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ww.ks5u.com 荆州中学2019级9月考试 高一年级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月球围绕地球转,我们的地球在离太阳很近的第三条轨道上运行,它处在一个得天独厚的位置上。‎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文字中讲到的天体系统层次共有 A. 一个 B. 两个 C. 三个 D. 四个 ‎2. 太阳大气结构从里向外是依次为 A. 光球—日冕—色球 B. 色球—光球—日冕 C. 日冕—色球—光球 D. 光球—色球—日冕 ‎【答案】1. B 2. D ‎【解析】‎ 此题考查天体系统的层次和太阳外部分层。‎ ‎【1题详解】‎ 据材料“地球在离太阳很近”得知,文中最大的天体系统为太阳系,太阳系又包含地月系。所以一共有两个天体系统层次。故选B。‎ ‎【2题详解】‎ 由教材知识得知,太阳大气结构从里向外是依次为光球—色球—日冕,D正确。故选D。‎ 美国前太空人卢杰指出,足以毁灭城市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比科学家早前预期的还要高。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 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可能来自于( )‎ A. ①和②之间 B. ②和③之间 C. ③和④之间 D. ④和⑤之间 ‎4. 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中,其中②和⑤代表的行星分别是( )‎ A. 土星和地球 B. 木星和金星 C. 木星和地球 D. 土星和火星 ‎【答案】3. B 4. B ‎【解析】‎ ‎【3题详解】‎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结合图示可知,①至⑤分别是土星、木星、火星、地球、金星,据此选B。‎ ‎【4题详解】‎ 结合上题可知,图中的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中,①至⑤分别是土星、木星、火星、地球、金星,其中②和⑤代表的行星分别是木星、金星,选B。‎ ‎【点睛】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中,按距日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对第一次银河系行星数量普查做出的估计,银河系内的行星数量是一个天文数字,至少达到500亿颗,其中大约有5亿颗坐落于所谓的“金发姑娘区”,也就是适居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对“金发姑娘区”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温度适中,适宜生命存在 B. 只有液态水的存在 C. 宇宙环境比较安全 D. 星球的表面可能存在大气层 ‎6. 地球具有生命存在条件和其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 适于生命呼吸的大气——适中的日地距离 B. 适宜的温度——适中的日地距离 C. 稳定的光照——地球适中的质量和体积 D. 液态水——地球的大气成分 ‎【答案】5. B 6. B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5题详解】‎ 由题文信息可知:“金发姑娘区”,也就是适居区,这一地区不仅有气态水的存在,还有液态水存在,而且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不是唯一条件,结合所学知识,目前已知只有地球有液态水的存在。故B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B。‎ ‎【6题详解】‎ 适中的日地距离,使地球有适宜的温度,B对;地球适中的质量和体积,促进适于生命呼吸的大气的产生,A错;稳定的光照是地球外部条件,与太阳状态有关,C错;液态水的产生是由于地球有适宜的温度,D错。故选B。‎ 我国古代智者用观日玉(半透明的玉石片或墨色水晶)观察太阳,留下了“日色赤黄,中有黑气知飞鹊”、“日暴赤如火,中有三足乌”等记载,右图示意太阳及其大气结构。‎ 据此 完成下面小题。‎ ‎7. 古人通过观日玉观察太阳发现了 ( )‎ A. 耀斑 B. 黑子 C. 日珥 D. 太阳风 ‎8. 该现象多发时 ( )‎ A. 全球粮食将减产严重 B. 地球可能出现磁暴现象 C. 全球各地夜晚可以看到极光 D. 太阳大气层稳定 ‎【答案】7. B 8. B ‎【解析】‎ ‎【7题详解】‎ 由题干可知,我国古代智者用观日玉(半透明的玉石片或墨色水晶)观察太阳,留下了“日色赤黄,中有黑气知飞鹊”,“日暴赤如火,中有三足乌”等记载,人们把太阳表层出现较暗的黑点、黑气成为黑子。据此分析选B。‎ ‎【8题详解】‎ 由题干可知,我国古代观察太阳,留下了“日色赤黄,中有黑气知飞鹊”、“日暴赤如火,中有三足乌”等记载,该现象为太阳活动中的黑子,该现象多发时也就是太阳活动加强时,耀斑及太阳风发出的强烈射电会干扰地磁场,使地磁场,可能出现磁暴现象。据此分析选B。‎ ‎【点睛】太阳大气层时常发生变化,有时甚至较为剧烈,这些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光球层上常出现暗黑的斑点,叫太阳黑子。色球层上有时出现局部区域突然增亮的现象,叫耀斑。太阳黑子和耀斑具有明显的变化周期,时间为11年。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 在德国和日本,随处可见厂房和大楼屋顶的黑色“硅板”,这就是太阳能屋顶。风和日丽的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我国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9. 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②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动力 ‎③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 ④太阳内部核反应的能量来源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0. 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是因为 A. 煤、石油等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 B. 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C. 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集中 D.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蕴藏量大 ‎【答案】9. C 10. A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太阳辐射知识。‎ ‎【9题详解】‎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①对;产生“磁暴”现象是耀斑爆发高能粒子影响地球磁场的所致,②错;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③对;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是太阳内部核反应,④错。故选C。‎ ‎【10题详解】‎ 上海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当地煤、石油等能源短缺,需要利用太阳能资源,A对;上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多雨天,太阳能资源不是最丰富的,能源蕴藏量不大,B、D错;太阳能资源虽清洁可再生、能量集中,但不是上海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的主要原因,观点逻辑不成立,C错。故选A。‎ 下图为我国新疆、青海和西藏三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根据区域内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的差异,分为Ⅰ~Ⅴ区。‎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该区域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地区是 A. Ⅰ B. Ⅱ C. Ⅳ D. Ⅴ ‎12. Ⅱ区太阳辐射总量较丰富,原因主要是 A. 海拔高,距离太阳近 B. 气候干旱,晴天多 C. 海拔高,大气稀薄 D. 纬度低 ‎【答案】11. D 12. B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11题详解】‎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Ⅴ太阳辐射在四地中尤为强烈,故选D。‎ ‎【12题详解】‎ Ⅱ为新疆地区,深居内陆,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较强。故选B。‎ ‎13.读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图,回答下题 关于该图,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各纬度的年辐射总量差异与大气层的厚度有很大的关系 B. 图中的太阳辐射分布呈由低纬向高纬均匀递减的规律 C. 中纬地区的年太阳辐射总量纬度间变化最明显 D. 北极地区没有太阳辐射 ‎【答案】C ‎【解析】‎ 图中显示的信息不能确定各纬度的年辐射总量差异与大气层的厚度有很大的关系,故A项错误;图中的太阳辐射分布呈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但并不是均匀的,故B项错误;图中显示中纬地区的年太阳辐射总量纬度间变化最明显,故C项正确;北极地区的太阳辐射较弱,故D项错误。‎ 影片《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该“计划”流浪2500年,最终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比邻星行星。比邻星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1/8,比太阳暗1000倍。‎ 完成下面小题。‎ ‎14. 假设用比邻星替换太阳,下列对地球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是 A. 地球仍可获得同样的热量 B. 地球可能逃出本星系 C. 地球可能变成一颗火球 D. 地球公转轨道半径缩小 ‎15. 在《流浪地球》故事设定中,人类居住在地下五千米深度左右的地下城中。下列关于地下城所在圈层叙述正确的是 A. 横波无法传播,纵波能够传播 B. 纵波无法传播,横波能够传播 C. 主要是由固态岩石组成 D. 主要是由熔融态岩浆组成 ‎【答案】14. B 15. 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察宇宙中的地球,地球内部圈层知识。‎ ‎【14题详解】‎ 比邻星质量约为太阳质量1/8,质量小,引力小,对地球的束缚变小,地球公转轨道半径变大,地球较容易逃出本星系。比邻星比太阳暗1000倍,能量低,地球可获得的热量减少,地球不可能变成一颗火球。故选B。‎ ‎【15题详解】‎ 地球地下五千米深度左右的地下城位于地壳层中,主要是由固态岩石组成,横波、纵波可以传播;地核层,横波无法传播,据此推断地核可能由熔融态岩浆组成。故选C。‎ ‎【点睛】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纵波可以在三态中传播。‎ 下图中的“蓝月亮”为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出的银河系中一个可能孕育生命的外星天体,据推测它本身不发光,但该天体上光照良好。‎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蓝月亮”应属于 A. 行星 B. 恒星 C. 卫星 D. 彗星 ‎17. “蓝月亮”上的光照可能来自 A. 太阳 B. 恒星 C. 行星 D. 地球 ‎【答案】16. C 17. B ‎【解析】‎ ‎【分析】‎ 该题组主要考查天体系统。‎ ‎【16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蓝月亮”绕某行星运行,是该行星的卫星,C正确;‎ 行星、彗星绕恒星运行,不能绕行星运行,A、D错误;‎ 恒星更不可能绕行星运行,B错误。‎ ‎【17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蓝月亮”为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出的银河系中一个可能孕育生命的外星天体,其光照来自另外一颗恒星,不是太阳,A错误,B正确;‎ 行星和地球都不发光,C、D错误。‎ ‎【点睛】宇宙中能发光的天体是恒星。‎ 读太阳及其大气结构示意图,回答下题。‎ ‎18. 日全食时,人们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的太阳大气层是 A. ①和② B. ①和③‎ C. ②和③ D. 只能观察到③‎ ‎19. 太阳耀斑和太阳风 A. 都发生在①层 B. 分别发生在①层和②层 C. 都发生在②层 D. 分别发生在②层和③层 ‎【答案】18. C 19. 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了太阳大气结构,太阳大气层由内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由此判断①为光球,②为色球,③为日冕层。光球层是人们肉眼可以看到的太阳表面,日全食时,光球层被挡住了,人们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的太阳大气层是色球层和日冕层,即能看到②和③层,故答案选C项。‎ ‎【19题详解】‎ 太阳活动的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对应的为②层;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对应的为③层。故答案选D项。‎ 点睛:太阳结构以及太阳活动的分布:‎ ‎20.下图为水循环联系四大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 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圈层依次是 A. 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B.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C. 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D. 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 ‎【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地球外部圈层知识 ‎【详解】甲圈向内指为蒸发、蒸腾,向外指为降水,所以甲圈为大气圈;乙圈能吸收丙、丁圈的水分,所以乙为生物圈;丙圈地表水、地下水径流到丁圈,所以丁圈为水圈,丙圈为岩石圈。故选A。‎ ‎2016年,引力波风靡一时,而地震波被人们利用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就像给地球照X光一样,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工具。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1. f界面在a处深度约为33km,,当c处岩层发生地震时,地表科研人员测得地震波在经过f界面后的变化是 ‎ ‎①纵波速度加快  ②纵波速度减慢 ③横波速度加快  ④横波速度减慢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22. 一般认为,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来自 A. a岩层内部 B. c岩层内部 C. d岩层内部 D. e岩层内部 ‎23. 下列岩层组合表示岩石圈的是 A. a+b+c B. a+c+d C. b+c+d D. c+d+e ‎【答案】21. B 22. C 23. A ‎【解析】‎ ‎【21题详解】‎ 地震波从地表往下在f界面处即莫霍界面处是加快的。但地震时地震波的传播是由下往上,故从地表处测得的地震波在经过f界面时横波和纵波的波速减慢,B正确,其余选项可排除。故选B。‎ ‎【22题详解】‎ 一般认为火山爆发的岩浆主要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深度在80-400km之间,从图中可看出应位于d岩层内部,C正确,其余选项可排除。故选C。‎ ‎23题详解】‎ 岩石圈位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图中软流层的位置在深度80-400km之间)以上,从图中可看出对应a+b+c,A正确,其余选项可排除。故选A。‎ ‎【点睛】小题1易错选成A,要明确地震波从上到下在莫霍界面处横波和纵波速度是加快的,但材料中说明的是在地表测地震波的变化,即由下到上,要注意此处的区别。‎ ‎2018年1月15日,科研人员宣布发现了一种乌鸦大小、像鸟一样的恐龙,它有色彩艳丽的羽毛,生活在1.61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的中国东北,科研人员将它命名为“彩虹”。下左图为彩虹恐龙化石,下右图为彩虹恐龙想象复原图。‎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4. 恐龙生活在 A. 元古宙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25. 下列关于生物演化过程,正确的是 A. 海洋无脊椎动物一爬行动物一脊椎动物一哺乳动物 B. 海洋无脊椎动物一脊椎动物一爬行动物一哺乳动物 C. 脊椎动物一海洋无脊椎动物一哺乳动物一爬行动物 D. 脊椎动物一哺乳动物一海洋无脊椎动物一爬行动物 ‎【答案】24. C 25. B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地质时代的划分和生物演化过程。‎ ‎【24题详解】‎ 中生代的年代为2.52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始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结束于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事件,前后横跨1.8亿年。材料中侏罗纪时代距今1.61亿年前,所以恐龙生活在中生代。故选C。‎ ‎【25题详解】‎ 结合教材知识得知,生物演化过程应为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故选B。‎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6. 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A. 爬行类 B. 鸟类 C. 两栖类 D. 鱼类 ‎27. 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A. 古生代 B. 中生代 C. 元古宙 D. 新生代 ‎【答案】26. D 27. B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图表材料,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6题详解】‎ 据图得知,鱼类纵向长度最长,出现年代最早,最早出现在古生代。故选D。‎ ‎【27题详解】‎ 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爬行类动物在中生代横向宽度最大,所以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故选B。‎ 读某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28. 图中最可能形成于古生代的地层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9. 石炭一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最可能是 A. 干燥,冷热多变 B. 全球气候差异明显 C. 湿润,森林茂密 D. 寒冷,冰雪广布 ‎30. 某地层分布有下图所示的化石。该地层形成的时间最不可能的是 A. 寒武纪 B. 二叠纪 C. 石炭纪 D. 泥盆纪 ‎【答案】28. D 29. C 30. A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图表材料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8题详解】‎ 据教材知识得知,三叶虫和鱼类出现在古生代时期,所以可能形成于古生代的地层是含有三叶虫和鱼类化石的地层。故选D。‎ ‎【29题详解】‎ 煤炭有古生物遗骸演变而成,湿润,森林茂密的环境可以增加生物的数量,促进煤炭的形成。故选C。‎ ‎【30题详解】‎ 图中化石为鱼类化石。据教材知识得知最早鱼类出现在奥陶纪。寒武纪在奥陶纪之前,所以寒武纪地层不会出鱼类化石。故选A。‎ 二、综合题 ‎31.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中A表示______波,B表示______波。‎ ‎(2)b图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M处A波和B波波速______,该处称为______界面,其上、下两层分别为______和______(填写圈层名称)。‎ ‎(3)在b图上N处,地震波A完全_____,地震波B的传播速度也突然_____,该处称为______界面,其上、下层物质状态分别为_____和_____,N以下部分为____(填写圈层名称)。‎ ‎(4)C厚度不均,最厚的地方一般在陆地上的_____地区。而大洋部分____。‎ ‎【答案】 (1). 横 (2). 纵 (3). 突然增大 (4). 莫霍 (5). 地壳 (6). 地幔 (7). 消失 (8). 下降 (9). 古登堡 (10). 固态 (11). 液态 (12). 地核 (13). 高山、高原 (14). 较薄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状态 ‎【详解】(1)由图示看出,A 波速度在地下2900千米处突然消失,B波速度明显下降,可判断出A波为横波,B波为纵波。‎ ‎(2)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指大陆部分)的地方,存在一个不连续面一莫霍界面,该界面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M以上为地壳,以下为地幔。‎ ‎(3)在地下2900千米处是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根据地震波的传播情况可判断出物质的状态。‎ ‎(4)属识记内容,较为简单。大陆地壳中高山、高原地区最厚,平原地区较薄,海洋地壳最薄。‎ ‎32.据此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认为人类长期生存在危险中,小行星撞击地球和核战争等威胁迟早会将我们消灭殆尽,但如果我们向太空扩展并建立自给自足的聚居地。我们的未来应该是安全的。2016年8月31日凌晨地外文明搜寻机构SETI表示,其位于俄罗斯境内的天文望远镜接收到了来自编号为HD164595的恒星的地外文明信号,这颗恒星距离地球约95光年。其大小是太阳的99%。它至少拥有一颗行星HD164595b,体积大小与海王星类似。下图为太阳系部分行星运转轨道示意图。‎ ‎(1)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主要来自 星和 星之间的小行星带。‎ ‎(2)②是 ,属于 行星。‎ ‎(3)行星HD164595b如果真存在地外文明,那么它自身所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答案】(1)火木 ‎(2)火星类地行星 ‎(3)拥有可供生物生存所需的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比较厚的大气层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以及存在生命的条件。本题难度不大,熟记基础知识即可解答。‎ ‎【详解】(1)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主里来自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 ‎(2)②行星位于紧邻地球的公转轨道之外,判断是火星,火星属于类地行星 ‎(3)行星HD164595b如果真存在地外文明,那么它自身要象地球上生命存在的自身条件一样,拥有可供生物生存所需的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比较厚的大气层。‎ ‎33.读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和中国轮廓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A、B、C、D四地中,太阳能资源最贫乏的是_____(填写字母)地,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_______(填写字母)地,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试比较图中台湾岛东、西两侧年太阳总辐射量差异,并分析原因。‎ ‎(3)广州和郑州两地纬度相差较大,但年太阳总辐射量大体相等,试分析原因。‎ ‎【答案】(1)B B地位于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 A A地海拔高,空气稀薄。‎ ‎(2)西侧高。西侧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东侧反之。‎ ‎(3)广州纬度低,但降水丰富;郑州纬度较高,但降水较少。‎ ‎【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详解】(1)B地位于四川盆地,受盆地地形影响,水汽难以散失,多阴雨天气,云层厚,云量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最弱。A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最强。‎ ‎(2)据图中数字分析,台湾岛西侧太阳辐射比东侧高。原因是台湾岛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吹东南季风,西侧为夏季风的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东侧为夏季风的迎风坡,气流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多,阴天多,日照时间短,太阳辐射弱。‎ ‎(3)太阳辐射与纬度、天气有关。广州临海,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郑州纬度较高,白昼时间长,日照时间长,距海较远,夏季降水比广州少,综上郑州太阳辐射强。‎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