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联考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联考地理试题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省六校协作体高一10月份月考联考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 ‎1.下列选项属于天体的是(  )‎ A. 空中的飞鸟 B. 绕月运动的“嫦娥三号”‎ C. 着陆“神舟七号”飞船 D. 地月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天体的相关知识。天体是指宇宙空间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因此绕月球运动的“嫦娥二号”属于天体,B正确;空中飞行的飞机和着陆的“神舟七号”飞船都位于地球上,不属于天体,AC错误;地月系是地球和月亮组成的天体系统,D错误。故选B。‎ ‎2018 年 7 月 27 日夜晚至 28 日凌晨天空上演两大天象:某行星冲日和月全食。冲日现象,是指太阳、地球和行星连成一线,而地球位于太阳和行星中间。‎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 该时段发生的两大天象涉及 A. 一级天体系统 B. 两级天体系统 C. 三级天体系统 D. 四级天体系统 ‎3. 在包含太阳和地球的天体系统中,最高一级和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分别是()‎ A. 银河系、太阳系 B. 河外星系、地月系 C. 太阳系、地月系 D. 总星系、太阳系 ‎【答案】2. B 3. D ‎【解析】‎ ‎【分析】‎ 该题考察天体系统的相关知识。‎ ‎【2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行星冲日指的是太阳、地球与某行星连成一线,地球位于太阳和该行星中间。由此可知该天象主要涉及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而月全食涉及的天体系统还包括地月系。因此该时段发生的两大天象涉及两级天体系统。故正确答案选B。‎ ‎【3题详解】‎ 在包含太阳和地球的天体系统中,最高一级为总星系,最低一级为太阳系。因此正确答案为D ‎【点睛】天体系统的层次:‎ ‎2016年9月7日晚,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首次观测到小行星2009ES。这颗小行星被国际天文学界列为对地球具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之一。‎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4. 该小行星最可能来自 A. 火星和木星之间 B. 地月系 C. 河外星系 D. 土星和木星之间 ‎5. 2009ES四周没有气体聚焦,其原因是2009ES:‎ A. 温度高 B. 自转速度快 C. 距太阳较远 D. 质量和体积过小 ‎【答案】4. A 5. D ‎【解析】‎ ‎【分析】‎ 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小行星具有行星的一般特点,但体积和质量较小,又与八大行星存在一定的差异。‎ ‎【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中科院旧金山天文台观测到的小行星为对地球具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根据太阳系的结构可知,小行星带位于类地行星和巨行星轨道之间,即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A对、D错。小行星带属于太阳系,不属于地月系,B错。不属于河外星系,C错。‎ ‎【5题详解】‎ 该小行星没有气体聚集是由于质量体积过小,吸引力小,其周围的气体都散逸到宇宙空间了,‎ D对。气体是否存在与温度高低无关,A错。与自转速度无关,B错。与距离太阳距离无关,C错。‎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小行星带及行星的基本特征,难度较小。‎ ‎“红月亮”是发生月全食时产生的一种天文现象,它的形成与地球大气的折射、散射作用密切相关。‎ 读图 ,回答下列各题。‎ ‎6. 与地球相比,月球没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A. 与太阳距离太近 B. 宇宙环境不安全 C. 没有昼夜更替现象 D. 没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7. 发生月全食时,太阳、火星、地球和月球(注:天体大小、空间距离不按比例)四者的相对位置关系是(  )‎ A. B. ‎ C. D. ‎ ‎【答案】6. D 7. A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生命存在的条件。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所处的宇宙环境与地球相同,与太阳距离和地球相似。但月球引力小,缺少适宜生命存在的大气。结合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与地球相比,月球没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D对。与太阳距离和地球相似,A错。宇宙环境安全、稳定,B错。月球有昼夜更替现象,C错。故选D。‎ ‎【7题详解】‎ 发生月全食时,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火星位于地月系轨道外,太阳、火星、地球和月球四者的相对位置关系是图A所示,A对。B、C、D错。故选A。‎ 下图为天体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8. 太阳系这一级的天体系统在天体系统层次图中的位置,正确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9. 下列关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太阳系中地球有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B. 地球自转周期适中,所以地球上有适宜的昼夜温差 C.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产生适合生命生存的大气 D.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所以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 ‎【答案】8. C 9. C ‎【解析】‎ 本题考查天体系统及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天体系统的判断,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为总星系,②为银河系,③为太阳系,④为地月系,因此本题选择C。‎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得地球上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而地球上存在适合呼吸的大气条件主要是跟地球的体积和质量以及后期演化相关,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10.荷兰某机构计划2023年把志愿者送上火星,这个计划可行吗?专家认为技术上很难。志愿者飞往火星途中会遇到的主要困难是(  )‎ ‎①宇宙空间强辐射 ②穿过小行星带 ③环境长期失重 ④火星气温太高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志愿者到达火星后,火星没有和地球一样稠密的大气层,很难抵挡强辐射,故①正确;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志愿者飞向火星不需要穿过小行星带,故②错误;火星体积小,引力不够,人类在长期失重的环境中如何生存,也是一大考验,故③正确;火星位于地球轨道以外,气温不高,④错误;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①③,正确答案为A。‎ ‎2018年8月帕克太阳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在不到7年的任务寿命期间,帕克将绕太阳运行24次,并逐渐缩短距离与太阳亲密接触。‎ 完成下列各题。‎ ‎11. 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依次是 A. 日冕 色球 光球 B. 日珥 色球 光球 C. 光球 日珥 色球 D. 光球 色球 日冕 ‎12. 帕克太阳探测器将借助某天体的引力调整轨道逐渐逼近太阳,该天体最有可能是 A. 木星 B. 火星 C. 地球 D. 金星 ‎【答案】11. D 12. D ‎【解析】‎ ‎【11题详解】‎ 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依次是光球、色球、日冕,选D。‎ ‎【12题详解】‎ 帕克太阳探测器是第一个飞入太阳日冕的飞行器,在不到7年的任务寿命期间,帕克将绕太阳运行24次,该探测器仅位于太阳表面上方3个太阳半径处,该位置在金星引力范围内,因此,探测器将可能借助某金星的引力调整轨道逐渐逼近太阳,选D。‎ ‎【点睛】太阳大气层从内往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按如日远近,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下图为2017年7月31日太阳M处爆发太阳活动(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示太阳活动爆发于 (  )‎ A. 太阳内部 B. 色球层 C. 光球层 D. 日冕层 ‎14. 此太阳活动爆发对地球的可能影响是 (  )‎ A. 地球沿海地带出现大潮 B. 扰乱大气层,造成有线通信中断 C. 轮船航行过程中指南针突然失灵 D. 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绚丽多彩的极光 ‎【答案】13. B 14. C ‎【解析】‎ 试题分析:‎ ‎【13题详解】‎ 耀斑现象是发生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上的太阳活动,耀斑往往与太阳黑子同时出现,并且具有同样的变化周期。‎ ‎【14题详解】‎ 黑子活动影响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影响各地的降水量变化);耀斑爆发扰乱电离层,产生磁暴,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太阳风到达地球两极,产生极光。‎ 考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愈短,其能量被大气削弱的愈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愈多,太阳辐射强度愈大。‎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5.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的分别是(  )‎ A. 甲地、乙地 B. 乙地、丙地 C. 丙地、丁地 D. 甲地、丁地 ‎16. 产生乙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  )‎ A. 海拔高 B. 晴朗天气 C. 天空多云 D. 位于阳坡 ‎【答案】15. D 16.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有纬度、天气、地形等因素。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最短,且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因此太阳辐射最强;而丁地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最长,太阳辐射强度最小,因此太阳辐射最弱,所以本题选D。‎ ‎【16题详解】‎ 据图可知:乙地的太阳辐射虽然经过大气的路程不太长,但太阳辐射强度较小,这可能与当地多云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有关,C正确;而海拔高、 晴朗天气及位于阳坡的区域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这与题意不相符合,ABD错误,故选C。‎ 太阳能是人类生活中最经常利用的能源之一,而且太阳能清洁无污染。‎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7. 下列有关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太阳辐射的能量中绝大部分都能到达地球 B. 人们使用石油是间接使用太阳能 C. 到目前为止,太阳辐射能只能用于生活,但不能用于生产 D. 太阳辐射不会引起地表景观的改变 ‎18. 下列城市中,最适宜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是 ( )‎ A. 上海市 B. 南京市 C. 成都市 D. 拉萨市 ‎【答案】17. B 18. D ‎【解析】‎ ‎【17题详解】‎ 太阳辐射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而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的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的运动等提供能量;提供太阳能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太阳辐射能量的22亿分之一到达地球,A错误;人们使用石油是地质历史时期储存下来的太阳能资源,B正确;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是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的太阳能,故C错误;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大气、水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而大气运动和水运动等不断塑造着代表形态,D错误。故本题选择B。‎ ‎【18题详解】‎ 最适宜利用太阳能说明太阳风丰富,结合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纬度、地形、天气等进行分析。四城市中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适宜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其余三地均位于季风区,降水多,晴天少,D正确,ABC错误。故选D。‎ 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9. 推测④地质时期是( )‎ A. 前寒武纪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20. 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 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 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 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 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21. 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重要成煤时期,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  )‎ A. 干燥,冷热多变 B. 全球气候分带明显 C. 湿润,森林茂密 D. 寒冷,冰雪广布 ‎【答案】19. B 20. B 21. C ‎【解析】‎ ‎【19题详解】‎ 结合图示进行判断,④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而三叶虫是节肢动物门中已经灭绝的三叶虫纲中的动物。它们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在古生代早期达到顶峰,此后逐渐减少至灭绝。最晚的三叶虫于二亿五千万年前二叠纪结束时的生物集群灭绝中消失。故选B。‎ ‎【20题详解】‎ 结合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的特征:一般而言,越向下,岩层形成的时间越早。结合图例可知,图中动物的演化过程为三叶虫(海生无脊椎动物) --鱼类(海生无脊椎动物) --恐龙(爬行动物)。故B正确, A. C、D错误。故选B。‎ ‎【21题详解】‎ 煤炭是地质时期的森林等植被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此可推知石炭——叠纪时期气候湿润,森林茂密。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亚洲象是生活在湿热地区的群居动物,其分布与一定的气候条件相适应。读历史时期亚洲象分布北界的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2. 自3000年前至明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  )‎ A. 不断北移 B. 不断南移 C. 先北移后南移 D. 先南移后北移 ‎23. 图示四个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3000年前极地冰盖面积最小 B. 宋代到时期亚洲象分布最广 C. 明代时期全球最温暖 D. 清代时期全球降水最多 ‎【答案】22. B 23. A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读图分析可知,甲位置为距今3000年前的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之后为宋代,界线南移到乙,当到达明代时,界线南移至丙,由此看来,自3000年前至明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不断南移。故答案选B项。‎ ‎【23题详解】‎ 亚洲象是生活在湿热地区的群居动物,因此气候温度越高,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所在纬度越高。3000年前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纬度最高,因此说明此时温度最高,因此此时极地冰盖面积最小,A正确;宋代时期界线向南移,与3000年前相比,亚洲象分布范围减小,B错误;明代时期的界限最靠南,说明该时期的全球气温最低,C错误;读图可知,清代时期界限北移,说明全球气候又开始变暖,全球各地的降水有的地方增多,有的地方降水减少,D错误。故答案选A项。‎ 读景观图,回答下面各小题。‎ ‎24. 图示景观所呈现的地球圈层为(  )‎ A. 水圈、生物圈 B. 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 水圈、  岩石圈、大气圈 D. 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25. 形成该景观的主体部分的根本能量来源是(  )‎ A. 太阳辐射能 B. 重力能 C. 水能 D. 生物能 ‎【答案】24. D 25. A ‎【解析】‎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的划分的相关知识。读图可知。可观测到瀑布、岩石、植被、大气,因此图中包含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5题详解】‎ 结合图示信息分析,图片中主要的圈层为水圈、岩石圈、生物圈,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太阳辐射为地球大气、水和生物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A正确,故选A。‎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图为火山喷发图片)。‎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6. 火山是地球内部炽热的融熔状态的岩浆等物冲出地表面所形成的山,这些岩浆主要分布在(  )‎ A. 地壳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地核 ‎27. 有关岩浆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B. 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 C. 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 D. 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自上而下明显加快 ‎28. 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26. B 27. D 28. A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地球内部主要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层,其中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在上地幔的上部,物质主要为溶融状态,被称为软流层,目前科学家普遍认为,这里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故选B。‎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岩浆位于上地幔软流层之中,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综上所述本题选择D。‎ ‎【28题详解】‎ 该题已经说明是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而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故选A。‎ ‎2016年2月6日早晨3时57分,台湾高雄发生6.7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当地多幢大楼倒塌。‎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9. 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 A. 莫霍面 B. 下地幔 C. 岩石圈 D. 软流层 ‎30. 此次地震发生时,大楼里人们的感觉是(  )‎ A.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B.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 只有上下颠簸 D. 只有左右摇晃 ‎【答案】29. C 30. B ‎【解析】‎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高雄位于陆地上,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33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15千米,震源最可能位于岩石圈,C对。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不是震源位置,A错。岩石圈在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震源不可能在下地幔、软流层,B、D错。故选C。‎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震波的特点。地震波的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此次地震发生时,大楼里人们的感觉是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B对。A、C、D错。故选B。‎ 读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31. 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为大气圈,使地球上温度变化和缓 B. 四个圈层没有联系 C. ③为水圈就是指地表水 D. ②为生物圈,和水圈范围一致 ‎32. 有关④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包括地壳和地幔 B. 岩层越向下越新 C. 位于软流层以上 D. 没有生命存在 ‎33. 有关②圈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参与改变地表形态 B. 可以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C. 可以转化太阳能 D. 包含了其他三个圈层 ‎【答案】31. A 32. C 33. D ‎【解析】‎ ‎【31题详解】‎ 图中①位于最外层,为大气圈,能够使地球上温度变化和缓,A正确;地球上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B错误;水圈指地壳表层、表面和围绕地球的大气层中存在着的各种形态的水,包括液态、气态和 固态的水,C 错误;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D错误;综上故选A。‎ ‎【32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图中④圈层为地壳,A错误;地壳中的不是所有的岩石都是下老上新的结构,B错误;地壳位于上地幔(软流层)以上,C正确;地壳属于岩石圈的构成部分,而岩石圈的表面属于生物圈的构成部分,存在生命,D错误,故选C。‎ ‎【33题详解】‎ ‎②圈层为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结合图示分析②圈层为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并没有包含了大气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全部,D错误,故选D。而生物圈钟生物活动会改变地表影响,可以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转化太阳能,ABC正确,本题选择错误选项,故选D。‎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34. 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D. 地球表面 ‎35. 关于大气分层叙述正确是(  )‎ A. 极光现象出现在平流层 B. 对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C. 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 D. 高层大气的极光可以反射无线电信号 ‎【答案】34. B 35. C ‎【解析】‎ ‎【34题详解】‎ 本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的相关知识。根据图示,臭氧层位于距离地面约20-30‎ 千米的高空。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而平流层则是位于对流层以上至55km左右的大气层。故臭氧层分布在平流层中。故选B。‎ ‎【35题详解】‎ 极光现象出现在地球大气的高层,A错误;对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B错误;对流层中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C正确;高层大气的极光会影响无线电信号,影响通讯,D错误,故选C。‎ ‎20世纪90年代,人们在南亚上空14千米处发现了一片3千米厚的褐色云层,这一褐色云层被称为“亚洲褐云”。“亚洲褐云”由灰尘、煤烟及其他有害悬浮颗粒组成。‎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6. 受“亚洲褐云”遮蔽的地区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 ‎①日照增加 ②白天气温降低 ③会损害呼吸系统 ④夜间保温作用增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7. “亚洲褐云”出现在(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D. 电离层 ‎38. 关于地球大气圈低层大气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主要由氧气组成 B. 由干洁空气组成 C. 由氧气和水汽组成 D. 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 ‎【答案】36. B 37. A 38. D ‎【解析】‎ 本题以“亚洲褐云”为背景,考查大“亚洲褐云”的影响,及大气的组成部分及垂直分层。‎ ‎【3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亚洲褐云”的影响,受“亚洲褐云”的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增强,日照减少,白天会降低气温,同时大气逆辐射作用也增强,夜晚的保温作用增加,由于“亚洲褐云”由灰尘、煤烟及其他有害悬浮颗粒组成,会对呼吸系统产生影响。②③④正确,①错误,故选B。‎ ‎【37题详解】‎ 本题考查“亚洲褐云”出现的位置,结合材料,南亚上空14千米处发现了一片3千米厚的褐色云层,‎ 这一褐色云层被称为“亚洲褐云”,结合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综合判断,“亚洲褐云”出现在对流层,故选A。‎ ‎【38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球大气层的构成,低层大气的结构有三部分组成,干结空气、水汽与固体杂质.干结空气中包含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等。因此,选择D项。‎ 臭氧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下图反映了9月份30°S—9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9. 关于臭氧总量叙述正确的是(  )‎ A. 随纬度的增高而递增 B. 随年份的推移,在低纬地区递减明显 C. 随纬度增高而递减 D. 随年份的推移,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 ‎40. 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 A. 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 B. 平流层气温降低 C. 酸雨区面积缩小 D. 地面辐射强度减弱 ‎【答案】39. D 40. B ‎【解析】‎ ‎【3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知识及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由图中信息可知臭氧含量是由50—60度向两侧递减;在高纬度变化大,低纬变化小,ABC错误,故选D。‎ ‎【4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臭氧总量减少会导致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地面辐射强度加强,平流层气温降低,太阳辐射跟酸雨没有直接关系;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二、主观题(共2题,每空1分,共20分)‎ ‎4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高能带电粒子被两极俘获,与大气摩擦会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 ,扰动磁场产生_______现象。‎ ‎(2)不考虑气候等因素,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是( )‎ A.低纬度地区 B.中纬度地区 C.高纬度地区 D.一样强 ‎ ‎(3)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水汽和杂质。其中既能光合作用,又有保温作用的气体是_______。‎ ‎(4)氧气含量对人体健康与机能至关重要,目前世界最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主要来自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等国,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国家( )‎ A.地处低纬,耐高温 B.地处高原,有适当的缺氧条件 C.太阳辐射强,降水多 D.运动员刻苦科学的训练 ‎【答案】 (1). 极光 (2). 磁暴 (3). A (4). 干洁空气 (5). 二氧化碳 (6). 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知识。‎ ‎【详解】(1)本题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发射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轰击地球的大气层,与大气摩擦以后会产生极光现象,并扰乱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2)本题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不考虑气候等因素,纬度成为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由于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较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因此成为太阳辐射最强的区域。‎ ‎(3)本题考查大气层的组成部分及功能。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是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二氧化碳既能光合作用,又具有保温作用。‎ ‎(4)氧气含量对人体健康与机能至关重要,目前世界最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主要来自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等国,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国家海拔较高,有适当的缺氧条件,能够对运动进行缺氧训练,增加他们的身体素质,故选B。‎ ‎4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1)若D表示太阳内部A、B、C代表太阳大气。则A为_______层, B为_______层,C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_______,太阳活动的周期都是_______年。‎ ‎(2)若A、B、C、D表示地下沉积岩层,则岩石地质年代最古老的是_______。‎ ‎(3)恐龙繁盛时期为(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4)若该图为地球内部圈层,A为地壳,C、D分别为外核和内核。则B为_______,B、C的分界为_______界面,当地震波由B传播到C时,横波_______。‎ ‎(5)若D表示地球表面A、B、C代表地球大气。则C为_______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_______。B为_______层,风云等天气现象在 ‎ _______层,A有_______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信号。‎ ‎【答案】 (1). 日冕 (2). 色球 (3). 黑子 (4). 11 (5). D (6). C (7). 地幔 (8). 古登堡 (9). 消失 (10). 对流 (11). 降低 (12). 平流 (13). C (14). 电离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某模型图为例,考查太阳的大气层构成、沉积岩层的特征、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地球的大气的垂直分层,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详解】(1)本题考查太阳的大气层构成,由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依次对应A、B、C,其中光球层上的太阳活动为黑子,根据观测得到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 ‎(2)本题考查沉积岩层特征,沉积岩越往下,年龄越老,时间越长,则A、B、C、D中地质年代最古老的是 D 。‎ ‎(3)侏罗纪是恐龙的鼎盛时期,在三叠纪出现并开始发展的恐龙已迅速成为地球的统治者,主要处于中生代时期,故选C。‎ ‎(4)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结合所学知识直接进行判断,地球的内部圈层由里向外依次为地核(内核和外核)、地幔、地壳;其中地核(内核和外核)之间地幔为古登堡界面;地幔与地壳之间为莫霍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都可以传播,因此有地幔至地核,横波消失。‎ ‎(5)本题考查地球的大气的垂直分层,地球大气层由下到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其中C层为对流层,温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B为平流层。对流层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A层为高层大气。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信号。‎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