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9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五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ww.ks5u.com 蚌埠田家炳中学、五中期中联考高一地理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2016年9月25日,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全球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在贵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大窝凼中落成启用(如图)。“天眼”探测范围可到达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边缘,对探索地外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该望远镜可探测到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为 A. 太阳系 B. 银河系 C. 河外星系 D. 总星系 2. 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在宇宙中寻找与地球相似的 天体,有着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如: ①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②有固体表面 ③有昼夜更替现象 ④距恒星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⑤有液态水 A. ①③ B. ②④ C. ④⑤ D. ①⑤ 3. 大窝凼地区多岩溶漏斗、天坑、溶洞和地下暗河,与之成因相同的地貌是 A. B. C. D. 【答案】1. D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目前人类可以探测到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为总星系,D正确;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均属于总星系,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适合生命存在的内部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存在、适宜人类呼吸的大气,和②有固体表面、③有昼夜更替现象无关,表面温度适宜,④错误;①⑤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题详解】 大窝凼地区属于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形成的。A图为华山,是断块山,主要为内力作用形成,A错误;B图为河口三角洲,是流水沉积形成的,B错误;C图为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形成的,与大窝凼成因相同,C正确;D图为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形成的,D错误。故选C。 4.大窝凼地区多岩溶漏斗、天坑、溶洞和地下暗河,与之成因相同的地貌是( ) A. 华山 B. 三角洲 C. 峰林 D. 风蚀蘑菇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详解】大窝凼地区多岩溶漏斗、天坑、溶洞和地下暗河,说明“大窝凼”洼地属于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地貌,外力作用。读图可知,A图是断块山,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A错误;B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三角洲,B错误;D图是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蘑菇,D错误;C图是桂林山水峰林,属于喀斯特地貌,是在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与“大窝凼”洼地地质成因最相似,C正确。故本题选择C。 5.凌日是指行星在绕日运行时恰好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看到日面上有一个小黑点缓慢移动。“金星凌日”时,金星与太阳、地球近乎排成一条直线,这体现的行星运动特征是( ) A. 同向性 B. 共面性 C. 近圆性 D. 连续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太阳系的相关知识。 B项,“金星凌日”时,金星与太阳、地球近乎排成一条直线,说明金星与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大致相同,体现了共面性。故B项正确。 A项,同向性是指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相同。故A项错误。 C项,近圆性是指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近似椭圆。故C项错误。 D项,连续性不是行星运动特征。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6.我国预计在“十三五”规划的末年,即2020年左右发射一颗火星探测卫星。读地球和火星资料对照表,回答下题。 与日距离(百万千米) 质量 体积 大气 密度 大气主 要成分 表面均 温(℃) 自转 周期 公转 周期 地球 149.6 1.00 1.00 1.00 N2、O2 22 23h56′ 1年 火星 227.9 0.11 0.15 001 CO2 -23 24h37′ 1.9年 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大气层,其主要原因是( ) A. 地球公转和自转周期适中 B.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C. 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D. 太阳系中各天体的共同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详解】地球公转和自转周期适中影响温度,排除A;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引力适中能吸引大气,B符合;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会影响大气的成分而不是形成大气层的原因,排除C;太阳系中各天体的共同作用对地球大气没有太大影响,排除D。故本题选择B。 春节上映了一部中国科幻片《流浪地球》,讲述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急速衰老膨胀,短时间内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都将被太阳所吞没。为了自救,人类提出一个名为“流浪地球”的大胆计划,即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人类暂时转入地下城生活。用2500年的时间奔往另外一个栖息之地。 完成下列小题。 7. 《流浪地球》中导致人类决定飞离太阳系自救的最主要因素是() A. 地球表面温度太低 B. 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将导致地球无法获得稳定的光照 C. 地球由于人类无节制排放温室气体发生了极端天气,已不适应人类生存 D. 没有安全的宇宙环境和稳定的光照 8. 就算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并没有吞没地球,没了太阳后的地球,以下哪些是可信的() ①阳春一中再也不会有台风假了 ②漠阳江的水再也无法自然更新 ③在阳春随处可见雪景 ④由于阳春纬度低,气温高,大量人口涌入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9. 在电影里有这么一个情节,地球大气被木星吸走一部分,并有可能地球撞向木星,除了这些危险,在靠近木星时以下哪个也是地球可能面临的() A. 被小行星撞击 B. 没有大气的削弱作用白天地表温度越来越低 C. 遭遇变形金刚反派威震天的破坏 D. 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夜晚地表温度越来越高 【答案】7. D 8. D 9. A 【解析】 此题考查太阳辐射。 【7题详解】 据材料“发现太阳急速衰老膨胀……被太阳所吞没”得知,人类决定飞离太阳系自救的最主要因素太阳急速衰老,导致地球无法获得稳定的光照。故选D。 【8题详解】 大气运动和水循环的动力来自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热量。没有太阳辐射就没有温度,空气不会受热膨胀上升,形成台风;水分不会蒸发形成降水,不会水汽输送进行自然更新;全球各地温度极地,不存在纬度低,温度高的地方。故①②③正确,选D。 【9题详解】 火星与木星中间存在小行星带,地球靠近木星时,可能会被小行星撞击。故选A。 读“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0. 太阳能热水器利用条件最优和最差的城市分别( ) A. 成都、乌鲁木齐 B. 拉萨、重庆 C. 石家庄、西安 D. 包头、杭州 11. 图中甲乙两地都是太阳年辐射总量丰富区,其共同的原因是( ) A. 气候湿润 B. 大气透明度差 C. 海拔很高,空气稀薄 D. 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12. 下列发电方式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的有( ) ①燃煤发电 ②地热发电 ③水力发电 ④风力发电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10. B 11. D 12. B 【解析】 【10题详解】 读“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低值中心位于四川盆地。结合选项拉萨位于青藏高原,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而重庆位于四川盆地,太阳能资源差,所以太阳能热水器利用条件最优和最差的城市,B符合。其他选项中城市都不符合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和低值中心对应的图示信息。排除ACD,故本题选择B。 【11题详解】 甲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日照时间较长,太阳能资源丰富;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降水较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D对。气候湿润、大气透明度差,会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甲乙两地也不是我国湿润区,A错;甲乙两地大气透明度都较好,尤其是甲地青藏高原上,B错;甲地青藏高原海拔很高,空气稀薄,而乙地内蒙古高原海拔一般,谈不上空气稀薄,C错。故本题选择D。 【12题详解】 地热能来自于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②错;太阳辐射是大气环流风的形成、水循环的动力,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①③④对。故本题选择B。 读下图“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13. 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A. 5千米处 B. 17千米处 C. 33千米处 D. 2900千米处 14. 图中①②曲线不能在海水中传播的是 A ① B. ② C. ①② D. 无法判断 【答案】13. B 14. A 【解析】 试题分析: 【13题详解】 读图,根据地震波的形态,地震波在17千米的深处,速度突然加快,说明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17千米处,B对。A、C、D错。 【14题详解】 根据横波、纵波的特点,纵波的速度较快,可以在各类物质中传播。横波速度较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图中①②曲线不能在海水中传播的是① ,A对。B、C、D错。 【考点定位】莫霍面深度,地震波的特点。 2013年11月18日,印度尼西亚的两座火山先后爆发,其中一座喷出的火山灰高达8000米。 据图和已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5. 火山灰物质漂浮、沉降,在地球圈层中迁移顺序是( ) A.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16. 岩浆的发源地位于( ) A. 地壳 B. 岩石圈 C. 上地幔顶部 D. 软流层 17. 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 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 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 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答案】15. A 16. D 17. D 【解析】 【15题详解】 火山灰物质漂浮过程位于地球圈层中的大气圈,沉降过程落在地表,会进入水圈,生物圈。最后沉降物质堆积形成岩石圈。故本题选择A。 【16题详解】 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三个圈层。最外面的圈层是地壳,地壳的厚度小,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地壳的下面是地幔,地壳与地幔之间的界面叫莫霍界面。在地下80—400千米深处(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熔融状态的固体圈层,叫软流层,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故本题选择D。 【17题详解】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中逆辐射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A错;极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B错;地表长波辐射增强表明地表温度升高,C错;而火山爆发,所产生的火山灰会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削弱,使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地表温度下降,D对。故本题选择D。 地球绕其自加油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地球的自转方的是自西向东,由于地殊的自转,产生了一些地理现象。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8. 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 B. C. D. 19. 以下地理现象中,不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A. 昼夜现象 B. 昼夜交替现象 C. 时差的产生 D. 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20.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话描述的地理现象在下列哪个地方可以实现 A. 北回归线 B. 南回归线 C. 赤道附近 D. 两极 【答案】18. C 19. A 20. C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特征及地理意义。 【18题详解】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是以逆时针方向运转,A错误;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在南极上空是以顺时针方向运转,B错误;C.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是以逆时针方向运转,C正确;D.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是以逆时针方向运转,D错误。故选C。 【19题详解】 昼夜现象是因为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同时照亮地球的一半,而形成的,A错误;昼夜交替现象是因为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B正确;地球上时差的产生,是因为地球自转运动,太阳东升西落产生的,C正确;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是因为地球自转运动,产生地转偏向力产生的,D正确;根据题意要求选择错误选项,故选A。 【20题详解】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反映的是地球自转,意思是说坐于赤道上随地球自转一天中也运动了八万里,本质是考查赤道的周长。所以这句话描述的地理现象在赤道附近才可以实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1.下图中虚线箭头表示的是物体原来的受力方向,实线箭头表示受地转偏向力后物体的运动方向。A,B,C,D,E五处箭头所表示的物体实际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 A. A和B B. B和D C. D和E D. A和E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地球运动物体的偏转。 【详解】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左偏,沿赤道运动的物体不发生偏转。所以对应正确的只有B和D,其他均不符合。故本题选择B。 读下图“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2. 我国每年国庆时,太阳直射点最接近图中(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3. 图中地球公转速度( ) A. ①到②先加快后变慢 B. ②到③逐渐加快 C. ③到④先变慢后变快 D. ④到①逐渐变快 【答案】22. C 23. B 【解析】 试题分析: 【22题详解】 期中考试在11月举行,在秋分日(9月23日)到冬至日(12月22日)之间,读图可知,③点位于秋分日后,冬至日前,故选C。 【23题详解】 地球公转速度在1月初最快,7月初最慢。①到②先慢后变快,A错。②到③逐渐加快,B对。③到④先变快后变慢,C错。④到①逐渐变慢,D错。故选B。 【考点定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名师点睛】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1)移动范围:南北回归线之间。(2)移动位置:3月21日春分,太阳直射赤道;过后,直射点北移,到夏至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以后直射点南移,秋分(9月23日)时又直射赤道.继续南移,冬至日(12月22日)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以后又北移。(3)移动周期:一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4)移动速度:一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移动速度快,七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移动速度慢,大约每4日移动1纬度。 24.在下面四幅图的a、b、c、d四点中,正经历日落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晨昏线判断,顺地球自转方向,由白昼过渡到黑夜为昏线;由黑夜过度到白昼为晨线。题中“处于黄昏”即位于昏线,据此图中a在晨线上,b在昏线上,c晨线上,d在晨线上。所以b正在经历日落。故本题选择B。 下图中,③为黄道平面,④为赤道平面。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5. 若黄赤交角大小为23°,则②的度数 A. 23° B. 46° C. 67° D. 90° 26. 目前黄赤交角约为23°26′,若黄赤交角增大到24°26′,则 A. 热带范围增大1° B. 北温带范围减小1° C. 北寒带范围增大1° D. 南寒带范围减小1° 【答案】25. C 26. C 【解析】 【25题详解】 图中③为黄道平面,④为赤道平面,③和④的夹角①为黄赤交角,②为黄赤交角的余角。若黄赤交角大小为23°,则②的度数为67°。 【26题详解】 黄赤交角增大到24°26′,则回归线度数变为24°26′,极圈度数变为65°34′,热带范围增大2°,北寒带和南寒带范围分别增大1°,北温带和南温带范围分别减小2°。 27.下面有关四季更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天文意义看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季节 B. 在北温带的许多国家,一般把7/8/9月划分为夏季 C. 全球各地均有明显的四季变化 D. 四季更替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之一 【答案】A 【解析】 从天文意义看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的季节,故A正确。在北温带的许多国家,一般把6/7/8月划分为夏季;温带地区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在热带和寒带无明显的四季变化;四季更替是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之一。故B、C、D错误。 28.地球上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 ) A. 各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B. 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C.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D. 黄赤交角的存在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黄赤交角的存在,故导致了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故而形成了四季更替。故选D。 读某地某时刻正午日影长短和朝向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9. 该地可能位于( ) A. 20°N B. 20°S C. 30°N D. 30°S 30. 该地正午日影最短时,郑州( ) A.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B. 昼夜平分 C. 正值高温多雨季节 D. 正值寒冷干燥季节 【答案】29. B 30. D 【解析】 【29题详解】 据图可知,该地正午日影大部分时间朝向正南,少部分时间朝向正北,说明是赤道到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该地区一年中正午日影朝向正北的时间少于朝向正南的时间。符合选项20°S。故本题选择B。 【30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位于20°S。当该地正午日影最短时,那么刚好太阳直射在该纬度上,也就是20°S。郑州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较小,A错;此时昼短夜长,B错;此时为冬季,正值寒冷干燥季节,C错D对。故本题选择D。 31.下列关于晨昏线(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晨昏线永远和经线重合 B. 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角等于0° C. 晨昏线两侧的日期不同 D. 晨昏线的时刻永远是6点和18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只在春秋分时,晨昏线才与经线重合,A错;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所以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角等于0°,B对;晨昏线两侧反映的是昼夜问题,不是日期问题,日期问题与零时经线和180°经线有关,C错;过晨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6点或18点,D错。故本题选择B。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32.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所示为_______(节气)。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 (2) 图中A、B、D四点自转线速度最大是______ (3)乙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___时,日落时间是________时。 (4) E点的夜长为________小时, C点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 (5)此时全球与甲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所占的面积 ( ) A.等于1/2 B.等于1/3 C.小于1/2 D.大于1/2 【答案】(1)冬至 (23°26′S,90°W) (2) A (3)3 21 (4)0 12 (5)D 【解析】 试题考查地球自转的特点、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 (1)图中东经度数顺时针方向增加,东经度数向东增加,可判断出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此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为北半球的冬至;北半球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图中90°W平分昼半球,地方时为12点,是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太阳直射点坐标为(23°26′S,90°W)。 (2)地球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图中A点位于赤道上,自转线速度最大。 (3)图中乙的昼长为18个小时,根据公式:日出时间=12-1/2昼长,日落时间=12+1/2昼长,可算出日出时间为3点,日落时间为21点。 (4)图中E点位于南极圈上,昼长为24小时,夜长为0小时;C点位于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昼长为12小时。 (5)图中日界线有两条,一条是180度经线,另一条是0点经线(90°E),从0点经线(90°E)向东到180度是新一天,占1/4,从0点经线(90°E)向西到180度是旧一天,占3/4,D正确。 【点睛】日期变更及日期范围的判定:日界线有两条,一条是180度经线,另一条是0点经线。由于地球自转,0点经线不断自东向西移动,当两条日界线重合时,全球为同一天;两条线不重合时,从0点经线向东到180度经线为新一天,从0点经线向西到180经线为旧一天;日界线问题实质就是地方时计算。 33.下图是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用图中数字填空,只填数字)。 (1)今天(11月12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之间。 (2)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的时段是从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 (3)北半球夜长逐日增长的时段是从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 (4)太阳直射点的①②③④⑤五个位置中,昼夜平分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 (5)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时候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___________点。 (6)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日减小的时段是从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③ ④ (2)① ③ (3)② ④ (4)①③⑤ (5)② (6)② ④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结合地球公转及其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对昼夜长短的影响等知识点进行分析作答。 【详解】(1)据图可知,①为春分日,时间是每年的3月21日;②是夏至日,时间是每年的6月22日;③是秋分日,时间是每年的9月23日;④是冬至日,时间是每年的12月22日。故今天(11月12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③到④之间。 (2)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是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时候,北半球的夏半年,据图可知,是从①到③。 (3)北半球夜长逐日增长的时段应该是太阳直射点从北向南移动,从夏至日到冬至日的阶段,是从②到④。 (4)昼夜平分应该是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时,五个点当中,应该是①③⑤。 (5)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时候应该是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时,故应该是位于②点。 (6)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日减小的时段应该是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之间,故是从②到④。 34.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8年2月6日23时50分42秒在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 (1) 此次地震,台北有较强震感,理论上台北居民感觉到( ) A.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只左右摇晃 D.只上下颠簸 (2) 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反射地震波的是( ) A.高雄 B.成都 C.上海 D.香港 (3)台湾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台湾地球内部圈层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研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B (2). B (3). 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或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4). 地震波 (5).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 【解析】 【分析】 本题通过台湾地震为背景,考查地震、地震波等相关知识。 【详解】(1)地震波分为纵波(P)和横波(S),纵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体。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波速比横波快。所以台北有较强震感,理论上台北居民感觉到纵波,上下颠簸。再感受到横波,左右摇晃。故本题选择B。 (2)四地中成都的海拔最高,属于内地地区。其他城市都属于沿海低海拔城市,离莫霍界面距离短。所以反射时间最长的成都。故本题选择B。 (3)台湾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是世界三大地震带之一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4)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利用地震波进行勘测,其研究原理是根据地震波(横波和纵波)在不同介质值传递的速度不同。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点睛】地震带是指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地球上主要有三处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中海、洋脊地震带。地震带基本上在板块交界处,在地震带内震中密集,在带外地震的分布零散。地震带常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系。 35.读图1“地球公转示意图”、图2“3月21日正午前后蚌埠市某中学教学楼日影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①、②、③、④四个位置,全球昼夜平分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2推断,楼影朝向为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花坛“一半亮、一半暗”,之后某同学连续观察一周,发现正午花坛暗的范围逐渐__________,原因是正午太阳高度逐渐____________,楼影长度变___________。 (3)农事谚语“春雷响,农夫闲转忙”对应的节气是____________(选择填空)。 A.惊蛰 B.立夏 C.寒露 D.立冬 (4)图1中标注的6个节气中, 蚌埠正午太阳高度接近相等的节气是( ) A.惊蛰、立冬 B.立夏、立秋 C.寒露、立春 D.立夏、惊蛰 【答案】 (1). ① (2). ③ (3). 正北 (4). 正午太阳在正南方向天空上,楼影朝向正北 (5). 变小 (6). 增大 (7). 变短 (8). A (9). 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意义等知识。 【详解】(1)读图1“地球公转示意图”可知,全球昼夜平分是春秋分,对应图中的①和③。 (2)图2“3月21日正午前后蚌埠市某中学教学楼日影示意图”,据图2推断,此时为正午,太阳在正南的天空上,所以楼影朝向为正北;因为是在3月21日春分日的情况,太阳直射点后期将会北移,正午太阳高度角会变大,楼影长度变短,所以正午花坛暗的范围逐渐变小。 (3)根据二十四节气读可知,惊蛰是春分(3月21日)之前的一个节气,进入春季,春雷响,农夫闲转忙与之相符。故本题选择A。 (4)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大约15天,正午太阳高度接近相等的节气需要和夏至或者冬至日对称。图中惊蛰、立冬对冬至日不对称;立夏、立秋对夏至日对称;寒露、立春对冬至日不对称;立夏、惊蛰对夏至日不对称。符合的为B。 【点睛】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①夏至: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赤道和南半球达最小值; ②冬至: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赤道和北半球达最小值; ③春秋分: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