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铁人中学2019级高一学年上学期阶段考试地理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 我国自主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绕地球飞行。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天宫一号”所绕转的天体属于 A. 恒星 B. 行星 C. 卫星 D. 星云 ‎2.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图中字母所示的某天体构成一个天体系统,该天体及其所在的天体系统分别是 A. c、地月系 B. d、太阳系 C. c、河外星系 D. b、银河系 ‎3. 图中所示信息反映了行星的运动特征是 A. 自转方向都一致 B. 公转方向都一致 C. 公转轨道都为正圆形 D. 公转轨道面完全重合 ‎4. 美国前太空人卢杰指出,足以毁灭城市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比科学家早前预期的还要高。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最可能来自于 A. b和c之间 B. c和d之间 C. d和e之间 D. e和f之间 ‎【答案】1. B 2. A 3. B 4. C ‎【解析】‎ ‎【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天宫一号”绕地球飞行。地球属于行星,故B正确,A、C、D错误。‎ ‎【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天宫一号”绕地球飞行,因此“天宫一号”与地球构成天体系统,图中c为地球,地球与其卫星月球构成地月系。故A正确,B、C、D错误。‎ ‎【3题详解】‎ A、八大行星中,金星与其它行星自转方向相反,为逆向自转,A错误;‎ B、图中所示信息反映了行星都按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具有同向性特征,B正确;‎ C、公转轨道都为近似正圆的椭圆,C错误;‎ D、公转轨道面夹角很小,但不完全重合,D错误。‎ 故选:B。‎ ‎【4题详解】‎ 在太阳系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图中d为火星,e为木星,故C正确,A、B、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属容易题。‎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常普通的星球,但又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星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关于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基本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充足的水分 B. 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C. 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 D. 地球常遭小行星撞击 ‎6. 中生代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 A. 生物灭绝与环境无关 B. 地球已不适合生命生存和发展 C. 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过一些不利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 D. 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对人类无任何意义 ‎7. 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上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上“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 ‎ ‎①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适中 ‎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 ‎③地球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5. D 6. C 7. D ‎【解析】‎ ‎【5题详解】‎ 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基本条件分为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外部条件: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①太阳的稳定——提供光和热②安全的行星际空间——轨道共面同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自身条件:①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②有液态水;③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常遭小行星撞击不符合实际情况,而且地球常遭小行星撞击属于不安全宇宙环境。故选D。‎ ‎【6题详解】‎ A、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生存条件,因此生物灭绝与环境有关,A错误;‎ B、恐龙灭绝并不代表所有生物都消失,因此恐龙灭绝不能说明地球已不适合生命生存和发展,B错误;‎ C、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生存条件,因此恐龙灭绝说明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过一些不利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C正确;‎ D、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对人类意义重大,D错误。‎ 故选:C。‎ ‎【7题详解】‎ 地球上“液态水存在”是因为地球温度适宜。而温度适宜的原因主要有: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适中;地球上有大气层,①④正确。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使地球上由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地球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与“液态水存在”无关,排除②③。故D正确,A、B、C错误。‎ ‎8.关于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太阳活动产生的电磁波为太阳辐射,可维持地表温度 B. 五带的划分反映了年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布规律 C. 太阳辐射是大气、水、生物、地壳运动的主要动力 D. 日常生活生产所用能源如煤、石油等来自太阳辐射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太阳辐射能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聚变过程中产生质量亏损,亏损的质量转化成释放的能量,这就是太阳辐射能,太阳辐射能到达地球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维持着地表温度;五带的划分与黄赤交角有关,反映了年太阳辐射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地壳运动的主要动力来自地球内部,并非来自太阳辐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属于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据此分析选D正确。‎ ‎9.与太阳活动低峰年相比,太阳活动高峰年时 A. 极光发生的频率低 B. 磁暴现象普遍存在 C. 太阳黑子明显偏多 D. 天气变化相对平稳 ‎【答案】C ‎【解析】‎ 考查太阳活动特点。‎ 太阳活动包括太阳黑子、耀斑、太阳风、日珥等,太阳活动很强的那一年就是太阳活动高峰年,故太阳活动高峰年时太阳黑子等太阳活动得最频繁,约每11年为一个周期。故选C。‎ 据研究,当太阳、地球与月球三者相互位置关系合适时,太阳风可将地球氧气“吹到”月球上,在月球附近带电荷的氧离子明显增多。完成下列各题。‎ ‎10. 当月球附近带电荷的氧离子明显增多时,月球所处的位置最有可能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 太阳风对地球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A. 长波通讯中断 B. 流星出现频繁 C. 乔木年轮变密 D. 高纬常现极光 ‎【答案】10. C 11. D ‎【解析】‎ ‎【10题详解】‎ 太阳风吹向远离太阳的方向,可将地球氧气“吹到”月球上。当月球附近带电荷的氧离子明显增多时,月球所处的位置最有可能是③,C对。① 太阳风由月球吹向地球,A错。②、④位置不易吹到月球上,B、D错。‎ ‎【11题详解】‎ 太阳风对地球带来的影响主要是高纬地区极夜时期常现极光,D对。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是耀斑暴发引起的,A错。与流星出现频繁、乔木年轮变密无关,B、C错。‎ 点睛:太阳风是太阳外部大气活动类型之一,发生在日冕层。太阳风吹向远离太阳的方向。高能带电粒子被地球磁场捕获,发生碰撞,在两极地区极夜时期,产生极光现象。耀斑暴发引发磁暴现象。‎ ‎12.读下图,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极点看呈现出北逆南顺的特点,据此结合选项可知选C。‎ ‎【点睛】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极点看呈现出北逆南顺的特点。‎ ‎13.下列关于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太阳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B. 一个恒星日比一个太阳日地球要多转59分 C. 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多3分56秒 D.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24小时 ‎【答案】C ‎【解析】‎ ‎【详解】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比一个太阳日地球要少转59分;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多3分56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23时56分4秒。据此选C。‎ ‎【点睛】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其长度是是23时56分4秒。一个太阳日是24小时。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多3分56秒。‎ ‎14.读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④两点角速度相同 B. ②点线速度比③点快 C. ①点线速度比③点慢 D. ②、③两点地方时相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除极点外,地球自转角速度处处相等,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故①、④两点角速度不相同;②点线速度比③点快; ①点线速度比③点快;②、③两点经度不同,地方时不相同。选B。‎ ‎【点睛】除极点外,地球自转角速度处处相等,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 北京王先生出国旅游随身携带了一部全球通手机,但未改手机上的日期和时间,仍显示的是北京时间。‎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5. 王先生游览太平洋一小岛时,当地报时为正午12时,而手机上的时间为6时40分。该岛的经度可能为( )‎ A. 160°W B. 160°E C. 80°W D. 40°E ‎16. 该地所在的时区为 A. 东十一区 B. 东三区 C. 西十一区 D. 西五区 ‎【答案】15. A 16. C ‎【解析】‎ 本题考查时间问题计算。‎ ‎【15题详解】‎ 当北京时间(120°E)为6时40分时,当地时间为12时,相差5小时20分,故计算当地的经度我160°W。所以选A。‎ ‎【16题详解】‎ 结合上题结论,西十一区以165°W为中央经线,向东西跨7.5°,故160°W位于西十一区。所以选C。‎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7. 图中虚线表示回归线和极圈,关于图中内容的正确叙述是 A. XY是地轴,与黄道MN垂直 B. E′F是黄道,与所有纬线相交 C. MN是赤道,与所有经线垂直 D. 角FE′F′表示的是黄赤交角 ‎18. 若图中角MOE̓′变大,地球五带的范围 A. 温带扩大 B. 热带变小 C. 热带变大 D. 寒带变小 ‎【答案】17. C 18. C ‎【解析】‎ ‎【17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XY是地轴,与赤道MN垂直;E′F是黄道,与所有经线相交;MN是赤道,与所有经线垂直;角FON=角MOE̓′,它们均表示的是黄赤交角,据此选C。‎ ‎【18题详解】‎ 若图中角MOE̓′变大,也就是黄赤交角变大,则地球五带的范围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据此选C。‎ ‎19.在晨昏线上,下列地理现象正确的是( )‎ A. 一定能看到日出 B. 昼夜等长 C. 时刻必然是6点或18点 D. 太阳高度为0°‎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晨昏线上,可能看到日出或日落;只有赤道上总是昼夜等长;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时刻必然是6点或18点;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选D。‎ ‎【点睛】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可能看到日出或日落。‎ ‎20.下列关于晨昏圈与经线圈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任何时候都有一个大于0夹角 B. 每天都会重合一次 C. 任何时候都不可能重合 D. 只有二分日才能重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二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此时晨昏圈与经线圈夹角为0°,除二分日外,其他时候,晨昏圈与经线圈不重合,据此分析选B。‎ ‎【点睛】晨晨昏线为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其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二是始终平分赤道。晨昏线判断的关键是沿自转方向看,由夜到昼的为晨线,由昼到夜的则为昏线。晨线与昏线组成一个大圆平分地球。二分日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其余时间则与经线斜交。‎ ‎21.一年之中,在太阳直射点自北回归线向南回归线移动的过程中 A. 0°—23°26′N各地,昼长逐渐缩短 B. 0°—23°26′N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都是渐增 C. 0°—23°26′S各地,都是昼长于夜 D. 0°—23°26′S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都是渐增 ‎【答案】A ‎【解析】‎ ‎【详解】一年之中,在太阳直射点自北回归线向南回归线移动的过程中,0°—23°26′N各地,北半球各地昼长逐渐缩短;0°—23°26′N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都是先增后减; 0°—23°26′S各地,先是昼长于夜,待直射点移出北半球后,北半球各地昼长小于夜长; 0°—23°26′S各地,在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移至赤道时,正午太阳高度都是递增,但移至南半球后,因纬度不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不再一致。据此分析选A。‎ ‎【点睛】二分二至日昼夜分布规律 ‎1、春分指向夏至 北半球 昼长夜短。并且昼在加长夜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扩大。 南半球 昼短夜长。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 ‎2、夏至指向秋分 北半球 昼长夜短。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缩小。 南半球 昼短夜长。并且夜在缩短昼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 ‎ ‎3、秋分指向冬至 北半球 昼短夜长。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南半球 昼长夜短。并且夜在缩短昼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昼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 ‎4、冬至指向春分 北半球 昼短夜长。并且昼在加长夜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 南半球 昼长夜短。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昼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 将一盏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原地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 A. 昼夜长短的变化 B. 运动物体偏向 C. 四季的更替 D. 昼夜的更替 ‎23. 此日,太阳直射点位于(  )‎ A. 赤道 B. 北回归线 C. 极圈 D. 南回归线 ‎24. 关于图中P地的正确说法(  )‎ A. 昼短夜长 B.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C. 正值日出 D. 当地时间6时日出 ‎【答案】22. D 23. D 24. C ‎【解析】‎ ‎【22题详解】‎ 该实验模拟的是地球的自转。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是由地球的公转引起的,A、B错;因为该实验是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运动,地球仪上没有运动的物体,故无法模拟运动物体的偏向,C错;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的地区,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从而产生地方时,D正确。故选D。‎ ‎【23题详解】‎ 据图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夜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为极昼现象,可判断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故选D。‎ ‎【24题详解】‎ 由图中可看出,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P地由黑夜进入白昼,故P位于晨线上,C正确;晨线上表示日出的时间,P位于南半球此时昼长夜短,故日出时间应在6点以前,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ABD错误。故选C。‎ ‎25.当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是,澳大利亚悉尼的季节应为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地球公转经过远日点附近,为7月初,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故7月为当地的冬季。‎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的公转运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学生容易出错,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公转经过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时间,结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分析。‎ 图表示某日北半球某纬线上不同经度的太阳高度分布规律。读图回答问题。‎ ‎26. 此刻,北京时间为 A. 3:20 B. 9:20‎ C. 15:20 D. 21:20‎ ‎27. 该纬线可能是 A. 0° B. 23°26′N C. 66°34′N D. 75°N ‎【答案】26. A 27. D ‎【解析】‎ 本题考查太阳高度的综合判断。‎ ‎【26题详解】‎ 此时,110°W 为 12 点,北京时间为 3 点 20 分。故选A。‎ ‎【27题详解】‎ 根据该地刚好出现极昼,且正午太阳高度为30°,计算得当地的纬度为75°N,太阳直射点位于15°N。故选D。‎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8. 当地球运行至C点时,大庆 A. 白昼长达一年最大值 B. 日落时间将逐渐推迟 C. 正午太阳高度角将逐渐增大 D. 正值冬至日 ‎29. 当地球由a点公转到b点的过程中 A. 公转速度逐渐增大 B. 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 C. 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增大 D. 公转速度逐渐变小 ‎30. 读下图,当地球从b公转到d期间,铁人中学窗朝南开的教室中,正午屋内的光照面积将:‎ A. 越来越大 B. 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 C. 越来越小 D. 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 ‎【答案】28. A 29. B 30. B ‎【解析】‎ ‎【28题详解】‎ 根据地轴的倾斜方向可判定,当地球运行至c点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回归线),为夏至日。夏至日,太阳直射点达最北,北半球白昼长度一年最大值;以后,白昼逐渐变短,日落时间将逐渐提前。故A正确,B、D错误。夏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大庆与直射点的纬度距离变大,正午太阳高度角将逐渐减小,故C错误。‎ ‎【29题详解】‎ 根据地轴的倾斜方向可判定,c点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回归线),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夏至日);a点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回归线),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冬至日);b点时,太阳直射赤道,日期为3月21日前后(春分日);d点时,太阳直射赤道,日期为9月23日前后(秋分日)。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因此当地球由a 点公转到b点的过程中,公转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故A、D错误;从冬至到春分,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缩小,故B正确,C错误。‎ ‎【30题详解】‎ b点时,太阳直射赤道,日期为3月21日前后(春分日);d点时,太阳直射赤道,日期为9月23日前后(秋分日)。当地球从b公转到d期间,太阳直射点先向北移动,6月22日(夏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再向南移动。大庆市铁人中学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光在室内的照射面积越小。因此正午屋内的光照面积将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故B正确,A、C、D错误。‎ ‎【点睛】在公转轨道图中,准确判定四个位置的日期是本题解答的关键。利用地轴倾斜方向判定春秋分、夏至日的小窍门:地轴“左倾左冬(至),右倾右冬(至)”。‎ 下图为10月1日甲、乙、丙、丁四地昼夜长短比例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夜长)。‎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1. 甲、乙、丙、丁四地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 甲、丁、丙、乙 B. 乙、丙、甲、丁 C. 甲、丙、丁、乙 D. 丁、甲、丙、乙 ‎32. 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左偏的地点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3. 该日正午太阳高度有可能恰好为0°的地点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31. C 32. D 33. B ‎【解析】‎ ‎【31题详解】‎ ‎10月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靠近北极点 地区出现了极夜现象,而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赤道地区全年昼夜平分,故纬度最高的是乙,其次是丁,再次是丙,纬度最低的是位于赤道的甲,故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是甲丙丁乙,选C,ABD错。‎ 故选:C ‎【32题详解】‎ ‎10月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受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赤道地区不发生偏向,据此即可回答。‎ A甲此时昼夜平分,位于赤道,水平运动物体不发生偏向,故A错;‎ B乙此时出现极夜,位于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故B错 C丙此时昼短夜长,位于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故C错 D丁此时昼长夜短,位于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故D对 故选:D ‎【33题详解】‎ 正午太阳高度即为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有可能恰好为0°,说明此地刚好出现了极夜现象,全天没有太阳,四地中,只有乙出现了极夜现象,说明正午太阳高度有可能恰好为0°,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 2018年9月28日下午,印度尼西亚中苏拉威西省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随后引发大规模海啸。此次地震和海啸,分别发生在图中 A. I、II层 B. Ⅲ、IV层 C. V、VI层 D. II、Ⅳ层 ‎35.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A. 火山喷发物的研究 B. 通过打井而获得信息 C. 地震波 D. 直接观测到的情况 ‎36. 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厚度最大圈层是地幔,厚度最小圈层是地壳 B.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 C. 地幔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D.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硅 ‎【答案】34. B 35. C 36. B ‎【解析】‎ ‎【34题详解】‎ 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因此地震应发生在地壳;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 应发生在水圈。图中Ⅲ位于莫霍面以上,为地壳;IV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为水圈。故B正确,A、C、D错误。‎ ‎【35题详解】‎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地震波通过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通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迅速下降。人们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同心圈层。故C正确,A、B、D错误。‎ ‎【36题详解】‎ A、地球内部三大同心圈层中,厚度最大圈层是地核,厚度最小圈层是地壳,A错误;‎ B、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软流层之上的部分为岩石圈,因此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B正确;‎ C、地幔应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上,莫霍界面以下,C错误;‎ 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应是氧,D错误。‎ 故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 ‎37.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登封观星台位于河南省登封县(约113°E,34°N),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天文台建筑。观星台上有两间小屋,小屋之间有一横梁,台下正北方有一“长堤”(见下左图),每天正午,横梁的影子会投在“长堤”上,利用它可以了解四季变化。‎ ‎(1)图中,当地球由乙处向甲处运动期间,太阳直射在________半球,河南登封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_(填“昼长夜短”或“昼短夜长”),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填“昼渐长夜渐短”或“昼渐短夜渐长”),横梁在“长堤”上的正午投影逐日向________(填写方向)移动。‎ ‎(2)横梁在“长堤”上的正午投影距离观星台最近之日,北半球的节气为___日,该日地球位于图中公转轨道上的____处,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________。‎ ‎(3)每日横梁在“长堤”上离观星台最近的投影出现时间比北京时间12:00_____(早或晚),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 南 (2). 昼短夜长 (3). 昼渐长、夜渐短 (4). 南 (5). 夏至 (6). 丁 (7). 北回归线上为90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8). 晚 (9). 登封位于东经120度以西,地方时比东经120度的地方时晚(强调东西关系)‎ ‎【解析】‎ ‎【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难度一般。‎ ‎【详解】(1)根据地轴的倾斜方向可判定,丁图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为夏至日;乙图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回归线),为冬至日;甲为春分日,丙为秋分日,春秋分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因此由乙处向甲处运动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变长,黑夜变短。河南登封位于北半球,因此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影子越短;距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登封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登封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因此横梁在“长堤”上的正午投影逐日变短;登封正午日影朝向正北,日影变短说明正午投影逐日向南移动。‎ ‎(2‎ ‎)横梁在“长堤”上的正午投影距离观星台最近,说明影长达全年最短,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全年最大。北回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全年最大时,节气为夏至日。根据地轴的倾斜方向可判定,丁图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因此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每日正午时,太阳高度角达全天最大,影子最短,离观星台最近,正午的地方时为12:00。由经度可知,登封位于东经120°E以西;日出东方,越向东时刻越早;因此北京时间为12:00时,登封还未到12:00,比北京时间(120°E)12:00晚。‎ ‎38.下图为某两日昼半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画出太阳的直射光线。‎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选择填空)。‎ A.甲图时①地比②地相同高度旗杆影子长         ‎ B.乙图时北京地区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 C.从甲图到乙图,地球的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 D.两图中①地与③地的经度相同,地方时也相同 ‎(3)描述甲图中北半球昼夜长短的纬度差异。‎ ‎(4)写出乙图中北京的日期和时间(北京时间)。‎ ‎(5)简述从甲图到乙图的过程中,②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答案】(1)要求:与两地心在同一条直线上,甲图、乙图各一条直射光线,分别指向两个直射点。‎ ‎(2)A ‎(3)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4)12月23日2时 ‎(5)从甲图到乙图,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先从最小值增大到90度,又减小至最小值。‎ ‎【解析】‎ ‎(1)绘制太阳的直射光线,首先要明确太阳直射光线的延长线一定经过地心;其次要明确甲、乙两幅图的时间,从甲图可以看出北极圈内全部为昼,因此甲图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的昼半球,乙图南极圈内全部为昼,因此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的昼半球。‎ ‎(2)甲图表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①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要比②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大,因此①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由于①地和②地位于同一条经线上,图示时间①地旗杆的影子要比②地的长。乙图表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京昼短夜长,当地应当是东南日出、西南日落。从甲图到乙图,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南回归线移动,地球公转速度先是变慢,在7月初经过远日点时最慢,然后逐渐加快。①地和③地经度相同,但①地地方时为12:00,③地地方时为0:00。‎ ‎(3)昼夜长短分布规律是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于夜,而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4)乙图表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因此日期是12月22日;根据图中0°经线的位置判断出90°W的时间是12月22日12时;北京时间采用的是120°E的地方时,要比90°W的时间早14小时,因此北京时间是12月23日2时。(5)从甲图到乙图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②地位于赤道上,因此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再变小。秋分日最大,达到90°,夏至日和冬至日最小。‎ ‎39.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中A表示______波,B表示______波。‎ ‎(2)b图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M处A波和B波波速______,该处称为______界面,其上、下两层分别为______和______(填写圈层名称)。‎ ‎(3)在b图上N处,地震波A完全_____,地震波B的传播速度也突然下降,该处称为______界面。‎ ‎(4)C厚度不均,最厚地方一般在陆地上的_____地区。‎ ‎【答案】 (1). 横 (2). 纵 (3). 突然增大 (4). 莫霍 (5). 地壳 (6). 地幔 (7). 消失 (8). 古登堡 (9). 高山、高原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基础知识,仔细阅读图形即可,属容易题。‎ ‎【详解】(1)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地震波通过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通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迅速下降。因此a图中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 ‎(2)读a图可知,b图中M处A波和B波波速突然增大,该处称为莫霍界面,其上、下两层分别为地壳和地幔。‎ ‎(3)读a图可知,在b图上N处,地震波A完全消失,地震波B的传播速度也突然下降,该处称为古登堡界面。‎ ‎(4)C层为地壳,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高度越高, 地壳较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因此C最厚的地方一般在陆地上的高山、高原地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