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政治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政治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政治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3第1〜3单元。‎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我们必须从各种形式的文化现象中区分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化和非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化,还要辨识不同性质的意识形态文化。下列文化现象中属于意识形态性质文化的是( )‎ ‎①全球抗疫科研团队与时间赛跑研发可应用疫苗 ‎②国家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③第三届澳大利亚中华文化节设置艺术品展览、茶博会等板块 ‎④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全球抗疫科研团队与时间赛跑研发可应用疫苗”强调的是科技研究,属于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①不符合题意。‎ ‎②④:文化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题目中强调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材料中强调“国家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影响到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都属于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②④符合题意。‎ ‎③:“第三届澳大利亚中华文化节设置艺术品展览、茶博会等板块”属于文化交流,涉及不到旗帜、道路、国家政治安全,不属于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2.下列对下图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 25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②文化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 ‎③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 ‎④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发展有其相对独立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文化与经济是相互影响的,不一定相互促进,也不是相互补充的关系,①错误。‎ ‎②:材料强调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没有体现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②不符合题意。‎ ‎③④:2019年我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标与GDP排名的省市顺序不同,这说明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说明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发展有其相对独立性。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 25 -‎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孟子曰:“居移气(气质),养移体(体质),大哉居乎!”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指出:“居,谓所处之位。养,奉养也。”由此可见(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④环境、地位等是人的素养形成的决定因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居移气(气质),养移体(体质),大哉居乎”、“居,谓所处之位。养,奉养也”意思是指地位和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奉养可以改变人的体质。由此可见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①③符合题意。‎ ‎②:材料并未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难以抹去,②不符合题意。‎ ‎④:环境、地位等是人的素养形成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④错误。‎ 故本题选B。‎ ‎4.《礼记》中将餐具的数量、材质等与等级制度挂钩,我国古代按礼制要求实行分餐制。楚汉相争中的鸿门宴、成语典故“举案齐眉”、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都能证明古代中国长期实行分餐制。宋明时期,随着“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和和气气的合餐制在我国逐渐取代了分餐制。材料表明( )‎ ‎①中华餐饮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 ‎③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④不同时代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不同历史时期餐饮文化不同,这表明中华餐饮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①②正确。‎ - 25 -‎ ‎③: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③不符合题意。‎ ‎④: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④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1.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中华文化 ‎①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020年央视举办了一场别样的元宵节晚会,主打“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鼓励信心、为武汉加油、打赢阻击战”理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明天我也是你。你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伴随情景报告《你的样子》的讲述,一幅幅画面浮现无数平凡英雄的模样,穿插在新闻故事、连线采访中,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情的表达,传递中国温度。由此可见( )‎ ‎①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文化是人全面成长的精神食粮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广大文艺工作者在第一时间用心中的爱、手中的笔,投入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为大爱发声、为冲锋定格、为英雄塑像、为国家祈福。晚会主创团队过年期间数易其稿、精心筹备,每一位演职人员的真诚付出、努力表演,引发荧屏前无数观众为之动情、好评不断。这给文化创作的启示是( )‎ - 25 -‎ ‎①从群众实践中寻找文化创作的灵感 ‎②用优秀文化引领时代风潮 ‎③发挥文化对社会与人的促进作用 ‎④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5. A 6. B ‎【解析】‎ ‎【分析】‎ 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5题详解】‎ ‎①:“真挚的情感、深情的表达,传递中国温度”表明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①符合题意。‎ ‎②:“一幅幅画面浮现无数平凡英雄的模样”、“传递中国温度”说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并未体现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③不符合题意。‎ ‎④:优秀文化是人全面成长的精神食粮,④错误。‎ 故本题选A。‎ ‎【6题详解】‎ ‎①:“广大文艺工作者为大爱发声、为冲锋定格、为英雄塑像”说明文化创作要从群众实践中寻找文化创作的灵感,①符合题意。‎ ‎②:材料强调文化创作立足生活实践,未涉及用优秀文化引领时代风潮,②不符合题意。‎ ‎③:只有优秀文化才对社会与人起促进作用,③错误。‎ ‎④:“晚会主创团队过年期间数易其稿、精心筹备,每一位演职人员的真诚付出、努力表演”说明文化创作要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1、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 25 -‎ ‎③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③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⑤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文化创造要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⑥要推动文化内容、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7.不一样的节日,一样的喜庆。彝族地区最重要的节日是农历六月的火把节,而藏族则是雪顿节,鄂伦春族是古伦木沓节……各民族在庆祝本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时一般都有特定的仪式、礼俗等,从中我们可以( )‎ ‎①体会到各民族文化的平等性 ‎②领略到不同民族的文化韵味 ‎③感受到多姿多彩的文化魅力 ‎④认识到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支柱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材料没有体现体会到各民族文化的平等性,①不符合题意。‎ ‎②③:各民族在庆祝本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时一般都有特定的仪式、礼俗等,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不同民族的文化韵味,感受到多姿多彩的文化魅力,②③符合题意。‎ - 25 -‎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④错误。‎ 故本题选C。‎ ‎8.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飙转蓬舞……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胡旋女》——白居易)下列对该诗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外来文化是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 ‎②要吸纳各民族文化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③文化交流能促进文化发展 ‎④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立足社会实践是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①错误。‎ ‎②:应该吸纳各民族优秀文化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②错误。‎ ‎③:“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是说从此中原有了胡旋舞,中原舞者争奇斗艳甚至超过胡旋女,表明文化交流能促进文化发展,③符合题意。‎ ‎④:“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是说胡旋女出自西域的康居国,千辛万苦从千万里外来到中原,表明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1、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从“走出去”角度讲,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②从“引进来”角度讲,有利于学习与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③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文化传播的途径 ‎(1)三条重要途径 - 25 -‎ ‎①商业贸易。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②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 ‎③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2)其他途径: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途径。‎ ‎9.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对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①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全民学习创造便捷条件 ‎②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推动教育信息化,变革学习方式 ‎③科技进步是教育和学习方式改进的根本原因 ‎④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应用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材料“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说明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全民学习创造便捷条件;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推动教育信息化,变革学习方式。①②正确。‎ ‎③:科技进步是教育和学习方式改进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③错误。‎ ‎④: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0.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这一文化( )‎ ‎①因其优越性而从未断绝、薪火相传 ‎②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③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 ‎④是由各种民族文化叠加而形成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 25 -‎ ‎【解析】‎ ‎【详解】①:文化具有多样性,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因此不能说中华文化优越,①错误。‎ ‎②③: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这一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②③符合题意。‎ ‎④:中华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叠加,④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中华文化 ‎①中华文化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丰富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中华文化不仅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三大国家文化公园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要整合跨地域文化,形成统一性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品牌认知与文化符号。形成统一的品牌认知与文化符号( )‎ ‎①能提高国家文化公园的影响力 ‎②表明统一文化认知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归宿 ‎③能促进不同区域文化的融合发展 ‎④是基于文化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2. 《方案》提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突出活化传承和合理利用。要借助新科技手段,加强对文化资源、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以及数字化再现,借助AR、VR、AI技术增强参观者对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的深度了解、感知和体验。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新技术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 ‎②科技进步能推动文化的传播、传承和发展 - 25 -‎ ‎③新技术的应用能增强民众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④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11. B 12. 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1题详解】‎ ‎①③: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要整合跨地域文化,形成统一的品牌认知与文化符号,能促进不同区域文化的融合发展,能提高国家文化公园的影响力。①③符合题意。‎ ‎②:指导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归宿,②错误。‎ ‎④:形成统一的品牌认知与文化符号,并不是基于文化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2题详解】‎ ‎①: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①错误。‎ ‎②③:材料“要借助新科技手段,加强对文化资源、文化遗产科学保护以及数字化再现,借助AR、VR、AI技术增强参观者对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的深度了解、感知和体验”说明科技进步能推动文化的传播、传承和发展;新技术的应用能增强民众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②③符合题意。‎ ‎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④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1、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 25 -‎ ‎2.中华文化:‎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①表现: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作用: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远在公元前十四世纪,就已经形成相当发达的文字体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演变,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而流传至今、长盛不衰。可见,我国的汉字( )‎ ‎①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②对于研究世界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是民族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④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4. 汉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每个字甚至每个部分都有它的含义,都能引发人们的七*联想。这一点在现存所有文字中是首屈一指的,是拼音文字无法企及的。下图为“莫”在甲骨文中的写法,意思是太阳已落入草丛之中,天色已暮。由此可见( )‎ ‎①汉字最适合记载人类文化发展成果 ‎②汉字文化内涵丰富 ‎③统一的汉字是中华民族代代相承的文明标志 ‎④汉字的造字方法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13. B 14. D - 25 -‎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观点本身错误的选项。‎ ‎【13题详解】‎ ‎①④: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演变,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而流传至今、长盛不衰,可见,我国的汉子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①④符合题意。‎ ‎②: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世界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②错误。‎ ‎③: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③错误。‎ 故本题选B。‎ ‎【14题详解】‎ ‎①:文字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因此不能说汉字最适合记载人类文化发展成果,①错误。‎ ‎②④:汉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每个字甚至每个部分都有它的含义,都能引发人们的联想,可见汉字的造字方法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文化内涵丰富,②④符合题意。‎ ‎③:材料未体现汉字是中华民族代代相承的文明标志,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文字的发明使得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③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15.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需要( )‎ ‎①鼓励和支持世界各民族文化在我国传播 ‎②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使其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④在实践的基础上,用现代文明取代传统习俗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25 -‎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鼓励和支持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我国传播,①错误。‎ ‎②③: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需要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使其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②③符合题意。‎ ‎④:不能用现代文明取代传统习俗,④错误。‎ 故本题选C。‎ ‎16.雨果认为,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这一观点( )‎ ‎①认为中国艺术具有独特而鲜明的风格 ‎②认为不同民族的文化必然不同,都是不可替代的 ‎③肯定了建筑艺术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④肯定了中国艺术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这一观点肯定了中国艺术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认为中国艺术具有独特而鲜明的风格。①④符合题意。‎ ‎②:题中观点并没有认为不同民族的文化必然不同,都是不可替代的,②不符合题意。‎ ‎③: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③错误。‎ 故本题选B。‎ ‎17.中医认为真正能治万病的是人体自身,而非药物。人体先有能量之失衡,循环之阻塞,才有病邪之进入。经方古中医的解病之法有三个原则:阴阳原则、病位原则和淤堵原则。其中阴阳原则是第一位的。这从一个角度反映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 A. 时代性 B. 综合性 C. 稳定性 D. 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ABCD:阴阳原则反映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综合性。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 25 -‎ 故本题选B。‎ ‎18.我们一说戏曲就想到京剧、越剧、昆曲等,其实我国还有壮剧、藏戏等少数民族剧种。这些剧种( )‎ ‎①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②受地理、历史等因素影响而各具特色 ‎③最能体现文化的民族性特征 ‎④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具有深远影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我们一说戏曲就想到京剧、越剧、昆曲等,其实我国还有壮剧、藏戏等少数民族剧种。这些剧种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受地理、历史等因素影响而各具特色。①②正确。‎ ‎③:最能体现文化的民族性特征,这一说法错误,体现民族性的典例有很多,③错误。‎ ‎④: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具有深远影响,④错误。‎ 故本题选A。‎ ‎2020年,中国人在用自己的言行生动地诠释中国精神,让世界认识到中国人的品质:团结、不怕困难、积极应对困难、坚毅、顽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2020年年初,由“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和中国担当”构筑起来的中国形象更显丰厚。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中国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国精神对民族发展的推动作用 ‎②中国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战胜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 ‎③中国效率是中国力量的体现,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④中国担当通过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效率展现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0. 下列名句与中国人团结应对困难的品质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一致的是( )‎ ‎①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②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为恶,不自毁而人毁之 ‎③一个人的智慧不够用,两个人的智慧用不完 ‎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25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19. D 20. 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9题详解】‎ ‎①:中国文化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①错误。‎ ‎②:中国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战胜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②正确。‎ ‎③:经济和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③错误。‎ ‎④:中国担当通过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效率展现,④正确。‎ 故本题选D。‎ ‎【20题详解】‎ ‎“中国人团结应对困难的品质”体现了伟大的团结精神。‎ ‎①:“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体现了伟大的团结精神,与题中文化生活道理一致,①符合题意。‎ ‎②:“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为恶,不自毁而人毁之”体现了要加强自身修养,与题中文化生活道理不一致,②不符合题意。‎ ‎③:“一个人的智慧不够用,两个人的智慧用不完”体现了伟大的团结精神,与题中文化生活道理一致,③符合题意。‎ ‎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体现了伟大的奋斗精神,与题中文化生活道理不一致,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中华民族精神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 ‎(1)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 25 -‎ ‎(2)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可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1.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自然灾害类型多。从大禹治水,到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我国从黄河流域开始,在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开发建设,形成了今天的美丽中国。这说明中国人民具有( )‎ A. 伟大团结精神 B. 伟大梦想精神 C. 伟大创新精神 D. 伟大奋斗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ABC:题干强调的是奋斗精神,未涉及团结、梦想和创新精神,ABC不合题意。‎ D:“从大禹治水,到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我国从黄河流域开始,在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开发建设”说明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奋斗精神,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2.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观点正确的是( )‎ ‎①主体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②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是其突出表现 ‎③核心是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 ‎④能引领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的前进方向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精神主体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是其突出表现,①②符合题意。‎ ‎③: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③错误。‎ ‎④:能引领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的前进方向夸大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④错误。‎ 故本题选A。‎ ‎23.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在书写中华民族精神新篇章的过程中,青年应( )‎ - 25 -‎ ‎①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和奉献者 ‎②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③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主心骨”‎ ‎④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结合,引领民族精神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在书写中华民族精神新篇章的过程中,青年应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和奉献者,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建设者,①②符合题意。‎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主心骨”,③不符合题意。‎ ‎④: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结合,引领民族精神的发展,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主心骨”的作用。‎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⑤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⑥我们人人都应当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共同叙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24.伟大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①是因为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力量 ‎②有利于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③能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④意在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力量,①错误。‎ - 25 -‎ ‎②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能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②③符合题意。‎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在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无关,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是物质的丰裕,更是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和巨大影响。丰富的传统文化家底,是中国发展和崛起的坚强基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一定包含着中华文化复兴的灿烂光辉。习近平多次强调,在新时期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道德素质,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答案】(1)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 ‎(3)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提升人们的素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解析】‎ ‎【分析】‎ 解答意义类主观题有以下对策: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寻找角度分析意义;回归教材分析意义;结合材料分析意义;要遵循由微观到宏观、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原则。体现由小到大原则。‎ ‎【详解】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试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根据材料“丰富的传统文化家底,是中国发展和崛起的坚强基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一定包含着中华文化复兴的灿 烂光辉”可以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方面分析。根据材料“在新时期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道德素质,更好 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可以从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刨造力,不断提升人们的素质等方面分析。‎ ‎【点睛】文化与综合国力:‎ - 25 -‎ 地位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 形势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文化发展上都面临严峻挑战 措施 ‎①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作用 ‎①有利于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②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个国家最强大的武器不是金戈铁马,也不是洋枪洋炮,而是文化。‎ 不同于其他文明靠武力征服来推动文化传播,中华文明自古以来都是靠自身文化特质的吸引力来实现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的。古代中国不曾出兵占领周边国家,但却对它们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形成了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圈”。‎ 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古代中国在经济文化上长期领先世界各国,这使古代中国人拥有强大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也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上。佛教在汉朝的时候传入中国,汉明帝修建白马寺等,使之后几千年儒佛道在我国并存,而唐宋时期,在儒佛道三家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又产生了禅宗和理学。‎ 有人认为,“中庸协和”“延绵坚韧”是我国古代文化强大的重要特质,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中庸协和”表明中华文明崇尚不同民族文化要和睦相处,对外来文化做到求同存异。传统儒家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几千年的共存是这一特质的体现,这也是中华文化强大并对周边民族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原因。‎ ‎(2)中华文化能做到兼收并蓄,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儒佛道在相互吸收各自有益成分的基础上,形成了本土禅宗和理学,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 25 -‎ ‎(3)“延绵坚韧”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华民族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广大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使得中华文化在传承发展过程中能够保持自身的文化传统、延绵不绝、薪火相传。‎ ‎【解析】‎ ‎【分析】‎ 本题为原因类试题,解答时注意: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第三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第四是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 ‎【详解】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庸协和”“延绵坚韧”是我国古代文化强大的重要特质,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属于原因类型题。结合材料进行分析,“佛教在汉朝的时候传入中国,汉明帝修建白马寺等,使之后几千年儒佛道在我国并存,而唐宋时期,在儒佛道三家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又产生了禅宗和理学”,这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中华文明自古以来都是靠自身文化特质的吸引力来实现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的,古代中国在经济文化上长期领先世界各国”,学生可以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角度回答。‎ ‎【点睛】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史书典籍。‎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重要性: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2)含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3)意义: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25 -‎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曾经历风雨如晦的动荡年代,陷入山河破碎的艰难境地;长期奋斗中,中国人民遭遇了一个又一个挫折,面临过一次又一次挑战。然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危急关头、挑战面前,中国人民从不屈服、勇于斗争,书写下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孕育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汇聚起爱国奋斗的磅礴力量。石在,火种就不会绝;精神在,脚步更加坚定。当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成为伟大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弘扬者、践行者,“中华号”巨轮就一定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劈波斩浪,驶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1)结合材料,运用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人民是如何创造历史的。‎ ‎(2)结合材料,运用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让民族精神的火种不断绝对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积极影响。‎ ‎【答案】(1)①爱国是具体的,中国人民始终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融入具体的奋斗之中,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而不懈努力。②中国人民始终自强不息、勇于斗争,战胜了数不清的困难和挫折,中国的任何成就,都蕴含着中国人的奋斗精神。③中国人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面对挑战,中国人民坚忍不拔,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书写自己的史诗,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①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让民族精神的火种不断绝,能够发挥民族精神的力量,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使民族复兴的脚步更加稳健。②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让民族精神的火种不断绝,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③民族精神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抑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让中华民族精神的火种不断绝,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解析】‎ ‎【分析】‎ ‎(1)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注意:一是要审读设问和材料,明确设问和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二是在审读的基础上,依据材料信息或者设问信息,明确此题的知识指向和主体指向;三是通过对材料和设问的分析,实现从设问到教材知识的落实,明确具体的知识体系。‎ ‎(2)本题属于意义类试题,意义类的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一般用“有利于”、“促进”等句型表达。审题关键是抓住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相关考点分析。‎ - 25 -‎ ‎【详解】(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人民是如何创造历史的,属于措施类试题。设问知识范围是民族精神。材料中“在危急关头、挑战面前,中国人民从不屈服、勇于斗争,书写下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孕育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汇聚起爱国奋斗的磅礴力量”可从爱国主义精神和奋斗精神角度分析;材料中“石在,火种就不会绝;精神在,脚步更加坚定”可从梦想精神角度分析。‎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让民族精神的火种不断绝对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积极影响,属于意义类试题。设问知识范围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际考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依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点睛】1.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有利于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 ‎(2)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3)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4)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5)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抛弃传统,我们的文化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传统文化中的“和”“仁'“爱国'等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不仅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精髓,更是滋养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精神力量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尊重传统文化,就是尊重中华民族的历史根脉与精神追求,就是尊重中华儿女的勤劳奋斗与实践探索。‎ - 25 -‎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2)某班以“传统思想在当今时代的价值”为主题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请你围绕这一主题列举两条发言观点(不展开)。‎ ‎【答案】(1)①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态度。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②要反对--味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从根本上否定传统文化倾向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2)答案示例:①传统思想的智慧是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文化资源。②不同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要弘扬传统思想中的爱国主义思想。③任何时代的主流文化的道德价值不是凭空产生的,要吸纳传统道德思想中的有益成分。‎ ‎【解析】‎ ‎【分析】‎ ‎(1)本题为措施类主观题,首先审设问: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其次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最后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探究性,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详解】(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属于措施类试题。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具体知识指向是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材料中“抛弃传统,我们的文化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反对的错误倾向两个角度分别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2)本题要求围绕“传统思想在当今时代的价值”这一主题列举两条发言观点,属于开放类试题。解答时,要紧紧围绕主题,结合生活实际,组织精炼语言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①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并不断创新。‎ ‎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促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④既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 ‎ - 25 -‎ - 25 -‎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