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9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解析:第六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六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题组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8海南地理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下题。 1.“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1.C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2017全国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2—4题。 2.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A.递减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D.递增 3.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 4.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解析:2.D 本题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从图中可知,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加,故D正确。 3.C 本题考查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此时为夏季,长江径流量较大,泥沙在河口附近淤积较少,冲入外海的泥沙较多,挟带至外海的营养盐类也较多,所以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受水体含沙量影响较大,C正确。 4.A 本题考查地理要素的相关性分析,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题中信息可知,浮游植物数量与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与夏季相比,冬季水温低,浮游植物的数量会减少。冬季长江径流量减小,江水含沙量由长江河口向外海递减,故浮游植物密度高值区向陆地移动,故选A。 (2017天津文综) 读图文材料,回答第5题。 冻土是指温度在 0 ℃或 0 ℃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 多年冻土结构示意图 5.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A.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 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 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 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 解析:D 由于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永冻层顶部在夏季融化,成为活动层,活动层的厚度变大,永冻层的上界下降;活动层的厚度变大会使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在全球变暖初期,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化量增大,补给河流的水源会增加,但随着冰雪蓄积量的减少,补给河流的水源随后会减少;由于全球变暖,春季气温回升更快,春播提前;由于全球变暖,大部分地区热量更为充足,积温增加,有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综上可知,选项D正确。 (2017海南地理卷)小明从地图上得知,乌尤尼盐沼(位置见图甲)面积超过1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盐沼。小明查到该盐沼的一幅景观照片(图乙):盐沼表面凝结成无数块多边形,镶拼成一望无际的盐原,在阳光下熠熠闪光。据称这种景观每年都能见到。据此完成6—8题。 图甲 图乙 6.根据图像信息,该盐沼①海拔超过4 000米②位于高山间盆地③属热带草原气候④年内有积水季节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小明对该盐沼的形成做了下列推理,其中合理的是 A.海湾——地壳抬升——海水蒸发 B.湖泊——气候变干——湖水蒸发 C.地下盐矿——地壳抬升——上覆岩层剥蚀 D.地下水位上升——气候干燥——地表形成盐壳 8.小明若在1月去该盐沼旅游,需要特别防范 A.暴雪 B.强风 C.低温 D.太阳辐射 解析:6.D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 知识的能力。由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和变化可知,盐沼位于山间盆地,盐沼分布地区的海拔低于4 000米,排除①;该盐沼地处安第斯山区,属高原山地气候,排除③;雨季,地表径流挟带盐类物质汇入盐沼,水分蒸发后,盐类物质结晶在盐沼表面形成无数块多边形,由此可知盐沼在年内有积水季节。综上可知,选项D正确。 7.B 本题主要考查盐沼的形成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乌尤尼盐沼的前身是安第斯山褶皱隆起过程中形成的巨大咸水湖;安第斯山隆起后,该地区气候变干,降水减少,同时湖水不断蒸发,从而形成乌尤尼盐沼,故选项B正确。 8.D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月份南半球处于夏季,该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加之晴天多,太阳辐射强烈,故选D。 (2015江苏地理卷)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9.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 ) 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 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 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 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 解析:B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安第斯山脉的隆起使山脉东西两侧的河流流向不同,西侧主要流向太平洋,东侧主要流向大西洋。由于安第斯山脉分布在大陆西侧,故地表径流主要流向大西洋。故选B。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10~12题。 年份 2009 2010 2011 资*源%库 2013 2012 植株数量 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 地上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 地下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10.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1.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12.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解析:10.A 表格数据显示,2009~2013年植株数量中灌木植物未变而草本植物增多,即植株数量总体增加;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也是总体提高,综合来看,植株密度增加。 11.D 表格显示,2009~2013年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减少、草本植物增加,即出现此消彼长的竞争。 12.D 表格数据显示,草本植物不论是数量还是地上、地下生物量都呈明显增加趋势。地上与地下草本植物的“疯”长,种群生存斗争的结果将会压缩灌木的生存空间,尤其地下灌木数量的减少势必会导致地上灌木数量的减少。由此选D。 题组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018天津文综卷,1—2,8分]结合图1和图2中的信息,回答13—14题。 图1 某地景观图 图2 天山西部及附近地区地形图 13.最有可能观察到图1中景观的地点,是图2中的(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4.在图1所示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应位于( ) A.终年积雪区 B.高山草甸带 C.云杉林带 D.山麓草原 13.A 图1显示草原、云杉林、高山草甸、终年积雪组成的山地垂直自然带景观,靠近观测地点的景观为草原;解题时,应结合图2中的地形和经纬度判断甲、乙、丙、丁四地的地形特点和自然带景观。甲地海拔约1 000米,位于天山西部的伊犁河谷地带,为草原景观,受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流影响,山腰地带多地形雨,降水较多,形成云杉林景观,云杉林往上形成高山草甸、终年积雪景观,A对。乙地位于天山北部的准噶尔盆地中,附近是荒漠景观,B错;丙地海拔为3 000—5 000米,处于终年积雪区,观察自然景观的海拔与图1不符,C错;丁地位于天山南坡山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因地形封闭,湿润气流难以深入,气候干旱,故天山南坡没有云杉林分布,D错。 14.C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图1景观的观测地点最有可能在甲地,甲地所在的伊犁河谷受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山腰地带降水较多,形成云杉林带。 [2018江苏地理卷,9—10,4分]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2 500—3 400 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 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据此回答15—16题。 15.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 A.地表蒸发 B.植物截留和蒸腾 C.地下径流 D.转化为固态水 16.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带 15.B 读图可知,该山地垂直自然带基带为半荒漠,降水量只有160—230 mm。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的一般规律,可判断当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根据文字信息可知,该小流域不产生地表径流,水量支出中下渗只占2%,蒸发占28%,另有70%应该是通过植物截留和蒸腾作用消耗的。这是因为小流域海拔为2 500—3 400 m,山地针叶林分布广,森林生长过程中消耗的水分较多,B对,A、C错;小流域海拔2 500—3 400 m不属于冰雪带,降水不会大量转化为固态水,D错。 16.B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山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甲海拔较高,位于1 700—2 400 m,年平均降水量为230—330 mm,故不可能形成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和山地常绿阔叶林带,A、C错;甲位于山地针叶林带下方,年平均降水量230—330 mm,应为山地草原带,B对;荒漠带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200 mm以下,甲降水较多,不可能形成荒漠带,D错。 (2017全国卷乙卷(Ⅰ卷))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7—19题。 17.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18.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 D.行政管辖不同 19.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解析17.B 本题考查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知,该景观照片拍摄于春季,图中树木已发新叶,可知冬季叶落,当地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本题易错选A选项,考生可能根据材料“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认为该地种植的是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8.D 本题考查自然景观差异的成因分析,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同一街道,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说明隔离带景观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该街道两侧行政管辖不同,人们对隔离带的维护不同。同一街道用地类型、景观规划、居民爱好差别不大。 19.A 本题考查影响城市景观植物栽种的自然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热水土。植物是气候的反映,不同植物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在景观植物栽种时,主要根据各地区的年有效积温来选择景观植物的品种。由于年有效积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因此不同景观植物栽种范围的大小不同,即影响城市景观植物栽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 (2017北京文综卷)下图表示喜马拉雅山脉某区域不同海拔四个站点的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读图,回答第20题。 20.该山地( ) A.海拔3 000米左右积雪终年不化 B.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递增 C.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D.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 解析:C海拔3 000米左右的站点Ⅳ最热月气温接近15 ℃,冰雪可以融化,A错;站点Ⅰ的气温年较差大于15 ℃,站点Ⅳ则小于15 ℃,B错;喜马拉雅山脉北坡山麓为青藏高原,海拔高于4 000米,而图中站点Ⅰ的海拔低于500米,所以该山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C对;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地处板块的消亡边界,D错。 (2016全国卷乙卷(Ⅰ卷))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21~22题。 21.磷高累积区是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2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解析:21.A 读图可知,磷高累积区的海拔在4300米左右;四川西部山地该海拔附近的自然带应为高山草甸带。 22.C 该山坡海拔2000—3000米处,磷累积量较少。由材料可知,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的磷累积量。由于该山坡海拔2000—3000米处较磷高累积区的海拔低,因此气温较高,A选项错误;该山坡海拔2000—3000米处为森林植被,生物生产量较高,B选项错误;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则土壤水分减少不利于磷累积,C选项正确;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的磷累积量,因此地表径流量小有利于磷累积,D选项错误。 (2016全国卷甲卷(Ⅱ卷))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23~25题。 23.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24.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年降水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主少 D.冬季风力最大 25.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 太阳辐射减弱 解析:23.C 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受地形的影响,山地迎风坡的气流抬升,在一定的高度产生丰富的地形雨,故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先增后减;坡度越大的地区,降雪留存的难度越大,则积雪厚度越小,但在高山苔原带,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故选 C;植被覆盖度与水分条件密切相关,而水分条件与海拔密切相关。 24.D 东北地区位于季风区,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冬季,强烈的西北风使山地的西北坡成为迎风坡,受大风影响,产生冻害。 25.C 积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雪层以下地面起到保温作用,降低气温大幅下降所造成的灾害程度。根据材料可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东北长白山地区的降雪期推后,使地面在初冬没有雪层保护下迅速降温,冻害加剧。 (2016全国卷丙卷(Ⅲ卷))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26~27题。 26.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项、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27.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D.海拔更低 解析:26.B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不同山峰经历的冰期次数不同,经历的冰期次数越多,说明山峰抬升至冰期的时间越早。从图中可以看出,果洛山经历了三次冰期,雪宝顶经历了末次和倒数第二次冰期,太白山只经历了末次冰期,说明果洛山在第一次冰期前就已经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雪宝顶在第一次冰期和第二次冰期之间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太白山在第二次冰期和第三次冰期之间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则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依次是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27.B 末次冰期和现代相比,点苍山的日照时间没有明显变化;由于冰期是地球上的寒冷期,气温低,而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使得点苍山不易发育现代冰川;植被分布在气温较高的地带而冰川发育在年均温低于0℃的高山高原地带,所以植被多少对冰川发育没有影响;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点苍山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结合板块运动知识可知这里位于板块交界附近,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使得该地区的海拔逐渐升高。 (2016江苏地理卷)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28~29题。 28.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A.山地针叶林带 B.高山草甸带 C.高山苔原带 D.冰川带 29.阿尔泰山南坡 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 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 C.此时季节为冬季 D.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解析:28.B 判断教授目视方向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由“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可知教授正在向高处看,“身后的森林”说明海拔较低的地方是森林带,站立地“簇簇花草” 说明教授正站在高山草甸带。 29.D 阿尔泰山呈西北—东南走向,其南坡山腰抬升来自大西洋的湿润西风,因而多地形雨,并形成了森林;森林带以上为高山草甸带,以下为山地草原带、荒漠草原带,故草场不是仅分布在山麓地带;与阿尔泰山纬度相当的大陆东西岸,植被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阿尔泰山地处内陆且山腰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因而只能形成针叶林;教授描述了高山草甸带呈现“簇簇花草相映”的现象,故此时不可能是冬季。 (2015安徽文综卷)下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完成下题。 30.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 ) A.荒漠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解析:A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区域位于25°N~32°N之间,再根据图中的文字信息“地中海”及海陆轮廓,可判定该地区位于非洲东北部和亚洲西部。该地区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影响,气候干燥,所以陆地自然带以荒漠带为主。 (2015江苏地理卷)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题。 31.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解析:C 图中信息显示:客家人南迁路线是从黄淮地区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再到南部沿海地 区,依次经过温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景观依次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所以选C。 (2015天津文综卷)读图,完成下题。 ziyuanku.com 32.结合图中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 ) A.水系的分布特征 B.地形的东西差异 C.热带荒漠的分布 D.矿产的分布特点 解析:C明确水系的分布主要受地形、降水等因素的影响,矿产的分布主要受地质因素的制约,而地形、地质等因素均属非地带性因素。 33.(2015广东文综卷)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 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 解析:A “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这里所说的分异是指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就属于这种分异规律,故A项符合题意;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属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故B项不符合题意;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属于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故C项不符合题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属于非地带性现象,故D项不符合题意。 (2015山东文综卷)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34~35题。 34.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 B.南岭 C.昆仑山 D.喜马拉雅山 35.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海拔 D.热量 解析:34.C 据图知,基带为暖温荒漠带,秦岭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基带是森林带而不是荒漠带,A项错;南岭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项错;昆仑山北侧位于暖温带,基带是荒漠带,C项正确;喜马拉雅山北坡基带为高山草甸草原带,D项错。综上,选C项。 35.B 甲、乙、丙三地均位于某地北坡,说明三地的海拔、光照、温度差别不是太大,植被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水分差异引起的。故选B项。 (2015北京文综卷)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米)。据此,完成下题。 36.太白山( )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 C.又密又高的树木在针叶林带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 解析:C太白山是秦岭主峰,秦岭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故太白山北麓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A错;据“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知,“山的中腰”处降水多,B错;山的中腰处与山麓相比气温低,为针叶林带,C正确;“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知,“大稀大矮”为高山灌木,D错误。 (2015江苏地理卷)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7~38题。 37.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38.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解析:37.D 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水热条件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森林分布范围广,所以选D。 38.C 森林分布主要受水分影响,地势较高区域,气温低,蒸发弱,水分条件好,所以选C。 (2014江苏地理卷)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据此完成下题。 39.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 解析:D 由材料可知,索科特拉岛地处热带海域,气温较高。夏季由于该海域盛行西南风,索马里半岛沿海为离岸风,海洋底层的冷海水上升形成索马里寒流,对索科特拉岛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气候比较干燥,因此岛上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以适应干燥的气候。 (2014浙江文综卷)中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部,中亚国家与我国之间已形成由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读我国与中亚部分地区略图,完成下题。 40.某贸易代表团7月从吐鲁番出发沿铁路前往中亚考察,有关沿线的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 A.自咸海至阿拉木图呈现草原向荒漠的变化 B.在乌鲁木齐看到坡上有植被、顶部有积雪的山峰 C.锡尔河自上而下到河口水量不断增加 D.从阿拉木图往北走看到山地针叶林分布海拔高度不断上升 解析:B 咸海、阿拉木图、乌鲁木齐都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所处的自然带为荒漠带,A选项错误;乌鲁木齐地处天山山脉北麓,其基带为荒漠带,天山山脉的北侧为迎风坡,山体到了一定的高度,降水量增加,有植被的分布,天山山脉海拔高,山顶有冰川积雪分布,所以B选项正确。锡尔河河水的补给形式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主要来自上游的山区,因沿线地区工农业生产需从锡尔河中取水,所以锡尔河的流量从上游到下游不断减少,C选项错误。从阿拉木图往北,纬度不断增加,相同海拔的热量不断减少,所以山地针叶林分布的海拔不断降低,D选项错误。 (2014大纲全国卷)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下题。 41.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解析:A 注意图中的印度洋、经纬度信息,K岛应为热带雨林气候,其植被类型为热带雨 林。 42.[2018江苏地理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甲为“陕西省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图”。 图甲 材料二 陕西省可以划分为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地理单元。图乙为“陕西省沿109°E经线地形剖面示意图”。 图乙 材料三 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海拔3 767米,其南北坡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图丙为“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逐月变化图”。 图丙 (1)比较冬、夏季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差异。 (2)(2)七月,在关中地区出现高温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24℃等温线沿晋陕边界向北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3)从地形、植被等方面分析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自然景观特征。 (4)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农业发展方向分别是 。 42. 【解析】 第(1)问,根据图丙可以直接得出结论,从坡向、季节两方面描述其差异即可。第(2)问,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很多,如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地面状况、地势起伏、洋流等。本问应主要从地形角度入手分析。关中为河谷地形,海拔低,夏季气温升高,河谷内热量聚集、难以扩散;且在夏季(东南)风的背风坡,气流沿山势下沉,导致焚风效应,所以形成高温中心。晋陕以南北走向的黄河为界,河谷地区地势低、气温高,所以24 ℃等温线沿晋陕边界向北凸出。第(3)问,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地形特征可由地形剖面图直 接读出。可结合图甲分析陕南、关中和陕北的气候,再根据气[JP3]候分析植被特征。第(4)问,确定农业发展方向时,既要考虑发展农业生产,又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陕南地区可以发展水田农业和山地林业,关中地区应以种植旱地作物为主,陕北地区应当农林牧协调发展。 【答案】 (1)夏季,北坡大于南坡; (1分)冬季,南坡大于北坡。(1分) (2)海拔较低;处于夏季风背风坡,有焚风效应(2分)地形(1分) (3)陕南:山地、谷地为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垂直分异)(2分) 关中:平原(盆地)为主温带落叶阔叶林(2分) 陕北:黄土高原为主温带草原(森林草原) (2分) (4)陕南:农林结合(水田农业和林业结合)关中:种植业为主(旱作为主)陕北:农林牧结合(3分) 43. (2017全国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 000—2 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 300米至2 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解析:第(1)问,由材料可知,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由图可知,图中阴坡存在单峰变化的规律,而阳坡没有这个规律,说明阳坡受到干扰。在2 000—2 300米的高度,阴坡随海拔升高,植物多样性增多,而阳坡在这一高度范围内随海拔升高,植物多样性减少,说明该苔原带在这一高度范围受到干扰。第(2)问,在未遭受干扰的情况下,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2 300米左右,而图示这一高度阳坡植物多样性低于阴坡,由此可以推断阴坡植物多样性较阳坡高。第(3)问,与阴坡相比,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地表温度较高,融雪较早,蒸发强度较大,并且蒸发历时较长,水分条件较差,湿度低。第(4)问,2 300—2 600米,随海拔升高,山地阳坡和阴坡的面积逐渐缩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阴、阳坡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作用增强,因此,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 答案: (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 000—2 300米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 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 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44. (2017江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7年是加拿大建国150周年,国家公园免费开放一年。加拿大落基山南段的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 材料二下图为“加拿大50°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及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 (1)2017年3月,中国某旅游团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发现沿途的景观带由森林带依次过渡为。这种景观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 (2)游客感觉到莱斯布里奇与温尼伯气温不同。试比较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冬季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 (3)游客自莱斯布里奇西行,攀登落基山,可能看到的山地垂直自然带有 。 (4)游客继续西行至“加拿大雨都”温哥华,发现这里与落基山以东的气候不同。 温哥华属 气候,这里降水较多的原因有。 解析:第(1)问,从沿海向内陆,植被从森林依次过渡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属于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第(2)问,气候特征的差异主要从气温、降水等方面分析,从气候资料图中可以看出,与温尼伯相比,莱斯布里奇年降水量较少,冬季气温较高,气温年较差较小,因为该城市位于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第(3)问,该地纬度约为50°N,由上题解析可知莱斯布里奇附近植被为荒漠草原,山麓地带为荒漠草原带,山上的垂直自然带可能有山地针叶林带、草甸带、冰雪带等。第(4)问,根据温哥华纬度位置可知该地盛行西风,处于山地迎风坡,且沿岸有暖流经过,起增温增湿作用,再从气温曲线可以看出该地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故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 (1)森林草原、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干湿度(经度,从沿海到内陆) (2)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小;年降水量较少(温尼伯冬季气温低;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大;年降水量较多) 落基山东麓地区频繁受到下沉暖气流的影响(焚风效应) (3)山地针叶林带;灌丛草甸(草甸)带;冰雪带 (4)温带海洋性常年盛行西风;暖流增湿;地形抬升 45.(2017北京文综卷)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完成下题。 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型,并在1月和7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因。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带分布、景观特点和成因。第(1)问,根据图示经纬度、气候资料可知,该国以热带草原带为主。夏季(以1月份为代表)该国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水热条件较好,草木茂盛;而7月份前后该国受信风带影响,气温稍低、降水较少,草木枯黄。 答案:热带草原带。1月植物繁茂,为热带草原的湿季。受赤道低压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多。7月草木枯黄,为热带草原的干季。受信风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少。 46.(2016浙江文综卷)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下图为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图中所示道路沿线自然带类型多样,从甲地的高原半干旱草原带,变为丁地的热带季雨林带。 图中所示道路沿线,乙地(海拔5250米)和丙地(海拔2000米)自然带类型分别是 、 。分析该道路沿线自然带分异的主要原因。 解析:由材料可知,乙地海拔较高,为高山草甸带,丙地位于亚热带地区,海拔较低,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该道路沿线自然带分异的主要原因是海拔和坡向不同使水分和热量产生差异。 答案:高山草甸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原因:海拔高度和坡向不同引起的热量和降水量差异。 47.(2016海南地理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如下图所示)。 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 解析: 华北地区坐北朝南的房屋,正午前后阳光从南方射入屋内,且太阳高度夏季较大、冬季较小;房屋前植树的目的包括美观、遮阳等;在华北地区,落叶阔叶树为地带性树种,植株一般较松柏高,且树冠大、叶密;因此,在夏季时,落叶阔叶树的遮阳效果更好;冬季时,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基本不影响室内采光。 答案: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