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 二轮复习城市-2018年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学案(全国适用)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 二轮复习城市-2018年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学案(全国适用) Word版含解析

‎2018年高考备考艺体生文化课-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10 城市 ‎【课标解读细化】‎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 ‎3.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4.分析不同城市功能区和结构模式的形成原因 ‎5.城市等级体系的成因和实践意义 ‎6.比较城市化的时间和空间差异,分析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产生的环境污染 ‎【构建知识网络】‎ ‎【思维发散训练】‎ ‎1.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出现逆城市化?‎ ‎2.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3.为什么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经济发展水平?‎ ‎4.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可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5.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与城市化速度的快慢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说出两者的区别?‎ ‎6.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对城市的气温、湿度、地表径流会产生哪些影响?‎ ‎7.城市化对区域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8.上海外滩的繁华景象令人赞叹,这主要得益于它作为什么功能区而存在?这种功能区的分布有何特点?‎ ‎9.北京的市中心是天安门广场,这里交通便捷,为什么没有高层建筑物?‎ ‎10.若北京和香港是相同等级的城市,其服务范围一定相同吗?为什么?‎ ‎11.除了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图外,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一个城市的功能区的分布和变化?‎ ‎12.通过哪些方法可以判断区域示意图中城市等级高低?‎ ‎13.为什么说城市的服务范围呈现层层嵌套的特点?‎ ‎【参考答案】‎ ‎1.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使得环境恶化,而乡村基础设施的健全和交通的完善,在有些地区,使得城市人口不断向农村迁移。‎ ‎2.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不同表现阶段。‎ ‎ 郊区城市化:二战之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过程开始出现。据统计,几乎4 000万(占全美人口1/5)的美国人因变换工作及其他原因,每年至少搬家一次,而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大城市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这就是说,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国外学者将这一过程称之为逆城市化。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接近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的。‎ 再城市化: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1980~1984年间,就有纽约、波士顿、费城、芝加哥等7个城市在市区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了所谓的再城市化。‎ ‎3.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4.(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5.‎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在材料图中一般斜率较大。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6.城市硬化面积增加,植被减少,会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形成“热岛效应”;城市凝结核增多,导致城市降水多于郊区;城市硬化面积增加,下渗能力减弱,易形成城市内涝。‎ ‎7.区域城市化水平提高,区域内农业劳动人口数量减少;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增加城市核心地位,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8.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9.因为北京是中国的古都,天安门广场、故宫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建筑。如果在广场周围建筑起高楼大厦,必然会破坏这一地区古建筑的风格,与保留历史遗迹这一原则不符。另外,北京还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天安门广场是中国的象征,为了保证政治心脏的安全,也不宜建高层建筑物。‎ ‎10.不一定。因为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包括城市本身外,还有附近的小城镇及广大农村地区。这说明城市服务范围除受城市等级影响外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制约。‎ ‎11.地价的高低和变化:地价曲线是最直观的表达形式;人口密度的分布和差异:商业区人口密度最大;城市用地类型的比例、集约程度(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的劳动力和资金多少和时空变化:商业区的集约程度最高,商业区在市中心所占比例最大、工业区在郊区所占比例最大;就业人口的类型和分布:商业区多第三产业人员,工业区多第二产业人员等;不同功能区的景观展示:如商业区多高楼大厦,建筑物稠密等。‎ ‎12.可以通过看图例,一般情况下,图例中会用圆圈大小表示城市的等级;也可以看图中城市服务范围大小或面积大小,一般情况下,城市的服务范围大或面积大,则城市的等级比较高。‎ ‎13.城市级别不同,其服务范围大小也不同,高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大,低等级的服务范围小,高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往往覆盖了低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低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往往嵌套在高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内。每一个高等级的城市周围总是分布有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或者说等级较高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城市的服务范围。‎ ‎【自主梳理归纳】‎ 一、城市地域形态 地域形态 ‎ 团块状 ‎ 组团式 ‎ 条带状或放射状 ‎ 影响因素 ‎ ‎ 地形、市中心吸引作用 ‎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以及规划控制等 ‎ 沿 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 地域形态 ‎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设施,各片互不连属 ‎ 城市沿主要 或地形区延伸 ‎ 主要优点 ‎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 ‎ 便于城市 ,有利于城市 保护 ‎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 ‎ ‎,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 ‎ 主要缺点 ‎ 易造成城市环境污染 ‎ 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某一方向,且运距很长 ‎ 城市举例 ‎ ‎ 、合肥市、美国华盛顿 ‎ ‎ 、浦东新区 ‎ ‎ 市、洛阳市、西宁市、 市 ‎ ‎【答案】平原 交通线 交通干线 基础设施 投资 扩大规模 环境 自然 ‎ 成都市 重庆市 兰州 宜昌 ‎【注意提示】‎ 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科技、文化、旅游业的影响,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城市地域沿高速公路,向环境优美的方向不断扩张,因此影响城市地域形态的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 、政府机关用地、 、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区 ‎(1)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 ‎(2)主要类型 :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商业区:多位于 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靠近 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3)特点:无明确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 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答案】商业用地 工业用地 住宅用地 ‎ 住宅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 河流、铁路、公路 某种土地利用方式 ‎【注意提示】‎ ‎1.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的空间结构几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而城市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等。可以用下面框图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2.中心商务区就是城市中心位置?‎ 中心商务区就是城市中心位置,这样理解是不对的,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一般位于交通便捷、人口密集的市中心,但在有些城市例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又如多核心模式的城市,其中心商务区就不位于市中心位置。值得注意的是中心商务区是商业核心地区。‎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含义:城市中 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模式、扇形模式、 模式。‎ ‎3.形成因素 ‎(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影响地租的因素,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 ‎(2)社会因素 收入导致 的分化;知名度 或宗教 ‎(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 区有深远影响。‎ ‎(4)发展变化: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 ‎【答案】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 同心圆 多核心 住宅区 种族 ‎ 四、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 ‎ ‎(1)依据: 。 ‎ ‎(2)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 ‎ 特大城市 —— 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 —— 50万-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 —— 20万-0万人口 小城市 —— 20万人口以下 ‎【答案】城市人口规模 ‎ ‎2.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范围、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 城市等级 ‎ 规模 ‎ 提供服务级别 ‎ 提供服务种类 ‎ 服务范围 ‎ 高 ‎ 大 ‎ ‎ ‎ 多 ‎ ‎ ‎ 低 ‎ 小 ‎ ‎ ‎ 少 ‎ ‎ ‎ ‎【答案】高 大 低 少 ‎3.城市等级体系的分布 ‎(1)等级高的城市数目 ,相距较远;等级低的城市数目较多,距离 。‎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 的。‎ ‎【答案】较少 较近 层层嵌套 ‎ 五、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___________、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水平衡量指标: 。‎ ‎3.影响:带来了 的变化及生产、生活方式和 等的巨大变化。‎ ‎【答案】城市范围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聚落形态 价值观念 ‎ ‎【注意提示】为什么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经济发展水平?‎ 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六、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特点:其变化曲线为一条 。‎ ‎(2)表现:‎ ‎①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 。‎ ‎②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 。‎ ‎【答案】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后期成熟阶段 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 ‎【注意提示】 ‎ ‎1.图表法记忆城市化标志 ‎2.两类国家的城市化的区别?‎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区别,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1)城市化水平不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多在50%以下。‎ ‎ (2)城市化速度不同:发达国家较缓慢,甚至停滞,发展中国家较快。 ‎ ‎ (3)所处城市化进程的阶段不同:发达国家处在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多处在加速阶段。‎ ‎ (4)产业结梅不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多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多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 (5)发展趋势不同: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不同表现阶段。‎ ‎ 郊区城市化:二战之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过程开始出现。据统计,几乎4 000万(占全美人口1/5)的美国人因变换工作及其他原因,每年至少搬家一次,而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20世纪70‎ 年代以来,一些大城市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这就是说,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国外学者将这一过程称之为逆城市化。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接近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的。‎ 再城市化: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1980~1984年间,就有纽约、波士顿、费城、芝加哥等7个城市在市区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了所谓的再城市化。‎ 七、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改变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1) 减少。‎ ‎(2)水质、水量和 发生变化。‎ ‎(3)废渣影响城市 。‎ ‎(4)出现 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包括 、水污染、 和噪声污染。‎ ‎3.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答案】生物多样性 地下水运动 土地质量 城市“热岛” 大气污染 垃圾污染 ‎ ‎【注意提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两个方面 ‎【剖析高考真题】‎ ‎(2017•新课标Ⅲ卷)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图2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4~6题。‎ 图2‎ ‎4.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境质量 ‎5.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A.中心商务区 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 D.产业园区 ‎6.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答案】4.B 5.A 6.C ‎6.读图分析可知,该城区由内环、二环、三环组成,城市空间形态是团块状的,不是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的、也不是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的;根据图中一级站点的分布,河流东西两侧都有几个相邻的一级站点集中区,可知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是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考点:城市服务等级、城市空间形态。‎ ‎【点睛】中心商务区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象征与标志,是城市的功能核心,是城市经济、科技、文化的密集区,一般位于城市的黄金地带。集中了大量的金融、商贸、文化、服务以及大量的商务办公和酒店、公寓等设施。具有最完善的交通、通信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环境,有大量的公司、金融机构、企业财团在这里开展各种商务活动。‎ ‎(2017•新课标Ⅰ卷)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图1‎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差异 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答案】1.B 2.D 3.A ‎2.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绿化用地,排除A;隔离带用于城市交通管理,非居民观赏功能,且种植植物相同,不存在居民的喜好影响,排除B;根据材料中提到,数年前两侧植被类型相同,排除C。因此造成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 ‎3.由于常绿灌木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景观植物的最大用途就是营造城市景观,因此需要保持常绿。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大多数植物都在冬季落叶,故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气温低,热量不足,制约了常绿灌木的栽种范围。‎ 考点:植被类型及影响因素 影响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 ‎【点睛】第2题,不少考生错选认为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景观规划差异,同为隔离带的行道树,其规划相同,材料提到数年前道路两侧绿化隔离带为同一标准栽种,都是绿化隔离带用地,街道两侧,距离近,居民爱好不可能差异这么大。‎ ‎(2017•天津卷)天津既有优美的盘山自然景观,又有海河沿岸的历史遗迹。读图回答1—2题。‎ ‎1.盘山从山顶至山脚分上、中、下三盘,夏季常出现“三盘暮雨”的现象。图1中受“三盘暮雨”影响最明显的自然景观是 A.a B.b C.c D.d ‎2.目前,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图2所示)已难寻觅,主要原因是 A.城市的扩展 B.河流的改道 C.人口的迁移 D.文化的融合 ‎【答案】1.C 2.A ‎【解析】‎ 考点:自然景观的形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点睛】本题以天津的旅游景观和村落分布为背景材料,考查自然景观的形成和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需要利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进行分析,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第1题,在理解“三盘暮雨”景观形成的基础之上获取有效信息,明确飞瀑景观主要是流水流经落差较大的区域而成,受区域降水量的影响最大,因此下盘飞瀑受“三盘暮雨”的影响最大;第2题,要结合图示信息获取称“沽”的村落的分布特点,进而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分析称“沽”的村落消失的原因。‎ ‎(2017•江苏卷)图11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读图回答21~22题。‎ ‎21.该城市0—6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 A.1985~2004年增多 B.1985~2004年减少 C.2004~2013年增多 D.2004~2013年减少 ‎22.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郊区化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答案】21.AD 22.BC ‎【解析】‎ 考点: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2017•江苏卷)B.[城乡规划]图21为“我国某城镇发展现状和规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该城镇规划的空间形态由集中式向组团式发展,其优点有_______。(3分)‎ ‎(2)为发展工业,该城镇将工业用地集中布局在西南方,考虑的自然条件主要有_______。W处规划为工业仓储用地的理由有_______。(5分)‎ ‎(3)为使城镇五个组团紧密联系,形成有机整体,规划采取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2分)‎ ‎【答案】‎ ‎(1)功能相对独立,互相影响少;发展空间大;有利于居住环境改善 ‎(2)地形平坦;城镇盛行风下风向;城镇河流下游 靠近工业区;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 ‎(3)加强各组团联系的道路和桥梁建设;优化城市结构;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用地(任答两点)‎ ‎【解析】‎ ‎(3)为使城镇五个组团紧密联系,需要加强各组团联系,主要通过道路和桥梁建设,优化城市结构;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用地,各组团之间分工合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考点:城市发展规划及其变化。‎ ‎【点睛】组团式城市是指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用地被分隔为几块。进行城市规划时,结合地形,把功能和性质相近的部门相对集中,分块布置,每块都布置有居住区和生活服务设施,每块称一个组团。组团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并有便捷的联系。如合肥市由三个组团构成,绿带楔入城市中心;宜宾市由五个组团组成。若组团之间的间隔适当,城市即可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又可获得较高的效率。大部分组团式城市都是中心城区在初期发展时吞并周边县市形成的。‎ ‎(2016•江苏卷)图7 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 题。‎ ‎13. 图7 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4. 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 ‎【答案】13.A  14.C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城市的功能分区,城市的影响。‎ ‎【名师点睛】‎ 解答城市功能分区时,一定要看清图中的图例,看看各图例在图中表示的区域范围和位置。一般来说城市中面积最大的是住宅区,面积小的在城市中心的为商业区,工业区一般在城市的外围,交通条件比较好的地方。‎ 解答地租问题时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1‎ ‎、通达度:一般来说,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市中心有多条公路穿过的地方最好,土地租金也最贵,市中心延伸出的主要公路两旁和公路交汇处次之,土地租金比较贵,远离主要公路的地区差租金比较低。‎ ‎2、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受距市中心距离的影响,位于距市中心租金最大。位于距市中心较近的地区,介于租金较小。在距市中心最远地区只租金最低。‎ ‎3、一般而言,大城市的中心是商业区或中心商务区。因为市中心对商业活动最有吸引力有关。‎ ‎(2016•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6-7题。‎ 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图4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6.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A. 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 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离市中心最近 C. 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 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 ‎7.该市规划在甲地建设产业园区,最适宜的是 ‎ A. 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B. 钢铁工业产业园区 ‎ C. 航空航天产业园区 D. 汽车工业产业园区 ‎【答案】6.C 7.A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城市地租和城市产业布局。‎ ‎【名师点睛】该题组难度一般,关键是根据材料提示,理解地租高低的影响因素,在结合地租等值线分布图,判断该城区不同方向的地租高低及其原因,甲地是离市中心距离相同地租水平最高的地区,所以布局占地小,付租能力高的电子信息产业,同时还需要考虑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影响。‎ ‎(2016•北京卷)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各功能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即出行能耗。图7示意某大城市居民月出行次数与出行能耗的组合关系。读图,回答第11题。‎ 图7‎ ‎11.据图推断 A. 甲区多公共服务设施,靠近住宅区 B. 乙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C. 丙区商业网点等级低,服务半径小 D. 丁为中心商务区,能耗昼夜差异大 ‎【答案】11.B ‎【解析】‎ 试题分析:仔细读图,甲区出行能耗高、出行次数少,不可能是公共服务设施,A错;乙地出行能耗高、出行次数多,可能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B对;丙区出行能耗低、出行次数少,不可能商业网点等级低,C错;丁地出行能耗低、出行次数多,可能为中心商务区,但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中心商务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昼夜差异不大,D错。答案选B。‎ 考点:城市功能区布局。‎ ‎【名师点睛】从题干中理解新概念“出行能耗”的含义,从图中提取从居住区到甲乙丙丁四个功能区的出行能耗和出行次数,结合城市功能区布局的特点,即可解答。‎ ‎(2016•海南卷)职位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图2是2015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 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 A. 二环与三环之间 B. 三环与四环之间 ‎ C. 四环与五环之间 D. 五环与六环之间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 ‎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 B. 平均出勤距离增加 ‎ C. 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D. 平均通信费用增加 ‎12. 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 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 ‎ 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 ④ 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 ‎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10.C 11.B    12.A ‎ ‎【解析】‎ 试题分析:‎ ‎11.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市中心集聚,由于市中心低价高、交通通达度好,形成典型商业区。由于城区出现各种城市问题,环线间的职住比差异不断加大,人口开始向市中心外迁移,但产业多数在市中心,所以就业人群的出勤距离逐渐增加。故选B。‎ ‎12.分析得出,北京环线职住比差异加大,说明产业集中在城区,人口居住在外围,就业人群平均出勤距离增加,带来比如交通拥挤等问题。所以采取应对措施有大力发展快速交通、或者把产业迁移到郊区,减少就业人群出勤距离,缓解交通拥挤等。故选A。‎ 考点:城市化与城市问题。‎ ‎【名师点睛】城市化不同阶段特点、出现问题及发展趋势和地区差异: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功能区混杂分布,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此阶段。中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化进程较快,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郊区和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部分产业和人口迁往郊区,出现郊区城市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此阶段,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处于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城市中心问题突出,人口不断外迁至更远的郊区和乡村地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处于此阶段。‎ ‎(2016•上海卷)(十二)海港城市秦皇岛市为响应北京城市功能的拓展,调整城市空间布局,致力于发展成为北京的又一出海大通道。‎ ‎23.在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中,秦皇岛市依托海岸线打造由北向南延伸的城市发展轴。这样做是为了 A.扩大城市土地面积 B.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 C.传承悠久历史文化 D.发挥自然环境优势 ‎24.秦皇岛市将玻璃制品制造、食品加工、金属冶炼等企业从沿海向中部发展轴转移。这样做的作用主要是 A.转移企业污染空间 B.优化城市功能分区 C.调整第二产业结构 D.扩大农业用地范围 ‎【答案】23、D 24、B ‎【解析】‎ 试题分析:‎ ‎23、秦皇岛北部是山地,南部临海;依托海岸线打造由北向南延伸的城市发展轴,可发挥自然环境优势,来调整城市布局。选D正确。‎ ‎24、秦皇岛市南部沿海打造休闲旅游、出海港口建设,引导工业向中部、北部发展,可响应北京城市功能的拓展,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以优化城市功能分区。选B正确。‎ 考点:考查城市功能区建设。‎ ‎【名师点晴】这组题是相承的,都是围绕题干资料的;考查城市功能结构变化。秦皇岛为响应北京城市功能的拓展,调整城市空间布局,致力于发展成为北京的又一出海大通道;所以其城市空间布局调整,是依托自然环境的优势;学生很容易选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建设是考虑绿地建设,不是城市发展轴建设。‎ ‎ 秦皇岛市将玻璃制品制造、食品加工、金属冶炼等企业从沿海向中部发展轴转移,肯定是优化城市功能分区,为了城市更好的发展;与污染转移、单一产业结构调整无关。‎ ‎(2016•上海卷)(六)“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 ‎11.上海建设“海绵城市”,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坏境产生的影响还有 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 B.防止海水倒灌 C.减缓地面沉降 D.减弱酸雨污染 ‎12.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A.退耕恢复湿地 B.铺设防渗路面 C.完善排水系统 D.增加绿地面积 ‎【答案】11、C 12、D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考查水循环知识。‎ ‎【名师点晴】海绵城市主要是利用城市水循环特征建设城市的,做题时一定把握住水循环原理,与其它的大气运动无关。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2016•新课标Ⅰ卷)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4-6题。‎ ‎4. 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 ‎5. 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 ‎6. 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 ‎【答案】4.A 5.B 6.D ‎【解析】‎ 试题分析:‎ ‎6. 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这样可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而对不能提高乡村人口比重,也不会降低人口密度,对促进城市竞争没有影响。‎ 考点:城市化和城市规划。‎ ‎【名师点睛】该题组通过文字材料信息,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的能力。第4题,解答该题的关键点是通过文字信息明确该空间规划的一个特点:核心城市功能定位,由文字信息中的“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可知并进而推知这些核心城市的服务种类受到了限制。第5题,通过获取文字信息,可明确该空间规划的另一个特点:城乡土地空间分布明确。 “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明确并进一步推理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间在空间上有着明确的地域分布,所以促进了同类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第6题,通过对文字信息归纳总结,该地区规划的城市地域与空间结构,体现了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2015•安徽卷)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下列问题。‎ ‎25、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6、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 ‎【答案】25.D 26.C ‎ 考点:考查城市化问题及带来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读图、析图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名师点睛】该题以某市多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为材料,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重点考查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点和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1问,要求学生根据图中信息,能够准确的表述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特点,注意“持续”、“不断”字眼的理解;第2问,要求学生结合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来回答,该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说明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这样答案就变得简单了。‎ ‎(2015•江苏卷)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 A.文化底蕴深厚 B.商业繁荣发达 C.人口高度集聚 D.水陆交通便利 ‎2.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 A.行政功能为主 B.军事功能为主 C.文化功能为主 D.经济功能为主 ‎【答案】1.D 2.A ‎【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015•江苏卷)“国际慢城”是一种具有独特地方感的宜居城镇模式,要求人口在5万人以下、环境质量好、提倡传统手工业、无快餐区和大型超市等。下图为“国际慢城”‎ 桠溪镇的大山村土地利用今昔对比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1.与“国际慢城“要求相符合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 A.骑单车出行 B.经营手工业作坊 ‎ C.去速食店就餐 D.建大型游乐场 ‎22.大山村在成为“国际慢城”前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 ‎ A.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 B.从种植业到种植业与服务业相结合 ‎ C.从水稻种植业到商品谷物农业 D.从较单一的农作物到多种经济作物 ‎【答案】21.AB 22.BD ‎【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名师点晴】本题组以当前以宜居城镇模式“国际慢城”话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题认真阅读材料即可得出,“去速食店就餐和建大型游乐场”不符合“国际慢城”的生产、生活方式;第二小题仔细读图对比可以得出“慢城”前后产业结构的变化。‎ ‎(2015•上海卷)(九)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下图为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 ‎19、2000年到2012年,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 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崇明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 )‎ A、休闲旅游业 B、高端金融业 C、农贸批发业 D、房地产业 ‎【答案】19、A 20、A ‎【解析】‎ 试题分析:19、图中信息显示当地在2000到2012年间, 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上升。说明在此期间当地第二产业发展快,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变化不大,但当地经济总量变大,故此期间第三产值也应快速增加。因此A正确。‎ ‎20、崇明县位于长三角地区,区域内经济发达,居民消费水平高。崇明县独特的自然环境适宜发展休闲旅游。A正确。考点: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调整。‎ ‎(2015•山东卷)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钟摆”交通现象。完成下列各题。‎ ‎3、图1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 A、8:00 B、12:00 C、14:00 D、18:00‎ ‎4、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 )‎ 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 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 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 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 ‎【答案】3、A 4、D ‎【解析】‎ 考点:考查城市人口流动方向及原因。‎ ‎【名师点睛】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城市地价高,导致居民选择地价较低的郊区居住。居住地与工作地分离。上班族每点钟摆式的流动,必然加大城市交通运输的压力。做题关键是读图,图中要注意到交通拥挤路段在道路哪侧。在什么时间。根据右行原则,可以判断出拥堵的原因。根据问题出现的原因,制定解决措施。‎ ‎(2015•广东卷)9、夏季,我国部分城市城区常因暴雨而出现积水成灾的内涝现象。下列措施中,对减轻此类灾害基本无效的是( )‎ A、优化城区雨污管网 B、扩大城区湖泊面积 C、加高城区防洪大堤 D、疏浚城区河流水道 ‎【答案】C 考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名师点睛】该题以热点问题城市内涝为材料,考查我国如何治理城市内涝问题,城市内涝问题与城市径流、城市地下排水设施等有关,这些需要学生能够较清楚的理解。同时需要理解题干的提示“部分城市城区常因暴雨而出现积水成灾的内涝现象”,城市内涝不是流经城市的河流涨洪水造成的。‎ ‎(2015•海南卷)埃及沙漠广布,人口、城市主要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首都开罗人口约1800万,是埃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15年3月,埃及宣布在开罗以东的沙漠地区兴建新首都。新首都作为政治中心,规划容纳500万居民,提供175万个长期工作职位。下图为埃及略图。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0. 推测埃及兴建新首都的首要目的是( )‎ A.平衡地区发展 B.提升国家形象 C.分散开罗人口 D.吸引国家投资 ‎11.与开罗以北地区相比,在开罗以东地区建设新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 A.农业发达 B.用地充足 C.基础设施完善 D.交通便利 ‎12. 埃及新首都提供的长期工作职位,所属的主要部门为( )‎ A.农业 B.制造业 C.建筑业 D.服务业 ‎【答案】10.C 11.B 12.D ‎ ‎【解析】‎ 试题分析:10.从材料中信息,“埃及沙漠广布”,大部分地区生存条件较差,人口稀少,导致人口“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首都开罗人口约1800万”,据此推测,埃及兴建新首都的首要目的是分散开罗人口。‎ ‎11.新首都选址在开罗以东的沙漠地区,气候干燥,人口少,农业不发达,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条件差,但用地较为充足。12.埃及新首都最为埃及政治中心,所提供的长期工作职位最可能属于服务业部门。城市是非农业活动集中的地方,制造业和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均不符合新首都的定位。‎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建设的作用、区位因素等。‎ ‎【名师点睛】本组试题以区域地图为切入点,以城市化为背景,将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城市建设的区位因素、城市功能定位等问题联系起来,着重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综合分析等能力。材料中“埃及沙漠广布”是人口集中于少数大城市的原因,其结果是导致少数大城市出现城市化问题,在此背景下,设置“推测埃及兴建新首都的首要目的”这一问题,分析出题人意图可知,该问题的实质是考查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沙漠广布”的埃及,与位于尼罗河下游沿岸地区的开罗相比,开罗以东地区只能具有土地广阔,地价较低的优势。新城市的定位是政治中心,理解这一点,才能对埃及新首都提供的长期工作职位所属的主要部门做出准确推测。根据材料理解出题人意图,并灵活运用教材相关知识,是解决该组试题的关键之处。‎ ‎(2015•安徽卷)34. (22分)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福建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1982年的117.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554.69亿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2)说明交通条件改善对福建省城市化的促进作用。(12分)‎ ‎【答案】‎ ‎(2)加强了区域内外联系;促进了经济发展 ,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等级提升,布局合理,沿海地区城市密集,城市等级体系更加完善。‎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考查交通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名师点睛】该题以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考查福建省交通发展和交通对福建城市化的影响,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运用表达能力。难度不大,这是学生比较熟悉提问方式,交通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主要从城市人口数量和比重的变化,城市规模和城市等级的变化来分析回答。‎ ‎(2015•北京卷)图1为某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依次是( )‎ 图1‎ A、⑥①② B.⑤③⑥ C.③②④ D.①④⑤‎ ‎【答案】3.B ‎【解析】‎ 考点:城市服务范围。‎ ‎【名师点睛】服务设施等级与服务的范围、数量的关系:服务设施的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数量越少;服务设施等级越低,服务范围越小,数量越多。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服务级别较高;乡(镇)行政机构是行政中心,它的服务范围会覆盖整个乡镇。‎ ‎(2015•天津卷)图4、图5表示城市人口密度和城区在15年间的变化。读图回答6-7题。‎ 图4 H市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 ‎6.结合图4中的信息推断,该市人口状况发生的变化是( )‎ A.其北部人口增加的数量最多 B.全市人口密度增加 C.市中心的人口密度有所降低 D.东部人口增长较慢 图5 H市城区变化示意图 ‎7.结合图5中信息推断,该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是( )‎ A.商业区的分布更加集中 B.新工业区向老工业区集聚 C.住宅区向滨湖地区聚集 D.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 ‎【答案】6. B 7. D ‎【解析】‎ 考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名师点睛】读图的一般步骤①看图名,图名是一幅图的灵魂所在,它直接表明了这幅图要反映的主题。因此,在做有图的题的时候,首先要看图名,这样有助于我们确定考察方向、及时调动和回忆相关知识。‎ ‎②看图例,图例能够告诉我们地图中各个事物所代表的地理意义以及各个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帮助我们准确的理解地图想要表达的具体内容。因此,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看好图例,扣准点是保证高分的重要条件。③看图注,有部分地图,除了图名和图例外还会有一些文字的注释。这些注释往往会是我们解题时重要的突破点和切入口,所以,读图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认真,不能错过地图所要传递的信息。④提取图示信息,图示有价值的信息是我们解题关键,把有价值信息标注出来,便于分析其规律性。⑤回归材料、找遗漏点,在所有的地理高考题中,题目呈现的方式几乎都是图文结合的。在答题时,除了地图中所反映的知识点外,还要回归材料,认真研读,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点,避免知识点的遗漏,同时,一些比较难、偏的题,材料里面还往往隐藏着解题的突破点。因此,所有的读图题最终都要回归材料。‎ ‎(2015•四川卷)图3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00时和10:00时的人口集聚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按城市功能分区,甲地带应为( )‎ A、行政区 B、商务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6、根据城市地域结构推断,该城市位于( )‎ A、丘陵地区 B、平原地区 C、山地地区 D、沟谷地区 ‎【答案】5、C 6、B ‎【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形态。‎ ‎【名师点睛】城市主要功能区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其中最基本的功能区是住宅区。根据城市地租理论,市中心地价最高,向郊区地价逐渐降低,在交通路口处容易出现地租次高峰。根据各功能区的特征,安排功能区布局,从市中心到郊区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所以判断甲地带是住宅区。城市地域结构形态受地形、河流影响,平原地区多团块状,山区或沿河地区多条带状、组团状分布。‎ ‎【考点归纳总结】‎ 一、城市功能区 ‎1.城市土地利用和主要功能区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及位置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功能区 ‎ 商业区 ‎ 工业区 ‎ 住宅区 ‎ 形成 ‎ 形态 ‎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 集聚成片 ‎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 形成 ‎ 特征 ‎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 位置 ‎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 高级住宅区 ‎ 低级住宅区 ‎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 ‎2.城市各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一个城市能否有效地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各功能区的关系是否得到妥善、合理的处理,特别是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的合理组织。城市规划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1)‎ 城市各功能区之间要有便利的交通。工业区内部要有便利的交通,工业生产本身需要多种设备与原材料,这些物质的运输费用在生产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工业用地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交通便捷的区位布局,以降低成本。居住区内部要有便利的交通,以方便居民生活。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也要有方便的联系。 ‎ ‎(2)在城市建设中,要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从工业区与城市的位置考虑:①出于经济、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考虑,通常把一些不宜靠近居民区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的远郊; ‎ ‎②对城市有一定污染、占地多、货运量大、需要采用铁路运输的工业企业应布局在城市边缘;③在城区及居住区内,可安排一些污染小、用地少、无需铁路运输或运输量不太大的工业。从工业区与河流、风向的位置关系考虑:严重污染大气的企业一般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季风的垂直风向和最小风频的上风向;严重污染水体的企业一般布局在城市河流的下游。 ‎ ‎(3)给城市留有发展余地。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城市的建设也总是在不断变化的。虽然城市规模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城市的建设发展总会有一些现实条件下预见不到的变化,这就要求今天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功能区的组织上要为未来的城市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这样从短时间来看好像是浪费了城市利用空间,但却避免了后续发展中因某些功能区布局不合理而造成的搬迁改造困难,因而符合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3.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 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关键,关系到整个城市能否有效地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因此,在合理协调城市工业用地与生活用地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要有便利的交通;(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3)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间应设置防护带。体育馆、学校、儿童机构、医院等,不应设置在防护带内。‎ 工业较集中的大中城市,工业布置的基本原则是: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布置在城区;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置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对于有严重污染、一时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如钢铁厂、发电厂等,宜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并考虑盛行风向的影响。‎ 典型企业布局遵循以下原则:‎ 企业 ‎ 具体要求或污染 ‎ 一般布局原则 ‎ 钢铁厂、发电厂、水泥厂 ‎ 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 ‎ 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地带,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 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 ‎ 水污染 ‎ 布局在流经居民区的河流下游 ‎ 纺织厂、仪表厂、机床厂 ‎ 噪声污染 ‎ 可布局在城区或近郊交通便利区 ‎ 自来水厂 ‎ 要求水源清洁 ‎ 布局在河流上游 ‎ 高新技术开发区 ‎ 需要高科技人才 ‎ 布局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附近 ‎ 商贸中心 ‎ 要求客流量大 ‎ 布局在城市几何中心或交通中心 ‎ 仓库 ‎ 用地多,交通方便 ‎ 布局在港口、码头、车站附近 ‎ 奶牛场、蛋鸡场 ‎ 靠近市场 ‎ 布局在近郊、交通便利地区 ‎ ‎4.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地地租的高低在经济因素中又占据主要地位,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 ‎(1)距市中心远近 城市地价随距市中心的距离增大而递减,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地租的高低。‎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 功能区 ‎ 商业区 ‎ 住宅区 ‎ 工业区 ‎ 付租能力 ‎ 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大,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商业影响最大 ‎ 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较小,距离市中心远近对住宅影响较小 ‎ 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工业的影响最小 ‎ 区位 ‎ 市中心 ‎ 靠近市中心处 ‎ 远离市中心处 ‎ 区位选择 ‎ 原因 ‎ 最大程度地接近消费人群,商业付租最高 ‎ 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 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该区域内工业付租最高 ‎ ‎(2)交通通达度与城市功能用地类型的关系。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交通通达度越差,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具体如下所示: ‎ ‎①市中心(O处):因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故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 ‎ ‎②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如OA、OB、OC、OD、OE、OF)两旁、公路交会处(如图中A、B、C、D、E、F处):通达度高,地租高,形成地租次高峰。 ‎ ‎③城市外环路及公路干线两侧(如图中G点):通达度较高,地租较高。 ‎ ‎④远离公路区或城市外缘(如图中M处):通达度较低,地租较低。 ‎ 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了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了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形成了工业区。 ‎ ‎5.对于城市等级与空间分布的关系,可概括为“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其含义如下图分析所示: ‎ ‎【学以致用】1.下图为印度半岛某城市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甲、乙、丙三地依次对应的城市功能区是 (  ) ‎ A.工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B.低级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 C.绿化区、商业区、住宅区 D.高级住宅区、商业区、仓储批发区 ‎ ‎(2)下列企业最适宜在丁地布局的是 (  ) ‎ ‎ A.印刷厂 B.自来水厂 C.化肥厂 D.服装厂 ‎ ‎(3)图中戊地拟建大型疗养中心,其不利的条件是 (  ) ‎ ‎ A.离城市远 B.山区多灾害 C.靠近湖泊,湿度大 D.交通不便 ‎ ‎【答案】(1)D (2)C (3)D ‎ ‎2.下图为我国1990~2007年某城市各区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④区土地利用类型应为(  ) ‎ A.商业用地    B.工业用地 C.政府机关用地 D.居住用地 ‎(2)关于该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城市总人口明显减少 B.③区商业服务等级最高、种类最多 C.K滨河带适宜建开放式公园 D.高新技术产业区应建在①区 ‎【解析】(1)④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判断,需要从该区的特点进行。从图中所给信息可以判断,④区远离市中心,在环城路范围之外,位于河流的下游方向且人口密度变化较小,而商业用地需要接近市中心以方便消费人群,政府机关用地要方便居民到此办理事务,都不能离市中心太远,居住用地的人口密度变化应该最大,所以符合该特点的只有工业用地。(2)从图中看出各区域人口密度多为增加的趋势,所以该市总人口明显增加;③区在环城路附近,偏离市中心,商业服务等级较低、种类较少;K滨河带适宜建开放式公园;①区位于内环路附近,人口密集,交通量大,环境质量较差,不符合高新技术产业所要求的区位。‎ ‎【答案】(1)B (2)C ‎ ‎3.下图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城市2000年与2007年地价变化反映了(  ) ‎ ‎①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 ②地价整体有所上涨 ③中心城区范围扩大 ④城市规模扩大 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③④‎ ‎(2)在2007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  ) ‎ ‎①蔬菜种植基地 ②高新技术开发区 ③大学城 ④美术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C (2)B ‎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分析 ‎1.时间差异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图所示:‎ ‎2.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 ‎ 发展中国家 ‎ 城市化起步 ‎ 早(自产业革命开始) ‎ 晚(自“二战”结束后开始) ‎ 目前水平 ‎ 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 ‎ 较低,城市人口比重不足40% ‎ 发展趋势 ‎ 城市化速度大大放慢,甚至停止;一些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移动,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 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 ‎ 合理性问题 ‎ 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相对合理 ‎ 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许多社会问题 ‎ ‎【学以致用】1.下图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读图,回答(1)~(3)题。 ‎ ‎(1)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  ) ‎ A.10% B.20% C.30% D.40% ‎ ‎(2)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  ) ‎ A.60年代初期 B.70年代中期 C.80年代中期 D.90年代后期 ‎ ‎(3)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  ) ‎ 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 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 C.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D.进入郊区化阶段 ‎ ‎【答案】(1)B (2)D (3)C ‎ ‎2.下图表示甲、乙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两类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发展中国家 B.乙图表示发达国家 C.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于乙类国家 D.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乙类国家 ‎(2)近年来,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向郊区、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流动,其原因不是 (  )‎ A.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B.乡村及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城市经济发展缓慢 D.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 ‎【答案】(1)D (2)C ‎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 自然环境 ‎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 评 价 ‎ 地形 ‎ 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趋向平坦 ‎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 气候 ‎ 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局部气候 ‎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可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 ‎ 水文 ‎ 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有的河流被填埋后作为道路或其他建设用地,有的河流被分割成断头河或死水河,以致城市地区水系十分紊乱 ‎ 容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也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 ‎ 生态 ‎ 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脆弱的系统。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和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 ‎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表:‎ 影响 ‎ 成因 ‎ 措施 ‎ 资源短缺 ‎ 耕地面积减少 ‎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 城市、工交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 水资源短缺 ‎ 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 ‎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 生态破坏 ‎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 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 环境污染 ‎ 环境污染 ‎ 大气污染 ‎ 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 ‎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 水污染 ‎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 固体垃圾污染 ‎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 噪声污染 ‎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 社会问题 ‎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 ‎3.分析城市规划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城市的布局形式,这是城市规划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 第二个层次是合理布置各功能区。城市的功能区有多种,彼此间的相互关系都应协调,但最主要的莫过于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层次是对多种布局方案进行比较。经过综合分析、比较各方案的优缺点后,再从中选出一种最佳的方案。‎ ‎2.城市中工业区布局的一般方法:‎ ‎①从风向角度考虑工矿企业的合理布局:对大气有污染(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的工矿企业(如石油化工厂、火力发电厂等)应布局在下风向的郊区。如果当地为一个主导风向,应布局在下风向;如果当地为季风区,则应布局在与冬夏季风向相垂直的两侧。‎ ‎②从河流流向角度考虑工矿企业的合理布局: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如印染厂、农药厂、化肥厂等)应布局在远离生活区和生活用水取水口的下游河段。‎ ‎③从环境综合效益的角度考虑居民区的合理布局:居民点可以和无污染、规模小、但劳动力需求多的工厂企业交错分布(如电子装配厂、家具制造厂等),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的工矿企业应当与居民点有一点的距离,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工矿企业应远离居民区,并有卫生防护带加以隔离。‎ ‎【学以致用】‎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举措,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否则会引发城市生态问题。读图,回答(1)~(2)题。‎ ‎(1)导致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的因素有 (  )。‎ ‎①水泥路面多 ②下水道多 ③绿地多 ④人口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下列能够有效防御城市洪水的措施是 (  )。‎ ‎①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 ②禁止开采地下水 ③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持天然池塘、河道 ④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⑤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⑤‎ ‎【答案】(1)A (2)C ‎ ‎【针对强化训练】‎ 城市不同功能区发展程度的差异,可以通过功能区人口迁移结构反映出来,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在某年的不同年龄段人口迁移数量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功能区最可能是(  )‎ A.商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行政区 ‎2.该功能区内最迫切需要增加的功能配套是(  )‎ A.养老院 B.医院 C.职业学校 D.小学 ‎【答案】 1.C 2.D 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建蔽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建筑物的单层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下表是某城市四个楼盘的相关资料,据此回答3~5题。‎ 楼盘 用地面积(m2)‎ 容积率(%)‎ 建蔽率(%)‎ 甲 ‎8 900‎ ‎120‎ ‎60‎ 乙 ‎12 000‎ ‎160‎ ‎40‎ 丙 ‎6 000‎ ‎140‎ ‎50‎ 丁 ‎7 500‎ ‎180‎ ‎60‎ ‎3.城市土地开发中实施容积率、建蔽率管制的目的是(  )‎ ‎①稳定房地产价格 ②控制土地使用强度 ③提高人口密度 ④增加城市开放空间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4.城市规划中,哪类功能区的建蔽率最低(  )‎ A.商业区 B.工业区 C.住宅区 D.风景区 ‎5.如四个楼盘所规划的住宅单层高相同,则哪个楼盘的楼层数最多(  )‎ ‎ A.甲 B.乙 ‎ C.丙 D.丁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城市规划及功能分区。第3题,由材料可知,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建蔽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建筑物的单层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城市土地开发中实施容积率、建蔽率管制的目的与稳定房地产价格和提高人口密度没有什么关系。故选项C正确。‎ 第4题,建蔽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建筑物的单层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商业区在市中心,地价高,土地利用率高,建蔽率高,A项错误。工业区与住宅区,土地利用率高,建蔽率较高,B、C项错误。而风景区要保留自然风景,建蔽率最低。故选项D正确。第5题,四个楼盘中,乙的用地面积最大,容积率较高,建蔽率较小,所以楼层最高,故选项B正确。‎ ‎【答案】 3.C 4.D 5.B ‎ 图甲是我国某城市分布图。该城市有2 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南船北马,七省通衢”。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焦柳铁路线,穿过该城市多采用高路基(如图乙)或公路涵洞的方式。读图完成6~7题。‎ ‎6.该城市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铁路交通 D.水运 ‎7.在当时条件下,铁路线穿过城区设计成高路基或公路涵洞的形式,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为(  )‎ A.形成立体交通,对城市交通干扰小 B.防城市内涝 C.阻止行人穿行 D.夯实地基,防止地面下沉 ‎【答案】 6.D 7.A 在过去几十年间,世界城市规模变化显著。由1955年的只有两个城市人口过千万,到2015年有八个城市人口过2000万。下表为1955年和2015年世界前十位最大城市。据此完成8~9题。‎ 世界前十位最大城市 ‎1955年 东京、纽约、大阪、伦敦、巴黎、上海、布宜诺斯艾利斯、莫斯科、芝加哥、洛杉矶 ‎2015年 东京、新德里、上海、圣保罗、孟买、墨西哥城、北京、大阪、开罗、纽约 ‎8.关于世界最大城市变化及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最大城市由集中于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 B.位于南半球的世界最大城市的数量有所增加 C.由于人口的大量外迁,欧洲现已无最大城市 D.北京由于经济发展吸引大量外来人口使得其跻身其中 ‎9.这些城市规模的扩大可能导致(  )‎ A.市中心人口将大幅增加 B.城市就业紧张,交通拥挤 C.城市土地利用率下降 D.中心商务区逐渐向郊区迁移 ‎【答案】 8.D 9.B ‎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 A.蒸发量增加 B.地下径流量增加 C.地表径流量增加 D.降水量增加 ‎11.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 ‎①减少土壤侵蚀 ②补充地下水 ③延长径流集聚时间 ④解决城市洪灾 ⑤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答案】 10.C 11.B ‎12.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 材料一 我国城镇水平变化图和我国城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表。‎ ‎1978年 ‎2010年 城市 ‎1 000万以上人口城市[Z|xx|k ‎500万~1 000万人口城市 ‎300万~500万人口城市 ‎100万~300万人口城市 ‎ 50万以下人口城市 ‎ 建制镇 ‎193‎ ‎0‎ ‎2‎ ‎2‎ ‎25‎ ‎129‎ ‎2 173‎ ‎658‎ ‎6‎ ‎10‎ ‎21‎ ‎103‎ ‎380‎ ‎19 410‎ 注:2010年数据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整理 材料二 我国城镇化目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比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 城市建设缺乏特色。‎ ‎(1)分析材料一,说明我国城镇化从1978年到2012年的变化特点。‎ ‎(2)结合材料二,列举我国有哪些“城市病”?‎ ‎【答案】 (1)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化率不断上升,与世界平均水平接近;1996年以后城市化上升速度快;城镇数量不断增多,以中小城镇为主。‎ ‎(2)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就业压力增大。‎ ‎13.(32分)读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简图和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 ‎ ‎(1)根据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分析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开始的时间。‎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请说明其原因。‎ ‎(3)请从资源、生态环境、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4)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你认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城镇化应从哪些方面推进?‎ ‎【解析】 第(1)题,城镇化标志之一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从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中可知,1980年以后上海市区土地面积快速扩大,而郊县土地面积快速减小,由此推测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大约从1980年开始。第(2)题,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原因可从影响经济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经济状况、人口分布状况等方面分析。第(3)题,城镇化快速发展可能会造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如环境污染加重),交通、住房条件变差等。第(4)题,推进城镇化建设可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镇经济等方面进行。‎ ‎【答案】 (1)1980年以后上海郊县土地面积快速减小,而市区土地面积快速扩大,说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 ‎(2)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 ‎(3)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4)将城镇的务工人员转为城镇居民,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城镇第二、三产业;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扩大城镇用地规模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