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地理新导学大一轮讲义:必修②第六章第25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案(人教版,江苏专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地理新导学大一轮讲义:必修②第六章第25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案(人教版,江苏专用)

第25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考纲呈现]‎ ‎1.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4.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5.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考纲解读]‎ ‎1.说出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举例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了解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含义,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重难点)‎ ‎[思维导图]‎ 考点一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与环境问题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人地关系和环境问题的产生 ‎3.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典型案例 环境问题 具体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太湖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有害固体垃圾 垃圾围城现象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康菲石油公司漏油事件 噪声污染 建筑、娱乐、交通 城市噪声污染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滥伐、滥垦、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 土地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华北平原次生盐渍化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氟氯烃化合物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恶化、沙漠扩大、南极臭氧层空洞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少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的春旱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4.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全球变暖 自然:气候的变化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 全球气温升高 臭氧层破坏 自然:太阳活动 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酸雨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世界:西欧、北美、日本 中国:南方地区 ‎5.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 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即环境问题表现形式具有地域差异,主要表现为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如下表:‎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地区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与人类居住地的过分集中,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乡村地区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等 资源利用的方式不当或者强度过大 发展中国家 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较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 过度消耗资源 考向一 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 ‎1.(2015·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2)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答案 (1)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2)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解析 第(1)题,由于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水渠汇入乌梁素海,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残留在土壤中,农药、化肥随灌溉退水流入乌梁素海,造成严重污染,此外该区域气候干燥,湖水流动性差,造成污染严重。第(2)题,乌梁素海污染来源主要是工业,生活废水排放,河套平原灌溉退水从农田中带来的农药、化肥等,因而可以从减少排放、及时清淤、生物净化等角度思考。‎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近年来华北地区冬半年雾霾天气多发,PM2.5浓度增加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读“北京市某日PM2.5浓度变化图”,完成2~3题。‎ ‎2.导致该地PM2.5浓度变化的首要污染源是(  )‎ A.生活燃煤排出的烟尘 B.道路及建筑工地的扬尘 C.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 D.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 ‎3.治理雾霾天气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②优化产业结构 ③加强环保执法力度 ④实施人工降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2.D 3.A 考向二 生态破坏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4.(2018·北京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河北省为落实“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定位,因地制宜采取了相应措施。‎ 为保护生态环境,河北省的山区和平原地区在农业方面应分别采取何种措施?‎ 答案 山区:扩大林业比例(建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平原地区:发展节水农业(发展生态农业;保护湿地;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解析 在农业方面,由于山区容易发生水土流失,故扩大林业比例、提高植被覆盖率是重点方向;平原地区主要发展种植业,由于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所以应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保护湿地,而且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要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减少污染危害。‎ ‎5.(2018·江苏地理)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全球气候变暖增加的热量中64%被海洋表层水(0~700 m)吸收;相当于人为排放量约30%的CO2被海洋溶解而导致海洋酸化。当海水的温度、盐度、酸碱度和透光度等环境因子发生较大变化时,浅水珊瑚会发生白化甚至死亡,近二十年已发生了三次全球性珊瑚白化事件。下图为“大气圈碳收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导致近期全球性珊瑚白化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大气圈与陆地植被、土壤、海洋之间进行碳交换的主要自然过程有________。‎ ‎(3)每年大气圈中碳的增加量有________×1012千克;造成大气圈CO2增加的人类活动主要是________。‎ ‎(4)除全球气候变暖外,有些人类活动也对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为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可采取的对策有________。‎ 答案 (1)海水温度上升;海水酸化 ‎(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3)4.9 化石燃料的燃烧;植被破坏 ‎(4)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环保意识;建立保护区;加强对珊瑚礁的修复;建立监测机制;加强立法;扩大国际合作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当海水的温度、盐度、酸碱度和透光度等环境因子发生较大变化时,浅水珊瑚会发生白化甚至死亡”“全球气候变暖增加的热量中64%被海洋表层水(0~700 m)吸收;相当于人为排放量约30%的CO2被海洋溶解而导致海洋酸化”可知,导致浅水珊瑚发生白化的原因是海水温度上升和海水酸化。第(2)题,注意题干要求“大气圈与陆地植被、土壤、海洋之间进行碳交换的主要自然过程”,结合图即可找出陆地植被、土壤和海洋之间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把碳释放到大气圈中,进行交换。第(3)‎ 题,注意图中箭头的方向。指向上的箭头代表大气中碳的收入=60+60+8+0.9+90=218.9,指向下的箭头代表大气中碳的支出=122+2+90=214,因此每年大气圈中碳的增加量有4.9×1012千克。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造成大气圈CO2增加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植被破坏。第(4)题,注意题干要求不需要从全球气候变暖角度考虑,因此主要从人们的环保意识、法治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区、监测、恢复其生态、参与国际合作等方面回答。‎ 考点二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公平性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共同性原则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 ‎3.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4.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考向一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2017·江苏地理)下图为“2012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两个城市为(双选)(  )‎ A.日照市 B.潍坊市 C.青岛市 D.威海市 ‎2.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双选)(  )‎ A.单位GDP消耗大 B.城市调控能力好 C.单位GDP污染小 D.城市发展水平低 答案 1.CD 2.BC 解析 第1题,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特征为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低,威海市和青岛市符合此特征,故选C、D。第2题,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低,说明M类城市单位GDP污染小,单位GDP能耗小,城市调控能力好,城市发展水平高,故选B、C。‎ 考向二 清洁生产 下图示意某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链模式,其中虚线箭头表示副产品或废弃物的流动。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  )‎ A.建材厂、火电厂、盐场 B.盐场、火电厂、建材厂 C.建材厂、盐场、火电厂 D.盐场、建材厂、火电厂 ‎4.该生态园区中(  )‎ A.火电厂的“三废”均得到了有效利用 B.图中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是②④‎ C.该工业园区没有废弃物排入自然界 D.乙适宜建在大河入海口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读图,利用太阳辐射进行生产的乙是盐场。丙为海水淡化厂提供的是动力,所以丙可能是火电厂。火电厂的副产品可以作为建材厂的原料,甲是建材厂。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第4题,图中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是②太阳能,④电能,故B项正确。‎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酒文化在中国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然而,传统酿酒工艺却因生产周期长、效益低、原材料浪费、废弃物污染等问题,面临危机。沱牌舍得酒业首创了“粮—酒—糟—畜—沼—粮”循环经济型现代农业模式,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的沱牌循环经济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结合材料,在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中任选其一,简述沱牌循环经济模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答案 工业:保证了原料的安全;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了就业机会;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经济效益)。(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农业:向市场提供更多的农产品;增加了经济收入(提高了经济效益);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产品的品质;缓解饲料、燃料、肥料相争的矛盾,形成良性生态系统。(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考向三 生态农业 下图为“某地区夏季循环农业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该地可能位于(  )‎ A.黄土高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东北地区 D.四川盆地 ‎7.图中字母P、Q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大豆和豆制品加工 B.棉花和纺织工业 C.水稻和米皮加工 D.油菜和油料加工 答案 6.C 7.A 解析 第6题,根据图中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判断该地位于温带地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亚热带,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谷子。只有东北地区符合。第7题,根据图中P作物有固氮作用,分析P作物是大豆,东北地区是我国大豆主要产区。大豆加工成豆制品,进入市场,获得资金,产生的渣作为饲料。所以图中字母P、Q代表的内容分别是大豆和豆制品加工。‎ ‎8.(2019·邢台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华县位于河南省豫东平原,地处黄泛区腹地,是传统的农业大县。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县乡镇企业快速发展。西华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西华县黄桥乡裴庄村在改革开放前,每人每年只有几十斤口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裴庄村依然是“麦茬豆,豆茬麦,改茬就把红薯栽”。2000年后,裴庄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并取得良好的效果。2017年3月29日,央视二套《第一时间》以“河南周口:万亩桃花醉游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题,播出了西华县黄桥乡裴庄村发展桃园观光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闻。下图为裴庄村农业生态综合循环利用关系图。‎ ‎(1)分析西华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结合材料,说明裴庄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3)简述裴庄村生态农业的发展对当地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 (1)乡镇企业的盲目发展,排放废气、废水、废渣;农民使用化肥、农药、农膜不合理,对土地造成污染。‎ ‎(2)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林、副多种经营模式;实行综合循环利用;开发利用沼气新能源;发展农业观光旅游。‎ ‎(3)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减轻环境污染;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1)~(2)题。‎ ‎(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A.河套平原 B.黄淮平原 C.辽东丘陵 D.闽浙丘陵 ‎(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居民集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图示区域种植水稻和甘蔗,因此推断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闽浙丘陵,河套平原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黄淮平原、辽东丘陵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第(2)题,图示循环农业模式可提供清洁能源沼气,有利于物质循环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农业部门增多,有利于劳动力就业,农村产业化,使劳动力向城镇迁入量减少,因此选B。‎ ‎1.关键环节法 第一,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是什么。‎ 第二,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 第三,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 第四,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 第五,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2.代入尝试法 第一,要把握关联图的中心思想,认真理解题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第二,根据关联图的核心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对相关环节进行正确、严密的推理、分析、判断。‎ 第三,关联图中若有填空,宜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先把最直接、最容易的完成,剩余得越少就越容易填出,填时最好采用试填法。‎ 第四,完成解答后要进行验证,以确保判读的正确性。‎ ‎(2019·泰州模拟)下图为“某农业生产模式图”。回答1~2题。‎ ‎1.该农业最可能是(  )‎ A.人工草地畜牧业 B.粮草结合混合农业 C.多元开发立体农业 D.热带地区迁移农业 ‎2.该生产模式会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下列说法最可信的是(  )‎ A.改变自然带类型 B.保持土壤肥力 C.增大气温日较差 D.增加原生物种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该农业生产模式有牧草、干饲料、畜、禽、土壤等元素,可判断出是人工草地畜牧业,故选A项。其他选项在农业图中均没有体现。第2题,自然带类型与所在地的气温、降水有关,该模式无法改变,故A项错误。由于将落叶和畜、禽的排泄物进行了还田,故可以保持土壤肥力,B项正确。人工草地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可以减小局部气温日较差,故C项错误。原生物种无法增加,D项错误。‎ ‎(2019·南通模拟)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系统,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生态农业园区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生态农业将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地循环利用,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  )‎ A.鱼塘、沼气池、果园 B.鱼塘、果园、沼气池 C.沼气池、鱼塘、果园 D.沼气池、果园、鱼塘 ‎4.该地生态农业区建设对当地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  )‎ ‎①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减少环境污染 ②减轻水土流失和土地盐渍化现象 ③增加就业机会 ④增加农民收入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图中甲输出沼渣、沼液和能源,必然是沼气池;乙提供塘泥和水面,必然是鱼塘;丙是果园。第4题,生态农业园区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方面,即生态持续发展(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保护环境)、经济持续发展(增加收入)、社会持续发展(增加就业)等。‎ 读“某生态工业园区示意图”,完成5~6题。‎ ‎5.据图判断,甲、乙、丙三工厂分别是(  )‎ A.板材厂 水泥厂 硫酸厂 B.板材厂 硫酸厂 水泥厂 C.水泥厂 硫酸厂 板材厂 D.硫酸厂 板材厂 水泥厂 ‎6.该生态工业园区(  )‎ A.核心生产企业是火电厂 B.园区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 C.制药厂原料可再生 D.废弃物均实现了循环利用 答案 5.B 6.C 解析 第5题,炼油厂产生的废弃物硫磺,被回收利用后,可用来制作硫酸,故乙为硫酸厂;火电厂产生的灰渣,可用来制作水泥,故丙为水泥厂;石膏是制作板材的原料之一,故甲为板材厂。第6题,该生态工业区主要工业产品不是电能,所以火电厂不是核心生产企业,A项错误;该工业园区减少了部分废弃物的排放,而居民区等仍会产生废弃物,且这部分废弃物并没有经过循环利用,因此B、D项错误;制药厂用农产品作原料,农产品属于生物资源,为可再生资源,C项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