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政治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计70分。)‎ ‎1.下列属于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是 A.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 B.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 C.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 D.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是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表现之一,故A符合题意;BD属于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不符合题意;C属于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 ‎【点睛】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有: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2.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问题 A.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B. 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 C. 发展动力 D. 社会公平正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故A符合题意;B是协调发展解决的问题,不符合题意;C是创新发展解决的问题,不符合题意;D是共享发展解决的问题,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 ‎3.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_______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_______问题。‎ A. 发展不平衡发展动力 B. 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 C. 发展动力发展不平衡 D. 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 ‎【答案】C ‎【解析】‎ ‎【详解】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故C符合题意;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 ‎4.十九大报告指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0二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这两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和奋斗目标是 ‎①从二0二0年到二0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②从二0二0年到二0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标准的小康社会 ‎③从二0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④从二0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A. 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这两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和奋斗目标是:从二0二0年到二0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0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①③正确;②④选项说法不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B。‎ ‎5.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时代,必须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下列属于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是 A.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B. 发展网络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C.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育竞争新优势 D. 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答案】D ‎【解析】‎ ‎【详解】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故D符合题意;A属于协调发展理念,B属于创新发展理念,C属于开放发展理念,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 ‎6.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坚持创新发展,就应该 ‎①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 ‎②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③尽量多引进外国的技术和设备 ‎④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故①②符合题意;③错误,坚持创新发展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而不是依赖多引进外国的技术和设备;④属于协调发展理念,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 ‎7.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下列属于十八大以来所取得成就的是 ‎①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 ‎②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 ‎③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 ‎④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故①②符合题意;③④是下一步要实现的目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 ‎8.2018年5月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强调: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为此,国家应当 ‎①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③制定和实施低碳能源发展战略 ‎④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为此,国家应当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定和实施低碳能源发展战略,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故①③④符合题意;②与题意无关,不选。故本题答案为C。‎ ‎9.坚持绿色发展,必须 ‎①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②坚持可持续发展 ‎③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④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故①②④符合题意;③属于开放理念,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 ‎10.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加强扶贫脱贫工作 ‎①要将解决环境问题摆在首位 ‎②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共享发展 ‎③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④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加强扶贫脱贫工作,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故②④符合题意;①错误,解决环境问题不可能摆在首位;③属于开放理念,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 ‎11.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目前,我国面临更加突出的问题是 A.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B. 地区发展不平衡 C. 行业发展不协调 D. 城乡发展不平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相关知识。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我国仍面临着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A项正确;B、C、D项都是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具体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2.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并没有改变 ‎①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②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③人民需要的层次和内涵 ‎④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故①②④符合题意;③错误,人民需要的层次提高和内涵增加,不选。故本题答案为B。‎ ‎13.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______的开放战略,遵循_______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性经济体系。‎ A. 互利共赢共商共建共享 B. 平等互利内外联动 C. 共商共建共享互利共赢 D. 内外联动平等互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性经济体系,故A符合题意;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 ‎1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下列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表述正确的有 ‎①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②要建设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③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④要建设以乡带城、以农促工的城乡发展体系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属于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包含的内容,故①③符合题意;②错误,统筹兼顾效率与公平,不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④错误,应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发展体系。故本题答案为B。‎ ‎【点睛】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15.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下列关于实体经济认识正确的有 ‎①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 ‎②实体经济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③实体经济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 ‎④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故①③符合题意;②错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经济建设;④错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故本题答案为C。‎ ‎16.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____________、乡风文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A. 生产发展 生态良好 生活富裕 B. 生态宜居 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 C. 生产发展 民主和谐 同步推进 D. 生态宜居 治理有效 同等富裕 ‎【答案】B ‎【解析】‎ ‎【详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故B符合题意;选项ACD均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为B。‎ ‎17.党的十八大以来,人们生活不断改善,具体表现为 ‎①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 ‎②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 ‎③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 ‎④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人们生活不断改善,其中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和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是其具体表现,故②④符合题意;①属于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③属于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故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 ‎【点睛】党的十八大以来,人们生活不断改善,具体表现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度提高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解决以下问题 ‎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替代传统产业 ‎②实现发展模式从依靠劳动生产率提高向依靠要素投入转变 ‎③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④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随着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故③④符合题意;①错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能替代传统产业;②错误,应实现发展模式从主要依靠物质消耗转变为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故本题答案为D。‎ ‎【点睛】“二二式”组合选择题解题方法 ‎ ‎“二二式”组合选择题是目前高考命题中出现较多的一种选择题命题形式,特别是课标卷,组合选择题一般以“二二式”形式出现。 解答“二二式”组合选择题可以分两步:第一步,“缩小范围”,在认真审读题干、明确题干指向的基础上,从自己最熟悉的题肢入手,在①②③④四个题肢中,确定一个明显不选的题肢或明显应该选择的题肢,据此对A、B、C、D四个选项进行初步排除或初步断定,从而缩小选择范围;第二步,“比较判断”,经初步排除或初步判断后,一般剩下两个选项,认定两个选项中的相同题肢为应选题肢,再对相异题肢进行比较和判断,看哪一个题肢更符合题干要求即可。‎ ‎19.《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以及贫困发生率超过18%的贫困县和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贫困村,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补齐这些短板 ‎①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②是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③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 ‎④关键在于兼顾城乡发展的效率与公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实现脱贫,补齐这些短板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故①③正确;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B。‎ ‎【点睛】选择题考查的内容也不外乎三部分:识记、理解、运用。近年的考试中理解、运用的比重增加,很少看到识记的题型,识记已经渗入了理解和运用中。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可见,选择题也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技巧始终是技巧,不能代替基本功。要想解答好选择题,首先,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准确把握概念和原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是选择题主要考查内容,否则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第二,养成好的习惯:做题习惯,如建立错题本,或在资料中对不同难度的题做不同的标记,对反复出错的题进行重点分析;总结选择题的干扰方法和做题经验。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好的思维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只要我们能夯实基础,注重培养能力,善于总结和灵活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在高考中是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的 ‎20.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 ‎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 ‎②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③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④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故①②符合题意;③④是上一阶段的目标,不选。故本题答案为A。‎ ‎21.提起节日,中国人想到的是春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而大多数西方人想到的却是圣诞节、复活节等节日。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节日,这是因为 ‎①不同的民族节日蕴涵着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 ‎②民族节日包含着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全部内涵 ‎③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节日,这是因为不同的民族节日蕴涵着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①③④项符合题意;②项夸大了民族节日的作用;正确选项为C。‎ ‎【点睛】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传统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 ‎22.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如美国人随意、好胜、敢冒险;俄国人深沉、内向,显得有文化底蕴;英国人矜持、文雅,富有绅士风度……差异分明的民族性格背后,影射出的是各个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心理积淀的不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下列因素造成的 A. 各民族间的文化水平高低不同 B. 各民族间所处的地貌、气候等自然环境不同 C. 各民族间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不同 D. 各民族间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世界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是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各民族间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正是由于各个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心理积淀的不同,造就了差异分明的民族性格,故D入选;A表述错误,排除;BC两项均包含在D中,不全面,D更具有概括性。故本题答案为D。‎ ‎23.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外国人来中国观光,同时又有数以万计的中国人到世界各地旅游。观赏自然风光和领略“异国风情”是跨境旅游的两个主要目的。领略“异国风情”,实际上是在感受和体验 ‎①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③世界文化的趋同性 ‎④不同文化的排他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文化的趋同性”的表述错误,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而不是趋同性;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的排他性,④不符合题意;依据材料信息,①②符合题意;答案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 ‎24.下列属于传统文化的特点的有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②表现为传统习俗③具有强大的继承性④具有相对稳定性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故①③④正确,入选;②是传统文化的表现之一,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 ‎25.在反腐败工作中,习近平大量引述中国传统“廉”文化的名言警句:“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公生明,廉生威”……充分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反腐廉政思想,使之成为新时代的反腐利器。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③传统思想仍影响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 ‎④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反腐败工作中,习近平大量引述中国传统“廉”文化的名言警句,充分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反腐廉政思想,使之成为新时代的反腐利器,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思想仍影响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故①③符合题意;②错误,传统文化不具有时代性特点;④错误,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故本题答案为B。‎ ‎26.《习近平用典》热销全国,其中习近平主席引用了《礼记·中庸》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展望中法关系的未来。这告诉我们处理中法关系要 ‎①平等交流,充分吸收对方文化 ‎②求同存异,两种文化相互包容 ‎③增强自信,彰显文化优越地位 ‎④理解个性,互相尊重文化差异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大意是说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彼此不相违背,说明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不同文化之间应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处理中法关系亦如此。②④项符合题意;①③项表述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如何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7.2017年11月9日,第二届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政策、实践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强调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这是因为 A. 传统文化具有先进性 B.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C. 对传统文化应予以全面继承 D.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兴城镇化建设要强调文化传承,是基于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故B正确;A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不具有先进性;C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对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而不是全面继承;D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B。‎ ‎28.教育部专门发文要求把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作为中小学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主要是因为 A. 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文化传承中起重要作用 B. 创新的文化传播形式,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和教育相结合 C. 在社会主义中国,中小学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体 D.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必须通过教育的方式才能加以继承和传播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把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作为中小学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在文化传承中起重要作用,A符合题意;B不是教育部采取行动的原因,是意义,与题意不符;C说法错误,人民群众是文化传播的主体;文化的传播有很多途径,教育只是其中一种,D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教育在文化传播中。‎ ‎“和而不同”是中国人自古尊崇的处世之道,在国际文化关系上我们应坚持“和而不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要重视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应提倡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处,取长补短。根据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29. 在国际文化关系上,之所以要坚持“和而不同”,是因为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 ‎④各国文化日渐融合,走向同一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30.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时,要做到“和而不同”,就必须 ‎①认同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③首先要积极学习其他民族文化 ‎④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29. D 30. 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和而不同”为话题,重视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考查考生对“和而不同”的理解和运用。‎ ‎【29题详解】‎ 在国际文化关系上,之所以要坚持“和而不同”,是因为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故①②③正确;④错误,错在“日渐融合,走向同一”,应坚持文化的多样性。故本题答案为D。‎ ‎【30题详解】‎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时,要做到“和而不同”,就必须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故①②④正确;③错误,应首先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故本题答案为A。‎ ‎【点睛】如何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①(态度)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②(原则+要求)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④既要热情的欢迎世界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⑤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⑥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⑦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⑧创新文化传播方式,通过商业贸易、教育等多种方式进行文化交流。‎ ‎31.为庆祝第四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部在京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专场,展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的丰富内涵及独特魅力。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展演属于 A. 传统习俗的继承 B. 传统思想的继承 C. 传统文艺的继承 D. 传统建筑的继承 ‎【答案】C ‎【解析】‎ 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C 考点:传统文化的表现 点评:难度一般,考生只需掌握传统文化的表现即可 ‎32.中国传统文化重德治而轻法治。而中国共产党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作为治国方略。这是因为 A. 只有抛弃传统文化,才能求得新发展 B. 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C. 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D. 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才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答案】D ‎【解析】‎ 本小题考查的是传统文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从重德治轻法治到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A、B、C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33.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是:‎ A. 思想、 B. 科技 C. 教育 D. 社会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故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 ‎34.农历8月15日,是我国传统佳节中秋节。猜灯谜、吃月饼、燃灯、赏月等是我们在中秋节时的固有习俗。下列对中秋节的习俗理解正确的是 ‎①它不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它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下来的 ‎③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④它是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传统习俗属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故②③正确;①错误,传统习俗属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④不符合题意,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故本题答案为D。‎ ‎35.创作于11~14世纪的西藏夏鲁寺佛教壁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近日,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对壁画进行数字化摄影、后期拼接、制作虚拟漫游等处理,这将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壁画的“永续”流传。这表明科学技术 A. 改变了文化交流的途径与手段 B. 改变了文化资源传递、储存的手段与方式 C. 延续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D. 创新了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对壁画进行数字化摄影、后期拼接、制作虚拟漫游等处理,这将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壁画的“永续”流传,这表明科学技术的运用,是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故B符合题意;A错误,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丰富了文化交流的手段,并没有改变文化交流的途径;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错误,题干并未表明科技创新文化的内容。故本题答案为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计30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正在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材料一信息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设施,也是互联网时代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物质条件。当今社会,不管是中国还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们,其日常的工作、消费、娱乐都离不开网络服务。因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加快文化交流合作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互联互通,以此推动文化的传播与创新。‎ 材料二文化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的灵魂。通过中华文化对外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在促进中华文化自身发展的同时,以“中国智慧”丰富人类文明,主动塑造好文明大国的整体形象,让“一带一路”更加体现中国发展的包容性、普惠性、共享性,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亲和力。‎ ‎(1)请列举三种大众传媒形式。(答出2点即可)‎ ‎(2)分析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特点和功能。‎ ‎(3)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谈谈文化交流的意义。‎ ‎(4)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有哪些?(答出3点即可)‎ ‎【答案】(1)互联网、电视、报刊、杂志。‎ ‎(2)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交流合作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文化交流合作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文化交流合作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4)商业贸易、教育、人口迁徙、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一带一路”为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为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有关问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请列举三种大众传媒形式。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试题,考查考生对大众传媒的理解,依据教材知识回答大众传媒的三种形式即可。‎ 第(2)问,分析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特点和功能。本题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试题比较基础,考生依据教材知识回答大众传媒的功能和特点即可。‎ 第(3)问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谈谈文化交流的意义。本题属于意义类试题,题目限定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作答。针对材料通过中华文化对外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在促进中华文化自身发展的同时,以“中国智慧”丰富人类文明,主动塑造好文明大国的整体形象,考生可从文化交流合作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的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让“一带一路”更加体现中国发展的包容性、普惠性、共享性,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亲和力,考生可从文化交流合作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的角度去分析说明。‎ 第(4)问,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有哪些?本题属于简答题,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属于基础知识试题。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掌握教材文化交流的途径,依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点睛】意义类主观题解题方法 1.题型特点 意义类主观题是高考文综或政治试卷的常考题型,题目一般是给出一定的背景材料,让学生分析材料中所呈现的事件、采取的措施、提出的方案等所具有的意义,常以“运用××知识说明××事情的意义(包括经济意义、政治意义、文化意义)、作用、重要性、积极影响”为设问形式。此类试题虽然容易判断,审题难度相对较小,但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整合有效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而答题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 ‎2.解题方法 (1)认真审题,明确答题的知识范围。解答意义类主观题,首先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答题的知识范围,即运用什么知识分析问题,这是正确答题的前提。题目要求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意义,若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知识说明意义肯定不能得分。有的题目还规定了答题的具体知识,那就更应该围绕限定的知识组织答案。‎ 读懂题意,找出意义的主体。意义的主体是指意义作用的对象或措施实施的对象,即对谁的意义。解答意义类主观题,明确意义的主体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了答题的具体知识和答题的要点。‎ 研读背景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梳理答题要点。有的试题背景材料分几个层次,对背景材料的归纳总结,再融入课本知识可能就是这道意义类主观题的答案要点;有的背景材料是围绕一个主题、一个中心进行阐述,答题时就要围绕材料主题,运用发散思维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组织答案。‎ ‎(4)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地组织答案,恰当使用政治术语。组织答案时,要层次清晰:第一,由小到大,先答对个人的意义,再答对企业、集体的意义,最后答对国家、社会的意义,当然也可以从大到小。第二,由近及远,先答对当前的意义,再答对长远的意义,当然也可以由远到近。第三,由直接到间接,先答直接的、现实的意义,再答间接的、引申的意义。 有人将意义类主观题破题思路和方法概括为:通读材料抓主题,细读材料划层次,研究设问定方向,根据设问找原理,材料知识相统一,层次清晰阐意义。‎ ‎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6年9月4日晚,秉承服务于“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G20杭州峰会主题的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在西子湖畔震撼上演。古典诗词的巧妙融入,中外名曲《春江花月夜》与《月光》合奏,《高山流水》与《天鹅湖》起舞……在交响乐的伴奏下,灯光、音乐、舞蹈、实景相互交织在一起,亭台楼阁、桥梁、荷塘等鲜明的中国元素,第一次在室外水上表演,结合新的全息投影技术,诠释“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和世界大同”晚会主题。美轮美奂、诗情画意的场景再次令世界震惊,就连德国总理默克尔都拿着手机拍照留念。‎ ‎(1)请写出两个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答出3点即可)‎ ‎(2)结合材料,分析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材料二:2017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发布消息,我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既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的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 ‎(3)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文化遗产的地位和意义。‎ ‎【答案】(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思想运动、科学技术、教育。‎ ‎(2)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3)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具有独特的作用。‎ ‎【解析】‎ ‎【分析】‎ 本题以G20杭州峰会主题的文艺晚会以及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为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有关问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请写出两个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本题属于简答题,属于基础知识试题,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考生依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问题指向分析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试题比较基础,难度不大。针对材料古典诗词的巧妙融入,结合新的全息投影技术,诠释“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和世界大同,考生可从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的角度去分析说明。‎ 第(3)问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文化遗产的地位和意义。本题考查文化遗产的地位和意义,属于基础知识试题,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考生依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点睛】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 ‎(1)联想相关知识:通过审设问明确要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然后通过审材料,确定要调动和运用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点。在联想相关知识时,除了运用设问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外,还要从该知识点的知识网络中调动一些能解答该题的相关知识点。或者将该知识点分解为几层意思,并以每层意思作为小论点来展开分析,分析中应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即材料语言)。这种情况在解答“怎样体现”类的试题时经常用到。‎ ‎(2)拟写提纲:通过审题,明确了答题的类别、设问的主体,以及考查的知识范围和题意后,必须在草稿纸上拟写提纲,这个提纲不要求写出每个要点的完整意思,只要求写出提示性的字或词。然后,依据这个提示性的提纲逐条写出答案要点。‎ ‎(3)组织答案要点:整个答案必须是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结合,但每个答案要点不强求三种语言结合,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两种语言的结合。‎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