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铜仁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半期考试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读北半球某陆地局部图(如图),图中X、Y为等高线(等高距为100m),L为河流,对角线为经线。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 图中河流L的流向为 A. 从东流向西 B. 从西南流向东北 C. 从西流向东 D. 从东北流向西南 2. 若X数值为500米,则图中A所在地 A. 海拔高于500米 B. 海拔高于600米 C. 海拔低于500米 D. 海拔低于400米 【答案】1. B 2. A 【解析】 【1题详解】 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读图可知,河流向右侧流,结合指向标判断,即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故选B。 【2题详解】 根据图中等高线分布及河流来看,河流从X流向Y方向,即X大于Y,X=500米,Y=400米,则根据闭合等高线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规律,A处应大于X,则A应在500-600之间,故选A。 海南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可调节窗户遮阳板,实现教室良好的遮阳与采光。下图示意遮阳板设计原理。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 铜仁某中学生计划借鉴这一设计,若两地窗户大小形状相同,则需调整的是 ①安装高度不变,加长遮阳板 ②安装高度不变,缩短遮阳板 ③遮阳板长度不变,降低安装高度 ④遮阳板长度不变,升高安装高度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中遮阳板设计原理,要达到相同效果,要考虑安装高度、遮阳板长度、太阳高度三者之间关系。如果太阳高度较大,假如安装高度不变,就要缩短遮阳板,假如遮阳板长度不变,就要升高安装高度;如果太阳高度较小,假如安装高度不变,就要加长遮阳板,假如遮阳板长度不变,就要降低安装高度。因为北京比深圳纬度高、太阳高度小,若两地窗户大小形状相同,要保持室内照射面积相同,应该按①或③的方法安装,故该题选A。 下图为世界人口分布的人类大陆图。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被称为人类大陆。世界上共有四个人类大陆。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4. 图中未出现的人类大陆名称是 A. 东亚和东南亚 B. 南亚 C. 北美东部 D. 欧洲 5. D处只形成了一个孤岛而没有形成人类大陆的原因是 ①D处深居内陆,环境承载力小,难以形成大面积人口稠密区; ②D处高温多雨,环境承载力强,形成人口稠密的孤岛; ③D处利用高山冰川融水发展绿洲农业,形成人口稠密区; ④D处地处沿海,寒流强大,高温干燥,人烟稀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6. 有关图中A处人类大陆西部大洲人口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口密度居各大洲之首; ②老龄化问题严重; ③城市化水平高,农村劳动力过剩; ④死亡率较高; ⑤城市化速度减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⑥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 A. ①④⑥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答案】4. C 5. B 6. C 【解析】 【4题详解】 读图,结合大陆轮廓判断,A为欧洲,B为南亚,C为东亚,D 为中亚,而选项中只有北美东部没有出现人类大陆,故选C。 【5题详解】 D地处亚欧大陆中部,距海远,降水少,沙漠广布,环境承载力低,只能在有高山冰川融水提供水源的地方发展绿洲农业,形成了一个人口稠密的孤岛,故选B。 【6题详解】 读图可知,A为欧洲,欧洲人口密度较大,老龄化严重,城市化水平高,但是劳动力短缺,农村劳动力没有出现过剩,人口老龄化严重,死亡率较高,城市化速度缓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故选C。 “全球米贵”令粮食安全危机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为缓解粮食安全危机,不少国家走上了海外屯田之路。日本早就积极开发海外粮库,现在海外屯田的面积已是国内耕地面积的3倍。苏丹由于拥有粮食生产的区位优势,成为海外屯田的热点目的地。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7. 日本积极开展海外屯田的原因不包括 A. 人多地少 B. 山地多平原少 C. 经济发达 D. 农村人口比重大 8. 下列有关苏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 B. 气温年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养分积累 C. 光照充足,粮食品质好 D. 东南部多平原,耕地面积广阔 【答案】7. D 8. C 【解析】 【7题详解】 日本积极开展海外屯田原因是岛国面积小,人多地少,A对。山地多平原少,导致耕地面积小,B对。日本是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农村人口比重小,D错。日本经济发达,对农产品需求大,同时经济实力强,有条件在海外屯田,C对。故选D。 【8题详解】 与日本相比,苏丹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是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粮食品质好,C对。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不是优势,A错。气温年较差大,与农作物养分积累无关,B错。苏丹地形以高原为主,平原面积狭小,D错。故选C。 【点睛】日本是岛国,面积小,山地多平原少,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经济发达,城市人口比重大。苏丹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粮食品质好。东南部热带草原面积广阔。 读“两条大河流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9. 甲河下游和乙河上游流域面积均较狭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A. 甲河下游受气候影响,乙河上游受地形影响 B. 甲河下游受地形影响,乙河上游受气候影响 C. 两河均受地形影响 D. 两河均受气候影响 10. 目前,乙河下游三角洲增长速度快于甲河三角洲,是因为乙河 A. 流域降水丰沛,河流流量大 B. 流域植被破坏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大 C. 流速缓慢,泥沙沉积严重 D. 潮汐和海浪的顶托作用强 【答案】9. A 10. B 【解析】 试题分析: 【9题详解】 据图可知:甲河为埃及的尼罗河,乙河为发源于我国的湄公河。尼罗河下游主要流经热带沙漠气候区,受副高控制,降水稀少,沿岸又缺少支流汇入,所以流域面积狭小;湄公河上游主要流经我国的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因此流域面积狭小,所以本题B正确。 【10题详解】 一般来说,河流含沙量的大小,直接影响下游地区三角洲的增长速度。由于湄公河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使河流含沙量增加,在河流进入下游河段后,地势变缓,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加快,导致该河下游三角洲增长速度快于尼罗河三角洲,所以本题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流域的综合开发。 下图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 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1. 有关图示地区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图中地区地处亚欧大陆中部,五国全为内陆国 ②古代东西方陆路骆队商人和“丝绸之路”均经过这里 ③第二条“亚欧大陆桥”(连云港~鹿特丹)从图中腹地通过 ④图中有4国同我国相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④③④ D. ②③④ 12. 图中平原地区种植业规模的扩大,对L湖产生的影响是 A. 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萎缩 B. 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湖水富营养化严重 C. 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湖泊淤积严重,面积萎缩 D. 过度灌溉导致入湖河水减少,湖泊面积缩小,湖岸线向湖心后退 13. “白风暴”中盐尘主要来源包括 ①土壤表层积聚的盐分 ②湖泊萎缩露出的湖底中的盐分 ③盐矿生产中产生的盐尘 ④强风所带来的北冰洋中的盐分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1. A 12. D 13. A 【解析】 【11题详解】 图示地区位于中亚地区,五国均为内陆国,古代东西方陆路和丝绸之路均从此经过,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从图中腹地经过,但是五国中有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不与我国相邻,故选A。 【12题详解】 图中为中亚地区,当地深居大陆内部,降水稀少,因此种植业的发展需要引河水灌溉。若种植业规模的扩大,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湖岸线后退,湖的面积缩小,含盐量增加。该地区降水少,水土流失状况不明显;图中湖泊为咸水湖,不适于围湖造田,而且当地地广人稀,无需通过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故选D。 【13题详解】 图中湖泊为咸海,是咸水湖,盐度高,湖面缩小后湖底盐分裸露;当地降水少,土地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土壤表层积聚。这成为“白风暴”中盐尘得主要来源,盐矿生产中产生的盐尘数量少,强风所带来的是北冰洋中的水汽,盐分带不了,故选A。 下图为某大洲沿20°E经线的地形剖面和某季节的大气环流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4. 该大洲的地形特点是 A. 中低周高,以山地为主 B. 三大纵列地形单元 C. 东南高西北低,以平原为主 D. 以高原地形为主 15. 根据图示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此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A. 甲地区高温多雨 B. 乙地区草木茂盛 C. 丙地区高温少雨 D. 丁海区风大浪大 【答案】14. D 15.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非洲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基础性强。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大洲赤道从中部穿过,南北对称分布,结合经度可知,该大洲为非洲,以高原地形为主,故选D。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的气压带风带位置北移,应为北半球夏季,南半球为冬季,甲位于南半球,是地中海气候,此时温和多雨,A错。乙地位于冬半年,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少,草木枯萎,B错。丙地区此东北信风控制,风从陆地吹过来,带来水汽少,炎热干燥,C对。丁海区受副高控制,风浪较小,D错。故选C。 16.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18时50分左右,某座世界性著名建筑发生火灾,塔尖瞬间倒塌,整座建筑损毁严重,全世界人民为之悲痛。该建筑是一座完全哥德式的教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古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著名建筑位于下列哪个国家 A. 英国 B. 印度 C. 德国 D. 法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描述可知,该建筑为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的建筑,故选D。 2014年12月22日,沟通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的尼加拉瓜运河正式开工建设,预计运河建成后,可通行40万吨的大型船舶,远超现有的巴拿马运河。读远东—北美洲西部和东部航线图。 完成下列小题。 17. 图示远东—北美洲西部航线选择的主要原因是 A. 航行距离较短 B. 顺风顺水航行 C. 开发沿线岛屿 D. 天气条件较好 18. 尼加拉瓜运河的开通将有利于中国进口 ①美国的粮食 ②中东的石油 ③巴西的铁矿石 ④委内瑞拉的石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17. A 18. 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交通线路建设及影响,意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难度不大。 【17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远东-北美洲航线,靠近北极地区,其航向为东北-东南,球面上两点间最短距离为过两点大圆的劣弧,所以图中航线选择的原因为航行距离短,故选A。 【18题详解】 尼加拉瓜运河的开通将有利于中国进口美国的粮食,①对。中东的石油是需要经过印度洋,不要经过东太平洋,所以与进口中东的石油无关,②错。便于巴西的铁矿石进口,③对。可以减少委内瑞拉的石油的运输距离,④对。C对。 【点睛】交通运输路线的选线原则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读某地区略图,完成下列小题 19. 决定巴拉那河上游水电站密度的主要因素是 A. 技术水平 B. 水能蕴藏量 C. 能源需求量 D. 工业结构 20. 甲地区是世界某经济作物的主要分布区,该经济作物最可能是 A. 黄麻 B. 咖啡 C. 油棕 D. 天然橡胶 21. 对里约热内卢工业部门形成影响显著的因素包括 ①水能蕴藏量 ②交通 ③矿产及原料 ④气候条件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19. B 20. B 21. C 【解析】 根据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判断是巴西部分区域。水电站的最主要功能是水能开发,密度由水能蕴藏量决定。技术、需求量、工业结构有重要影响。根据图例信息,结合甲所在区域气候类型,应为咖啡。 【19题详解】 水电站的最主要功能是发电,决定巴拉那河上游水电站密度的主要因素是水能蕴藏量,B对。技术水平、能源需求量、工业结构不能决定水电站的密度,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C、D错。 【20题详解】 黄麻主要分布在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区,咖啡分布在非洲及拉丁美洲,油棕和天然橡胶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故选B。 【21题详解】 读图可知,里约热内卢附近有丰富的煤铁资源,矿产及原料丰富,位于临海,海运便利,且有多条铁路经过,陆上交通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工业,气候及水能不是影响发展的主要因素,故选C。 该图是大洋洲局部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22. 甲地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A. 季风水田农业 B. 混合农业 C. 商品谷物农业 D. 大牧场放牧业 23. 流经P地附近的洋流按性质与成因划分,分别是 A. 暖流、密度流 B. 寒流、补偿流 C. 寒流、风海流 D. 暖流、上升流 【答案】22. B 23. C 【解析】 【22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地区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为著名的小麦-牧羊带,属于混合农业,故选B。 【23题详解】 读图可知,P岛为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附近的洋流为自西向东流动的西风漂流,属于寒流性质,按照成因为盛行西风推动形成,属于凤海流,故选C。 【点睛】洋流分类: 1、按成因: 风海流:形成动力为大气运动,规模很大。例如:西风漂流、信风带内的洋流; 密度流:由密度差异引起,多出现在封闭海域与外洋之间。例如: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红海与印度洋之间; 补偿流:分为水平流和垂直流,多在大洋两岸。例如:赤道逆流、秘鲁寒流。 2、按性质: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多由低纬流向高纬或为下降流。典型的有:日本暖流、墨西哥湾暖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多由高纬流向低纬或为上升流。典型的有:千岛寒流、拉布拉多寒流。 下图为南极洲示意图(图中虚线表示极圈),磁点、冰点、极点和冰盖最高点是南极洲上的四个特殊地点。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4. 下列关于南极洲四个特殊地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极点风力最大 B. 冰盖最高点气温最低 C. 冰点海拔最高 D. 磁点无极昼现象 25. 当前,全球资源紧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为了尽可能保持南极这片净土,人类在南极地区的合理活动应该是 A. 停止在南极洲的一切活动 B. 进行适宜的科学考察 C. 鼓励人们去南极旅游观光 D. 对各种资源进行商业性开采 【答案】24. D 25. B 【解析】 【24题详解】 极点受极地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无风,A错。影响气温的因素包括地形及纬度等多重因素,无法判断冰盖最高点气温是否最低,冰点海拔不一定最高,磁点位于南极圈以北地区,无极昼极夜现象,BC错,D对。故选D。 【25题详解】 对各种资源进行实际性开采、对各种资源进行商业性开发都会对南极洲的环境造成破坏,所以C、D是错误的;停止在南极洲的一切活动是极端的做法,人类需要对南极洲进行科考,所以A是错误的;人类在南极地区的合理活动应该是进行适宜的科学考察。正确答案选B。 二、综合题。(2个小题,共50分) 26.读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鄂毕河和叶尼塞河两河中下游地区有大片沼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乙市是西伯利亚第三大城市,工业以采矿、有色冶金及电力为主。简析其工业区形成的条件。 (3)近年来,甲地区计划扩大耕地规模。你是否赞成这种做法?请说出你的理由。 (4)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阐释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图示区域北部海域及沿岸地区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影响。 【答案】(1)纬度高,气温低,地表蒸发弱,地下有较厚的永久性冻土层,不利于地表水下渗;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流速缓慢,排水不畅;地下有较厚的永久性冻土层,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冬季积雪多,春季积雪融化量大,河水定期泛滥、凌汛等,易产生积水,利于沼泽形成;。 (2)周边地区有丰富的煤、铁、铝土、金等矿产资源;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地处河流上游,水能资源丰富。 (3)赞成。理由: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水源充足;受气候变暖的影响,热量条件对种植业的制约减弱;交通便利;该国重化工业发达,可满足种植业生产对机械、化肥、农药等的需要。(或不赞成。理由:劳动力不足;大规模开垦将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4)极冰融化和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北冰洋沿岸低地,人类生产生活空间受影响;极冰融化,北极熊等动物生存环境被破坏;极冰解冻,可开辟多条海上航线,有利于加强各国联系,促进经济发展等。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俄罗斯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一般。 【详解】(1)鄂毕河和叶尼塞河两河中下游地区有大片沼泽,沼泽形成的原因主要结合地形、水文和土壤条件进行分析。当地的地形条件对沼泽地的形成主要表现在地势低平,流域广阔,流速缓慢,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水文条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河水泛滥方面,春秋季有凌汛,导致河水泛滥,利于沼泽形成。 (2)乙市工业结构形成原因主要从影响工业区位因素角度分析。具体包括资源、交通、市场、水源等方面。读图,结合所学知识,乙市附近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及铝土等矿产资源,有利于采掘工业的发展。煤炭资源丰富,可以发展电力工业,有色金属资源丰富,与当地能源资源配合,可以发展动力指向型有色冶金工业。 (3)是否赞成甲地区扩大耕地规模属于开放性题目,赞成与不赞成言之有理均可。赞成主要从当地农业生产的条件及对该国农业的促进作用角度分析。由于该国纬度高,气温低,所以热量条件不足,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热量条件改善。从当地生产条件来看,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且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并且该国重工业发达,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生产资料。不赞成主要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考虑。由于纬度高,气温低,环境自我恢复能力差,如果片面发展农业生产,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且该地区位于远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成为其限制性因素。 (4 )图示区域北部海域及沿岸地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影响主要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由于该地纬度高,北部地区有冰川,全球变暖,温度升高,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生态环境变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可以开辟多条由于冰川阻隔导致未能形成的航线,方便地区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美国本土地理事物分布图和甲城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材料二:美国小麦区和玉米带分布图、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城市分布图 (1)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试分析甲地的气候特点及成因。 (2)A、B是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分布区,其区位优势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一,试分析北美的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4)根据材料二,试分析美国老年人口由东北部向西部和南部迁移的原因。 【答案】(1)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成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冬季受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的影响,气候温和,且受地形抬升作用,多地形雨,降水丰沛;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炎热干燥。 (2)优越的自然条件:①地形平坦开阔;②土壤肥沃、深厚;③气候温和湿润,降水丰富;④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社会经济条件:①地广人稀;②交通便利;③机械化水平高;④农业技术先进,农业产量大,商品率高;⑤市场广阔。 (3)北美地形特征:西侧是高大的山地;东侧是低缓的山地和高原;中部是面积广阔、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形对气候影响:西侧高大山地阻挡了来自太平洋水汽的深入,使得山地西侧降水较多,向内陆急剧减少;东侧低缓的高原和山地对来自大西洋的水汽的阻挡作用相对较小,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中央大平原横贯南北,使得冬季来自北冰洋的冷空气和夏季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都可以长驱直入,使得年温差较大。 (4)东北部气候阴冷潮湿,南部和西部气候条件优越,光热充足,适合老年人居住;东北部为传统老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西部和南部环境较好。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详解】(1)甲地位于北纬30°-40°大陆西岸,结合气候资料统计图可知,该地夏季气温较高,接近30°C,降水在10毫米左右,所以夏季高温少雨,而冬季气温也在20°C以上,降水量在100毫米左右,所以冬季为温和多雨的气候特点。从海陆及纬度位置看,该地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高温少雨,而冬季受气压带风带南移影响,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由于位于沿海,所以受海洋影响大,气温年较差小。 (2)读图可知,AB位于美国中央大平原地区,为世界著名的商品谷物农业,其区位优势主要从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地形、土壤、气候、水源及交通、技术、市场等方面。该区域位于美国中央大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沉积平原,土壤肥沃。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湿润,降水丰富。有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的灌溉水源。美国城市化水平高,乡村地区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交通便利。有发达工业,为机械化提供了设备。科技发达,技术水平高,面向国际市场,市场广阔。 (3)北美地形特征对气候的影响,要先描述地形特征,然后考虑对降水及气温的影响。读图可知,美国的地形分为南北纵列带,西部为科迪勒拉山系北段,东部为阿巴拉契亚山脉及拉布拉多高原,中部为开阔的中央大平原。西侧高大山地阻挡了来自太平洋水汽的深入,使得山地西侧降水较多,向内陆急剧减少;东侧低缓的高原和山地对来自大西洋的水汽的阻挡作用相对较小,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中央大平原横贯南北,使得冬季来自北冰洋的冷空气和夏季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都可以长驱直入,使得年温差较大,所以北美地形对气候影响较为显著。 (4)美国老年人口向西部及南部迁移的原因要从气候及环境角度分析。从气候看,东北部纬度高,气候阴冷潮湿,南部和西部纬度低,气候条件优越,光热充足,适合老年人居住;从环境质量看,东北部为传统老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西部和南部开发历史较短,环境较好,所以美国老年人口退休后由东北部向西部和南部迁移。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都属于人口移动,根本区别在于居住地是否发生长期改变。 2、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3、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例如,美国部分老年人在退休以后由东北部“冷冻地带”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随着大庆油田、攀枝花铁矿、金昌镍矿等的开发,吸引大量人口迁人,主要受矿产资源的影响;近代山东、河北大量人口闯关东,主要受土地条件的影响。 (2)生态环境变化:受工程建设、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导致生态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在局部地区、特殊时期往往成为引起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例如:5·12坟川大地震后,北川县部分人口外迁山东;三峡工程建设使大量库区人口外迁;西北地区随着土地荒漠化的发展,出现沙进人退的现象。 (3)政治因素:在特殊时期可能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例如,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吸引东部部分人口到西部地区工作;海湾战争期间,大量伊拉克居民迁往其他国家。 (4)社会因素: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减少了人口迁移的阻力,促进了人口迁移。文化教育和婚姻往往成为青年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家庭对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迁移常起重要作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