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湖北省黄冈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解析版)
湖北省黄冈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 一、选择题 下图为2017年中国、美国、德国、印度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死亡车和净迁入人口数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的国家是( ) A. 美国 德国 印度、中国 B. 德国、中国、印度、美国 C. 美国、印度、中国、德国 D. 中国、美国、德国、印度 2. 与①国相比,②国( ) A. 人口逐年增长较多 B. 老龄化程度更明显 C. 人口性别比例失衡 D. 家庭成员数量较多 【答案】1. A 2.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1题详解】 图中②国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即出现人口负增长,根据选项给出的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德国,所以正确答案为A。①②人口迁入多,说明是发达国家,判断出①为美国。因为中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比印度要低,所以③国应该是印度,④国是中国。 本题正确答案为A。 【2题详解】 ①国为美国,②国是德国 A.德国出现人口负增长,所以跟美国相比,人口逐年增长较少。故A错误。 B. 因为德国出生率低于死亡率,所以在人口年龄构成中老龄化程度更明显,故B正确。 C. 图中没有显示人口性别比例,所以无法判断,故C错误。 D. 德国出生率低于死亡率,说明出生率很低,推测家庭成员数量较少,故D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为B。 城市间创新联系是指区域内城市之间彼此开放、紧密联系,建立更大空间范围内对技术、如识、信息等关键要素的共享,经济越发达的城市,创新联系强度越高。一般情况下,在城市最大引力线图中,某一城市被连接的次数越多,表明该城市引力越大,中心地位越高。下图为2013年长江经济带城市间创新联系的最大引力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图示长江经济带城市间创新联系强度的主要特征是( ) A. 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创新联系强度最低 B. 西部各城市创新联系强度最高 C. 各城市间创新联系强度均衡 D. 大致呈自东向西减弱趋势 4. 与上海市相比,成都市最大引力线更密集,其主要原因是( ) ①上海城市服务水平低于成都 ②上海市周边创新城市较多 ③成都市交通运输更便捷 ④成都市创新联系较独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3. D 4. C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水平与城市等级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3题详解】 读图结合材料可知,经济越发达城市,创新联系强度越高。长三角地区多经济越发达的城市, 大多数城市创新联系强度高,A错误;西部有些城市经济较发达,创新联系强度高,B错误;长江经济带内东部地区城市被连接的次数较中部和西部少,表明了东部地区创新城市较多,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各城市间联系强度较高,城市联系强度未集中于某一城市,故长江经济带内地区城市被连接的次数不均衡,各城市间创新联系强度不均衡,C错误;长江经济带各城市间创新联系强度大致呈自东向西减弱的趋势,D正确。故选D。 【4题详解】 上海位于长江经济带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整体较中部和西部城市高,各城市间创新联系较强;而成都位于长江经济带西部,周边地区缺乏创新能级较高的城市,成都在区域城市创新联系中发挥引领作用,成都市在省内形成了较强的辐射效应,创新联系较为独立,最大引力线比上海更密集。故C选项正确。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 我国将在难言岛(74.9°S,163.8°E)新建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也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的第三个常年科学考察站。下图为某年2月某日当地时间10时在难言岛上拍摄的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拍摄此景时,北京时间约为( ) A. 5:00 B. 7:00 C. 9:00 D. 11:00 6. 该日后一个月内,难言岛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特征是( ) A. 先增大后变小 B. 先变小后增大 C. 逐渐变小 D. 逐渐增大 7. 此时图中自动气象监设备的日影朝向( ) A. 东北方 B. 西北方 C. 东南方 D. 西南方 【答案】5. B 6. C 7. D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当地的经度可知,难言岛位于东十一区,北京位于东八区,两地区时相差3小时,所以拍摄此景时北京时间约为7:00。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2月之后的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难言岛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2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拍摄此景的时间为当地时间10时,可知太阳位于当地的东北方向,图示气象监测设备受光照的一面朝向东北,所以日影朝向西南。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在平静无风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处偶尔会在空中或“地下”出现高大楼台、城郭、树木等幻景,这种现象被称为海市蜃楼。当底层空气密度高、上层密度低时,在实际景物上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影像,即“上现蜃景”;当底层空气密度低、上层密度高时,在实际景物下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倒影,即“下现蜃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下列关于蜃景的说法,合理的是( ) A. 夏季的湖面可能出现“下现蜃景” B. 夏季的沙漠可能出现“上现蜃景” C. 冬季的暖流上空可能出现“下现蜃景” D. 夏季的柏油路面可能出现“上现蜃景” 9. 当“上现蜃景”出现时,底层空气( ) A. 对流运动强盛 B. 易出现逆温层 C. 等压面下凹 D.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答案】8. C 9. B 【解析】 【8题详解】 夏季的湖面比陆地气温低、气压高,底部密度高、上部密度低,会出现“上现蜃景”,A错误。夏季的沙漠气温高、气压低,底部密度低、上部密度高,会出现“下现蜃景”,B错误。冬季的暖流上空气温高、气压低,底部密度低、上部密度高,会出现“下现蜃景”,C正确。夏季的柏油路面上空气温高、气压低,底部密度低、上部密度高,会出现“下现蜃景”,D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当“上现蜃景”出现时,底层空气密度高、上层密度低,说明该地盛行下沉气流,底部密度大、气温低、气压高,等压面上凸,对流运动弱,出现逆温层,B正确,AC错误。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是水平方向气压梯度大导致的,和垂直方向密度、气压变化无关,D错误。故选B。 截至8月13日7时,受2019年第9号台凤“利奇马”影响,山东全省16市117个县(市、区)、853个乡镇(街道)373.19万人不同程度受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台风“利奇马”发源于( ) A. 北半球低纬度海区 B. 南半球低纬度海区 C. 南半球中纬度海区 D. 北半球中纬度海区 11. 台风“利奇马”到来前,山东省应该( ) A. 加快海水捕捞作业 B. 停运所有列车、航班 C. 提前清扫路面 D. 加强防洪、防风工作 【答案】10. A 11. D 【解析】 【10题详解】 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产物,一般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利奇马”影响到了中国山东,故“利奇马”是形成于北半球低纬海区的台风,选A。 【11题详解】 台风“利奇马”到来前,山东省应该结合台风预警,加快停止海上捕捞作业并快速召回海上作业人员,确保其生命安全;不能停运所有列车、航班,在台风前还需要列车及飞机进行物资储备或人员转移;台风到来会使得路面狼藉,故提前清扫路面没有必要;台风往往带来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等灾害,故台风到来前,应加强防洪、防风工作。据此分析本题选D。 纹泥是一种纹层状的沉积物,它是每年成对(一厚一薄)沉积而成的薄沉积层,十分有规律。厚的颜色浅,薄的颜色深。浅色的粉砂层形成于春季和夏季,这时河流携带的粗沉积物同溶解于湖里的氧同时下沉。冬季只有细的淤泥和粘土沉积,且沉积物里的有机质在停滞的湖底不受氧化,所以形成深色的粘土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下列水域最可能有纹泥分布的是( ) A. 河流入海口 B. 河道堰塞湖 C. 高山冰水湖 D. 火山口湖 13. 近一两百年来,在水域中发现的纹泥呈现增厚的趋势,其原因是( ) A. 气温升高 B. 气温降低 C. 降水增多 D. 降水减少 14. 纹泥中沉积物颜色的深浅变化主要取决于( ) A. 湖岸岩石性质 B. 湖岸植被密度 C. 湖水结冰情况 D. 季风强弱变化 【答案】12. C 13. A 14. C 【解析】 【12题详解】 冰水湖的水体和沉积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冰融水增多,携带大量物质进入,一些砂和粉砂粒级的颗粒很快沉积,颜色较浅;而冬季融水减少,长悬浮的颗粒黏土才开始沉积,沉积物里的有机质在停滞的湖底不受氧化,颜色较深。这样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湖泊里就沉积颜色深浅不同和颗粒的两层沉积物,叫做纹泥。最可能有纹泥分布的是高山冰水湖,C正确。河流入海口、河道堰塞湖、火山口湖不具有这种沉积特点,ABD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厚的颜色浅,浅色的粉砂层形成于春季和夏季,这时河流携带的粗沉积物同溶解于湖里的氧同时下沉。说明夏季冰融水增多,携带的沉积物增多,应该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气温上升导致,A正确,B错误。高山冰水湖沉积受降水影响小,C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高山冰水湖冬季结冰,“冬季沉积物里的有机质在停滞的湖底不受氧化,所以形成深色的粘土层”,说明结冰利于形成深色的粘土层,不结冰可能形成浅颜色的沉积层。湖水结冰情况对纹泥中沉积物颜色的深浅变化影响较大,C正确。湖岸岩石性质、湖岸植被密度、季风强弱变化影响不大,ABD错误。故选C。 【点睛】每层季候泥都是一年之内气候变化的纪录。浅色的夏季粉砂层在暖季形成,深色的冬季粘土层在冷季形成。 下图示意祁连山北坡北大河支流柳泉沟上游某水文观测站(海拔3713m)多年8月1日至9月29日逐时径流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8月份,影响该水文站逐时径流涨落幅度较大的主要因素是( ) A. 降水 B. 气温 C. 蒸发 D. 下渗 16. 与8月份相比,9月份该水文站逐时流量涨落幅度减小的原因可能是( ) A. 蒸发量增加 B. 下渗量增加 C. 降雪量增加 D. 地面反射率降低 【答案】15. B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祁连山北坡属于非季风区,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少,逐时径流量不会因降水出现较大波动,A错误;据图可知,河流上游海拔较高,逐时径流量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祁连山河水补给主要来自冰川融水,径流受气温变化影响,B正确;上游河流河道较窄,蒸发小,不会引起逐时径流量较大波动,C错误;下渗由植被多少、土质、河流水量、流速等决定,夏季植被多,流量大、上游流速快,土质变化不大,因此夏季下渗变化较小,不会出现周期波动,D错误。据此分析本题选B。 【16题详解】 我国北方9月以后,气温下降较快蒸发减弱,A错误;据图分析9月份逐时流量减少,河流径流量也应在减少,下渗量减少,B错误;气温下降较快,9月份降雪量增加,冰面多为新雪覆盖,反射率增大,冰川消融明显减弱,致使河流径流量锐减,C正确;该地区深居内陆,受夏季风影响小,D错误。据此分析本题选C。 下图为我国温带地区某山地地形剖面图及对应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该山地自然带的基带是( ) A.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 温带荒漠带 C. 温带针阔混交林带 D. 温带草原带 18. 该山地森林带( ) ①最可能分布在南坡 ②最可能分布在北坡 ③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m以下的地区 ④在海拔2500m以上地区仍有分布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9. 该山地有永久积雪,其雪线北坡比南坡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北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 B. 北坡7月均温远低于南坡 C. 南坡坡度较陡,积雪不易存留 D. 南坡受焚风效应影响小 【答案】17. B 18. D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山地的山麓部位也就是基带位置,年降水量在200mm甚至200mm以下,说明该山处于我国温带内陆地区,降水少,地表植被少,多为荒漠,故该山地自然带的基带是温带荒漠带,选B。 【18题详解】 据图可知,该山地降水量在400mm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山体北坡海拔2000米以上地带,故该山的森林带最可能分布在北坡且在海拔2500m以上地区仍有分布,据此分析,②④对,选D。 【19题详解】 该山地处于温带,海拔高,有永久积雪。根据图示可知,该山北坡7月均温与南坡相差不大,故雪线差异主要不是南北坡气温差异造成的;该山地降水量在400mm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山体北坡海拔2000米以上地带,南坡降水少于北坡,这说明北坡是迎风地带,降水多,南坡是背风坡,降水少,故北坡雪线比低的最可能原因是由于降水;另外,南坡海拔较高处的坡度较北坡缓,积雪更容易存留;南坡是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大。据此分析本题选A。 【点睛】雪线既受气温的影响同时也受降水的影响,降水愈多,雪线愈低。 下图示意2013年我国东南某丘陵山区乡村聚落个数、聚落面积与海拔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该区域乡村聚落( ) A. 海拔越高,聚落面积越大 B. 海拔越低,聚落个数越少 C. 海按100~300m聚落规模较大 D. 海拔越高,聚落密度越大 21. 该区域海拔100m以下地区聚落个数较少的原因可能是( ) A. 交通不便 B. 土壤贫瘠 C. 地形崎岖 D. 多洪涝灾害 22. 影响该区域海拔300-1000 m范围内聚落特征变化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 坡度 B. 气温 C. 降水 D. 岩性 【答案】20. C 21. D 22. A 【解析】 【20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海拔300m以下地区,海拔越高,聚落面积越大;海拔350m以下地区,海拔越低,聚落个数越少;海拔100~300m,聚落面积增长幅度大于聚落数量增长幅度,故海拔100~300m内的聚落规模较大;海拔350m以上地区,海拔越高,聚落数量越少,但聚落数量减小速度慢于聚落面积减小的速度,故海拔350m以上地区,聚落密度可能会增大,据此分析本题选C。 【21题详解】 该地位于我国东南丘陵山区,但区域海拔100m以下地区为平原,交通条件较好,土壤多为冲积土壤,相对山上土壤条件较好;但该地降水多,夏季降水强度大,低地容易被淹没,为避免生活生产活动受到洪涝影响,该地的居民多住在地势较高处,导致海拔100m以下地区聚落个数较少。据此分析本题选D。 【22题详解】 根据材料,该地位于我国东南丘陵山区,海拔300-1000m 范围内,随海拔的升高,聚落数量及聚落面积都明显减小。该范围内,气温、岩性的变化一般较小,不会对聚落规模、密度等产生决定性影响,降水会影响到聚落的分布,但不会对聚落的面积、密度造成决定性影响,排除BCD。海拔300-1000m范围内,随海拔升高,坡度增大,可建设用地会减少,直接影响到聚落建设面积,进而影响到乡村聚落数量,因此坡度成为该范围内聚落特征变化的主要因素,据此分析本题A。 二、非选择题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冷湖城,位于海拔2700多米的柴达木盆地西北部、阿尔金山山脉南麓,南部靠近沙漠,年降水量不足20mm,常年受风沙危害,几乎没有农、牧业生产。早期是中国第四大油田,生产的原油运往兰州或玉门冶炼加工。周边还盛产盐、白云母、钾盐等几十种矿产。由于人口迅速增加,1959年设立了冷湖市;随着当地石油资源枯竭,加之生存环境恶劣,1989年开始有3万石油工人及家属整体搬迁到敦煌的七里镇。冷湖居住人数从近6万降到不足1万。现在的冷湖到处是断壁残垣,几乎成了一座空城。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冷湖地区发育了大量的雅丹地貌和姿态万千的戈壁滩,还有许多国家级保护动物。 (1)说明早期冷湖市形成的条件。 (2)指出限制冷湖市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 (3)针对冷湖市的衰落,请提出振兴措施。 【答案】(1)石油资源的开采;多种矿产资源的开发;山前沉积地貌,地形较平坦,水源(冰雪融水地下水)丰富。 (2)石油资源的储量小,且为非可再生资源;矿产加工能力不足;水资源总量小;农副产品的供应能力弱;生态环境脆弱。 (3)利用特色自然风光和石油工业发展历程纪念地打造特色旅游城市;合理控制人口规模, 使之与水资源、农副产品供应能力相适应;消除因矿产开采房屋废弃形成的垃圾,治理环境污染;修复地表结构;恢复自然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冷湖城早期是中国第四大油田,周边还盛产盐、白云母、钾盐等几十种矿产。由于人口迅速增加设立了冷湖市”,因此,早期冷湖市的形成源于石油资源及多种矿产资源的开发;该地是山前沉积地貌;同时,冷湖市虽地处青藏高原,但该市位于山麓地区,地形较平坦,且有冰雪融水,水源条件较好,这也是早期该市的成因。 (2)根据材料,该市主要是石油及矿产资源的开采及矿产品的外运加工形成的,产业结构单一且该类产业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石油产业衰落;矿产加工能力不足;该市地处柴达木盆地西北部,降水少,主要水源为冰雪融水,水资源总量小;区域产业结构以矿产采掘及加工为主,农副产品的供应能力弱;长期发展矿产采掘及简单加工产业,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很大破坏,这些都限制了冷湖市的规模扩大及发展。 (3)结合上面题目可知,冷湖市的衰落与单一石油采掘及矿产加工类的产业结构有关,也与区域水资源不足、农副产品供应不足、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有关,因此,振兴冷湖市,就需要结合这些问题,因地制宜找策略,首先应利用当地的特色自然景观及石油工业发展历程纪念地打造特色旅游城市,调整产业结构;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使之与水资源、农副产品供应能力相适应;消除污染,美化环境;修复长期发展造成的地表结构破坏;当地有雅丹地貌等景观,也有许多国家级保护动物,因此,要恢复自然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意大利多山地和大山,大理石资源非常丰富,且质地优良。图甲示意意大利地形。图乙示意意大利南部某地的建筑。图乙所示建筑的材料主要是来自本地的火山灰混凝土。混凝土建筑表面常贴一层大理石板,以白色基调为主,屋内有众多回廊、过道,该建筑簇拥着碧海蓝天,样式独特、美现,所处环境优美,令人向往。 (1)意大利大理石分布广泛,简述人们在开采大理石及建筑施工时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2)图乙建筑物以白色基调为主,屋内有众多回廊、过道。分析采取这种设计的主要原因。 (3)说明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脉南北坡雪线高低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答案】(1)开采时要防止对山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节约利用大理石;在建筑施工时,要考虑到受火山、地震的影响,建筑要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 (2)白色的反光性能好,建筑物表面处理为白色可有效减少建筑物对阳光的吸收,达到降低室温的效果(该地为典塑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十分炎热);该地区大理石资源丰富且质地优良,就地取材可降低建设成本;屋内有众多回廊、过道,可隔热和透风,以降低室内温度。 (3)差异:北坡雪线低于南坡。原因:北坡是迎风坡,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较多,雪线较低;同时北坡又是阴坡,气温较低,所以雪线较低。 【解析】 【详解】(1)意大利多山地和大山,开采大理石时要防止对山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大理石形成时间较长且该地的大理石质地优良,要节约利用; 意大利南部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故该处建筑要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 (2)图示区域位于意大利南部,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白色反光性好,建筑以白色为主,可有效减少建筑物对阳光的吸收,达到夏季降低室温的效果;大理石多为白色,该地大理石量多质优,就地取材还可降低建设成本;该地建筑;屋内有众多回廊、过道,可人为形成通风廊道,增强隔热效果,降低室内温度,增加舒适度。 (3)同一山体雪线受气温及降水的影响,该地降水主要来自西风降水;南坡是阳坡且是西风的背风坡,雪线较高;北坡是阴坡,气温较南坡低,同时北坡也是迎风坡,受盛行西风影响时间长,降水较多,雪线较南坡低。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洱海位于我国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四面环山,位于山谷盆地。自古有下关风,上关花(四季鲜花不断),苍山雪,洱海月,“风花雪月”四大美景的美誉,因其独特的地形,洱海地区山谷风和湖陆风叠加。下图为洱海周边地形图。 (1)指出洱海周边的地形特点。 (2)分别说明上关花和下关风形成的原因。 (3)分析该地夏季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季早的原因。 【答案】(1)洱海四面环山,位于山谷盆地;西侧山地平均海拔高于东侧山地;北侧地势高于南侧地势。 (2)上关花:该地纬度较低。且受地形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冬季气候温暖;地形以山地为主,海拔高,夏季凉爽;洱海对气候的调节作用较大。下关风:受季风影响较强;湖陆风和山谷风的叠加;位于山谷地区,加剧风势(形成"狭管”效应)。 (3)夏季白昼时间长,日出时间早;太阳高度较冬季大,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 【解析】 【详解】(1)洱海周边的地形特点要从地形地势分析,结合图示等高线数值分析可知,洱海四面环山的山谷盆地中;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 (2)花受气温的影响较大,该地纬度较低且周边山地阻挡了大部分冷空气,使得冬季气候温暖;图示显示,上关的地形多山,海拔高,夏季凉爽;上关毗邻洱海,湖泊对气候的调节作用较大。一年温和湿润,适合鲜花生长,故形成上关花。 风的大小受气候、地形都有关系。下关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显著;处于山谷地区且毗邻洱海,狭管效应显著,且湖陆风和山谷风的叠加增大了风势,形成了下关风。 (3)因地表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风,其风向的转化与地面热量多少直接相关。该地夏季白昼时间较冬季长,太阳高度较冬季大,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故陆风转湖 风的时间比冬季早。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奥卡万戈河位于非洲西南,其水流汇集后流入卡拉哈里沙漠,形成世界最大的内陆三角洲。奥卡万戈河曾是赞比西河的一条支流,由于地壳隆起,地层断裂阻断了奥卡万戈河的水流,奥卡万戈河向南流入玛加第加第湖。后来因为地质条件变化以及环境恶化,湖泊消失,留下了巨大的盐沼以及奥卡万戈三角洲。整个三角洲区域由沼泽和小岛拼缀而成,这里聚集了大量的热带雨林动物、热带草原动物和热带沙漠动物。 (1)试简述奥卡万戈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2)指出奥卡万戈河河水的最终去向。 (3)分析奥卡万戈三角洲有大量热带雨林、热帶草原和热带沙漠动物分布的原因。 【答案】(1)奥卡万戈河上游流域发生水土流失。土壤被流水侵蚀进人河流,并通过流水搬运作用搬运至卡拉哈里沙漠北部的沼泽地,由于地形平坦,流速减缓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 (2)下渗形成地下径流中一部分分散流入海洋;地表水分蒸发和植物蒸腾进入大气层。 (3)北部热带雨林和草原的动物在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湿季沿奥卡万戈河顺流而下在三角洲聚集;沙漠动物受水源吸引而聚集。 【解析】 【详解】(1)奥卡万戈三角洲是河流三角洲,属于流水沉积地貌,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流速减缓后形成的。奥卡万戈三角洲是世界最大的内陆三角洲,说明河流携带了大量的泥沙土壤,推测奥卡万戈河上游流域发生的水土流失,使大量土壤被流水侵蚀进入河流,后通过流水搬运作用搬运进入卡拉哈里沙漠北部的沼泽地,沼泽地带地势低平,河流流速减缓,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了该三角洲。 (2)奥卡万戈河河水的最终去向必有蒸发进入大气层、下渗入地,其中有一部分形成地下径流最终部分汇入海洋;河流周边有植物,故还有一部分进入植物体内随植物蒸腾进入大气层。 (3)奥卡万戈三角洲区域多为热带草原气候,三角洲由沼泽和小岛拼缀而成,是世界最大的内陆三角洲,这里地域广,湿季时水源充足,且有奥卡万戈河与北部热带雨林和草原区相联系,故每当该地湿季时,北部热带雨林和草原沿奥卡万戈河顺流而下在该三角洲大量聚集;同时,该地沼泽湿地广,沙漠动物受水源吸引也会来此聚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