)应用新流程后该厂附近最适合布局( ) A.罐头厂 B.啤酒厂 C.造纸厂 D.养猪场 解析:(1)B (2)D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废弃物可以再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但没有达到零排放,且产生糖与动物饲料,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第(2)题,图中的产品之一动物饲料没有被利用,因而可在该厂附近建设养猪场。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黄梅戏《天仙配》中唱到“我挑水来你浇园”“你耕田来我织布”。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歌词描述的现象应发生在( ) A.史前文明时期 B.农业文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 D.后工业化时期 2.下列对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 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的生态破坏 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解析:1.B 2.C 第1题,由歌词中灌溉、耕作等信息,可知描述的是农业文明时期。第2题,农业文明时期,由于人类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出现了局部的环境问题。 循环经济可以缓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如图为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联系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图中的农业生产活动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整体性原则 4.关于图中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实现农业良性循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②种植业、养殖业并举,促进农产品多样化 ③增加生产、生活能源,显著提高粮食产量 ④改善农田施肥结构,实现有机质还麦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3.A 4.B 第3题,从生产联系图可知该地农业生产活动遵循了持续性原则。第4题,图中生产活动并没有增加生产、生活能源,也没有体现出显著提高粮食的产量。 (2018·齐鲁名校协作体二模)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一次性餐具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有人说:“小小餐盒既轻又重,既小又大,既简单又复杂”。据此完成5~6题。 5.一次性餐具生产后以就近销售为主,主要原因是( ) A.产品运量大 B.产品价值低 C.市场需求大 D.产品运输不便 6.小小餐盒的“重”与“大”是指( ) A.产品重量大 B.原料消耗大 C.环保责任大 D.大气污染大 解析:5.B 6.C 第5题,一次性餐具既轻又小,产品的运量小,A错误;产品的运量小,方便运输,可使其生产地远离市场地,D错误;市场需求大不是其生产接近市场的主要原因,C错误;一次性餐具的市场价格低,长途运输会增加运输成本,利润降低,故选B。第6题,一次性餐具既轻又小,产品重量小,消耗原料少,A、B错误;使用一次性餐具主要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造成的大气污染小,D错误;一次性餐具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难治理,故环保责任重大,选C。 (2018·河北唐山二模)鱼菜共生系统是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与蔬菜无土栽培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是水产动物和蔬菜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数据表明:用1 kg鱼食,至少生产50 kg蔬菜和0.8 kg鱼肉。这种以菜净水、以水养鱼、以鱼种菜的生态循环模式,实现了鱼、水、菜的和谐,逐渐出现于一些大中城市的庭院和街道的暖房中。如图为鱼菜共生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 7.鱼菜共生系统中,蔬菜的主要作用是吸收水中( ) A.固体杂质 B.二氧化碳 C.氮磷元素 D.有害细菌 8.在家庭庭院中建立该系统,主要目的为( ) A.缓解热岛效应 B.提供绿色食品 C.提高资源利用率 D.美化环境 9.有人提出,采用普通泡沫浮床,在长江三角洲池塘推广该系统,其面临的问题为( ) A.产品价格下降 B.设备投资过大 C.能源浪费严重 D.劳动力成本增加 解析:7.C 8.B 9.A 第7题,氮磷元素是蔬菜的主要营养成分,无土栽培的蔬菜会大量吸收水中的氮磷元素,净化水质,给鱼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蔬菜对水中的固体杂质、二氧化碳、有害细菌吸收地很少。第8题,该系统对缓解热岛效应的作用较小,A错;该系统建立在家庭庭院中,可以为家庭提供绿色食品,B对;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美化环境是该系统产生的影响,不是主要目的,C、D错。第9题,大面积发展该系统,会导致产品集中上市,冲击市场,造成产品价格下降;该系统设备简单,投资不大,能源消耗少,所需劳动力不多,劳动力成本低。 读某生态工业园区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据图判断,甲、乙、丙三工厂分别是( ) A.板材厂 水泥厂 硫酸厂 B.板材厂 硫酸厂 水泥厂 C.水泥厂 硫酸厂 板材厂 D.硫酸厂 板材厂 水泥厂 11.该生态工业园区( ) A.核心生产企业是火电厂 B.园区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 C.制药厂原料可再生 D.废弃物均实现了循环利用 解析:10.B 11.C 第10题,炼油厂产生的废弃物硫黄回收利用后可用来制作硫酸,故乙为硫酸厂;火电厂产生的灰渣可用来制作水泥,故丙为水泥厂;石膏是制板材的原料之一,故甲为板材厂。第11题,该生态工业园区的主要工业产品不是电能,所以火电厂不是其核心生产企业,A错误;该生态工业园区减少了部分废弃物的排放,但居民区等仍会产生废弃物,且这部分废弃物并没有经过循环再利用,因此B、D错误;制药厂用农产品做原料,农产品属于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C正确。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8·信阳模拟)阅读青海省图及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4分) 材料一 下表为青海省B地区牧场牧草变化表(等级数字越大,牧草质量越差)。 年份比例/%等级 1~3级 4级 5级 6级 总面积/km2 1985年 0 9.26 52.13 38.61 11 172 1997年 0 0 48.3 51.7 10 793 材料二 青海省过去的经济模式是挖矿、卖原料,把初级产品输入到东部地区进行加工。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复《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总体规划》重点规划建设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 (1)图中B地区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草场退化,据表说明该问题的具体表现,并简述该地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15分) (2)在各循环经济工业园中,通过清洁生产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说明该模式的主要效益。(9分) 解析:第(1)题,根据表格中的数据,B地草场退化的表现有草场总面积减少和优质牧草减少。主要治理措施是发展科技,培育优良品种;加大草原建设投入,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加强草场资源管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牧。第(2)题,清洁生产模式的环境效益是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经济效益是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 答案:(1)表现:草场总面积减少;优质牧草减少。 措施:发展科技,培育优良品种;加大草原建设投入,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加强草场资源管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牧。 (2)环境效益: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 经济效益: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 13.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32分) 石材加工主要包括“锯割加工—研磨抛光—切断加工—凿切加工—火烧加工—辅助加工及检验修补”等环节,生产过程水、电消耗量大。 贵州安顺市(如图)致力于推动当地石材产业发展,但目前石材加工制成品多为单一板材,异形石材、家装家饰、文化雕刻等高附加值产品比较缺乏。现已初步探明安顺市石材共有17个品种,资源量约为6.98亿立方米。 (1)分析安顺发展石材产业的优势自然条件。(8分) (2)分析石材产业发展对当地环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12分) (3)请对安顺石材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12分) 解析:第(1)题,石材产业属于原料导向型产业,产品笨重,要发展石材产业必须原料储量充足、种类丰富。结合材料中提到的石材产业发展用水、耗电多,要求必须水源和电力丰富。第(2)题,从采挖、加工过程中出现的污染以及废矿处理等方面分析不利影响。第(3)题,根据石材的资源属性和安顺石材加工存在的不足,立足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可分别从科技、产业结构等角度采取合理的措施。 答案:(1)石材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品种多;水能丰富,煤炭储量丰富;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 (2)开采石材会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石材加工过程中,会造成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废矿堆放会占用、破坏大量耕地;长期过度开发会引起石材资源枯竭等。 (3)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原料、能源和水资源利用率;对石材开采区及时进行复垦或恢复植被,降低水土流失危害;延长产业链,开发多样化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产品宣传和品牌建设,增加市场竞争力;完善交通设施,提高外运能力。 阶段验收 命题热点(一)——人口与城市 人类,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人口与城市,是社会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高考关注的命题热点之一。高考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将人口问题,人口迁移的影响,城市区位选择、功能区的合理布局等相关知识相结合进行组合式考查,难度中等。在复习备考过程中,首先要记牢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然后构建知识体系,把握知识联系和高考命题趋势,做到从容备考。 [例1] (2016·全国卷Ⅲ)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 D.知识密集型产业 [解析] 第(1)题,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但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说明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对劳动力需求减少,A项正确;食品价格大增、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加重都不是影响外来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B、C、D项错误。第(2)题,与上海市相比,周边中小城市的服务设施较差,且生态环境目前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因此①④说法错误;周边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就会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的大量迁入,因此②③说法正确。故选C项。第(3)题,材料中提到“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说明今后上海将重点引进素质较高的人才,因此,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知识密集型产业,D项正确。 [答案] (1)A (2)C (3)D [析考题·明考向] 本题组以上海市为切入点,考查人口变化的原因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解题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迁移人口的质量”和“上海市制定的人口增长策略”两个立足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本题组,从以下几个特色彰显高考试题的经典性。 1.典型的场景,显示着时代发展的趋势:上海位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前沿,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基础设施完善,吸引外来人口大量流入,人口流动性强。选取上海市作为考查人口迁移的命题背景,极为典型。而且把材料定格在2015年人口流入的数量和方向变化上,隐含着上海产业升级与人口迁移的关联性,表明了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和人口迁移变化趋势。 2.朴实的设问,折射出问题探究的深邃:第(1)题分析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原因,第(2)题分析流向周边小城市的原因,第(3)题暗含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口质量的要求。从命题角度看,设问没什么新意,但是有两点值得回味:一是设问之间紧密相连,具有内在关联性;二是要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上海市人口政策的制定体现出的是流动人口整体质量不高,人口流向中小城市体现出的是中小城市产业以劳动力导向型为主,产业结构有待改善。 3.广阔的拓展,体现了关注社会的要求:本题折射出的两个问题及解决措施:一是当前流动人口数量大,但整体质量不高,简单的数量增加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大对流动人口的专业技能培训已迫在眉睫;二是随着人口的不断流入,城市化问题越来越突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已成为解决城市化问题的主要途径。 [多知一点备高考] 1.用工荒:也称为用工难,是指用工短缺现象,主要发生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对于持续多年的民工潮,用工荒的出现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既包括农民工的一些权利没有得到很好地保障,相关政策没有得到落实,也包括现代农业的发展及美丽乡村建设导致大量民工回流等。解决用工荒问题,既要在社会层面进一步完善保障制度,也要在企业方面进行产业的升级改造。 2.街区制:是城市建设布局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是在城市规划的道路边上建设房子,且不设围墙,他的优点是可以增加公共道路和路网密度,从而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缺点是给治安管理带来困难。 [例2] (2017·全国卷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如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1)~(3)题。 (1)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境质量 (2)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 A.中心商务区 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 D.产业园区 (3)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解析] 第(1)题,地铁站点的主要服务对象为流动人口,人流量越大消费市场往往越大,地铁站点的服务功能越全,其等级也就越高,故本题选择B。地铁站点的用地面积是根据服务等级而定的,A项所述内容存在因果关系错误。地铁站点的信息化水平高,其综合服务等级不一定高。地铁站点周边的环境质量对其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影响不大。第(2)题,由图可知,甲、乙、丙三个站点位于内环或其附近地区,地价较高;甲、乙、丙站点等级较高;这三个站点分布相对集中,所以人流量较大。综上可知,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应为中心商务区,故本题选择A。其他三项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区一般不会位于城市内环附近,故B、C、D错误。第(3)题,从图中可知,与河流垂直的方向上有多个一级站点,推测该城市有多个核心区,所以该城市最可能为多核心结构,其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答案] (1)B (2)A (3)C [析考题·明考向] 1.命题背景——站在地铁角度,体现城市发展。有河流穿越,体现出最早城市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内环、二环、三环体现了城市的空间形态;地铁站点等级的高低,体现了客流量的大小;地铁站点分布及大小与环线的关系,体现了其影响因素。由此可以看出,一条地铁线将城市发展体现得一目了然。 2.命题角度——明在站点等级,实为城市结构。 本题组以地铁站点分布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服务等级体系、功能分区及城市空间结构,综合性较强。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高考对考生的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考查方式——看似了然于心,贵在考查广度。本题组的考查方式和命题角度,与常规考题基本相同,但通过简单的地铁线和站点等级分布,将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体现的淋漓尽致:建设地铁、高架桥、城市快速通道等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现象,分散城市职能、建设新城、卫星城等缓解用地紧张、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 [多知一点备高考] 1.地铁对城市交通环境的影响 随着地铁建设网络的不断完善,四通八达的地铁线路不断扩大着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在地铁沿线开设商铺,购房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的人口密度,缓解了城市中心的人口压力,对于解决城市的污染和环境治理问题也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2.地铁对城市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影响 (1)增加了房地产的销售量。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地理位置和交通环境是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因素。在地铁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城市整体的交通环境较之前有所改善,所以房地产市场的销售情况就会相应的改变。 (2)促进了地铁沿线房地产经济的繁荣。由于地铁带来的便利,地铁沿线的消费环境较之前会有所改善,消费环境好转的直接影响就是可以带动周边房地产企业的发展。 (3)人们更愿意在地铁沿线购买房产。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区及其他优越地段的房地产价格高涨。而随着地铁的建设,一些无法承受市中心高额房价的工薪家庭就会选择在城市郊区或者地铁沿线购房。因此,地铁的建设,盘活了城市郊区和沿线的房地产经济,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整体提升。 3.地铁对城市整体规划的影响 (1)地铁建设推动了城市形态的发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良好的城市交通环境也是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地铁的建设,城市的整体交通环境得到提升和改善,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城市也会扩大建设规模,向多方式、扩散性的方向发展。 (2)城市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优化。随着地铁的建设,城市的整体交通环境得到改善,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因此,城市的发展模式也将更加多元化,地铁将带动城市向多中心发展模式迈进。 [例3] (2017·全国卷Ⅰ)如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 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景观照片拍摄于春季,图中树木已发新叶,可知冬季叶落,当地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第(2)题,由材料可知,同一街道,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说明隔离带景观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该街道两侧行政管辖不同,人们对隔离带的维护不同。同一街道用地类型、景观规划、居民爱好差别不大。第(3)题,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热水土。植物是气候的反映,不同植物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在景观植物栽种时,主要根据各地区的年有效积温来选择景观植物的品种。由于年有效积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因此不同景观植物栽种范围的大小不同,即影响城市景观植物栽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 [答案] (1)B (2)D (3)A [析考题·明考向] 借助生活中的景观图考查城市化问题在近几年高考中的考查频率较高,景观图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也正体现出地理学科“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核心素养。分析本题组,体现出以下三个命题特点。 1.从情景的选取来看:该组试题以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情景为背景来源于生活,对于考生来说图片内容真实熟悉。选材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调动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思考和作答。 2.从设问的设计来看:围绕该情景,抓住绿化带植物及其景观特征,自然地延伸出三个问题,启发考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思考。问题设计流畅明快,一气呵成,没有生拼硬凑的感觉。 3.从备考的角度来看: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首先要强化考生对图文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其次要引导考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分析生活现象,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学的视角和观点看待、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素养。 [深思维·巧备考] 新情境下人口与城市试题的考查角度分析 1.以人口迁移为新情境考查对城市的影响 现代社会,人口迁移已成为一种正常现象,人口迁移也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因此人口迁移现象常成为高考命题的新情景。一般会通过文字材料或图表形式表述人口迁移的方向或者原因,考查人口迁移对城市的影响。在回答产生的影响时,要把握两点:一是要从辩证的角度去分析(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去分析),二是要紧密结合材料,切勿泛泛而答。 2.以人类活动为新情境考查城市问题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城市,通过具体人类活动为新情景进行命题的设置,考查由此产生的城市问题已成为一种趋向。人类活动带来的城市问题主要分三大类: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等),交通问题(交通堵塞、交通事故频发、停车困难等),住宅问题(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等)。 3.以城市绿化建设考查人地协调问题 随着城市硬化面积的增大,城市雨涝现象频发,热岛效应增强。因此,高考常常以城市河湖治理、绿化建设、透水砖铺设、海绵城市建设等新情景为载体,考查实现人地协调的途径。在分析过程中,要围绕“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和“水循环原理”展开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命题热点(二)——农业和工业 高考对农业和工业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可见分量之重。纵观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命制,一般从三个角度展开:与自然人文相结合,考查区域特征、区位选择和布局;结合某一具体工农业活动,考查区位选择、布局及可持续发展;以某一具体新情景为切入点,考查考生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因此在备考复习时,首先要记牢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然后要注重对相关知识体系的搭建,进而完善答题思路。 [例1] (2015·安徽高考)如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1)~(3)题。 (1)图示区域西部沿海地区降水丰富,主要是由于( ) A.反气旋频繁过境 B.受沿岸寒流影响 C.东北季风受到地形抬升 D.西南季风带来丰沛水汽 (2)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力堆积 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 (3)下列选项中,符合乙地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是( ) A.机械化水平高 B.水利工程量大 C.经营方式粗放 D.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及陆地轮廓形状,可以判断该地区位于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图示区域西部降水丰富主要是因为该区域夏季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西南季风从印度洋上带来大量的水汽,形成降水。反气旋控制下天气晴朗干燥,寒流会降温减湿,东北季风来自大陆内部,气流干燥,均不易形成降水。故D项正确。第(2)题,由图可知,甲地位于湄公河的入海口处,该处形成了湄公河三角洲,该三角洲的形成是由于湄公河从上游进入下游后,地势变缓,水流变慢,泥沙大量沉积。风力堆积和风力侵蚀常出现在干旱少雨的地区,流水侵蚀往往形成峡谷,不会形成三角洲。故C项正确。第(3)题,乙地位于东南亚地区,该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该种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有: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水利工程量大、生产规模小等。故B项正确。 [答案] (1)D (2)C (3)B [析考题·明考向] 1.背景简而不凡:本题组仅仅通过一幅世界某区域略图为背景展开问题的设置,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挖掘的信息量很大:首先是区域的定位,其次是知识的迁移,最后是综合的分析。由浅入深,逐层挖掘信息才能准确答题。 2.考点多而不乱: 三个设问考查了三个考点,看似毫无关联,实则隐含内在联系:第(1)题的立足点是气候,第(2)题隐藏的信息是土壤,正是为了第(3)题判断农业地域类型做铺垫。准确回答第(1)、(2)题是正确回答第(3)题的基础。 [串知识·成系统] 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 气候 分析气候要素可从气温(热量)、降水、光照、气温日较差等方面分析,不同的气候其气温、降水、光照等条件各不相同,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地形 (位于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土层深厚,易于耕作;地形平坦开阔等 土壤 肥沃(黑土、紫色土、水稻土等) 水源 充足,灌溉便利(有丰富的地下水、河湖水、冰雪融水等)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条件 国内外市场位置远近、城市人口数量、生活水平高低、消费习惯等 交通条件 海运及内河航运条件(对外贸易)、铁路和公路运输网络(国内市场)、航空运输条件(花卉、高档果品等) 农业技术 机械化水平、耕作技术、灌溉技术、农业技术水平等 劳动力 劳动力数量和价格等 [例2] (2016·全国卷Ⅲ)目前,我国为保护棉农利益,控制国际棉花进口,国内的棉花价格约比国际市场高1/3;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我国一些纺织企业为利用国际市场棉花,在国外建纺纱厂,并将产品(纱线)运回国内加工。在我国同行业企业纷纷到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建厂的情况下,总部位于杭州的K企业独自在美国建纺纱厂。2015年4月底,K企业在美国工厂生产的第一批110吨纱线运至杭州。据此完成(1)~(3)题。 (1)如果K企业将纺纱厂建在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利润比建在美国高,最主要的原因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 ) A.离原料产地较近 B.离消费市场较近 C.劳动生产率较高 D.劳动力价格较低 (2)K企业舍弃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而选择在美国建纺纱厂,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A.原料价格 B.劳动力价格 C.投资环境 D.市场需求 (3)该案例表明,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纺纱业已大幅度降低了( ) A.原料使用量 B.劳动力使用量 C.运输量 D.设备费用 [解析] 第(1)题,从材料可知,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因此在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建厂是利用当地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区位优势,D项正确;越南不是世界上主要的棉花生产国,因此A项错误;K企业总部位于杭州,纱线要运回国内加工,说明市场在国内,无论在国外哪里建厂都不是考虑市场因素,B项错误;美国经济发达,机械化水平高于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劳动生产率高,C项错误。第(2)题,此题易错选A项,注意材料中提到“国内的棉花价格约比国际市场高1/3”,只要是在国外,原料价格一般都比较低,因此没有必要考虑原料价格,A项错误;美国劳动力价格高于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因此B项错误;美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发达的经济体,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创新力和最开放的经济体之一,投资环境优越,C项正确;产品运至杭州,说明不是利用美国市场,D项错误。第(3)题,纺纱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而且美国劳动力价格较高,纺纱业要想获取利润,必须减少劳动力数量,因此B项正确;作为纺纱厂原料的棉花,在加工过程中基本没有废弃物,即使工业技术水平再提高,原料使用量也很难降低,A项错误;运输量的多少取决于纺纱厂产量的多少,与工业技术水平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工业技术水平提高,设备费用降低,不只局限于美国,且设备费用不是纺纱厂的主导区位因素,D项错误。 [答案] (1)D (2)C (3)B [析考题·明考向] 该组试题以最近的实事为切入点,考查了工业区位因素、产业转移的原因等知识点。“纺纱厂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一事实知识的识记和灵活运用,以及对材料中不同国家纺织行业工人工资高低这一有用信息的准确获取,是解答该组试题的关键之处。同时,该题组呈现出的命题特点,也值得我们去探究。 1.发展的观点:棉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优势传统产业,但是随着国内外生产区位条件的变化,纺织业的原料供应、生产模式、区位选择等都发生变化,与时俱进才能保护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材料和设问的命制,都体现了向考生渗透这样一种思想,这也是地理学科素养的一种体现和要求。 2.比较的价值:比较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具体方法。材料在三个方面体现了比较的价值,通过比较提升命题的高度和考生解题的难度。其一,当前国内外生产条件的差异比较;其二,我国纺织生产条件过去和现在的比较;其三,国外发展程度不同国家生产区位的比较。 3.迁移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内容主要是工业区位因素及其选择,但涉及区域地理基础知识、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等基本原理和规律。既考查考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又考查逻辑推理等综合思维能力,需要考生有较高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4.民族的意识:材料开篇就指出“目前,我国为保护棉农利益,控制国际棉花进口”,就地理角度来讲,无论我们采取哪一种生产模式,“控制国际棉花进口”“ 在国外建纺纱厂”“独自在美国建纺纱厂”等都是要保护我们的民族产业和民族利益,而这种意识的培养,则是高考命题和地理学科的素养要求和情感价值观的体现。 [串知识·成系统] 许多考生在解答区域类试题时,往往对于相关类似概念把握不清,导致思维混乱而失分。在此对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分析,帮助考生理清思路,从而达到快速审题、准确答题的效果。 1.区位因素与区位条件 工农业生产选择地理位置所依据的、其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就是其区位因素,其主体是某项工农业生产活动。区位条件是区域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即某个区域开展某项工农业生产活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其主体是某个区域。 2.农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区位因素 农业与工业生产特点不同,两者的区位因素也是既相似又不同的。相似的是二者的区位因素都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方面,但是相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工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要求较低(往往只需要一定的水源、土地等),但对社会经济因素的要求更多(如动力、原料、工业基础等)。同时,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也成为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例3] (2015·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美国大盐湖(如图)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1)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 (2)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 (3)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根据题目所给图文材料分析可知,大盐湖为高盐水域,适合卤虫生存;图中显示有多条河流注入大盐湖,湖水营养物质丰富。第(2)题,题目文字材料给出了本题答案,一方面,20世纪50~70年代,卤虫需低温运输,运输难度大且运费高;另一方面,当时卤虫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市场狭小。第(3)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可从过度捕捞导致海洋渔业产量减少、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和近海水产养殖业技术不断提高等方面分析;由“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不难得出大盐湖卤虫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这一结论。第(4)题,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取决于个人观点,注意选取一个观点加以说明,且理由充分即可。 [答案] (1)属于内陆盐湖,为高盐水域。注入该湖的河水带来大量营养物质,适合藻类等卤虫饵料的生长。 (2)运输成本高(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市场需求小。 (3)原因:海洋渔业产量减少;市场需求增大;近海水产养殖技术提高。影响:对卤虫需求量增加(促进了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 (4)赞同理由: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增加就业等。 不赞同理由: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析考题·明考向] 1.背景之真实:美国大盐湖,卤虫丰富,成群的候鸟在湖面上飞来飞去。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已崭露头角,80年代后,规模不断扩大。一幅农业蓬勃发展的景象,美的真实,如临其境。 2.设问之精巧:本题四个设问,分别从“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区位因素变化及影响、可持续发展”四个角度展开,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类试题的分析思路完全吻合。 3.思维之严谨:高盐水域是卤虫的生存条件,材料中已说明大盐湖为内陆盐湖;藻类是卤虫的生长条件,如何获取该信息呢?阅读图,多条河流注入大盐湖,可联想到河水中含有大量的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水,富含营养物质,适合藻类生长。由此可见,准确提取图文信息、灵活迁移应用知识是答题的关键,对考生思维的严谨性要求较高。 [深思维·巧备考] 近年来,农业区位条件分析大都钟情于“虫、鱼、草、花、果、菜”等农产品,如2015年全国卷Ⅰ美国大盐湖的卤虫、2016年全国卷Ⅰ广西横县的茉莉花、2017年全国卷Ⅰ坦桑尼亚的剑麻、2017年全国卷Ⅲ额尔齐斯河流域的白斑狗鱼等。试题设问角度小,具有层次性,大都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考查。 1.动物生存条件或植物生长条件 虫、鱼等动物的生存条件要从生存空间大小、食物是否贫乏、有无天敌等角度分析;花、果等植物的生长条件要联系植物生长习性,从当地的气候、水源、土壤等角度分析。 2.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试题多考查生产规模的影响因素,注意从距离市场远近、交通运输成本、农业技术、政策等角度分析;作答时务必立足试题材料情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农业生产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从生存斗争角度分析,动物过度繁殖会对其他动物造成威胁,引起生物多样性减少,大规模种植作物可能会加剧水资源短缺,产生生态破坏等问题。 (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考虑社会和经济效益,多从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等角度回答。 命题热点(三)——交通 交通是联系人类各项活动的纽带,也是高考的常考点。高考一般结合具体情境考查线路选择,某条线、点的建设考查区位选择、对社会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交通方式布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等。同时,高考的考查角度较广,往往会与地形、河流等自然环境,城市、工农业等社会环境相结合,综合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高考中对交通的考查,归纳为两种方式,逐一研究突破,揭示高考命题规律。 [例1] (2015·浙江高考)浙江古代盛产青瓷,其中越窑生产的青瓷(越瓷)远销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地区等。古代越瓷贸易船主要以风力和洋流为动力,晴夜观星定向,一般出航半年内到达非洲。下图为越瓷外销西南航线示意图。完成(1)~(2)题。 (1)与陆路运输相比,越瓷西南方向贸易选择海运方式可( ) ①缩短路程 ②增加运量 ③减少货物破损 ④增强贸易灵活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在输出越瓷的贸易航程中,船上的人可能会在( ) A.甲处夜观北极星定向 B.乙处借船右后方来风作动力 C.丙处见到河水的暴涨 D.丁处眺望到大片茂盛的草地 [解析] 图中显示了西南海洋运输线路。第(1)题,与陆路运输相比,海运路程明显增加,故“缩短路程”的描述错误;一般来说,公路运输比较灵活,故“增强贸易灵活性” 的描述错误;海洋运输货运量大,由于在海上运输相对陆路比较平稳,可以减少货物破损,故C项正确。第(2)题,甲处位于赤道附近,因为北极星与地面的夹角约是0度,所以看不到北极星,A项错误;出发时是冬季,一路顺风顺水,到达乙处时,正好盛行东北季风,可以借右后方的东北风作为动力,B项正确;到达丙处时,北半球还是冬半年,丙处河流夏半年水量较大,因而看不到河水暴涨现象,C项错误;丁处位于索马里半岛附近,可以看见陆地上的植被景观是荒漠,看不到草地,D项错误。 [答案] (1)C (2)B [析考题·明考向] 本题组考查了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还综合考查了季风、气候、植被等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示意图中地理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大。细细品味,本题组中“西南航线”与我国“一带一路”不谋而合,命题设置体现以下两大特征。 1.大背景,小切口: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重走古丝绸之路,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深层次交流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新局面。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本题组的命制让考生感到既工于其事,又有强烈的时代感。可以说,花有千朵,只攫一支。本题从交通方式比较入题,切口小,但是命题立意深。 2.旧情景,新题目:南亚、东南亚一直是考查和命题热点区域,“瓶子”旧已,但贵在“酒”新。第(1)题的设置,明显有两个“巧搭”:一是搭上“一带一路”这条“大船”,使题目具有深意;二是搭上“越瓷运输”这条“小船”,使题产生新意。 [串知识·成系统] 分析交通区位因素的选择思路 (1)为什么修:社会经济因素是主导因素,需要从资源开发、促进区域间经济的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合理布局交通网四个角度分析。 (2)在哪里修:从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的角度综合分析,尽量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降低工程造价,保证行车安全等。 (3)能不能修:主要考虑技术因素,如青藏铁路的修建就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 [例2] (2015·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日利亚人口超过1亿,经济以农矿业为主。2014年11月20日,尼日利亚与我国正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该项目总金额达119.7亿美元,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至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下图示意尼日利亚铁路的分布。 (1)归纳尼日利亚现有铁路路网特点及作用。 (2)指出尼日利亚拟建沿海铁路的布局特点。 (3)简述尼日利亚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针对此气候特点,我国相关人员在建设该铁路时,为保障身体安康,需要防范的问题。 (4)指出因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而可能获益的我国主要工业部门。 [解析] 第(1)题,尼日利亚现有铁路路网的特点,可从铁路线数量、密度和联系的地区等方面据图归纳;文字材料指出尼日利亚经济以农矿业为主,工业落后,说明铁路路网的作用主要是方便农矿产品的出口和商品的进口。此外,尼日利亚人口过亿,铁路线也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第(2)题,读图不难看出拟建沿海铁路基本呈东西走向横贯沿海地区。第(3)题,尼日利亚沿海地区纬度较低,终年高温多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铁路建设人员应针对气候湿热、雨林中蚊虫野兽多、环境恶劣等特点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第(4)题,因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而可能获益的我国主要工业部门,应当围绕与铁路建设相关的工业部门分析。 [答案] (1)路网特点:线路较少(密度较低);连接内陆和沿海港口。作用:方便农矿产品出口和进口商品的运输。 (2)横贯沿海地区(或几乎与海岸线平行);连接东、西两条(通向内陆地区的纵向)铁路,构成铁路网。 (3)气候特点:(纬度低,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需要防范的问题:中暑;晒伤;食物中毒;毒虫叮咬;野生动物侵袭;疫疾;瘴气等。 (4)钢铁、机械、机车制造、电子通信、管线、建材等与铁路建设和列车制造有关的部门。 [析考题·明考向] 本题以尼日利亚现有铁路网特点及作用、拟建沿海铁路的布局特点及对我国工业部门的影响为命题出发点,考查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影响因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本题,体现以下三个命题特征。 1.取材之“真实”:本题采用与我国有经济合作关系的尼日利亚为背景材料,考查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2014年,尼日利亚与我国正式签署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材料配有尼日利亚铁路的分布图示,让考生在考场上即刻想到铁路这一重要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点、建设条件及其带来的影响这一主干知识,从而轻松进入审题、思考、答题状态。 2.考查之“全面”:第(1)问考查交通运输布局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2)问考查交通线路的区位因素分析及布局特点,第(3)问 考查交通线路修建的自然环境,第(4)问考查与工业活动有工业联系的主要工业部门。考查内容全面,考查视角新颖,强化解决地理问题的逻辑思维,这也是当前命题的一个趋势。 3.能力之“综合”:本题以区域为载体,结合图文材料以综合题形式呈现给考生,综合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教材主干知识能力、描述地理事象分布特征的能力。第(1)问需要考生先从材料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归纳,再从其他隐性信息方面进行补充,第(2)问需从图中进行分析、描述,第(3)问需结合图示挖掘隐性信息,第(4)问要求运用到的知识是工业联系,为铁路建设提供产品和相关联系的部门。 [串知识·成系统] 交通运输对区域各要素的影响 区域要素 影响 自然环境 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地表水的分布,导致洪涝灾害;山区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山区地表状况,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农业 商品农业一般沿交通线分布;乳畜业、园艺业等产品容易变质,需要及时运输,也要沿交通线分布;自给农业对交通线分布要求较低。交通线的延伸,扩大了商品农业的销售范围 工业 交通线对工业的影响最为明显,交通运输成本是工业的一项重要支出,因此,工业企业要布局在主要交通线附近 城市 沿重要的交通线可以形成城市轴线;交通线交会处往往会形成新的城市;交通线的变化会影响城市的兴衰 商业 商业的发展离不开便捷的交通。商业网点和商业中心都布局在重要交通线沿线 旅游业 交通通达度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新的交通线的修建,可以带动沿线旅游业的发展 [模块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5年全球总人口约为73亿,其中中国和印度分别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9%和18%。预计到2022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读2015年中国大陆和印度人口年龄结构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按10岁一个年龄段分组 B.M、N两处凹陷分别是人口大量外迁和人口政策影响形成的 C.F人口高峰的形成与E人口高峰有密切关系 D.我国大陆人口老龄化现象没有印度明显 2.预计到2020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这说明( ) A.印度经济增长速度快,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动力,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B目前印度人口具有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特点 C.印度医疗卫生水平比中国高,人口死亡率比中国低,净增人口多 D.目前中国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每年净增人口少 解析:1.C 2.B 第1题,图中共划分了17个年龄组,按10岁一个年龄段分组,最大年龄组为161~170岁,明显错误,应该是按5岁一个年龄段分组;M处为31~35岁和36~40岁两个年龄段,这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口,该时期我国大陆刚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E、F两年龄段相差约20岁,最有可能是E年龄段人口进入生育年龄后生育的子女又形成了人口高峰;由图可知,我国大陆人口老龄化现象比印度明显。第2题,预计到2020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说明目前印度人口具有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特点,B项正确。印度是世界人口超级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工资低,不可能再吸引大量外来劳动力;目前,印度总人口比中国少,但人口自然增长率远超中国,每年净增人口多于中国,但印度人口死亡率比中国低并非因为医疗卫生水平比中国高,而是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死亡率较高;中国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仍较多。 (2018·山东部分重点中学测试)读中国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比重及其年增长率变化预测图,完成3~4题。 3.图中信息反映( ) A.2015年前劳动适龄人口年增长率与所占比重呈正相关 B.未来的几年内我国会出现劳动力严重不足现象 C.2015年以后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与人口老龄化有关 D.2015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年增长率为零,劳动适龄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4.针对目前我国劳动适龄人口的现状,可采取的应对措施有( ) ①吸引外来移民迁入 ②提高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③延迟退休年龄 ④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⑤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解析:3.C 4.B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15年前劳动适龄人口的年增长率呈波动下降的趋势,而劳动适龄人口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二者并不呈正相关,故A项错误;2015年以后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转化为老龄人口,而只有一小部分人口转化为劳动人口,导致劳动适龄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即2015年后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与人口老龄化有关,故C项正确;劳动适龄人口数=总人口×劳动适龄人口所占比重,虽然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但由于总人口数仍在增长,所以2015年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并未达到最大值,未来几年我国劳动力短缺并不会太严重,故B项、D项错误。第4题,由图可知,目前我国劳动适龄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劳动力逐渐出现短缺的现象。针对此种现象,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也可以延迟退休年龄,以缓解劳动力不足现状;还可以通过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增加人口出生率,大约二十年后这些新出生人口转化为劳动力,可以缓解未来的劳动力不足问题,故B项正确。吸引外来移民迁入会加剧我国人口对资源的压力,不符合我国国情;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劳动力需求量会增大,从而加剧劳动力资源不足问题。 居住与就业一直是社会的基本需求,更是城市的基本功能活动,其空间配置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读我国某城市的居住-就业空间基本结构图,回答5~6题。 5.该城市居住扇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得益于( ) A.区域内环境优美 B.城市内放射状路网的发展 C.区域位置离市中心较近 D.城市内环状路网的发展 6.随着城市功能区分异日趋明显,人口在各功能区间的流动也日趋频繁,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人口在城市内部各功能区间的流动主要依赖家庭小汽车 B.人口在住宅区与就业区间的流动主要发生在中午前后 C.人口在城市内部各功能区间的流动主要依赖城市公共交通 D.人口在商业区与住宅区间的流动主要发生在上午 解析:5.B 6.C 第5题,图中居住扇分布呈现由市中心向外延伸的特点,其形成与城市放射状路网的形成和发展有关。第6题,城市内部各功能区间的人口流动主要依赖城市公共交通;人口在商业区与住宅区间的流动主要发生在早上和晚上上下班时。 读欧洲西部某城市地域结构图,完成下题。 7.关于该城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城市兴起的主导因素是河流 B.甲区域为高级住宅区 C.交通是乙、丁两区共同的区位因素 D.火车站与汽车站不宜集中布局 解析:选D 从图中可看出,有河流从该城区流过,说明该城市兴起的主导因素是河流;甲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且为盛行西风上风向,应为高级住宅区;丁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好,乙位于铁路和高速公路交会处,交通便利,因此交通是乙、丁两区共同的区位因素;火车站与汽车站宜集中布局,方便人们出行换乘。 (2018·湖南长沙联考)如图为海绵城市与传统城市(“快排城市”)模式对比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意义是( ) A.涵养水源,修复城市水环境 B.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 C.提高管渠等排水设施的利用率 D.减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9.下列城市中最有必要建设海绵城市且①作用明显的是( ) A.中国拉萨 B.泰国曼谷 C.埃及开罗 D.蒙古乌兰巴托 解析:8.A 9.B 第8题,读图可知,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可以涵养水源、修复城市水环境;下沉式绿地等的建设有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减弱城郊间的热力环流;地表径流量减少,管渠等排水设施的利用率将下降;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修建相关的配套设施,因此会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加。综上可知,选项A正确。第9题,容易发生内涝的城市,最有必要建设海绵城市。选项所列四个城市中,曼谷地处湄南河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加之湄南河主要流经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多洪涝灾害,因此曼谷城市内涝严重,最有必要建设海绵城市,选项B正确。 高原夏菜又称冷凉蔬菜或错季蔬菜,是指夏季在气候干冷地区生长的蔬菜,如花菜、包菜等,最适宜生长的温度在17~25 ℃,多种植在海拔1 500 m以上的高原上。甘肃菜农将同种蔬菜依山势阶梯状种植在海拔1 500~3 000 m的山坡上,每年5~10月上市,供给上海、杭州、广州等南方城市。据此回答10~11题。 10.甘肃菜农将同种蔬菜依山势阶梯状种植在海拔1 500~3 000 m的山坡上,其原因是( ) A.排水条件好 B.延长市场供应时间 C.海拔高,气温低 D.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11.甘肃高原夏菜主要供应上海、杭州、广州等南方城市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南方地区高温且自然灾害多 B.南方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占用大量耕地 C.品质好 D.菜品差异 解析:10.B 11.A 第10题,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呈下降趋势,从而导致不同海拔种植的蔬菜收获时间不同,上市时间不同,可以延长市场供应时间,减少同类蔬菜的竞争,提高经济效益,故选项B正确。第11题,5~10月,我国南方地区持续高温且自然灾害多发,不利于蔬菜种植;虽然城市化进程中会占用大量耕地,但蔬菜种植的收益远高于粮食种植,因此耕地面积减小对蔬菜种植的影响较小;蔬菜品质高低会影响蔬菜的销售价格和市场竞争力,对具体的市场地并无直接影响;花菜和包菜等蔬菜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可种植,菜品没有差异。综上可知,选项A正确。 (2018·河南洛阳模拟)花卉种植产业已成为海口市农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尤其是鲜切叶生产交易量,2010年就已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80%。2017年春节前,天猫、淘宝网的鲜切叶交易及物流配送异常繁忙。读图完成12~13题。 12.海口市发展鲜切叶产业的有利条件是( ) ①地形以丘陵为主,土地资源丰富 ②水热充足,雨热同期 ③市场需求量大 ④海陆运输便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3.网络销售模式对海口市鲜切叶生产的最大影响是( ) A.改变了生产工序 B.改变了种植模式 C.降低了生产成本 D.扩大了销售市场 解析:12.C 13.D 第12题,海口市周边地区海拔低于100 m,属于平原地区;海口市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半年雨热同期,光热充足,有利于鲜切叶的生产;我国人口总量大,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鲜切叶的市场需求量大;海口市位于海南岛北部,海南岛四面环海,与我国大陆之间的陆路联系不便。综上可知,C选项正确。第13题,网络销售模式对鲜切叶的生产过程影响很小,影响的主要是鲜切叶的销售环节,使鲜切叶的销售渠道多元化,可以覆盖的市场范围更广,故D选项正确。 如图是我国东部部分城市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与芜湖相比,合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条件为( ) A.靠近长三角地区 B.技术力量雄厚 C.位于“黄金水道” D.消费市场广阔 15.图示地区多出现产业集聚现象,产业集聚有利于( ) A.共享基础设施,防止企业无序扩张 B.保障能源供应,改善环境质量 C.获得规模效益,提高批发价格 D.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解析:14.B 15.D 第14题,合肥是安徽省省会,与芜湖相比,技术力量雄厚是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条件。第15题,产业集聚可共用基础设施,节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获得规模效益;但产业集聚不是为了防止企业无序扩张和提高产品批发价格;产业集聚会使企业之间争水、争地,加剧地区环境污染。 (2018·西安八校联考)读某工业部门在某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土地、运输和劳动力等成本曲线图,其中土地成本和运费都只与距城市中心的远近、交通通达度有关,据此完成16~18题。 16.表示劳动力、土地、运输等成本的曲线依次是( ) A.a、b、c B.b、c、a C.c、b、a D.c、a、b 17.综合考虑劳动力、土地、运输等成本因素,该工业部门最适宜布局在(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18.从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分析,该工业区最可能布局的工业是( ) A.大型化工厂 B.糕点厂 C.机械制造厂 D.大型炼铝厂 解析:16.B 17.B 18.C 第16题,城市中心区一般为中心商务区,与郊区相比,这里的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因而劳动力价格相对较高,可推断出b曲线为劳动力价格曲线;土地成本和运费都只与距城市中心的远近、交通通达度有关,城市土地价格总体上自市中心向外逐渐降低,在城市交通主干道交会处或城市环线和通往外界主干道的交会处地价会有所上升,可判断出c曲线为土地价格曲线;离城市中心越近,交通条件越好,运费越低,可推断出a曲线为运费曲线。第17题,读图,将①②③④四地的土地、运输、劳动力等成本相加可知,②地成本最低,故该工业部门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应将工业部门布局在②地。第18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工业部门最适宜布局在成本最低的②地。在②地布局的工业部门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最大,因此该工业部门应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大型化工厂为市场导向型工业,糕点厂为市场导向型工业,机械制造厂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大型炼铝厂为动力导向型工业,故C项正确。 展线指的是在山岭地带,由于地形和工程地质条件限制,需要顺应地形,适当延伸线路长度,沿山坡逐渐盘绕而上至路线终点。2014年12月28日,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新关角隧道全线通车,取代了关角展线。如图是新关角隧道及关角展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图中关角展线布局所要考虑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连接更多城镇 B.降低运营成本 C.降低线路坡度 D.避开断裂构造带 20.用新关角隧道取代关角展线是为了( ) A.进一步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B.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C.形成独特的铁路观赏景观 D.缩短列车通过此路段的时间 解析:19.C 20.D 第19题,修建展线主要是为了减少地形给工程带来的限制,所以关角展线布局所要考虑的最主要因素是降低线路坡度。第20题,用新关角隧道取代关角展线可大大缩短列车通过此路段的时间;修建隧道对沿线经济发展影响不大;隧道也不可能形成独特的铁路观赏景观;隧道修建过程中可能会破坏植被,加剧地区水土流失,破坏自然环境。 读我国某城市高铁站分布示意图,完成21~23题。 21.图示高铁站附近首先出现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工业用地 B.居住用地 C.办公用地 D.零售业用地公 22.沿图示高速公路,从市中心到高铁站仅需15分钟车程,判定该距离最接近( ) A.5 km B.15 km C.30 km D.40 km 23.该城市外缘高铁站的主要作用是( ) A.实现各类交通衔接 B.减轻城区人口压力 C.拉动城镇向西扩展 D.完善区域城镇体系 解析:21.D 22.B 23.B 第21题,高铁站以旅客集散为主,交通便利,人多,消费市场广,适宜布局商业活动,故首先出现零售业用地,选D。第22题,在城区与高铁站之间的高速公路,通常将车辆最高行驶速度限定在60 km/h~80 km/h,由此可判定,15分钟的车程大概为15 km~20 km,故选B。第23题,城市高铁站的建立,将引发一些商业与工业到附近布局,从而引起一定数量的人口到此集聚,进而引发城区的部分人口外迁,减轻城区人口压力,故选B。 (2018·湖北七州市模拟)读我国某地生态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图,回答24~25题。 24.该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的工业导向类型属于( ) A.市场导向型 B.原料导向型 C.劳动力导向型 D.技术导向型 25.该生态工业园区( ) A.最可能位于湖北 B.属于高科技产业园 C.生产过程中所有工业产品都能循环利用 D.具有高效的资源利用及和谐的生态功能 解析:24.B 25.D 第24题,由图可知,该工业园区主导产业与甘蔗(原料)密切相关,故主导产业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第25题,湖北不是甘蔗主产区;图中的制糖、造纸等系统都不属于高科技产业;图中主要是蔗渣等副产品被循环利用,而不是所有工业产品都被循环利用;图中显示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多个系统中的废弃物也被充分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减轻了污染,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 二、综合题(共50分) 26.(2018·江西十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 2011年以来的叙利亚内战引发了严重的难民危机,大量叙利亚难民涌入欧洲。如图为叙利亚难民入欧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 科斯岛属于希腊,位于爱琴海的东南部,距离土耳其西南部沿岸约20 km,是叙利亚难民进入欧洲的最近通道。 材料三 2016年2月共有67 797人在德国联邦移民与难民局申请避难,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59.9%。2016年1至2月德国接收的难民人数已超过10万人。 (1) 从气候角度分析叙利亚难民经爱琴海进入欧洲可能遇到的危险。(4分) (2)德国应不应该接收大量的难民?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4分) 解析:第(1)题,难民大多通过偷渡的形式进入欧洲,加之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所乘坐船舶的质量较差、乘坐环境较差,因此容易受航行海域气候条件和水文条件的影响。第(2)题,本题为开放性设问。若答应该,则应分析人口迁入对德国的有利影响;若答不应该,则应分析人口迁入对德国的不利影响。 答案:(1)途经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夏季气候炎热干燥,难民在船舱中容易因中暑、缺少淡水等原因而生病甚至死亡;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海上风浪大,易发生沉船事故。 (2)应该。理由:接收大量的难民,可以增加德国的劳动力数量;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德国经济发展。 或不应该。理由:接收大量的难民,增加了就业压力,增加交通、卫生、就业、环保、住房等的困难与压力;增加治安等方面的压力等。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如图为某城市1960~2010年人口和土地利用变化统计图。 材料二 如图为该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水资源情况统计图。 (1)据材料一分析该城市1960~2010年人口和用地变化情况。(4分) (2)材料一中的现象被称为________,这种现象对该市郊区农业发展有何影响?(6分) (3)据材料二分析该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6分) 解析:第(1)题,直接据图读出即可,该城市1960~2010年非农业人口整体呈增加趋势,城市人口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城市用地面积不断增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第(2)题,根据材料一的人口和用地变化,可判断该现象为城市化,这种现象会大量占用郊区农业用地,使郊区非农业生产活动不断扩大。第(3)题,读图可知,在降水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城市中心区地表径流量大于郊区而地下径流量小于郊区,说明城市易形成内涝。治理措施可以从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小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完善城市排水系统等方面阐述。 答案:(1)非农业人口整体呈增加趋势;城市人口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大;耕地面积减小。 (2)城市化 影响:促进郊区农业结构调整,使粮食种植面积减小,蔬菜、花卉、养殖等产业的比重增加;耕地面积减小,农业用地紧张;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减少。 (3)问题:城市建筑面积扩大,雨水下渗量减小;地表汇水速度加快,地表径流量增大,易形成城市内涝。 措施:植树种草,增大绿地面积;使用渗水砖,增加雨水的下渗;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整修城市河道,加速雨水的排泄。 2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甘蔗为喜温、喜湿、喜光作物。巴西圣保罗州甘蔗糖分含量高,且气候生长期长,甘蔗产量高,占全国总产量的近六成。巴西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年有两次甘蔗收获期和加工期的国家。图1为巴西甘蔗种植业分布图,图2为圣保罗气候资料统计图。 材料二 巴西石油资源短缺,所产甘蔗50%~60%用于生产乙醇汽油,其他用于蔗糖生产。圣保罗州有数百家制糖厂,布局分散。如图为圣保罗制糖厂生产流程图。 (1)分析圣保罗州有利于甘蔗生长的气候条件。(4分) (2)分析圣保罗州发展甘蔗制糖业的优势区位条件。(4分) (3)简述圣保罗州制糖厂生产流程的意义。(4分) 解析:第(1)题,圣保罗州是热带草原气候,可从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分析该地有利于甘蔗生长的气候条件。第(2)题,可从原料、劳动力、市场、交通等方面分析。第(3)题,可从有利于缓解能源紧张局面、增加收益、促进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分析。 答案:(1)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湿季(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高温多雨,有利于甘蔗的生长发育;干季(4月至9月)雨量少,光照强,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甘蔗糖分的积累。受低温、冻害影响小。 (2)位于甘蔗种植区(靠近原料地),甘蔗产量大、质量高,原料丰富;人口和城市密集,劳动力丰富;靠近国内市场;临近港口,海运便利,便于开拓国际市场。 (3)缓解巴西能源紧张的局面;可以延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提高收益;充分利用资源(资源的综合利用),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充分利用废弃物,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又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促进劳动力就业,增加收入。(任答4点即可) 29.(2018·湖南六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哥斯达黎加素有“中美洲花园”之称,超过25%的国土被划为国家公园。该国地处火山地震带附近,地形以山地为主。该国物产丰富,主要出口咖啡、香蕉、木薯等农产品,主要出口港口是利蒙。 材料二 咖啡树的生长需要白天温和不酷热的气温,以及每日少于两小时的直接日照。哥斯达黎加的优质咖啡豆被称为“特硬豆”,该咖啡豆生长在海拔1 500 m以上的山坡,并且海拔越高咖啡豆质量越好。时至今日,该国的咖啡工业是世界上结构最完整的工业部门之一。 材料三 如图为哥斯达黎加地理位置示意图。 (1)简析哥斯达黎加被誉为“中美洲花园”的原因。(4分) (2)分析哥斯达黎加“特硬豆”品质好的自然原因。(4分) (3)指出哥斯达黎加发展咖啡加工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2分) (4)利蒙是中美洲最大的热带水果出口港,试分析其优越的区位条件。(4分) 解析:第(1)题,“花园”意味着植被数量多,保护好。从植被数量的角度来说,地形复杂和气候多样可以使得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明显,适宜不同类型植物生存;从保护角度来说,主要和政府的政策有关。第(2)题,农作物品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对作物生长习性的配合情况,多考虑作物的生长期、水热资源及其配合状况、光照和温差、土壤和水质等情况。第(3)题,从技术、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即可。第(4)题,热带水果出口,首先要有充足的产品供应,其次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 答案:(1)地处热带,两面临海,水热条件优越,热带植物种类多;境内多山地,气候垂直分异显著,植物种类多;政府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2)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咖啡生长期长,积累的有机质多,品质好;降水较多,为咖啡树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多云雾天气,避免强烈日晒;多火山灰,土质疏松且肥沃。(答出2点即可) (3)加工技术高,生产能力强;咖啡品质好,市场广阔;临海国家,对外交通便利。 (4)位于北美洲东海岸-巴拿马运河-北美洲西海岸航线上,航运便利;哥斯达黎加为热带水果的集中产区,有充足的产品供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