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普通高中联合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普通高中联合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

www.ks5u.com 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第二十七届基础年段期末联考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 据新华社电 神舟十一号奔向天宫,我国载人航天再启新程。北京时间2016年10月17日7时49分,执行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2名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送上太空。据此完成问题。‎ ‎1. 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当天,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及变化趋势为 A. 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B. 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 C. 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 D. 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 ‎2. 神舟十一号发射时纽约(西五区)所在时区的区时是 A. 10月17日18点49分 B. 10月16日18点49分 C. 10月17日6点49分 D. 10月16曰6点11分 ‎【答案】1. B 2. B ‎【解析】‎ ‎【分析】‎ 考查时区的计算,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题详解】‎ 据材料知,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当天是北京时间10月17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B项正确。故选B。‎ ‎【2题详解】‎ 据材料知,北京时间东八区为10月17日7时49分时神舟十一号飞船进入预定轨道;纽约的时区是西5区,两地相差13个时区,区时相差13个小时,且纽约晚于北京13个小时,故纽约所在时区的区时是10月16日18点49分,B项正确。故选B。‎ ‎【点睛】时区和区时 ‎①时区的划分 ‎ ‎1)以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 ‎2)以0°经线为中央经线,向东、西方向各取7.5°,合计为15°,该时区称为中时区(或零时区)。‎ ‎3)以中时区为起点,向东、西方向各划分12个时区。180°‎ 经线是东、西十二时区共同的中央经线。‎ 注意:中时区、东西十二区的特殊性。‎ ‎②区时 定义:每个时区都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的区时。‎ 中央经线=时区数×15° 例如: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120°E;西五区的中央经线是75°W ‎ 区时计算:‎ 求所在地的时区 求时区差东加西减:‎ 若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的东面,加上时区差;‎ 若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的西面,减去时区差。‎ 读北极上空俯视图,阴影部分表示9月26日,非阴影部分表示9月25日。完成下面小题。‎ ‎3. 表示180°经线的是( )‎ A. NA B. NC C. NB D. ND ‎4. 图示时刻,北京时间是( )‎ A. 9月26日2:00 B. 9月25日2:00‎ C. 9月26日6:00 D. 9月26日6:00‎ ‎【答案】3. A 4. A ‎【解析】‎ ‎【3题详解】‎ 考查日界线的特征,日界线基本上以180°经线为界,日界线的东侧是旧的天,日界线的西侧是新的一天,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的,故表示180°经线的是NA,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题详解】‎ 考查时间的计算,由第一题分析可知,NA是180°经线, NB是0点经线,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NB为90°E,故90°E是0点,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东经120°的地方时比90°E地方时早2个小时,故北京时间是9月26日2点,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冬季我国首都上空的五星红旗,其飘扬的方向一般是( )。‎ A. 向东北飘扬 B. 向西北飘扬 C. 向西南飘扬 D. 向东南飘扬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东亚季风的特点。本题考查风向和红旗飘向的关系,红旗的飘向和风向相反,注意判断北京冬季的风向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 我国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红旗的飘扬方向和风向相反,故冬季西北风吹动下红旗飘向东南,D正确,排除ABC,故选D。‎ ‎6.深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主要是( )‎ A.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强 B. 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C. 无大气保温效应 D. 地面辐射弱,大气辐射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晴天晚上云少,故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应差,晚上大气降温,故剧烈降温,容易形成霜冻。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7.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为 ( )‎ ‎①近地面空气受热或冷却 ②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 ‎③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④气流的上升或下降运动 A. ①一②一③一④ B. ①一③一②一④‎ C. ④一②一①一③ D. ①一④一②一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是由于近地面受热不均,先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由于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再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故选C。‎ 现在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 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低的是( )‎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9. 为了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什么时间段完成拍摄( )‎ A. 18时至次日6时 B. 16时至次日8时 C. 8时至16时 D. 6时至18时 ‎【答案】8. B 9. C ‎【解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8题详解】‎ 一般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所以②③气温小于①④;而③处气流上升,受近地面热空气影响,气温升高,所以四处气温最低的是②,故本题选择B。‎ ‎【9题详解】‎ 结合材料,女主角面朝大海,头发向后飘逸,说明当时吹的是海风。白天陆地比热小,升温快,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为低压,海洋比热大,升温慢,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气压高,同一水平面,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即由海洋吹向陆地,因而在8-16时拍摄可以达到效果,故本题选择C。‎ ‎2016年1月24日,一股强大的寒潮影响我国。下图为该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此时我国( )‎ A. 成都风力大于北京 B. 北方普遍降温降雪 C. 大部分地区受强大高压控制 D. 三亚、上海风向基本相同 ‎11. 该日上海气温比成都低的原因是( )‎ A. 冷锋过境,降温明显 B. 濒临海洋,受到海洋影响 C. 纬度更高,正午太阳高度小 D. 无高大山脉阻挡,受寒潮影响大 ‎【答案】10. C 11. D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等压线图的判读。‎ 与成都相比,北京等压线密集,北京风力大,故A错误;‎ 我国北方地区受高压控制,寒冷干燥,故B错误;‎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地区受高压控制,故C正确;‎ 作上海附近的等压线的垂线,为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相对水平气压梯度力右偏,故上海风向为西北风,同理三亚风向为东北风,故三亚、上海的风向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等压线图的判读"。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北部是秦岭、大巴山,冬季阻挡了冷空气南下使四川盆地比我国同纬度的地区气温高,上海受冬季风影响大,气温低,故D正确;‎ ‎“2016年1月24日,一股强大的寒潮影响我国”,两个城市都冷锋过境,故A错误;‎ 濒临海洋,受到海洋影响,气温偏高的,但实际上气温较低,说明这个因素不重要,故B错误;‎ 纬度相差不大,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 故选D。‎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强震,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完成下面小题。‎ ‎12. 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0千米左右,岩层的断裂处位于( )‎ A. 地壳中 B. 上地幔中 C. 下地幔中 D. 地核中 ‎13. 这次地震震中人们会感觉到( )‎ A. 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B. 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 C. 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D. 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答案】12. A 13. D ‎【解析】‎ ‎【12题详解】‎ 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0千米左右,应该位于地壳中,据此分析选A。‎ ‎【13题详解】‎ 地震时会发出地震波,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由于纵波的速度大于横波,这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据此分析选D。‎ ‎【点睛】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分类 ‎ 所经物质状态 ‎ 传播速度 ‎ 共同点 地震波 纵波(P)‎ ‎ 固体、液体、气体 ‎ 较快 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横波(S)‎ ‎ 固体 ‎ 较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不连续面 ‎ 地下深度 ‎ 波速变化 莫霍界面 ‎33千米处(大陆部分)‎ ‎ 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2900千米处 在这里,P波速度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4. 关于乙地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受冷锋影响,气温将降低 B 受暖锋影响,气温将升高 C. 受冷锋影响,气压将降低 D. 受暖锋影响,气压将升高 ‎15. 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地区地质构造为褶皱 B. 乙地背斜成山 C. 丙地向斜成谷 D. 丙、丁之间有断层 ‎16. 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的地区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14. B 15. A 16. B ‎【解析】‎ 该题考查天气系统、地质作用。‎ ‎【14题详解】‎ 冷暖气团交汇后,暖气团向上爬升,冷气团位于锋面下方。图中冷气团方向发生逆转,说明暖气团势力强盛,为暖锋。乙地受暖锋影响,气压将降低、气温将升高,可能出现阴雨天气。所以选B。‎ ‎【15题详解】‎ 图中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构造;乙地岩层向上弯曲,形成背斜,因其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丙地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岩层挤压而坚硬,不易被侵蚀而保留下来,形成山岭;丙、丁之间并未出现岩层断裂错位现象,没有断层。所以选A。‎ ‎【16题详解】‎ 从上述分析可知,乙地岩层向上弯曲,形成背斜,因其顶部受张力作用,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而形成谷地。所以选B。‎ 下面为挪威简图及沿海著名地貌景观照片。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7. 形成图示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流水侵蚀 B. 风力侵蚀 C. 冰川侵蚀 D. 海浪侵蚀 ‎18. 下列地貌景观与图示地貌景观成因最相近的是 A. 福建沿海的断崖 B. 阿尔卑斯山的角峰 C. 宜昌附近的长江峡谷 D. 沙漠中的风蚀蘑菇 ‎【答案】17. C 18. B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地表形态的塑造 ‎【17题详解】‎ 河流的下游侵蚀作用较弱,不可能形成峡谷景观,A错;风力作用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区全年湿润,风力侵蚀作用若,B错;海浪只对潮间带影响较大,对离海岸线较远的地区侵蚀作用小,D错;图示景观为峡湾地貌,主要由冰川侵蚀而成,C对。故正确答案选C。‎ ‎【18题详解】‎ 图示地区下完地貌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福建沿海断崖主要为海浪侵蚀,A错;阿尔卑斯山的角峰是由冰川侵蚀而成,B对;宜昌附近的长江峡谷主要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C错;沙漠中的风蚀蘑菇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D错。故正确答案选B。‎ ‎【点睛】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读”世界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9. 图示时刻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A. 赤道低气压带 B. 副热带高气压带 C. 副极地低气压带 D. 极地高气压带 ‎20. 此时,南亚盛行 A. 东南风 B. 西北风 C. 西南风 D. 东北风 ‎21. 图示季节,甲、乙、丙、丁四地中,降水少且昼夜温差大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19. B 20. C 21. B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气压带及风带的季节变化。图中所示大陆气压低,大洋气压高,故此时应为北半球夏季。‎ ‎【19题详解】‎ 北半球夏季,赤道低气压带终年高温,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性,没有被切断,A错;副热带高气压带被亚洲低压切断,B正确;副极地低气压在北半球冬季时被蒙古高压切断,但不是夏季,C错;极地终年严寒,海陆热力差异小,没有被切断,D错。故正确答案为B。‎ ‎【20题详解】‎ 此时,东亚盛行东南风,A错;西北风和东北风为北半球冬季东亚和南亚盛行,B、D错;南亚盛行西南风,C对。故正确答案选C。‎ ‎21题详解】‎ 甲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受盛行西风影响,终年温和湿润,A错;乙位于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此时炎热干燥,昼夜温差大,B对;丙位于东亚沿海,为温带季风气候,此时高温多雨,C错;丁位于孟加拉湾沿岸,为热带季风气候,此时高温多雨,D错;故正确答案选B。‎ ‎【点睛】1.根据气压判断季节:‎ 一般情况,陆地气压高,海洋气压低的是北半球冬季;反之,陆地气压低,海洋气压高的是北半球夏季。‎ ‎2.亚洲季风风向示意图:‎ ‎2017年8月1日,中国海军第27批护航编队在三亚某军港解缆起航,奔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下图为护航线路简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 ‎22. 护航编队出马六甲海峡后,驶向亚丁湾途中 ( )‎ A. 顺风顺水 B. 逆风逆水 C. 顺风逆水 D. 逆风顺水 ‎23. 图中P地为索马里寒流形成的索马里渔场,与其成因类似的是 ( )‎ A. 纽芬兰渔场 B. 北海渔场 C. 北海道渔场 D. 秘鲁渔场 ‎【答案】22. B 23. D ‎【解析】‎ ‎【22题详解】‎ 我国护航编队前往亚丁湾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中,护航编队出马六甲海峡后,驶向亚丁湾途中为向南、向西航行, 2017年8月1日为当地的夏季,此时吹西南风,北印度洋洋流为顺时针,故逆风逆水,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3题详解】‎ 索马里海域夏季吹西南风,属于离岸风,形成上升流,受上升流的影响,渔业资源丰富,与其成因相似的渔场是秘鲁渔场,D正确;‎ 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的成因都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A、B、C三项错误;‎ 故选D。‎ ‎2008年3月,联合国副秘书长提出了“碳中性国家”(不给地球环境增加二氧化碳负担)的概念之后,挪威、冰岛、新西兰和哥斯达黎加率先响应,为各自实行“碳中性国家”的计划制定年限和措施,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为零的目标。‎ 回答下列各题。‎ ‎24. 对实行“碳中性国家”不利的措施是 ( )‎ A. 积极开发洁净的新能源 B. 积极植树造林 C. 合理开发水能 D.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25. 假如世界大多数国家成为“碳中性国家”,对全球产生的影响是 ( )‎ A. 植物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农作物减产 B. 全球平均气温波动上升 C. 海平面上升速度减缓 D. 南北半球的温带草原区更干旱 ‎【答案】24. D 25. C ‎【解析】‎ ‎【24题详解】‎ 机械燃油排放二氧化碳增多,故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对实行“碳中性国家”不利的措施,D对。积极开发洁净的新能源、积极植树造林、合理开发水能,都会减少碳排放,有利于实行“碳中性国家”,A、B、C错。故选D。‎ ‎【25题详解】‎ 假如世界大多数国家成为“碳中性国家”,对全球产生的影响是全球变暖趋势减缓,海平面上升速度减缓,C对。植物的生长速度不会减慢,A错。全球平均气温稳定,呈波动平衡状态,B错。南北半球的温带草原区干湿程度稳定,蒸发量减小,不会变得更干,D错。故选C。‎ ‎【点睛】“碳中性国家”不给地球环境增加二氧化碳负担。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机械燃油排放二氧化碳增多。假如世界大多数国家成为“碳中性国家”,对全球产生的影响是全球变暖趋势减缓,海平面上升速度减缓。‎ ‎26.下面是四幅洋流模式图,能够反映南太平洋洋流分布状况的是 ( )‎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可知,南半球中低纬度环流呈逆时针流动,CD错误;南半球中低纬度环流由四支洋流组成,A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下图是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7. 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序号是 A. ④和⑤ B. ①和⑥‎ C. ①和④ D. ③和⑥‎ ‎28. 图中表示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序号是 A. ①和② B. ③和④‎ C. ⑤和⑥ D. ①和⑤‎ ‎【答案】27. D 28. A ‎【解析】‎ ‎【27题详解】‎ 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③和⑥表示变质作用,D正确,故选D。‎ ‎【28题详解】‎ 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表示外力作用的的序号是①和②,A正确。故选A。‎ ‎29.下列地貌及其成因搭配中,错误的是 A. 沙丘——流水沉积 B. 冲积扇——流水沉积 C. 峡谷——流水侵蚀 D. 风蚀洼地——风力侵蚀 ‎【答案】A ‎【解析】‎ ‎【详解】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A错误;冲积扇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B正确;峡谷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C正确;风蚀洼地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D正确。故选A。‎ ‎30.我国的塔里木盆地沙漠广布,而同纬度的东部地区则森林茂密,这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 )‎ A.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B. 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 地方性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规律。由于离海远近不同,降水不同,植被由森林-草原-荒漠,其规律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故C正确。‎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描述山地的分异规律,不符合题意的,故A错误;‎ ‎“我国的塔里木盆地沙漠广布,而同纬度的东部地区则森林茂密”没有纬度差异,故B错误;‎ 题目没有涉及地方性地域分异规律,故D错误;‎ 故选C。‎ 二、综合题(共40分)‎ ‎31.下图是二分二至日地球光照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日太阳直射的纬线是_______。这一天的日期是_______前后,节气是________。‎ ‎(2)图中AB是_______ (晨或昏)线。C地地方时是_______时,D地昼长为_______小时。‎ ‎(3)这一天赤道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度。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出现最大值的地区范围是__________。‎ ‎(4)这一天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这一天以后北半球的白昼将变________。‎ ‎(5)比较A、B、C三地线速度大小:________。‎ ‎【答案】 (1). 23°26′N(北回归线) (2). 6月22 日 (3). 夏至 (4). 晨 (5). 4时 (6). 8小时 (7). 66°34′ (8).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9). 昼长夜短 (10). 短 (11). A=B<C ‎【解析】‎ ‎【分析】‎ 根据一幅光照图,考查节气、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线速度等等,关键要找到突破口。‎ ‎【详解】(1)阅读地图,北极圈内是极昼,南极圈内是极夜,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北回归线,时间是6月22日前后,北半球的节气时夏至。‎ ‎(2)阅读地图,AB线上的点将随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进入白天,可知AB是晨线;‎ AB与NS的交点,在赤道与晨线的交点上,故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C点在交点以西30°,C地地方时位4时;‎ D地昼夜长短比例是2:4,昼长为8小时。‎ ‎(3)阅读地图,北极圈内是极昼,南极圈内是极夜,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北回归线,赤道的正午太阳高度是66°34′;‎ 太阳直射的纬线是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与直射的纬线纬度差最小,故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出现最大值的范围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4)阅读地图,此时时间是6月22日前后,北半球的节气是夏至,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这一天以后,直射点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时间将变短。‎ ‎(5)地球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阅读地图,A、B、C的纬度关系是A=B>C,线速度A=B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