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藏拉萨北京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拉萨北京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1.在乡间,在晴朗的夜晚,仰望苍穹,繁星满天。这些星星基本上是 A. 恒星 B. 行星 C. 卫星 D. 彗星 【答案】A 【解析】 恒星可以发光,而行星和卫星以及彗星不会发光发热,所以在晴朗的夜晚,繁星为恒星,故选A。 2. 下列选项中属于天体的是( ) A. 北极星 B. 平流层中的飞机 C. 未发射的人造卫星 D. 河外星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天体是指宇宙空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北极星是恒星,属于天体,A对。平流层中的飞机和未发射的人造卫星都属于地球,不是天体,BC错。河外星系属于天体系统,而不是独立的天体,D错。 考点:该题考查天体的判别。 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由图可知,关于三大行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三大行星都属于远日行星 B. ②星公转轨道半径最长 C. ①星表面温度最高 D. ①星离太阳最远 4. 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A. 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B. 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 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 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答案】3. D 4. A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以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行星特征、地球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3题详解】 根据与地球公转轨道相对位置判断,三大行星分别火星(①)、地球、金星(②)。按结构特征划分,三大行星都属于类地行星,由于离太阳较近,不属于远日行星,A错。在图示三大行星中,金星(②)离太阳最近,公转轨道半径最短,B错。在图示三大行星中,火星(①)离太阳最远,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表面平均温度最低,C错。在图示三大行星中,火星(①)是离太阳最远,D对。故选D。 【4题详解】 金星(②)拥有过于浓厚大气和火星(①)只有非常稀薄的大气,两者大气均以二氧化碳为主,与二者相比,地球具有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有利于生命的产生和演化,A符合题意。金星离太阳更近,获得的太阳辐射应更强烈,排除B。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和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不是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且地球的地震和火山活动不是最强的,排除C、D。故选A。 【点睛】太阳系,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八颗行星。以地球的位置为界,常把水星和金星叫地内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叫地外行星。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对第一次银河系行星数量普查做出的估计,银河系内的行星数量是一个天文数字,至少达到500亿颗,其中大约有5亿颗坐落于所谓的“金发姑娘区”,也就是适居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对“金发姑娘区”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温度适中,适宜生命存在 B. 只有液态水的存在 C. 宇宙环境比较安全 D. 星球的表面可能存在大气层 6. 地球具有生命存在条件和其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 适于生命呼吸的大气——适中的日地距离 B. 适宜的温度——适中的日地距离 C. 稳定的光照——地球适中的质量和体积 D. 液态水——地球的大气成分 【答案】5. B 6. B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5题详解】 由题文信息可知:“金发姑娘区”,也就是适居区,这一地区不仅有气态水的存在,还有液态水存在,而且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不是唯一条件,结合所学知识,目前已知只有地球有液态水的存在。故B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B。 【6题详解】 适中的日地距离,使地球有适宜的温度,B对;地球适中的质量和体积,促进适于生命呼吸的大气的产生,A错;稳定的光照是地球外部条件,与太阳状态有关,C错;液态水的产生是由于地球有适宜的温度,D错。故选B。 据中国天文科普网报道:2018年,太阳活动迎来了低峰年,随着太阳黑子数目的减少,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将会减少,地球可能进入温度较低的“小冰期”。读“太阳结构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7. 下列关于材料中提到的太阳活动所发生的圈层对应正确的是 A. 黑子——②层 B. 黑子——①层 C. 耀斑——①层 D. 耀斑——③层 8.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可能包括 A. 世界部分地区降水发生异常 B. 全球许多国家发生强烈地震 C. 有线电视信号受到严重干扰 D. 引起对流层大气的电磁扰动 【答案】7. B 8. A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以太阳结构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太阳活动出现在位置、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7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图中太阳大气的①、②、③层分别表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A错,B对。耀斑出现在色球层,不出现在光球层和日冕层,因此C、D错。故选B。 【8题详解】 统计资料表明,太阳活动高峰年,世界部分地区降水发生异常,比常年偏高或偏低,A符合题意。没有证据表明,太阳活动对地震有影响,B不符合题意。太阳活动会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但电视信号主要通过微波传输,太阳活动对其影响不大,C不符合题意。太阳活动发射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和强烈射电会引起电离层的电磁扰动,不会对对流层大气的引起电磁扰动,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太阳活动,指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如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等。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 9.有关太阳辐射的正确叙述是 A. 太阳辐射有11年的活动周期 B. 太阳辐射的能量不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C.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大气、水、生物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动力 D. 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太阳辐射相对稳定,没有明显的周期变化,太阳活动有11年的活动周期,A错。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此太阳辐射的能量包括化石燃料,B错。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大气、水、生物的主要能源,但不火山活动的主要动力,C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氢元素的核聚变反应,D对。故选D。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8 年 11 月 26 日 7 时 57 分在台湾海峡发生 6.2 级地震,震源深度 20 千米。另据福建、广东等多地网友反映,当地震感明显,香港也有震感,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0. 本次地震发生的圈层是 ( ) A. 上地幔 B. 下地幔 C. 岩石圈 D. 地核 11. 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纵波在莫霍面速度迅速降低 B. 横波在古登堡面速度忽然消失 C. 纵波和横波在古登堡面速度均迅速增加 D. 纵波和横波在地幔内部的传播速度是均一的 【答案】10. C 11. B 【解析】 【分析】 该题组借地震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0题详解】 本次地震震源深度20 千米,因为发生在台湾海峡,震源在上地幔,能量向外释放,地震进一步向上影响到地壳,故本次地震发生圈层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选C。 【11题详解】 根据研究,地震波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处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具体是在莫霍面,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都有明显增快;在古登堡面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传播速度减慢。地幔内部物质不均一,故纵波和横波在地幔内部的传播速度是不均一的。故选B。 【点睛】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由岩石组成。 12.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在 A. 外核 B. 内核 C. 软流层 D. 下地幔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选项C符合题。外核、内核、下地幔离岩石圈太远,不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排除A、B、D。故选C。 13.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A. 地球表面受热不均 B. 陆地与海洋的差异 C. 地势地形的差异 D. 水平气压梯度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地球表面受热不均,是形成风的根本原因,不是直接原因,排除A。陆地与海洋的差异,有可能产生冷热不均,冷热不均可能产生大气的垂直运动,大气的垂直运动可能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从而导致风的产生,由此可见陆地与海洋的差异不是产生风的直接原因,排除B。地势地形的差异不是产生风的直接原因,排除C。水平气压梯度力直接导致空气由高气压向低气压运动,形成风,因此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D符合题意。故选D。 阅读下图,回答下题。 14. 图中A、B、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 A. 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 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 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15. 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A. 地面辐射 B. 太阳辐射 C. 大气辐射 D. 大气逆辐射 【答案】14. B 15. A 【解析】 【14题详解】 图中A是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B是射向大气的地面辐射,C是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选B。 【15题详解】 太阳辐射先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使地面增温,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把热量传递给大气,使大气增温,所以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故选A 第Ⅱ卷(综合题) 16.读太阳大气结构图,完成下列各题。 (1)A为________层,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________,这些区域是由于______而黯黑。它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_______的标志。 (2)B是________层,该层有时会出现突然增亮的部分,叫做________。 (3)C是________层。 (4)世界上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________。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引起______中断;太阳大气抛出高能带电粒子,不仅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______”现象,而且在两极地区还会出现美丽的____。 【答案】 (1). 光球 (2). 黑子 (3). 比四周温度低 (4). 太阳活动强弱 (5). 色球 (6). 耀斑 (7). 日冕 (8). 相关性 (9). 无线电短波通信 (10). 磁暴 (11). 极光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以太阳大气结构示意图为材料,设置四道试题,涉及大阳大气层次判断、太阳活动及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第(1)题,A层位于太阳大气最里层,应光球层,光球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黑子,这些区域因此磁场影响,比四周的温度低1000K~1500K,从而显得比较暗。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引起其它太阳活动的活跃程度,因此可以作为太阳活动的标志。 第(2)题,B层位于太阳大气的中间层,应为色球层,色球层有时会出现突然增亮的部分,叫做耀斑。 第(3)题,C层位于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应为日冕层。 第(4)题,统计资料表明,世界上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干扰地球大气的电离层,导致电离层不能正常反射无线电短波,会引起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太阳活动剧烈时,太阳大气抛出高能带电粒子,不仅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磁暴”现象,而且高能带电粒子会受地球磁场影响,到达两极地区,与大气碰撞,在两极地区产生美丽的极光。 17. 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地震波:E ,F (2)不连续界面:A ,B 。 (3)圈层: D ,C 。岩石圈主要存在于D圈层和 (填名称)的顶部。 (4)据图描述,当地震波到达B界面附近时,传播速度发生的明显变化是 。 (5)地球内部是一个具有类似同心圆结构的球体,但在地球表层,大气圈、 圈、 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 【答案】(1)横波 纵波 (2)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地壳 外核 上地幔 (4)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5)水 生物 【解析】 试题分析: (1)该图的左半部分是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发生的变化情况。上方横坐标表示地震波速度,图内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纵波和横波。地震波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的是横波,波速快的是纵波。据此可以判定E为横波,F为纵波。 (2)根据波速的变化,可知在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分别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靠近地表的为莫霍界面,靠近地心的为古登堡界面,据此知A为莫霍界面,B为古登堡界面。 (3)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这两个不连续面将地球内部分为三层,即地壳、地幔、地核。D位于最外层为地壳 ,C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的地核外部,为外核。岩石圈主要存在于地壳(D圈层)和上地幔上部的刚性盖层,主要由各类岩石组成。 (4)根据图示信息,当地震波到达B界面附近时,传播速度发生的明显变化是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5)地球表层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整体。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 18. 下面是一次探究实践活动 1、活动材料: 大玻璃缸1个、隔板1块、冰1盒、热炭1盒、塑料薄膜1卷、香烟1根。 2、实验过程: ①把隔板放在玻璃缸内,把玻璃缸分成两部分。一边放入冰块,一边放入热炭。 ②覆盖上塑料薄膜,把点燃的香烟从顶部放入玻璃缸内。 ③抽掉中间隔板,观察烟雾的运动。 (1)请你在下图中绘出观察结果(烟的流动)。 (2)归纳分析: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面实验原理 ①在下图中绘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②绘制绿洲“冷岛”效应的大气运动图:(在图中所示横线处标上气流运动箭头) 【答案】1、(2分) 2、(4分)地面受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升降)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形成空气的水平运动 3、(4) 【解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 (1)图示烟的流动即反映热力环流的过程。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形成环流运动。 (2)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面的冷热不均,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即空气的垂直运动;从而引起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由于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而导致空气的水平运动;完成热力环流。 (3)城市形成“热岛效应”,则城市盛行上升气流,郊区形成下沉气流,近地面的风由郊区吹向城市,高空则由城市吹向郊区。(4)植被能调节局部小气候,故白天荒漠地区较绿洲气温高,形成上升气流,绿洲气温较低,冷空气下沉,形成环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