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农业的区位选择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农业的区位选择学案

‎ 第20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 讲案 ‎ ‎ ‎【考纲细化考题预测】——考纲解读细化面向高考 一、高考考点统计分析 考试内容 核心知识点 全国卷五年(2013-2017)考题统计 题型 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区位因素 ‎2017课标Ⅱ,6~8题,12分 ‎2015课标Ⅱ,2~3题,8分 ‎2013课标Ⅰ,1、3题,8分 选择题 ‎2017课标Ⅰ,36题,22分 ‎2016课标Ⅰ,36题,14分 ‎2015课标Ⅰ,36题,22分 ‎2013大纲卷,36(1)题,14分 综合题 农业地域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3课标Ⅱ,5题,4分 选择题 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014大纲卷39(2)题,8分 综合题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014课标Ⅱ,11题,4分 选择题 综合题 二、考纲细化高考预测 考纲 考纲细化 考题预测 农业的区位选择 ‎1.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基本特点和分类 ‎2.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和主要的区位因素 ‎3.利用材料分析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 ‎4.理解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5.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和条件 ‎1.结合具体农业区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等,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评价,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以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和区域图等为载体,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选择、农业区位选择及评价。‎ ‎【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知识纵横联系融汇贯通 横向联系 纵向联系 ‎【直击真题剖析高考】——感受真题体会命题方向 ‎(2018·江苏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蔗糖产业的重心从台湾不断西移,1993年后,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和蔗糖产量稳居全国首位。广西地跨北回归线,其东部、北部和西北部为山地,中南部是平原。图12为“2016年广西蔗糖产量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21~22题。‎ ‎21.我国蔗糖产业重心西移的主要原因是 A.东部地区产业升级 B.东部地区环境退化 C.广西生产成本较低 D.广西消费市场广阔 ‎22.广西中南部成为甘蔗种植集中区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技术 B.资金 C.地形 D.气候 ‎【答案】21.AC 22.CD ‎【解析】‎ 精准分析:‎ ‎22.甘蔗需要湿热的气候,广西中南部纬度和地势都比较低,气候条件适合甘蔗种植,故C、D项正确。技术对甘蔗种植影响不大,A项错误;甘蔗种植对资金的需不大,B项错误。‎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 ‎(2018·海南卷)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利用温室无土栽培方式种植花卉、蔬菜,技术先进。山东某蔬菜生产企业在荷兰投资兴建蔬菜生产基地,同样采用温室种植。据此完成8~9题。‎ ‎8.荷兰吸引山东蔬菜生产企业投资兴建蔬菜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生产技术先进 B.交通运输便捷 C.自然条件优越 D.生产成本低廉 ‎9.山东蔬菜生产企业在荷兰兴建蔬菜生产基地的根本目的是 A.满足国内需求 B.拓展国际市场 C.提高研发水平 D.增强国际影响 ‎【答案】8.A 9.B ‎【解析】‎ 精准分析:‎ ‎8.解答此题关键是需要抓住对“荷兰温室栽培技术先进”的理解,即可得出A为正确选项。和山东相比,荷兰在交通、自然条件和生产成本上并无明显优势,排除B、C、D选项。‎ ‎9.中国和荷兰相距遥远,产自荷兰的蔬菜用来满足我国市场需求,其运输和保鲜成本较高,但是可以就近拓展欧洲市场,而且这也符合企业发展的目的,B选项正确,排除A选项。该企业提高研发水平,可以和荷兰相关企业加强技术合作即可,没有必要去当地兴建生产基地,排除C选项。D选项很容易排除。‎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农业的区位条件,具体考查山东蔬菜生产企业选择在荷兰投资兴建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和在荷兰投资兴建生产基地的根本目的。‎ ‎(2017•新课标Ⅱ卷)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6—8题。‎ ‎6.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A.用水便利 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 D.植被缺失 ‎7.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8.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A.热带雨林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 D.热带季风气候区 ‎【答案】6.D 7.A 8.B ‎8.从题中可知,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则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在11月到第二年5月,即冬季为植物生长期,故地中海气候区符合植物从周边地区引入的、生长期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的条件。故选B。‎ 考点:气候,农作物生长状况 ‎【点睛】解答此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重要信息:植物是从周边区域引入的,其生长期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该地周边的气候区有热带草原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等,而尼罗河泛滥区耕种期为冬季,由此即可排除热带草原区,得出正确答案。‎ ‎(2017•江苏卷)河南淅川是我国南橘北种的最后一站,因其个大、质优、早熟,深受消费者喜爱。图8为“汉中、淅川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与同纬度汉中相比,淅川柑橘上市较早的优越自然条件是 A.北部山地阻挡南下冷空气,冬季气温高 B.地处山间谷地,云雾多,气温日较差小 C.位置偏东,受东南季风影响大,降水多 D.临近水库,水体对当地气候调节作用强 ‎16.最适宜种植柑橘的地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5.D 16.A ‎【解析】‎ 考点:等高线的判读和农业区位条件。‎ ‎【点睛】柑橘是热带、亚热带常绿果树,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低温。柑橘果树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与温度、日照、水分(湿度)、土壤以及风、海拔、地形和坡向等环境条件紧密相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温度。‎ ‎(2017•新课标Ⅰ卷)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见图5)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1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图5‎ ‎(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8分)‎ ‎(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4分)‎ ‎(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4分)‎ ‎(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6分)‎ ‎【答案】(1)剑麻纤维生产: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 剑麻纤维需求: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 ‎(2)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 ‎(3)在热带气候条件下,收割的剑麻极易腐烂、变质,影响纤维质量。‎ ‎(4)增加就业,增加税收,促进基础(民生)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2)本题主要考查农场兴建的区位因素。要结合图示信息从区域交通、水源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基洛萨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通过铁路连接首都与港口,对外交通便利,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3)本题主要考查剑麻要及时加工的原因。主要从剑麻的特点和区域气候的特点进行分析。由材料可知,‎ 剑麻生长在热带,温度高,降水多;刚割下来的剑麻叶片的水分含量大,如果不及时加工,则非常容易腐烂,从而会破坏纤维的质量,进而影响品质。‎ ‎(4)本题主要考查剑麻农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可以从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从“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000人”可知能够为该地提供长期和短期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从“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可知,能够促进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考点:农作物生产与用途 农产品及时加工的原因 农场兴建的区位因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点睛】分析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大的原因,一般从生产和需求两个方面入手,从产量不足,需求量大分别组织答案。国内产量不足,从国内种植面积,产量及其质量方面分析,需求量大,就从国内船舶及汽车制造的发展等方面入手分析即可。‎ ‎(2016•海南卷)图1所示区域中,秋明、汉特-曼西斯克等城市的蔬菜供应主要依靠进口,波动较大。2014年起,这些城市郊区以及周边地区采用荷兰等国的技术,修建了大型温室蔬菜培植基地。生产的蔬菜可满足当地约20%的需求。据此完成4~6题。 ‎ ‎4.该地区蔬菜种植的限制性自然因素是 A. 热量 B. 水分 C. 光照 D.土壤 ‎5.该地区利用温室培植蔬菜的优势条件是 A.劳动力成本低 B.生产技术先进 C.种植历史悠久 D.能源供应充足 ‎6.该地区扶持温室蔬菜培植基地建设的直接目的是 A.减少蔬菜对外依赖 B.增加农业经济收入 C.改善当地种植结构 D.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答案】4.A   5.D 6.A   ‎ ‎【解析】‎ 试题分析:‎ ‎6.从材料提取信息“蔬菜供应主要依靠进口”和该地区引进的温室培植“生产的蔬菜可满足当地约20%的需求”,说明政策扶持最直接的目的是让蔬菜尽可能满足当地需求,减少对外依赖。故选A。‎ 考点: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 ‎【名师点睛】该题以俄罗斯 秋明、汉特-曼西斯克等城市修建了大型温室蔬菜培植基地为材料背景,要求学生分析该地区蔬菜种植的限制性自然因素、温室培植蔬菜的优势条件和扶持温室蔬菜培植基地建设的直接目的。解题关键是准确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第4题,根据图中经纬度,确定纬度高,热量不足;第5题,根据图例信息,该地区石油、天燃气等能源充足,能源供应充足是该地区利用温室培植蔬菜的优势条件;第6题,根据“秋明、汉特-曼西斯克等城市的蔬菜供应主要依靠进口,波动较大”,可以推出该地区扶持温室蔬菜培植基地建设的直接目的减少蔬菜对外依赖。‎ ‎(2016•北京卷)读图6,回答第9-10题。‎ 图6‎ ‎9.芬兰 A.盛行西风,终年温和多雨 B.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城镇数量少 C.人口稀疏区大牧场放牧业为主 D.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加工业发达 ‎10. 燕麦种植北界呈图示走向,主要是由于该国 A.东部地区的河湖密布,灌溉条件好 B.西部受暖流、地形影响,气温偏高 C.东南部土层较深厚,耕作技术高 D.西北部多晴朗天气,日照时间长 ‎【答案】9.D 10.B ‎【解析】‎ 试题分析:‎ 看,地形较为平坦,B对;难以判断出东南部土层较深厚,耕作技术的高低,C错;西北部受盛行西风和暖流影响,热量条件好,D错。答案选B。‎ 考点: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判断,农业区位条件分析 ‎【名师点睛】从图中提取芬兰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城镇分布、河湖分布、丘陵分布及燕麦种植北界走向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来推断其气候特点及经济发展特点。‎ ‎(2016•新课标Ⅰ卷)3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花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图5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6分)‎ ‎(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8分)‎ ‎【答案】‎ ‎(1)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高(降水较多)。(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37℃‎的高温);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 ‎(2)(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解析】‎ 试题分析:‎ ‎(2)根据材料提示“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可知地势较高的旱地便于排水,土壤不会过湿,且不易受洪涝灾害危险,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离河较近,便于灌溉,满足生长旺季时为土壤提供充足的水分。‎ 考点:工业区位条件 ‎【名师点睛】该题以我国广西横县地理位置和茉莉花种植为背景材料,从地域认知到人类活动,设问细致灵活,注重考查学生地理思维过程与探究问题的能力。(1)依据文字材料中有关茉莉的生长习性,对比横县与苏浙地区气温和降水特点可得出答案。(2)设问精细,答题时需抓住河流冲积平原的土层厚,距河近便于灌溉等特点,还要明确地势较高的优势。‎ ‎(2015•重庆卷)下图是某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6.区域中果树、蔬菜布局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地形平坦 B.气候适宜 C.临近市场 D.资金雄厚 ‎7.与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类似的区域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8.图中湖泊对①区域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最可能是( )‎ A.夏季降水增多 B.夏季气温降低 C.冬季降水增多 D.冬季气温增高 ‎9.④区域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对当地原始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 )‎ A.温室气体减少 B.森林覆盖率减小 ‎ C.入湖泥沙量减低 D.草原生产量减低 ‎【答案】6.C 7.B 8.A 9.B ‎【解析】‎ ‎8.根据图中地名等信息可知,该地为北美洲五大湖沿岸地区,湖泊水蒸发增加了大气中水汽含量,使的该地降水增加,有利于夏季农作物生长,而因该地纬度较高,冬季农作物几乎无法生长;湖泊对沿岸地区气温也具有调节作用,使其气温季节变化较小,夏季气温降低,冬季气温增高,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9.④区域位于北美洲东北部地区,该地区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破坏植被,造成森林覆盖率减小;吸收温室气体能力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加;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入湖泥沙量增加。‎ 考点:本组题目主要是农业问题,包括农业区位条件分析、农业地域类型、湖泊对区域农作物的影响、农业发展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等。‎ ‎【名师点睛】该组题目以区域农业分布图为切入点,重点考查农业区位因素这一主干知识,内容涵盖农业区位优势、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等。通过区域农业分布图所展示的信息,将考查重点放在区位问题的分析能力、区域发展条件的比较分析能力等方面,并要求学生通过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分析,对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做出推测判断。‎ ‎(2015•北京卷)40.(24分)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领,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2)在上图的甲、乙两地中任选其一,说明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并阐述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12分)‎ ‎【答案】(2)甲地:盛产棉花、水稻、小麦等;农业集中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尼罗河沿岸及三角洲,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差大。‎ 乙地:盛产棉花、水稻、小麦等;农业集中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差大。‎ 沙漠气候,光热资源丰富,且日较差大;从水源角度分析,临近河流;地形为平原地区,土壤肥沃。‎ 乙地位于中亚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所以农业主要集中在盆地边缘的绿洲,主要种植棉花、水稻、小麦等,所以从气候分析,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差大;有高山上的冰雪融水,提供灌溉水源。考点:农业生产。‎ ‎【名师点睛】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和土壤。优势自然因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气候因素主要从光、热、水等气候要素去分析,光照强,热量充足,且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地形从地势起伏大小去分析,地形平坦利于种植业发展;水源从地表水去分析,临近河湖,可以提供充足灌溉水源;土壤从肥力高低及土层厚薄去分析。‎ ‎(2014·上海卷)(五)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问题。‎ ‎12. 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 ‎13. 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A. 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 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 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 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 ‎【答案】12、A 13、C ‎【解析】‎ 考点:土地利用类型、森林环境作用 ‎(2014·海南卷)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近年来,阿拉善高原(位置见图3)采用滴灌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种植早熟的棉花品种,并引种彩色棉和有机棉。据此完成6~8题。‎ ‎6、导致该地种植早熟棉花品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热量 B、土壤 C、光照 D、水分 ‎7、该地引种彩色棉、有机棉,主要是为了 A、降低运输成本 B、改善生态环境 C、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增强产品竞争力 ‎8、该地发展棉花种植业面临一些问题。其中,机械化作业可缓解的问题是 A、交通不便 B、劳动力缺乏 C、资金不足 D、土地多盐碱 ‎【答案】6、A 7、D 8、B ‎【解析】‎ ‎8、阿拉善位于内蒙古西部,地广人稀,从事农业人口少,机械化作业可提高劳动生产率,缓解劳动力缺乏问题,B正确。‎ 考点:读图分析能力;影响棉花早熟的自然因素。‎ ‎(2014·重庆卷)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在1992-2007年期间耕地总量减少2.78%,但人均耕地增加8.32%。据此完成3-4题。‎ ‎3.1992-2007年乌克兰耕地的变化标明这一时期该国 A.人口数量减少 B.城市化率提高 C.土壤质量下降 D.粮食单产提高 ‎4.1992-2007年乌克兰人均耕地增加最可能引起该国 A.人均粮食产量增加 B.农业生产投入增加 C.粮食进口总量增加 D.亩均农业产值增加 ‎【答案】3.A 4.A ‎【解析】‎ 试题分析:3.乌克兰在1992-2007年期间耕地总量减少2.78%,但人均耕地增加8.32%,则说明该国人口总数在下降,且超过耕地面积的下降速度,与城市化率没有必然联系,土壤质量是否下降也不能确定,粮食单产提高与耕地变化无关。‎ ‎4.1992-2007年乌克兰人均耕地增加,而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在上升,明显会引起人均粮食产量增加,粮食就不需要进口,乌克兰是粮食出口国,亩均农业产值是否增加处决于粮食价格,与人均耕地增加没有联系,乌克兰耕地总量减少,农业生产投入不会增加。‎ 考点:该题考查土地利用变化原因及其影响。‎ ‎(2014·大纲卷)图3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9~11题。‎ ‎9.该农业生产紧缺的自然资源是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生物资源 D.太阳能资源 ‎10.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 ‎11.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 ‎【答案】9.B 10.D 11.D ‎【解析】‎ ‎11.‎ ‎ 该城市位于沿海,并不适中;题中没有信息反映该城市资源丰富,而且该国经济的发展也不是建立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该国与该城市气候相同的地方很多;据材料分析,该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而该城市又是主要港口,其经济应该很活跃,是该国经济中心,经济繁荣应该是其成为首都的优势条件。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农业、城市区位。‎ ‎(2014·江苏卷)《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据此回答1-2题。‎ ‎1.“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A.山间峡谷 B.山前平原 C.山间盆地 D.平缓高原 ‎2.“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A.地理位置 B.灌溉系统 C.农业科技 D.水力资源 ‎【答案】1.C 2.A ‎【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地形地貌、农业区位因素。‎ ‎(2014·江苏卷)茶蕴含着中华文化,江苏绿茶享誉海内外。图11表示茶树生长的适宜条件,图12是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江苏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是 A.洪泽湖周边地区 B.太湖周边地区 C.沿江地区 D.沿海地区 ‎20.“高山出好茶”,江苏名茶也多产于丘陵山地,主要原因是 A.山地易排水 B.山地日照充足 C.山地风力大 D.山地云雾多 ‎【答案】19.BC 20.AD ‎【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 ‎【聚焦考点突破核心】——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归纳总结】‎ 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仍占有重要地位,但社会经济因素对其影响越来越大,各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具体如下:‎ 农业区位因素 ‎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 自然条件 ‎ 气候 ‎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长发育要求的水分条件不同 ‎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 ‎ 地形 ‎ 坡度过大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 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 ‎ 土壤 ‎ 土壤的酸碱性、肥力、质地及土层的厚度等都对农业生产有影响 ‎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酸性土壤适宜种植茶树、柑橘;碱性土壤宜种植甜菜、沙棘、枸杞等) ‎ 水源 ‎ 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 在年降水量少于250 mm的地区,农业布局在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丰富的地方 ‎ 社会经济条件 ‎ 市场 ‎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 关注市场动态,发展市场需求的农作物品种 ‎ 交通运输 ‎ 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此类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的交通 ‎ 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地方 ‎ 政府政策 ‎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干预农业生产 ‎ 响应政府决策,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 技术条件 ‎ 机械 ‎ 机械代替了人力和畜力,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 技术条件的发展和改进,通过影响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 ‎ 化肥 ‎ 促进了农业的产出 ‎ 良种 ‎ 使单产提高 ‎ 冷藏 ‎ 扩大了农业产品的销售范围 ‎ ‎【方法技巧】‎ ‎1.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 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区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1)从自然因素分析农业的区位 首先,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逐个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例如,湿润、半湿润地区一般可发展种植业;干旱、半干旱地区可发展灌溉农业或畜牧业;平原地区可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陡坡可发展林业和牧业;丘陵缓坡可修筑梯田从事种植业;沿海滩涂可发展海水养殖业。‎ 其次,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自然条件,如下表所示:‎ 农作物 ‎ 自然条件 ‎ 水稻 ‎ 属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主要分布在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地区 ‎ 小麦 ‎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我国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 ‎ 玉米 ‎ 多分布在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 ‎ 棉花 ‎ 热量充足、光照强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 ‎ 天然橡胶 ‎ 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 ‎ 甘蔗 ‎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 甜菜 ‎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 茶叶 ‎ 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地区 ‎ 椰子 ‎ 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 ‎ 苹果、梨 ‎ 暖温带气候区 ‎ 花生 ‎ 亚热带、暖温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 ‎ ‎(2)从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分析农业区位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在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从社会经济因素入手,并着重考虑市场和交通运输条件这两个最富于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最终确定比较合理的农业区位。‎ 例如下表:小范围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 考虑因素 ‎ 农业区位的选择 ‎ 农业类型单位产值 ‎ 从单位产值看,由高到低的顺序一般是:花卉>乳牛>塘鱼>蔬菜>果园>粮棉 ‎ 地价 ‎ 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城镇周围宜布局单位产值较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牛业、禽蛋业 ‎ 需水量 ‎ 需水量大的花卉业等应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 交通运输 ‎ 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牛业、花卉业等应布局在靠近城镇和交通方便的地区。 ‎ ‎2.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1)综合性原则: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影响工业、农业、商业、城市、交通、旅游等自然区位二因素和人文区位因素中的各因素,以寻求最佳区位,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2)可持续原则:区位选择的核心原则。三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是具体布置运作、综合评价的基本出发点。生态的可持续是基础,它强调工农业发展要与资源、环境协调;经济的可持续是条件,工农业生产布置后既要生产发展,有增长数量,更要改善产品质量、提高效益、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社会的可持续是目的。工农业发展要促进就业,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 ‎(3)主导性原则:不同的产业部门,其投资要素中各要素所占的比例不同,区位选择中一般是看是否满足主导性需求。‎ ‎(4)因地制宜原则:因不同的自然环境制宜,因不同的经济环境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区区位,把握区位联系的特殊性。细心地分析给定的环境特点,发挥“比较优势”是合理布置的基本方法。‎ ‎(5)因时制宜原则:区位因速都处在发展之中。除了静态地从综合、主导方面分析区位因素外,更要从发展变化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3.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一般方法 ‎(1)总体评价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分析某一区域图中某种农业发展的条件。例如;下图为“我国五个重要农业区域分布图”,试评价A、C、D、E四地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B地发展水产养殖业的优势条件。‎ ‎(2)关键因素法 ‎ 从影响某种农业区位的众多因素中,找出该种农业发展的关键区位因素。关键区位因素可分为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因素三大类。‎ 因素类型 含义 举例 主要区位因素 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符合的所有因素(条件)。要求分析某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即要求完整、全面地列出某地发展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如政策、科技、劳动力、市场、交通等 主导因素 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因为该因素对该农业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不可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地势低洼),因此地形是它的主导因素 限制性因素 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某一地区其他条件都能满足,唯有某一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条件就成为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若这个条件(限制性因素)得到满足,该因素即是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而不是限制性因素 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缺水,因此水就成为西北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而塔里木河流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有冰雪融水或河水灌溉,当地水源就成为主导因素 ‎(3)发展分析法 ‎ 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影响因素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动态地分析农业区位图上反映的问题。‎ ‎(4)比较分析法 ‎ 找出两者或两地区位因素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对人类活动形态的影响。‎ ‎4.农业区位问题描述方法 ‎ 自然条件 ‎(1)气候 类型 生产优势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 夏季(全年)光照、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 利于光合作用的养分积累,农产品产量高、品质优 夏季(全年)降水少,干旱,水源是农业生产的制约条件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温和湿润(冬温夏凉,降水比较均匀)‎ 利于牧草生长,对发展畜牧业有利 雨天多,云量大,日照不足,不利于农作物的成熟 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多种气象灾害影响生产(寒潮、台风、干旱、暴雨洪涝等)‎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光热水充足,利于生产 ‎________‎ ‎(2)地形:(位于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古老的高原,)土层深厚,易于耕作。‎ ‎(3)土壤:肥沃(黑土、紫色土、水稻土等)。‎ ‎(4)水源:充足,灌溉便利(有丰富的地下水、河湖水、冰雪融水等)。‎ 社会经济条件 ‎(1)市场条件:国内外市场位置远近、城市人口数量、生活水平高低、消费习惯。‎ ‎(2)交通条件:海运及内河航运条件(对外贸易)、铁路和公路运输网络(国内市场)、航空运输条件(花卉、高档果品等)。‎ ‎(3)农业技术:机械化水平、生物技术、耕作技术、灌溉技术、农业科技水平。‎ ‎(4)国家政策:政策、价格、补贴、资金、技术。‎ ‎(5)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种植养殖技术。‎ ‎【典题突破】‎ ‎(2018·湖南益阳、湘潭调研)马铃薯是喜冷凉的作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新鲜马铃薯的需求越来越大。西南地区马铃薯生产最大的特点是周年生产、周年供应。读西南地区马铃薯周年生产表,完成1~3题。‎ ‎1.西南地区每个季节都有当地时鲜马铃薯上市,主要原因是(  )‎ ‎ A.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 B.光热充足,降水丰富 ‎ C.国内市场需求量大,政策支持 ‎ D.种植经验丰富,技术成熟 ‎2.西南地区种植小春马铃薯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 A.洪涝 B.土壤 ‎ C.光照 D.霜冻 ‎3.大春马铃薯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的(  )‎ ‎ A.低热河谷地带 B.四川盆地 ‎ C.中低海拔地区 D.高海拔地区 ‎【答案】1.A 2.D 3.D ‎ 考点二 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与限制性因素的区别 ‎ ‎【归纳总结】‎ 分项 ‎ 概念说明 ‎ 举例 ‎ 主要区位因素 ‎ 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符合的所有因素(条件)‎ 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山区适合林业、牧业)、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如政策、科技、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等 ‎ ‎。要求分析某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即要求完整、全面地列出某地发展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 主导 ‎ 因素 ‎ 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因为该因素对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可能有该种农业类型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 ‎ 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如果没有这种地势低洼的地形,而是地形平坦,当地的农业生产可能就是水稻种植业。因此,地形是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主导因素 ‎ 限制性因素 ‎ 农业生产需要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能满足,惟有某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少的条件就成为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 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缺少水,因此,水源就成为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当这个限制性因素得到满足时,该因素就变成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 ‎【方法技巧】‎ ‎1.我国部分农业区的因素分析 农业生产 ‎ 主导因素 ‎ 限制性因素 ‎ 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 ‎ 地广人稀、土壤肥沃 ‎ 气温低 ‎ 南疆的长绒棉的生产 ‎ 光热条件好 ‎ 水源不足 ‎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 ‎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 气温低,热量不足 ‎ 华北平原 ‎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充足 ‎ 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 南方地区 ‎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优越 ‎ 水旱灾害较为严重;丘陵地区土质较差 ‎ ‎2.中外农业自然条件的改造案例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这些自然条件匹配好的地方,农业较为发达。但是自然因素并非决定性的因素,我们通过运用农业技术,对某些限制性因素进行改造,扬长补短,农业生产取得成功。‎ ‎(1)对气候的改造 对气候施加影响主要是通过技术条件,提高气温和热量的利用率;也可以通过增大温差,提高农产品品质。‎ ‎【案例1】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较低,通过温室大棚等技术,制造温室效应,使得大棚内的温度升高,为植物营造一个适合生长的温度、湿度条件,可以在冬季同样培育出夏季的果蔬。‎ ‎【案例2】 我国北方地区在春播时,实行地膜覆盖,一方面减少水分蒸发,另一方面提高地面温度,改善热量条件。‎ ‎【案例3】 我国青藏高原上由于地温较低,不利于蔬菜生长。有些地方就将蔬菜架起来,进行温室生产,减少地面对其生长的影响。‎ ‎【案例4】 位于北极圈附近的冰岛,气温较低,不适宜种植业发展。该国充分利用本国丰富的地热,发展温室农业,使鲜花等农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案例5】 宁夏中卫生产的压砂西瓜,指在压砂地上生产出的西瓜。压砂地是指在干旱的山坡地表面,覆盖一层‎15厘米左右厚的砂砾。铺上砾石,增加了西瓜的昼夜温差,有利于西瓜糖分的积累;同时由于地表覆盖了砾石,有利于保持和积蓄土壤中的水分,从而保证西瓜更有利的生长,同时砂砾石逐步风化,为土壤提供丰富的微量元素。‎ ‎(2)对地形的改造 在一些水热条件较好的低山丘陵地区,在坡度适度的地带可以开辟梯田,地势崎岖的地带可以平整土地。‎ ‎【案例1】 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开辟梯田,缓坡种植茶树,发展立体农业。‎ ‎【案例2】 菲律宾开垦梯田,种植水稻。‎ ‎【案例3】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在黄土塬地区,平整土地,建立防护林体系,发展种植业。‎ ‎(3)对土壤的改造 对土壤进行改造,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生产力,发展适合的农业生产活动。‎ ‎【案例1】 我国东南丘陵地区,通过施加熟石灰,种植耐酸的茶树、油茶、杉树、马尾松等,改良酸性的红壤。‎ ‎【案例2】 华北平原的盐碱地,通过引淡淋盐、井灌井排、覆盖地膜及生物措施等进行改造,降低盐碱度,提高土壤品质。‎ ‎【案例3】 黄河古道有大量沙荒地,近几年各地通过植树、打井、挖渠,宜果则果,宜粮则粮,沙荒地变成了农民的“聚宝盆”。‎ ‎4.对水源的改造 在水源不足的地区,通过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增加水源;发展喷灌、滴灌,提高水源利用率。‎ ‎【案例1】 我国西部地区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通过引黄灌溉,使降水不足的两个平原,成为物产丰富的“塞上江南”。‎ ‎【案例2】 以色列是水资源利用最好的国家,通过引水,发展喷灌和滴灌技术,在沙漠广布的土地上创造了世界奇迹。‎ ‎【典题突破】‎ ‎(2018·河南郑州一中测试)生态小康家园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土地上、在全封闭状态下,将沼气、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的一种生态农业庭院经济模式。读图,完成4~6题。‎ 我国某地生态小康家园示意图 ‎4.夜间,农户用草垫覆盖塑性玻璃温室穹项,首要目的是(  )‎ ‎ A.增加室内外温差 B.减少病虫害 ‎ C.减少水分蒸发 D.减少能量损耗 ‎5.“楼顶花园,楼上家园,地面果园”是生态农业庭院的写照,楼顶花园的主要生态作用是(  )‎ ‎ A.夏季隔热,冬季保温 ‎ B.增加湿度,利于产出 ‎ C.天然氧吧,实现零排放 ‎ D.资源再生,提高产能 ‎6.该生态小康家园地源热泵使用的主要季节是(  )‎ ‎ A.春季、夏季 B.夏季、秋季 ‎ C.春季、冬季 D.秋季、冬季 ‎【答案】4.D 5.A 6.C ‎ 考点三 农业地域的形成 ‎【归纳总结】‎ ‎1、概念: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2.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 ‎3.案例分析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条件 ‎ 区位条件 ‎ 区位优势 ‎ 自然因素 ‎ 气候 ‎ 气候暖湿,光热充足,降水相对较多 ‎ 地形 ‎ 地势平坦开阔(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 ‎ 土壤 ‎ 土壤肥沃 ‎ 水源 ‎ 灌溉条件较好 ‎ 社会经济因素 ‎ 人口密度 ‎ 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 ‎ 交通 ‎ 交通发达、便利 ‎ 市场 ‎ 面向国际市场 ‎ 机械化 ‎ 机械化水平高 ‎ 科技 ‎ 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 ‎ 政策 ‎ 政府鼓励扶持 ‎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以小麦—绵羊混合生产为主,是现代混合农业的典范,其特有的生产优势如下所示:‎ ‎3.我国典型的混合农业——基塘农业 基塘农业是我国珠江三角洲一种典型的混合农业类型。请结合下图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其生产的优点。‎ ‎(1)形成原因:珠江三角洲的居民将低洼且多洪涝灾害的地方挖成池塘饲养鱼类,挖出的塘泥堆于周围,称为“基堤”,基堤上种植果树、甘蔗、桑树、花卉等,形成基塘农业。‎ ‎(2)优点:基塘农业既能防洪,又能增加收入;农作物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物料,可投入池中作为饲料,因而是一种具有生态特色的农业经营方式。‎ ‎【方法技巧】‎ ‎1.农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条件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它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关于农业生产布局的理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全部或绝大部分农产品都要以商品形式投入市场,因而利润(纯收入)的大小成了农业布局的决定性指标,任何无利生产在经营上都是不可行的。‎ 农业区位论最有代表性的学说是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首创的,其中心思想是不同农作物由于距市场远近不同,各有其相对的优势区位。其理由就是农业发展是由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所决定的。以此为依据,画出以市场为中心的土地利用同心圆,围绕城市市场由内向外依次为自由农业带、林业带、作物轮作带、谷草轮作带、三圃轮作带和粗放畜牧业带。‎ 现代农业区位论除了考虑市场距离以外,还考虑自然、技术、社会、政策等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注意农业区域的优化组合,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具体影响 农业生产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循环,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为很多方面,而这些方面是相互联系的,要从整体上把握这些问题。‎ 气候:农业生产对气候的影响有利有弊,过度开垦耕地会破坏大气的稳定,引起气候变化;但合理耕作,有利于气候保持稳定。‎ 水文:农业生产用水量大使人类建设了更多的水利工程,这往往对水文和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另外,农药、化肥的使用也会产生水污染,围湖造田等也破坏了水域环境。‎ 地形:在地形起伏大的地区进行陡坡耕作,减弱了植被对水土的保持能力,导致水土流失,使地形更加崎岖不平,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形成。但在缓坡修梯田,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土壤:不合理的耕作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甚至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引水灌溉,只灌不排,在提高土壤表层含水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土壤的盐度。在蒸发量大、降水量少的情况下,盐分在表层不断析出和积淀,导致土壤盐碱化;在半干旱、半湿润的农牧交错带开垦农田、过度放牧以及不合理的用水,都会破坏天然植被,降低环境对风沙的防御能力,导致土地荒漠化。‎ 植被:扩大耕地往往以破坏植被为前提,甚至导致珍稀物种灭绝。‎ ‎【典题突破】‎ ‎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完成7~8题。‎ ‎7.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 A.季风水田农业 B.乳畜业 ‎ C.大牧场放牧业 D.混合农业 ‎8.该生产模式的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因为(  )‎ ‎ A.价格低廉 B.减耗保鲜 ‎ C.绿色优质 D.品种丰富 ‎【答案】7.D 8.C ‎ ‎【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该地农业生产既种植水稻、花卉、水果等,又养殖鸡、鸭、牛、羊等,即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且两者都占较大比重,因此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混合农业。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了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利用沼渣及动物粪便等有机堆肥作为肥料,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因此农产品具有绿色优质的特点,从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