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6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件:1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考点一 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 【 核心知识通关 】 1.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 历史时期 人地关系思想 人地关系 _________ 崇拜自然 原始的平衡关系 农业文明 改造自然 _______ 增强 , 环境遭到破坏 工业文明 _____ 自然 全面不协调 , 人地矛盾激化 采集渔猎 对抗性 征服 2. 直面环境问题 : (1)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物质 能量 (2)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 _____________ _______ 的再生速度 , 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 问题。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 _____ _____, 形成环境污染。 资源本身及其 替代品 自净 能力 (3)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地域差异。 问题 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表现 水资源、土 地资源、矿 产资源和 _____ 等短缺 _________ 、 土地荒漠化、 ___________ 减少等 _________ 、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能源 水土流失 生物多样性 大气污染 问题 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地域 差异 发达国家更突出 _____ 地区、发展中国家严重 _____ 地区、发达国家严重 形成 原因 过度消耗资源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过度开采 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过分密集 , 造成污染物集中 乡村 城市 【 规律方法 】 环境问题成因、措施的分析方法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 , 而自然原因有时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1) 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地形条件 : 封闭低洼的地形 , 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 , 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 逆温天气 : 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 , 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 , 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 : 相对封闭的水域 , 流速缓慢 , 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 , 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 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2) 分析人为原因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①人口压力 :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 , 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 , 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 , 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 , 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式 , 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③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 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 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 , 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3) 环境问题解决措施的一般思路。 ①环境污染问题 :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 , 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 , 同时加强绿化 , 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 ; 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② 生态破坏问题 : 治本在于恢复生态 , 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 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③资源短缺问题 : 要从“开源” —— 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 —— 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 经典例题导悟 】 (2015· 全国卷 Ⅱ)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 ❶ 。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 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 ❷ 。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 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2) 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 思维流程 】 【 答案 】 (1) 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 , 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 ; 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 , 降水少 , 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 , 吞吐量较小 , 流动性差 , 污染物在湖中积累 , 污染逐渐严重。 (2)① 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 改变种植结构 , 采取绿色生产 ;② 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 , 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 ;③ 及时清淤 , 采用生物措施净化 ;④ 执行环保法 , 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 ;⑤ 加大环保宣传 , 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 高考模拟精练 】 读长江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的变化图 , 回答 1 、 2 题。 1. 关于长江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的变化特征 , 叙述正确的是 ( ) A.2011 年的季节变化比 2012 年大 B. 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 C.2012 年的年际变化比 2011 年大 D.11 月的季节变化最小 2. 影响长江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变化的直接因素 是 ( ) A. 气温 B. 降水 C. 径流量 D. 污染物来源 【 解析 】 1 选 B,2 选 C 。第 1 题 , 图中显示不同月份入海通量有很大的差异 , 说明季节变化较大 ; 同时 2012 年与 2011 年入海通量也有较大差异 , 表明不同年份也有较大差异 , 即年际变化较大。年际变化要比较不同年份 , 不能以一年来说明 ; 同理季节变化也是一年中不同月份的比较 , 不是不同年份同一月份的比较。第 2 题 , 图中显示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夏秋季多、冬春季少 , 刚好与长江径流量变化情况一致 , 说明直接因素是径流量。 【 加固训练 】 读下面漫画 , 回答 (1) 、 (2) 题。 (1) 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 ( ) A. 水资源短缺 B. 全球变暖 C. 沙尘暴 D. 生物多样性减少 (2)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 B. 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C. 除中国外 , 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 D. 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 , 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 【 解析 】 (1) 选 C,(2) 选 D 。第 (1) 题 , 漫画形象地展示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危险 ” , 树没了、沙来了 , 因此 “ 危险 ” 所指的环境问题是沙尘暴。第 (2) 题 , 沙尘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十分突出 ; 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易造成沙尘暴 ; 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也有比较严重的沙尘暴现象 ; 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 , 应禁止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 但不能禁止人类合理的开发活动。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 【核心知识通关】 1. 走向人地协调 —— 可持续发展 : (1) 概念 :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 而又不危及后代人 ___________ 的发展。 满足其需求 (2) 内涵。 (3) 原则 : 公平性原则、 _______ 原则、 _______ 原则。 持续性 共同性 人的管理 调控 经济系统 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 (1)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 庞大的人口基数、 _____________ 、环境污染严重。 人均资源不足 (2)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 循环经济。 手段 环境 _______ 技术 核心 提高生态效益 方式 环境友好 目的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实践 工业 发展 _________ 农业 推行 _________ 公众 提倡适度消费 无害化 清洁生产 生态农业 【 规律方法 】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六项措施 (1)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 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 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发展科技 , 加速科技进步 ,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 促进产业升级。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科学防御自然灾害 , 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4)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 , 推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 发展循环经济 ,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5) 促进对外开放 , 发展教育 ; 控制人口数量 , 提高人口素质。 (6)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 防治各种环境问题。 【 经典例题导悟 】 (2016· 全国卷 Ⅱ) 阅读图文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 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 ❶ 。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 1998 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❷ 。下图示意 1976 年、 1987 年和 2000 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 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 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 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 思维流程 】 【 答案 】 (1)20 世纪 70 年代 (1976 年 ), 栖息地连成一片 ; 到 80 年代后期 (1987 年 ) 面积退缩 , 碎片化严重 ;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 (2000 年 ), 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 , 碎片化趋势减弱 , 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 大规模采伐森林 ( 对植被破坏大 ), 导致栖息地缩小 ; 修建道路 ( 国道、林区采伐道路 ), 导致栖息地碎片化 ; 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度减少 ( 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108 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 ), 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 , 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 合理规划 , 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 ; 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 , 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 ; 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周边植被的破坏 , 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 高考模拟精练 】 按常理 , 鸭子长得越快鸭农越赚钱。但在湖北云梦、京山等地 , 一些鸭农却养起了“慢生鸭”。在自然环境中捕食 , 辅之以麦麸、玉米、谷糠和青饲料 , 这样养的鸭比用有添加剂的浓缩饲料喂养的晚 2 个多月才能出栏 , 但肉质好 , 价格高 , 成为更有赚头的绿色食品。据此完成 1 、 2 题。 1.“ 慢生鸭”饲养者在利于消费者健康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 , 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 公平性原则 B. 持续性原则 C. 共同性原则 D. 公正性原则 2. 为了生产“绿色食品” , 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 ) ① 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等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解析 】 1 选 A,2 选 B 。第 1 题 , 该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 故选 A 。第 2 题 , 使用剧毒农药、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和防腐剂等会造成食品污染 , 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 故选 B 。 某勘测实验小组发现 : 一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 , 环境污染的程度较低 ; 在经济起飞阶段 , 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往往超过承载能力 , 环境逐渐恶化 ; 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 , 环境状况开始改善。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倒“ U” 形关系曲线 , 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结合所学知识 , 完成 3 、 4 题。 3. 图中四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形成的 , 其中最理想的是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 和先进工业化国家相比 , 中国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 , 后治理”的老路 , 这是因为 ( ) ① 我国自然资源贫乏 ②我国民众环境意识提高 ③国际社会制约增强 ④环境承载量压力增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解析 】 3 选 D,4 选 B 。第 3 题 , 图中四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形成的 , 最终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同 , 环境污染程度最低的曲线最理想 , 图中丁曲线环境污染程度最低 ,D 对。第 4 题 , 和先进工业化国家相比 , 中国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 , 后治理 ” 的老路。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 不是贫乏 ,① 错 ; 我国民众环境意识提高 ,② 对 ; 国际社会制约增强 ,③ 对 ; 随着人口增多 , 环境承载量压力增大 ,④ 对。 【 加固训练 】 (2016· 安徽师大附中模拟 ) 沙柳生命力强 , 枝条丛生不怕沙压 ,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下图为沙柳造纸产业链图 , 读图完成 (1) 、 (2) 题。 (1) 种植沙柳 , 改善环境 , 主要是因为沙柳能 ( ) A. 防风固沙 B. 吸烟滞尘 C. 保持水土 D. 净化空气 (2) 造纸产业链条 ( ) A. 使植被遭到了更大规模破坏 B. 实现了废弃物零排放 C. 生产重点转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D. 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 【 解析 】 (1) 选 A,(2) 选 D 。第 (1) 题 ,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沙柳生命力强 , 枝条丛生不怕沙压 , 故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第 (2) 题 , 图中造纸产业链条显示了循环经济的观念 , 扩大种植沙柳可以改善环境 , 但是不能实现废弃物零排放 , 生产的重点也主要是以造纸为主 , 促进了经济和生态的良性循环。 类型 20: 循环经济关联图 【 典型图示 】 循环经济关联图通常是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 , 表示农业和工业等生产活动中相互联系的结构特征或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 , 可以体现地理事物的形成机理、内部结构、因果关系、发展趋势等。常见的主要有生态农业关联图、清洁生产关联图等。 【 获取信息 】 本图为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图 , 读图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❶ 农业部门有养猪业、种植水稻、种植果树、养殖鸡鸭、放牧牛羊等 ,❷ 养猪业粪便的处理无害化 ,❸ 水稻种植与鸡鸭养殖互惠双赢 ,❹ 水稻种植为牛羊提供饲料 ,❺ 农产品绿色无污染。 【 信息解读 】 循环经济关联图的要素的“五读” (1)“ 一读”部门 : 由部门判断类型 , 如农业部门有农 ( 种植业 ) 、林、牧、渔中的不同部门 , 则为混合农业。 (2)“ 二读”影响 : 不同部门产生的废弃物经处理后排放到环境中 , 则对环境影响小。 (3)“ 三读”联系 : 各部门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 要看联系是否是互惠共赢的。 (4)“ 四读”产品 : 由部门之间的联系判断产品是否绿色环保。 (5)“ 五读”意义 : 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经济、社会、生态等角度分析。 【 调动知识 】 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技巧 在循环经济关联图中 , 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较为复杂 , 关键环节法和代入尝试法是突破此类试题的有效方法。 (1) 关键环节法。 第一 , 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 , 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是什么 ; 第二 , 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 , 注意找出突破口 ; 第三 , 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 , 理清逻辑关系 ; 第四 , 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 , 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 , 加速问题的解决 ; 第五 , 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 , 重新理顺一遍 , 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 , 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2) 代入尝试法。 第一 , 要把握关联图的中心思想 , 认真理解题意 , 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 第二 , 根据关联图的核心内容 , 联系所学知识 , 对相关环节进行正确、严密的推理、分析、判断 ; 第三 , 关联图中若有填空 , 宜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 , 先把最直接、最容易的完成 , 剩余的越少就越容易填 , 填时最好采用试填法 ; 第四 , 完成解答后要进行验证 , 以确保判读的正确性。 【 迁移应用 】 考向 1 考查循环经济的类型、影响 (2016· 广州模拟 ) 下图为某农业生产模式图 , 回答 1 、 2 题。 1. 该农业最可能是 ( ) A. 人工草地畜牧业 B. 粮草结合混合农业 C. 多元开发立体农业 D. 热带地区迁移农业 2. 该生产模式会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 下列说法最可信的是 ( ) A. 改变自然带类型 B. 保持土壤肥力 C. 增大气温日较差 D. 增加原生物种 【 解析 】 1 选 A,2 选 B 。第 1 题 , 该农业生产模式有牧草、干饲料、畜、禽、土壤等元素 , 可判断出是人工草地畜牧业 , 故选 A 项。没有种植作物 , 不属于混合农业 ,B 项错误。没有体现出山区特征 , 故 C 错误。也不属于热带迁移农业 ,D 错误。第 2 题 , 自然带类型与所在地的气温、降水有关 , 该模式无法改变 , 故 A 错误。由于将落叶和畜、禽的排泄物进行了还田 , 故可以保持土壤肥力 , 选 B 项。人工草地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 , 可以减小局部气温日较差 , 故 C 错误。原生物种无法增加 ,D 项错误。 考向 2 循环经济的意义 3. 读柴达木部分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 , 回答问题。 简述青海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 解析 】 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包括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经济角度主要从延长产业链 ,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等方面分析 ; 社会角度主要从实现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多样化 ,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方面回答 ; 生态角度要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回答。 答案 : ① 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效率 , 延长产业链 ;② 实现了副产物的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再生利用 , 节约资源 ;③ 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量及废气、废渣等废弃物的排放 ;④ 促进了产业升级与多样化 , 实现了走区域可持续发展道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