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图中的M天体可能是(  )‎ A. 月球或水星 B. 火星或土星 C. 金星或木星 D. 水星或金星 ‎2. 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 ②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③没有坚硬的地表 ④体积和质量很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④‎ ‎3. 图中体现出了多少级天体系统( )‎ A. 1级 B. 2级 C. 3级 D. 4级 ‎【答案】1. D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M天体在地球轨道内侧的行星,可能是水星或金星。选D正确。‎ ‎【2题详解】‎ 生命存在的条件主要有三点:日地距离,适宜的体积和质量,液态的水。M天体与太阳的距离近,表面温度高,不利于液态水的存在;质量和体积较小,不利于大气的存在。选D正确。‎ ‎【3题详解】‎ 图中中心天体太阳及绕太阳运行的行星组成太阳系;行星及绕行星运行的卫星组成地卫系;共有二级天体系统。选B正确。‎ ‎4.读下图,完成下题。‎ 分析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 地表 B. 地壳上部 C. 地壳下部 D. 地幔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示景观是火山喷发,岩石是岩浆岩,岩浆一般来自于地幔上部的软流层,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地幔,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 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 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 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 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中逆辐射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极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地表长波辐射增强表明地表温度升高;而火山爆发,所产生的火山灰会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削弱,使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因而地表温度下降。故选D。‎ 科学家表示,太阳活动将进入活跃期,届时将会发生最强烈的太阳风暴,可能对地球产生巨大的危害。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6. 下列不同的太阳圈层对应的太阳活动正确的是( )‎ A. 光球层——太阳风 B. 色球层——黑子 C. 日冕层——日珥 D. 色球层——耀斑 ‎7. 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时,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   ②广播电视节目传输的卫星信号中断  ‎ ‎③GPS定位系统受到干扰   ④我国北方出现极昼现象 A. ③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②③‎ ‎【答案】6. D 7. D ‎【解析】该题考查太阳活动及影响。‎ ‎【6题详解】‎ 光球层表面常出现一些黑斑点,叫太阳黑子;色球的某些区域有时会突然出现大而亮的斑块,人们称之为耀斑,D正确;在日全食时,太阳的周围镶着一个红色的环圈,上面跳动着鲜红的火舌,这种火舌状物体就叫做日珥,日珥是在太阳的色球层上产生的一种非常强烈的太阳活动;日冕属于太阳的外层大气,太阳风就是在这里形成并发射出去的。‎ ‎【7题详解】‎ 极光只出现在两极地区;我国最高纬度是53度,不会出现极昼,且极昼现象出现与太阳活动无关,是地球公转产生的;太阳活动可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广播电视节目传输的卫星信号中断;太阳活动会扰乱地球磁场,GPS定位系统受影响,D正确。‎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8. 与②地相比,⑤地( )‎ A. 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大 B. 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小 C. 角速度相等,线速度小 D. 角速度小,线速度相等 ‎9. 当③地日出时,北京时间是( )‎ A. 5时 B. 6时 C. 17时 D. 23时 ‎【答案】8. C 9. D ‎【解析】‎ ‎【分析】考查地球自转速度的规律,区时的计算。‎ ‎【8题详解】‎ 除极点外,地球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级递减,任何地点角速度相等。读图可知,图中⑤地纬度比②地高,所以线速度小于②地,而角速度与②地相同。故选C。‎ ‎【9题详解】‎ 图中③地位于赤道,日出为6时。已知0°经线,可得知共轭经线为180°,③地位于180°经线以东45°,故其经度为135°W,为西九区,它与东八区相差17个时区,区时相差17个小时,东八区在西九区东边;要加上17个小时,故北京时间为23时。故选D。‎ 由于建筑密度增加,城市内空气流动十分困难,因此加强对城市通风廊道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城市通风系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城市通风廊道的主要作用是( )‎ A. 加快城郊热力环流 B. 削弱城市热岛效应 C. 减少风沙天气频率 D. 减少汽车尾汽排放 ‎11. 关于图示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环流中气温越低的地方,气压一定越低 B. 近地面气温高处,空气上升,气压较低 C. 近地面大气气温低的地方,高空的等压面向上拱起 D. 该环流方向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答案】10. B 11. B ‎【解析】‎ ‎【分析】本题以城市通风系统图为背景,涉及热力环流和城市热岛效应等知识,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10题详解】‎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城市因气温高于郊区,城市盛行上升气流,郊区盛行下沉气流,高空气流由城市流向郊区,近地面的风由郊区回流到城市,城市通风廊道的主要作用是有利于近地面的风从郊区回到城市,降低城市中心的温度,削弱城市热岛效应,故B正确,减小城郊的温差,会减弱热力环流,故A错,和减少风沙天气频率无关,故C错,尾气排放的多少主要和车的数量、交通的通达度、和燃料的清洁有关,故D错。‎ ‎【11题详解】‎ 据图可知环流中郊区的近地面气温较低,但气压却较高,所以气温越低的地方,气压不是越低,故A错,近地面气温高处,空气受热膨胀,形成上升气流,近地面大气密度降低,气压较低,故B正确,近地面大气气温低的地方,高空气压高,垂直方向上气压自近地面向高空降低,高空的等压面应向下弯曲,故C错,由于城市气温始终高于郊区,该环流方向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故D错。‎ 古代御寒保暖条件差,在北方地区,人们对天寒地冻滋生恐惧感,觉得冬季莫名奇妙漫长,遂发明以“数九”方法消遣,用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汉族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冬至日开始,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2. “九尽桃花开”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 A. 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向北移 B. 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向南移 C. 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向北移 D. 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向南移 ‎13. “数九”期间,黄山(30°N)( )‎ A. 昼长夜短,且昼长变长 B. 昼短夜长,昼长变短 C. 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小 D. 日出时间不断提前 ‎【答案】12. C 13. D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数九的方法,“九尽桃花开”时,大约为3月10号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正向北移动,选C。自然排除A、B、D选项。‎ ‎【13题详解】‎ ‎“数九”期间,为冬至后春分前的时段,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至赤道之间并不断向北移动,我国北方地区昼短夜长,且昼长变长,日出时间不断提前;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大。据此分析D正确。故自然排除A、C、B三个选项。‎ ‎14.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大气中( )‎ A. 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 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 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答案】B ‎【解析】‎ ‎【详解】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吸收减少,A错误;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大气吸收能力降低,B正确;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减少,C错误;出现雾霾天气,会导致④在夜间增加,D错误。故选B。‎ ‎15.下图是两幅大河河口示意图,图中小岛因泥沙不断淤积而扩展,按一般规律,最终将分别与河流的哪一岸相连(  )‎ A. 甲岸、丙岸 B. 乙岸、丙岸 C. 甲岸、丁岸 D. 乙岸、丁岸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图中纬度可以判断,甲位于 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转,甲岸受流水侵蚀作用,小岛不会与该岸相连;乙岸受流水堆积作用,小岛会与该岸相连。由图中纬度可以判断,丙位于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转,丙岸受流水堆积作用,小岛会与该岸相连.丁岸受流水侵蚀作用,小岛不会与该岸相连,故B正确,其他三个选项自然排除。‎ ‎2012年4月11日15时38分(北京时间16时38分),印度尼西亚发生8.6级强震,震源深度10千米,随后多个国家相继发布海啸预警。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6. 此次地震发生后,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向上经过莫霍界面时发生的变化是(  )‎ A. 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 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 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 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17.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核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地壳 ‎【答案】16. C 17. D ‎【解析】‎ ‎【16题详解】‎ 根据地震波自地面向下传播时,纵波的波速大于横波,过莫霍面时,纵波和横波同时加速,到古登堡面时横波消失,纵波波速下降。所以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在向上经过莫霍界面时都明显下降,故C正确,其它三个选项自然排除。‎ ‎【17题详解】‎ 莫霍面在大陆的平均深度是33千米,莫霍面之上为地壳,本次震源深度10千米,在地壳中。故D正确,其它选项自然排除。‎ ‎18.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试题。‎ 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 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 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 夜晚迅速降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凝结成雨 ‎【答案】C ‎【解析】‎ ‎【详解】夜晚山坡降温快,谷地降温慢,山坡温度低于谷地,山坡盛行下沉气流,谷地盛行上升气流,气流上升气温下降,易凝结成雨,故A错误;夜晚山坡降温快,谷地降温慢,山坡温度低于谷地,山坡盛行下沉气流,谷地盛行上升气流,气流上升气温下降,易凝结成雨,故B错误;河谷地区,白天山坡升温快,谷地升温慢,山坡温度高于谷地,山坡盛行上升气流,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故白天谷地水汽不易凝结成雨,故C正确;河谷地区,白天山坡升温快,谷地升温慢,山坡温度高于谷地,山坡盛行上升气流,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故白天谷地水汽不易凝结成雨,故D错误。‎ 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图,其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9. 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A. 西南风 B. 东北风 C. 西北风 D. 东南风 ‎20. 若该日甲、乙两地同时日落,则甲地该日( )‎ A. 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 B. 为夏至日 C. 日出时间为世界标准时6时 D. 昼夜等长 ‎【答案】19. A 20. D ‎【解析】‎ 本题以等压面图为背景,涉及等压面的凹凸特征及风向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19题详解】‎ 图示最高的等压面P2右边向下倾斜,气压低,说明近地面甲地南侧为高压,北侧(乙地)为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由甲指向乙——即由南向北;此图纬度都是北纬度,说明是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向右偏,甲地近地面风向由南风偏转为西南风,所以A正确。其它三个选项错。‎ ‎【20题详解】‎ 甲乙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不同纬线上,只有在春秋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6点日出18点日落,故D正确、B错,冬至日,甲乙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故A错。日出时间是当地地方时6时,故C错。‎ 气温日较差是指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喀什比青岛气温日较差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势高 B. 深居内陆 C. 纬度较高 D. 寒潮侵袭 ‎22. 下列关于日较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大 B. 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大 C. 降水量大的地区日较差大 D. 日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品质的提升 ‎【答案】21. B 22. D ‎【解析】本题以材料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迁移能力。‎ ‎【21题详解】‎ 喀什位于我国新疆,身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增温快,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昼夜温差大,青岛临海,海洋性强,大气中水汽含量大,气温日较差比喀什小,故B正确。海拔、纬度和寒潮主要影响气温的季节变化,故其它三个选项自然排除。‎ ‎【22题详解】‎ 阴天云多,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大,气温比晴天低,晚上云多,保温作用强,气温比晴天高。所以阴天的日较差小于晴天,故A错。同理沿海的云多,比内陆日较差小,故B错。降水量大的地区日较差小,故C错。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的积累,有利于农作物品质的提升,故D正确。‎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和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图示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  )‎ A. 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 B. 减少下渗,增强湿度 C. 增加房屋前后温差 D. 降低夜晚时庭院温度,便于纳凉 ‎24. 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以下设计合理的是 (  )‎ A. 利用厨房、卫生间做进风口 B. 房屋的朝向为东西向 C. 减少东西向墙面的长度 D. 在前后居室间墙上设窗或门洞 ‎25. 与空调冷风相比大多数人更喜欢穿堂风,主要是因为穿堂风 (  )‎ A. 不消耗能源 B. 风频与人体自然频率接近 C. 风力恒定 D. 风向恒定 ‎【答案】23. C 24. D 25. B ‎【解析】本题组考查学生的知识灵活应用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热力环流的原理,需要结合到图文材料和课本知识分析答题。‎ ‎【23题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石质地面增加了地面的不平整度和摩擦力,减小了风速,A错误;石质地面增加了下渗,B错;石质地面和普通地面的比热差异,增大了屋前屋后的昼夜温差,使得屋前屋后的热力环流增强,“穿堂风”得以增强,C正确;增加石质地面是主要是为了增强“穿堂风”,不是为了降低夜晚时庭院的温度,D错误。故选C。‎ ‎【24题详解】‎ 只留一个进风口或者减小墙面的长度等均不利于穿堂风的形成,A、C排除;穿堂风的形成主要是屋前屋后的温差形成的热力环流,房屋的朝向不影响穿堂风的形成,B排除;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就必须为屋前屋后预留风的通道,由于在空气流通的两侧大气温度不同,气压差异导致空气快速流动,又由于建筑物等阻挡,间隙、门窗、走廊等提供流通通道使大气快速通过便于穿堂风形成,D正确。故选D。‎ ‎【25题详解】‎ 穿堂风通常产生于建筑物间隙、高墙间隙、门窗相对的房间或相似的通道中,由于在空气流通的两侧大气温度不同,气压差导致空在建筑物中流通通道中快速流动通过而形成的,因此其风向和风力不稳定,排除C、D;空调风不是自然风,长期吹空调风很容易导致人体出现不适,而穿堂风是自然风,风频与人体自然频率接近,因此人们更喜欢穿堂风。故选B。‎ ‎26.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图中①~④所代表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2)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____。‎ ‎(3)近地面大气吸收的④要多于大气直接吸收的①,这说明了什么?‎ ‎(4)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5)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参考大棚农业生产景观图,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答案】(1)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2)③‎ ‎(3)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4)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加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5)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解析】‎ ‎【详解】(1)根据图中大气热力作用关系,从①指出的箭头指向大气吸收和地面吸收,说明为太阳辐射,②因为射向宇宙空间,推断是大气辐射,③因从大气射向地面,推断是大气逆辐射,④因为被大气吸收,应是地面辐射。‎ ‎(2)③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吸收的地面辐射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是③。‎ ‎(3)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有选择的吸收,对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几乎是透明的,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地面辐射,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4)二氧化碳能强烈的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地面辐射为红外线,所以能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加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加强大气的“温室效应”。‎ ‎(5)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大棚对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阻挡作用小,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而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几乎又是不透明的,保温作用强,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大棚技术还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27.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图甲)和太阳光照图(图乙),回答问题。‎ ‎(1)图乙所示节气是北半球____________,此时地球公转到图甲中_____处(填①②③④),再过一周左右,地球将运行到公转轨道的___________(填近日点或远日点),公转速度较___________________(填快或慢)。‎ ‎(2)乙图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此后一周,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 ‎ ‎(3)甲图中,当地球从④公转到②时,黄山(30°N)正午时人影长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夏至日 ① 远 慢 (2)(23°26′N,150°E) 昼最长夜最短 昼渐短夜渐长 (3)由长变短再变长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太阳光照图为背景,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详解】(1)根据图乙日照图的昼夜分布情况,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判断是6月22日,夏至日,图甲中的 ①处是6月22日,地球公转到远日点为7月初,公转速度慢。 ‎ ‎(2)乙图中,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所以直射的纬度是23°26′N,太阳直射的经线是12点的经线,据图计算出12点的经线是150°E,故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3°26′N,150°E)。此时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最长夜最短,此后一周,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是昼渐短夜渐长。 ‎ ‎(3)甲图中,当地球从④公转到②时,是从3月21日—6月22日---9月23日,黄山(30°N)太阳高度角由小变大再变小,正午时人影长度的变化情况是由长变短再变长。‎ ‎28.读“气压场中风形成示意图”(左图)“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中a、b、c、d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是______,表示风向的是______,图示气压场在______半球(填“南”或“北”)。 ‎ ‎(2)右图中A、B、C、D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______,其风向是___________。‎ ‎(3)图中A、D两处相比,______处风力较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 d c 北 (2)C 西南风 (3)A 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 ‎【解析】‎ ‎【分析】本题以“气压场中风形成示意图”和“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为背景,涉及风的受力、等压线图上风向和风力大小的判断,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在等压线图上,气压梯度力方向和等压向垂直,所以 d为气压梯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所以c为风向,且风向向右偏,所以该地在北半球。‎ ‎(2)A、B受低压中心控制,气流自四周向中心流且向右偏,故C正确,风向为西南风 ‎ ‎(3)在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故A处风最大。‎ ‎29.读“北半球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地气温比B、C两地______,气压比B、C两地______,D、E、F中,属于高压区的是______。‎ ‎(2)用“→”画出高、低空大气水平运动方向,完成热力环流示意图。‎ ‎(3)图中M、N两地实际风向分别为 和 。‎ ‎(4)从以上可看出,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直接原因是 。‎ ‎【答案】(1)高;低;E ‎(2)如图:‎ ‎(3)西南风;东北风 ‎(4)地面冷热不均;水平气压梯度力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北半球热力环流示意图”为背景,涉及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试题难度不大。‎ ‎【详解】(1)在图上,A处是上升气流,B、C处为下沉气流,说明A地气温比B、C两地高,气压比B、C两地低,E处气流是流来的,密度大、气压高,D、F处大气是流走的,密度低、气压低,所以E属于高压区。‎ ‎(2)‎ ‎(3)北半球,气流向右偏,故图中M、N两地实际风向分别为西南风、东北风。‎ ‎(4)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