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四校联考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阶段性考试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丽水市四校联考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阶段性考试地理试题

www.ks5u.com ‎2019年12月高一地理学科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016年7月,研究者在距离地球40光年的宇宙中发现了拥有紧密大气层的行星。完成下面小题。‎ ‎1. 发现的行星属于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2. “拥有紧密大气层”是因为行星 A. 与恒星距离适中 B. 适中的质量和体积 C. 具有适宜的温度 D. 具备生物所需的水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题目信息表明,发现的行星距离地球约40光年。地月系半径约38万千米,因此该行星不可能位于地月系,排除A。太阳系最小直径有2~6光天,最大直径约为2光年,因此该行星不可能位于太阳系,排除B。银河系的直径介于10万光年至18万光年之间,因此该行星可能位于银河系,选项C符合题意。离地球最近的河外星系——仙女座大星系离地球约254万光年,因此该行星不可能位于河外星系,排除D。‎ ‎【2题详解】‎ 大气层的厚度主要与行星的质量和体积有关,只有适中的质量和体积才能吸引住足够的大气,形成大气层,因此“拥有紧密大气层”是因为行星具有适中的质量和体积,选项B符合题意。大气层的厚度和密度与与恒星距离适中、具有适宜的温度、具备生物所需的水没有直接关系,因此排除A、C、D。‎ ‎3.据观测,太阳在2018年经常出现表面几乎没有黒子的状态,进入太阳活动低峰年,下列现象最可能的是 A. 太阳风的强度增大 B. 耀斑爆发格外剧烈 C. 天气变化相对平稳 D. 全球农业倾向增产 ‎【答案】C ‎【解析】‎ ‎【详解】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标志,进入太阳活动低峰年,太阳活动减弱,太阳风的强度减弱,耀斑爆发较少,天气变化相对平稳,全球农业倾向减产,选C。‎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很大表现在:影响地球气候,如中纬度地区树木年轮的变化规律呈现11年的特点;带电粒子流会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地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在两极地区的夜空产生极光现象等。‎ ‎4.中国“天眼”是世界最大口径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一片天然喀斯特洼地中。选择此地建设的重要原因是 A. 太阳辐射较弱 B. 电磁波干扰小 C. 植被生长茂盛 D. 太阳活动频繁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天眼”是世界最大口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一片天然喀斯特洼地中。当地太阳辐射较弱,对射电望远镜工作不是优势条件,因此不是选择此地建设的重要原因,A不符合题意。当地地处山区,居民和城镇少,人为电磁波干扰小,有利于射电望远镜观测,因此这是选择此地建设的重要原因,B符合题意。植被生长茂盛,与射电望远镜建设和观测关系不大,因此不是选择此地建设的重要原因,C不符合题意。对地球来说,太阳活动不具有地区差异,D不符合题意。‎ ‎【点睛】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截至2019年8月28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132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93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之所以选址“大窝凼”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地貌最接近FAST的造型,工程开挖量最小;二是这里的喀斯特地质可以保障雨水向地下渗透,不会在表面淤积而损坏和腐蚀望远镜;三是射电望远镜需要一处“静土”,“大窝凼”附近5千米半径之内没有一个乡镇,无线电环境理想。‎ ‎5.霜多发生在晴天,这是因为晴天 A. 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 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 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D. 空气中粉尘多,水汽易凝结 ‎【答案】C ‎【解析】‎ ‎【详解】晴天,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地表损失的热量多,地表降温快,地表在夜间温度低,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容易出现凝华现象——霜,由此判断,选项A、B不符合题意,选项C符合题意。空气中粉尘多,水汽易凝结多,这是雾产生的原因之一,与霜产生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 ‎【点睛】地表凝结现象是天气现象之一,是水汽从空气中直接凝集在地表或物体上的凝结现象,有露、霜、雨淞、雾淞等多种。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凝结往往形成雾,高空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云。‎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完成下列各题。‎ ‎6. 影响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A. 生物 B. 气候 C. 成土母质 D. 人类活动 ‎7.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②有机物质的积累过程③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6. C 7. B ‎【解析】‎ ‎【6题详解】‎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是与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关系不大,A错误;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进行水分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寒冷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风化壳逐渐加厚,但与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无关,B错误;岩石风化物即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C正确;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D错误。故答案选C项。‎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生物对土壤发育的作用。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 ‎ 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成土母质上滋生出生物后,通过光合作用和根系有选择的吸收,慢慢地积累了有机物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生物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和矿物养分归还给地表,加速土壤的形成。因此,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意识有机质生物积累过程,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因此②④正确,故答案选B项。‎ 点睛: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 ‎ (一) 母质因素 1、岩石风化的产物称成土母质,简称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2、多数土壤的属性均 继承了母质的特性。3、母质层具有不同的质地层可影响土壤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 4、不同母质对土壤的次生矿物有影响。5、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养分状况不相同。 6、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 ‎ ‎(二)气候因素 1、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而水热状况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及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溶液和土壤空气的迁移转化过程。因此决定了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2、气候影响次生矿物的形成,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气候影响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一般情况下,降水量增加和温度增高,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加强,土壤粘粒含量增多。 ‎ ‎(三)生物因素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也是分解者,是土壤发生发展过程中最活跃因素。‎ ‎1、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成活体有机质,再以有机生物残体形式聚集于母质表层,推动了土壤的形成和演化。2、土壤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释放其中潜藏的能量和养分供生物再吸收利用促进土壤肥力不断发展;还参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 3、土壤中的原生动物,各种昆虫等的残体也是土壤有机质来源之一,它们参与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及翻动、搅拌疏松土壤和搬运土壤。 ‎ ‎(四)地形因素 1、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 ,主要表现在不同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面辐射的差异。2、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斜坡:排水快,物质易遭淋溶-砾质薄层土壤。低洼:易积水,细土粒和腐殖质易积累-土色较暗,土层深厚。3、地形影响成土母质的分配4、地形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 ‎ ‎(五)时间因素 土壤发育的时间(成土年龄)可说明土壤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是研究土壤特性和发生分类的重要基础。 土壤有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绝对年龄:是指土壤在当前新风化层或新的母质上开始发育时起直到目前所经历的时间。 相对年龄:是指土壤发育的阶段或发育的程度。一般而言,绝对年龄越大,相对年龄也越大。 ‎ 岩层埋藏深度(指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下表为对位于红壤区的甲、乙、丙三地(自西向东排列,且水平方向上各相距500米)的某沉积岩层探测的岩层埋藏深度表。‎ 完成下面小题。‎ ‎8. 测定区域的构造地貌是 A. 向斜谷 B. 背斜谷 C. 向斜山 D. 背斜山 ‎9. 推测该区域可能位于 A. 华北平原 B. 东北平原 C. 东南丘陵 D. 黄土高原 ‎【答案】8. D 9. C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表中甲、乙、丙的海拔高度判断,乙处为山岭,由此排除A、B;根据甲、乙、丙三地的海拔高度和某沉积岩埋藏深度计算,该沉积岩在甲、乙、丙三地的顶部海拔高度分别为182米(260-78)、324米(450-126)、205米(280-75),该沉积岩顶部中间高、两侧低,在乙处向上拱起,应为背斜,因此该区域的构造地貌是背斜山,选项D符合题意,排除C。‎ ‎【9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该区域为红壤区,且海拔约200~500米。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海拔一般低于200米,地带性土壤不是红壤,排除A、B。东南丘陵海拔有高有低,有一定起伏,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影响下,形成典型的土壤,因此该区域可能位于东南丘陵,选项C符合题意。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地带性土壤不是红壤,排除D。‎ 某地发现一个岩石标本,如右图所示,岩石内清晰可见古生物轮廓,经鉴定其为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属无脊椎动物种类。完成下列各题。‎ ‎10. 该岩石为 A. 侵入岩 B. 喷出岩 C. 变质岩 D. 沉积岩 ‎11. 该岩石形成于 A. 太古代 B. 元古代 C. 古生代 D. 新生代 ‎【答案】10. D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由材料分析可知,该岩石具有化石,应该属于沉积岩,故答案选D项。‎ ‎【11题详解】‎ 由材料分析可知,岩石中的化石为三叶虫化石, 三叶虫是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属于古生代,故答案选C项。‎ 点睛:三大岩石的特点: ‎ 一、岩浆岩: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岩浆活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内冷凝结晶称侵入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分浅成、深成两种。另一种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又称为火山岩)。 ‎ 二、沉积岩:沉积岩是在发展过程中,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条件,任何先成的岩石遭受风化剥蚀作用的破坏产物及生物作用、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搬运所形成的沉积层,又经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 ‎ 三、变质岩:地壳中原已生成的岩石,无论是岩浆岩、沉积岩或早已生成的变质岩,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所造成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使其成份、结构、构造发生一系列变化,这种促使岩石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新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2018年7月,中国贵州的梵净山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下图为梵净山著名的“蘑菇石”,由许多层状变质岩堆叠而成, 上粗下细屹立在悬崖边。‎ 完成下面小题。‎ ‎12. 该蘑菇石上粗下细特征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A. 外力侵蚀 B. 流水堆积 C 地壳抬升 D. 变质作用 ‎13. 梵净山没有雪线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形崎岖 B. 海拔较低 C. 光照强烈 D. 降水较少 ‎【答案】12. A 13. B ‎【解析】‎ ‎【12题详解】‎ 蘑菇石主要是由风力侵蚀形成的,风力侵蚀属于外力侵蚀,A选项正确。‎ 故选A。‎ ‎【13题详解】‎ 雪线是积雪冰川带的下限,积雪冰川存在的条件是气温要低于0摄氏度,海拔要足够高,气温才能低于0摄氏度,B选项正确。‎ 故选B。‎ 湖陆风是在较大湖泊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风。图1为洞庭湖及周边地区略图,图2为岳阳和常德平均湖陆风统计图(正值表示西风风速,负值表示东风风速)。‎ 完成下面小题。‎ ‎14. 关于岳阳和常德湖陆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夜晚盛行湖风 B. 常德的湖陆风更显著 C. 岳阳夜晚盛行东风 D. 形成湖陆风的根本原因是气压差 ‎15. 一般年份,洞庭湖水位较高的时段是 A. 3-5月 B. 6-7月 C. 7-8月 D. 11-12月 ‎【答案】14. C 15. B ‎【解析】‎ ‎【14题详解】‎ 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低,下沉气流为主,形成高气压;湖泊气温较高,上升气流为主,形成低气压,风应从陆地吹向湖泊,盛行岸风,图2中显示,夜晚常德盛行西风,为岸风,A错误。图中显示,常德附近的湖泊面积小,因此常德的湖陆风不显著,图2中显示,常德的西风风速明显低于岳阳,B错误。图中显示,岳阳位于洞庭湖东侧,夜晚盛行岸风(前面已经分析),大气大致由东向西运动,形成偏东风,图2中显示,岳阳夜晚盛行东风,C正确。形成湖陆风的直接原因是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而形成湖陆风的根本原因是湖泊与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D错误。‎ ‎【15题详解】‎ 洞庭湖的湖水主要来自其支流,一般年份,洞庭湖水系流域内6-7月多梅雨天气,降水丰富,河水注入量最大,湖水水量较大,水位较高,选项B符合题意。3-5月和11-12月,洞庭湖流域降水较少,河流注入量较少,湖水水位较低,排除A、D。7-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伏旱天气,降水较少,洞庭湖流域雨水补给量小,导致洞庭湖水位不高,排除C。‎ ‎2018年12月25日,杭黄高铁正式通车,线路穿越西湖、黄山等7个5A级风景区,桥隧比高达87.6%。下图为杭黄高铁线路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6. 杭黄高铁绕成“Z”字形的主要原因是 A. 减缓坡度,降低建设成本 B. 连接景区,带动经济发展 C. 降低时速,增加安全系数 D. 保护生态,减少景区干扰 ‎17. 杭黄高铁桥隧比很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地形起伏 B. 河流阻隔 C. 城镇分布 D. 科学技术 ‎【答案】16. B 17. A ‎【解析】‎ ‎【16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杭黄高铁绕道千岛湖等景区从而绕成“Z”字形,因此该做法的主要原因是连接景区,带动经济发展;该线路穿山越岭,增加了工程成本;降低时速是因为经过了山区,高差大且线路弯曲造成的;绕成“Z”字形是为了靠近景区、开发景区,不是为了减少景区干扰。据此分析选B。‎ ‎【17题详解】‎ 架桥修隧道适用于河谷、山地等地势起伏大的地形,根据图示可知,杭黄高铁穿越了天目山、黄山等山地,由于山地多且地势高差大,高铁的桥隧比很高,选A。‎ ‎【点睛】某地交通运输发展条件的评价思路 评价某地交通运输发展条件一般应从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 ‎1.区位条件 某事物的区位有两层含义:该事物的空间位置和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某地交通建设的区位条件包括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战略区位等方面。‎ ‎2.自然条件 某地交通建设的自然条件可从地质条件、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等方面来分析。(1‎ ‎)地质条件: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区,多断层、地震、滑坡、泥石流频繁发生,交通建设难度大,安全性差,应尽量避开。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地下水的运动等方面来考虑,在背斜和向斜两种地质构造中应选择背斜、避开向斜。(2)地形条件:平原地形对交通线路的限制较小,工程造价较低,选线时要注意少占好地、处理好交通建设和农田水 ‎3.资源条件 丰富的资源对交通运输具有很大的潜在需求。资源的开发需要便利的交通作保证。‎ ‎4.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运输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5.科学技术因素 科技水平比较低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是最主要的;科技水平比较高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因素。‎ ‎2018年10月10日和11月3日,A处两次发生山体滑坡,堵塞金沙江形成堰塞湖,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漫溢形成泄流。在泄流中,造成下游桥梁、道路损毁。下图为滑坡位置和堰塞湖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8. 从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发生过程看,泄流导致的桥梁道路损毁的灾害是 A. 地质灾害 B. 气象灾害 C. 生物灾害 D. 海洋灾害 ‎19. 与甲区相比,乙区太阳能较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纬度 B. 天气 C. 土壤 D. 植被 ‎【答案】18. A 19. B ‎【解析】‎ ‎【18题详解】‎ 从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发生过程看,堰塞湖是由于山体滑坡造成,山体滑坡属于地质灾害,因此堰塞湖决口泄流导致的桥梁道路损毁的灾害也属于地质灾害,选项A符合题意。气象灾害由天气和气候变化而导致,排除B。生物灾害由于生物变化而引起,排除C。海洋灾害主要发展在沿海地区,排除D。‎ ‎【19题详解】‎ 根据图中位置信息判断,甲区为青藏高原,而乙区为四川盆地,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降水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而四川盆地,多云雨雾天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能资源贫乏,因此,与甲区相比,乙区太阳能较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天气,选项B符合题意。甲、乙两地位于同一纬度,排除A。土壤和植被对太阳能资源分布影响很小,排除C、D。‎ ‎【点睛】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或由地震活动、暴雨、冰雪融水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泥石流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堰塞湖的形成有四个过程,一是原有的水系;二是原有水系被堵塞物堵住。三是河谷、河床被堵塞后,流水聚集并且往四周漫溢。四是储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堰塞湖一旦决口会对下游形成洪峰,处置不当会引发重大灾害。‎ 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20. 造成①、②两地雨季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A. 大气环流 B. 海陆位置 C. 纬度位置 D. 太阳辐射 ‎21. 图示洋流所属大洋环流和对沿岸气候的影响,对应正确的是 A. 副热带环流 增温增湿 B. 副极地环流 降温减湿 C. 副热带环流 降温减湿 D. 副极地环流 增温增湿 ‎【答案】20. A 21. C ‎【解析】‎ ‎【20题详解】‎ A、①地受西风带和东北信风带交替控制,②地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大气环流导致两地雨季时间不一,A选项正确;‎ B、两地都在沿海,海陆位置相似,B选项错误;‎ C、两地都靠近北纬40度,纬度位置相似,C选项错误;‎ D、天气状况影响太阳辐射,不是太阳辐射影响天气状况,D选项错误。‎ 故选A。‎ ‎【21题详解】‎ A、该洋流从高纬流向低纬,是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A选项错误;‎ B、该洋流靠近热带,为副热带环流,B选项错误;‎ C、该洋流从高纬流向低纬,是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靠近热带,为副热带环流,C选项正确;‎ D、该洋流从高纬流向低纬,是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D选项错误。‎ 故选C。‎ 下图为当地时间2009年9月9日(图1)和2018年9月13日(图2),游客在同一方向欣赏瑞士富尔卡隆河冰川的场景。‎ 完成下面小题。‎ ‎22. 与图1相比,图2出现湖泊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候变暖 B. 冰川扩大 C. 人工灌溉 D. 地壳下降 ‎23. 若这种趋势进一步发展,可能会造成 A. 东海海平面下降 B.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降水增加 C. 新疆天山雪线下降 D. 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带南移 ‎【答案】22. A 23. B ‎【解析】‎ ‎【22题详解】‎ 与图1相比,图2中冰川位置明显后退,在冰川融化后的谷地形成湖泊,冰川退化往往是因为气温升高,因此图2中出现湖泊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选项A符合题意。图中显示,冰川前端位置明显后退,冰川在缩小,没有扩大,B不符合题意。人工灌溉和地壳下降,与图中湖泊出现没有关联,C、D不符合题意。‎ ‎【23题详解】‎ 根据上题判断,这种趋势指全球变暖趋势,随着全球变暖进一步发展,高山、高纬的冰川大量融化,加上海水膨胀,全球海平面应上升,东海也不例外,A错误。根据统计资料表明,近现代随着全球变暖,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了0.5~1%,B正确。随着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新疆天山雪线应升高,不是下降,C错误。随着全球变暖,高纬度的热量条件变好,使得原来亚寒带针叶林带北侧不适合生长针叶林的地区也开始适合生长针叶林了,导致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移,而不是南移,D错误。‎ ‎【点睛】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① 气候变化使资源条件变化,如热量资源、水资源的变化。② 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如洪涝和干旱。③ 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化。④ 气候变化对生产领域有影响,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⑤ 气候变化造成极端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传播疾病,危害人类活动。‎ ‎2018年第8号台风玛莉亚于7月11日上午在福建沿海登陆,下图为台风“玛莉亚”移动路径示意图,下表为台风过境前后福州的天气状况。‎ 完成下面小题。‎ ‎24. 当台风在福建登陆时,我国钓鱼岛的风向是 A. 西南风 B. 东北风 C. 东南风 D. 西北风 ‎25. 台风过境时,福州天气状况是 A 气压先升高后降低 B. 湿度先减小后增大 C. 风速先减小后增大 D. 气温先降低后升高 ‎【答案】24. C 25. D ‎【解析】‎ ‎【24题详解】‎ 图中显示,当台风在福建登陆时,我国钓鱼岛位于台风中心以东,水平气压梯度力应由东指向西,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右偏形成东南风,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 ‎【25题详解】‎ 台风过境时,台风中心(低气压中心)先逐渐靠近福州,后远离福州,而福州的气压应先降低后升高,A错误。表中显示,台风过境时,由中雨到大暴雨、再到小雨,说明湿度先增大后减小,B错误。台风中心附近风力最大,台风过境时,台风中心(低气压中心)先逐渐靠近福州,风力应增大,后远离福州,风速应减小,C错误。表中信息表明,台风过境时,最高气温由35℃→28℃→33℃、最低气温由26℃→24℃→26℃,气温先降低后升高,D正确。‎ ‎26.2016年1月1日,中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该政策实施可以(    ) ‎ ‎①提高人口容量 ‎②缓解人口老龄化 ‎③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 ‎④降低人口机械增长率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政策。‎ ‎【详解】中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出生率上升,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青少年比例增加,可缓解人口老龄化,②③正确。对人口容量没有影响,①错误。人口迁移与出生率没有关系,人口机械增长率没有影响,④错误。故选C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规划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7. 影响甲功能区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①交通 ②科技 ③市场 ④地价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8. 规划①、②、③、④四块住宅区中,最可能成为高级住宅区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27. B 28. B ‎【解析】‎ ‎【27题详解】‎ 图中显示,甲功能区位于城市外缘,沿河道和铁路线分布,且位于城区河流下游地区,由此判断该功能区为工业区,甲功能区布局在河道和铁路线布局,说明影响其布局的主要因素是交通,①符合题意。该工业区位于城区河流下游地区,应该是污染较重的工业,科技不应是其布局的主要因素,图中信息也无法表明科技是其布局的主要因素,②不符合题意。甲功能区布局在城区外缘,说明市场不是其主要因素,③不符合题意。甲功能区分布在城市外缘,地价较低,工业区占地较广,因此地价是影响甲功能区布局的主要因素,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A、C、D。‎ ‎【28题详解】‎ 高级住宅区对环境要求较高,大多远离工业区,接近文化区,规划①、②、③、④四块住宅区中,②地块临近文化区,临近高地,位于城区河流上游,环境优美,应该最可能成为高级住宅区,选项B符合题意。图中显示,①、③、④三地块离工业区较近,或位于盛行风向上风向、河流下游,环境条件较差,且远离文化区,因此这三地块成为高级住宅区的可能性小,排除A、C、D。‎ 近几十年来,沙特的石油工业迅猛发展,外籍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下图为沙特及周边地图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沙特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因素 B. 社会文化因素 C. 政治因素 D. 生态环境因素 ‎30. 石油工业的发展,对本国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是 ‎①促使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②促使人口向城市集中 ‎ ‎③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④促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集聚到分散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29. A 30. C ‎【解析】‎ ‎【29题详解】‎ 图中显示,沙特阿拉伯波斯湾沿岸油田密集,沙特阿拉伯是世界生产石油最多的国家之一,开采石油需要大量工人,而本国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吸引大量外籍工人迁入,因此沙特阿拉伯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选项A符合题意。社会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生态环境因素不是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排除B、C、D。‎ ‎【30题详解】‎ 石油工业的发展,使得第二、三产业向城市集中,推动当地城市化,①符合题意。城市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使得农牧民向城市集中,从而提高城市化水平,②符合题意。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改变了当地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有利于城市化,③符合题意。石油工业的发展,促使人口和产业由分散到集聚,而不是由集聚到分散,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D。选项A、B不全面,因此排除A、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下图表示北半球某地地质构造及某类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甲处的地质构造为________,甲处形成山地的原因是________。‎ ‎(2)①、②、③处岩层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 ‎(3)在流水作用下,乙、丁三处形成的地貌类型分别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丙处______(北岸或南岸)建城市,理由__________‎ ‎(4)图中所示水循环的类型是________,其中C环节为________,受人类影响最多的环节是________(填图中字母)。‎ ‎【答案】 (1). 向斜 (2). 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岩层紧实,不易受外力侵蚀,保留成为山地 (3). ②①③ (4). 山麓冲积扇 (5). 河口三角洲 (6). 南岸 (7). 南岸是沉积岸 (8). 海陆间循环 (9). 水汽输送 (10). E ‎【解析】‎ ‎【分析】‎ 本大题北半球某地地质构造及某类水循环示意图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地质构造与地貌、岩层新老关系判断、外力作用与地貌、水循环类型及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甲处的岩层向下弯曲,应为向斜构造。甲处位于向斜槽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挤压,岩层坚实,不容易受外力侵蚀,而两侧的背斜容易被侵蚀,向斜槽部岩石保留而成为山地。‎ ‎(2)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图中显示,①、②、③处岩层中,②岩层位于最下面,岩层最老,③岩层位于最上面,岩层最新,因此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为②、①、③。‎ ‎(3)图中显示,乙处位于山地向平地过渡地带,且呈扇形,因此乙处应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丁处位于河流河口,由于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的地貌类型是三角洲。图中显示,丙处河流出现弯曲,南岸为凸岸,沉积为主,地形平坦,有利于建设城市。‎ ‎(4)图中显示,该区域水循环地跨海洋和陆地,因此该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循环。图中显示,C环节由海洋上空指向陆地上空,并在陆地上空成云致雨,因此C环节为水汽输送。人类可以通过引水灌溉、兴修水库、围湖沼造田、破坏植被等多种途径影响地表径流,因此受人类影响最多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图中表示地面径流的是E。‎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图1为东南亚地区简图,图2为图1中①、②两地的气候资料。‎ ‎(1)甲岛东部海域所在纬度常年受 (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导致该海域风浪 (较大/较小)。‎ ‎(2)图示季节,乙所在半岛盛行 (风向),成因 ,我国护航编队从中国出发经过该海域时 (顺风顺水/逆风逆水)‎ ‎(3)该区域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R河下游农业生产中常遭遇 (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 ‎(4)比较图中①、②两地雨季的降水量差异,并分析原因。‎ ‎【答案】(1)赤道低气压带 较小 ‎(2)西南 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偏而成 逆风逆水 ‎ ‎(3)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洪涝灾害 ‎ ‎(4)差异:①地降水量少于②地。‎ 原因:①地西部为山地,地处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②地距海较近,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东南亚地区简图和图中两地的气候资料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气压带、季风环流及成因、季风洋流及影响、自然灾害及成因、降水差异及成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图中显示,甲岛东部海域位于赤道附近,应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水平风力较小,导致该海域风浪较小。‎ ‎(2)图中②洋流呈顺时针流动,此时北印度洋海区应盛行西南季风,由此判断此季节为北半球夏季,乙所在半岛(中南半岛)也盛行西南季风。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偏而形成西南季风。此时该海域盛行西南季风,海水向东流,而我国护航编队从中国出发经过该海域时应向西航行,因此逆风逆水。‎ ‎(3)该区域处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R河流域以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导致下游地区径流变化大,加上地势低平,河流汛期时容易形成洪涝灾害,因此农业生产中常遭遇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 ‎(4)比较图2中①、②两地雨季的降水量差异时,一定要注意观察降水量纵坐标,如果单从柱状符号长短变化就会出错。读图可知,①地降水量不到1000mm,②地降水量超过2000mm,①地降水量小于②地。图中显示,①地位于山地的东侧,给当地带来丰富降水的是西南季风,①地地处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②地位于山脉西侧,且离海近,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图1为黄河流域示意图,图2为2010-2017年陕西咸阳人口自然增长变化示意图 ‎(1)太行山东侧山麓的自然带是 ,从太行山东侧山麓到华北平原滨海地区各部分的地表组成物质、排水条件、土壤肥力等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体现了 分异规律。‎ ‎(2)半坡村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当时先民选择在 营建聚落,考虑了既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现在,西安市城市聚落形态多呈 的格局。‎ ‎(3)2015年后,咸阳人口出生率略呈上升的主要因素是 ,而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 ,咸阳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 ‎(4)科学家发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容易诱发黄河下游地区土壤盐渍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过程),从整体性的角度阐释其过程。‎ ‎【答案】(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地方性分异 ‎(2)河谷阶地(阶地) 棋盘式(团聚状) ‎ ‎(3)政策 生产力发展水平 现代型(三低型) ‎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导致黄河下游河床抬高,河水补给给地下水,使得华北平原地下水水位升高,在总蒸发量大于总降水量时(或蒸发旺盛),华北平原土壤容易发生盐渍化。‎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黄河流域示意图和2010-2017年陕西咸阳人口自然增长变化示意图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自然带及分异规律、聚落形态及影响因素、人口增长及因素、水土流失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图中显示,太行山东侧山麓为华北平原的西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从太行山东侧山麓到华北平原滨海地区各部分的地表组成物质、排水条件、土壤肥力等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主要地方性地形地势差异、地面物质组成不同而导致的,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 ‎(2)半坡村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当时先民营建聚落,考虑了既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由此推断,当时先民选择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现在,西安市位于渭河平原地区,城市集中式分布,城市聚落形态多呈棋盘式(团聚状)的格局。‎ ‎(3)图中显示,2015年后咸阳人口出生率略呈上升,这是因为,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因此2015年后咸阳人口出生率略呈上升的主要因素是政策。由于生产力发展引起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变化,决定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因此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图中可以看出,咸阳的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因此咸阳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三低型)。‎ ‎(4)科学家发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容易诱发黄河下游地区土壤盐渍化,这是因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大,河流携带泥沙进入下游河道时,流速减慢,泥沙淤积,黄河下游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河流水位总是高于地下水位,河水补给地下水,抬高河道两侧华北平原地下水水位,在春秋两季,华北地区蒸发强,降水少,地下水大量被直接蒸发,土壤盐份增加,容易发生盐渍化。‎ ‎【点睛】二孩政策,是中国实行的一种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符合条件的夫妇允许生育“二胎”。因为是二孩政策,故第一胎为多孩时,不可生第二胎。2011年11月,中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 2013年12月,中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图所示地区气候干旱。近年来,因石油资源枯竭,M城日渐衰落,政府计划将M城整体搬迁至N城。‎ ‎(1)M、N两城相比,M城有利区位条件主要是  __,N城有利区位条件有   、    __。‎ ‎(2)在A、B两个功能区中,住宅区是    ,有可能出现中心商务区的是     。‎ ‎(3)推动城市化的动力是     ___,图中直接反映城市化过程的信息是    ___。‎ ‎(4)与1990年相比,2012年该城市工业区位置的变化是   ,主要原因是    、    。‎ ‎【答案】(1)有石油资源 水源多; 交通便利 ‎(2)B; A ‎ ‎(3)社会经济发展;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 ‎(4)向城市外围转移 降低生产成本,地价便宜; 保护城市环境 ‎【解析】‎ ‎【详解】(1)从图中看,M城石油资源丰富,N城有河流、铁路、公路经过,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2)图中B功能区占地面积大,是住宅区;A功能区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高,可能出现中心商务区。‎ ‎(3)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城市化的动力;图中反映出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4)从图中看,2012年工业区迁到郊区,主要原因是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中心区的地价升高了,为了降低成本和保护城市环境迁至郊区。‎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