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6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 :第三单元 大气环境 专题二 课件(65张)(全国适用)
专题二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考纲考点扫描 考查频度 命题趋势 全国卷 地方卷 1. 大气环流 2013· 课标 Ⅰ , 10 ~ 11 气压带的分布及其影响 5 年 10 考 1. 趋势分析:以重要区域图或气候要素图为背景,考查判读气候类型、分析气候特征及成因将是重要趋势 2. 热点预测: 2018 年仍将重点考查气温、降水以及气候等知识,题型以选择题与综合题并重,难度中等 2. 气候 2017 课标 Ⅰ , 9-11,37 ( 3 ) 2017 课标 Ⅲ36 ( 1 ) 2015· 课标 Ⅱ , 36(3) 气候特征 2013· 课标 Ⅰ , 36 气温影响因素、天气特征、天气质量 2013· 课标 Ⅰ , 4 降水的主导因素 2013· 课标 Ⅱ , 6 ~ 7 气温的影响因素、降水特征判断 5 年 18 考 考点一 大气环流 方法技巧 [ 问 ] 1. 你知道怎样用手巧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吗? 提示: 规律总结 [ 问 ] 2. 请你总结气压带、风带分布的两个特点。 提示: (1) 全球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而 且气压带表现为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 (2) 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知识整理 [ 问 ] 3. 请你完成季风环流的比较表。 1 月 7 月 东亚 风向 风 东南风 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 南亚 风向 风 风 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 、 季节 移动 澳大利亚西北部 风向 风 风 成因 _______ 、 ____________ 海陆热力差性质异 西北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北 西南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 风带 西北 东南 气压带 风带季节移动 1. 区域图中,通过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判读大气环流形势。 2. 气流运动状况图中,通过气流的垂直运动状况及水平运动状况判读大气环流形势。 (1) 垂直气流的判读 a. 上升气流,对应近地面的低气压带 ( 赤道低气压带或副极地低气压带 ) 。 b. 下沉气流,对应近地面的高气压带 ( 极地高气压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 ) 大气环流的判定 (2) 水平气流的判读 法 1 : 识记近地面的风带的分布规律 ( 名称及风向 ) 。 例如上图,读风向可知,甲上方为西南风 ( 西风带 ) ,下方为东北风 ( 东北信风带 ) ,则甲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其余,同学们可尝试自己判读。 法 2 : 通过风的基本原理判读。 例如,在上图中根据风向可知,甲处为风源地,可知为高压 ( 两侧风向不同,可知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 ,其上、下方风向均向右偏,可知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 规律总结 1. 根据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可断定季节,反过来根据季节也可断定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及位置。 2. 低压带和西风带影响的地区多阴雨天气。高压带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大陆东部因温暖海洋上的信风带来水汽,降水较多。 3. 三圈环流主要影响大陆西岸。 4. 气压带或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 或风带 赤道低 气压带 信风 带 副热带 高气压带 西风 带 副极地 低气压带 东风 带 极地高 气压带 对气候 的影响 湿热 干热 干热 温湿 冷湿 冷干 冷干 季风环流的判读 1. 通过 30°N 或 60°N 处的气压分布状况判读季节。 例如, 30°N 的近地面有低压中心 ( 如 90°E 附近,即印度低压 ) 分布,为北半球的夏半年;例如, 60°N 的近地面有高压中心 ( 如 70°E 附近,即蒙古 — 西伯利亚高压 ) 分布,为北半球的冬半年。 2. 通过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的风向判读季节:偏北风为冬季,偏南风为夏季。 3. 反过来,根据季节可判读 30°N 或 60°N 处气压状况及东亚、南亚、东南亚风向。 易错防范 季风环流是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影响的结果,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注意三点: (1) 季风环流只影响大陆东岸。 (2) 南亚西南季风的成因是:北半球夏季,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偏北,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形成西南季风。 (3) 除东亚和南亚外,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风也随季节而转换,其风向变化与东亚季风相同, 1 月盛行西北风, 7 月盛行东南风。 考点二 气候 气候带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图示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 10° 之间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 10° 至南北回归线之间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干湿季交替,全年高温 热带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 10° 至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 30° 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副高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南北纬 25° ~ 35° 的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 30° ~ 40° 的大陆西岸 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 35° ~ 55° 的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 40° ~ 60° 的大陆西岸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冬暖夏凉,全年多雨 温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 40° ~ 60° 的大陆内部 受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 气温日较差、 年较差大, 降水少且集 中在夏季 亚寒带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北纬 55° ~ 70° 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控制 冬寒、长;夏暖、短 寒带 苔原气候 北纬 70° ~ 80°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严寒 冰原气候 南北半球的极地内陆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酷寒 高原山地气候 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 气温随高度变化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疑难辨析 [ 问 ] 1. 分析地带性分布的气候成因与分析非地带性分布的气候成因的思路有何差异? 提示:一般来说,分析地带性分布的气候形成原因,可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非地带性分布的气候形成原因,多从地形、洋流等方面进行。 问题识记 [ 问 ] 2. 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有哪几种? 提示: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只分布在北半球。 [ 问 ] 3. 主要分布于大陆东岸的气候有哪些? 提示:三种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 [ 问 ] 4. 分布气候类型最多的大洲有哪个? 提示:亚洲和北美洲是拥有气候类型最多的大洲,各有 11 种。 [ 问 ] 5. 分布最广泛的气候类型有哪几种? 提示:地中海气候和高山气候是分布最广的两种气候 ( 除南极洲以外,六大洲都有 ) 。 气候辨析 [ 问 ] 6. 怎样区分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 提示: ① 年降水量,热带季风气候的年降水量大于 1 500 毫米,热带草原气候一般在 750 ~ 1 000 毫米之间; ② 气温最高月,热带季风气候为 5 月,热带草原气候在 3 、 4 月 ( 北半球 ) 。 ③ 最主要的区别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是突变的,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季节变化是渐变的。 ④ 分布不同; ⑤ 景观不同。 [ 问 ] 7.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什么区别? 提示:这两种气候类型的气温、降水特点相似,但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气温、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两者也可通过分布地区来判定:如果分布在亚洲东部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以外的地区则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审题突破 [ 问 ] 8.[ 2013· 天津文综, 13(2) , 8 分 ]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a 、 b 两城市均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a 城市降水特点与 b 城市相比,有何不同 ( 两气候统计图中,左为 a 城市,右为 b 城市 ) ?为什么?请据图探究并说明。 解析 a 、 b 两城市降水特点的对比可从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分配两方面切入。从两地的气候统计图中不难分析出两地在降水量和雨季长短上的差异。而影响降水的因素有纬度、大气环流、下垫面等,此题中 a 、 b 两地的差异应从所处不同纬度对应的不同气压带带来的影响来分析。 答案 a 城市年降水量比 b 城市少; a 城市雨季比 b 城市短。 a 城市位于南回归线与南纬 30° 之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较大;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时间较长。 (b 城市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较大;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时间较长 ) 。 1. 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东南部等地区都远离赤道,却分布有热带雨林气候,其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暖流的影响有关 ( ) 2. 当非洲南端开普敦炎热干燥时,北京地区的天气特点是高温多雨 ( ) 3. 受信风影响的地区气候不一定干燥 ( ) 4. 气候类型的分布边界都是渐变的,往往存在过渡带 ( ) √ × √ √ ( 2016· 河北衡水联考 ) 读甲、乙两地气候资料统计图, 完成 1 ~ 2 题。 1. 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属于 ( ) A. 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B. 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 C. 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D.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2. 甲、乙两地气温数值大小差异明显,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 地形和洋流 B. 风带和洋流 C. 纬度和风带 D. 地形和纬度 错因分析 一、读图能力欠佳,抓不住甲、乙两地的气候特色;二、区位定位意识较弱。 纠错方法 仔细读图,看气温、降水特点及其组合状况,很易分析出甲、乙两地的气候特色,从而断定出气候类型,抓住气候特征是判定气候类型的关键。 解析 第 1 题,从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可看出,雨热不同期是其主要特征,同时气温最低月均温高于 0 ℃ ,属于地中海气候。第 2 题,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地分别属于南北半球,纬度基本相同,但海拔有较大差异,则可排除纬度,确定地形;再结合经纬度位置,可知甲沿岸有寒流经过。故 A 项正确。 答案 1.B 2.A 1. 气候资料图虽然形式多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提供的都是气温和降水资料,因此,我们判读气候资料图就是要读出各月的气温和降水量,然后用所学知识分析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 2. 一般情况下,气候资料统计图中,降水往往用柱状表示,气温往往用折线表示,但是也有特殊情况出现,因此判断气候类型时,一定要注意折线和柱状各自的含义。 3. 在利用气候资料统计图判断气候类型时,一定要注意坐标数值的大小和刻度,避免只根据柱的长短直接得出结论。 4. 同一气候类型在不同地区的特征差异可能会很大,因此在判断气候类型时,不要只考虑某一个要素 ( 如年降水量 ) 的特征,而要综合考虑多个要素的特征。 分析气候类型分布与成因的方法 1. 图解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及成因 ( 北半球 ) 【高效记忆】 口诀法记忆气候类型分布及特征 要记气候十来种,特点分布有规律。 十度之间是热雨,特殊四块不能忘:马达东部澳东北,中美地峡巴东南。 热带草原分两侧,一般不超回归线,主要分布在三洲:非洲澳洲拉美洲;一年两季均高温,半年干旱半年雨。 热带季风仅一片,南亚季风最典范:夏季热雨西南风,冬季热干东北风。 二三十度是热沙,大陆西部多分布。亚热季风在陆东,夏季高温又多雨,冬季温和又少雨。 三四十度地中海,分布全在大陆西;夏季热干冬温雨,地中海区分布广。 温带海洋真温柔,终年温和又多雨;四六十度大陆西,西欧美洲澳西南。 亚洲东部温季风,一年四季分得清。极地气候真干冷,北冰洋区南极洲。 易错防范 某些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气候类型 非地带性分布 成因 热带雨林气候 10° ~ 20° 的大陆东岸; 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中美地峡东部 ① 信风带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 暖流增温增湿 ③ 地形的抬升 ( 上升气流 ) 热带沙漠气候 南美洲西海岸热带沙漠气候一直从 30°S 延伸到 5°S ; 索马里半岛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 寒流 ( 注意南美的热带沙漠气候,其东西狭窄主要是受地形影响 )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美东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 安第斯山阻挡西风的深入,背风坡降水少 热带草原气候 东非高原赤道地区 地形的抬升作用 2. 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区域降水的分析思路 1. 降水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 作用 表现 大气环流 决定性因素 决定了降水的空间分布及季节分布 海陆位置 使降水从沿海向内陆渐少 ①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与其深居内陆有关 ② 同一气候类型区,年降水量随距海远近渐变 地形 使降水短距离内发生突变 ①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如北美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窄 ② 信风受地形的抬升变湿润;如 10° ~ 20° 大陆东岸的热带雨林 洋流 辅助增强作用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人类活动 城市雨岛效应 2. 降水差异影响因素的分析 (1) 若两地纬度位置差别较大,位于不同的区域。其降水差异影响因素主要是大气环流。即两地因气候类型不同而降水不同,主要影响因素为大气环流。 (2) 若两地纬度相当,距海远近不同 ( 两地之间无高大山地的阻隔作用 ) ,且降水季节分布相同,但降水量差异较大,主要影响因素为海陆位置。 (3) 若两地纬度相当,经度差别也不大,短距离内两地降水差异明显,则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形。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1. 根据气候资料图判断 气候资料图的形式多样,主要有柱状图 ( 图 1) 、折线图 ( 图 2 和图 4) 、点状图 ( 图 3) 、二维坐标图 ( 图 5) 、三维坐标图 ( 图 6) 、玫瑰图 ( 图 7) 、等值线图 ( 图 8) 等。 上述各气候资料图,虽然形式多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提供的都是气温和降水的资料,因此,我们判读气候资料图就是要读出各月的气温和降水量,然后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 (1) 图 1 所示气候类型终年气温较高,降水季节变化显著,分旱、雨两季,为热带季风气候。 (2) 图 2 和图 4 所示气候类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3) 图 3 和图 6 所示气候类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为地中海气候。 (4) 图 5 包括 a 、 b 、 c 、 d 四地的气候统计资料,读图时应注意看清图例,读出四地 1 月和 7 月的气温和降水量后再确定其气候类型; a 、 b 、 c 、 d 四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5) 图 7 中 12 条半径分别代表一年 12 个月,折线代表各月气温,以圆心为起点的放射粗线代表降水量,据图中数据可确定其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6) 图 8 中 P 点所示气候类型为终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2. 根据气候类型的特征判断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判断所属半球 气温变化 6 、 7 、 8 月气温高 ( 气温曲线呈波峰线 ) 北半球 12 、 1 、 2 月气温高 ( 气温曲线呈波谷线 ) 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 ( 热 ) 月均温 最冷月平均气温 >15 ℃ 热带气候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 0 ~ 15 ℃ 之间 亚热带气候或 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 15 ~ 0 ℃ 之间 温带气候 最热月平均气温 <15 ℃ 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降水的季节分配 ( 降水类型 ) 年雨型 ( 季节分配均匀 ) 年降水量 >2 000 毫米 热带雨林气候 年降水量 >700 毫米 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雨型 ( 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 年降水量 >1 500 毫米 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 750 ~ 1 000 毫米 热带草原气候 年降水量 >1 000 毫米 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 500 ~ 800 毫米 温带季风气候 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降水的季节分配 ( 降水类型 ) 冬雨型 ( 冬季多雨,夏季干旱 ) 年降水量 300 ~ 1 000 毫米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 终年少雨 ) 年降水量 < 250 毫米 热带沙漠气候 、 温带 大陆性气候 、 极地气候 3. 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判断 如判断某地 (46°N , 148°E) 的气候类型,其步骤是:由 46°N 知道该地为温带气候;由 148°E 知道该地位于 120°E( 北京附近 ) 以东,属于季风环流模式,进而得出该地区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4. 依据气候的成因判断 成因 气候类型 受单一气压带影响 热带雨林气候 — 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 —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气候 — 极地高气压带 受单一风带影响 温带海洋性气候 — 盛行西风带 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 受季风影响 气候特征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 题 型 解 读 ]) 1. 气候特征类题目的类型 气候特征类题目一般有三种类型: 一是直接描述某地 ( 种 ) 气候类型的特征; 二是分析造成某地 ( 种 ) 气候特征的原因或主要影响因素; 三是比较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一定要注意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角度考虑。 2. 气候特征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角度一 气候特征的描述,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 气候特征的原因分析,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三 气候特征的比较,其答题思路为: [ 答 题 模 板 ] 1 . 气候特征类题目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答题思路 气温 ① 气温的高低; ② 气温的年或日较差 终年高温;终年严寒;夏季高温;气温年较差大或小;最热月或最冷月气温 降水 ① 降水量的多少; ② 降水的季节分配; ③ 降水的年际变化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降水年际变化小;降水集中在夏季 ( 冬季 ) ;雨热同期;有明显的旱、雨两季之分 ( 干季、湿季之分 ) ,降水丰沛,降水稀少 光照 ① 光照的强弱; ② 年日照时数的多少 日照时数长,日照强烈;光照充足 2. 气候特征的分析和描述方法 (1) 气温特征:主要分析最高月气温、最低月气温和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大于 15°C 可以认为大陆性较强,气温季节变化大;小于 10°C 表明海洋性显著,气温季节变化小。 (2) 高温、凉爽、温和、寒冷:夏季月均温大于 20°C 可认为是高温,小于 20°C 可认为是凉爽;冬季月均温大于 0°C 一般可认为是温和,小于 0°C 一般可认为是寒冷。 (3) 降水特征:主要读取各月降水量,分析降水季节变化,估算降水总量。一般来说,月降水量低于 10 mm 描述时称为稀少, 10 ~ 50 mm 为少雨, 50 ~ 100 mm 为多雨,大于 100 mm 为丰富。 (4) 气温和降水配合情况:对上述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并对气温和降水配合情况进行描述,如 7 月均温大于 22°C 、降水量超过 50 mm ,可描述为 “ 高温多雨 ” 。 易错警示 1 . 天气用语和气候用语相混。 2. 气候用语表述不当。如 “ 高温多雨 ” 一词在应用时要注明是 “ 终年 ” 高温多雨,还是 “ 夏季 ” 高温多雨。 3. 气候类型名称与自然带、植被类型相混。如将 “ 热带雨林带 ” 误写为 “ 热带雨林气候 ” 或 “ 热带雨林 ” ,将 “ 热带沙漠气候 ” 误写为 “ 热带荒漠气候 ” 。 4. 气候类型名称不准。如 “ 温带海洋性气候 ” 误写成 “ 温带海洋气候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