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藏拉萨市那曲二高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西藏拉萨市那曲二高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第I卷(选择题) 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2009年10月16日黎明时分出现的水星、金星、土星“三星伴月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属于最低级别天体系统的天体是 A. 月球 B. 水星 C. 金星 D. 土星 2. 当“三星伴月”出现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分别是 A. 北半球,向南移动 B. 北半球,向北移动 C. 南半球,向南移动 D. 南半球,向北移动 【答案】1. A 2. C 【解析】 【1题详解】 据图可知,图中有行星金星、土星和水星,有卫星月球;月球质量和体积都小于行星,受地球的引力作用,围绕地球转动,故图中属于最低级别天体系统的天体是月球,A项正确。故选A。 【2题详解】 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从9月23日到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据材料可知,2009年10月16日黎明时分出现的水星、金星、土星“三星伴月图”,故正值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正向南移动,C项正确。故选C。 读“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图中太阳辐射丰富区的共同特点有 ①纬度低 ②海拔较高 ③云量少,晴天多 ④上空臭氧少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4. 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电站的是 A. 柴达木盆地 B. 黄土高原 C. 山东半岛 D. 东南丘陵 5. 兰州太阳年辐射总量比广州丰富,原因不包括 A. 兰州的纬度比广州高,正午太阳高度比广州大,太阳辐射强度大 B. 兰州的海拔比广州高,空气密度比广州小,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 C. 兰州的海拔比广州高,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薄,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 D. 兰州深居内陆,广州临海,兰州的云量、雨日比广州少,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 【答案】3. C 4. A 5. A 【解析】 【3题详解】 据右图中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分布区可知,丰富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地区,其共同特点为海拔较高、晴天多、云量少,②③正确;内蒙古高原地区纬度相对较高、青藏高原纬度较低;臭氧含量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变化而不同,青藏地区与内蒙古地区纬度不同,臭氧层的厚度也不尽相同,①④错误。C正确。故选C。 【4题详解】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强,且地广人稀,最适合建设太阳能发电站,A正确;黄土高原、山东半岛、东南丘陵均位于季风区,降水比柴达木盆地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柴达木盆地少,建设太阳能发电站的条件均不如柴达木盆地,BCD错误。所以选A。 【5题详解】 兰州纬度比广州高,正午太阳高度比广州小,太阳辐射强度小,A错误。兰州的海拔比广州高,空气密度比广州小,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B正确。兰州的海拔比广州高,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薄,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C正确。兰州深居内陆,广州临海,兰州的云量、雨日比广州少,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D正确。兰州太阳年辐射总量比广州丰富,原因不包括A。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总结如下表: 科学家预测在2019年至2020年太阳表面将再度出现“无黑子”现象,又称为“白太阳”,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 “白太阳”现象持续期间 ①全球降水均增多,洪涝灾害更加频繁 ②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范围将扩大 ③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减弱,磁暴减少 ④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减弱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7.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下列能量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A. 岩石圈板块运动 B. 夏季我国盛行东南风 C. 动植物蓬勃生长 D. 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 【答案】6. D 7. A 【解析】 【6题详解】 “白太阳”现象即无黑子现象,太阳黑子数量少说明太阳活动处于低峰年,耀斑、太阳风等太阳活动均较弱。地球气候的变化与太阳黑子有相关性,但有的地区呈正相关有的呈负相关,故全球降水都增多的说法错误,①错;太阳风活动弱时,由此引起的极光活动也较少,②错;耀斑会干扰地球磁场和电离层,影响磁场和无线短波通信,耀斑活动少时对二者的干扰也会减少,③④对,选D。 【7题详解】 岩石圈板块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能;我国夏季风的形成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而海陆气温的变化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动植物的生长需要太阳辐射;煤炭石油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故选A。 【点睛】太阳活动具有整体性,当黑子数量多时,耀斑、太阳风也较强,称为太阳活动的高峰年,反之则为低峰年。学生要熟记三种太阳活动的含义、出现的位置和三种活动对地球产生的相应影响。 下图示意10月1日甲、乙、丙、丁四个地点昼夜长短比例(阴影部分表示夜长)。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8. 甲、乙、丙、丁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小排序正确的是( ) A. 甲>丁>丙>乙 B. 乙>丙>甲>丁 C. 甲>丙>丁>乙 D. 丁>甲>丙>乙 9. 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左偏的地点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8. C 9. D 【解析】 8题详解】 10月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北半球昼夜不等长,且纬度越高,昼夜差值越大。读图可知四地纬度由低到高依次为甲、丙、丁、乙。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即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故C正确。 【9题详解】 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左偏的位于南半球。10月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只有丁符合。故D正确。 【点睛】二分日除外,任意一天,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差值越大。 10.在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表示,陆地白天和黑夜晴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排除A。D图表示,海洋白天和黑夜晴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昼夜温差较大,排除D。B图表示,陆地白天和黑夜多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低,昼夜温差较小;C图表示,海洋白天和黑夜晴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且海洋热容量大,升温慢,气温不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且海洋降温慢,气温不低,昼夜温差最小,排除B,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逆时针方向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①昼夜的交替 ②1个太阳日 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④地方时的差异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2. 图中P地 A. 位于晨线上 B. 当地时间6时日出 C. 位于昏线上 D. 当地时间8时日出 【答案】11. D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据材料中“逆时针方向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判断可知,该实验是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拨动,因此该实验能演示由于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形象和地方时差异现象,①和④正确;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一个太阳日地球要转360°59′,需24小时;此实验只是地球仪在逆时针方向拨动,只是模拟了自转,没有模拟公转,因此不能演示1个太阳日,②错误;演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地球公转有关,该实验无法演示,③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题详解】 读图,地球自转向东自转,图中P地位于晨线上,A对,C错。晨线与赤道交点的时间是6点,此时P点昼长夜短,日出时间在当地地方时6时之前,B、D错。故选A。 【点睛】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时刻是6点。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于 A. 地壳 B. 岩石圈 C. 地幔 D. 地核 14. 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震波在古登堡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B. 地球内部圈层由F、G两部分组成 C. A、B、C为地球的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D.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由A、B、C、D、E组成 【答案】13. C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所学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可知,在上地幔中的岩石圈顶部的下面存在着一个软流层,一般都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故C项正确。 【14题详解】 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在古登堡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纵波传播速度减小,故A项错误;地球内部圈层由D、F、G三个圈层组成,故B项错误;A、B、C为地球的外部圈层,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故C项错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由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四大圈层构成,而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为岩石圈,故D项正确。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5. 图中①②③三个箭头所代表的辐射依次是 A. 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 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 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16.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和对应的字母主要是 A.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 B. 大气的反射作用——④ C. 大气的吸收作用——② D. 大气的逆辐射作用——③ 【答案】15. B 16. D 【解析】 根据图中箭头指向及来源,判断序号代表的辐射类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指的是大气的逆辐射作用,箭头方向由大气指向地面。 【15题详解】 根据图中箭头指向及来源,图中①②③三个箭头所代表的辐射依次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B对。A、C、D错。 【16题详解】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指的是大气的逆辐射作用,箭头方向由大气指向地面,对应的字母主要是③,D对。A、B、C错。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会产生影响,读某城市的空气环流,完成下面小题。 17. 图示反映城市化产生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是 A. 荒漠化 B. 水土流失 C. 热岛效应 D. 臭氧空洞 18. 为减轻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影响,宜 A. 建设生态城市 B. 提倡使用私家车 C. 限制城市发展 D.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答案】17. C 18. A 【解析】 【17题详解】 图示反映的是城市风,由于城市排放热量多,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城市盛行上升气流,郊区盛行下沉气流,在城市郊区之间形成了城市风,城市风永远都是由郊区吹向城区,图示反映城市化产生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是热岛效应,C正确;图示没有反映城市化造成荒漠化、水土流失、臭氧空洞,ABD错误。选C正确。 【18题详解】 城市风是城市中有大量的人口、工厂、交通工具不断排放废热和温室气体,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建设生态城市,增加绿地面积,有利于减轻热岛效应,A正确;提倡使用私家车,只会加重城市热岛效应,B错误;限制城市发展不切实际,C错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不能有效减轻热岛效应,D错误。选A正确。 19.下列现象与地球公转无关的是 A.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B. 昼夜长短的变化 C.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D. 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A不符合题意。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B不符合题意。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C不符合题意。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D符合题意。选D。 20.下图是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造成平直河道两岸冲刷与堆积(阴影部分为堆积物)的情况,其中表示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现象: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沿赤道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偏转。因此,顺着河流的流向,河流在北半球左岸堆积,右岸侵蚀,B错误,D正确;南半球是左岸侵蚀,右岸堆积,AC错误。侵蚀的河岸水深,堆积的河岸水浅。D正确。 第II卷(非选择题) 21.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太阳系和太阳大气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太阳系行星轨道倾角 注:轨道倾角是其他行星公转轨道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1)图中所示共包含_____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级天体系统是_______。 (2)小行星带位于图中L行星和E行星之间,即______(选择填空)。 A 地球与火星之间 B. 金星与地球之间 C. 火星和木星之间 D. 木星与土星之间 (3)图中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是_____(填文字)下表表明八大行星的____(选择填空)。 A. 公转方向相同 B. 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 C. 公转速度相似 D. 公转轨道都为椭圆形的轨道 (4)图中 M、N 分别表示____层、_____层。太阳活动周期______年。 【答案】 (1). 二(两) (2). 太阳系 (3). C (4). 自西向东 (5). B (6). 色球 (7). 日冕 (8). 11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宇宙中的地球。 【详解】(1)图中包含地月系和太阳系两级天体系统,太阳系级别高于地月系。 (2)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C正确。 (3)图中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八大行星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B正确。 (4)图中M表色球层,N表示日冕层;太阳活动周期是11年。 22.阅读材料和下图,回答问题 我国古代人民创立了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2015年12月22日(农历十一月十二)这一天是冬至,读下面的24节气示意图和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 (1)2015年冬至这一天,和右图中字母_____的位置对应,这一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90º的地方是_______,出现极昼的地区是______。 (2)冬至过后1个月,就进入_______(节气),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对应这段时间里,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变______(大、小),白昼长度逐日变______(长、短)。 (3)从小雪到大寒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_______。 (4)地球公转到近日点的时间是______月初,最靠近_________(节气);从立夏至夏至期间,上海地区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 【答案】 (1). C (2). 南回归线上(23º26´S上) (3). 南极圈及其以南(66º34´S以南,南极圈内) (4). 大寒 (5). 大 (6). 长 (7). 先向南移动,再向北移动 (8). 1 (9). 小寒 (10). 昼长夜短(且昼逐日延长)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二十四节气和地球运动关系等直射点,属于基础知识考查。 【详解】(1)据材料,右图所示的节气为:A是夏至,B是秋分,C是冬至,D是春分。2015年冬至这一天,和右图中字母C对应,这一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90º的地方是南回归线上(或23°26′S上),出现极昼的地区是南极圈及其以南(或66º34´S以南,南极圈内)。 (2)每15天一个节气,冬至过后1个月,应该是过冬至后2个节气,进入大寒节气,这一段时间,直射点向北移动,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白昼长度逐渐变长。 (3)据图可知,从小雪到大寒期间,中间有冬至,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动,过冬至后再向北移动。 (4)根据所学知识,地球公转到近日点的时间是1月初;据图可知,此时最靠近小寒节气;从立夏至夏至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不断向北移,故上海地区昼夜长短状况是昼长夜短(且昼逐日延长)。 23.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________波,B表示________波。(填文字)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D表示______界面,该面以上C代表________,该 面以下E代表________。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__________,地震波B速度______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__________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液态,F面是________界面。 (4)________(填字母)层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________的发源地,E顶部及C共同构成_______(圈层)。 【答案】 (1). 横 (2). 纵 (3). 莫霍 (4). 地壳 (5). 地幔 (6). 消失 (7). 突然下降 (8). 固 (9). 古登堡 (10). E (11). 岩浆 (12). 岩石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震波的特点、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且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而纵波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均可以传播。从左图中可以看出,A波传播速度慢,B波传播速度快,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为横波,B为纵波。 (2)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下降)。根据这一特点判断出图中D莫霍界面,F古登堡界面,C是地壳,E是地幔,G是外核,H是内核。 (3)图中F处为古登堡界面,此处横波完全消失,地震波 B 速度突然下降并继续往深处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纵波可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这说明古登堡界面以上的地幔物质为固态,以下的外核物质状态为液态。F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4)D莫霍界面,F古登堡界面,C是地壳,E是地幔,G是外核,H是内核;E层(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E顶部及C共同构成岩石圈。 【点睛】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 1、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地球不止一个核心,而是两个即内核和外核。地核之所以成为实心因为地心引力在此创造出的压力是地球表面压力的300万倍。地核是的高温可以达到华氏13000度,比太阳表面温度高上2000度。 地核内的铁流使物质产生巨大的磁场,可以保护地球免受外来射线的干扰。 2、地幔为铁镁固体,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 3、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