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政治能力测试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乡土中国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农村,也是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据统计,中国每天消失的村落有80至100个。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毫无节制地膨胀,农村被一步步地蚕食。割裂的城市与村庄之间,充斥的不仅仅是“乡韵”的遗失,还有被毁的精神家园。由此可见 A.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 文化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C.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D. 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该观点表述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A。‎ B:文化的发展可能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能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故“总是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表述错误。排除B。‎ C: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毫无节制地膨胀,农村被一步步地蚕食。割裂的城市与村庄之间,充斥的不仅仅是“乡韵”的遗失,还有被毁的精神家园。由此可见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C选项正确。‎ D:该观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D。‎ 故本题选C。‎ ‎2.‎ 扬州瘦西湖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欧阳修的《西湖戏作示同游者》形象地描绘了扬州西湖的胜境。这说明 A. 人类社会实践是文化产物 B. 自然现象属于文化活动及产品 C. 文化是人的灵感和想象 D. 文化是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答案】D ‎【解析】‎ ‎【详解】欧阳修的《西湖戏作示同游者》形象地描绘了扬州西湖的胜境,这说明文化是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D正确且符合题意;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A颠倒了二者的关系,错误;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东西,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B错误;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不是人的灵感和想象,C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3.近年来,一系列新的文化业态,如网络服务、动漫游戏、数字煤体等逐新形成了以文化内容为纽带、关联度日益加强的庞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这表明 A. 文化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B.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 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D. 文化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一系列新的文化业态逐渐形成了以文化内容为纽带、关联度日益加强的庞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B项符合题意;社会实践决定文化的发展,A项说法错误;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优秀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落后腐朽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C项说法错误;文化的价值在于对人类品行的影响,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永定客家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充分挖掘和开发利用客家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在丰富人们消费的同时,也有力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 )‎ A.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 B. 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 C. 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D. 文化能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材料阐释的是文化对经济的作用,未涉及经济是文化的基础,A不符合题意。‎ B: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与经济的发展有是不同步,B错误。‎ C:充分挖掘和开发利用客家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在丰富人们消费的同时,也有力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这说明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C符合题意。‎ D:只有先进的健康的优秀的文化才能促进经济发展,D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文化与经济的关系: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与经济的发展有是不同步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 我国文化企业立足于民族特色求发展,通过经典的文化产品来宣传和介绍中国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看,这是 ‎①削弱和取代别国民族文化的需要 ②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斗争的需要 ‎③文化决定政治的特殊表现 ④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政治经济决定文化,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斗争的需要。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故①③项错误。本题选D项。‎ 考点: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点评:由于文化与政治的交融这一特点愈来愈明显,所以是高考经常考查的内容,要引起学生的重视。因此分析此类此类时要联系文化的作用。‎ ‎6.秋窗日午,小院无人,抱膝独坐,聊嫌枯寂,宜读《庄子》秋水篇;大雪漫天,炉火小坐,人缩如猬,豪气欲销,宜读《水浒传》林冲走雪一篇;冗于琐务,数日不暇,摆脱归来,俗尘满襟,宜读《史记》项羽本纪及游侠列传。这段话主要是想说明 A. 读书过程影响人们的实践和文艺创作 B. 读书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C. 读书选择可以随时空环境不同而变化 D. 人们读书必须要有特定环境才能深入 ‎【答案】C ‎【解析】‎ ‎【详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上述材料中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人们选择的读物也有所不同,这说明读书选择可以随时空环境不同而变化,C适合题意;本题并未涉及到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也没有体现实践和创作,排除A、B;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区分“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潜移默化”是指每时每刻、不知不觉地受到文化的影响,是从文化对人影响的过程来看的,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深远持久”是指经年累月、难以抹去,是从文化对人影响的结果上说的,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7. “人倒了咱不扶,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充满正能量的央视春晚小品,引发了国人的共鸣。《扶不扶》小品之所以能引发国人共鸣,是因为( )‎ ‎①优秀的文化能给人以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②优秀的文化作品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③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④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扶不扶》小品之所以能引发国人共鸣,是因为优秀文化能给人以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故题肢①④正确;题肢②错误,因为文化影响人,不能起决定作用;题肢③说法错误,应该是优秀文化。故答案选D。‎ 考点:文化塑造人生 ‎8.目前,我国已进入汽车社会行列,但人车争路的现象屡见不鲜。“行人第一,脚踏车第二,汽车最后”这一发达国家普遍遵循的道路原则,值得我们借鉴。汽车社会需要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因为(  )‎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 ‎②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 ‎③健康的文化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 ‎④健康文化是个人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③:“行人第一,脚踏车第二,汽车最后”这一发达国家普遍遵循的道路原则,值得我们借鉴。汽车社会需要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因为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健康的文化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①③选项正确。‎ ‎②:“决定”表述错误,排除②。‎ ‎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人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排除④。‎ 故本题选A。‎ ‎9. 从文化对人影响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体现的道理与漫画寓意一致的是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③耳濡目染 ‎ ‎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人们都把垃圾扔在桶外,桶上画的人也把垃圾扔到了桶外,体现了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选①、③。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不选④。本题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10. 一艘客轮在海上触礁,沉没前船长让大副通知乘客跳海逃生。大副如实相告,结果没人肯跳。于是船长前去,问清各人的国籍后,对英国人说,“跳海是项体育锻炼”;对法国人说,“跳海是件浪漫的事”;对俄国人说,“跳海是项革命行动”……于是乘客纷纷跳海。船长成功说服乘客启示我们 A. 发挥文化的作用必须创设相应的文化环境 B. 同一行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含义不同 C. 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带有文化印记 D.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深远持久地影响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船长根据不同国家的人采用不同的劝说方式,人们才接受跳海的劝告,说明了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带有文化印记。故C选项正确入选。A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题目中没有说创设文化环境的问题。B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D选项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本题选C。‎ 考点:文化的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11.中国人喜欢喝茶,并衍生出特有的“茶文化”。“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这说明( )‎ ‎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②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青年学生都要主动接受“茶文化”的熏陶 ‎④文化活动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①②:中国人喜欢喝茶,并衍生出特有的“茶文化”,“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这说明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①②符合题意。‎ ‎③:“都要主动接受“茶文化”的熏陶”说法过于绝对化,③错误。‎ ‎④:不是所有的文化活动都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的文化活动才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④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表现:(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取决于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影响因素: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等)3.特点:(1)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2)深远持久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4.优秀文化的作用: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启示:个人:要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要主动地、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12. 下面三幅图片展现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在相互见面时的一些礼节。这反映了( )‎ A. 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B.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C.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是完全不同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上述三幅图片展现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在相互见面时的一些礼节的不同,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行为方式,故选项C正确;选项AB与题意无关,故排除。选项D说法错误,不同国家和地位的文化也有相同的地方,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13. ‎2010年2月27日,温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谈读书心得时说:“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这说明 A. 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可以直接推动社会发展 B.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C. 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D. 文化可以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答案】C ‎【解析】‎ 略 ‎14.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我国重视大运河申遗工作,是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 ‎①是全世界各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展示 ‎②是该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对研究该国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趋同性具有独特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我国重视大运河申遗工作,是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是该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研究该国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②③正确;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①说法错误;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④错误。故本题选B。‎ ‎15.徽派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因为 ‎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 ‎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①④: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并没有成为多数人的选择,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①④观点错误。‎ ‎②③:保护好古村落的原因在于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古村落作为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②③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6. 唐代高僧慧能把印度佛教中国化,创立禅宗,他的《六祖坛经》是中国人写的唯一被尊为“经”的佛教典籍,被译成多国文字,流布五大洲。这表明(  )‎ A. 吸收外来文化是发展本民族文化唯一基础 B.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C. 伟大人物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D.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说法太绝对,排除;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B错误,排除;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C错误,排除;《六祖坛经》是中国人写的,唯一被尊为“经”的佛教典籍,被译成多国文字,流布五大洲。体现了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此题考查文化多样性的作用。‎ ‎17.‎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创造了一个兴趣接近的跨国界受众群体,中国传统文化在那些同样尊崇传统的国家具有独特的传播魅力。由此可见( )‎ ‎①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②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③不同国家人们的文化价值认同趋于同一 ‎④传统文化主导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民族性世界性、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文化交流。①②:文化交流创造了一个兴趣接近的跨国界受众群体,中国传统文化在那些同样尊崇传统的国家具有独特的传播魅力,这说明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也说明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 ‎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趋于同一”说法也错误,③错误。‎ ‎④:错“主导”,④排除。‎ 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采用以下方法解答:1.排除法。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项,再找出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依次排除错项、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的方法,本题可排除③④。2.代入法。就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先从参与组合次数最多的选项人手,对其正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代入,从而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3.组合法。即以题干的要求为标准,先审视所列的各项,判断出很有把握的正确选项,然后将正确选项组合,再到题肢中寻觅答案的方法。‎ ‎18.春运,不是迁徙,而是情感回归;春运的列车无论驶往那个方向,都是开往回家的路上。在布满现代生活方式的今天,春节民俗依然活跃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间,每年的这个时刻,无论身在何方,都会燃起人们对“家”的渴望。这表明( )‎ A. 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 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一成不变 C.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主要标志 D.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在于强调文化影响人的表现; B说法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 C说法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主要标志; D符合题意,春节是中国的传统民族节日,对春节的重视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故选:D。‎ ‎19.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在每年的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这体现了 ‎①传统习俗成为传统文化形式中“凝固的艺术”‎ ‎②重阳风俗具有民族特色,维系着中国人的生活 ‎③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④传统文化内涵虽历经时代变迁但始终保持不变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每年的重阳节人们都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这体现了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重阳风俗具有民族特色,维系着中国人的生活,②③项符合题意;传统建筑成为传统文化形式中“凝固的艺术”,①项说法错误;传统文化基本特征虽历经时代变迁但始终保持不变,但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则因时而变,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继承包括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的继承(重要体现)四方面。‎ ‎20.古代24孝有“卖身葬父”、“弃官寻母”等之说。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新“24孝”不仅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等行动准则,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观念突破和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由材料我们可以感受到 ‎①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②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践行孝道的方式要因时而变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选项表述错误,此观点是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不正确的理解。②选项夸大了传统文化的作用。题目中,我国有关部门发布的新“二十四孝”, 不仅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等行动准则,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等观念突破和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由材料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践行孝道的方式要因时而变。故③④入选。故本题选D。‎ ‎【点睛】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要求 特点 要求 继承性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相对稳定性 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1. 中华老字号全聚德和德国碧洛德葡萄酒有限公司曾联合举办“吃全聚德烤鸭,品碧洛德美酒”的美食配美酒活动,活动在传承全聚德饮食文化的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更时尚健康的消费理念和品位,取得了良好效益。这启示我们 ‎①传统文化能推动实践发展和民族文化繁荣 ‎②对所有的外来文化都应坚持“拿来主义”‎ ‎③文化交流有助于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④要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题肢①说法错误,应该是优秀传统文化能推动实践发展和民族文化繁荣;②表述错误,应该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而不是对所有的外来文化都应坚持“拿来主义”; “吃全聚德烤鸭,品碧洛德美酒”的美食配美酒活动,活动在传承全聚德饮食文化的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更时尚健康的消费理念和品位,取得了良好效益,体现了文化交流有助于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我们要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故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定位】文化多样性 ‎ ‎【名师点睛】文化的多样性并不只是通过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 ‎22.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安排,中央电视台陆续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蹲点采访报道了许多鲜活的新闻,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这体现了 ‎①新闻记者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③只要深入社会实践就能创造出文化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①观点错误;认为“只要深入社会实践就能创造出文化”是错误的;排除③;文化工作者深入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立足实践进行文化创新,引起观众的共鸣,得到人民群众认可,说明②④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考点:文化创新的途径;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23. 植根于农耕文明的天津杨柳青年画,它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藏、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材料说明 ( )‎ ‎①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文化在交流借鉴中融为一体 ④传统文化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24. 中医药学术体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今天,在“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下,有人把盲目改造中医传统,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可是,失去了传统文化依托的中医,就如同离开了土壤的大树,只有枯萎和死亡。这说明( )‎ A. 中医药学不需要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B. 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C. 弘扬中医药文化不需要体现时代精神 D. 中医药学要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有人把盲目改造中医传统,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这是否认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B说法正确;任何文化都需要交流与融合,A说法错误;C说法错误,弘扬中医药文化应体现时代精神;D是盲目排外的表现,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5. 莫言是中国新一辈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崛起,其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这说明 A. 文学作品是人民群众生活的真实再现 B. 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生产活动 C. 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D. 文学作品是以乡土为取材对象的艺术创作活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离不开艺术加工,故不一定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再现,A的说法错误;文学创作是人类为了社会实践的需要而进行的,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学创作并不是物质性活动,故B的说法错误;莫言小说中的人物确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起来的,莫言了解农民,这体现了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故C正确; D的说法是正确的,但与题干的指向性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 材料一:孔家店在五四运动时期曾被砸烂,孔老二在“文革”期间曾被批倒批臭过。但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却一直生生不息,像是变成了我们的血液,在我们的全身奔涌流淌……‎ 材料二:韩国人十分重视长幼尊卑,家长在家里仍然是绝对的权威。一些韩国人每年二月和八月初一,都要按照从中国传过去的传统方式到文庙祭祀孔子。人们头戴儒冠,身穿黑色古代祭服,毕恭毕敬地向孔孟行礼。中国封建时代的县学和书院,现在都已荡然无存,而韩国还完整地保存着281所乡校和84所书院。他们在这里设立“忠孝教育馆”,开展有关儒学的学术活动。至今,韩国的社会共同道德仍然是中国宋代时期提出的“八德”:“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中国的《朱子家礼》在元代时传入朝鲜,现在仍然是韩国人家庭伦理的规范基础。‎ 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答案】(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的内涵能够因时而变。因此,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 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使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6分)‎ ‎(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知识指向明确,考查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原则,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同时还要革故鼎新,要注入新的内容,体现时代精神。‎ 考点:正确的对待传统文化 ‎27.‎ ‎《宋史·地理志》把浙江人的文化气质概括为:“人性柔慧,尚浮屠之教,厚于洋味,善进取,急图利,而奇技之巧出焉。”这种洋溢着浓郁商业气息,讲求实效,富于自强拼搏、开拓创新精神的浙江区域文化传统,始终流淌在浙江人的血液之中,构成了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赋予了浙江人特别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实效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浙商的文化基因是保持浙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浙商的文化基因是保持浙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答案】①浙商的文化基因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浙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并给予经济以重大的影响。浙商文化作为一种优秀文化,能够推动浙江经济的持续发展。‎ ‎③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浙商的文化基因赋予了浙江人特别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实效观念和行为方式,促进了浙江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浙商的文化基因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答题范围文化生活,知识限定“文化与生活”,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浙商的文化基因是保持浙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属于原因类主观题。解答此题时首先应明确“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范围是教材第一单元,包括第一课和第二课,其次应该想到浙商的文化基因是一种优秀文化,要联系文化对社会、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总结浙商的文化基因是保持浙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的原因并概括意义。可用的具体知识点有:“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有深刻影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和“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浙商的文化基因是保持浙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本题考察的知识点为文化的作用。一方面,考生需要答出文化对经济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答出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考生在实际作答时要根据材料的阐述,结合相关材料进行回答。‎ ‎28. ‎2014年9月12日,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西安开幕。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充分体现丝路核心、中华文化、国际元素三大主题,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展示中华文化的永恒魅力。邀请亚非、欧亚、亚洲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关联国家优秀演展项目参加文化节。同时邀请甘、青、宁、新、闽、桂等国内丝绸之路沿线省区优秀演展项目,组织陕西本地优秀文化代表性演展项目参加艺术节活动。‎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举办体现了《文化生活》哪些道理?‎ ‎⑵结合文化交流的有关知识,说明举办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意义。‎ ‎【答案】(1)①充分说明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必须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②说明了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③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①举办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有利于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增强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有利于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②同时,外国文化不断传入中国,有利于吸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要求考生回答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举办体现了《文化生活》哪些道理。本题考察的是学生对文化生活相关知识点的整合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解答本题要紧密结合材料的阐述,从而给出相应的答题知识点。比如材料中“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展示中华文化的永恒魅力”说明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必须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其他知识点根据材料作答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文化交流的有关知识,说明举办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意义。本题考察的知识点为文化传播。举办国际艺术节一方面增强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有利于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通过这个活动有利于吸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本题难度相对较小,考生只需答出这两个方面即可。‎ 考点: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传播、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